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習俗
在江南一帶的民間傳說中,說老鼠是害人的,不吉利,所以舊曆年三十夜要把它嫁出去,以確保來年平安吉祥。上海郊區有些地方說老鼠嫁女是在正月十六,這天晚上,家家戶戶炒芝麻糖,就是為老鼠成親準備的喜糖。
民間藝術
剪紙年畫
“老鼠嫁女”、“老鼠娶親”的年畫和剪紙在我國民間視為“吉祥物”,過年過節時貼在牆上和窗戶上。四川
綿竹印製的《老鼠嫁女》年畫,表現一夥老鼠掮旗打傘,敲鑼吹喇叭,抬著花轎迎親。騎在癩蛤蟆背上的是“新郎”,頭戴清朝的官帽,手搖摺扇,雙目注視著一隻大金箱,顯出一副貪婪的樣子。正當這伙醜類大搖大擺,招搖過市之時,等待它們的卻是一頭大黃貓。前面鳴鑼開道的一對鼠兄鼠弟,其中之一已被利爪抓住,另一隻則咬在貓的嘴上。此時,坐在花轎里的“新娘”,自知末日來臨、淚流滿面。這幅年畫反映了人民鮮明的愛憎。
武強年畫
武強年畫《老鼠嫁女》武強年畫中的老鼠娶親,其娶親隊伍儀仗皆為人間婚嫁風俗之寫照,燈籠火把吹吹打打,新郎已經幻化成人形,以青蛙帶馬,新娘穿紅衣坐花轎中,但前方狸貓已經捕捉了最前方的老鼠,看來全隊都不免被貓吞食。整幅畫妙趣橫生,令人觀之忍俊不止。
郵票上的年畫
國家郵政局於2009年1月18日發行《
漳州木版年畫》,特種郵票1套4枚,小全張1枚,志號:2009-2。圖案分別為:獅頭銜劍、日日進財、天仙送子、老鼠嫁女。
“老鼠嫁女”為清代年畫作品,其尺寸為28cm×44cm。這幅年畫以中國民間老鼠娶親的故事為素材,整個畫面表現出了喜慶、熱烈的氣氛。在
閩南,正月十五為填倉節,民間習俗為祭祀穀神,故不能點燈;為免穀物受損,因此又祈禱老鼠去娶親。另外,因為老鼠繁殖能力強,也有著藉此表達傳宗接代的寓意。漳州木版年畫中的“老鼠嫁女”構圖緊湊、畫面詼諧,突出刻畫了右上方虎視眈眈的貓和坐在蛤蟆上陪嫁的老鼠。畫面融合了狀元及第、敲鑼打鼓的歡慶場面,渲染出歡快的氣氛。“老鼠嫁女”是漳州木版年畫的代表性作品。
故事版本
版本一
《十二生肖的來歷》稱,
玉皇派貓通知牛虎等禽獸上天排行次第。老鼠偷聽到貓的傳話後,捷足先登,糊塗的玉皇封之為十二生肖之首。貓反被擠出生肖之列,從此與鼠結下深仇。老鼠欲同貓化解怨恨,便請
黃鼠狼做媒,將自己最漂亮的女兒
許配給貓,貓滿口應允。於是老鼠擇定吉期,又偷了一隻小孩的
虎頭鞋充花轎,把女兒送至貓窩。結果老鼠嫁女,嫁到貓公的肚子裡。
老鼠嫁女
版本二
《老鼠嫁姑娘》稱:
鼠王選定
臘月二十四嫁姑娘。辦喜事的那天,正值人間忙著辦年貨,人們推磨舂碓,鬧個不停。鼠王大怒:“人鬧我一天,我鬧人一年!”人們吃了大虧,遂每逢鼠婚日不準推磨舂碓……
版本三
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年正月初八的晚上,老鼠出嫁女子。只見張燈結彩,喜燭高照,老鼠新娘頭戴翠花,身穿新衣坐在花轎之內,由四個老鼠抬著,
新郎官也由儐相陪同,在前引路。迎親送女,前呼後擁,鑼鼓喧天,嗩吶歡唱,好不熱鬧呵!正當大家歡聲笑語,杯盞交錯恭賀新郎新娘大喜之時,新郎卻趁人不注意偷吃了糧食。守衛的貓看見後,立即上前抓住老鼠。新郎高呼救命,大家發現老鼠新郎成了貓爪下的俘虜後,均憤憤不平。就找老鼠官兒告狀。老鼠官認為貓這樣做是不對的,要求放開新郎。貓不服,雙方又告到縣官大堂上。縣官老爺在聽了原告、被告的陳述後,認為老鼠偷吃糧食,固然可惡,但念其大喜之日,一生只此一次,應予以寬容。貓這樣做,有點不近情理,所以要求放開老鼠。正當宣判之時,老鼠新郎又咬爛了縣老爺案案上的桌裙。縣官一看,勃然大怒: “混賬東西,真是本性難移!”遂改判:“老鼠被捉,罪有應得;貓吃老鼠,為民除害,天經地義,
永遠如此!”
