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蒜

獨蒜

獨蒜又叫獨頭蒜、獨瓣蒜,當我們把大蒜的蒜皮剝開,通常可以看到它的鱗莖分成多瓣。大蒜一般有6~10個蒜瓣,但部分大蒜只有一個蒜瓣,這樣的大蒜就是獨蒜。

由於獨頭蒜無分瓣,蒜頭為一整體,因此蒜中含有的活性成分——大蒜素比普通大蒜的含量更高,抑菌效果也更明顯。另外,獨頭蒜辣味濃郁,富含的營養成分高於普通分瓣蒜,因此獨頭蒜比普通的多瓣蒜更受人歡迎。

基本介紹

植物學史,形態特徵,形成原因,繁殖方法,栽培技術,選地整地,播種,田間管理,適時採收,主要價值,經濟價值,食用價值,藥用價值,

植物學史

獨蒜是大蒜的一種,大蒜為百合科蔥屬中以鱗芽構成鱗莖栽培種二年生草本植物。別名胡蒜。大蒜原產於歐洲南部和中亞。最早在古埃及、古羅馬和古希臘等地中海沿岸國家栽培,當時僅作藥用。9世紀初傳入日本,16世紀前葉擴展到非洲和南美洲,18世紀後葉北美洲開始栽培。現已遍及世界各地。
中國古代原產有“蒜”,但所指應是“小蒜”。清吳其浚撰《植物名實圖考》錄有:“小蒜為蒜,大蒜為葫”。《廣志》載:“蒜有胡蒜、小蒜。”《博物志》曰:“張騫使西域,得大蒜、胡荽。”李時珍《本草綱目》卷二十六“蒜”有:“中國初惟有此,後因漢人得胡蒜於西域,遂呼此為小蒜以別之。”又說:“家蒜有二種:根莖俱小而瓣少,辛甚者,蒜也,小蒜也;根莖俱大而瓣多,辛而帶甘者,葫也,大蒜也。”古籍資料都說明現在食用的大蒜,是張騫出使西域由大宛國得大蒜帶回的。我國原產有小蒜,從西域引入新蒜種以後,因兩者外觀相似而僅有大小之別,人們逐漸把個體略大的新種稱為“大蒜”,原來固有的反而稱為小蒜。東漢崔寔著《四民月令》中也有“布穀鳴,收小蒜。六月、七月,可種小蒜。八月,可種大蒜”的記載。又崔寔著《東觀漢記》載:“李恂,為兗州刺史,所種小麥、葫蒜,悉付從事,無所留”。由此知之,那時大蒜便在山東安家落戶。

形態特徵

根:淺根性作物,無主根。髮根部位為短縮莖周圍,外側最多,內側較少。根最長可達50cm以上,但主要根群分布在5-25cm土層,橫展範圍30cm。成株髮根數70-110條。
獨蒜獨蒜
莖:大蒜鱗莖大形,具6~10瓣,外包灰白色或淡紫色於膜質鱗被。和普通大蒜相比,獨蒜外形圓整,鱗莖不分瓣。葉基生,實心,扁平,線狀披針形,寬約2.5厘米左右,基部呈鞘狀。花莖直立,高約60厘米。
葉:包括葉身和葉鞘。葉鞘管狀,葉身未展出前呈摺疊狀,展出後扁平而狹長,為平行葉脈。葉互生,為1/2葉序,排列對稱。葉鞘相互套合形成假莖,具有支撐和營養運輸的功能。
花、種子:佛焰苞有長喙,長7~10厘米傘形花序,小而稠密,具苞片1~3枚,片長8~10厘米,膜質,淺綠色花小形,花間多雜以淡紅色珠芽,長4毫米,或完全無珠芽;花柄細,長於花;花被6,粉紅色,橢圓狀披針形雄蕊6,白色,花葯突出;雌蕊1,花柱突出,白色,子房上位,長橢圓狀卵形,先端凹入,3室。蒴果,1室開裂。種子黑色。花期夏季。

形成原因

大蒜的鱗莖是由靠近蒜薹的1~2 層(多瓣蒜為1~6 層)葉鞘間產生的鱗腋芽肥大而形成的。鱗芽即是大蒜的營養物質的儲藏器官,也是大蒜的無性繁殖器官。鱗芽的分化與肥大以同化物質的輸入貯存為基礎,並以較高的溫度(15℃~20℃)和較長的日照(13h以上)為必要環境條件。而大蒜花薹的形成又以低溫為前提條件,一般萌動的蒜瓣在0℃~4℃下經30~40d可完成春化,分化花芽,並在溫暖過長日照下抽薹。假如植株生長期間既未滿足抽薹對低溫的需要,也缺乏足夠的營養物質供給鱗芽分化,其結果不僅不抽薹,也不能形成側芽,而在長日照和溫暖的氣候條件來臨時,外層葉鞘中的營養內移,貯於頂芽的最內層鱗片之中,使頂芽的內層鱗片變得特別肥厚,從而形成獨頭蒜。播種過晚是產生獨頭蒜的主要原因,農諺“種蒜不出九,出九長獨頭”,說明秋播大蒜播種時期過了陰曆九月易形成獨頭蒜。此外,凡影響同化物質生產和運輸的其他栽培條件以及環境條件,導致營養不足時也會產生獨頭蒜。如種瓣太小、土壤貧瘠、基肥不足、營養供應不及時、密度過大、葉數太少、鱗芽分化所需溫度及光照條件不足、乾旱缺水、草荒嚴重等等均會導致產生獨頭蒜。當然不同品種間鱗芽分化及肥大所需條件也有差異。

