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千佛山廟會

濟南千佛山廟會

濟南千佛山廟會是一種傳統民俗活動。山東濟南特色風俗,每年夏曆九月九日重陽節,人們要到千佛山登山,站在“賞菊岩”上賞菊。自元代開始,就定九月九日為千佛山廟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濟南千佛山廟會
  • 外文名:濟南
  • 日期:上巳節和秋季的重陽節期間
  • 廟會評價: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的交流空間
  • 廟會名人:明朝著名文學家邊貢
  • 別名:“廟市”或“節場”
  • 民風習俗:登山、吃棗糕
簡介,廟會介紹,廟會時間,民風習俗,登山,吃棗糕,歷史廟會,今日廟會,廟會名人,廟會評價,

簡介

千佛山附近盛產柿子,尤以大盒柿為最著名,廟會期間,適值大盒柿成熟上市,趕廟會者,多買柿子而歸,故千佛山廟會有“柿子會”之稱。每年廟會期間,從山腳下到山腰興國禪寺間一公里多的山路兩旁,有固定和流動攤位1000多個,經營日用百貨、土特產、風味小吃、工藝美術品等,來自省內外的民間藝術團體在廟會上表演雜技馬戲歌舞等,人流如潮,熱鬧非凡。

廟會介紹

廟會,又稱“廟市”或“節場”。這些名稱,可以說正是廟會形成過程中所留下的歷史“軌跡”。作為一種社會風俗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和歷史原因,而廟會風俗則與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廟觀的宗教活動有著密切的關係,同時它又是伴隨著民間信仰活動而發展、完善和普及起來的。
過去濟南的廟會有大小數十餘處,惟以“千佛山”和“藥王廟”廟會規模最大,流傳最久。

廟會時間

千佛山廟會一年兩次,於春季的上巳節和秋季的重陽節期間舉行。上巳節是指農曆三月的第一個巳日,魏晉時固定為三月初三;元成宗大德年間(1310年前後),千佛山廟會始成定例,源自漢代的習俗,三月上巳日到水邊沐浴,叫做“修禊”以除不祥。
每年到了舊曆九月初九日,是所謂重陽節,是登高的好日子。這個節日來源很古,可能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濟南的重陽節廟會(實際上是並沒有廟,姑妄隨俗稱之)是在南圩子門外大片空地上,西邊一直到山水溝。
每年,進入夏曆九月不久,就有從全省一些地方,甚至全國一些地方來的藝人會聚此地,有馬戲團、雜技團、地方劇團、變戲法的、練武術的、說山東快書的、玩的、耍狗熊的等等等等,應有盡有。他們各圈地搭席棚圍起來,留一出入口,賣門票收錢。規模大小不同,席棚也就有大有小,總數至少有幾十座。在夜裡有“夜深千帳燈”的氣派,方圓幾十里,頗有點動人的氣勢。再加上臨時趕來的,賣米粉、炸丸子和豆腐腦等的擔子,賣花生和糖果的攤子,特別顯眼的柿子攤——柿子是南山特產,個大色黃,非常吸引人——這一切混合起來,形成了一種人聲嘈雜、歌吹沸天的氣勢,仿佛能南搖千佛山,北震大明湖,聲撼濟南城了。
廟會上的柿子廟會上的柿子
千佛山廟會期間,通往上山的路上,人山人海,摩肩接踵,既有踏青遊玩的青年男女,也有虔誠的信佛者去興國禪寺晉香禮佛,更有的偕妻攜兒全家出動。沿途賣山貨雜品、香燭元寶和日用百貨的攤位鱗次櫛比;賣燒餅、包子、餛飩的飯棚,高聲吆喝著招徠顧客;民間工藝品、吹糖人的、捏麵人的、賣冰糖葫蘆的、賣兒童玩具的……琳琅滿目;唱戲的、說書的、拉洋片的、玩嗚嘟嘟的,更使人流連忘返。逛千佛山廟會,成了濟南人賞秋的樂事之一。