從此,貓吃老鼠就名正言順了。
版本四
很久很久以前,一對年邁的老鼠夫婦住在陰濕寒冷的黑洞裡,眼看著自己如花似玉的女兒一天天長大。夫妻倆許諾,要為閨女找一個最好的婆家,要讓閨女擺脫這種不見天日的生活。於是,老鼠夫婦出門尋親。剛一出門,看見天空中雄赳赳的太陽。他們琢磨著,太陽是世間最強大的,任何黑暗鬼魅,都懼怕太陽的光芒。女兒嫁給太陽,不就是嫁給了光明嗎?太陽聽了老鼠夫婦的請求,皺著眉頭說: “可敬的老人們,我不是你們想像的那樣強壯,黑雲可以遮住我的光芒。”老鼠夫婦啞口無言。於是,來到黑雲那裡,向黑雲求親。
黑雲苦笑著回答:“儘管我有遮擋光芒的力量,但是只需要一絲微風,就可以讓我‘雲消霧散’。”老鼠夫婦尋思著,找到了克制黑雲的風。風笑道:“我可以吹散黑雲,但是只要一堵牆就可以把我制服!”老鼠夫婦又找到牆,牆看到他們,露出恐懼的神色:“在這個世界上,我最怕你們老鼠,任憑再堅固的牆也抵擋不住老鼠打洞,最終崩塌。”老鼠夫婦面面相覷,看來還是咱們老鼠最有力量。兩個老人商量著,我們老鼠又怕誰呢?對了!自古以來老鼠怕貓!於是,老鼠夫婦找到了花貓,堅持要將女兒嫁給花貓。花貓哈哈大笑,滿口答應了下來。在迎娶的那天,老鼠們用最隆重的儀式送最美麗的女兒出嫁。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花貓從背後竄出,一口吃掉了自己的新娘。
民間俗信
版本種類
老鼠嫁女,亦稱鼠娶親、鼠納婦等,舊時中國民間俗信,在正月舉行的祀鼠活動,在我國很流行,是傳統民俗文化中影響較大的題目之一。雖然老鼠嫁女在民俗文化中的表現形式多姿多彩,但各地情節”版本“與”嫁女“時日以及俗信卻有所不同。
老鼠嫁女
十二生肖的來歷
《
十二生肖的來歷》稱,
玉皇派貓通知牛虎等禽獸上天排行次第。老鼠偷聽到貓的傳話後,捷足先登,糊塗的玉皇封之為十二生肖之首。貓反被擠出生肖之列,從此與鼠結下深仇。老鼠欲同貓化解怨恨,便請黃鼠狼做媒,將自己最漂亮的女兒許配給貓。貓滿口應允。於是老鼠擇定吉期,又偷了一隻小孩的虎頭鞋充花轎,把女兒送至貓窩。結果老鼠嫁女,嫁到貓公的肚子裡。《老鼠嫁姑娘》稱:鼠王選定臘月二十四嫁姑娘。辦喜事的那天,正值人間忙著辦年貨,人們推磨舂碓,鬧個不停。鼠王大怒:“人鬧我一天,我鬧人一年!”人們吃了大虧,遂每逢鼠婚日不準推磨舂碓……
台灣風俗
台灣居民認為初三為小年,傳說初三晚上是老鼠結婚日,所以深夜不點燈,在地上撒米、鹽,人要早晨上床,不影響老鼠的喜事。
山西平遙縣初十日將麵餅置牆根,名曰“賀老鼠嫁女”。
在青海的一些地區有“
蒸瞎老鼠”的風俗。每年農曆正月十四日,家家用面捏成十二隻老鼠,不捏眼睛,然後用蒸籠蒸熟,待元宵節時擺上供桌,並點上燈燒香,乞求老鼠只食草根,勿傷莊稼,以保本年豐收。
上海郊區有些地方說老鼠嫁女是在
正月十六,這天晚上,家家戶戶炒芝麻糖,就是為老鼠成親準備的喜糖。上海一帶也有避老鼠落空的習俗。老鼠外出覓食,失足落地,稱為“老鼠落空”,據說見者多為不吉利,非病即死,必須禳解。其方法是沿街乞討白米,謂百家米,回家用以煮飯,食後便可化解。
孝感風俗