繁殖方法

大蒜絕大多數品種喪失了有性生殖能力,雖然過去也發現了一些能夠進行有性繁殖或半有性繁殖的品種,但目前栽培的商業性大蒜都不具備這種能力,只能通過鱗莖分瓣等無性方式進行繁殖。

栽培技術

選地整地

獨蒜栽培中應選擇砂土砂壤土。前作收穫後應及早清潔田園,深翻炕曬、熟化土壤。然後按每畝施入腐熟的優質有機肥2000千克、過磷酸鈣50千克、硫酸鉀10千克。精細整地,以1~1.2米開墒,做到肥勻畦平土細,即可播種。

播種

種蒜的選擇:選擇主栽品種紅七星和二水早品種,它們在特定的栽培措施下,極易產生獨蒜。同時,儘量選擇單瓣重在1~2g的較小種瓣,獨蒜率可達40%左右。在高溫和長日照條件之下,頂芽迅速膨大並貯藏水分和養分,形成獨頭蒜。
種子處理:將選好的種瓣置於2℃~5℃的低溫冷庫中處理50~60天,栽培後獨蒜的比例可達50%。低溫處理過的蒜種,已解除休眠並萌動,生命活動逐步加強。出冷庫後呼吸作用旺盛,會產生強大的呼吸熱。蒜種運到家後應及時倒出包裝袋,在陰涼通風的地方攤開散熱,以免燒壞種子。然後抓緊時間分級播種。如果不能及時播種,應每天翻動一、二次,使其散熱流暢。如已長根出芽的種瓣,要注意保濕護根。可以用青松毛、青草、包穀葉等覆蓋保濕。
播種期:經過低溫處理的蒜種,早播亦有相當的獨蒜率,但由於播後氣溫高,幼苗極易早衰而提前倒苗,所形成的獨蒜個頭較小,蒜形差(農民稱之為“草果蒜”)。特別是在低熱河谷地帶,較為突出。相反播種偏晚,獨蒜的比例極高,如在立冬節令播種試驗,獨蒜率高達95.4%,但產量極低,小獨蒜僅有3克左右重。在秋分至寒露之間播種,其獨蒜率在40%~50%,獨蒜個大質優,綜合產值較高,故獨蒜栽培最佳播種期應掌握在此期進行。
播種密度及方法
點播法按4cm×5cm的株行距,在畦面上用木樁點孔,放入1瓣大蒜,根部向下。點完後畦面上蓋1cm厚的細土,約栽8.2~9萬苗 /畝。鏟播條播法用板鋤剷出深4~6cm、寬15cm的播種溝,然後按4cm×7cm株行距排播種子於溝內,注意蒜瓣不能倒置。再鏟下一播種溝的土蓋在前一溝蒜種上,這樣第二播種溝同時開好,又可擺放種子,如此不斷進行,直至播完整畦。鏟播條播法約栽6~7萬苗 / 畝,用種量為180~200kg/ 畝。各種植戶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不同的播種方式。如土壤乾燥,播完種後澆灌1次齊苗水。播種後大蒜出苗前3~4天內,按畝用 25%綠麥隆250ml稀釋到500倍噴霧除草。獨蒜栽培中,播種深度應掌握在4~6cm為宜。一方面幼苗出土消耗一定能量,有利於減弱植株長勢,提高獨蒜率。另一方面形成的獨蒜果形圓正,外觀商品質量好。

田間管理

施肥管理:獨蒜在不同生育時期,需要不同種類的肥源。總體來說,生長前期側重於氮肥,後期則傾向於磷、鉀肥。在施足底肥的基礎上,還要進行適期追肥。種植戶的經驗是,大蒜生長過程中有兩主要施肥期:一個是催苗肥,促進蒜葉的生長;另一個是催頭肥,促進鱗莖的膨大。作為蒜頭栽培的,在越冬前要多施肥,可以促進植株的生長。
防除雜草:一是在播後芽前,畝用 60%丁草胺50g+25%的綠麥隆250g加水50kg噴霧;二是當蒜苗高10~20cm時,可人工中耕除草,同時也起到鬆土的作用,防止土壤板結,促進根系生長。
土壤水分管理:大蒜生長到4~5月份,蒜頭已經膨大。不能灌水過多,避免引起蒜瓣開散和獨蒜率降低,影響大蒜的品質。

