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區,隸屬於湖北省武漢市。位於武漢市東南部,長江南岸,與漢陽區、漢口隔江相望,北至余家頭羅家港與青山區毗鄰,東南與洪山區接壤,西臨長江,東擁東湖。介於東經114°14′—114°30′,北緯30°32′—30°37′之間,總面積107.76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10月,武昌區下轄15個街道。截至2022年末,武昌區常住人口127.05萬人。
武昌,因三國時期吳主孫權在今鄂州建都,寓意“以武而昌”,改當時的鄂為武昌而得名。武昌區是中共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所在地,歷來為省、州、府、縣的治所,區域政治文化中心和軍事戰略要地。境內大致中部高,南北逐漸降低,西向長江,東向東湖緩斜,以丘陵和平原相間的波狀起伏地形為主;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武昌是一座有近1800年建城歷史的古城,史上曾有夏、鄂渚、夏口、江夏、郢城、鄂州等稱謂,境內各類歷史遺存眾多,有起義門、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放鷹台、無影塔等物質遺存100餘處,文物保護單位38處。清宣統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第一槍在武昌打響。
2022年,武昌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772.02億元,其中,第二產業增加值198.24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573.77億元。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區劃現狀
統計用區劃代碼 | 名稱 |
420106001000 | 積玉橋街道 |
420106002000 | 楊園街道 |
420106003000 | 徐家棚街道 |
420106005000 | 糧道街道 |
420106006000 | 中華路街道 |
420106007000 | 黃鶴樓街道 |
420106008000 | 紫陽街道 |
420106009000 | 白沙洲街道 |
420106010000 | 首義路街道 |
420106011000 | 中南路街道 |
420106012000 | 水果湖街道 |
420106013000 | 珞珈山街道 |
420106014000 | 石洞街道 |
420106015000 | 南湖街道 |
420106490000 | 東湖風景區街道(武昌) |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地形地貌
氣候特徵
地質結構
土壤特徵
水文水利
人口
政治
經濟
綜述
第一產業
第二產業
第三產業
交通運輸
社會事業
科技事業
教育事業
學校 | 性質 | 主管部門 | 層次 | 地址 |
公辦 | 教育部 | 本科 | 武漢市武昌區八一路299號 | |
公辦 | 湖北省 | 本科 | 武漢市武昌區友誼大道368號 | |
公辦 | 湖北省 | 本科 | 武漢市武昌區雄楚大街693號 | |
公辦 | 湖北省 | 本科 | 武漢市武昌區中山路374號 | |
公辦 | 湖北省 | 本科 | 武漢市武昌區解放路255號 | |
民辦 | 湖北省教育廳 | 本科 | 武漢市武昌江夏大道16號 | |
公辦 | 湖北省 | 專科 | 武漢市武昌區武珞路391號 | |
公辦 | 湖北省 | 專科 | 武漢市武昌區喻家湖148號 | |
公辦 | 湖北省 | 專科 | 武漢市武昌區陸家街301號 | |
公辦 | 湖北省 | 專科 | 武漢市武昌雄楚大街415號 |
文體事業
衛生事業
社會保障
基礎建設
歷史文化
綜述
地名由來
節令習俗
飲食文化
文化遺蹟
武昌區文物保護單位名錄 | |||||||
---|---|---|---|---|---|---|---|
國家級 | |||||||
序號 | 名稱 | 年代 | 類別 | 級別 | 公布時間 | 批次 | 地址 |
1 | 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 | 1911年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國家級 | 1961年 | 第一批 | 武漢市武昌區黃鶴樓街道辦事處武珞路1號首義廣場北側 |
2 | 武漢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 | 1927年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國家級 | 2001年 | 第五批 | 武漢市武昌區中華路街道辦事處紅巷13號 |
