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

河北省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

  為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省份和科技強省,根據《河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制定本規劃。規劃期為2021—2025年,展望到2035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河北省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
  • 發布單位:河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 發布日期:2021年11月13日
  • 發文字號:冀政辦字〔2021〕141號
  • 實施地區:河北省
一、全面開啟創新型河北建設新征程,發展基礎,面臨形勢,指導思想,基本原則,主要目標,總體部署,二、培育創新發展新高地,推進京津冀協同創新向縱深發展,打造雄安全球創新高地,引領張北地區創新發展,三、引領區域創新發展,加快創新型城市建設,推動縣域創新再上新台階,提升高新區發展能級,打造區域創新增長極,四、打造創新策源新優勢,增強原始創新能力,最佳化創新平台體系,強化科技基礎條件建設,培育壯大新型研發機構,提升高校創新供給能力,促進央地一體化發展,做強河北省產業技術研究院,五、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壯大技術創新主體,組建創新聯合體,推進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建設,培育創新型企業家隊伍,六、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推進傳統產業技術升級,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競爭力,培育未來產業發展新優勢,支撐引領數字經濟發展,七、加強鄉村振興科技支撐,強化種子安全科技保障,引領現代農業發展,做強農業科技園區,八、強化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科技供給,築牢重大疫病防控科技防線,提升臨床診療技術水平,加強中醫藥傳承與創新,推動生物醫藥產業創新,構建社會公共安全技術體系,九、強化綠色低碳技術支撐,構建碳達峰碳中和技術支撐體系,強化生態環境保護科技支撐,十、加速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完善科技成果轉化制度體系,健全技術轉移服務體系,加快建設河北省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做強科技成果轉化載體,加快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十一、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加強創新人才培養,強化人才團隊引進,健全人才激勵和保障機制,十二、加強科技開放合作,開拓國際科技創新合作新局面,構建區域科技創新合作新格局,建立科技開放合作新機制,十三、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提升科技治理能力,加強科學普及,最佳化創新環境,十四、強化規劃組織實施,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強化組織保障,加大科技投入,加強監測評估,解讀,

一、全面開啟創新型河北建設新征程

發展基礎

“十三五”以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工作,大力實施科技創新三年行動計畫,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科技綜合水平持續提升、創新體系逐步健全、創新生態不斷最佳化、創新支撐不斷增強,我省科技創新工作進入最快最好發展時期。雅遷區域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從全國第24位增長到第20位,科技進步貢獻率不斷提高,2020年達到60%。2018年、2019年連續兩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實現歷史性突破。高新技術企業由“十三五”初期的1628家躍升至9400家,由全國第13位提升至第9位。省級以上創新平台總量達到2212家,是“十三五”初期的2.2倍。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數量實現翻番,達到43家,位列全國第9位。承德市獲國務院批准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十三五”期間吸納北京技術契約交易額853億元,是“十二五”總量的4倍,雄安新區科技創新頂層設計基本完善,中科院雄安創新研究院等一批科研機構入駐雄安新區並啟動運行。修訂頒布《河北省科學技術進步條例》,科技依法治理能力明顯增強,在科技成果所有權歸屬、科技評價、科技計畫管理等方面出台系列政策,科研人員創新創業活力得以更大釋放。

面臨形勢

從國際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科技創新已經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構建美好生活的關鍵變數和重要引擎。全球範圍顛覆性技術競爭日趨激烈,科技創新成為重塑國際格局的關鍵力量,新興技術領域成為博弈重點影棄盛艱。人工智慧、5G、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全面滲透,新技術、新產品、新賽道、新業態不斷湧現,為河北省搶占未來技術制高點、實現換道超車帶來契機。同時,國際經貿摩擦、傳染病防控、氣候變化、能源安全等對科技發展提出挑戰,亟需全球加強合作,共同應對,河北省要夯實戰略科技力量和創新基礎,在變局中開創新局。從國內看,創新已成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核心,高質量發展對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需求顯著增加,面對新形勢,必須深刻認識科技創新工作新發展階段的新特徵和樂主戲新要求,主動作為,掌握髮展主動權,走出一條從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河北強的發展新路徑。
  “十四少罪殼估五”時期,京津冀協同發展、雄安新區建設、冬奧會籌辦等重大國家戰略和國家大事深入實施,中國(河北)自由貿易試驗區、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臨空經濟區等射故挨重大平台加快建設,將推動更多京津優質創新資源向河北疏解,我省應搶抓重大國家戰略機遇,發揮區位優勢,在對接京津中加速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打造京津冀區域創新發展新高地。區域競爭進入新優勢臘駝講重塑期,科技創新已經成為重要增長變數,也為河北構建產業創新發展新優勢帶來了新契機。“十三五”期間,我省已經在數字經濟產業、生物產業、應急產業、冰雪產業等超前布局,形成了一批高質量的創新成果,為我省實現跨越發展帶來可能。
  但對標先進省份,我省科技創新還存在較大差距。一是科技投入不足,嚴重製約自主創新能力提煮凝催升。二是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不強,科技領軍企業缺乏,創新鏈與產業鏈銜接不緊密。三是科技成果轉化效能不高,新技術向現實生產力轉變“最後一公里”渠道不暢。四是科技領軍人才匱乏,創新第一資源基礎不牢。五是科技創新生態尚需改善,改革創新步伐有待加快。

