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界定,特徵,聯繫區別,傳說與神話的聯繫,傳說與神話的區別,分類,題材,地區性,神話傳說,①大禹傳說,②愚公移山傳說,③魯班傳說,④孟姜女傳說,⑤牛郎織女傳說,⑥白蛇傳說,⑦梁祝傳說,⑧劉三姐傳說,⑨冰凍遂城,⑩壓歲錢傳說,⑪地方風物傳說,⑫反帝傳說,相關郵票,農民起義,紅軍傳說,
簡介
中國民間口頭敘事文學。由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及地方風物有關的故事組成,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和本土民間文化的精華。
界定
學界對於傳說的界定大致有兩種看法:
廣義和
狹義。廣義的民間傳說又俗稱“口碑”,是一切以口頭方式講述生活中各種各樣事件的散文敘事作品的統稱。與廣義傳說概念的寬泛性不同,狹義的民間傳說是指民眾口頭創作和傳播的描述特定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解釋某種地方風物或習俗的傳奇性散文體敘事。
根據目前我國傳說學理論研究進展,我們可以將這一界定充實表述為:民間傳說是圍繞客觀實在物,運用文學表現手法和歷史表達方式構建出來的,具有審美意味的散文體口頭敘事文學。在民間傳說種的創作中,客觀實在物始終處於核心地位,因此人們又將它稱為“傳說核”,“傳說核”可以是一個歷史人物、歷史事件,也可以是一個地方古蹟或風俗習慣等。
特徵
傳說既不是真實人物的傳記,也不是歷史事件的記錄(其中可能包含著真實歷史的某些因素),而是人民民眾的藝術創作。許多傳說把比較廣泛的社會生活內容通過藝術概括而依託在某一歷史人物、事件或某一自然物、人造物之上,達到歷史的因素和歷史的方式與文學創作的有機融合,使它成為藝術化的歷史,或者是歷史化的藝術。
聯繫區別
傳說與神話的聯繫
第一,民間傳說與神話產生的歷史時期比較接近,它們的歷史關係十分密切。一部分
上古時期的傳說與神話是交融在一起的,可以說,在這一時期,傳說與神話的界限十分模糊。
第二,就體裁特徵和傳播方式而言,傳說與神話都是散文體的口述故事。
第三,傳說和神話都具有超現實性的幻想。傳說的人物和情節有一定程度的
超現實因素。傳說的故事追求傳奇性,而許多傳說效果是靠超現實性的魔幻情節來製造的,
傳說與神話的區別
第一,傳說與神話的主人公身份和屬性不同。傳說中的主人公,很多是基於歷史上存在過的真人,其故事比神話更接近現實生活,故事中存在的超現實因素的內容是有限度的,不會占據主導地位。而神話的主人公是超人和
超自然力量的神,其故事是以神格為中心的,即是各種動植物人格化和各種社會生活力量神格化的結果。
第二,傳說和神話所反映的社會想像和創作的思維機制不同。傳說是以自覺或比較自覺的思維方式,講述某一歷史時代的具體人物或事件,有時代和地點的約束性。而神話則以一種不自覺的藝術思維方式把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人格化、神靈化,從而曲折地反映人類史前時代的人與自然界的種種關係,具有全人類、全部族性。
第三,傳說和神話的功能不同。傳說所描述的是特殊歷史時期的人物、事件及各種風物,具有鮮明的地方性、
民族性,其內容具有一定的教育和娛樂功能。而神話的產生於原始信仰有密切的關係,它是祭祀人員在特定場合和時間裡宣講的,在遠古時代的現實生活中能夠發揮類似於法律那樣切實有效的作用,具有神聖性和權威性。
分類