孝感當地民間還傳說正月十五晚上,是老鼠嫁女的日子,人們不能在家裡喧鬧。婦女要在床下點一盞
麻油燈,邊拜邊說:“請
紅娘子看燈。”據說這樣,一年就沒有臭蟲騷擾了。人們還用竹籃從屋上拋過去占棉花豐歉。仰則主豐收,仆則歉收。
有些地方還用老鼠嫁女日的風俗行事作為祝子巫術。如陝西
千陽民間以正月十五為老鼠嫁女日,是日家家都做老鼠饃。俗信當年過門的新媳婦吃了老鼠饃的鼠尾巴,便可懷孕;隔窗把老鼠饃扔進新媳婦房中,“老鼠”仰面朝天為生男之兆,反之為生女之兆。河南民間傳說,正月初七、十七、二十七是老鼠嫁女之日,俗語有“初七娶,十七嫁,二十七添娃娃”,故上述三天要吃餃子。
在北方,老鼠嫁女是在正月二十五日的晚上。在這天夜裡,家家戶戶不點燈,全家人坐在炕頭上,一聲不響,只是摸黑吃著用麵粉做成的“老鼠爪爪”、“蠍子尾巴”和炒大豆。不點燈、不出聲的意思是為老鼠嫁女提供方便,生怕驚擾了娶親喜事。吃“老鼠爪爪”表示人們期望老鼠的爪子發癢,好早些起來行動;吃“蠍子尾巴”即是為了老鼠嫁女出洞時不會受到蠍子傷害。吃炒大豆發出嘎嘣的脆響,似乎是給老鼠娶親放鞭炮。
湖南風俗
湖南寧遠則以十七日為“老鼠嫁女”這一日忌開啟箱櫃,怕驚動老鼠。前一天晚上,兒童將
糖果、花生等放置陰暗處,並將鍋蓋簸箕等大物大敲大打,為老鼠催妝,第二天早晨,將鼠穴閉塞,認為從此以後屬可以永遠絕跡。
在老鼠嫁女夜晚,湖南資興一帶則在屋角、過道遍插蠟燭,意思是將老鼠娶親途經之路照得通亮。 還有的地區於老鼠娶婦日忌做針線,怕扎爛鼠窩,晚上忌點燈,怕驚動鼠女的花轎,很早就上床睡覺,也不為驚擾老鼠,俗謂你擾它一天,它擾你一年。
彝民山寨風俗
此外,除漢族外,正月十五彝民山寨里稱為“老鼠嫁女節”。傳說,遠古時代,洪水泛濫,僅有伏羲姐妹因進戎蘆而幸免於難。可是,當洪水退卻後,他們卻出不來了。是老鼠啃破戎蘆,才將她們放出,人類因此才得以繁衍生息。古老的彝族山歌中至今還保留著“子鼠啃破紅香木,露出王母繡花鞋”,“盤古出來開天地、伏羲姐妹鬧人煙”之類的唱詞。這大概就是由老鼠救人祖先這一傳說演化而來的。至今,還有彝民認為老鼠與人分享糧食是應該的,因為是它們使人類獲得了新生。一些地區的彝民甚至以為蓋房,起屋後,如果沒有老鼠作伴是件憾事。在他們看來,只有老鼠願來之地才是吉地佳處,人住了才會糧豐財茂,吃穿有餘,無災無難。更值行玩味的是,彝語中老鼠叫“黑”或“
阿黑”,而日子叫“
黑妮”,意即“老鼠的日子“。於是不難發現,在彝民敬鼠的背後,隱藏著一個重要的原始觀念:人類(至少是彝族)的社會生活是從老鼠啃破戎蘆放出伏羲姐妹時開始的。
農曆正月第一個子日,朝鮮族亦在這一天要進行熏鼠火民俗活動。農家的孩子們在田埂上撒下稻草並點燃,以達到燒除雜草並驅趕田鼠的目的。這一項民俗活動,有利於滅鼠、滅蟲,草木灰還可以肥田。另外,子日屬鼠,在這一天燃一把熏鼠火,其象徵性使人們得到了心理上的滿足。
宜昌風俗
宜昌民間傳說臘月二十四是老鼠嫁女的日子,禁止灑掃,特別不準用剪刀,否則來年鼠害無窮。“趕老鼠”是農民為祈禱減少鼠害的活動,天剛麻麻亮,大人們就會慫恿家中的小孩們快快起床,赤膊條條,小孩一隻腳穿上草鞋,另一隻腳繫上鞋帶把鞋拖著,左手拿著簸箕,右手拿著木錘或木棍,然後到房間每一個角落,邊敲打簸箕口裡邊念道:“簸箕刮兩刮,草鞋拖兩拖,老鼠子下兒十二窩,窩窩梭(流產)。”“二十四,拍簸箕,老鼠子下兒不成器……”這是人們對老鼠的詛咒,實現糧倉無損的願望。
