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周榕授課之餘,在國內外專業和大眾媒體發表了城市與建築評論文章40餘篇,在國際國內會議進行主題演講十餘場,參加各種論壇和接受媒體採訪逾百次,並長期在中央電視台、
北京電視台、湖南衛視等電視媒體參與城市建築相關節目的製作和評論;多次接受
美聯社、《
華盛頓郵報》、《洛杉磯時報》、BBC等境外媒體的專訪,對中國的城市建築發展進行專業角度的評論。
近年來,在中國超速城市化浪潮與癲狂的建築
大躍進進程中,周榕始終保持著一個評論家應有的獨立精神、自由思想和批判勇氣。在這一人類歷史上空前未有的空間巨變現象面前,他以冷靜的頭腦、敏銳的觀察力和犀利的觀點,從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歷史等多重視角,梳理、解析其背後隱藏的思想資源、發展脈絡與內在邏輯,批判性地揭示出中國高速、盲目而無根的城市化建築狂潮所帶來的巨大危害與隱含危險。
在城市思想領域,他堅持不懈地反對宏大、超驗、純粹、理性、完美、非時間性的烏托邦城市思想模型,並對自上而下配置資源、集權式指令性安排空間秩序、嚴密而僵化地進行空間控制的現行城市規劃和管理體制進行了系統化的學術批判,並以“微規劃”的理論建構提供了替代性的解決方案,提倡自下而上、複雜拼貼、差異多樣的包容性和生長性城市組織模式。
在城市社會學領域,周榕始終關注被城市發展的物質表象所遮蔽的社會正義的缺失與社會公平的失衡。早在2004年,他就在“
租界城市”的寫作和演講中指出,必須警惕
利益集團通過合法的城市空間掠奪、空間固化和空間割據令城市弱勢群體遭受永久化的結構性損害。此後在各種公眾場合,周榕不遺餘力地對這種現象進行持續的抨擊,並在“2006年中國前衛建築論壇”上就此與開發商
潘石屹進行了激烈的辯論,經過全國數百家媒體報導,引發了全社會關於“開發商是否與人民為敵”的大討論,開中國房地產批判的先河。
在建築評論領域,周榕長期以來一直將建築創作置於綜合性的“社會空間生產”的大背景下進行考察,將社會批評和文化批評的思想方法引入建築批評的體系框架之中,從而令“從形式論形式”的建築評論拓展了自身的維度與深度。在積極推動真正的現代建築精神在中國得到理解和普及的同時,他更加重視本土思想資源對於當代中國空間營造的積極作用,並試圖將二者融貫為一個新現代中國建築價值體系。在周榕看來,建築應該成為人類享受自由的界面、感知世界的媒介、發掘本心的入口、重續文化根性的途徑;而不應是奴役我們的強大外部秩序的幫凶、浮華時尚的模特、湮沒自性的傀儡、烏托邦戲劇的演員。因此,對於時下中國流行的淺表化、時尚化、消費化的建築熱潮,周榕一直保持著足夠的警惕並進行了充分的抨擊。
在這個勢不可擋、泥沙俱下、每個人都被裹脅其中卻缺乏足夠思想資源應對的超速城市化時代,周榕認為,一個城市批評家和建築評論家存在的意義,就在於他可以經由自己的工作,為這個強勢而盲目的大時代提供一份標有更多信息的
認知地圖,搭建一個具有更多選擇性的航海參照系,並且讓這個時代在發足狂奔的時候感到有些小小的不舒服,並或許因這種不舒服而稍稍關注一下腳下的道路和眼前的方向。
代表作品
1、《時間的棋局與倖存者的維度——從松江方塔園回望中國建築三十年》(《時代建築》, 2009 年 03 期)
簡介:本文選取
馮紀忠先生 1970 年代末設計的傑出作品松江
方塔園為研究案例,將其設定為觀照中國建築既往三十年的思想參照系。通過對《何陋軒答客問》這一馮紀忠先生“
