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源流,天文星象,文獻記載,神話傳說,起源地之爭,各地起源之爭,各起源地傳說,科學解釋,相關民俗,乞巧,七月七水,傳承現狀,河北省內丘,特種郵票,傳承意義,文學解讀,傳說梗概,相關影視作品,
歷史源流
天文星象
在我國古代星官體系中,牛宿星官由6顆星組成,位於銀河的東岸,像兩個倒置的三角形,一上一下,很有特點,不過上面的那個三角形更大一些,亮一些。而下面的小三角形正好位於黃道上,這幾顆星組成了一個頭上有兩角,卻只有三隻足的牛,因此古人稱其為“牽牛”。這頭“牛”的南邊有9顆小星,組成了“天田”,是它耕作的地方,再向南看,在接近南方地平線的地方,是“九坎”9星,坎是蓄水的低地,用於灌溉農田。
牛宿的東面緊挨著的是“羅堰”3星,是類似水庫的水利設施。“織女”3星位於牛宿的北部,其中的“
織女一”星是全天第五亮星,僅次於“大角”星,因此又常直接稱為“織女星”。因此“牛宿星”與“織女星”合稱為牛郎織女。
早在遠古時代,人們觀察天象,並將天空星區與地理區域相互對應。追求秩序的古人們不僅將天空規劃得井井有條,還將星宿與地面區域一一做了對應,這個對應關係就天文說,稱作“
分星”,就地面說,稱作“
分野”。簡單來說,古人們就是將天上每個星座都與地上的實體地理區域一一對應。
文獻記載
關於牛郎織女的天文星空區域對應地上地域分野,現存的文字記載見於漢代文獻,《漢書·地理志》:“粵(越)地,牽牛(牛郎)、婺女(織女)之分野也,今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南海、日南皆粵分也”。《漢書·地理志》記載了牛郎織女星區對應嶺南地域分野。
關於牛郎織女的故事傳說,南北朝時代
任昉的《
述異記》里有這么一段:“大河之東,有美女麗人,乃天帝之子,
機杼女工,年年勞役,織成雲霧絹縑之衣,辛苦殊無歡悅,容貌不暇整理,
天帝憐其獨處,嫁與河西牽牛為妻,自此即廢織紝之功,貪歡不歸。帝怒,責歸河東,一年一度相會。”
“牛郎”,“織女”之名,現存文字的記載最早出現在《
詩經·小雅·大東》:“維天有漢,監亦
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
牽牛,不以
服箱。”,詩中牛郎被稱為牽牛,但當時牛郎和織女只是指天上的星星而沒有愛情方面的描述。西漢時,
牛郎織女被描述成兩位神人,
班固的西都賦中曾有描寫“臨乎昆明之池,左牽牛而右織女,似雲漢之無涯。”指
昆明池兩邊的牛郎、織女雕像。 後“
古詩十九首”進一步有描寫,其中的一首描寫《迢迢牽牛星》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牛郎織女的傳說見於《詩經·小雅·大東》:“跂彼織女”、“睆彼牽牛”的記載。《
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已稱牛郎織女為夫妻。應劭《
風俗通》逸文:“織女
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相傳七日鵲首無故皆髡,因為梁以渡織女也。”
關於織女,古書里還有幾處提到她。《後漢書·天文志》:“織女,天子真女。”《史記》:“三星,在天紀東端,天女也。”《焦林大斗記》:“天河之東,有星微微,在氐之下,謂之織女。”
織女星是
天琴星座里最亮的恆星。
牛郎星是
天鷹座里最亮的
恆星。它和兩旁那兩個亮度小一點的星,有時候被人們合起來稱為“
扁擔星”。神話里說旁邊那兩個星是牛郎和所生的孩子。
天鵝在銀河裡漂游,河畔有一位姑娘在織布,對岸有一個牧人帶著兩個小孩子在放牛。這是多么美麗的一幅圖畫。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從前中國許多人相信牛郎和織女真的在七夕渡河相會一次。那一夜,婦女們都
穿針乞巧民,又以
瓜果祀
織女星。這個故事也常被用作戲劇的資料,京劇、話劇和各地的地方戲裡多半有“
牛郎織女”這齣戲。
神話傳說
天上有個織女星,還有一個牽牛星。織女和牽牛情投意合,心心相印。可是,天條律令是不允許男歡女愛、私自相戀的。織女是王母的孫女,王母便將牽牛貶下凡塵了,令織女不停地織雲錦以作懲罰。織女的工作,便是用了一種神奇的絲在織布機上織出層層疊疊的美麗的雲彩,隨著時間和季節的不同而變幻它們的顏色,這是“天衣”。自從牽牛被貶之後,織女常常以淚洗面,愁眉不展地思念牽牛。她坐在織機旁不停地織著美麗的雲錦以期博得王母大發慈心,讓牽牛早日返回天界。 一天,幾個仙女向王母懇求想去人間碧蓮池一游,王母今日心情正好,便答應了她們。她們見織女終日苦悶,便一起向王母求情讓織女共同前往,王母也心疼受懲後的孫女,便令她們速去速歸。 話說牽牛被貶之後,落生在一個農民家中,取名叫牛郎。後來父母下世,他便跟著哥嫂度日。哥嫂待牛郎非常刻薄,要與他分家,只給了他一條老牛,叫牛郎自立門戶。