目前,在中國民間文藝學界比較通用的傳說分類方法是,按照傳說講述內容的性質進行劃分。這種分類方法基本上代表了中國學者近年來關於傳說分類研究的整體思路和巨觀構想。因此,我們將沿用這種分類方法,把民間傳說分為:人物傳說、歷史事件傳說和
地方風物傳說三個類別。
1 人物傳說
人物傳說是以歷代社會生活中實有其人的著名人物為中心,通過藝術加工、幻想、虛構等手法,敘述他們的行為、事跡或遭遇等的傳說。在
中國民間傳說里,人物傳說的十分發達、成熟。根據傳說種人物身份的不同可以大致分為六種類型:
⑴神仙傳說
相對於神話而言,神仙傳說也被稱為“
仙話”,是人物傳說種特殊的組成部分。這類傳說與宗教,特別是跟中國民間影響較大的道教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其產生的歷史比較久遠、流傳也相當廣泛,傳說的人物有超乎凡人的神通,大多是虛構的,但也有少量的真實人物。如,當代作家田茂泉蒐集整理的《
棋山柯爛》的傳說。
⑵ 文人傳說
主要講述歷代傑出文人包括詩人、作家、書法家、作家、哲學家的生活軼事。這類傳說用生動有趣的故事來渲染他們在事業上的精深造詣,或講述他們成才的艱辛刻苦,用來激勵後人用功。
雪蓑的其人其事【作者,田茂泉】
⑶ 巧匠名醫傳說
⑷ 帝王將相傳說帝王將相傳說又可分為帝王傳說和將相傳說。
① 帝王傳說講述帝王的神奇出生、宮廷軼事,或者講述帝王如何殘暴、貪婪、好色等的故事,如關於
三皇五帝、
秦始皇、漢武帝等的傳說。
② 將相傳說又可分為
名將傳說、清官(賢相)傳說和姦臣傳說。
A名將傳說講述百姓理想中英雄式的著名將軍的作戰故事。
B清官傳說講述賢明、勤勉、
嫉惡如仇、不畏強權、主持正義或幽默風趣的大臣、官員的事跡。
C奸臣傳說揭露的是封建傳統社會統治階層中的一批腐朽官員。
⑸ 起義英雄傳說
起義
英雄傳說,是反映官逼民反的歷史事實,歌頌造反起義的
英雄好漢的傳說。民間傳說對這些人物的評價一般不為統治者和正史觀點左右,往往不管起義者最後能否成功,大多會把他們當作正面人物和英雄來傳頌。——這可能是因為起義者往往都出自下層民眾,代表了民眾的利益和願望。
⑹ 政治歷史人物傳說
指近代以來的政治家、革命家的傳說,也包括政壇上的反面人物的傳說。
2歷史事件傳說
歷史事件傳說,也稱為史事傳說,是以歷史事件為敘述中心的傳說。這類傳說往往與人物傳說有所交叉,但是兩者各有側重,史事傳說重在記事,而人物傳說重在記人。史事傳說在描述歷史事實的同時,也刻畫歷史人物,但這些人物多是普通的百姓,並且在傳說種反映的是集體性的民眾英雄;而人物傳說種的歷史人物往往是著名的人物。主要有三種類型的歷史事件傳說:
⑴ 反抗外來侵略的傳說
⑵ 農民起義的傳說
傳說用生動離奇的故事敘述起義的作戰過程,讚頌起義英雄。
⑶ 革命歷史事件傳說
這是新的史事傳說,技術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以來的歷史事件,特別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歷程中的
傳奇故事。
山川名勝傳說是解釋特定地方的
自然物與人工物的由來、命名和特徵的傳說。
⑵ 物產傳說
物產傳說是關於各地、各民族的土特產品的產生、特徵和名稱由來的傳說。
⑶ 動植物傳說
動植物傳說是解釋動植物的名稱、習性或特徵的由來的傳說。
⑷ 習俗傳說
習俗傳說是關於各地各民族的風俗習慣的形成原因的解釋性傳說。習俗傳說的種類有很多,最常見的有三種:節日習俗傳說、婚喪習俗傳說、遊藝習俗傳說。
①.節日習俗傳說
節日習俗傳說是解釋中國各民族的節日習俗的由來的傳說。
②.婚喪習俗傳說
婚喪習俗傳說,就是關於婚姻和喪葬習俗的傳說。
③.遊藝習俗傳說
遊藝習俗傳說是關於各地、各民族的娛樂遊藝活動的形成原因的傳說。
題材