3 | 武漢大學早期建築 | 20世紀30年代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國家級 | 2001年 | 第五批 | 武漢市武昌區珞珈山街道辦事處珞珈山路16號武漢大學內 |
4 | 起義門 | 1911年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國家級 | 2013年 | 第七批 | 武漢市武昌區首義路起義街59號 |
5 | 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舊址 | 1927年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國家級 | 2013年 | 第七批 | 武漢市武昌區中華路街道辦事處都府堤20號 |
6 | 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舊址 | 1927年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國家級 | 2013年 | 第七批 | 武漢市武昌區黃鶴樓街道辦事處解放路259號 |
7 | 湖北省立圖書館舊址 | 1935年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國家級 | 2013年 | 第七批 | 武漢市武昌區首義街街道辦事處武珞路45號 |
8 | 武漢長江大橋 | 1957年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國家級 | 2013年 | 第七批 | 武漢市武昌區黃鶴樓街道辦事處武漢長江大橋 |
9 | 無影塔 | 南宋鹹淳六年 | 古建築 | 國家級 | 2013年 | 第七批 | 武漢市武昌區中南路街道辦事處武珞路484號洪山公園內 |
10 | 勝像寶塔 | 元至正三年 | 古建築 | 國家級 | 2013年 | 第七批 | 武漢市武昌區黃鶴樓街道辦事處蛇山西山坡特1號黃鶴樓公園內 |
省級 | |||||||
序號 | 名稱 | 年代 | 類別 | 級別 | 公布時間 | 批次 | 地址 |
1 | 楚望台 | 1911年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省級 | 1956年 | 第一批 | 武漢市武昌區首義路起義街59號 |
2 | 工程營 | 1911年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省級 | 1956年 | 第一批 | 武漢市武昌區紫陽路234號工程營小區內 |
3 | 三烈士亭 | 1911年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省級 | 1956年 | 第一批 | 武漢市武昌區張之洞路2號武昌船舶重工有限責任公司廠區內 |
4 | 黃興拜將台遺址 | 1911年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省級 | 1956年 | 第一批 | 武漢市武昌區武珞路1號首義廣場內 |
5 | 庚子革命烈士墓 | 1912年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省級 | 1956年 | 第一批 | 武漢市武昌區小洪山2號 |
6 | 施洋烈士墓 | 1923年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省級 | 1956年 | 第一批 | 武漢市武昌區武珞路509號 |
7 | 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獨立團北伐陣亡官兵諸烈士墓 | 1927年立墓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省級 | 1956年 | 第一批 | 武漢市武昌區武珞路361號 |
8 | 武昌毛澤東舊居 | 1926年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省級 | 1981年 | 第二批 | 武漢市武昌區中華路街道辦事處都府堤41號 |
9 | 中共中央軍委辦事處舊址 | 1927年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省級 | 2008年 | 第五批 | 武漢市武昌區黃鶴樓街道辦事處後乾福巷內 |
10 | 武泰閘 | 1906年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省級 | 2008年 | 第五批 | 武漢市武昌區武泰閘 |
11 | 武昌第一紗廠舊址 | 1919年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省級 | 2008年 | 第五批 | 武漢市武昌區臨江大道76號藍灣俊園 |