從此,牛郎和老牛相依為命,他們在荒地上披荊斬棘,耕田種地,蓋造房屋。一兩年後,他們營造成一個小小的家,勉強可以餬口度日。可是,除了那條不會說話的老牛而外,冷清清的家只有牛郎一個人,日子過得相當寂寞。牛郎並不知道,那條老牛原是天上的
金牛星。 這一天,老牛突然開口說話了,它對牛郎說:“牛郎,今天你去碧蓮池一趟,那兒有些仙女在洗澡,你把那件紅色的
仙衣藏起來,穿紅仙衣的仙女就會成為你的妻子。”牛郎見老牛口吐人言,又奇怪又高興,便問道:“牛大哥,你真會說話嗎?你說的是真的嗎?”老牛點了點頭,牛郎便悄悄躲在碧蓮池旁的蘆葦里,等候
仙女們的來臨。 不一會兒,仙女們果然翩翩飄至,脫下輕羅衣裳,縱身躍入清流。牛郎便從蘆葦里跑出來,拿走了紅色的仙衣。仙女們見有人來了,忙亂紛紛地穿上自己的衣裳,像飛鳥般地飛走了,只剩下沒有衣服無法逃走的仙女,她正是織女。織女見自己的仙衣被一個小伙子搶走,又羞又急,卻又無可奈何。這時,牛郎走上前來,對她說,要她答應做他妻子,他才能還給她的衣裳。織女定睛一看,才知道牛郎便是自己日思夜想的牽牛,便含羞答應了他。這樣,織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 他們結婚以後,男耕女織,相親相愛,日子過得非常美滿幸福。不久,他們生下了一兒一女,十分可愛。牛郎織女滿以為能夠終身相守,白頭到老。
可是,王母知道這件事後,勃然大怒,馬上派遣天神仙女捉織女回
天庭問罪。這一天,織女正在做飯,下地去的牛郎匆匆趕回,眼睛紅腫著告訴織女:“牛大哥死了,他臨死前說,要我在他死後,將他的牛皮剝下放好,有朝一日,披上它,就可飛上天去。”織女一聽,心中納悶,她明白,老牛就是天上的金牛星,只因替被貶下凡的牽牛說了幾句公道話,也貶下天庭。它怎么會突然死去呢?織女便讓牛郎剝下牛皮,好好埋葬了老牛。 正在這時,天空狂風大作,天兵天將從天而降,不容分說,押解著織女便飛上了天空。 正飛著、飛著,織女聽到了牛郎的聲音:“織女,等等我!”織女回頭一看,只見牛郎用一對籮筐,挑著兩個兒女,披著牛皮趕來了。慢慢地,他們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了,織女可以看清兒女們可愛的模樣子,孩子們了都張開雙臂,大聲呼叫著“媽媽”,眼看,牛郎和織女就要相逢了。可就在這時,王母駕著祥雲趕來了,她拔下她頭上的金簪,往他們中間一划,霎時間,一條天河波濤滾滾地橫在了織女和牛郎之間,無法橫越了。
織女望著天河對岸的牛郎和兒女們,直哭得聲嘶力竭,牛郎和孩子也哭得死去活來。他們的哭聲,孩子們一聲聲“媽媽”的喊聲,是那樣揪心裂膽,催人淚下,連在旁觀望的仙女、天神們都覺得心酸難過,於心不忍。王母見此情此景,也稍稍為牛郎織女的堅貞愛情所感動,便同意讓牛郎和孩子們留在天上,每年七月七日,讓他們相會一次。從此,牛郎和他的兒女就住在了天上,隔著一條天河,和織女遙遙相望。在秋夜天空的繁星當中,我們至今還可以看見銀河兩邊有兩顆較大的星星,晶瑩地閃爍著,那便是織女星和牽牛星。和牽牛星在一起的還有兩顆小星星,那便是
牛郎織女的一兒一女。 牛郎織女相會的
七月七日,無數成群的喜鵲飛來為他們搭橋。鵲橋之上,牛郎織女團聚了!織女和牛郎深情相對,摟抱著他們的兒女,有無數的話兒要說,有無盡的情意要傾訴啊! 傳說,每年的七月七日,若是人們在葡萄架下葡萄藤中靜靜地聽,可以隱隱聽到仙樂奏鳴,織女和牛郎在深情地交談。真是:
相見時難別亦難,他們日日在盼望著第二年七月七日的重逢。
從古代典籍的記載看,民間認為織女聰明美麗、多才多藝,在
七月七日晚間,向織女乞求智巧,可以除去笨拙,變得眼明手巧,故亦稱為“
乞巧節”;又因為參與
乞巧活動的大多為閨閣婦女,因此又叫“
女兒節”。是日婦女多在庭院聚會,穿新衣、拜雙星(即
牛郎星和
織女星)、擺香案、供果品,穿針引線、搭接彩縷,進行各項乞巧活動。
起源地之爭
各地起源之爭
流傳了千百年的“
牛郎織女”故事的起源地,一直在河南
魯山、山西
和順、山東
沂源、
河南南陽和陝西等地爭執不休。中國民間蘊藏著極為豐富的民族文化遺產。其中,最具中國特色、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是著名的《牛郎織女》、《孟姜女》、《梁山伯與祝英台》和《白蛇傳》這四大民間傳說。後三個故事都有自己的故事發源地,唯牛郎織女傳說的故鄉一直存有爭議,況且它把天上和人間放在了一個層面上演繹,這在四大傳說中是最為特殊的一個。
中國
文化部確定的第二批國家非遺名錄中(2008年6月14日):523Ⅰ-36牛郎織女傳說山西省和順縣山東省沂源縣。
各起源地傳說