民間傳說涉及國家民族的大事、階級鬥爭、生產鬥爭、文化創造、傑出人物的貢獻,以及家庭、婚姻、民間的風俗習慣等方面。其內容大致可以分3類:①人物傳說。這類傳說以人物為中心,敘述他們的事跡和遭遇,也表達了人民的評價和願望。例如敘述
屈原作《離騷》,大聲吟喔,感動眾
山鬼嗚咽痛哭。傳說人物還包括有帝王將相、農民的領袖、文化創造中的名人、革命領袖和英雄人物。此外還有姓名不見於史籍的人物傳說,如
梁祝傳說、
孟姜女傳說、
董永賣身葬父的傳說、歌仙
劉三姐的傳說等。②史事傳說。這類傳說以敘述歷史事件為主。如
梁山泊傳說、
楊家將傳說、
義和團傳說、貴州苗族張秀眉起義傳說、紅軍長征傳說、八路軍抗日傳說等。藏族傳說《藏王的求婚使者》敘述唐代漢藏通婚,
文成公主出嫁藏王
松贊乾布的經過。③地方
風物傳說。這類傳說敘述地方的山川古蹟、花鳥蟲魚、風俗習慣和鄉土特產的由來和命名。往往賦予敘述的對象以富有意義的或富有情趣的說明,表現了人們熱愛鄉土的感情以及他們對生活的理想和信念。有關
西湖保俶塔、初陽台、
來鳳亭的傳說,台灣高山族日月潭的傳說,
蒙古族馬頭琴的傳說,
傣族潑水節的傳說,都是在傳說中說明其來歷。一些神怪靈異的傳說,如關於
八仙的傳說、灶王爺的傳說等,則更是人民信仰的產物。
意義
民間傳說在現代社會不僅有值得重視的社會功能與文化意義,而且也有令人傾倒的藝術魅力。但傳說不是歷史,不能與歷史等同,其歷史價值無法與史書相提並論。
地區性
一些影響深遠的民間傳說常與當地的風土人情相結合,並在流傳過程中提煉加工,民間傳說往往具有傳奇的特色,故事情節既與人間現實有直接的聯繫,其發展又合乎生活的內在邏輯,同時,通過偶然、巧合、誇張、超人間的情節來引起故事的發展,從而使真實情景和奇情異事達到了有機的統一,既富於生活氣息,又離奇動人,民間傳說的創作特色,為小說、戲劇的創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鑑。
中國流傳廣泛、影響深遠的民間傳說主要有以下12種:
神話傳說
①大禹傳說
古代民間傳說。禹是傳說中夏代的始祖。他的主要業績是治水。古籍記載,相傳帝堯之時,發生洪水,帝命鯀去治理。鯀治水失敗,被殺於羽郊,其子禹繼承父業,經13年終於平復水患。後舜禪位於禹,夏王朝由此建立。此外,傳說中還有他逐共工,殺相繇,
以及
應龍助其治水等情節。禹的傳說,原含有較多的神話因素,在長期流傳中,有關他的神話傳說被“歷史化”,出現了更多政治性活動的情節,如他派人度量大地、召集臣民開會議事、
賞功罰罪、求賢任能等,並為他製造了顯赫的家譜世系。這就使禹這個傳說人物逐漸脫離了本來面目,成為符合儒家觀念的帝王典範。然而,在人民中間,大禹仍然主要是一位具有
神異色彩的治水英雄。
有關禹治水的傳說,常與地方景物相附合。如傳說他從
泰山擔了99擔石頭築堰擋水,這些石頭後來變成山東的九節長白山。山西也有大禹治理
晉陽湖的傳說。這類傳說著重表現他不畏艱險、為民造福的偉大精神,以此教育後世。
②愚公移山傳說
古代民間傳說。據稱:古時有位年近九旬的北山愚公,因苦於門前太行、王屋兩座大山阻礙出入,就立志剷平這兩座山。家人、鄰里都來相助。他們終日劈山運土,往返於渤海和太行之間,常年不息。
河曲智叟譏笑愚公“愚蠢”。愚公對
智叟說:“雖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他們每天挖山不止的精神感動了天帝,天帝就派夸、蛾氏二神把大山背走了。這個傳說包含著“
有志者事竟成”、人定勝天的思想。古今文學家、藝術家、政治家都曾經運用這個傳說。
毛澤東曾用
愚公移山的故事鼓舞和教育人民發揚艱苦奮鬥的精神。
③魯班傳說
古代能工巧匠的民間傳說。
魯班是春秋末期