文化自白書”的爬梳縷析,整理出“謙挹自若”、“互不隸屬”、“逸散偶然”這三組概念透鏡,藉此返觀三十年中國當代建築的發展歷程。 “謙挹自若”反襯出被摧毀獨立人格和私人趣味後的中國建築師急於“站隊”,爭當“代表”的浮躁心態。 “互不隸屬”反襯出被剷除歷史感的中國建築師從“革命語境”到“時代精神”的虛浮跳躍。 “逸散偶然”反襯出中國建築師被“功利價值觀”所困縛的狹隘的創作空間。建築空間永遠是建築師精神空間的外化,在被
奴化教育摧毀獨立人格、革命教育摧毀歷史自覺,工具教育摧毀超越性文化價值觀之後,中國建築師在三十年前開始當代中國建築創作的起點伊始,就被困鎖於集體格局、時代格局和功利格局而不自知,由此而將中國當代建築創作空間,鎖閉在一個熱鬧非凡而又價值匱乏的蒙昧象限。(本文入選中國藝術研究院選編的《2009 中國建築藝術年鑑》,並在“2009 中國當代建築論壇”引起較大反響。)
2、《中國當代“再城市化”進程的批判性展望》,(《
城市空間設計》 2009 年 05 期)
簡介:由各級城市政府所主導的中國當代“城市化運動”,始終充斥著應對危機的“運動”色彩,而並非自然發展的協同進程,因此暴露出諸多負面特徵: 1、社會組織空間與社會協商參與缺失的城市化; 2、空間掠奪與空間固化所導致利益失衡的城市化; 3、以政治和經濟運動取代城市全面發展的粗放的城市化; 4、僅僅具有表象圖景的扁平的城市化。在可以展望到的未來,中國城市化進程的主動力,仍然會是政府主導的“運動”,基於對“一次城市化”所產生問題的修正,中國當代再城市化運動應基於“社會重建”、“空間再造”、“目標擴展”、和“自主權下放”這四個方面。如果沒有批判性導航,繼續沿著既有城市化的軌跡加速前行,中國當代再城市化運動必將帶來巨大的危險和災難。(本文為 2009 年 9 月 27 日北京“中國-瑞士建築論壇”(Sino Swiss Architecture Colloquium)上的演講稿,因現場反響強烈,故在保留原演講框架的基礎上,刪節部分內容後刊出。)
3、《阿科桑底的風鈴》(《
城市空間設計》,2010 年 02 期,“新觀察”專欄)
簡介:阿科桑底,作為一個建築烏托邦的典範,在世界範圍內享有盛譽。然而,實地考察過
阿科桑底之後,才發現這是一個永遠無法建成的城市。烏托邦迷人的風韻與荒涼的現實在此形成一個無比殘酷的對照。然而,在異域無法實現的各種烏托邦版本,在近現代中國卻被反覆拿來作為未來社會的藍圖,並以之抹煞現實社會的合法性。中國現代城市發展的思想資源,主要來自於三個烏托邦城市模型:1、禮法型烏托邦城市;2、意識形態烏托邦城市;3、現代化烏托邦城市。這三位一體的烏托邦城市理想,毀滅了中國城市的歷史傳統,也否認了現實的城市生活的多樣性與豐富性,從根本上滅絕了中國當代城市的活力與魅力。因此,反對一切形式的烏托邦,當為中國城市發展的第一要務。對於最新的挾生態之名行烏托邦之實的城市蠱惑者,必須保有充分的警惕。(本文因個別觀點過於激烈,刊出時有部分刪節。)
4、《十年一覺中國夢》(《(DOMUS)中文版,2010 年 03 期)簡介:從 2000 到 2010 這十年間,中國城市完成了一個快速烏托邦化的過程。在烏托邦語境下觀察都市實踐、馬達思班、
劉家琨這三個事務所的十年工作,可以看出他們各自不同的敘事策略:都市實踐是烏托邦城市的信仰者和代言人,他們通過為烏托邦建立起緻密的空間秩序和邏輯性的空間敘事來捍衛烏托邦城市的合法性;馬達思班則充分利用了烏托邦城市化運動狂躁的能量,採取宏大、誇張、混雜、群集的圖像敘事策略,低成本大規模地快速生產中國式烏托邦城市幻景;而劉家琨則是烏托邦時代的鄉愁患者,他試圖用消磨在空間深度中多餘的時間性來重建我們這個時代已無處棲身的文化經驗。經驗中國已經覆滅,傳統中國已經死亡。在快速烏托邦化的中國,建築師看似平常的工作,實際上正在提供有關這個國家新的文化定義與視覺想像,因此這三個事務所的工作在某種程度上界定了我們這個時代物質記憶的想像邊界。
