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廟原先是一幢二進院式建築,後經多次重修,始具規模,建有三間正殿,青磚黑瓦,彩繪斗拱,建築宏偉。廟內大殿塑有牛郎及其子女像,旁臥金牛塑像一尊。院內古柏參天,清幽別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牛郎廟
- 地理位置:牛郎官村
- 類別:人文景觀
- 美譽:中國愛情文化發源地
概述,織女洞,由來,
概述
織女洞
和牛郎廟是我國影響最大的民間傳說型古建築遺址,因此被專家稱為“中國愛情文化發源地”。位於山東沂源縣城東南15公里的燕崖鄉境內。
始建於宋代的織女洞,建於一處懸崖絕壁上,洞口是二層樓閣式古建築,青磚灰瓦,朱門綠窗,門楣上刻有“織女仙洞”四字,古色古香。洞中立有歷代石碑,年代最早的可以上溯到宋代。織女洞洞中有洞,左右相連,西北有一小洞,內有一石鼓,音韻深沉。左側有石磚砌成的織女梳妝檯和寢室,並塑有王母、織女彩色塑像各一尊。
牛郎廟位於沂河的對岸,與織女洞隔河相望。據文史資料記載,牛郎廟建於明萬曆七年(公元1579年),牛郎廟也是一幢二層閣樓式建築,青磚碧瓦,彩繪斗拱,廟內塑有牛郎及其子女像,旁臥金牛塑像一尊,如今早已坍塌,僅存遺蹟。牛郎廟所在的村叫牛郎官村,傳說中的牛郎姓孫,名守義,而牛郎官村是個姓孫的單姓村。時至今日,牛郎官村的老人們仍自認為是牛郎的後人,養蠶、耕織、“乞巧”取“雙七水”等習俗沿襲至今。
由來
相傳明朝中期,現在的香泉北塘(音:宕)村西面有一個謝家墳,墳旁住著一戶姓謝的人家,家中只有一個小男孩,叫謝阿三,生活十分貧苦,自幼失去父母,孤苦伶仃,7、8歲就到人家放牛,村里人都叫他“牛郎”。
牛郎替人家放牛,從不講工錢,隨便給他多少,他從不嫌棄,主要是為了弄口飯吃吃。他從小聰明、誠實、樂於助人,雖說替人家放牛,放牛回來還替人家做其他事,別人家叫他做的事情,他也總是樂意去做,而且從來不做壞事。他自己雖然貧困,但平時節衣縮食,經常接濟有困難的人家,從不求報答。有一天,主人家田裡少了黃瓜,便無端懷疑是牛郎偷的,將他臭罵一頓,並把他辭退,不再叫他放牛了。牛郎雖然冤枉,但從未申辯,知情者笑他是“痴鬼”,他卻若無其事。
後來村里少了東西,便都認為是牛郎所偷,他總是承擔責任,賠償損失。
有一年,夏秋之際,天很長時間不下雨,田裡幹得裂了縫,田裡種的東西也都枯萎。突然,在一天夜裡,雷電交加,下起了大雨,牛郎在夜裡起床,披著蓑衣,戴著涼帽,冒雨到田裡,把當地人家稻田埂上缺口全部築好。天亮後,村里人到田裡一看,每塊田地都盛滿了水,認為是神仙所助,牛郎卻默不作聲。想到村里人的所作所為,牛郎很是傷心,恨世道太不公正,決心削髮到當地的“童興禪院”做和尚,修道行,精心鑽研佛法。
明萬曆亥年正月25日,當時做和尚的牛郎,年已古稀且已修道得行,便扎了100多個蘆葦花環,放在庵的四周,他燒香上燭,沐浴淨身後,端坐庵中間,舉火燒環,當即煙霧騰騰,四周的男女老少遠遠看見一隻鶴腳踏祥雲,騰空而起,從庵內向空中慢慢上升,向西方飛去,而牛郎亦安然閉上了眼睛。
牛郎逝死後,有一小孩在地上掘得一銅人,是牛郎的金身,村里人見了,無不感到訝異,當地人認為牛郎已得到成仙。後由陳鎰等人籌集資金,一面將牛郎安葬,一面修整寺廟,把牛郎的金身像安放在神牛阿羅漢之南,寺廟也由此更名為“牛郎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