魯國的工匠,名公輸般。他技藝超群,又是魯國人,所以後來人們就稱他為“魯班(般)”。古籍及一些筆記和方誌中都有著錄。戰國時期本來是歷史人物的公輸般,在民間逐漸變為一個傳說式人物。
魯班的傳說大致有兩類。一類是講他發明創造的故事。另一類是關於他修建各地著名橋樑、殿宇、寺廟等
建築的故事。歷代工匠希望提高自己征服自然、改進工藝的能力,把魯班想像成具有神奇技藝和無窮智慧的技師。舊時代的木工、
瓦工、石匠對魯班的敬仰還表現在他們的民俗活動中奉他為“祖師”建廟奉祀。
魯班傳說在教育團結工匠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④孟姜女傳說
古代民間傳說。這個傳說流傳至今2000餘年,幾經演變,情節不斷豐富,主題也日益鮮明。
孟姜女原型為春秋時齊國杞梁之妻,在《
春秋左氏傳》中是一個知禮的婦女形象。
北齊屢築長城,徭役繁重,民間多征夫怨女。民眾將現實與秦代築長城的苦役相聯,使傳說變為反築城徭役主題的新形態。從此,
杞梁由為
齊國犧牲的戰將,變成被打殺的築城民夫,杞梁妻便成為尋夫認骨、哭倒長城的傳說人物。
明清以後的故事將
孟姜女說成是葫蘆所生,由於葫蘆牽連到隔壁而居的孟姜兩家,因稱孟姜女。孟姜女哭倒長城後,
秦始皇見其貌美,欲納為妃,並接受孟姜女提出的3個條件,披麻戴孝,手執喪杖,為杞梁發喪。最後,孟姜女投海而死。
近世孟姜女故事傳播的地域幾乎遍及全國,影響十分深遠,各地也出現不少異文。由於時代的不同,作品的主題及思想傾向也較複雜。
1928年,
顧頡剛編著的《孟姜女故事研究集》出版。該文集是研究
孟姜女傳說的專集。對這一傳說歷史演變的研究所提出的問題和研究結論,迄今仍具有相當的科學價值。它在研究方法上,把歷史文獻與民間口頭傳說聯繫起來,進行歷史和地理的比較,對中國後來的民間傳說與神話研究都產生過不小影響。
⑤牛郎織女傳說
牛郎和織女是從
牛郎星和織女星的星名衍化而來的。漢魏間,民間即有此故事,故事中牛郎是人間的看牛郎,織女則是天帝之女。織女與牛郎婚配,並生一男一女,最後王母將其捉回,在兩人之間劃成一道天河,兩人只能靠鵲橋每年七夕相會。
牛郎織女傳說,千餘年來家喻戶曉。它的源頭,從《詩經·小雅·大東》中可以看到。《
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中也有關於它的歌詠。這個故事在民間口頭上還生出許多變異的說法,有的與兩兄弟型故事結合,把牛郎說成是被兄嫂虐待的弟弟,有的與羽毛衣型故事結合,把
織女說成是天女下凡洗澡,老牛告訴牛郎藏匿織女衣服而成親,最後織女找到衣服飛回天上,牛郎披上老牛皮,上天去會織女。牛郎織女傳說是中國封建社會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生活的藝術反映。它以封建家庭生活為背景,通過牛郎與織女結合又離散,只能七夕在天上相會一次的幻想情節,反映了封建
宗法制度下的家庭關係及其所造成的婚姻悲劇。後世文人運用這個傳說題材寫成了《天河配》等戲曲,更擴大了它的影響。它與
孟姜女傳說、
白蛇傳說、
梁祝傳說被稱為中國著名四大傳說。
⑥白蛇傳說
主要描述由白蛇所變的白娘子與青年
許仙的戀愛婚姻悲劇。白娘子同其侍女小青清明在杭州西湖遇雨,許仙以傘相借,二人相識並定下姻緣。
金山寺法海和尚見了許仙,說他面有妖氣,叫他在端午節讓白娘子喝雄黃酒。白娘子顯形,嚇死許仙。白娘子與小青
盜仙草救活許仙,
但法海又使夫妻分離。白娘子前去索夫,水漫金山後,始與
許仙斷橋相遇,和好團圓。法海再度破壞,將白娘子鎮於
雷峰塔下。
白蛇傳說最初起源於民間發現巨蟒的傳聞。並受到唐傳奇《白蛇記》的一定影響。也吸收了一些金山原有的僧龍鬥法傳說。《西湖三塔記》中進一步反映了白蛇故事的梗概,故事被加上了人妖不可共居的色彩。明末