中國牛郎織女文化之鄉河南魯山縣
相傳很久以前,在
魯山縣辛集鄉境內的露峰山南麓有個小山村,村里住著一位名叫孫守義的男青年。孫守義自幼父母雙亡,跟隨其兄生活,他白天放牛,夜宿露峰山山洞,人稱“牛郎”。後經老牛指點,牛郎巧娶下凡到蓮花潭洗澡的仙女紅衣。仙女配牛郎,夫妻恩愛,男耕女織,生育一雙兒女。後來人們將孫守義居住的這個村叫做孫義村。至今,孫守義後裔年年祭祀牛郎織女,個個能唱歌頌牛郎織女的山歌。
魯山流傳的故事裡還有許多後續牛郎織女生活的鮮活內容。
織女被抓回天宮,織彩霞雲錦,整天悶悶不樂,思念牛郎和兒女。牛郎攜兒女在凡間度日,愁苦難言。他們的居住地距魯山坡頂南天門只有5華里路,一雙兒女在家想念母親,時不時順山嶺走到南天門要“娘親”。南天門的把門將軍同情他們的遭遇,少不得行個方便,讓他們進進出出。玉皇大帝非常喜歡外孫孫,聽任他們來來往往。王母娘娘也放鬆了對織女的監管,兩家的關係也就慢慢融洽起來。牛郎死後葬於魯山坡南麓牛郎墳。孫義村牛郎的後裔,則稱自己為“牛郎孫”。
後來,牛郎後裔繼承了魯山坡一帶家產,並恪守孝道,每年安排臘八、春節、二月八、菜花節、三月三、七夕等十多個節日,請牛郎織女回村過節。孫義村旁的魯峰山,魯峰山上的“牛郎洞”,西側的“九女潭”,山頂的“瑞雲觀”……似乎都在講述著牛郎織女動人的故事。
魯峰山一帶自然環境優越,當地百姓自古就養大
黃牛。但是與別處養牛不同,辛集鄉孫義村不僅家家戶戶養牛,但養牛不殺牛、牛死後掩埋的習俗一直延續了很久。另外,魯山自古盛產絲綢,
魯山絲綢(魯山綢)又名“織女織”、“仙女織”。
辛集鄉是遠近聞名的葡萄種植基地。這也與牛郎織女故事有關。傳說中,牛郎織女每年七夕相會時,人間的女子在葡萄架下可以聽到兩個人的私語。而魯山民俗,七夕乞巧,就是在這天向織女乞求賜授巧技,得如意郎君。
在辛集鄉,每年的七月初七,從不間斷地舉行大型廟會。經考證,辛集鄉的七夕廟會最少有數百年的歷史,是日唱大戲、敲鑼鼓、放鞭炮,百姓稱其為“迎接仙女”或“接牛郎織女回家”。
在辛集鄉孫義村,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習俗,即起廟會、唱大戲,從來不看《天河記》。因為《天河記》里關於他們祖先的一些描寫不尊重。為了表示對祖先的尊重,他們世世代代不看《天河記》這種習俗一直保持到今天。
中國愛情發源地之山東沂源
“天上
銀河,地下沂河。”這是流傳於山東省
沂源縣境內的一種民間通俗說法。這裡說的“銀河”是天上的銀河,“沂河”是發源於山東省沂源縣境內的一條全長574千米的河流。這個說法源於中國民間一個悽美的愛情故事:牛郎織女的傳說。山東省
沂源縣燕崖鄉擁有一處傳說與實地實景相對應並存有古建築遺址的珍稀景觀—建於唐代的
織女洞和牛郎廟。二者隔沂河東西相對,一河兩岸的山水格局,與天上“牽牛星-銀河-織女星”遙相呼應,有著驚人的相似,形成了天人合一、天地神奇的獨特景觀。
牛郎廟原先是一幢兩層閣樓式建築,後經多次重修,始具規模,建有三間正殿,青磚綠瓦,彩繪斗拱,建築宏偉。廟內大殿塑有牛郎及其子女像,旁臥金牛塑像一尊。院內
古柏參天,清幽別致。牛郎廟旁邊的村叫牛郎官莊, 村裡的人大部分都姓“孫”,與牛郎(孫守義)剛好同姓,這個村子明朝年間就有。牛郎織女景區內還有織女泉、織女台(天孫台)等自然和地質奇觀,都與牛郎織女傳說有關,具有濃重的文化色彩。
2008年山東省沂源縣的“牛郎織女傳說”被國務院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為Ⅰ-36 。
中國愛情發源地之河南南陽
南陽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有2800多年歷史,也是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漢水最大的支流白河環繞南陽,素有“天漢中白水”之稱,形似“牛郎織女傳說”中的河漢、天漢、銀河。據著名歷史學家錢穆“《
楚辭》地名考”引蕭詧《愍時賦》:“彼南陽之舊國,實天漢之嘉祉。”
牛郎織女傳說中南陽城西二十里之“牛家莊”(又稱桑林)位於白河西岸,應合了
南朝梁殷雲的《小說》所云:“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後廢織紝,責令歸河東。
”根據古今流傳的故事發生地,我們仍可以在南陽城西二十里處尋到古時的桑林及相關遺蹟、風俗和傳說。在1981年地名普查時,據一位有學問的老人吳德明回憶,旁邊現存有村民俗稱“桑樹墳”的漢墓遺址,草叢中,地埂邊遺存著大量的麻紋漢磚及桑樹毛子。
桑林與桑莊在全國各地流傳的牛郎織女傳說版本中,要么沒有交待故事發生地,而交待故事發生地的,幾乎都指向了“南陽城西二十里有個牛家莊……”或“牛郎是南陽縣桑林人……”。
