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魯山絲綢
- 分類:工藝品
- 地區:魯山
- 特點:色澤柔和、絲縷勻稱、綢面密實
產地,歷史,
產地
魯山多山,柞樹成林,適於養蠶。乾隆年間《魯山縣誌》載:魯邑多山林,多有放蠶者。魯山地質奇特,山區地貌土薄石厚,什麼都不長卻長柞樹。從魯山城西行,遍山鬱鬱蔥蔥,皆柞樹也。粗如椽者,樹老葉硬,不適於蠶食,多砍伐了作窯梢或種植木耳用;成墩如灌木者,葉芽鮮嫩,最宜放養。每當開春,蠶農們把幼蠶由蛾房先抱到河邊餵養,然後頂至山坡上放養,日夜看護,只五六十天,蠶兒就吐絲結繭。蠶農視蠶坡為聚寶盆,把柞樹當搖錢樹;蠶坡柞墩,那是蠶農賴以生存的寶物。俗諺“一季蠶,半年糧”、“筐坡十畝田”、“寧舍懶婆娘,不捨蠶絲行”,極言養蠶織絲之重。民國初年,僅四棵樹鄉就有48家絲行,縣城有200餘家,織綢機達5000台,外地客商長期坐莊收購。其後兵燹匪患,戰亂頻仍,苛雜迭興,交通受阻,銷路不佳,蠶絲銳減,織綢衰敗。解放後,魯山為發展絲綢業,建有國營繅絲廠和絲綢廠,設蠶業局專司幫扶蠶農養蠶。而今已少有繅絲織綢者,所產蠶繭少量粗放加工成絲綿,大多賣往外地。
歷史
史料記載,魯山柞蠶絲綢在周代已為高貴衣料。東漢光武帝劉秀建都洛陽後,官府即把柞蠶種發給百姓,積極倡導發展柞蠶生產。到了唐代,魯山綢已為宮中珍品,縣令元德秀嘗以魯山綢歲歲進貢。唐開元二十四年春,唐玄宗命三百里內縣令、刺史入京獻演,多少地方官興師動眾,獨元德秀僅攜幾個民間伶人身著魯山絲綢,輕裝簡從,撫琴獻演。主簿劉華勸他:“東都獻演,非同小可,山野俚曲難登大雅之堂,身著山綢,恐污聖上耳目。”豈料這反而受到唐玄宗與楊貴妃的讚賞,楊貴妃更攛掇唐玄宗通令嘉獎。世上哪有女人不愛這薄如蟬翼、手感爽滑、柔而無骨的魯山絲綢呢?楊貴妃體態豐腴,著魯山絲綢起舞,輕鬆輕爽,舞步輕快,以至玄宗如醉如痴,“盡日君王看不足”。帝王之愛,對魯山絲綢起到了助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