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寺(福建省漳州市寺廟)

南山寺(福建省漳州市寺廟)

南山寺在位於福建省漳州市薌城區九龍江南畔的丹霞山麓,南背靠丹霞山,北面向九龍江,面積4萬平方米。據《龍溪縣誌·古蹟》記載,它原名“報劬崇福禪寺”,唐開元年間(公元713~741年)太子太傅陳邕所建。為漳州八大名勝之一,是聞名海內外的有一千二百多年歷史的佛教大寺院。國務院於1983年4月9日把南山寺列為全國142座漢傳佛教重點寺院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山寺
  • 外文名:Nanshan Temple
  • 地點漳州市區九龍江南畔的丹霞山麓
  • 面積:4萬平方米
  • 建於:唐開元年間
  • 開放時間:8:30—17:00
  • 門票價格:5元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概況,天王殿,大雄寶殿,德星堂,地藏王殿,位置,

概況

南山寺在漳州市區九龍江南畔的丹霞山麓,南背靠丹霞山,北面向九龍江,面積4萬平方米。據《龍溪縣誌·古蹟》記載,它原名“報劬崇福禪寺”,唐開元年間(公元713~741年)太子太傅陳邕所建。為漳州八大名勝之一,是聞名海內外的有一千二百多年歷史的佛教大寺院。國務院於1983年4月9日把南山寺列為全國142座漢傳佛教重點寺院之一。
南山寺
陳邕原籍京兆萬年縣(今陝西西安),唐中宗李顯)神龍年間(公元705~706年)進士,任太子李隆基的老師,李隆基登基(即玄宗皇帝),封為太傅。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因與奸相李林甫不合,被貶謫到福建,先居福州,後遷興化,最後遷居漳州。他看中九龍江南畔丹霞山麓這塊山水秀麗的地方,興建府第,因為建造形式類似宮廷,且有五個大門,違犯規制,被人密告到朝廷,說“陳邕興造皇宮,陰謀造反。”皇上派欽差前來查辦。息傳來,陳太傅謊了手腳,心想大禍臨頭,苦無對策。在危急之時,他的女兒金娘含淚請求父親舍宅為寺院,讓她削髮為尼,以保全家性命。陳太傅只得應允,即日請來法師,為金娘剃度為尼,並把她的閨房改為“修真淨室”,依隋唐以來獻宅田為寺院習俗,將府第改為“報劬院”。欽差大臣來到,見所建是寺院不是皇宮,據實復旨,陳太傅免予問罪。
南山寺具體建造時間應在開元二十四年(736年)以後。 明萬曆《漳州府志·寺觀》卷之十二載:“南山報劬崇福寺,在城外南廂,初名延福禪寺。宋乾德六年,刺史陳文顥重修,名‘報劬院’,後改曰‘崇福’,今以報劬崇福並稱。元至正九年重建。國朝永樂間修後改院為寺。嘉靖二十四年火,寺僧圓性募緣重建。隆慶元年,寺僧行欽募緣重修。”清康熙《龍溪縣誌·古蹟》卷十一載:“南山寺在通津橋南之右,唐建,乾德六年刺史陳文顥重修。初名報劬,後改崇福,郡守章大任匾曰‘南州法罄’(註:南唐保大四年,漳州刺史董思安為避父名章諱,改漳州為南州)。明改為南山寺”。
南山寺坐南朝北,規模宏大。中軸線上自北而南依次為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左右有喝雲祖堂、陳太傅祠;石佛閣、德星堂、地藏王殿、福日齋。東側還有城隍廟,後山有塔院等建築。
山門匾額“南山寺”三字,為明末鄉賢、學者、名宦黃道周所書,是南山寺重要文物。

