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寺始建於盛唐時期,距今已有1200多年歷史。明朝神宗皇帝賜高僧憨山大師金帑3000修葺寺院,又賜“海印”佛匾,光其門楣。兩廣總督戴耀也曾贈題“曹溪演法六祖之道”,南山寺因此聲名遠播。近代以來,由於種種原因,南山寺人跡凋零。為保護和弘揚佛教歷史文化,滿足十方信眾朝禮受教的心愿,上級政府批准重建南山寺,南山寺得以重光祖庭、延續法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南山寺
- 外文名稱:Nanshan Temple
- 地理位置:廣東省茂名市化州市麗崗鎮麗山(尖崗嶺)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300畝
- 開放時間:隨時
- 門票價格:免費
- 著名景點:大雄寶殿、天王殿、念佛堂、觀音殿、彌陀村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廣東省茂名市化州市
因住持釋仁煥大和尚慈悲智慧,國內外眾多信徒紛紛慕名前來,南山寺人間佛教事業得以穩步擴展。近幾年,南山寺寺內靈氣充盈,香火鼎盛,漸漸成為信眾心中嚮往的離苦得樂的淨土念佛道場,也成為粵西地區具有佛教文化代表的旅遊聖地。1996年出版的《化州縣誌》載:“佛教傳入化州時間無考,據光緒版《化州志》載,境內建成最早的佛教寺院是宋南山寺和報恩光孝寺,可見在一千多年前佛教已在本地傳播。”據1997年出版的《茂名市志》載:“盛唐時,化州建有南山寺。”上述兩志書對南山寺的建寺時間有出入,但都明確指出化州有佛教文化活動場所南山寺。據考,宋代化州南山寺的佛教文化活動鼎盛,不僅信徒香客多,連一些官員文人學士也常到訪。著名的史學家、政治學家范祖禹就曾居住在南山寺。范祖禹(1040—1098),祖籍江蘇吳縣,英宗治平年間中進士甲科。因受司馬光賞識,范祖禹曾參與《資治通鑑》的撰修、校訂、出版等工作,歷時15年之久。范祖禹歷任著作郎、《神宗實錄》檢討、侍講、禮部侍郎、諫議大夫、瀚林學士等職,後追封為龍圖閣學士。他為官剛直不阿,常犯顏直諫,因而得罪奸臣,被貶離京,流遷各地,元符元年(1098)徙遷化州,時任昭州別駕、化州安置。因累累謫遷,心力交瘁,范祖禹來化州後,便住進了幽靜的南山寺。他與州地百姓及文人相處融洽。據說,范祖禹居南山寺期間,不僅研究佛學,還將中原文化向僧人和當地文化人傳播。對化州橘紅,他給予很高的評價。化州流傳著“范公識橘”的故事。他愛上了南粵這方水土。他說:橘紅氣正,南山養性;三生有幸,終居勝境。據化州黨史、文史研究專家陳土富考證:范祖禹病逝於城西獅子嶺南山寺中。可見這佛門聖地南山寺,與一代文化名人范祖禹有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