5、《OMA 共同體》(《設計新潮》,2010 年 8 月第 149 期)
簡介:從建築史的視角分析庫哈斯的工作,可以發現他從根本上重新定義了建築師這個職業:從原本僅僅面向委託人的
個體消費,一變而成面向社會大眾的
集體消費;從空間環境的實體創造,轉向在媒體這個虛擬空間的圖像與話語炮製。庫氏諳熟消費社會和媒體時代的挑逗技巧和話語方式,從而巧妙地把批判性話語轉換成為一種
時尚消費和建設性成果。作為“庫氏話語共同體”的 OMA,多年來培養出一大批操持庫氏方言的追隨者,他們藉助媒體的力量成為明星,並將庫氏建築價值觀傳播到世界各地。一代縱火者庫哈斯開始老去,而他的孩子們正野心勃勃地篡取新的王位。OMA 共同體用煙花一般的塗鴉,為這個空洞的時代抹上了幾筆有趣的亮色。
作品名錄
01、《異度空間》,建築師,2003 第 105 期。
02、《物質主義——弗蘭克.蓋瑞的建築主題與範式革命》,《解構空間:弗蘭克.蓋瑞與南加州當代建築師》P11~15,
廣東美術館,中華世紀壇藝術館合編,
北京出版社,2003。
03、《弗蘭克.蓋里的城市詩篇》,北京現代商報,2003 年 8 月 25 日。
04、《與偉大建築劈面相逢》,南風窗,2003 年第 11 期。
05、《包浩斯的骨肉皮影》,SOHO 小報,2003 年
07、《從貧困古典、小康古典到豪奢古典——小議新古典主義建築的中國之旅》,北京現代商報,2004 年 1 月 31 日。
08、《周榕. 建築師的兩種言說——北京柿子林會所的建築與超建築閱讀筆記》,
時代建築,2005 第 1 期。
09、《租界城市》,廣州藝術三年展,2005。
10、《Bug 三里屯》,三聯生活周刊,2006 年第 1 期。
11、《焦慮語境的從容敘事——“運河岸上的院子”的中國性解讀》,時代建築,2006 第3期。
12、《有關“清水會館”的對話》,Domus(中文版),2006 年第 4 期,總第 004 期,
董豫贛、周榕。
13、《衝突——有關中國當代城市建築的思考》,Domus(中文版),2006 年第 6 期,總第 006 期,周榕、
朱錇。
14、《Upon the Ruins of Utopia》,Volume(荷蘭)2006 年第 2 期。
15、《謹防城市發展的房地產化陷阱》,瞭望東方周刊,2007 第 2 期。
16、《從超驗空間到經驗世界的偷渡》,建築師,2007 第 2 期。
17、《破譯北京——一個烏托邦城市的前生今世》,誠品好讀(台灣),2007 年 10 月總第 81 期。
18、《向巴塞隆納學習——北京的後奧運城市之路》,生活,2007 年第 12 期。 19、《Leaving Utopian China》,AD(Architecture Design,英國),Volume 78 Issue 5。
20、《詩意的編程——用友軟體園 1 號研發中心》,建築學報,2008 第 7 期。 21、《建築批判性的城市缺席——從“中國新生代建築師與新生代城市”展覽說起》, Domus(中文版),2008 年第 3 期,總第 019 期。
22、《有關建築未來的中國式預言》,設計新潮,2008 第 8 期,總第 137 期 23、《有磚如玉》,時尚家居置業,2008 年。
24、《時間的棋局與倖存者的維度》,時代建築,2009 年 03 期。
25、《中國當代再城市化運動的批判性展望》,城市空間設計,2009 年 05 期 26、《十年一覺中國夢》,DOMUS(中文版),2010 年 03 期。
27、《阿科桑底的風鈴》,城市空間設計,2010 年 02 期 28、《庫式話語與庫式話語共同體》,設計新潮,2010 年 8 月第 149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