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大賢山
- 地理位置:山東省沂源縣
- 氣候類型:溫帶季風區域大陸性氣候
- 占地面積:約五平方公里
簡介,文獻記載,地質情況,歷史考證,民俗風情,主要景點,大賢山發展,相關詩詞,
簡介
山東省沂源縣燕崖鄉擁有國內唯一一處傳說與實地實景相對應並存有古建築遺址的珍稀景觀—建於唐代的織女洞和牛郎廟。二者隔沂河東西相對,一河兩岸的山水格局,與天上“牽牛星-銀河-織女星”遙相呼應,有著驚人的相似,形成了天人合一、天地神奇的獨特景觀。牛郎廟原先是一幢兩層閣樓式建築,後經多次重修,始具規模,建有三間正殿,青磚綠瓦,彩繪斗拱,建築宏偉。廟內大殿塑有牛郎及其子女像,旁臥金牛塑像一尊。院內古柏參天,清幽別致。其中,“沂河”更是與“銀河”絕妙諧音。
居住有其人。牛郎廟旁邊的村叫牛郎官莊, 村裡的人大部分都姓“孫”,與牛郎(孫守義)剛好同姓,這個村子明朝年間就有,村里人以牛郎後代自居,並歷代傳承牛郎織女故事,至今沿襲著養蠶、織布、取雙七水等習俗。
文獻記載
文獻有記載。最早在西周的詩經小雅?大東篇就有:“跂(qi)彼織女”、“睆(huan)彼牽牛”的記載,據考察大東的位置是泰山以東,臨淄、曲阜一帶,而大東的核心位置正是沂源。
石碑有見證。沂源縣燕崖鄉整個大賢山上的石碑非常的多,只是因為先前被破壞過,現存完好的為數不多,但是所有的石碑上所刻的內容,都與牛郎織女有著或多或少的聯繫。其中有一塊石碑,它對牛郎織女的記載是美且清晰的,這塊石碑是嘉慶20年所立,石碑上面所刻的兩首詩叫登織女台,作者是王松亭,詩的第三和第四句“仿佛星河垂碧落,依稀牛女降人間”。非常形象的描寫了在天成象、與地成形的意境。還有一塊石碑“織女洞重樓記”是明萬曆七年(1579)所立。碑文記載說:“志雲唐人過谷,聞洞內札札機聲,以故織女名”,講得就是織女的來歷,意思是說在唐代時有人從此經過,聽到洞內有札札的機杼聲,以為織女在織布,所以就修建了此織女仙洞,碑文的第二句——“對岸並起牛宮,於是乎在天成象者,於地成形矣……”。
又名,織女山。《大清一統志》記載:織女山,在沂水縣西北一百十里,臨沂水。(縣誌)上有織女洞深遠莫測,時聞有機杼聲。
地質情況
大賢山周邊屬於剝蝕殘山,形成的原因是剝蝕後留下的殘山。岩石上層屬於距今5億年的石灰岩岩體,下層是22.8億年前形成的變質花崗岩岩體。土壤大部分為棕壤土。
歷史考證
牛郎織女景區內大賢山海拔532米,森林覆蓋率96%,懸崖如削,巨石嵯峨,松柏森列,生態環境優良。大賢山下沂河如帶,“地上銀河”水景長3公里,形成了50多萬平方米的水面。由於,各種自然資源與人文脈絡高度和諧統一,山東沂源被專家稱為“牛郎織女故鄉、中國愛情文化源地”。
民俗風情
1、七夕廟會。為當地居民傳統習俗。七夕節,又稱“乞巧節” 或“女兒節”每逢七夕來臨之際,從陰曆七月初一開始,周邊村莊居民都要自發組織《天河配》等地方戲曲演出、旱船、高蹺、舞獅、秧歌等民俗節目,一直持續到七月初七,以此來祝願牛郎織女相會,祝福有情人終成眷屬。傳說在七夕的夜晚,抬頭可以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女孩們在這個充滿浪漫氣息的晚上,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仙女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嫻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目前,該廟會經過挖掘開發,已成為愛情文化旅遊的主打品牌。
2、三月三廟會。每年三月三日,在大賢山、青牛山等地都舉行盛大的廟會,當地的民眾紛涌而至,人山人海,在山頂燒香禱拜,盼望帶來福氣。
3、清明踏青。每年清明,當地百姓,成群結伴,紛紛外出踏青,並折柳枝、松枝等回家插於磨眼。
4、六月六祭山神。每年農曆六月六日,牧放牛羊的人都會拿酒菜到山上去祭山神爺,祈求山神爺管住山狗子(狼),保佑牛羊平安。現已不僅是牧羊人,而逐步普及到了居住山區的廣大民眾。
