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業人名、唐代僧人 淨業(1187~1259)日本律宗僧。山城人。 早年出家,於園城寺、奈良修學顯密二教。後來宋,專研律學,歷十餘年歸日,建戒光寺,復再度來宋。後於太宰府建西林寺,於京都建東林寺,晚年專修念佛。日本正元元年示寂,世壽七十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淨業
- 別名:淨業居士
- 國籍:日本
- 出生地:日本山城
- 出生日期:1187
- 逝世日期:1259
- 職業:僧人
- 信仰:佛教
淨業用語
淨業三福
- 孝養父母,奉侍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 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 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 .孝養父母:佛教倡導知恩報恩的人文理念,對孝道尤加重視。《梵網經》云:“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為戒,亦名制止。”要知道世出世間,莫不是以孝為本。然而與儒家孝道孝行相比,佛教的孝更具深遠博大的內涵。佛教的孝不僅應報答今生的父母之恩,並當報答無量劫來四生六道中的一切父母之恩。孝行不僅停留在贍養承歡的世間善法層面,並且將孝提升到令父母出離生死輪迴的出世法的高度。“親得離塵埃,子道方成就”(蓮池大師語),能勸勉父母念佛生到西方淨土,即是大孝。
- .奉事師長:尊師重道是我國優良的人文教育理念。諺云:下人不深,不得其真。儒家有程門立雪之恭謹,禪宗有斷臂求法之至誠,師長開顯我們法身慧命,所以我們應竭誠盡敬。在佛門,師長又稱善知識,即善知法要、導引眾生於菩提正道的人。要想獲得法益,應該對師長具有至誠恭敬心,如教奉行,以自己的修行成就來報答師恩,才是奉事師長的本質內涵。
- .慈心不殺:慈悲心是成就佛道的根本。慈心的培植,要從戒殺放生入手。一切眾生,都具有愛惜生命、趨樂避苦的本能。人與禽畜,都是血肉之軀,都具有相同的佛性。並且在無始劫以來,同在六道流轉,互為父母眷屬,因為善業惡業的不同,升沉各異。有幸投生為人者,應該憐愍飛禽走獸,不加殺食。若論殺業,無論胎卵濕化諸類眾生,都是罪業,障礙往生淨土。如果能於一切生命生起慈悲惻隱之心,即是施一切眾生壽命安樂,也是最好的持戒。《楞嚴經》云:“以人食羊,羊死為人,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生生,互來相啖,惡業俱生,窮未來際。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我們知道了眾生冤冤相報的生命情狀,就應戒殺放生,培植慈悲佛種。這樣便能截斷互殺互食的惡性因果循環,世間的天災人禍也將隨之減少。
- .修十善業: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綺語,六不惡口,七不兩舌,八不慳貪,九不瞋恚,十不邪見。十善業相,若持而不犯,則為十善;若犯而不持,則為十惡。十善分上中下三品,分別招感天、人、阿修羅三善道身;十惡亦分上中下三品,分別招感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身。善惡因果報應,如影隨形,決定不虛。
- .受持三皈:我們眾生在無明長夜生死苦海中,惟依佛法僧三寶才可能解脫困苦厄難,圓成本來具有的佛性。所以眾生歸信佛門,首先得受持三皈依,後客群戒,如法修持,菩提可即。既皈依佛,當以佛為師,始自今日,直至命終,虔誠敬禮,再不得皈依天魔外道。既皈依法,當以法為師,自今至終,不得皈依外道典籍。既皈依僧,當以僧為師,自今至終,不得皈依外道徒眾。
- .具足眾戒:戒是一切善法功德的根本,也是念佛往生的重要條件。世尊為道制戒,制控身口七支。由戒生定,由定發慧,成辦道業。所以戒律是修行的先決前提,也是佛法住世的幢相。《觀經》說:若有眾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齋,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以此功德,回向願求生極樂國,隨願往生。佛戒的種類甚多,有五戒、八關戒齋、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薩戒、十無盡戒等。佛戒種類層次雖多,然而都是以五戒為基礎,即殺盜淫妄酒戒。祖師常說:五戒法是三世諸佛之父,依五戒出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世間法中,個人品德、家庭幸福、社會安寧、國家治亂等,都與五戒法的持犯相關。
