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養蠶織綢技藝(魯山綢織作技藝)

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中原養蠶織綢技藝(魯山綢織作技藝)
  • 主題詞:傳統技術,魯山綢織作技藝,手工製作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傳統技藝
  • 國家:中國
  • 起源時間:夏朝
  • 認證時間:2011年
  • 認證批次:第三批
  •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河南省平頂山市魯山縣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基本特徵,

簡介

魯山絲綢歷史悠久,據《魯山縣誌》記載,“魯山綢”始於夏朝,唐朝開始興盛。在唐朝,“魯山綢”就被列為貢品,並踏上了大唐帝國通向世界的“絲綢之路”,遠銷中亞、西亞各國。 魯山絲綢分兩種,一種是山絲綢,即用山上放養的柞蠶繭加工而成。另一種是家絲綢,用室內餵養的桑蠶繭抽絲織成。手工織絲綢, 手感爽滑,柔而有骨。染色後,色澤鮮艷柔和,光彩奪目, 具有拉力強、伸度大、易染色、耐高溫、抗酸、抗鹼、絕緣、抗紫外線、吸濕性強、其色澤柔和、絲縷勻稱、綢面密實等特點。

歷史淵源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和織絲綢的國家。早在夏代劉累遷魯山縣後,邑民就把絲織品作賦上繳。在唐代,魯山縣令元德秀帶藝人去東都洛陽五鳳樓獻演時身著魯山絲綢,備受矚目令人生羨,從此魯山綢被視為宮中珍寶,踏上了大唐帝國通向世界的“絲綢之路”。明嘉靖《魯山縣誌》載:“洪武二十九年,官民夏稅絲一千四百九十四兩四錢六分五厘。清乾隆八年(1743年)纂修的《魯山縣誌》載:“魯邑多山林,近有放蠶者。”光緒年間(1871年以後),魯山柞蠶業進一步發展,當時,民間與官府重視保護柞蠶坡,在四棵樹鄉、團城鄉等地立碑,把“廣植蠶坡、保護蠶坡、愛養蠶蟻、樽節草木”等五條政令、法規刻諸其上,永遠奉行。民國3年(1914年),英國為慶祝巴拿馬運河通航,在美國舊金山舉行萬國商品博覽會,魯山縣產的絲綢作為中國河南省代表商品參加賽會展出,被萬家客商譽為“仙女織”,被各國評審評為絲綢中的“王牌貨”,並獲得金獎。“魯山綢”的原材料有柞蠶絲和桑蠶絲,魯山縣柞樹葉質優良,春蠶繭呈乳白色、絲膠含量小,僅以清水煮便可繅絲,而且出絲率高,絲強度大,色澤好,易漂煉、易染色。

基本內容

“魯山手工絲綢”就是用當地柞蠶絲或桑蠶絲紡織而成。手工綢要經過繅絲—滑絲—絡絲—牽經—刷經—打緯—織綢—漂煉—等幾十道工序。織綢所用的織機與傳統的織布機相似,用定機棍把絲縷平,開始打緯。所用緯筒是用紡花車、緯筒、錠子等製作而成,梭子套上緯絲用水刷把絲刷濕,即可織綢。織綢需眼、耳、腳、腿、手密切配合。即使一個老手織一批絲綢也要天。將絲織成綢,這時的綢叫生綢,質感硬,不能做衣服。要經過極為複雜、細心的技術處理後將生綢變成熟綢才能銷售,用行話說這叫煉綢。經反覆處理後的絲綢,放上30年也不會變質。

基本特徵

魯山手工絲綢從養蠶、收繭、抽絲、漂洗、梭織全是手工製作。織物薄如蟬翼,韌性好,適合作外衣、裝飾布等,立體效果好,且不易起皺。手工絲綢手感爽滑,柔而有骨。染色後,色澤鮮艷柔和,光彩奪目。用它製做服裝,穿著輕盈、涼爽,尤其製作裙裝,裊娜秀麗。且具有拉力強、伸度大、易染色、耐高溫、抗酸、抗鹼、絕緣、吸濕性強等特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