南陽牛郎莊
俗學家張振犁在《中原古典神話流變論考》中也說:“牛郎叫如意,是南陽城西桑林村人……”。
桑莊(桑林)位於今天的“二十里崗”,緊臨古往今來的官道“夏路”。公元839年春,唐代詩人
杜牧由宣州入京做官,途中經過牛郎織女故里有感而作的《村行》中“春半南陽西,柔桑過村塢……蓑唱牧牛兒,籬窺茜裙女”,指的就是“桑林”這一帶。詩人採用白描的手法,刻畫了南陽城西美麗動人的“桑林”全貌,其中的“柔桑過村塢”,描寫出了一片桑林之廣大,都蓋過了村子。
牛郎莊與織女莊在廣為流傳的牛郎織女傳說中,河西牛郎被嫂子趕出家門,帶著一頭老
黃牛和破車離開了桑林(亦稱牛家莊),在河東岸住了下來。這與白河東岸“牛郎莊”的傳說十分吻合。
位於白河東岸的“牛郎莊”自古以來就有這個村名,至今遺存著牛郎的宅基地、飲牛坑、牛家冢、鵲橋等。相隔一里多地的史窪村俗稱“織女莊”。自古以來,史窪的姑娘不嫁“牛郎莊”,這是受到“牛郎織女”愛情悲劇影響而遺存至今的婚俗。當地人認為,牛郎織女雖然恩愛,但不能白頭到老,由此成為當地一種揮之不去的陰影。還有一種說法是,嫌牛郎莊太貧窮。千百年來,史窪村的姑娘的確是無一例嫁到牛郎莊。
牛郎莊有一個傳說:採桑織錦的
織女,在白河岸邊與河西牛郎邂逅相遇,談情說愛。織女不顧父母的反對,偷偷嫁給了牛郎。天長日久,織女的父母發現並拆散了他們。思妻心切的牛郎趕著老黃牛尋到這裡,由於織女父母嫌牛郎太貧窮,不讓他們相見。無奈之下,
牛郎便在附近搭個草棚住了下來,隨著時間的流逝,形成了今天的“牛郎莊”。但是,隔不斷的親情使他們悄悄地在村邊的鵲橋相會,傾訴離別之情。
牛郎織女萌生於楚國
追溯由牛郎織女傳說形成七夕節的過程,時間當在
戰國,地點則在
楚國。查經問典,《詩經·小雅·大東》中有“趾彼織女,終日七襄……目完彼牽牛,不以服箱”的詩句,這是有關牛郎織女傳說最早的文字記錄,是牛郎織女傳說的雛形。還有一首與織女有關的《周南·漢廣》中所述“漢有游女,不可求思”。據史料記載,詩中的“漢”即指漢水,又指天漢(銀河),“游女”是指漢水女神或織女星神。南陽人
張衡《南都賦》中也有“游女弄珠於漢皋之曲。”
楚人雄踞江漢地區,甚重祠祀“漢之游女”。另外,在楚地民間,常將牽牛星與河鼓三星搞混淆了。南北朝時南陽人宗懍的《
荊楚歲時記》注文云:“牽牛星,荊州呼為‘河鼓’”。而在南陽漢畫像石“牛郎織女星座”中,正是以河鼓為牽牛。
絲綢之鄉源於“帝女之桑”
南陽是歷史悠久的絲綢之鄉。據史料記載,周代已有養蠶業和絲綢業。西漢年間,南陽郡為全國八大蠶絲產地之一。東漢
張衡在讚美家鄉的《
南都賦》中記載有“帝女之桑”。《山海經·中山經》中所記載的“帝女之桑”正是“跪據樹歐絲”的蠶神,居於南陽崿山(又宣山)。
南陽南召縣素有“柞蠶之鄉”之稱。人工放養柞蠶始於東漢。光緒十年立於南召的《蠶坡章程》碑中載有“昔黃帝夫人教民蠶……後漢光武江野蠶成繭,被于山阜”。
牛郎織女傳說的諸多版本中,都離不開織女的紡織技術。盤古開天發源地的民間傳說中,描述了織女如何傳授養蠶、繅絲、織綢技術。
南陽黃牛歷史悠久
牛郎織女傳說的地方化,不僅僅與傳說中的人物、地點和地方有關,而且所反映出的農耕地區的特點非常明顯。耕牛是農耕地區不可缺少的役力,是從事農耕的主要“生產力”。同時,牛也是牛郎織女傳說中的主要角色。
黃牛在當地的農耕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南陽
黃牛是我國五大良種牛之一,享譽海內外。南陽牛的歷史悠久,自然就產生了許多“牛”的故事:“伏牛山”、“嫦娥與黑牛”、“
百里奚養牛”……牛郎織女便是其中最精彩的一段。
早在春秋時代,南陽黃牛已進入舍飼、圈養階段。生於南陽長於南陽的
秦國名相
百里奚就善於養牛,在他的落魄生涯中,於南陽城西麒麟崗牧牛為生,他曾聞周王子頹喜歡牛,即以養牛做為晉見階梯,被傳為佳話。在漢代,鬥牛成為南陽當時盛行的一種活動,由此在舉世聞名的南陽漢畫像石中出現了大量的牛的形象。時至今日,一年一度的黃牛節使南陽黃牛文化得以傳承延續。
南陽牛郎織女傳說被河南省政府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1.多地爭奪牛郎織女發源地.網易.2010-08-17[引用日期2013-09-17].
2.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公布.新浪.2008.6.14[引用日期2008.6.14].
3.魯山:牛郎織女傳說的中心.河南文化產業網.2010-09-19[引用日期2014-08-21].
4.魯山:牛郎織女傳說的中心.平頂山新聞網.2009-08-19[引用日期2014-08-21].
5.風流雲散數千載 牛郎織女今安在.中新網.2012-08-23[引用日期2013-09-18].