民風習俗

由於濟南地勢是南高北低,從城裡到千佛山是步步上坡,過去廟會期間,許多“趕腳”的農民多在南圩子門外等待遊客雇上山。講好腳價後,遊客上驢,腳夫一手牽著驢,一邊吆喝著奔千佛山而去。也有年輕好勝的遊客不用腳夫跟隨,蹁腿上驢,一拍驢腚,小毛驢就朝山路走去。到了山根兒前,客人下驢,把韁繩往驢脖上一搭,毛驢會自動回到主人身邊,準備再送下一位客人。
濟南千佛山廟會濟南千佛山廟會
當時民風淳樸,從未發生過丟驢的事情。那時山根下還有許多“山轎子”供那些達官貴人或婦孺老弱香客登山用。山轎子狀似老式的靠背椅子,椅下穿兩根木槓或粗竹竿,一前一後兩名轎夫抬著。之所以稱“轎”,是在座位頂上以細竹竿為架,頂上覆一白布棚以作遮陽之用。抬轎人多為附近村莊的青年農民,廟會期間掙點辛苦錢補貼家用。

登山

農曆九月初九,是中國傳統的重陽佳節,每逢這天,古人都要頭插茱萸,手提菊花酒,登高遊玩。據說這樣可以除災避害,求得生活的安寧幸福。這種“九九”登高的習俗,一直沿襲至今。
每逢重陽節這天,人們都要到千佛山登高。自元代開始,這一天又被定為千佛山廟會,所以就更為熱鬧。過去,九月初九這一天一早,濟南各階層人士趕來登山,時值深秋,天高氣爽,山前山後,盛開的野菊爛漫似錦,清香撲鼻。因此,站在“賞菊岩”上觀賞菊花,遂成登山的一大樂事。除賞菊外,濟南人還有吃菊花的習俗,將白色的菊花瓣採下,蘸上麵粉油炸食之;或者配上肉類做成菊花火鍋,配之以菊花浸泡的美酒,在山上野餐,真是別具風味,清香無比。詩人朱照曾在《重陽節同人挈酒歷山登高詩》中寫道:“閒招三兩友,把酒醉南山。靜喜高松下,香偎野菊間。”這首詩,正是古人重陽登千佛山的生動寫照。
濟南千佛山廟會濟南千佛山廟會

吃棗糕

除登山外,還要蒸棗糕吃。街上出售棗糕,多用糯米和棗或小豆和棗做成,蒸熟後在街上現切現賣。居民家中做的棗糕,用一層面一層棗疊壘成塔形,蓋著用面桿成的菊花形頂,蒸而食之,名為菊花棗糕。
為什麼重陽節這天要吃棗糕呢?因為“糕”、“高”同音,吃棗糕即有登高之意。至於為什麼這一天要登高,據粱朝吳均續齊諧記》載:東漢時有一個叫費長房的人,神通廣大,能呼風喚雨,遣神捉鬼。有一天,他對徒弟桓景說:“九月九日你家裡將有災禍降臨,須早作準備。”桓景問:“用什麼辦法可以免除這災禍?”長房告訴他:“這天,你全家人各做一個紅色布袋,裝上茱萸,掛在胳膊上,再帶些菊花酒到高山上去飲,即可避免這場災禍。”桓景聽了師傅的話,在九月九日這天,全家人到山上度過了一天,晚上回家,才安全無事。從此,“重九登高,效桓景之避災”遂相沿成習。近年來,千佛山廟會更是盛況空前。儘管人們登高已不再是為了避災除害,飲菊花酒、吃菊花火鍋的習俗也不多見,但來登山的人們照舊絡繹不絕。人們在瀏覽或挑選著琳琅滿目的土特產品時,總要登上山頂,縱目遠眺,觀賞著大好河山如詩如畫的濟南新貌,不禁會浮想聯翩,感受到一種美的享受。
廟會的糖葫蘆廟會的糖葫蘆