適時採收

蒜苗的採收一般在蒜頭尚未成型時均密留稀,采小苗留大苗。 採收蒜薹與採收蒜頭有密切的關係,通常情況下,有蒜薹的都有分瓣的蒜頭,但是有蒜頭的不一定有蒜薹。蒜薹的採收時期應掌握在蒜薹上部打彎時在晴天上午10時後進行。具體方法是:右手拿4cm左右長的針,左手握蒜薹,將針尖沿大蒜假莖基部刺入 2cm 並順勢往上劃,然後將蒜薹從葉鞘中取出,並將葉片向右手方向倒,蓋住劃傷部位,避免雨水沖刷,引起感病葉爛死苗。獨蒜成熟較早,一般在來年4月中旬或5月初上市的獨蒜成熟度較好。獨蒜採收完後,加強管理,待剩餘的瓣蒜成熟後再進行瓣蒜採收。

主要價值

經濟價值

獨蒜栽培一般選用小蒜瓣作為種蒜,小種瓣蒜在生產實踐中很少用做商品蒜種進行播種,一般用來大蒜育種及生產獨頭蒜,這樣可大大提高大蒜資源利用率。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越來越注重養生和保健,大蒜因其獨特風味和保健藥用價值,備受國內外消費者的青睞,需求量日益增加。獨頭蒜因其大蒜素含量大大高於普通大蒜,也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青睞,獨頭蒜不僅可直接作為商品供應,還能當蒜種播種復壯,緩解繁殖係數低,種性退化的問題。如何利用小蒜瓣配合播期調整來生產獨頭蒜,以達到節約成本、提高蒜種利用率、增加經濟效益的目的成了大蒜生產的又一條創新思路。同時在秋播蒜產區露地越冬蔬菜後茬生產獨頭蒜,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對大蒜復壯、種質資源的保存具有重要意義。

食用價值

大蒜是常見的蔬菜和調味品,可以直接生吃,也能加工成各種食品或作為烹飪調味料使用。大蒜是一種佐餐佳品,燉魚、燉肉時可作調料以除腥味;生吃或拌菜時加蒜泥可調味殺菌,增加食慾;也可以加工成鹹、甜、香、酸等各種風味的糖蒜、醋蒜等漬物。