6.連環畫:牛郎織女愛情故事
傳說牛郎織女降生地——江蘇蘇州太倉
在太倉南郊“六國碼頭”南面,劉家港旁邊有一條黃姑塘,河邊有一個黃姑村。古時候傳說,這裡是牛郎織女的降生地。北宋以前,村上有一座黃姑廟,廟裡供奉著牛郎和織女的神像,這裡有一個美麗動人的神話傳說。
牛郎織女都是天上的神仙,牛郎叫河鼓星,後人訛稱為黃姑星;織女叫織女星,是王母娘娘的外孫女。牛郎織女在天上自由相愛,玉帝和王母娘娘認為他們“門不當,戶不對”,以“談情說愛,影響工作”為名,把織女嚴加看管,把牛郎貶下凡塵。牛郎下凡前,織女悄悄對牛郎說,如果到了人間想念她,可以把荷花缸里盛滿清水,望著缸里的水面,就可以看到織女的倩影。牛郎銘記在心,降生到了太倉南郊黃姑塘旁邊的黃姑村的一戶農民家裡。
黃姑村上的牛郎,從小父母雙亡,在阿哥阿嫂家過活。有一隻牛是天上的金牛星飛到牛郎身邊,牛郎就把牛養好,經常到田頭放牛,非常親密。哥嫂平時一直欺負他,虐待他,燒了好東西偷偷吃,不給牛郎知道。老牛有靈性,知道哥嫂在家偷吃好東西,就叫牛郎趕快回家去吃。阿嫂恨透,逼著牛郎要分家。牛郎說我別的不要,就要這頭牛,種一塊地,住一間茅草屋。
分家後,牛郎和牛勤勞耕作,牽了牛下地耕種,與牛相依為命。牛郎聰明能幹,逐步長成一個健壯懂事的小伙子,田裡農活做完後,經常騎在牛背上吹笛解悶。想念織女時,望著荷花缸里的織女發獃。他吹的笛聲優美好聽,天上的織女聽得著了迷,一直在彩雲端里偷聽牛郎吹笛,連續聽了七七四十九天,勾起了對牛郎的愛慕之心。老牛說:“牛郎啊牛郎,你對她招招手,她如果有意思,會和你相會的。”牛郎抬頭向彩雲堆中望去,果然見有一位美麗的仙女,像荷花缸里的織女,就向她招招手,織女見牛郎向她招手,就從頭上拔了一隻銀簪丟下來,“刷”的一聲,銀簪變成了一條通天大道,牛郎騎在牛背上,到天上和織女相會了。牛郎和織女你愛我,我愛你,就由老牛做媒,織女下凡降生到黃姑村,和牛郎結為夫婦。
他們男耕女織,生了一對雙胞胎,一男一女,生活過得幸福美滿。織女織的布特別好,生意好,還肯教黃姑村上的婦女們學織布,相鄰關係很親密。老牛臨死前牛頭擱在河岸上對牛郎說:“我死了以後,你把我的皮剝下來放好,到危及的時候可以派用場,披在身上可以上天的!”老牛死的那條河浜現在還叫“牛頭涇”。
織女是玉皇大帝的孫女。玉皇大帝發現織女不在機房裡織布,派天神天將查問,知道織女降生到黃姑村,與牛郎配成夫妻,還養了雙胞胎。玉帝大怒,派天神天將將織女押解而去。牛郎在田地耕作,突然見天色不好,趕緊回家,發現織女不見了,抬頭望望天上,見織女被天神天降押解上天,急忙披上牛皮,挑了一擔兒女急急飛身上天,一邊追趕,一邊喊叫,“天將休得無禮,還我妻子!”織女見牛郎追來,心想我是玉帝孫女,諒必不會把我怎樣,牛郎上天后肯定要受嚴刑,揮手叫他們不要跟來,牛郎不聽,織女急了,把頭上一枚金簪拔下來,朝身後劃了一下,劃出了一條銀河,河水翻滾,波濤滾滾,把牛郎他們攔在河東,不能渡河。
玉帝把織女抓去後,狠狠的訓斥了一頓,監禁在機房裡織布。牛郎不能與織女相見,兒女們哭喊著要娘。地母娘娘(玉帝之妻,管大地上一切事)看織女可憐,向玉帝求情,玉帝同意每年七月初七織女與牛郎相會一次。這天,由鳥鵲搭橋,讓牛郎織女帶了兒女上天,與織女在鵲橋上相會。
科學解釋
夏夜在室外乘涼的時候,可以看到頭頂上方有一顆明亮的星星,旁邊還有四顆小星,好像織布的梭子,那就是織女星。隔著
銀河,在東南方有一顆亮星,兩旁各有一顆小星,那就是牛郎星,與織女星隔河相望。
神話畢竟是神話,牛郎與織女要在一夜之間相會是不可能的。牛郎星和織女星都是離人們非常遙遠的恆星,它們都比太陽還要巨大,只因為它們離我們十分遙遠。在天文學上,測量恆星之間的距離,大多用“
光年”來計算。光年就是每秒鐘走30萬千米的太陽光在1年裡所走的距離。牛郎星離我們有16光年,織女星離我們27光年,所以看上去只是小小的光點。
牛郎星與
織女星之間的距離也很遠,有16.4光年,與牛郎星同地球的距離差不多,即使牛郎跑得快,每天能跑100千米,要跑43億年時間才能與織女相會。即使改成每秒飛行11千米的宇宙飛船,也要45萬年才能飛到織女身邊。不要說一夜之間相會,即使打個電話,也要16.4年才能傳到對方呢!
