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
兵種在其組成上,依據主要武器裝備、作戰任務和技術戰術特性所劃分的基本種類。現代兵種多達幾十個,每個軍種都由五個以上的兵種組成。
有些國家將兵種接任務性質區分為戰鬥兵種、戰鬥支援兵種和戰鬥勤務支援兵種。有些國家將兵種區分為作戰兵種和勤務保障兵種。
現代陸軍
戰鬥兵種
戰鬥支援兵
我國當前並沒有設定憲兵這一兵種,但在港澳地區,為符合當地居民的習慣,把駐軍部隊的警備糾察改稱“憲兵”,這種臨時意義上的“憲兵”並不是做為一個兵種而存在於人民解放軍軍隊序列中。
戰鬥勤務支援兵
副官(人事行政)、財務、軍法、軍械、軍需、衛生、衛生勤務、陸軍護士、陸軍醫療
工程兵、
鐵道兵、化學兵(防化兵)、通信兵、
電子對抗部隊、偵察部隊和反偵察部隊等,可直接參加作戰,也執行保障其他兵種戰鬥行動和日常活動的任務,因此,有些國家將他們作為兵種,有些國家則將他們作為
專業兵或技術勤務部隊。備兵種一般設有領導指揮機關,編有部隊、分隊及院校和科研機構。
特殊兵種
鐵道兵
內務部隊或武裝警察部隊中的內衛警種
國家安全部隊
緊急情況部隊
現代海軍
美國的—海軍陸戰隊
兵種有點多,但是時下來講都是諸多兵種聯合,並且多個兵種集成於一個士兵身上也不少見了,原來的坦克兵和戰車步兵是分開戰鬥,而眼下的裝甲兵就是他們的集成了,其真正的意義在於整體規劃有序,不容易混亂,並且易於單線聯絡,因此,對於當前的複合型兵種發展是重中之重。
現代空軍
有些國家將高射炮兵、地空飛彈兵列為
防空軍的兵種。
空降兵,有的國家作為陸軍的一個兵種,有的國家作為空軍的一個兵種,有的國家則作為獨立的兵種。
新兵種
隨著科學技術在軍事領域的廣泛運用,還將出現新的兵種。如:俄羅斯已於1994年組建了
軍事航天兵。該兵種系從戰略火箭軍中劃分出來,直接歸國防部指揮。其具體任務是遂行戰略偵察、氣象、測繪和監督削減戰略核武器條約的履行等。軍事航天兵的地面裝備和設施包括計算機中心、控制與接收太空飛行器的高技術器材,軌道參數測量設備,以及通信、電視及光學觀察器材等。
兵種符號
佩帶在領章、肩章、臂章上,用以表明軍人所屬兵種的識別標誌。圖案由單一或多種象徵性圖形組成,一般用金屬或塑膠製作。現代世界各國軍隊多有
兵種符號,其種類多樣,規格不一,造型能反映兵種的特點。如以降落傘和飛機圖案表示空降兵,以坦克圖案表示裝甲兵,以古代火炮、現代火箭表示炮兵,以兩支步槍交叉構成的圖案表示步兵等。
古代兵種
古代軍種側重於陸軍,水軍。特別是陸軍,兵種最多。從世界現今兵種分類也可見一斑。
中國古代兵種
步兵:輕步兵,
重步兵,弓弩兵,器械兵(攻城時使用
投石機巨弩的) ,弓箭手(長弓、短弓),盾牌手,朴刀手,斧兵,長槍兵
騎兵:輕騎兵,
重騎兵,弓弩騎兵,異種騎兵(騎兵,駱駝騎兵),騎射手
水兵:普通水兵(水手,瞭望,攻擊,操舵),特殊水兵(蛙人)
(水兵和步兵能夠相結合,水兵隨時能夠轉為步兵)
古代軍隊不象現代軍隊那樣有完整的軍兵種劃分。隨著作戰武器以及作戰方式、作戰地域的變化,才逐漸分離出一些專業化的部隊,具有一定的兵種性質。一般有車、步、騎、舟四大兵種。兩漢以後車兵消亡,主要是步、騎、水軍三大兵種。不過中國古代軍隊主要不是按照兵種來編制和指揮的,而且也從來沒有形成陸、海並列的兩大軍種體制。
車兵
