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廟會

山東廟會

廟會是一種古老的民俗活動,屬於宗教文化的延續。山東各地廟會每年都有幾次、幾十次,例如,曲阜有正月初二至十六的鼓樓門會,正月十五夫子洞廟會,清明節林門會,臘月大莊花會,棗莊有台兒莊廟會等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東廟會
  • 英文名:Shandong Temple
  • 節日類型:宗教節日
  • 流行地區:山東地區
  • 節日起源:宗教
  • 節日活動:書會、燈會、藥市會、賞菊
  • 節日意義:促進文化交流和傳承
節日來源,貿易分類,廟會由來,分類,千佛山廟會,濟南藥市會,東嶽廟會,淄博燈會,胡集書會,蒙山廟會,

節日來源

臨清有正月初一大寧寺廟會,二月十九日靜寧寺廟會,三月三日小金頂廟會(又稱五龍宮廟會),三月三十日歇馬廳廟會,五月二十八日城隍廟廟會,九月十五日和臘月十五日碧霞宮廟會,九月九日永壽寺廟會。山東廟會有著悠久的歷史,傳承至現當代,在吸收傳統精華的基礎上又注入了新的時代氣息。廟會是中國民間社會生活的一項重要內容,與人們的經濟文化活動和日常生活密不可分。透過山東一些地區的廟會活動,有助於我們了解當時的鄉村經濟發展情況;了解國家權力向民間社會的滲透和擴張;更有助於理解中國傳統文化在現實社會結構申的積澱,從而更好地發揮廟會的經濟功能和旅遊文化功能,為山東的經濟文化建設服務。關於“廟”和“會”,《康熙字典》:“《古今注》:廟者,貌也,所以仿佛先人之形容也。《釋名》:先祖形貌所在也。《玉篇》:宗廟也。”《說文解字》中說:“廟,尊先祖也。”段玉裁注釋說:“古者廟以祀先祖,凡神不為廟也,為神立廟者,始三代以後。”據此我們知道,夏、商、周時代的廟,只是帝王、貴族祭祀祖先的“宗廟”,是極為產E肅的場所,這也是“廟”一詞的初始意義;由此可知,上古的會是指天子與諸侯或諸侯與諸侯之間舉行的定期或不定期的政治性會見,即《左傳·昭公三年》所謂:“諸侯三歲而聘,五歲而朝,有事而會,不協而盟。”