恆星的“恆”字,只是和
行星的“行”字相對而言。實際上天上沒有一個星是絕對地“恆”;每個星都在動,動多動少而已。牛郎星每年在
天球上移動0.658角秒;此外,每秒鐘還以26千米(每小時93600千米)的速度離開我們往外跑。所以,牛郎星在空間的速度比地上最快的客機還快幾十倍。織女動得慢一點,不過在女子百米比賽里還是可以得冠軍。她每年在天球上移動0.345角秒,每秒鐘以14千米的速度離開我們行為往外跑。牛郎和織女都比太陽大得多、亮得多。為什麼人們看起來只是兩小點的光呢?那是因為這兩個恆星比太陽遠得多。牛郎的光度為太陽的10.5倍,直徑大7成,質量差不多大7成。織女的光度等於太陽的60倍,直徑等於太陽的2.76倍,質量差不多等於太陽的3倍。所以,織女比牛郎大,比牛郎亮,比牛郎重,算來還是牛郎的大姐姐。牛郎離我們的距離為154萬億千米,比太陽遠100萬倍;織女離我們的距離為250萬億千米,比太陽遠170萬倍。織女不僅比牛郎大、亮,而且又遠,所以我們看起來兩個星差不多一樣亮。光從
牛郎星來到我們的眼裡,需要16年4個月;光從
織女星來,需要26年5個月。牛郎織女兩星不是在同一方向,兩星之間的距離是16.4
光年。無線電波的速度和光一樣,假使牛郎想打一個無線電話給織女,得等32年才有收到回電的可能。
科學家已經證明日光和
星光都是從
原子能來的。因此,牛郎和織女這兩個星也可以說是兩個非常大的核子彈。它們把肚子裡的原子能變成光線發射出來。人類在欣賞它們的燦爛的光輝的時候,竟幻想出一個哀艷動人的故事來。
相關民俗
乞巧
牛郎織女相會的七夕之夜,婦女們還要向織女乞求智巧。如《荊楚歲時記》所載,南北朝時的乞巧方法是“結彩縷穿七孔針”,婦女們來回用絲線穿針,穿得快的自然就巧了。明清以後,更流行“
丟巧針”的遊戲。其方法是在七月七日這天的上午,取一碗水在日光下曝曬,頃刻之後,水面便產生一層薄膜。此時把平日縫衣或繡花的針投入碗中,若針浮在水面上,便是得巧了。
七月七水
傳說每年的農曆七月七日就是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這一天常常都會下雨,而且這些
雨水就是老人們常說的牛郎織女相會時所流下的眼淚,在民間人們就會在這一天,把家裡的能盛雨水的罈子放在院子裡,或者放在露天的陽台外接這些雨水,因為傳說這些雨水能做藥引子;還有一種說法就是用一個深一點的瓦或者瓷罈子盛接雨水,然後買一個和這個罈子大小相宜的冬瓜塞到罈子裡面去,然後把罈子口密封起來,然後把罈子存放在屋裡陰涼的地方,等些日子後打開,裡面就成了一罈子七月七冬瓜汁了,相傳這樣的七月七水喝了能去火;夏天小孩身上長痱子,也可以用這些
冬瓜水粘上
珍珠末塗抹痱子,療效甚好。
傳承現狀
河北省內丘
“七夕”萬人祭牛郎織女 歷史傳承逾400年
“七月裡來七月七,牛郎織女相會期。神仙都有相愛意,恩恩愛愛好夫妻……”20日“七夕節”當天,河北省內丘縣城東關玉皇廟前熱鬧非凡。
一邊是密密麻麻的人群圍著五彩的“天棚地棚”,邁著有節奏的腳步、說唱著自編的歌曲,表達著祈盼牛郎織女團圓之心。另一邊的戲台上《天河配》《西廂記》《對花槍》等經典愛情戲曲輪番上演,吸引著成千上萬人駐足觀看。
據內丘縣文聯主席和連芬介紹,內丘縣城七月七廟會是為祭祀牛郎織女鵲橋相會設立的廟會,設立年代無從考證,其中拜天棚地棚始於明隆慶年間(1567年—1572年)。
每年農曆七月初一到初七,來自河北省內邢台、隆堯、臨城等周邊縣市乃至山西、陝西等省份的數以萬計的民眾從四面八方湧入內丘縣城,雲集東街玉皇廟,不分晝夜,通過上大供、做功、拜天棚地棚等儀式,祭拜牛郎織女鵲橋相會,以祈求婚姻美滿、家庭幸福。
在玉皇殿前的中央地帶,眾人圍唱、祭拜著兩張約4米見方的五彩大紙:上面貼上著日、月、銀河、鵲橋、牛郎、織女、花、鳥、魚、蟲等各種彩色剪紙圖案。這種表現形式獨特的祭祀儀式,就是“拜天棚、地棚”。
這是祭祀活動的重頭戲,整幅圖沒有半句文字,不用筆墨勾畫,完全是用剪刀剪紙完成,用剪紙藝術來表現牛郎織女的鵲橋相會。
今年的天棚地棚製作人范寶秀說:“這種製作手藝是明代隆慶年間傳下來的,代代有傳人,流傳至今。師傅傳授,傳女不傳男,傳外不傳內,需要通過比賽競爭,確定公認的2位心靈手巧、技術高明的人,承擔製作天棚地棚的使命。製作時,製作人要淨身、淨手、淨臉、漱口,穿戴整潔,然後才能剪裁圖案。”
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中國民俗學會會長劉魁立兩度到內丘考察七月七廟會,他認為,天棚和地棚剪紙不僅僅是單純的審美創造,它記錄了民間的天文學知識,是民眾宇宙觀和世界觀的形象寫照。
特種郵票
方寸之間詮釋愛情故事,
牛郎織女登上
國家名片。中國在2010年8月16日“
七夕節”當天,首次對外發行了一套《民間傳說——牛郎織女》