天王殿

匾額由書法家虞愚書。殿中祀彌勒菩薩佛龕匾額“皆大歡喜”四字,由邑人廈門大學教授黃典誠書。左右雕塑高的四大天王。殿中奉祀一尊笑迎八方來客的彌勒大佛像,兩旁分列四大天王(也稱四大金剛),高4米多,原為泥塑。1960年“六·九”特大洪水淹浸,這四大金剛全部坍倒。災後改用水泥重新塑造,為古今所未有。彌勒佛背後,供奉一尊護法韋陀,兩手按住一桿“降魔杵”,直插地面。據說這“落地杵”為表示此寺可供應四方游僧膳宿的標誌(另一種是合掌當胸,降魔杵平放在兩手臂間,表示不供應游僧膳宿)。
漳州南山寺——天王殿漳州南山寺——天王殿

大雄寶殿

面積約800多平方米,面闊5間,進深5間,重檐歇山頂弘一法師手書“妙相莊嚴”匾額懸於殿堂之上。殿中佛壇上雕塑三尊盤膝趺坐金身,並塑阿難、迦葉兩尊者站立兩 旁。正中供奉“三寶佛”(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東方藥師佛),高一丈六尺,是宋代修建寺院時重塑的,其特徵是兩個耳朵下端成尖形。解放後,認為寺是唐朝建的,佛像是宋代塑的,兩相不合,因此叫它“改頭 換面”,把它的頭“砍”掉,按照唐朝特徵重塑成耳朵下端圓形的頭面。但佛像踞坐的石殿和“桌裙”仍是宋朝的。東西兩側分祀十八羅漢。在三尊大佛的背後,祀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大智文殊菩薩和大行普賢菩薩
大雄寶殿的左側有一個石佛閣,稱“淨業堂”,閣中有一巨大的石筍,聘請石匠名師把它雕成彌陀佛像。佛像連蓮花座高達一丈六尺,造型優美,俗稱大石佛。經考古專家鑑定,是一乾多年前唐代藝術珍品。高6米,相傳是唐代造像,或說是宋代石雕。石佛像於1996年6月被批准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全石筍高5丈多,大半埋入地下,露出地面僅有2丈左右。1937年石佛閣廟頂被日本飛機炸塌,是時由住持廣心和尚化募重建,改名為“淨業堂”。石佛兩側,後塑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與阿彌陀佛,合稱為“西方三聖”。1938年農曆四月初八(5月8日),弘一法師到達漳州,翌日移居該閣邊僧舍,十五日,在寺中演講佛法,聽眾百人。
關於這尊大石佛,民間有一個有趣的傳說:有一位有名的石雕名師聽說南山寺要雕塑大石佛,前來應聘,要求較高的工資,但聲明,在雕成之後,要是有人能指出任何一個缺點,可以分文不取。完工之日,邀請各界人士前來參觀評論,大家嘖嘖稱讚,無人指出缺點。那師傅正在洋 洋得意,忽然有一個小孩高聲說:“大石佛的指頭那么大,而鼻孔那么小,怎么能伸進去挖鼻屎呢?”大家才注意到有這個缺點。要找石匠評說時,石匠已偷偷溜走了。其實這只是笑談。
漳州南山寺——大雄寶殿漳州南山寺——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的左角懸掛一口直徑三尺八寸,高五尺六寸,重1300多市斤的大銅鐘。它本是唐朝鑄造,元朝延佑六年(1319年)擴建寺院時重新鑄造,鐘上有元朝住持僧右愚的題銘。鐘聲洪亮,幾里路外還可聽見。關於這口大鐘的鑄造,也有一段故事:傳說當年寺內僧人為鑄這口鐘四出募化,有一位孤苦伶仃的老寡婦,誠心地把僅有的一枝銅釵捐獻出來,-個乞丐也把僅有的一枚用錢捐獻出來,僧人雖然笑納,卻視為無關輕重,將其棄置一旁。大鐘出爐時,鐘面有一個小小圓窟窿和一條小裂痕,經過幾次重新澆鑄,這兩個缺點依然存在。後來住持僧想起了那銅釵和銅錢,拿來一比,完全符合,而 且粘住了,再也撬不下來。至今大鐘上的銅錢和銅釵痕跡猶存,這故事隱喻著一個哲理。
大雄寶殿後面高坡上右側,原為宋代千佛閣舊址。1991年,星洲(新加坡)龍山寺廣淨和尚一行到漳州,將新加坡、菲律賓等地募化來的資金,在千佛閣舊址建造法堂,1993年落成,匾額由菲律賓瑞今老和尚書寫“成等正覺”。內祀一尊白玉佛,高2米,重四千公斤,系清光緒九年(1883)[一說是是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 住持僧妙蓮法師向緬甸華僑募化而來。這種白石佛全國只有三尊,一在北京團城(一說圍城),一在上海玉佛寺
樓上為藏經閣,正中祀千手觀音,四周祀千尊銅佛。閣內珍藏六十廚《龍藏經》(包括《經藏》、《律藏》、《論藏》共7168卷)。其中有無價之寶血書《華嚴經》,相傳是明天啟年間寺 僧 融(一說雄)和蓮山及尼姑蓮三人用三年時間刺血合寫而成,筆法端秀,字跡顯出金黃色,共八十一卷。可惜在“文革”時受破壞,僅存殘頁。另有光緒皇帝御賜的《藏經》,即貝葉經,也是少有的珍貴文物。
大雄寶殿後面高坡左側是陳太傅祠,據傳是當年陳邕故居,供奉陳太傅塑像,後像被毀。為紀念陳邕的功德,後人改建為檀越祠。祠里原有一尊陳太傅銅像,民國十九年(1930年)被偷。新中國成立後,陳姓子孫,仿照同安縣陳太傅祠塑像,重塑一尊泥像供奉於祠中。
太傅祠後面有樓,現稱“小姐樓”,又稱“姑娘樓”,傳說為陳邕之女金娘當年的閨房。但據對地方文物有深入研究的陳北愷(已90多歲)老先生說,那樓上供奉的是自陳邕之父陳忠以上五代祖先神位,稱“五祖樓”,所謂“小姐樓”乃是訛稱,並從而訛為“姑娘樓”。金娘削髮為尼之後,法號玄妙,曾受皇上封為金花郡主,其墓原在寺後山上,人稱“姑娘墓”。解放後因五個工廠需要共建一座自來水池,把姑娘遺骸移葬至藏經閣後園中修建新墓,立碑曰“唐浩封金花郡主玄妙之墓”。

