基本介紹
- 中文名:琅邪台刻石
- 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
- 類型:小篆代表作
- 作者:李斯
- 創作年代:秦朝
琅邪台刻石為傑出的小篆代表作。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始皇東巡所到之處多立石刻碑,以宣揚他的統一業績。李斯為之書《琅邪台刻石》、《泰山刻石》和...
琅玡台刻石是秦代時期的一種篆書碑刻,作者是李斯。...... 《琅琊台刻石》 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東巡,群臣請立石刻銘,傳為李斯書。清光緒中葉尚存山...
秦二世繼位後,於元年(前209)春東行郡縣至琅琊台,在始皇所立刻石旁加刻詔書,以彰明先帝功德。據清代志書記載,刻石為棱形錐體,高1丈5尺,下寬6尺,上寬5尺,...
是中國最早的刻石之一,刻於秦代.在今山東膠南琅琊台。刻石通高4.8米, 上寬 0.76米,下寬2米,東、南、西三面環刻,分秦始皇《頌詩》和二世《詔書》兩部分,...
琅邪台是一個台名。...... 銘功會稽嶺,騁望琅琊台。” 指秦“琅邪台刻石”。 [1] 費硯 《撫印宗派絕句》之三:“完白山人書秦碑,刓印直是琅琊台。”...
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曾多次巡遊各地並刻石表功,現存刻石文共有七篇:《嶧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之罘刻石》、《東觀刻石》、《碣石刻...
共有七處,分別稱“嶧山刻石”(公元前219年)、“泰山刻石”(公元前219年)、“琅琊刻石”(公元前219年)、“之罘刻石”(公元前218年)、“東觀刻石”(公元...
西漢末,琅琊台毀於地震。明代萬曆年間在琅琊台頂修建海神廟和禮日亭,後廟、亭等俱毀。今琅琊台最珍貴的文物是秦朝刻石,刻石496字,記述了秦始皇統一宇內的...
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臣請具刻詔書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請。」制曰:「可」。(《琅邪台刻石》拓本,又《泰山殘石》、徐鉉重摹《繹...
清方朔跋此碑雲:“乍閱之有似《石鼓文》,有似《泰山》、《琅琊台刻石》,然結構有圓亦有方,有長行下垂,亦也斜直偏拂。亦不能為此書也;僅能作篆者,亦不...
秦李斯 《琅邪台刻石》:“憂恤黔首,朝夕不懈。” [2] 《史記·秦始皇本紀》:“皇帝躬聖,既平天下,不懈於治。”三國 蜀諸葛亮《前出師表》:“然侍衛之臣...
權銘殹字,琅邪台刻石及他秦權秦斤皆作?。然則周秦人以殹為也可信。詩之兮字,偁詩者或用也為之。三字通用也。從殳。醫聲。於計切。十五部。 [1] 殹...
這些字有的源於殷商甲骨,有的源於周朝鐘鼎,有的則出自秦刻石鼓文及《泰山刻石》、《琅邪台刻石》、《嶧山刻石》、《會稽刻石》。該碑還有一個非常獨特之處,...
左傳雲若琴瑟之摶壹、秦琅邪台刻石曰摶心揖志是也。專壹、許女部作嫥壹。從手。專聲。度官切。十四部。 [3] 參考資料 1. 摶 .百度漢語[引用日期2018...
其傳世代表作有《秦山刻石》殘部,僅存10字。另有《泰山》《琅琊台》二石真跡拓片存世,《會稽》、《嶧山》後人摹刻本傳世,據傳上述刻石皆為李斯所書。《...
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呢,就稱為大篆,傳世的《琅邪台刻石》《泰山刻石》都是小篆的代表作。小篆又稱 小篆 秦篆,是秦統一後經過丞相李斯整理的一種通行書體。秦...
(《兩漢金石記》)方朔雲:“作閱之有似《石鼓文》,有似《泰山》、《琅邪台刻石》,然結構有圓亦有方.有長行下垂,亦有斜直橫拂。細閱之下,隸也,非篆也;...
篆文指秦代通行的規範字型,保留在《說文解字》、《琅邪台刻石》和《泰山刻石》殘石等中。也稱小篆、秦篆。隸書指形成於秦代、通行於漢代的一種字型,主要載體有...
功蓋五帝 出自:《史記·秦始皇紀》琅邪台刻石維廿八年,皇帝作始。端平法度,萬物之紀。以明人事,契約父子。聖智仁義,顯白道理。東撫東土,以省卒士。事已大華...
是年,尋得琅邪台刻石,拓後分贈翁方綱、孫星衍、錢大昕等人。是年,書《古體詩》乾隆六十年(乙卯) 1795年 三十二歲九月升授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
清嘉慶十三年(1808)八月,他按照《史記》所載,對秦琅邪台刻石仿拓本重刻,至清代僅存13行87字,他重寫全文計454字。清學者沈善登對此評價到:“字畫形體大小、肥...
存世有《琅邪台刻石》和《泰山刻石》殘石,可代表其風格。 [20] 小篆筆畫複雜,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隨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偽的官方印章,一直採用篆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