在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中,早期軍隊的主力是戰車兵。商周時主要由貴族組成的戰車兵,是當時最重要的兵種,在漫長的5個多世紀中,戰車馳騁在中原大地上,而步兵配屬於戰車,在戰車衝破敵人隊形時進行格鬥廝殺。由平民或者奴隸充當的“徒役”則在車後護衛戰車、提供後勤,實際上只不過戰車兵的侍從。軍隊的編制以戰車為核心,一國的軍事實力以多少“乘”為標誌。當時的一輛戰車乘員3人,左側的“車左”持弓箭射擊,是主要的攻擊力量,為一車之長,號為甲首;右側的“車右”持戈矛,以勾刺殺敵,又稱“驂乘”;中間的甲士為馭手,駕駛戰車。春秋時期步兵逐漸成為獨立的兵種,與車兵並列。秦始皇陵兵馬俑坑中仍有戰車兵,與步兵混編,依舊是作戰兵種。西漢也仍然有“車士”的編制,以及在直屬朝廷的北軍中有專門的“虎賁校尉”,有“車騎將軍”名號。後世車兵沒落,東漢後車兵不再是獨立的兵種。直到約1500年以後,隨著火器的發展,明代軍隊又出現“車兵”兵種。嘉靖(1522—1565)後直屬朝廷的“三大營”全都有車兵編制。戚繼光在組建邊防軍時,也專門組織了用於戰鬥的車兵。這時候的車兵使用的是一種兩輪車,兩側裝有護板,號為正廂車(僅一側有護板的稱“偏箱車”,沒有護板的為“輕車”),平時用兩頭騾子拉動,戰時*車兵人力推進至發射陣地。車上裝有火炮(大將軍1座或或佛郎機2座)。每輛戰車,車兵定額24人,有佛郎機手、鳥銃手、火箭手、藤牌手等。作戰時以戰車為依託施放火器,紮營時將戰車圍繞營盤一圈,首尾相連,護衛營盤。因此這種車兵實際上具有一定炮兵的性質。清朝入關後不再採用這種戰車作戰方式,車兵被廢除。
步兵
公元前541年,晉國統帥荀吳率領晉軍與北方少數民族狄人作戰,作戰地點在太原北面的山區一個叫“大鹵”的地方,地勢險要,戰車難以行使。部將魏舒提出建議:“敵人都是步兵,在這山區里我們的戰車無法發揮作用,步兵困在戰車旁邊也沒有用。不如自我以下所有甲士全都下車徒步作戰。”荀吳同意這個計畫,委派魏舒為前敵指揮。魏舒下令拆毀戰車,將所有的甲士和原來跟隨戰車的“徒兵”混編列陣。自認為出身高貴的戰車兵不願下車和徒兵混在一起,魏舒就把荀吳的一個親信當場斬首示眾,這才逼迫甲士下車排陣。魏舒用一支小部隊在前面誘敵,將主力排列在陣勢後部的兩側。狄人沒見過華夏族軍隊徒步作戰,大聲嘲笑,也不列陣就一涌而上,想不到正中了魏舒的誘敵之計,晉軍從兩側合擊,狄人大敗。這是首次在戰場上臨時組編步兵,但步兵作為華夏族軍隊一個獨立的兵種卻是由此發端。
春秋時期步兵迅速興起,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平民(國人以及庶人)社會地位的提高。戰國時期步兵已經是軍隊作戰的主力。從秦始皇兵馬俑坑中出土的步兵俑來看,有的步兵是穿甲的,有的是不穿甲的,前者大多手持各類格鬥兵器,後者大多手持弓弩做發射姿勢。說明當時步兵也已有重裝步兵和輕裝步兵之分。不過這兩種步兵是混編的,並非是獨立的兩個兵種。只是在某些戰鬥需要的情況下會集中起某一類步兵,如孫臏集中萬名弩手伏擊龐涓。
以後歷代步兵一直占了軍隊的絕大部分編制。建制步兵種類繁多,但一般依然保持著秦代這兩大類區分,也仍舊實行混編。如漢代步兵總稱“材官”,其中的弩手稱“蹶張”,勇健善斗的有“奔命”、“勇敢”等名號。西漢時設定的北軍“八校尉”中有“步兵校尉”,但實際上八校尉大多數都是步兵編制,這支部隊守衛上林苑,是一支長於格鬥的步兵。另有“射聲校尉”,是專門的弓弩部隊。