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黨對科技工作的全面領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按照“四個面向”的要求,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教興冀戰略,把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發展動能作為工作主線,強化科技創新體系建設,著力提升知識創新能力,打造具有創新策源優勢的戰略科技力量,著力提升技術創新能力,構建現代產業和社會發展技術創新體系,著力提升產業創新能力,加快推動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著力提升企業創新能力,促進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著力提升人才創新能力,吸引全球高端人才向河北集聚,著力提升科技開放合作能力,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路,著力提升區域創新能力,推動創新型河北建設融入國家創新體系,著力提升科技治理能力,營造良好創新生態,為建設現代化經濟強省、美麗河北提供強大科技支撐,全力推進創新型河北建設實現新突破。

基本原則

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突出五個“更加注重”。
  更加注重提升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建立完善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區域創新和科技治理四大創新體系,加強系統布局,夯實四梁八柱,提升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更加注重支撐引領產業發展。聚焦創新鏈與產業鏈融合發展,推動科技創新資源向產業創新集聚,促進傳統產業技術升級,提升高新技術產業競爭力,培育數字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新優勢。
  更加注重協同開放創新。構建國際科技開放合作新格局,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路,推進京津冀協同創新向縱深發展,提升創新資源承接能力,在對接京津中加速發展提升自己。
  更加注重發揮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作用。加快科技管理職能轉變,加速“放管服”改革,發揮市場在創新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提升技術、人才、資本等創新要素市場化配置效率。
  更加注重激發創新創業活力。打通經費管理、科研評價、成果轉化等重點環節的痛點、堵點、難點,為科研人員鬆綁解縛,賦予科研人員更多自主決策權。

主要目標

到2025年,全省整體科技創新水平再上新台階,區域綜合科技競爭力明顯增強,創新型河北建設實現新突破。
  基礎研究和技術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在基礎研究、套用基礎研究領域形成更多競爭新優勢,在重點產業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部分前沿科技領域占有一席之地。
  科技力量創新策源效應明顯增強。創新平檯布局更加最佳化,企業組織產學研聯合攻關能力顯著提升,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發機構在重大科研任務中的作用更加凸顯,在重點領域擁有一批高水平攻堅團隊。
  支撐引領新發展格局成效明顯。現代產業發展技術創新體系基本建成,科技創新對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保障更加有力,區域創新均衡協調發展趨勢明顯。
  京津冀協同創新加速推進。雄安新區創新高地效應初顯,形成一批環京津協同創新增長極,承接京津創新資源能力明顯增強,融入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生態圈。
  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更加完善。基本建立起適應創新發展規律的資源配置與管理模式,評價激勵機制更加科學完善,各類人才創新創業活力競相勃發。
河北省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
21JZBZ1410001
  到2035年,全省科技創新實力大幅提升,躋身創新型省份前列。

