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珞珈山街轄區位於武昌區東部。東至東湖村與洪山區接壤,南至湖北省軍區大院與
洪山區珞南街相連,西至茶港與水果湖街轄區交界,北瀕東湖。街道辦事處駐八一路。解放初,轄區屬長春區公所。
1950年屬洪山區武珞鄉。
1951年屬武漢市第八區武珞鄉和蓮溪鄉。
1952年底,武珞鄉改屬東湖區,蓮溪鄉改屬南湖區。
1956年改為洪山區珞珈山街辦事處。
1957年劃歸武昌區,1959年復歸洪山區。
1960年成立城市人民公社時,改為珞珈山分社。
1961年分社撤銷,恢復珞珈山街辦事處。
1964年又劃歸武昌區。
1967年改名紅衛山街辦事處,1968年改為紅衛山街革命領導小組。
1971年,武紅街轄區(原名武珞路街辦事處)石牌嶺、洪山村以東劃歸紅衛山街,並改街革命領導小組為街革命委員會。
1972年改名為珞珈山街革命委員會。
1978年恢復珞珈山街辦事處。
1986年,將原轄27個居民委員會劃歸洪山區珞
南街辦事處管轄。
珞珈山
珞珈山,原名羅家山,亦名落袈山。珞珈山現在這個名字,是
國立武漢大學首任文學院院長聞一多先生改的。珞,是石頭堅硬的意思;珈,是古代婦女戴的頭飾。“落駕”與“珞珈”二字諧音,寓意當年在落駕山篳路藍縷、辟山建校的艱難。
珞珈山坐落在在湖北武昌東郊。巍峨橫亘,岡巒連綿,花木蔥蘢,建築明麗,地處東湖之濱,山光水色,交相輝映,成為一組勝景,遠近傳聞。海拔93米。其東部山腳高低起伏,吞吐曲折,湖水拍擊,噴珠濺玉;山腰佳木交碧,奇花織錦,籬笆錯落,房舍雅致;每年櫻花盛開時,落英繽紛,令人陶醉。從山腰至山頂,林深茂密,搖蒼飛翠,遮日蔽月,深幽
秘邃。珞珈山之上下,巨岩層現,奇石峭立,小徑曲繞,異鳥時鳴。
武漢大學坐落在珞珈山之西部,依山構造,建築富麗。近山湖水中有浪淘石,累累羅列,附近還有六一紀念亭、六一烈士墓等革命紀念建築物和航海俱樂部、
游泳池等體育設施,使此山更顯輝煌瑰麗,益增遊人欣賞雅興。武漢大學的櫻花道,位於前理學院和老圖書館的下方。道兩旁的櫻花樹枝幹壯實、排列整齊。每年的3月至4月初,繁花滿枝。櫻花花期僅為一周,每到落花時節,落英繽紛的櫻花又為大地鋪上了一層淺淺的“花毯”。每年開花時節,賞花的遊人絡繹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