德星堂

在寺院東迴廊,石佛閣左鄰,俗稱官廳,為來客住宿處。1926年曾在這裡辦過六七年“南山佛化學校”。

地藏王殿

在寺院西迴廊,1986年把原伽藍殿改建成地藏王殿。殿中祀地藏王菩薩,左側祀伽藍菩薩,右祀印光大師聖像。
大石佛、白玉佛、大鐘、血書《嚴華經》、御賜《致經》(貝葉經)合稱南山寺五寶。此外還有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年)石經幢、重修清泰寺碑、放生池碑等珍貴歷史文物。
南山寺從明朝起為禪宗臨濟宗喝雲派發源地。清末民初,寺僧相繼出洋勸募、弘法、住持寺院,如今東南亞許多寺院大多為喝雲派後裔。海外衍派法脈紛紛報答法乳之恩,1984年10月,世界佛教僧伽協會副會長、新加坡佛教總會會長宏船法師率團回山朝拜。此後,陸續不斷有海外僧人到南山寺進香、交流等。南山寺也是許多海外僑胞和港澳台同胞回鄉探親時必到的朝拜場所。
南山寺還是土地革命時期中共領導地下鬥爭的重要據點。1930年12月,無產階級革命家陶鑄到漳州重中共閩南特委時,即以南山佛門為掩護,設立特委機關於德星堂。中共閩南特委迅速恢復並組成地下武裝“閩南工農紅軍游擊隊第一支隊”,南山寺成為閩南地下鬥爭指揮中心。1932年,寺僧達如等7人脫下僧衣,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1956年,陶鑄舊地重遊,作《重遊南山寺》詩一首:“南山古寺規模在,含笑依然花滿枝。鬢白重來千百感,江山嫵媚故人稀。”

位置

地圖:
南山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