唐代的步兵也有以格鬥見長的“奇兵”(機動隊)和“跳蕩兵”(突擊隊)以及發射武器為主的“弓弩兵”。
值得注意的是古代步兵往往主要是依靠發射類武器進行戰鬥的,尤其是宋代軍隊中發射武器的步兵要比格鬥步兵多得多,平均每100名馬軍(並非完全是騎兵)士兵中,槍手和旗手加起來只有13人,餘下的全都是弓箭手;每100名步軍士兵中,刀手8人,槍手16人,弓箭手有76人。
元代開始軍隊裝備火器,自然也就有專門的*作火器的步兵。如明代步兵編制中都有“銃手”,負責發射火炮、火槍。戚繼光組建軍隊,無論騎兵、步兵,都有專門的鳥銃手、快槍手、火箭手、藤牌手,以及挑選“有殺氣者”為近戰時的刀棍手,混編為戰鬥基本單位。
清代綠營兵主體是步兵,但其中也混編有鳥銃手、抬槍手、炮手。
騎兵
戰國時期一般講到國家軍事實力時往往“車騎”並提,足可見當時的騎兵已和車兵並列為重要的技術兵種。《戰國策》提到蘇秦遊說秦王,說秦國有“戰車萬乘,奮擊百萬”,“以大王之賢,士民之眾,車騎之用,兵法之教,可以並諸侯、吞天下”。范睢也說“秦卒之勇,車騎之多”,所向無敵。與“車騎”對稱的“奮擊”、“秦卒”應該就是步兵,看來這就是當時軍隊的三大兵種了。《史記》記載蘇秦的話,說是燕國有“帶甲數十萬,車六百乘,騎六千匹”;趙國“帶甲數十萬,車千乘,騎萬匹”;魏國“武士二十萬,奮擊二十萬”,“車六百乘,騎五千匹”;南方的楚國則步兵比重大,“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總的來說各國的騎兵只占全部軍力的5%都不到。
公元前307年,北方的趙國在長期與遊牧民族的衝突中痛感騎兵的重要性,國王趙武靈王毅然推行“胡服騎射”,將騎兵的服裝改為與遊牧民族相同的窄袖短衣,終於建立起可以與遊牧民族作戰的騎兵。後來任用李牧為統帥,訓練士兵騎射,並精選戰車1300乘,騎兵13000人,“百金之士”5萬,弓箭手10萬,組成主力部隊與匈奴作戰,接連打敗或降伏匈奴的附屬國如東胡、林胡等,使得匈奴在以後的十幾年裡不敢接近趙國的邊境。趙國這支特編的部隊步騎比例還是要超過10:1。
戰國時期的騎兵仍然還沒有馬鐙,難以進行馬上格鬥,在野戰中一般不在正面進行突擊,主要用於包抄、迂迴、追擊。如李牧以騎兵兩翼包抄戰術擊敗匈奴大軍。秦趙長平之戰,白起以15000騎兵截斷趙軍與營壘之間的聯繫。騎兵的編制還不大,並不獨立遂行戰役任務。
秦漢時期騎兵已有很多的獨立建制部隊。比如楚漢相爭時,兩軍有很多稱為“騎將”的軍官。公元前202年楚漢垓下決戰,項羽最後失敗,帶領800名騎兵突圍。劉邦命令騎將灌嬰率5000騎兵猛追,一直追過淮河。
西漢為與匈奴作戰,逐步組建起大規模的騎兵部隊。徵兵時專門有“騎士”的兵役,朝廷任命專門的“車騎將軍”,以後又設立“驃騎將軍”、“驍騎將軍”等名號。朝廷直屬的北軍中也有“屯騎校尉”和“越騎校尉”、“胡騎校尉”。漢武帝時期發動多次進攻匈奴的戰爭,出動的騎兵動輒數以十萬計,可見當時軍隊中騎兵的比重加大,在邊境地區已經超過了步兵。
東漢保留了西漢時的制度,但軍隊中騎兵的比重明顯下降。幾次邊境戰爭中,由內附的南匈奴或羌族部落騎兵起到重要作用,漢族騎兵出動數量不多。如73年竇固等出擊西域,89年竇憲等出擊北匈奴,漢族騎兵都不到“萬騎”規模。在中原地區的戰爭中往往“步騎”並提,在作戰時仍然採用混編,騎兵起輔助作用。
