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蓋五帝

功蓋五帝

秦始皇統一六國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自認為功過三皇,德高五帝,遂命始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功蓋五帝
  • 釋義:功勞貢獻超過五帝
  • 出自:《史記·秦始皇紀》
  • 五帝太皞炎帝、黃帝、少皞、顓頊
簡介:,五帝說法,

簡介: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諸侯都被稱為“君”或“王”。戰國後期,秦國與齊國曾一度稱“帝”,不過這一稱號在當時並不通行。秦統一六國後,秦王嬴政認為過去的這些稱號都不足以顯示自己的尊崇,所以便發動文武百官為自己“取名字”。 經過一番商議,眾多大臣認為,秦王平定天下,其功績超越了上古的三皇五帝,所以,秦王便取了“三皇”中的“皇”字和“五帝”中的“帝”字,自稱“皇帝”,其意為自己的地位至少和三皇五帝是平等的,甚至已經超越了他們。
功蓋五帝:功勞貢獻超過五帝。蓋:超過
功蓋五帝 出自:《史記·秦始皇紀琅邪台刻石
維廿八年,皇帝作始。端平法度,萬物之紀。以明人事,契約父子。聖智仁義,顯白道理。東撫東土,以省卒士。事已大華,乃臨于海。皇帝之功,勤勞本事。上農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摶心揖志。器械一量,同書文字。日月所照,舟輿所載,皆終其命,莫不得意。應時動事,是維皇帝。匡飭異俗,陵水經地。憂恤黔首,朝夕不懈。除疑定法,鹹知所辟。方伯分職,諸治經易。舉錯必當,莫不如畫。皇帝之明,臨察四方。尊卑貴賤,不逾次行。奸邪不容,皆務貞良。細大盡力,莫敢怠荒。遠邇辟隱,專務肅莊。端直敦忠,事業有常。皇帝之德,存定四極。誅亂除害,興利致福。節事以時,諸產繁殖。黔首安寧,不用兵革。六親相保,終無寇賊。歡欣奉教,盡知法式。六合之內,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盡北戶。東有東海,北過大夏。人跡所至,無不臣者。功蓋五帝,澤及牛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

五帝說法

至於五位古帝,說法也各異。《世本》、《大戴禮記》、《史記·五帝本紀》列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為五帝。
《禮記·月令》以太皞伏羲)、炎帝(神農)、黃帝、少皞、顓頊為五帝。
《尚書序》、《帝王世紀》則視少昊(皞)、顓頊、高辛(帝嚳〕、唐堯、虞舜為五帝。
此外,又有把五方天神合稱為五帝的神話。東漢王逸注《楚辭·惜誦》中的“五帝”為五方神,即東方少昊、南方炎帝、西方太皞、北方顓頊、中央黃帝;而唐賈公彥疏《周禮·天官》“祀五帝”,為東方青帝靈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黃帝含樞紐、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汁先紀。
秦國原有四帝(白帝、青帝、黃帝、炎帝)崇拜,加上黑帝為五帝。按呂不韋十二紀的提法,五帝是主管四方、四時和五行之神。黃帝居中,具土德;太皞居東方,具木德,主春,亦稱春帝;炎帝居南方,具火德,主夏,亦稱炎帝;少皞居西方,具金德,主秋,亦稱白帝;顓頊居北方,具水德,主冬,亦稱黑帝。(《呂氏春秋·召類》)三皇五帝究竟指誰?對於五帝,則一般採取《史記·五帝本紀》的說法。
黃帝顓頊帝嚳(《大戴禮記》);
庖犧(就是伏羲)、神農、黃帝、堯、舜(《戰國策》);
太昊、炎帝、黃帝、少昊、顓頊(《呂氏春秋》);
黃帝、少昊、顓頊、帝嚳、堯(《資治通鑑外紀》);
少昊、顓頊、帝嚳、堯、舜(偽《尚書序》);以其經書地位之尊,以後史籍皆承用此說。於是這個三皇五帝說被奉為古代的信史;
黃帝(軒轅)、青帝(伏羲)、赤帝又叫炎帝(神農)、白帝(少昊)、黑帝(顓頊),(五方上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