12 | 孫中山紀念碑 | 1928年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省級 | 2008年 | 第五批 | 武漢市武昌區武珞路47號首義公園廣場內 |
13 | 閱馬場孫中山銅像 | 1931年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省級 | 2008年 | 第五批 | 武漢市武昌區武珞路1號首義廣場內 |
14 | 田桐墓 | 1930年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省級 | 2008年 | 第五批 | 武漢市武昌區武珞路627號中部戰區武漢總醫院幼稚園內 |
15 |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舊址 | 1938年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省級 | 2008年 | 第五批 | 武漢市武昌區曇華林117號第十四中學內 |
16 | 張難先舊居 | 民國年間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省級 | 2008年 | 第五批 | 武漢市武昌區蛇山五坡7號 |
17 | 石瑛舊居 | 民國年間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省級 | 2008年 | 第五批 | 武漢市武昌區三義村22號 |
18 | 東湖毛澤東舊居 | 1958-1966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省級 | 2008年 | 第五批 | 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東湖路142號東湖賓館內 |
19 | 武昌首義紀念碑 | 1981年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省級 | 2008年 | 第五批 | 武漢市武昌區武珞路47號首義公園廣場內 |
20 | 李書城舊居 | 民國年間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省級 | 2014年 | 第六批 | 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首義路街道辦事處武珞路51號 |
21 | 私立武漢中學舊址 | 1920年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省級 | 2021年 | 第八批 | 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糧道街275號 |
22 | 岳飛亭(岳武穆遺像亭) | 1937年建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省級 | 2021年 | 第八批 | 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黃鶴樓街道辦事處蛇山西山坡特1號黃鶴樓公園內 |
23 | 洪山寶塔 | 1291年 | 古建築 | 省級 | 1956年 | 第一批 | 武漢市武昌區武珞路549號寶通寺內 |
24 | 寶通寺 | 宋始建,清重修 | 古建築 | 省級 | 1992年 | 第三批 | 武漢市武昌區武珞路549號 |
25 | 長春觀 | 元始建,清-1931 | 古建築 | 省級 | 1992年 | 第三批 | 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武珞路269號 |
26 | 抱冰堂 | 清 | 古建築 | 省級 | 2008年 | 第五批 | 武漢市武昌區武珞路47號首義公園廣場內 |
27 | 放鷹台遺址 | 新石器時代、周代 | 古遺址 | 省級 | 2014年 | 第六批 | 武漢市武昌區白鷺街與天鵝路交叉處往南約100米 |
28 | 陳友諒墓 | 元 | 古墓葬 | 省級 | 1956年 | 第一批 | 武漢市武昌區首義公園路61號 |
29 | 洪山摩崖 | 南宋 | 石窟寺及石刻 | 省級 | 1992年 | 第三批 | 武漢市武昌區武珞路549號寶通寺內 |
市級 | |||||||
序號 | 名稱 | 年代 | 類別 | 級別 | 公布時間 | 批次 | 地址 |
1 | 周恩來舊居 | 1938年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市級 | 1983年 | 第二批 | 武漢市武昌區珞珈山街道辦事處武漢大學1區27號 |
2 | “六·一”慘案遺址 | 1947年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市級 | 1983年 | 第二批 | 武漢市武昌區珞珈山街道辦事處武漢大學內 |