貿易分類

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山貨。這是指當地的或遠道而來的各種土產:木製農具、家具、日用器物,如農具的把柄、犁、木杴、木筢、風箱、桌、椅、板凳等;鐵器農具、日用器物,如钁頭、鋤頭、鐵鏟、瓦刀、木匠工具、門環、門扣、擔杖鉤子等;各種條編、草編生產用具和生活用具;新製成的大車、小車等。所有這些行市、貨物的數量、品種都比平常集市多出數倍,買者賣者都有趕山會的傳統心理,至有百數里之外亦來賣山貨的。第二類是飲食與玩具市場。廟會不同於平時集市貿易,帶有明顯的遊樂性質,因此飲食與玩具市場特別發達。飲食方面,飯館、酒館、茶館多臨時搭 布棚、席棚或露天營業。更有許多小販游串於會場人群中,哪兒有生意,隨時停下營業。廟會上的飲食市場,又常常帶著季節的特色。濟南千佛山廟會每年農曆三月三、九月九各有一次。九月九的廟會,適值附近山村柿子下樹,會上有數不盡的柿子攤,各種各樣的柿子任人挑選,因此有“柿子會”的別名。與柿子同時上市的是顏色火紅的山楂,賣山楂的人為投合趕會人要吃更要玩的心理,用細麻繩把山楂穿成長長的一串,連成一圈,兒童、青年買得一串掛在項間,特別開心。廟會上的玩具市場最為花哨,賣風箏的、賣“鬼臉兒”(假面具)的、賣竹木刀槍的、賣滑石猴的不勝枚舉。泥玩具中的“皮老虎”、木玩具中的“嘩啦捧”最為流行。賣玩具的方法有搖彩、套圈、打槍種種。第三類是各類民間藝人的表演營業。常見的有耍刀槍的、耍戲法的、耍猴戲的、演傀儡戲的、說快書的、說大鼓書的、跑馬戲的等。都在廣場演出,趕會的人爭相圍觀,每演一個或幾個節目,藝人即繞場募錢。只有“拉洋片”的是按座收錢的。“拉洋片”又稱“看西洋景”。道具為一大景箱,分上、下兩層,皆有畫片可輪轉調換,上部畫片開大景框對外,代為招幌,下部景箱封閉,僅留四隻“眼”。顧客坐條凳上,俯首於“眼”上觀看,藝人立於箱前,邊操縱畫片輪轉,邊以唱詞作解說,箱內且懸一套鑼鼓,以機線相連,拉動機線即可為藝人的演唱伴奏。近幾年省內傳統廟會特別是旅遊區內的廟會如泰山廟會、濟南千佛山廟會、濟南大明湖廟會、青州雲門山廟會、臨清泰山行宮廟會、曲阜林門會、蓬萊閣廟會、煙臺毓璜頂廟會等,除保留傳統的貿易、遊樂項目之外,紛紛開辦書市和新興的文化活動,使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相結合,廟會面目為之一新。吹糖人:“吹糖人”的藝人,他們能用麥芽飴糖(糖稀)吹出各種人物,色彩雖然是一色駝黃,不若面人那樣絢麗,但卻另具淳樸的民間藝術特色。他們所吹制的“耗子(老鼠)偷油”、“猴拉稀”、“黃鼠狼拉雞”、“鷸蚌相爭”等一類的動物都能引起兒童們極大興趣。如“耗子偷油”是塑造一隻老鼠,俯身向下,貪婪地望著壇口內的香油,垂涎欲滴;其神情姿態,惟妙惟肖。拉洋片:“拉洋片”又叫“西洋景”“拉大畫”“拉大片”,是一種民間雜耍。表演者站在凳子上用長棍指點解說,用鑼鼓伴奏。看完一張再換一張,表演時,觀眾坐在木箱前的板凳上透過箱子上的小視窗往裡觀看,不僅裡邊的畫片看得清清楚楚,對唱詞也聽得真真切切。皮影戲:皮影戲又名“影子戲”“燈影戲”“土影戲”,它是流傳於中國北方的一種具有民族風格的傳統戲種,今天,在廟會上你還能一飽眼福。皮人塗有各種顏色,表達人物的善惡美醜。演員在半透明的白布後,貼近幕布熟練地操縱皮人活動,並有說唱、樂隊伴之,有聲有色地表演劇情故事。尤其表演民間神話故事、武打片、古人,可以騰雲駕霧,做出各種高難動作,變幻莫測,這是其他戲劇難以做到的,因此深受觀眾喜愛,尤其是兒童百看不厭。捏麵人:“捏麵人兒”就是用江米(即糯米)磨成面,再把面和水揉軟,調成五顏六色,通過藝人的巧手,捏成各種古裝戲曲中的人物角色,如《三國演義》中的劉、關、張,《西遊記》中的唐僧、孫猴兒、豬八戒沙和尚,京劇《定軍山》里的黃忠,《長坂坡》里的趙雲等。各種顏色的軟面到了藝人手中,真是隨心所欲。這些民間藝術家們,往往是在街頭巷尾當眾表演,招徠許多大小觀眾將他包圍起來,欣賞他們熟練的技藝。抬 閣、踩高蹺、舞獅。
山東廟會皮影戲山東廟會皮影戲

廟會由來

廟會,又稱“廟市”或“節場”。這些名稱,可以說正是廟會形成過程中所留下的歷史“軌跡”。作為一種社會風俗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和歷史原因,而廟會風俗則與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廟觀的宗教活動有著密切的關係,同時它又是伴隨著民間信仰活動而發展、完善和普及起來的。東漢時期佛教開始傳入中國。同時,這一時期的道教也逐漸形成。它們互相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生存競爭,在南北朝時都各自站穩了腳根。而在唐宋時,則又都達到了自己的全盛時期,出現了名目繁多的宗教活動。