特種郵票共4枚,以郵票的形式來弘揚七夕文化所表現的那段古老的忠貞不渝的愛情觀。為使該套郵票充滿七夕文化氣息,16日上午,《民間傳說——牛郎織女》郵票首發式暨中國牛郎織女文化之鄉七夕愛情節在
魯山縣舉行,並在全國相關郵政網點同步發行。4枚郵票分別是“盜衣結緣”、“男耕女織”、“擔子追妻”、“鵲橋相會”,串聯起來,正是一段有關“痴男”牛郎和“怨女”織女的悽美愛情故事,當地
郵政部門還特地啟用了“
牛郎洞”、“織女潭”、“
孫氏祠堂”等三枚風景
郵戳和首發紀念戳,以便引起更多關注者
。與此同時,由魯山77對準新人參加的“
七夕節”集體婚禮,被視為對傳統七夕節的一種紀念。
傳承意義
“
牛郎織女”的傳說發源並形成於魯山,當地的牛郎織女文化保留了原汁原味的面貌。最早的明嘉靖志及市縣鄉的地名志均有記載。
魯山的魯峰山一峰獨秀,相傳為牛郎放牧之地,為魯山古八景之首,山下的牛郎洞是牛郎與織女相會之處,牛郎的後裔常在
牛郎洞前跪拜、祭祖。九女廟的乞子、
七夕節的
乞巧風俗、葡萄架下的偷聽習俗,魯山縣
辛集鄉的七夕古廟會、山區的養蠶織絲、農民對牛的尊崇、牛郎故里孫義村禁演《天河記》與外村
牛郎織女戲曲傳唱所形成的鮮明對比等等,無不彰顯出牛郎織女故事在魯山深厚的文化根基,魯山民眾千年來堅信這是一個真實存在的美好故事,“地上魯山坡,天上連銀河,牛女來相會,人間幸福多”,傳唱了千百年的關於牛郎織女的民歌民謠,更是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增添了對這一愛情故事的敬仰與緬懷。
文學解讀
中國專家解讀牛郎織女傳說的細節與歷史 農曆七月初七,原本與其他日子沒什麼兩樣,但因為有了
牛郎織女故事,這一天對中國人來說,就變成了一個“多愁善感”的日子。“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
牽牛,不以服箱。”《詩經·小雅·大東》中這段有關織女、牽牛星宿的記載,被專家認為是牛郎織女傳說的萌芽和胚胎。
關於牛郎織女傳說的成形時間,有人認為是西周,有人認為是西漢,還有人認為是東漢晚期。中國民俗學會理事長劉魁立說:“不能說《詩經》時期一定沒有這個故事,但可以肯定的是,牛郎織女傳說的形成不會晚於東漢。” 據了解,古人先有了對
星宿的命名,然後才有神話,繼而演變成傳說。據天文學者的推算,農曆七月也就是夏秋之交,織女星升到了一年當中的最高點,在夜空中璀璨奪目,而此時天氣開始轉涼,婦女們忙著紡線織布,準備寒衣。在寂靜的夜晚,婦女在織布機旁勞作,舉頭望見的那顆亮星因此被命名為織女星。
專家認為,牽牛星的命名緣於犧牲。八月正是動物膘肥體壯的時候,古人開始選擇祭祀用的牲畜,而此時,一度高懸天頂的織女星向西傾斜,牽牛星後來居上,升上了最高點,因此得“牽牛”之名。秋之交,織女星與牽牛星先後雙雙升上中天,分列銀河兩岸,遙遙相望,牽牛織女的星神愛情故事由此產生。在漢代,經過人們不斷創造,這一星象神話故事逐漸演化成“人仙戀”的傳說。
中國民俗學會副理事長
賀學君說,牛郎織女傳說在流傳中形成了多種版本,但是有幾個關鍵性情節是基本一致的,即織女下凡洗澡、人間的牛郎取走織女的衣服、
牛郎織女成婚、織女被抓回天庭、牛郎擔著一雙兒女追上去、王母劃天河、七夕搭橋、葡萄樹下聽私語。
山東大學文學院教授
李萬鵬認為,經常被混淆的董永和七仙女的“天仙配”故事比牛郎織女“
天河配”傳說成形要晚,兩個故事產生的社會心理不同:“天仙配”故事宣揚的是孝道,是漢代“孝治天下”的大背景下出現的,而“天河配”故事的主題是家庭、婚姻,寄託了人們對和美家庭的期待。
一般認為,每年七月初七,喜鵲飛上天,為牛郎織女搭橋相會。有專家提出,實際上,在早期的傳說中,是烏鴉為他們搭的橋。浙江師範大學副教授
宣炳善認為,牛郎織女傳說本來起源於北方,逐漸向南方傳播。在南傳過程中,搭橋的烏鴉變成了喜鵲。據介紹,在宋代以前的北方,烏鴉有三重神聖身份:自然神話中
太陽神的象徵;政治神話中天下一統的象徵;是倫理神話中孝道的象徵。
宋代的北方人一直認為烏鴉是孝鳥,是義鳥,所以在北方人看來,搭橋的不是喜鵲,而是烏鴉;而南方人喜歡喜鵲,當南北文化融合的時候,烏鴉就和喜鵲混在一起搭橋了,統稱為“
烏鵲橋”。唐宋以來,北方趨於衰落,經濟中心和文化中心南移。南方人視烏鴉為喪鳥的觀念逐漸傳到了北方,烏鴉退出為
牛郎織女搭橋的行列,七夕搭橋遂成為喜鵲的專屬。
傳說梗概
牛郎是牛家莊的一個孤兒,依哥嫂生活。嫂子馬氏為人刻薄,經常虐待他,他被迫分家出來,靠一頭老牛自耕自食。這頭老牛很通靈性,有一天,織女和諸仙女下凡遊戲,在河裡洗澡,老牛勸牛郎去取織女的衣服,織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婚後,他們男耕女織,生了一兒一女,生活十分美滿幸福。不料天帝查知此事,派