4 | 萬嬰墓 | 1951年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市級 | 1983年 | 第二批 | 武漢市武昌區花園山2號(近武漢市兒童福利院) |
3 | 耿丹烈士墓 | 1927年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市級 | 1988年 | 第三批 | 武漢市武昌區武珞路549號寶通寺內 |
5 | 太虛法師舍利塔 | 1947年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市級 | 1988年 | 第三批 | 武漢市武昌區張之洞路中船重工第719所院子內 |
6 | 武重老廠門 | 1960年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市級 | 2011年 | 第五批 | 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水果湖街中北路青魚嘴捷運站B出口處 |
7 | 武昌蛇山烈士祠 | 民國年間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市級 | 2011年 | 第五批 | 武漢市武昌區武珞路首義公園內 |
8 | 花園山牧師公寓 | 民國年間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市級 | 2011年 | 第五批 | 武漢市武昌區曇華林68號 |
9 | 武昌路隧道 | 1904年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市級 | 2011年 | 第五批 | 武漢市武昌區武昌路 |
10 | 南湖飛機場指揮中心舊址 | 1936年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市級 | 2011年 | 第五批 | 武漢市武昌區恆安路77號寶安花園小區內 |
11 | 武昌徐榮廷公館 | 民國年間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市級 | 2011年 | 第五批 | 武漢市武昌區民主路6號 |
12 | 武昌黎元洪公館 | 民國年間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市級 | 2011年 | 第五批 | 武漢市武昌區荊南街金專苑住宅區 |
13 | 盧立群舊居 | 民國年間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市級 | 2011年 | 第五批 | 武漢市武昌區武珞路首義公園內 |
14 | 蓮溪寺 | 明建,清重修 | 古建築 | 市級 | 1983年 | 第二批 | 武漢市武昌區雄楚大街125號 |
15 | 霸王井 | 明 | 古建築 | 市級 | 2011年 | 第五批 | 武漢市武昌區張之洞路222號紫陽公園內 |
16 | 古郢州城垣 | 南朝至宋 | 古遺址 | 市級 | 1983年 | 第二批 | 武漢市武昌區蛇山西山坡特1號黃鶴樓公園內 |
區級 | |||||||
序號 | 名稱 | 年代 | 類別 | 級別 | 公布時間 | 批次 | 地址 |
1 | 乃園遺址 | 明 | 古遺址 | 區級 | 1987年 | 第一批 | 武漢市武昌區乃園94附1號 |
2 | 梳妝檯遺址 | 明 | 古遺址 | 區級 | 1987年 | 第一批 | 武漢市武昌區黃鶴樓街彭劉楊路省水產局大院內 |
3 | 八卦井 | 明 | 古建築 | 區級 | 1987年 | 第一批 | 武漢市武昌區黃鶴樓南路捷運五號線彭劉楊路站旁 |
4 | 雙眼井 | 明 | 古建築 | 區級 | 1987年 | 第一批 | 武漢市武昌區體育街西廠口社區西側 |
非物質文化遺產
武昌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
---|---|---|---|---|
序號 | 項目名稱 | 級別 | 批次 | 門類 |
1 | 黃鶴樓的傳說 | 國家級 | 第三批國家級非遺名錄 | 民間文學 |
2 | 馬應龍傳統眼藥製作技藝 | 國家級 | 第三批國家級非遺名錄 | 傳統醫學 |
3 | 武當純陽拳 | 省級 | 第二批省級非遺名錄 | 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 |
4 | 孟宗哭竹生筍故事 | 省級 | 第三批省級非遺名錄 | 民間文學 |
5 | 曹祥泰京果製作技藝 | 省級 | 第四批省級非遺名錄 | 傳統技藝 |
6 | 古琴藝術(泛川派) | 省級 | 第五批省級非遺名錄 | 傳統音樂 |
7 | 揚子江傳統糕點製作技藝 | 省級 | 第五批省級非遺名錄 | 傳統技藝 |
8 | 武漢童謠 | 省級 | 第六批省級非遺名錄 | 民間文學 |
9 | “惟楚有材”傳說 | 市級 | 第一批市級非遺名錄 | 民間文學 |
10 | 人物透雕 | 市級 | 第一批市級非遺名錄 | 傳統美術 |
11 | 篾扎風箏 | 市級 | 第一批市級非遺名錄 | 傳統美術 |
