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意義
臨床標本中以厭氧消化鏈球菌和大消化鏈球菌最常見,其次是微小消化鏈球菌。可引起人體各部組織和器官感染,混合感染為多見,如腹腔、盆腔、陰道感染、肝膿腫、肺部、胸膜感染、顱內感染及皮膚和軟組織感染等。厭氧消化鏈球菌常可引起細菌性心內膜炎,與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可引起嚴重的創傷感染即厭氧鏈球菌肌炎。
形態描述
細胞球狀,直徑0.8~1.5 μm,有時橢圓形。排列可變,成對、四聯、成團或短鏈。革蘭氏陽性,不運動,不產芽孢。嚴格厭氧。化能有機營養,發酵代謝,培養要求豐富營養;分解蛋白腖主要產乙酸,通常很少或不利用碳水化合物。接觸酶通常陰性,但可能產生弱的假接觸酶。有些種產生吲哚並還原硝酸鹽。最適生長溫度37℃。此屬與消化球菌的主要區別是其DNA低的G+C mol%為27~45。此群菌是哺乳動物口腔、粘液膜和腸道的專性寄生者,可能在化膿感染中起作用。
模式種
模式種:厭氧消化鏈球菌(Peptostreptococcus anaerobius)。
(1)消化鏈球菌屬(Peptostreptococcus):如大消化鏈球菌(P.magnus)、厭氧消化鏈球菌(P.anaerobius)、中間型消化鏈球菌(P.intermedius)、微小消化鏈球菌(P.micros)、不解糖消化鏈球菌(P.acaccharolyticus)、普氏消化鏈球菌(P.prevotii)等。
消化鏈球菌屬(peptostreptococcus)菌體為革蘭氏陽性,易變為革蘭氏陰性菌,園形或卵園形,大小不等,直徑0.3~1um,成雙、短鏈狀、無鞭毛、無芽胞。專性厭氧。口腔、上呼吸道、腸道、女性生殖道正常菌群。本菌屬中以厭氧消化鏈球菌 (p.anaerobic)最常致病。消化鏈球菌可引起與諾非氏芽胞桿菌相似的急性壞疽,膿惡臭,產氣較少而水腫嚴重。這種氣性壞疽戰傷多見,平時較少。口腔、上呼吸道、肺胸膜感染中可出現,微小消化鏈球菌寄生於口腔牙縫,直徑0.3~0.5um,對糖和蛋白均無反應,常由於拔牙進入血循環引起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也常在頭頸部、口咽、上呼吸道感染中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