分類

佛道二教競爭的焦點,一是寺廟、道觀的修建,二是爭取信徒招徠民眾。為此在其宗教儀式上均增加了媚眾的娛樂內容,如舞蹈、戲劇、出巡等等。這樣,不僅善男信女們趨之若鶩,樂此不疲,而且許多凡夫俗子亦多願意隨喜添趣。為了爭取民眾,佛道二教常常用走出廟觀的方式擴大影響。北魏時佛教盛行的“行像”活動就是如此。所謂“行像”,是把神佛塑像裝上彩車,在城鄉巡行的一種宗教儀式,所以又稱“行城”、“巡城”等。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公元485年)遷都洛陽後大興佛事,每年釋迦牟尼誕辰日都要舉行佛像出行大會。佛像出行前一日,洛陽城各寺都將佛像送至景明寺。多時,佛像有千餘尊。出行時的隊伍中以避邪的獅子為前導,寶蓋幡幢等隨後,音樂百戲,諸般雜耍,熱鬧非凡。唐宋以後廟會的迎神、出巡大都是這一時期行像活動的沿襲和發展,並漸次推廣到四川、湖廣、西夏各地。元、明以後,“行像”之風才衰落,很少見於記載。除了佛、道二教的“行像”,他們還在寺、觀中舉辦道場,定期進行一些法事或佛事活動,坐等信徒俗眾前往齋戒聽講,頂禮膜拜。原來屬於民間信仰的酬神活動,紛紛與佛道神靈相結合。其活動也由鄉間裡社逐漸轉移到了佛寺和道觀中進行。在佛、道二教舉行各種節日慶典時,民間的各種會、社組織也主動前往集會助興。這樣,寺廟、道觀場所便逐漸成了以宗教活動為依託的民眾聚會的場所了。這些宗教活動逐漸世俗化,也就是說更多的是由民間俗眾出面協商舉辦。這種變化,不僅大大增加了這些活動自身的吸引力和熱鬧程度,也使這些活動中的商貿氣息隨著民眾性、娛樂性的加強而相應增加。在宗教界及社會各界的通力協助下,使廟會活動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雖然這一時期的廟會不論從其數量還是規模,在全國都已形成蔚為大觀的局面,但就廟會的活動內容來說,仍偏重於祭神賽會,而在民間商業貿易方面相對薄弱。廟會的真正定型、完善則是在明清以至於近代。早期廟會僅是一種隆重的祭祀活動,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交流的需要,廟會就在保持祭祀活動的同時,逐漸融入集市交易活動。這時的廟會又得名為“廟市”,成為中國市集的一種重要形式。隨著人們的需要,又在廟會上增加娛樂性活動。於是過年逛廟會成了人們不可缺少的過年內容。但各地區廟會的具體內容稍有不同,各具特色。廟會一般設在寺廟裡和寺廟附近的空場上,在節日或規定的日子舉辦。有的只在每年春節期間舉辦。雖然各地舉辦廟會的時間不同,但基本內容都差不多:廟會期間,農戶、商販帶著自己生產的農產品、土特產和從各處收集來的古玩玉器、花鳥魚蟲,到廟會上進行交易;各路手藝人設攤展賣民間工藝品和特色小吃;民間藝人搭台表演歌舞曲藝……逛廟會的老百姓喜氣洋洋地趕來買賣物品,觀看錶演,品嘗小吃,真是熱鬧非常。

千佛山廟會

濟南風俗,每年夏曆九月初九重陽節,人們要到千佛山登山,站在"賞菊岩"上賞菊。自元代開始,就定九月初九為千佛山廟會。千佛山附近盛產柿子,尤以大盒柿為最著名,廟會期間,適值大盒柿成熟上市,趕廟會者,多買柿子而歸,故千佛山廟會有"柿子會"之稱。每年廟會期間,從山腳下到山腰興國禪寺間一公里多的山路兩旁,有固定和流動攤位1000多個,經營日用百貨、土特產、風味小吃、工藝美術品等,來自省內外的民間藝術團體在廟會上表演雜技、馬戲、歌舞等,人流如潮,熱鬧非凡。

濟南藥市會

濟南藥市會在清初就已經興起,是全國三大藥市會之一,規模比河北祁州(今安國)、河南禹州(今禹縣)略小。舊時,濟南趵突泉南門偏西有藥王廟,傳說夏曆四月二十八是藥王生日,每年這天,藥商、藥農和民眾多到藥王廟祭祀,廟內主持雇戲班演戲,觀者如潮。藥商、藥農便攜各種中草藥和中成藥來此出售,其他商人也攜各種商品來此交易,買賣者多達上萬人,遂形成以藥王廟為中心的廟會。因廟會以買賣藥材為主,後又稱為"藥市會"。趕會的人逐年增多,會址便由趵突泉南門移到山水溝、三合街、正覺寺街、雙龍街、券門巷、祭壇巷一帶。1931年濟南市國藥業公會成立後,藥市會改從夏曆三月二十開始,會期一般10~15天。趕濟南藥市會的主要是東北、華北、華南等省市及山東各地的藥農、藥商,韓國仁川等地的藥商當年也有來趕會的。"七七"事變後,藥市會逐年衰敗,直到濟南解放後,藥市會才逐漸恢復。建國後的十幾年內,藥市會興盛,每年趕會民眾多達幾十萬人次。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有幾百年歷史的濟南藥市會中止。70年代末,濟南千佛山廟會恢復,藥商、藥農多趕千佛山廟會,中草藥交易遂成為千佛山廟會的一部分內容。