- .不犯威儀:威儀制心調心,防非止惡,身口意三業,行住坐臥,都和戒律息息相關,如果輕重粗細,都能護持,犯即懺悔,常時行持,薰習成性。儒家禮儀以誠敬為核心,佛家尤其以尊重恭敬讚嘆作為威儀的基本精神。相傳宋代理學家程子,一日偶然來到寺院,見院內寂靜無人,漫步到寺院飯堂,見裡面數百位僧人用齋,竟沒有一點聲音。用齋完畢,眾僧人唱贊回向,音聲和雅嘹亮。程子看到這些情景,大為慨嘆:“不意三代禮樂,於此復見。”
- .發菩提心:就淨宗而言,深信切願即是無上菩提心。善導大師說:“唯發一念厭苦,樂生諸佛境界,速滿菩薩大悲願行,還入生死普度眾生,故名發菩提心也。”由厭娑婆苦、欣淨土樂契入慈悲心,由同體慈悲心引發普度眾生的悲願,如是層遞發心,即是淨宗圓滿殊勝的菩提心。如是願心,具無量功德,消多劫業垢,破無數魔網,永為成佛真種。我們修行念佛法門的人應該拓大心量,以上求下化為己任,弘毅精進。以持戒念佛功德,回向法界眾生,普願一切怨親同生淨土,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深信因果:深信善惡苦樂因果報應是取得佛教徒資格的必要條件,也是修因證果的不竭原動力。如果深信三界六道生死輪轉痛苦,就不敢觸犯罪業。如果深信極樂淨土無為法性極樂,信心一發,就永遠不會退失道心。明信因果也是改善世道人心、重建道德倫理的必要基石。而因果報應之吉凶禍福,乃道德仁義依違真偽之實驗。令人敬畏因果律而建立自我調控機制。可見提倡因果報應,乃仰承天地聖人之心,以成全世人道德仁義之性德。我們宜應仰遵佛言祖語,明因慎果,戰兢惕厲,現生力做道德君子,命終直入安樂淨土。
- .讀誦大乘:諸大乘經典,乃諸佛之母,菩薩之師,三世如來的法身舍利,十方眾生脫離暗夜險途之慧炬。釋尊一代時教,都是從妙明真心所流出,具有逾時空的永恆價值。而對念佛圓頓法門的信解,深探教海,尋繹精要,非常必要。讀誦大乘經典,開發智慧,即能油生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之勝心,獲得往生淨土圓證菩提的實益。
- .勸進行者:淨宗念佛法門惠予九法界眾生離苦得樂之究竟大利,所以弘揚念佛法門,勸令眾生信願持名,求生西方淨土,稱佛本懷,功德無量。善導大師云:“欲得舍此娑婆生死之身,八苦五苦三惡道苦等,聞即信行者,不惜身命,急為說之。若得一人舍苦出生死者,是名真報佛恩。”淨業行人應以知恩報恩之心,隨分隨力弘揚宣說念佛法門,自信教人信,自行令他行;作阿彌陀佛使者,為娑婆眾生之勝友。弘揚念佛法門的方式不拘一格,或升座講法,或隨緣勸化,或印送淨宗經論,或臨終助念,或往生現瑞啟人信心等。勸進行者,諸佛歡喜,伏冀淨業行人力行之。
清淨之善業
往善妙趣行
淨業人名、僧名
唐代僧人
日本僧人
淨業居士
顧顯微居士
林克智居士
淨業賦
淨業寺
道宣律師門下有受法傳教弟子千人,著名的有大慈、文綱和文剛的弟子道岸、道宗等,後由道宗的再傳弟子鑒真將律學傳到日本,成為日本律宗祖師。
唐時淨業寺因道宣弘揚律宗而達極盛,後漸衰落。居寺內所存明朝《道宣律師略傳》及清朝鐘鼓樓碑記載:明正統二年(1437年),淨業寺住持雲秀募集資金,重修殿堂。明天順四年(1460年)住持本泉籌集修葺寺院,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因地震塔傾,到隆慶年間(1567年)才加以修復,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寺僧又重修道宣律師塔。嘉慶十八年(1813年),重修殿宇。道光年間(約1832年),寺況稍盛,寺產田地頗豐,在東山谷修建茅蓬68間,供僧人禪修。1921年到1949年,閩僧智海任住持。“文革”後,寺院頹廢,一蹶不振。十一屆三中全會落實宗教政策後,政府撥款加以維修,由少林寺僧人永空發心住山,住持道場,四方籌資,重修山路、天王殿、大雄寶典、祖師殿、禪堂、客堂、僧寮,增建五觀堂、廚房等,使這座千年古寺煥然一新。
淨業寺現任主持本如法師,32歲,福建廈門人,畢業於廈門大學,1988年出家,師從妙湛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