王母娘娘押解織女回天庭受審。老牛不忍他們妻離子散,於是觸斷頭上的角,變成一隻小船,讓牛郎挑著兒女乘船追趕。眼看就要追上織女了,王母娘娘忽然拔下頭上的
金釵,在天空劃出了一條波濤滾滾的銀河。牛郎無法過河,只能在河邊與織女遙望對泣。他們堅貞的愛情感動了
喜鵲,無數喜鵲飛來,用身體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彩橋,讓牛郎織女在天河上相會。王母娘娘無奈,只好允許牛郎織女每年七月七日在鵲橋上會面一次。
由於農曆的七月七日正當雨季,所以這一天常常下雨,人們便說這是牛郎織女的眼淚。農村中的一些少男少女還會趴在
葡萄架的下面,據說可以聽到牛郎織女的悄悄話。因為牛郎織女的故事美妙動人,所以直到今天,人們還常常以“牛郎織女”來描述夫妻的恩愛。
至於為什麼牽牛、織女要在“七月七日乃得一會”呢?原文未交代。據後世推測,可能一方面是每年七月夜間的星辰在天空最為明亮,牽牛、織女二星相距較近;另一方面,
七月七日是當時民間風俗“
乞巧”的日子,而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都把織女當作勞動能手,因此能在“十日之內,織娟百匹”,便向她“乞巧”。於是,人們就把
牛郎織女故事和民間習俗揉合到一起了。 隨著時間的流逝,這個故事在繼續豐富和發展。在《荊楚歲時記》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織杼勞役,織成雲錦天衣。
天帝哀其獨處,許配河西牽牛郎,嫁後遂廢織衽。天帝怒,責令歸河東,唯每年七月七日夜一會。”
牛郎織女的故事發展到此,就起了較大的變化。由於牛郎織女婚後貪圖享樂,“廢織衽”,因而激怒了天帝,受到懲罰。這便給故事帶來了悲劇氣氛。除此之外,還有兩種傳說。一是:織女是天帝的第七個(有的說是第九個)孫女,在天河東面織雲錦天衣,牛郎在天河西邊看牛,兩人都很勤勉。天帝愛憐他們,讓他們結婚。婚後兩人貪圖享樂,荒廢勞動。天帝發怒,使他們分開,中間隔天河,命
烏鴉去告訴他們,七天見面一次。烏鴉卻傳錯了話,說成每年
七月七日見一次面。 二是:織女是王母娘娘的外孫女,在天上織
雲彩。牛郎是人間的一個看牛郎,受兄嫂虐待。有一天,牛告訴他,織女要和別的仙女到銀河去洗澡,叫牛取一件仙衣,織女找衣服的時候,再還給她,並要求和她結婚,她一定會答應。牛郎就照樣做了。織女和牛郎結婚後,生了一男一女,王母娘娘知道了,便把織女捉回去。牛又告訴牛郎,他可把它的皮披在身上,追到天上去。等牛郎挑了兩個小孩,追到天上去時,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髮簪,在織女後面一划,形成一道天河,把這一對恩愛夫妻隔開了。他們天天隔河想望啼泣,感動了王母娘娘,於是允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相會時,由喜鵲為他們架橋。 前一種傳說中的基本情節,和《荊楚歲時記》中的差不多,只是增添了“烏鴉傳話”的情節。後一種傳說則大大豐富、發展了原來的故事。它從星辰之間的神的愛情,轉化為人神之間的戀愛故事了。至於其他種種傳說,大多數是以此為藍本而加以延伸的。那么,為什麼在後一個傳說中,要加進老牛這個角色,並使它在故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呢?因為牛是農家寶,農民熱愛
耕牛,甚至還在耕牛身上寄託著自己的生活理想。生活的理想遭到阻礙時,農民容易產生救助於牛的幻想,希望牛發揮神奇的力量,幫助自己渡過難關。同時,把動物人格化,也是各種民間傳說經常採用的藝術手法之一。
相關影視作品
電影《牛郎織女》
牛郎織女
電視劇《牛郎織女》
牛郎織女
《牛郎織女》是以同名民間神話傳說改編而成,由鞠覺亮執導,田亮、安以軒主演的古裝神話愛情劇。該劇講述了神仙織女與凡間牛郎悽美的愛情故事。
幕後製作
該劇斥資4000萬精心打造,該劇除了因為是田亮電視熒幕的"處子秀",還有秦漢、宋佳、午馬、孫興、馬恩然、修宗迪、陶慧敏、顏世魁、馬書良、楊渝渝、馮礫、郝柏傑、程五等優秀老中青實力偶像派演員的鼎立加盟。劇本歷時兩年多,由編劇何冀平女士創作,再由香港導演鞠覺亮親自操刀進行二次創作,美術設計則由張藝謀御用美術指導霍廷霄擔任,加之出色的特技製作團隊,依託眾多最新先進的數碼設備,以一種全新的創意理念和視野,為本劇帶來了總時長兩萬秒左右的三維動畫特技,劇中將CG(電腦動畫人物)結合真人同場演出更是國內古裝神話劇的全新嘗試。音樂創作部分則由2008北京殘奧會開幕式音樂總設計,殘奧會主題歌曲作者,作曲家方鳴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