12 | 武漢“過早” | 市級 | 第一批市級非遺名錄 | 民俗 |
13 | 武漢面窩製作技藝 | 市級 | 第一批市級非遺名錄 | 傳統技藝 |
14 | 蔡林記熱乾麵製作技藝 | 市級 | 第一批市級非遺名錄 | 傳統技藝 |
15 | 武昌魚製作技藝 | 市級 | 第四批市級非遺名錄 | 傳統技藝 |
16 | 洪山菜薹傳說 | 市級 | 第五批市級非遺名錄 | 民間文學 |
17 | 道教手印 | 市級 | 第五批市級非遺名錄 | 傳統舞蹈 |
18 | 石雕(綠松石) | 市級 | 第五批市級非遺名錄 | 傳統美術 |
19 | 漢派木雕 | 市級 | 第五批市級非遺名錄 | 傳統美術 |
20 | 錯格全對稱魯班鎖 | 市級 | 第五批市級非遺名錄 | 傳統技藝 |
21 | 武漢渡江習俗 | 市級 | 第五批市級非遺名錄 | 民俗 |
22 | 武漢道教音樂(全真派宮觀音樂) | 市級 | 第六批市級非遺名錄 | 傳統音樂 |
23 | 武當純陽劍 | 市級 | 第六批市級非遺名錄 | 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 |
24 | 雙鉤書法 | 市級 | 第六批市級非遺名錄 | 傳統美術 |
25 | 楚式古樂器製作技藝 | 市級 | 第六批市級非遺名錄 | 傳統技藝 |
26 | 武漢老謙記傳統豆絲製作技藝 | 市級 | 第六批市級非遺名錄 | 傳統技藝 |
27 | 迎“館星” | 區級 | 第一批區級非遺名錄 | 民俗 |
28 | 沖菩薩 | 區級 | 第一批區級非遺名錄 | 民俗 |
29 | 武昌起義故事 | 區級 | 第二批區級非遺名錄 | 民間文學 |
30 | 付氏皮匠傳統製作技藝 | 區級 | 第二批區級非遺名錄 | 傳統技藝 |
31 | 荊楚變臉 | 區級 | 第二批區級非遺名錄 | 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 |
32 | 張之洞的傳說 | 區級 | 第三批區級非遺名錄 | 民間文學 |
33 | 蔡氏剪紙 | 區級 | 第三批區級非遺名錄 | 傳統美術 |
34 | 古沙湖的傳說 | 區級 | 第三批區級非遺名錄 | 民間文學 |
35 | 紫陽湖的傳說 | 區級 | 第三批區級非遺名錄 | 民間文學 |
36 | 武當純陽功 | 區級 | 第三批區級非遺名錄 | 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 |
37 | 馬應龍的故事 | 區級 | 第三批區級非遺名錄 | 民間文學 |
38 | 放鷹台的傳說 | 區級 | 第四批區級非遺名錄 | 民間文學 |
39 | 寶通寺素食 | 區級 | 第四批區級非遺名錄 | 民俗 |
40 | 長春觀素菜 | 區級 | 第四批區級非遺名錄 | 民俗 |
41 | 陳保和堂中醫 | 區級 | 第四批區級非遺名錄 | 傳統醫藥 |
42 | 自然蜂針療法 | 區級 | 第四批區級非遺名錄 | 傳統醫藥 |
43 | 道醫 | 區級 | 第四批區級非遺名錄 | 傳統醫藥 |
44 | 李白的傳說 | 區級 | 第四批區級非遺名錄 | 民間文學 |
45 | 編鐘樂舞 | 區級 | 第四批區級非遺名錄 | 傳統舞蹈 |
46 | 摺紙 | 區級 | 第四批區級非遺名錄 | 傳統美術 |
47 | 布藝堆繡 | 區級 | 第四批區級非遺名錄 | 傳統美術 |
48 | 京劇臉譜 | 區級 | 第四批區級非遺名錄 | 傳統美術 |
49 | 遊戲童謠 | 區級 | 第四批區級非遺名錄 | 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 |
50 | 民間戲法 | 區級 | 第四批區級非遺名錄 | 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 |
51 | 岳飛在武昌的故事傳說 | 區級 | 第五批區級非遺名錄 | 民間文學 |
52 | 民眾樂園的故事 | 區級 | 第五批區級非遺名錄 | 民間文學 |
53 | 古典詩詞吟誦(湖湘派) | 區級 | 第五批區級非遺名錄 | 傳統音樂 |
54 | 布袋木偶戲 | 區級 | 第五批區級非遺名錄 | 傳統戲劇 |
55 | 武漢瓶內畫 | 區級 | 第五批區級非遺名錄 | 傳統美術 |
56 | 楚陶製作技藝 | 區級 | 第五批區級非遺名錄 | 傳統技藝 |
57 | 傳統鋦瓷(魯班門派) | 區級 | 第五批區級非遺名錄 | 傳統技藝 |
58 | 鍛泥雕漆 | 區級 | 第五批區級非遺名錄 | 傳統技藝 |
59 | 漢上生炸圓子傳統技藝 | 區級 | 第五批區級非遺名錄 | 傳統技藝 |
60 | 楚鳳漢繡 | 區級 | 第五批區級非遺名錄 | 傳統技藝 |
61 | 文昌刺繡 | 區級 | 第五批區級非遺名錄 | 傳統技藝 |
62 | 左嶺胡氏裝裱修復技藝 | 區級 | 第五批區級非遺名錄 | 傳統技藝 |
63 | 王泰和傳統黑膏藥 | 區級 | 第五批區級非遺名錄 | 傳統醫藥 |
備註:國家級2項,省級6項,市級18項,區級37項(去除升格為國家和省市級別的項目) | ||||
古今名人