東漢末年的戰亂中,曹操集團的軍事實力很大程度上在於其有一支較精銳的騎兵。比如在200年官渡之戰中,曹操親自率5000騎兵突襲袁紹軍後勤基地烏巢,獲得決定性勝利。又如211年曹軍進攻關中,以步兵誘敵,而以“虎騎”為主力夾擊,大敗馬超、韓遂。這種“虎騎”很可能就是人馬都披甲的重裝騎兵,說明漢族軍隊騎兵開始有重裝與輕裝區別,而且這種重裝騎兵已具有野戰強攻突擊能力。
十六國混戰時期(304—439)是重裝騎兵全面登上軍事舞台的時期。北方遊牧民族大批內遷,畜牧業的發展有可能使騎兵用馬大量增加;馬鐙等更為完善的乘馬具的發明,大大增加了騎兵在馬上的格鬥能力;手工業的發展也能夠為騎兵提供更完善的防護甲。因此重裝騎兵已具有強大的突擊能力,成為戰場上令人生畏的決定性力量。軍隊中騎兵的比重也大大增加。如312年漢族軍閥王浚組織5萬軍隊進攻盤踞襄國的軍閥石勒,石勒先敗後勝,在最後的追擊戰中繳獲“鎧馬”5000匹。可見在王浚軍隊中重裝騎兵至少要占到十分之一以上。328年石勒進攻洛陽,出動的軍隊中“步卒六萬,騎二萬七千”,騎兵達到全軍近三分之一。383年前秦苻堅以百萬大軍進攻東晉,據說步兵有60萬,騎兵有27萬。可見步騎之比為2:1似乎是當時的慣例。而後來北魏軍隊動輒出動數以十萬計的騎兵大兵團作戰,甚至在450年大舉進攻南朝劉宋時,出動的騎兵居然達到了60萬,營寨綿延3000里。
北朝極端重視騎兵的傳統也影響到隋唐。唐太宗是一位輕騎兵(指人披甲、馬不披甲的騎兵,人披的甲是兩當鎧為主,主要遮蔽胸部,或者也叫胸甲騎兵)奔襲戰術的積極實踐者。他在建立唐朝過程中東征西討,很多戰役都是他親自率輕騎兵奔襲、突擊而獲勝。唐代也是古代漢族皇朝軍隊騎兵的鼎盛時期。按照《通典》所載唐初大將李靖的說法,唐代軍隊的標準編成是騎兵要占到戰鬥部隊的30%。而盛唐時期全部57萬常備軍中有16萬是騎兵,差不多也占到30%。
唐代中葉起中原漢族皇朝逐漸喪失對於主要馬匹產區的控制,軍隊編成中的騎兵比重也隨之逐漸降低。到北宋建立,軍隊編成中儘管有相當比重的“馬軍”,但卻大部分是沒有馬匹的步兵。北宋皇朝千方百計促進馬匹的養育,而在農業地區難以放牧大批馬群,馬匹生產長期萎縮,“馬軍”也就只能名不副實。這種局面到南宋時更為嚴重,騎兵補充馬匹只能依靠廣西等地出產的矮種馬,騎兵的比重不到5%。而與北宋對峙的遼、西夏、金、元等遊牧少數民族皇朝卻以騎兵為主力軍,屢屢打敗宋軍。南宋能夠與之一戰的部隊往往裝備有較多騎兵。比如著名的岳家軍,以俘獲的馬匹編練8000騎兵,號“背嵬軍”,又編練“游奕馬軍”,1140年穎昌大戰,這兩支騎兵與金騎兵進行大規模騎兵會戰,獲得勝利。
明代初期為與蒙古作戰,極力加強騎兵實力。尤其是在明永樂年間(1403—1425),永樂帝親自多次遠征漠北,每次都出動大量騎兵。1409年邱福率10萬騎兵奔襲韃靼本雅失里,結果是全軍覆沒,邱福陣亡。明朝廷立即動員建立30萬騎兵,也只用了半年多時間。可見當時有強大的騎兵後備力量。但1449年“土木之變”後,朝廷直接掌握的京軍幾乎被全部消滅,尤其是騎兵損失後再也沒有能夠恢復到原來的水平。而戰馬的供應更加困難,從此明軍逐步倒退到兩宋時期的那種狀況,騎兵在軍隊編成中所占比例不到十分之一。