馮夢龍所編的《
警世通言》中有《白娘子永鎮雷峰塔》的通俗小說,傾向也是如此。清代初年的《雷峰塔傳奇》,減弱了白蛇的妖氣,突出了她堅決追求自由愛情的勇敢性格。故事具有一定的反封建意義。《義妖傳》和《白蛇寶卷》也表現了同一傾向,其中
法海成為惡勢力的代表。白蛇傳說進入戲曲以後,情節更為豐富,人物性格也更加豐滿。白蛇傳說從最初的雛形發展到基本定型,其中既有民間文學自身的流傳變化,也接受了說唱、小說、
寶卷、戲文等
俗文學的影響。
⑦梁祝傳說
中國著名民間傳說。故事表現一對青年男女在封建制度下未能結合含恨而終的婚姻悲劇。最早見於初唐
梁載言的《十道四蕃志》。晚唐張讀的《宣室志》記載了這個故事的全貌,名為《義婦冢》。其基本情節是:英台,
上虞祝氏女,偽為男裝遊學,與
會稽梁山伯者同肄業。
祝先歸,二年,
山伯訪之,方知其為女子,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馬氏子矣。山伯後為鄞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適馬氏,舟過墓所,風濤不能進。問知有山伯墓。祝登號慟,地忽自裂陷,祝氏遂並埋焉。晉丞相
謝安奏表其墓曰:義婦冢。明代馮夢龍輯的短篇平話集《古今小說·李秀卿義結黃貞女》“
入話”列舉的幾個女扮男裝的傳說中也有梁祝故事。傳說除
話本講述外,還被編為戲曲。經過話本、戲曲再創作,增加了反封建的意義。
梁祝傳說取材於現實生活,又有傳奇色彩,悲劇的結局與理想化的結尾達到和諧的統一。它揭露了封建包辦婚姻的罪惡,歌頌了純潔自由的愛情。梁祝故事從女扮男裝開始,到後來的反封建主題,是一個重要發展。傳說中的反封建思想日益強烈,因而更加受到人民的喜愛。
⑧劉三姐傳說
中國壯族的民間傳說。相傳桂西
宜山地區下梘河中梘村,有一排行第三的劉姓女子,因名劉三姐,三姐系黃鶯投胎,喜唱山歌。遠近青年與之對歌,無能勝者。青年李示田
,勤勞樸實,要求向三姐學歌。財主莫懷仁,見三姐貌美善歌,欲納為妾,僱人與三姐對歌,為三姐所敗。此時,李示田已學得一口好歌,常與三姐對唱。莫懷仁懷恨在心。最後使三姐墜入河中。三姐漂至柳州,與李示田對歌,連唱3天3夜,飄然逸去。後又在
桂林七星岩對歌,連唱7天7夜,變為一對黃鶯飛去。
劉三姐傳說充分體現了壯族人民的思想、願望和創作才能。它對中國南方各民族社會風俗史和民間文藝學研究,具有參考價值。
⑨冰凍遂城
宋朝時候,契丹發來二十萬遼兵犯境,邊關吃緊。那工夫六郎楊延昭正在遂城。遂城,就是現在徐水縣城西二十里的遂城村。它北臨瀑河,隔河就是一道古長城。
遂城城小,兵力不足,守城軍只有三千人。遼兵來得很快,然間兵臨城下,將城圍住,並且一連幾天數次攻城,一次比一次攻得猛烈。可是遂城的守軍和老百姓好象與平常一樣沒有任何不安。六郎感到奇怪,他問老百姓:“遼兵這么攻城,你們不害怕嗎?”老百姓回答:“有楊將軍在此鎮守,遼兵是攻不破的!”楊六郎一聽老百姓對自己是這樣的信任,更感到責任的重大。於是他把全城的青壯年召集起來,發給他們刀槍劍戟,動員他們配合軍隊一起上陣護城。軍隊和老百姓個個摩拳擦掌,誓死與遂城共存亡。
這時候正是十月,天氣突然變冷。六郎楊延昭見此情景,急中生智,忙令軍民汲水灌城。晚上,往城牆上澆一遍水,馬上就結成一層冰,澆了一夜水,結了一夜冰。到第二天早晨,嗬,那高大的城牆白閃閃亮晶晶成了一道凍的長城,又堅又滑,不可攀登。遼兵衝到城下,前來登城,一蹬一出溜,一扒一打滑,有的好不容易爬到半截腰,一出溜又摔下去了。伏在城上的宋軍趁機滾木雷石萬箭齊發,殺死殺傷遼兵不計其數。遼兵數日攻城不下,只好下令退兵。楊六郎趁機,將城門大開,親率大軍衝殺出,只殺得遼兵丟盔掉甲狼狽而逃。這一仗,生擒遼兵上千,馬匹近萬,還獲得了大批武器。