姓名 | 生卒年 | 簡介 |
---|---|---|
熊渠 | (生卒年不詳) | 西周時期楚國國君,征伐荊山以西庸國後,揮師南下,進擊長江中游的揚越部落。後又東進到江南的鄂(今武昌、鄂州間) |
屈原 | (約前340—約前278年) | 楚懷王時左徒、三閭大夫,楚頃襄王三年(前298年,一說頃襄王九年),被放逐,順江(長江)、夏(漢水)東行,至鄂渚(今武昌西),反顧郢都(今江陵紀南城),行吟太息,無限憂傷 |
孫權 | (182—252年) | 三國時吳國的建立者,也是古代夏口城和黃鶴樓的始創者,先後派人修築沙羡城(今武昌西南)、邾城(今黃岡西北)、江陵等城 |
岳飛 | (1103—1142年) | 字鵬舉,南宋抗金名將,為收復隨州,接著再次打敗金、齊聯軍,收復唐(今唐河縣)、鄧(今鄧縣)二州和信陽郡,屯兵鄂州(今武昌) |
陳友諒 | (1320—1363年) | 元末農民起義軍領導人之一,1362年,被朱元璋擊敗。次年,與朱元璋軍激戰於鄱陽湖,大敗,在九江口中流矢死。其部下載屍還鄂州(今武昌),葬於蛇山之麓,墓至今猶存 |
資料來源: | ||
對外交往
風景名勝
黃鶴樓 位於武昌蛇山之上,有“天下江山第一樓”的美譽,是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也是武昌最著盛名的古蹟和遊覽地,黃鶴樓因其歷史悠久、文化厚重、地勢險要、規模宏大、氣勢雄偉而位居中國江南三大名樓之首。黃鶴樓始建於三國時期吳黃武二年(223年),傳說是為了軍事目的而建,孫權“以武而昌”,築城為守,建樓以錡望。原址位於蛇山西麓下黃鵠磯上(武昌橋頭附近)。《南齊書》有許多與黃鶴樓有關的神話傳說,以至後代“事列神仙之傳,跡存述異之中”。黃鶴樓歷盡滄桑,屢建屢毀,屢毀屢建。 | |
東湖風景區 因位於武昌東郊而得名,水面面積達33平方千米,是中國最大的城中湖。景區由六個特色景區組成:聽濤景區、磨山景區、珞洪景區、落雁景區、吹笛景區和白馬景區。東湖櫻花園是中國最大的櫻花園,5000株櫻花競吐芬芳。梅園依山傍水,是江南四大梅園之一,有301個品種,800畝園,一年一度的東湖梅花節吸引了大量的遊客。東湖風景區還培育和收集了300多個荷花品種,和梅花一樣,屬全國之最。東湖在梅花和荷花栽培技術上領先全國,故這裡又是“中國梅花研究中心”和“中國荷花研究中心”所在地。 | |
放鷹台遺址 位於武漢城內武昌水果湖畔。遺址為一橢圓形台地,傳說因李白於唐乾元三年曾在此觀放鷹捕魚而得名,面積約1萬平方米。在該遺址,市博物館於1997年考古挖掘出了四千年前新石器時期的石器、陶器多達二百餘件;近年又在梁子湖畔又發現了一千多年前的湖泗古窯址一百七十餘處。可以說,從出土的每一片石器、陶器和每一件生產、生活用具的後面,都有美麗的傳說和動人的故事。這些石器、陶器和生產、生活用具可看到陶器到瓷器燒制工藝的進化,引證了武漢先民曾經在這塊土地上,從遠古走來,農耕勞作、繁衍生息,創造了陶瓷古國的古老文明。 | |
長春觀 位於武昌大東門東北角雙峰山南坡,黃鵠山中部,是道教著名十方叢林之一,稱“江南一大福地”。觀內崇奉道教全真派,以其創始人重陽祖師門人邱處機道號“長春子”命名。長春觀有聞名於世的“三絕”:全國僅留一塊的“天文圖”、帶有歐式風格的建築、乾隆御賜“甘棠”石刻。解放初全國有三塊“天文圖”碑,為道教天文學家所留,上刻“諭旨”二字。前二塊皆毀於文革,僅留長春觀一塊全圖碑;二是清末長春觀主持侯永德受西方思潮影響,以歐式風格和中式風格相結合,修建了全國唯一的歐式建築為主體的道教建築——道藏閣;再則是位於道藏閣前的乾隆親書石刻“甘棠”二字,也是在道教建築中為數不多的帝王題詞,亦為一絕。 | |
寶通寺 位於風景秀麗的武昌洪山南麓,已有1500餘年歷史。據《寶通寺志》載:“黃鶴山(今蛇山)之東十里許有山,名東山(今洪山),乃三楚第一雄峰。上有亭,相傳劉宋時期始建寺。唐貞觀年間,額曰彌陀寺,面南,山門西向。”由此可見,洪山於南朝劉宋時期(420—499年)已建有寺院,即東山寺。南宋端平年間(1234—1236年),荊湖制置使上奏理宗皇帝頒髮帶金,下詔將隨州大洪山寺遷此,改東山為洪山,賜寺名為崇寧萬壽禪寺。明憲宗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策崇寧萬壽禪寺為寶通禪寺。 | |
中共五大會址 位於離武昌江灘不遠的都府堤小巷20號,主要由中共五大開幕式會場、陳潭秋夫婦臥室和陳潭秋、伍修權教學教室四個復原陳列,以及中共五大歷史、陳潭秋在漢革命活動兩個基本陳列組成。民國十六年(1927年)4月27日,中共“五大”在武昌第一國小開幕。中共“五大”雖沒能完成從危難中挽救革命的使命,但卻是幼年中國共產黨探索中國革命道路艱難歷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它在領導體制上有重大的建樹,開始形成中央四級領導體制:即全國代表大會;中央委員會;中央政治局和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並在黨的歷史上首次選舉產生了中紀委的前身——中央監察委員會,強調黨的各級組織都要實行集體領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