清代八旗兵的主體是騎兵,而綠營兵則基本是步兵為主。入關前八旗兵的騎、步比為1:1,入關後仍然基本保持這一比例。而從制度上來看,朝廷規定綠營兵部隊一般原則是“馬三步七”,但實際上各地均不相同。由於清代“馬兵”是指級別最高、薪俸最多的士兵,因此“馬兵”並不一定是備有馬匹的騎兵,連水師的士兵也有相當比例的“馬兵”。
歐洲中世紀兵種
主要是建立在騎士制度下的各類不脫產的武裝。
騎士:大致相當於中國古代的校官,以騎士領為依託(後期出現了無封地騎士),如同地主,戰時則武裝並帶領僱農組成或加入由國王組建的軍團。主要戰備有:馬匹(主要為短腿種馬)、甲冑、佩劍(近戰使用)、長短矛各一(用於騎馬衝鋒),之後還出現了步行騎士,著名的有聖殿騎士、
條頓騎士、法蘭西騎士、
德意志騎士等;
騎兵:配有馬匹的士兵,輕騎一般不配甲冑,作戰武器為長矛。一般有重騎兵與輕騎兵之分。重騎兵多用於衝鋒,輕騎兵多用於偵察,著名的有龍騎兵,
哥薩克,拜占庭重騎兵等;
步兵:分為輕重兩種,重步兵配有厚重板甲,行動不便,一般只用於雙方對峙作戰,使用重劍,矛,斧等殺傷敵人;輕步兵屬於最常見的兵種,武器配置不一。著名的有 瑞士衛隊,法蘭克武士、瓦良格衛隊等。
射手:使用弓或者弩遠距離殺傷敵人,一般不配備近戰武器,因此常需要其他兵種保護,著名的有長弓兵,十字弩兵等。
其他兵種:大多為各類投擲武器兵種,如投矛手、投斧手等。
歐洲古典時期兵種
步兵:一般配備長矛和短劍,也有配備標槍和短劍的,許多蠻族的步兵配備砍刀或長劍,一般穿戴鎖子甲,精銳部隊配備有板甲,著名的有馬其頓方陣、古羅馬近衛軍。
騎兵:一般配備長矛和短劍,也有輔助騎兵配備標槍的,一般不配備弓箭,馬匹一般不披甲,利用兇猛的衝鋒襲擊敵人。著名的有波斯鐵騎、哥特騎兵。
射手:分為弓箭手和弩手,弓箭手更為普及,弩手的箭矢威力更大,但是發射不便,所以以弓箭手為主,一般只配備鎖子甲。著名的有波斯弓箭手等。
兵種之最
最累的兵——武警消防(別的兵種是養兵千日,用兵一時,他們可是養兵千日,用兵千日,而且和水火無情打交道)
最窮的兵—— 武警黃金 (為國家沒命的找金子,卻沒有一克是自己的)
最帥的兵——
飛行員(沒結婚的一出來屁股後面能跟一個排)
最甜的兵—— 女
通訊兵 (來幾個粗嗓門的那首長們不都要瘋了)
最無奈的兵—— 邊防官兵 (條件差、離家遠、離心愛的人更遠,失戀率高)
最寂寞的兵—— 海軍守島 (睜開眼是藍天大海,閉眼後聽到的是波濤滾滾)
最倒霉的兵—— 飼養員 (成天就和豬等動物打交道)
最能打的兵—— 武警(
內衛嘛,沒有幾手歹徒看都不看你)
最危險的兵——
空降兵 (因為他們跳傘,從天而降,不小心就會面臨死亡)
最能跑的兵——
偵察兵 (到了敵後獲得情報不跑快點還等著敵人把你俘虜了咋地)
最特別的兵——— 偵察兵(是常規部隊中的“
特種部隊”)
最神秘的兵——公安部警衛 (他們肩扛著重大的使命)
最舒服的兵—— 機關兵 (除了吃就是睡,幾乎什麼也不乾)
最有錢的兵——
司務長(不用說,管著發工資,發之前肯定就屬人家)
最有意義的兵——炊事員(會做飯,以後肯定會是居家好男人)
最傷眼睛的兵——
雷達兵(天天瞪著螢幕不傷眼睛才怪呢)
最讓人敬佩的兵——
特種兵、
空降兵(他們的超負荷訓練可不是一般人能受的)
武警最多犧牲在新疆(反恐壓力大)
無論什麼兵種,我們都要為他們以一個深深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