風俗習俗
石頭生日
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動,甚至設祭享祀石頭,恐傷莊稼。也稱 “
石不動”“
十不動”。河南風俗這一日家家向石頭焚香致敬。午餐必食饃餅,認為吃餅一年之內便會財運亨通。在山東鄆城等地有抬石頭神之舉。初九夜,人們將一瓦罐凍結在一塊平滑的大石頭上,初十日早晨,以繩系罐鼻,由十個小伙子輪流抬著瓦罐走。石頭不落地則預示當年豐收。
賀老鼠嫁女
舊時中國民間俗信。在正月舉行的祀鼠活動,亦稱 “老鼠嫁女”“老鼠娶親”。具體日期因地而異,有的在正月初七,有的在正月二十五,不少地區是正月初十。山西平遙縣初十日將麵餅置牆根,名曰“賀老鼠嫁女”。湖南寧遠則以十七日為“老鼠嫁女”這一日忌開啟箱櫃,怕驚動老鼠。前一天晚上,兒童將糖果、花生等放置陰暗處,並將鍋蓋簸箕等大物大敲大打,為老鼠崔妝,第二天早晨,將鼠穴閉塞,認為從此以後屬可以永遠絕跡。還有的地區於老鼠娶婦日很早就上床睡覺,也不為驚擾老鼠,俗謂你擾它一天,它擾你一年。
民間歌謠
歌謠大紅喜字牆上掛,老鼠女兒要出嫁。老鼠嫁女
女兒不知嫁給誰,只得去問爸和媽。
爸媽都是老糊塗,爭來爭去才定下:
誰最神氣嫁給誰,女兒自己去挑吧!
鼠女聽罷仔細想,最神氣的是太陽,
太陽高高掛天上,光芒萬丈照四方。
鼠女求嫁找太陽,太陽急忙對她講:
烏雲能把我遮擋,嫁給烏雲比我強。
鼠女又去找烏雲。烏雲說:
大風能把我吹散,大風來了我膽顫。
鼠女又去找大風。大風說:
圍牆能擋我的路,我見圍牆心打怵。
鼠女又去找圍牆。圍牆說:
老鼠打洞我就垮,見了老鼠我害怕。
看來貓咪最神氣,我要與他定婚期。
婚期定在初七夜,鼠女出嫁忙不迭,
大紅花轎抬新娘,群鼠送親喜洋洋。
新娘剛到貓咪家,貓咪一口就吞下。
貓說新娘怕人欺,為保平安藏肚裡。
文化含義
一般認為,老鼠嫁女日的行事與禁忌實質上是一種祀鼠活動,而各種鼠婚故事、歌謠以及年畫剪紙等民間工藝品,是對祀鼠活動所作的解釋。老鼠何以成為人們奉祀或崇拜的對象呢?大約有如下兩種原因:一、圖騰崇拜,如有人認為古代的偃姓以鼠為圖騰。二、關於鼠的
感生神話,如漢族《十二屬的傳說》稱,鼠有打開天地、化生萬物的神通。彝族神話《葫蘆里出來的人》稱,人類起源於葫蘆,而葫蘆原是密封的,是鼠在葫蘆上咬開一個洞,人類得以出世。瑤族神話《穀子的傳說》、畲族神話《稻穗為何像老鼠尾巴》稱,是鼠幫助人類取來了稻種。這些傳說均反映出鼠在古人的動物神崇拜中的特殊地位。至於老鼠嫁女與鼠崇拜之間的關係,
仲富蘭認為這是古人對老鼠表示尊敬或友好的習俗的遺留。
有人認為,作為民俗文化事象的老鼠嫁女,表達了民眾根絕鼠患的願望;之所以採用“遣嫁”方式,是因對鼠患充滿畏懼,於是以提供食物、熄燈禁光等迎合鼠類習性喜好的獻媚行為來掩飾真實目的,這是一種在矛盾心態中的趨利避害的選擇。如