東嶽廟會

東嶽泰山為五嶽之首,是佛道並存的神山。泰山腳下的岱廟,供奉著泰山神——東嶽大帝。傳說夏曆三月二十八為泰山神生日,歷代帝王多於這天在岱廟舉行封禪大典。帝王的慶典活動、佛道的宗教活動以及民眾的朝山進香活動,在岱廟一帶形成了以貿易活動和娛樂活動為主要內容的東嶽廟會。宋元以後,東嶽廟會成為北方規模最大、影響最大的廟會,泰安也成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元明時期成為華北最大的騾馬交易市場。歷史上的東嶽廟會盛況,史籍中有不少記載。明末清初張岱在《岱志》中記述:"東嶽廟……闊數百畝。貨郎掮客,錯雜其間,交易者多女人稚子。其餘空地,鬥雞,蹴鞠,走解,說書,相撲台四五,戲台四五,數千人如蜂如蟻,各占一方,鑼鼓謳唱,相隔甚遠,各不相溷也。"民國年間,每年廟會期,善男信女遠道而來朝山進香者不絕於途,山中居民多出售香蠟紙錁,生意最盛。沿途乞丐甚多。建國後,廟會轉化為物資交流大會,"文化大革命"中中斷。1986年泰安市恢復了泰山廟會,地點改在泰山環山路上,以紅門、王母池為中心。新的廟會保留了傳統廟會的一些內容,又充實了新的內容和新的特色,集游、玩、吃、樂、經濟貿易於一體,規模和影響在逐年擴大。

淄博燈會

淄博元宵燈會歷史悠久,在清代就已聞名全國。建國後燈會一度中斷。1986年正式恢復,地點在淄博人民公園,盛況空前,大型燈組和小型花燈交相輝映,大放異彩。在傳統的元宵燈會的基礎上,為配合淄博陶瓷琉璃藝術節,1989年9月5日至10月5日,在淄博人民公園舉辦了"首屆淄博金秋燈會",燈會以"歡樂的淄博"為主題,展出了37座大型機械燈組和近千盞小型民族花燈。大型燈組主要有"金馬騰飛"、"聊齋趣園"、"三龍鬧海"、"許仙遊湖"、"雲霧仙閣"等。燈會期間接待中外觀眾50餘萬人次。從此之後,淄博每年舉辦兩次燈會,一次是元宵燈會,一次是金秋燈會,以燈為媒,交四方賓朋,招八面客商,進行規模宏大的經濟貿易活動。1992年9月,淄博又舉辦了首屆全國花燈邀請賽,有成都、重慶、武漢、南京、天津、濟南、淄博等8個城市參加,共展出48組大型彩燈和近千盞民間工藝燈,國內外賓客雲集,熱鬧非凡。