歷史廟會

元代成宗,定三月三、九月九於各州縣通過祀三皇--伏羲燧人神農。此間,寺內僧人舉辦佛事活動,香菸繚繞,經聲佛號,鐘馨揚韻。是日,達官貴人,善男信女,鹹來焚香叩拜,然後游山賞景,平民百姓也來虔誠禱告,乞求神靈庇佑。為應祭祀需要,商賈便帶著應時的商品進山來。從此,千佛山也就由單純的文人登高,變成了各階層麋集的廟會了,這種風俗已沿襲了好幾個朝代。
濟南千佛山廟會濟南千佛山廟會
昔日,廟會時間很長,會上扎有彩棚,唱大戲三天。另有馬戲班、變魔術、耍猴等。擺攤叫賣的,布滿山會。賣品多為香燭、火紙、土產山貨等零用品。廟會期間,封建迷信極盛,來寺院進香者紛然。還有送佛衣的,送帳子的,送繡花鞋的,許願的,拴布娃娃的等。
此時,仍有做菊糕、攜菊酒的習俗。濟南各界人士,中外觀光遊客,聚飲千佛山,商界也放假一日,以盡遊興。這天,車水馬龍,道路為之擁塞,為解決登山困難,還備有山橋,可登至山頂。

今日廟會

解放後,千佛山廟會依然存在,而且規模愈來愈大,登山賞菊雅趣愈來愈濃。一進農曆九月,登高者便紛至沓來,在臨近重陽節的前幾天,有的就從全國各地,拉著當地的特產,趕來這裡“安營紮寨”。其商品之豐,人數之多,實為驚人。
濟南千佛山廟會濟南千佛山廟會
據統計,1989年廟會,歷時六天,趕山會的人數約八十萬。上市商品八大類,一萬多個品種。攤位最多的一天,高達一千六百多個。商品有山楂柿子核桃紅棗栗子等土特產;有蘇式糕團、蘭州拉麵、新疆烤羊肉串、山西刀削麵聊城呱噠等風味小吃;有各種名煙名酒、時裝鞋帽、文化用品等日用百貨。還有行醫看病的、修理服務的。文化活動也非常活躍,諸如內蒙硬氣功、聊城的飛車走壁、滕州的馴駝、雜耍、魔術。1996年,文化活動由通俗變為高雅,全國各地高檔次的藝術團,紛紛前來獻藝,如雲南省民族民間藝術團、河北承德普陀之光藝術團、中華古樂隊、內蒙古蘭牧騎演出隊、貴州省上刀山下火海劇組、草原民族風情、蒙古包等。

廟會名人

千佛山風景秀麗,歷史悠久,又是濟南三大名勝之一及香火聖地。深秋季節,滿山紅葉流丹,黃花撒金,松柏泄翠,景色宜人,于山巔“賞菊崖”上正可欣賞,所以每年“九九”重陽節,便有大批文人騷客,攜茱萸酒,拎菊花糕來登山賞菊。明朝著名文學家邊貢曾在《九日登千佛山寺》中說:“背嶺丹楓直,垂岩紫菊肥”。所說是實,千佛山南北側有丹楓黃櫨,每到秋天,葉紅如霞,光彩奪目。要說山菊,則滿山皆是,色有紅、白、紫、黃,尤以黃色為佳,盛開季節,爭芳鬥豔,清風徐吹,馨香撲鼻,令人心醉。這天,來到山上松下,喝著美酒,賞著野菊,吟著詩句,確倒神仙。正如清人朱照《重陽節同人挈酒歷山登高》詩所云:
濟南千佛山廟會濟南千佛山廟會
閒招兩三友,把酒醉山南。
靜喜高松下,香偎野菊間。

廟會評價

廟會承載民俗文化
濟南千佛山廟會濟南千佛山廟會
山東大學文學院教授李萬鵬認為,濟南是歷史文化名城,千佛山廟會是城市傳統和民眾需要形成的一個文化現象,它不同於一般平常的生活方式,也與平時的生活節奏不一樣。
民俗專家任寶禎表示,濟南原來有十幾個廟會,現在只剩下千佛山這一個了,千佛山廟會應作為濟南的歷史文化保留下來,不要讓傳統的山會只存在記憶里。賣山貨、賣柿子這些都是正常的,山會都會有這些東西。
山東大學教授、省民俗學會秘書張士閃告訴記者,城市現代生活的發展與傳統的兼容,對於城市傳統的有效保護與合理利用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城市文化智慧的重要標誌之一。千佛山廟會是重陽節的典範,參與山會就能體驗到重陽節的傳統風俗。廟會成為濟南人的驕傲,成為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的交流空間與儲存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