楊六郎因為這次戰,被宋真宗加官進級,由保州(今河北保定)緣邊都巡檢使調升莫州(今河北任邱縣鄚州)刺史。契丹犯邊,一路燒殺搶掠,人民深受其苦。六郎楊延昭先後率兵打退遼兵一百多次進攻,使邊關一度安寧,因而深受人民的愛戴。
楊六郎五十七歲那年,病故於鄚州。皇帝派專使陪同六郎的長子楊文廣(戲劇中寫楊延昭的兒子叫宗保,宗保的兒子叫文廣)前來護送靈樞回他的原籍太原。鄭州人民頃城出動,跪圍著靈車失聲慟哭,要求將六郎葬在鄚州,以其在天之靈,警戒邊防。楊文廣和皇帝的專使感到眾情難卻,便讓馬童馳報佘太君裁定。佘君提出另做一口棺槨,把六郎的衣冠和寶刀放在裡邊,於鄚州北城修六郎冢,以慰當地人民。從此,鄚州建起了六郎冢,成為人民祭奠民族英雄的紀念地。文官到此下轎,武官到此下馬,百姓逢節敬拜。
⑩壓歲錢傳說
除夕之夜,每個孩子都能夠得到壓歲錢。
最早的壓歲錢出現於漢代,又叫壓勝錢,並不在市面上流通,而是鑄成錢幣形式的玩賞物,有避邪的功能。錢幣正面一般鑄有“萬歲千秋”、“去殃除凶”等吉祥話和龍鳳、龜蛇、雙魚等吉祥圖案。
關於壓歲錢,有一個故事。傳說古代有一個叫“祟”的小妖,黑身白手,他每年年三十夜裡出來,專門摸睡熟的小孩的腦門。小孩被摸過後就會發高燒說夢話,退燒後也就變成痴呆瘋癲的傻子了。人們怕祟來傷害孩子,整夜點燈不睡,就叫“守祟”。
據說嘉興府有一戶姓管的人家,夫妻老年得子,十分珍愛。在年三十晚上,為防止“祟”來侵擾一直逗孩子玩,小孩用紅紙包了八枚銅錢,包了又拆,拆了又包,睡下以後,包著的八枚銅錢就放在枕邊。半夜裡,一陣陰風吹過,黑矮的小人正要用他的白手摸孩子的頭,突然孩子枕邊迸出一道金光,祟尖叫著逃跑了。於是這件事傳揚開來,大家紛紛效仿,在大年夜用紅紙包上錢給孩子,祟就不敢再來侵擾了。因而人們把這種錢叫“壓祟錢”,“祟”與“歲”發音相同,日久天長,就被稱為“壓歲錢”了。
⑪地方風物傳說
指關於某一地區山川、風物等的解釋性傳說。基本特點是:通過生動的故事情節,對於特定的
自然物或人工物的來歷、特徵、命名原因等,給以說明解釋。它經常把風物介紹、故事、說明解釋3種成分結合在一起。
中國的名山大川、有名建築、地方特產和風俗等等都有生動的傳說故事予以解說。
地方風物傳說中包含著大量關於特定風物、山川、建築、特產、民俗等的知識,所反映的社會生活內容也十分廣泛。它表現人民征服自然、改變山河面貌的艱苦鬥爭,表現過去人民在統治階級壓迫下的苦難生活和各種形式的反抗。人民民眾在地方傳說中借風物抒發自己的悲歡,表現自己的生活理想,肯定忠貞的愛情。
地方風物傳說中有大量作品是運用奇妙的幻想、超自然的形象、神奇變化的手法而創作的。它還以敘述現實生活的創作方法,引人入勝。地方風物傳說地方性十分明顯,很多傳說僅僅為某一地方所特有,但有些故事卻廣泛流傳。
地方風物傳說有許多作品是把歷史人物和神話人物的故事地方化,有時也使用寓言的手法把山川擬人化,或把一般民間故事落實到特定的地方風物上,形成多姿多態而又獨具特色的民間傳說的一個品種。
⑫反帝傳說
指中國近代反對列強侵略的傳說。從1840年到1949年,中國屢遭列強侵略,中國人民多次進行
反侵略戰爭。這期間,人民民眾中產生了很多以反對列強侵略為主題的傳說故事,統稱反帝傳說。
反帝傳說可分兩類:第一類直接取材於歷次反侵略戰爭。如《
義和團的志氣永不滅》、《楊司令智取通化》等。第二類不直接反映某次具體的戰爭,而廣泛地揭露侵略者的掠奪活動。大多以外國侵略者盜寶為中心事件,如《金鳳凰》、《盜不走的寶船》等。
反帝傳說主要歌頌抗敵英雄,包括知名歷史人物和普通民眾的勇敢和機智,有的故事雖然講到某種實物、山水,或從某次戰爭取材,甚至講某個真實人物的戰鬥故事,但故事情節並非全是史實,第二類故事想像的成分更大。此類傳說的歷史價值,主要在於它表現了中國人民反對侵略的堅強意志和抗擊外敵的
