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女們

仙女們

《仙女們》由俄國芭蕾大師福金創作,秉承19世紀浪漫主義的芭蕾傳統,根據蕭邦優美的音樂,為觀眾提供了一個浪漫的芭蕾空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仙女們
  • 編導 : 米哈伊·福金
  • 音樂 : 弗萊得列克·蕭邦
  • 首演 : 1909年6月2日巴黎
樂曲內容,樂曲賞析,

樂曲內容

芭蕾舞仙女們(蕭邦組曲) 全劇 ,ABT版。
《仙女們》由四段獨舞、一段雙人舞和兩段群舞構成,描繪了一群美麗的空氣精靈,在森林池畔圍住一個青年詩人並把他帶人了一個個幻想世界的場面:
A大調前奏曲(作品28-7),反覆演奏三次。
E大調夜曲(作品32-2),森林之夜。舞台右方是昏暗的寺院廢墟,另一側,慘白色的月光映照著寂靜而繁茂的樹叢及林間小徑。舞台正中的縱深處隱約可見一些墳墓,背光處是一片昏暗的呈深綠色的景物,使人如臨美妙清涼的水底世界。在這荒僻而美麗的場景中,一群空氣精靈—仙女們,組合成一幅優雅、和諧的靜態造型。一仙女追逐詩人來到池塘邊,被溫柔的青年發現,於是詩人和仙女們翩翩起舞,展開了一篇篇夢一般的舞蹈詩。舞台上,女演員們穿著19世紀流行的傳統芭蕾服裝—白色長紗裙,她們頭系小白花製成的髮帶,胸佩小花束,背插小銀翅。當她們輕盈舞蹈時,如白雲飄動,使人想起冬日之夜雪花在月光下被吹得四處打旋的景象,又如一團團人工的霧氣向我們滾滾湧來。接著在以一組組小圓圈造型為背景的舞台中央,開始了四個演員變奏和雙人舞。
G大調圓舞曲(作品70-1),仙女B流暢而輕盈的獨舞。
D大調瑪祖卡舞曲(作品33-2),仙女C的獨舞。舞蹈在做完一連串跳躍、斜穿舞台的動作後,在足尖的連續旋轉中結束。
C大調瑪祖卡舞曲(作品67-3),由男主角青年詩人表演的不甚華美但技巧頗難的獨舞。
A大調前奏曲(作品28-7),仍反覆演奏三次。由女主角仙女A運用微妙細膩的舞步及得心應手的跳躍動作而完成的獨舞,其中伴有側耳傾聽的手勢和身段。
C小調圓舞曲(作品64-2),在這段仙女A與青年詩人的雙人舞中,女演員在男演員的托舉中做出各種輕盈欲飛的動作和造型。
bE大調華麗圓舞曲(作品18-1),這段是全體演員群舞。既有男演員的跳躍,也有女演員的快速舞步。最後,全體演員立在舞台前方,形成一個波浪形,大幅度的動作表現了欣喜和飄逸的神情,並在逐漸高漲的情緒中,再現了舞蹈開始時的靜態造型。

樂曲賞析

《仙女們》是一部以最純粹的浪漫主義形式構成的屬於近代芭蕾範疇的作品。雖然它沒有以往古典浪漫主義芭蕾所擁有的故事情節,但是,編導通過優美的舞姿和音樂,在舞台上傳達出超凡絕倫的詩一般的美妙境界。《仙女們》與其說是蕭邦音樂的芭蕾化,不妨可以看成是由於音樂的浪漫性和芭蕾的浪漫性達到完全融合而產生的一部嶄新推式的作品。它不僅是福金編導手法的傑作,而且也是20世紀初以浪漫主義精神為基調的頂峰作品,福金本人也稱其為“浪漫主義之夢”。福金通過這個作品,把芭蕾帶上了一條新的道路,受到他的理論影響的後輩編導,都把這部作品視為無主題的抽象芭蕾的起源而加以認真研究。
《仙女們》由於採用了具有內在聯繫的各種蕭邦的樂曲,整部作品前後連貫,一氣呵成,包括群舞的設計也並不是簡單地作為機械式的陪襯,而是在統一的情緒下進行變化。這種創作方法,顯示了這一新穎的浪漫主義芭蕾與以前陷人傳統程式的古典浪漫主義芭蕾有著本質的差異。正是從這一角度上觀察,《仙女們》被看做是芭蕾藝術由傳統向近代、現代轉化的一個橋樑。
目前,《仙女們》已經成為世界許多芭蕾舞團經常上演的保留劇目,許多優秀舞蹈家為該作品賦予了各種各樣新的解釋。有的團體至今仍沿用《蕭邦組曲》這一原來的舞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