藥用價值

中醫認為大蒜辛辣、性溫,能解滯氣、暖脾胃、消症積、解毒殺蟲。西醫認為大蒜具有消炎、殺菌、抗癌、促進生長、降低膽固醇、增強免疫功能等多種效能,大蒜不但是人們常用的調味劑,而且廣泛用於人畜疾病的防治。
人類食用、藥用大蒜有幾千年的歷史了。近年來,科學家研究證明,大蒜是一種健康食品,有助人體防病保健、延年益壽,是藥食兼優的佳品。大蒜主要具有以下功效:
一 、防癌抗癌。醫學研究認為,自由基是導致癌瘤的主要因素,而大蒜具有阻止自由基形成的作用。中國和義大利研究證實,大蒜含有多種硫化物和稀有元素等成分,可抑制人體胃內的亞硝胺合成,阻斷胃內致癌物的生成,從而降低胃癌的發生危險。有學者認為,大蒜所含有的二烯丙三硫、乙烷硫代磺酸乙醋等活性物質,可抵抗致癌物質誘發細胞突變,並能直接殺傷癌細胞。大蒜還具有誘發巨噬細胞、淋巴細胞和中性粒細胞抗癌的抗癌免疫效應,加強對癌細胞的 “免疫監護”作用,有助阻止癌細胞轉移、擴散到身體其它部位。
二、防治心血管疾病。大量醫學研究表明,大蒜所含的化學物質能分解、形成含有硫的物質,其中有些物質對血液或血管起作用,以減少心臟病發作的可能性。印度醫學家研究發現,心臟病患者服用大蒜之後,可大大降低患者血壓,減少心臟病發作,在3年時間裡很少有人死亡。美國醫學家研究發現,血中膽固醇含量高者,服用大蒜丸後,膽固醇含量降低了大約9%,而膽固醇含量每減少1%,患心臟病的風險便降低2%。英國等醫學研究證實,大蒜可顯著降低腦血管疾患病人的血小板粘附力,降低由腎上腺素誘導的血小板聚集作用,可防心臟病發作與中風。我國研究也揭示,大蒜可防治動脈硬化。
三、抵禦愛滋病。現代醫學研究認為,大蒜含有硒元素,而硒則是谷胱甘肽過氧化酶的主要組成成分,其抗氧化能力比維生素E高500倍,對細胞膜有防護作用,參與輔酶A和輔酶Q的合成。同時,大蒜所含的有效成分可增加物質代謝、能量轉換和促進血液循環,改善體質,這對於恢復和重建愛滋病患者的免疫系統功能大有裨益。
四、抗感染。大蒜所含的主要成分是大蒜辣素,有很強的抗菌殺菌作用。經實驗證明,大蒜的抗菌力比青黴素還高15倍,是一種植物性廣譜抗菌素,尤其對傷寒、副傷寒、霍亂、痢疾、白喉、結核、肺炎等病菌以及皮膚真菌等都有很強的抑制或殺滅作用。研究還揭示,大蒜可抗病毒侵襲,是防治流行性感冒的良藥。
五、健腦。醫學家分析認為,供應大腦的能量,單純有葡萄糖而沒有足夠的維生素B1,葡萄糖就無法轉變為能量,會造成糖代謝產生的酸性物質在腦內堆積,影響大腦的正常重量功能活動。大蒜有助人體對維生素B1的吸收,因為維生素B1和大蒜的蒜素相結合,體內便產生蒜硫胺素,能100%被人體吸收,而單獨服用維生素B1,卻僅有50%被吸收。六、增強耐力。日本醫學研究發現,沒有飼餵大蒜的老鼠,在游泳池裡只遊了77分鐘,而餵有大蒜的老鼠卻遊了154分鐘。儘管兩者最後均沉入水中,但耐力竟相差一倍。研究認為,這不只是蒜素起作用,蒜氨酸及其附屬的糖苷等也肯定起了作用。研究表明,蒜有活化人體細胞的作用,進而增強人體耐力。
由此可見,大蒜是一種強身健體的健康食品。但是,大蒜辣素一旦受熱或遇鹼,容易遭到破壞,作為保健劑用宜生吃。同時,大蒜會刺激胃黏膜,使胃酸增多,故患有胃、十二指腸潰瘍和胃炎病者,應忌吃或少吃大蒜。生吃大蒜後嘴裡有蒜臭味,只要嚼點茶葉就會去除。
獨頭蒜外治尋常疣:將獨頭蒜切成厚2毫米、直徑與疣的大小相同的薄片,用75%酒精將患處消毒後,再用膠布將蒜片固定在患處。每天早晚各換1次,4天1療程。一般1療程就可治癒。尋常疣主要由病毒引起,中醫認為本病是因外感邪毒、肝失疏泄、氣血失和、血瘀氣滯聚結肌膚所致。而大蒜具有殺蟲、行氣、暖脾、解毒等功效,通過局部外敷以達到行氣活血、解毒散結的效果,使得疣體壞死脫落。實際上蒜的效用是非常廣泛的,歷代醫書均有記載。蒜也被喻為“廣譜抗生素”,它可以有效地殺滅尋常疣的致病菌。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大蒜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如果外用不當會引起皮膚過敏,故不宜用於面部、陰部等皮膚較薄之處。
獨頭蒜治下肢骨折患者便秘:套用熟獨頭蒜塞入患者肛門能有效解除下肢骨折患者便秘。獨頭蒜性溫,每一個獨頭蒜外包薄膜,剝去薄膜即見白色蒜體,有濃烈的蒜臭,味辛辣。獨頭蒜通過微熱的木炭火煨熟後,它所含有的蒜氨酸和蒜酶這兩種物質互相接觸, 濃烈的辛辣味及蒜素成分更加明顯, 獨頭蒜中的蒜素黏膜刺激成分通過腸道時能促進腸道的蠕動。 明朝李時珍稱:大蒜的氣烈,能通五臟之腑,達諸竅,去寒濕,辟邪惡,消痛腫,化症積肉食此其功也。人體由臟腑、經絡及各種器官組織構成,經絡內與臟腑各個器官相連。腑氣通則傳導功能恢復正常。獨頭蒜不但能促進腸道蠕動,而且還能改善排出大便的動力。現代醫學也在這方面做了研究:認為在感覺良好的部位,適當的刺激,不但能減輕患者疼痛,而且還能改善人體血液循環,促進代謝產物的排泄。熟獨頭蒜有效地解除下肢骨折患者便秘,且取材方便、經濟、操作簡便,不但在短時間內消除患者身心痛苦, 而且對促進患者疾病康復,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有促進作用。
獨頭蒜治蜈蚣咬傷:蜈蚣咬人致傷,臨床較為常見,尤以兒童居多。大蒜有良好的解毒、止痛作用,奏效很快。用法:取獨頭蒜一枚 ( 新鮮獨頭蒜尤佳)。將 獨蒜截面對準咬傷處及其周圍2-3厘米處反覆擦。每1小時擦1次,每次10-15分鐘,直至痛止腫消為止。 一般外擦3次,最多10次,便可獲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