5、玩十五。農曆正月十五俗稱燈節或十五節。每年正月十五日前後,各地民眾自發組織各種文娛活動。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多樣,主要有高蹺、旱船、龍燈、獅子等。夜晚張燈結彩,燃放煙花,十分熱鬧。
6、二月二。為土地老爺的生日。農家用草木灰在院子裡或場院裡“打囤”,有方的,有園的。中間用石板壓上各種糧食,預祝豐收。打囤人邊打邊念道:“二月二,龍抬頭,大囤滿,小囤流”。
主要景點
大賢山織女洞
大賢山織女洞,位於沂源縣燕崖鄉牛郎-織女旅遊區。大賢山海拔532m,面積約4.5km2。山上重巒疊嶂,懸崖如削,巨石嵯峨,松柏森列,百鳥翔集,風光旖旎。山下沂河如帶,勢若游龍。織女洞位於大賢山東北麓。《沂水縣誌》云:“縣西北百三十里,沂水經其東北崖畔……臨沂水,高峻險絕,莫敢俯瞰,轉眺西北一瀑飛來,勢若游龍”。織女洞建於這40多米處懸崖絕壁上,洞口是二層樓閣式古建築,青磚灰瓦,朱門綠窗,構思維妙,精巧玲瓏,門楣上鐫有“織女仙洞”四字,遠遠望去,若空中樓閣,縹緲在雲霧之中,透出古色古香的風韻。
織女洞的圍岩為寒武紀砂質灰岩,下有古老片麻岩呈整合形式接觸。洞因溶蝕作用形成,高約8m,寬7m,深10m許。洞中有洞,左右相連,西北有一小洞,內有一石鼓,敲之有聲,音韻深沉。左側有石磚砌成的織女梳妝檯和寢室,並塑有王母、織女彩色塑像各一尊。洞壁前置有一圓窗,織女憑窗而坐,含情脈脈,與牛郎廟隔河相望。洞內還保存宋、清石碑數塊,碑面返潮,可準確預見三日必雨。
洞外右側有清嘉慶二十年(1815年)邑人王松亭題、雲溪居士書《登織女台》詩碑,字型俊秀流暢,其詩云:“高盤石磴赴仙關,洞口如逢列宿還。仿佛星河垂碧落,依稀牛女降人間。縱知機杼此中有,那信鵲橋渡後閒。我欲乘槎誰接引,客星高聽水潺潺。天孫台上望仙樓,危檻平臨景物幽。山徑南隨林麓轉,沂河東折古今流。泉溪聲急晴疑雨,松柏風寒夏亦秋。但於此間得少趣,尋源何事問牽牛”。
織女洞口南側天然峭壁上,還刻有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沂水縣白錫元手書“鐘靈毓秀”四個大字,高約4m,寬約1m,字型蒼勁有力,古樸大方。利用“織女圓窗”和“織女鏡”看日出,並通過反射原理,將東升的陽光引入洞穴,堪稱一絕。織女洞是全國唯一一處以“牛郎 — 織女”傳說為題材的古建築遺址,在國內同類資源中具有壟斷性。山下沂河猶如天河,位於沂河東岸的牛郎廟與織女洞隔河相望。
此廟始建成於明萬曆七年(1579年),系二層樓閣式建築,青磚碧瓦,彩繪斗拱,清幽別致。廟內塑有牛郎及其子女像,旁臥金牛塑像一尊。現已圯毀為廢墟,只有10餘塊碑碣尚存。織女洞和牛郎廟是我國影響最大的民間傳說型古建築遺址,因此被專家稱為“中國愛情文化源地”。它選擇西高東低,沂河縱穿並把二者分開的自然山水環境,以建廟為形式,形成兩對景,以附會牛郎、織女傳說文化的內涵。織女洞南有古銀杏樹兩棵,高大挺拔,枝繁葉茂,碩果纍纍。其中一棵樹桿高16m,胸圍3.35m,樹冠覆蔭196m2,尤其稱奇的是有20%的果實結在葉片上,極為罕見,被人們稱為“葉籽銀杏”,在全國只有這一株,有專家研究認為它是一種植物返祖現象。
大賢山發展
二00六年十二月被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二00八年六月沂源縣申報的“牛郎織女傳說”被列入全國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二00九年中央電視台《探索發現》欄目拍攝了專題片《牛郎織女尋蹤》,先後在央視和全國各大電視台播出。
相關詩詞
《五律·大賢山古柏有寄》
大賢懸柏木,絕壁伴雲生。
逗雨枝椏可,錐岩氣韻蒸。
牛郎橋上看,織女洞邊驚。
望斷沂河水,奔流一路清。
註:大賢山,位於沂源縣燕崖鎮牛郎織女風景區。滿山側柏豐茂,而生長於懸崖峭壁者多矣。東麓有織女洞。山腳處沂河源出魯山,經此南去。河東岸一小山村曰牛郎官莊,傳說是牛郎故鄉,村邊自古建有牛郎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