王樹村認為,古代沒有統一的“滅鼠日”,立春之後為老鼠繁殖期,為免遭鼠害,人們繪製“
老鼠娶親”圖,實際行動則是夜晚熄燈滅火,騙稚兒早睡,以誘老鼠出洞捕殺之(《
老鼠娶親》,《中國文物報》1996年2月18日)。
馬昌儀認為,嫁災觀念,由來已久。《方言一》:“嫁,往也。自家而出謂之嫁,由女而出為嫁也。”所謂嫁災、嫁非、嫁鼠,包含有把災禍、是非、鼠蟲逐出家門的意思。民間俗信中為鼠擇日婚嫁的日期大多在臘月二十三到正月二十五,此時正是鼠類繁殖的高峰季節,送鼠出嫁,意味著送鼠“自家而出”,從人們的心理來看,便可達到杜絕鼠患的目的;另一方面,老鼠嫁女又是歲時文化中對子鼠母神信仰的產物。鼠屬子,為十二支之首,“子為陰極,幽潛隱晦,以鼠配之”。子鼠為極陰的象徵,而臘月至正月,正是新舊歲時交替時刻,故選擇這一時段嫁鼠,還具有除舊布新、送陰迎陽、祛災納吉的象徵意義。
剪紙影片
老鼠嫁女
攝影 Cinematography:柴蓮芳 Lianfang Chai
影片類型:動畫
片長:10分鐘
國家/地區:中國
對白語言:漢語國語
色彩:彩色
製作公司:
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 Shanghai Animation Film Studio
出品年代:1983
劇情:剪紙片。“老鼠嫁女”是中國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大意是這樣的:老鼠一家常年住在陰暗的牆洞裡,過著擔驚受怕的日子,為了擺脫這種生活,年邁的
父母準備為女兒選擇一個有權有勢的女婿。它們首先想到了太陽,因為太陽照亮四方,
萬物生長都離不開它,所以便前去說親,太陽聽了以後說:“我雖然光照四方,但烏雲一來便把我遮住了,我不如烏雲,還是去找烏雲吧。”老鼠又去找烏雲,烏雲連連搖頭道:“雖然我能擋住太陽的光芒,但大風一吹,就把我吹散了,還是去找大風吧。”老鼠又去找大風,大風說:“我也不行,遇到牆一擋,我就走不通了。”老鼠又去找牆,牆說:“我雖然能擋住大風,但老鼠一打洞我就垮了老鼠全家都為這個絕妙的選擇而高興,心想,如果老鼠和貓結了親,還用怕誰呢!於是,便去向貓提親,貓一聽要做老鼠的新郎,便很爽快地答應了。就這樣老鼠全家忙嫁妝,擇定吉日過門。新婚這天,一群老鼠吹吹打打,用花轎抬著新娘進了貓家,新娘一入洞房就沒有再出來。到了回門的日子,老鼠父母不見女兒女婿回家,便去貓家探望,貓告訴他們:“因為怕別人欺負新娘,就把她放在肚子裡保護起來了。”老鼠父母一聽,嚇得抱頭便跑。 “老鼠嫁女”這個有趣族民間故事,雖不見於古籍記載,但在民間卻廣泛流傳。
兒歌
哩哩啦,哩哩啦,敲鑼鼓,
吹喇叭,老鼠家裡辦喜事,有個女兒要出嫁。
女兒嫁給誰?媽媽問爸爸。
爸爸是個老糊塗,他說:“誰神氣就嫁給他。”
爸爸就去找太陽,太陽說:“烏雲要遮我,烏雲來了我害怕。”
爸爸就去找烏雲,烏雲說:“大風要吹我,大風來了我害怕。”
爸爸就去找大風,大風說:“圍牆要堵我。我見圍牆就害怕。”
爸爸就去找圍牆,圍牆說:“老鼠會打洞,老鼠來了我害怕。”
太陽怕烏雲,烏雲怕大風,大風怕圍牆,圍牆怕老鼠,老鼠怕誰呀?