胡集書會

正月十二大早,各路說書人便都來到集上,擺下攤子,扯旗掛牌,各自登場獻藝。上午10時,鼓樂四起,鞭炮齊鳴,書會胡集,是惠民縣(古為武定府)東南最大的一個集鎮,農曆二、七逢集,每年夏曆正月十二是春節後的頭一個大集,這天必開始舉行燈節書會。胡集書會從元朝興起,至清初極盛,一直沿襲至今,已有700餘年的歷史。書會分為前節、正節、偏節。例定正月十二逢集時書會開始。正月十一之前,來自德州、惠民、濟南淄博煙臺滄州石家莊保定唐山北京天津、內蒙、遼寧黑龍江江蘇河南等地的說書藝人,帶著樂器和被褥,便三三兩兩雲集胡集,一些業餘的曲藝愛好者隨之而到,散住在鎮上各客棧中。藝人們來胡集的途中,沿途說書賣藝,這稱為"前節"。
正式開始,由這天一直到正月十六,為"正節"。這期間有正月十五元宵節,當地民間還有跑龍燈、扭秧歌、踩高蹺、抬芯子、雜耍、武術等傳統藝術表演,書會達到高潮。書會正節期間,藝人的演出要價最高。書會上曲種豐富多采,有西河大鼓、木板大鼓、毛竹板書評書渤海大鼓、山東快書、山東琴書、漁鼓書等。胡集附近村鎮的農民特別愛好聽書,一大早便起來聽說書,把說書人圍得里三層外三層。各村派出內行人到書會上挑選中意的節目,再邀請藝人到本村演唱,由本村人付給報酬。從正月十二晚間起,一連幾天,各村的白天和晚上都有藝人說唱,若主人挽留,藝人就繼續說唱下去,若主人不留,藝人就再趕正月十七的大集書會。從十七日至二十一日,稱為"偏節",偏節過後,書會才散場。書會期間,藝人們互相拜年,交換書目,切磋技藝,收徒拜師,極富樂群敬業精神。書會散後,藝人們又沿途賣藝歸去,翌年正月十二,藝人們又從四面八方來到胡集相聚。"文化大革命"中,歷史悠久、聞名全國的燈節書會被迫中斷。1988年夏曆正月十二日,書會又正式恢復,此後一年比一年紅火。胡集鎮政府撥款30多萬元,修建了一個大型曲藝廳,為書會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演唱環境。

蒙山廟會

山東省十大祈福廟會之一的節會慶典,包括蒙山廟會和祈福法會兩大部分。其中,蒙山廟會以民族傳統文化謳歌沂蒙山的風土民情,主要有皇帝巡遊、“年的味道”之民俗表、非遺表演、猜燈謎、曲藝演出、沂蒙美食匯等民俗特色活動;祈福法會以蒙山千年祈福拜壽文化為依託,正月初一至初七相繼在始建於北宋的萬壽宮、蒙山之巔玉皇殿和拜壽台進行祈福迎祥大法會。
蒙山山區,自古當地居民就有春節登蒙山主峰祭玉皇,拜壽星,祈福壽平安的習俗。山里人原先遊獵為生,逐漸過渡到種桑養蠶,紡線織布到種田。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六畜興旺,五穀豐登。蒙山山區百姓感激蒼天玉皇大帝,逢年過節,便自發地行動起來,到龜蒙頂上去祭祀,以酬謝天恩。後來便修築了玉皇殿,雕塑玉皇神像牌位,專供人們去蒙山山頂上去報恩祭祀。逐漸形成蒙山祭祀的山會。隨著生產生活的發展,蒙山祭祀狂歡盛會,一直被人們延續了下來,民眾性的祭祀活動也一直流傳下來。山下的人們扶老攜幼,徒步上山,各帶紙香和供品,到龜蒙頂玉皇殿里的神像前磕頭叩拜,燒香許願。在玉皇神像前,人人盡表自己的崇敬心愿與心情。蒙山山會祭祀,人人都說靈驗的迷信說法,則變成了靈驗訊息,越傳越遠、趙傳越神,祭祀的人們更是越來愈多。天南地北的民眾紛紛前來祭祀,觀摩參與狂歡。祭祀的人們不惜千里遙遠的跋涉之苦,徒步上山與山區民眾一起祭祀,痛說自身的心愿與苦惱,乞求上天玉皇大帝保佑降福。
蒙山龜蒙景區在當地原有的玉皇等信仰基礎上,於2014年正月初一到初七舉辦了蒙山春節祈福廟會。廟會含道家祈福拜壽法會、皇帝巡遊、“年的味道”之民俗表、非遺高手聚蒙山、猜燈謎、沂蒙美食匯等民俗特色活動和親子遊戲比拼、卡通人物大狂歡等潮流節目,精彩紛呈。身著古裝的皇帝、嬪妃、商販、衙役,古色古香的攤點,糖人、泥塑、風車、皮影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商品的叫賣聲讓遊客仿佛進入時光隧道,穿越千年一下子走進古都的繁華街市,一步邁入畫卷中的清明上河園市井。莊嚴肅穆的道家祈福法會、祈壽法會給人以心靈的洗禮和震撼,親子遊戲、兒童節目、才藝表演讓萌娃與父母演繹一段情感的交融,真正打造了蒙山龜蒙景區祈福祈壽、圓夢之旅的旅遊品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