愛國主義精神。
相關郵票
2001-26(T)
民間傳說—
許仙與白娘子(
白蛇傳)5.20元
(21)2001 民間傳說—許仙與白娘子 5.20
2002-23(T)民間傳說—董永與七仙女(
天仙配)4.00元
(23)2002 民間傳說—董永與七仙女 8.00
2003-20(T)民間傳說—梁山伯與祝英台(
梁祝)5.20元
(24)2003 民間傳說—梁山伯與祝英台 8.00
2004-14(T)民間傳說—
柳毅傳書4.40 元
(27)2004 民間傳說—柳毅傳書 6.00
圖 序 圖 名 面 值
(4-1)T 壯鄉歌仙 1.20元
(4-2)T 對歌鬥智 1.20元
(4-3)T 繡球定情 1.20元
(4-4)T 騎鯉升天 1.20元
(47)2012T 民間傳說--劉三姐8元
農民起義
中國長期封建社會中爆發了多次農民起義運動。其中一些規模較大的運動在民眾中留下深遠影響。又經過人們不斷地回憶和講述,逐漸演化為傳說。此類傳說在其形成的初期階段,往往依附於真人真事。在長期的流傳中,由於眾多口述者不斷的藝術加工,這些傳說在很大程度上日漸游離開真人真事的原型而帶上濃厚的傳奇色彩,成為虛構或基本上是虛構的口頭藝術創作。
農民起義傳說所反映的主要內容,或以歷史事件為主,著重反映鬥爭的興起與壯大過程;或以人物為主,著重講述起義領袖或造反人物的英雄形象與性格;或以某一戰役為主,著重描寫起義軍的機智、神勇與
頑強不屈的戰鬥事跡;或突出一事一物,著重反映起義部隊與民眾間的軍民關係;或反映廣大民眾對起義軍的懷念之情。
作為民眾口頭藝術創作,農民起義傳說並不具有嚴格的科學史料性。它是勞動人民用以反映自身革命鬥爭歷史的重要文學手段。通過同時代的眾多口述者的耳聞目睹和親身感受,它們往往能夠對起義運動及其領袖人物作出較公正的評價,並從不同生活側面真實地反映當時的社會實質以及人民的苦難與期望等。
紅軍傳說
指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關於紅軍的傳說。它是革命老區人民的口頭創作。廣泛流傳於湘、粵、桂、鄂、川、陝、甘、寧及晉、冀、魯、豫等老革命根據地。它以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壯闊的武裝革命鬥爭為背景,表現了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土地革命和鬥爭生活,熱情讚頌了中國工農紅軍。
紅軍傳說,集中表現了紅軍的革命紀律、優良作風和新的軍民關係,反映了紅軍在人民心目中的位置。內容可分兩類:一類表現人民民眾對紅軍的認識過程,寓蘊著人民的無限深情。如《奇怪的院子》等。另一類藉助傳說的想像手法,表現出老革命根據地的人民民眾對紅軍的思念和對於革命的必勝信心。如《紅星水壺》、《紅軍帽》等。紅軍傳說具有明確的革命意識和濃厚的革命氣氛,其
基本主題,除歌頌紅軍外,還歌頌革命領袖和民眾鬥爭。紅軍傳說常常藉助傳統故事的表現手法,賦予紅軍的遺贈物以神奇的力量。創作者用這樣的藝術想像,表現出人民民眾和革命力量終歸要戰勝反革命力量的堅定信念,使革命的思想感情與傳說故事的特有手法融而為一,呈現出
革命現實主義和
革命浪漫主義相結合的特色。由於紅軍傳說表現了人民民眾對革命軍隊的深厚感情,在後來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也有流傳,並發生很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