爸爸樂得笑哈哈:“原來貓咪最神氣,女兒應當嫁給他。”
哩哩啦,哩哩啦,敲鑼鼓,吹喇叭,老鼠女兒坐花轎,一抬抬到貓咪家。
老鼠爸爸,老鼠媽媽,第二天來看女兒,咦,女兒不見啦!
女兒在哪?女兒在哪?貓咪說:“我怕人家欺負她,啊嗚一口就吞下。”
剪紙藝術
老鼠嫁女
1980年前後,“文革”陰霾漸漸地消散,隨著撥亂反正的深入展開及改革大潮的興起,我們終於獲得了可以名正言順研究、賞析民間美術的權利。老藝人被請上大學的講台。聞風而動的經銷商,把各地優秀的民間工藝品帶進藝術院校。我的這套《老鼠嫁女》連同一大批剪紙都是那時購得的。我如獲至寶,珍藏至今。《老鼠嫁女》是一段流傳極廣、膾炙人口的民間故事。說的是:老鼠夫婦想借女兒婚事,攀一門有權威的親戚。他們去找太陽,太陽說不行,我怕烏雲。又去找烏雲,烏雲說不行,我怕風。再去找風,風說不行,我們怕牆。找到牆,牆說我們最怕你們。一遭下來老鼠夫婦尋思,這么說來我們的最怕,那一定就是最有權勢的了。於是擇了吉日,吹吹打打地把女兒給貓送去了,後面自不必說了。今天在我們看來這近乎一出荒唐可笑的鬧劇,然而它卻反映出先民們敬鼠、愛鼠、驅鼠的複合心理。在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家庭經濟在農耕及手工業生產中占主導地位,因此人丁興旺便成為持續發展及致富的重要保障。多子成為人們的企盼。老鼠以它驚人的繁殖能力,被人稱為“子神”,加以崇拜,然而其可惡的品行,又實在讓人無法容忍。既有求於它,則不便得罪,於是演繹出這樣一段精彩有趣的故事,“一石二鳥”、風風光光、熱熱鬧鬧地化解了這一矛盾。先民們禳災祈福的聰明才智真令我們叫絕!這個故事既有人們的企盼,又有紅紅火火的場面,因而成為民間年畫、民間剪紙所喜愛的創作題材。這套《老鼠嫁女》剪紙共有十張,和大多數年畫與剪紙一樣,它選取了“送親”一段。一如影視的“分鏡頭”,十個畫面把送親火爆喜慶的場面與氣氛盡情展現出來。其中“花轎”是重頭戲,畫面最大。其它則大小不等,內容分別為送親儀仗中的“鳴鑼”、“執旗”、“
執傘”、“執燈”、“抬物”,還有一枚“老鼠騎馬”想來大概是“娘家人”吧!
民間剪紙藝術流傳久遠,是最普及、最大眾化的美術式樣。在我國幅員遼闊的大地上,從南到北,從西到東,各地都有自己的剪紙藝術,一如迥然不同的鄉音,各具鮮明特色。這套剪紙出自山東
高密,高密是著名的剪紙藝術之鄉。它以線刻為主,細巧有力的線條與少許“塊面”形成鮮明對比,體現出女性特有的嫻雅與靈秀。賞析民間剪紙,你會體會出“心裁”是它獲取恆久藝術魅力的根本所在。民間藝人們大多不懂得什麼“解剖”、“透視”,也不懂什麼“結構”“比例”。然而他們於生活、於藝術自有一套認知與表達方式,那就是用心靈去擁抱世界、用心靈去表現世界。他們以一個個鮮活的形象打動著我們,以一片片熾熱的情感溫暖著我們。你看那
鼠女的俏麗、轎夫的老成、鳴鑼鼠的調皮、娘家鼠的張揚,一一可以讀出。畫面的景物空間、構圖變化一切處理得是那樣從容、巧妙、得心應手,令我們嘆為觀止。一把剪刀、一片紅紙,簡單得不能再簡單,卻造就出一片光鮮的世界。那些一向被視為沒有文化的人們,創造著燦爛的文化,征服了國人,也征服了世界。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我們的剪紙藝術列入首批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單,令我們為之驕傲、為之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