總體部署

緊緊圍繞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突出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加強系統布局,不斷提升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推動創新型河北建設實現新突破。
  1.推動區域協同創新向縱深發展。緊抓“三件大事”重大國家戰略機遇,建設環京津協同創新增長帶,打造雄安新區和張北地區科技創新增長極,推動創新資源向城市、高新區和創新型縣域聚集,形成一大批創新型產業集群,構建“點線面結合、縣市區聯動”的區域協同創新體系。
  2.打造國家戰略科技“河北力量”。充分發揮政府作為重大科技創新組織者作用,面向國家和省重大戰略需求,主動布局高能級科技創新平台和新型研發機構,主動協調高校、企業、中央駐冀院所力量,形成強大創新策源優勢,為科技自立自強作出河北貢獻。
  3.加快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實現高新技術企業數量質量雙提升,更加注重科技領軍企業培育,支持科技領軍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形成開展技術攻關的強大合力,完善科技企業服務平台,不斷夯實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培育一大批創新型“鏈主”企業。
  4.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聚焦重點產業、重點環節、重點領域、重點產品,實施“揭榜掛帥”“賽馬”等制度,支持一大批科技項目、產出一大批科技成果,強化技術供給,提升產業鏈核心競爭力。
  5.加速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加快完善科技成果轉化制度體系和技術轉移服務支撐體系,構建功能完備的技術轉化平台、成果交易平台,推動一大批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6.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健全人才培養體系、拓寬人才引進渠道、創新人才激勵政策,把培育青年科技人才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完善科技人才服務平台,健全人才激勵和保障機制,集聚一大批國際一流科技人才。
  7.加強科技開放合作。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創新資源,深度參與國家“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打造國際科技創新合作新平台,探索省際間科技合作新模式,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生態圈。
  8.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堅持“抓戰略、抓改革、抓規劃、抓服務”定位,加快轉變政府科技管理職能,重點推進科技計畫管理、科技經費管理和科研評價改革,打造一批科技體制機制改革試點,持續最佳化創新生態環境。

二、培育創新發展新高地

推進京津冀協同創新向縱深發展

“京津研發、河北轉化”再提速,深入推進河北·京南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建設,規劃建設一批高水平中試基地,打造京津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承載高地。推動京津冀技術市場實現技術交易、科技成果、技術契約登記等信息數據互聯互通。充分發揮自由貿易試驗區、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等政策優勢,培育一批環京津協同創新增長極。以環京津科技園區及曹妃甸、渤海新區、北戴河新區等綜合承接平台為重點,積極承接京津科技創新資源外溢,形成協同創新重要節點。推動京津冀創新資源開放共享,推進河北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建設。探索稅收及運營收益按要素投入比例分配的利益共享機制,引導科技創新資源、產業資源跨區域自由、高效、合理流動。

打造雄安全球創新高地

加速布局高端科技創新平台,積極承接北京一流高校、科研院所疏解轉移,建設區域科技創新中心。積極爭取國家實驗室或國家實驗室的基地落地雄安新區,培育建設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技術創新中心。建立國際一流科技基礎支撐體系,以雄安新區為核心創建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集中資源建設一批開放型重大科研設施和科技創新支撐平台。構建國際化創新創業服務體系,加快建設雄安國際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國家技術轉移中心),探索設立智慧財產權保護中心,建立全鏈條科技企業培育孵化體系,打造國際科技創新合作試驗區,全面提高創新創業服務支撐能力。

引領張北地區創新發展

推動更多先進科技成果在氣象、交通、廣播電視、安保、冰雪運動、場館建設等領域套用,在張家口市崇禮區積極打造5G、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新技術套用示範場景,提升辦賽、參賽、觀賽科技保障能力。高標準建設河北省冰雪產業技術創新研究院,提升冰雪產業發展水平。推動冬奧遺產傳承與可持續利用研究,在新能源汽車、智慧能源、近零排放等重點領域開展技術創新和成果套用示範,為後奧運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科技支撐。聚焦安全防護、城市管理、民生服務、冰雪旅遊等重點領域建設套用示範場景,打造崇禮綠色智慧小鎮。

三、引領區域創新發展

加快創新型城市建設

實施創新型城市建設工程,支持各設區的市圍繞當地產業發展特色,探索區域創新驅動發展、引領帶動示範模式。圍繞加大創新投入、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增強綠色發展支撐水平等方面,著力提升石家莊、唐山、秦皇島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水平,儘快進入高水平國家創新型城市行列。支持保定、廊坊、邯鄲、滄州等城市,積極爭創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

推動縣域創新再上新台階

大力實施縣域科技創新躍升計畫,鼓勵縣域科技創新工作爭先進位。圍繞107個縣域特色產業創新發展,加快推進科技創新平台和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布局,推進縣域特色產業向中高端邁進。全面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構建面向基層的科技創新綜合服務體系。推動創新型縣(市)和創新型鄉(鎮)建設行動,引導各縣(市)和重點鄉(鎮)積極引進創新資源,提升產業發展能級,支持創新能力突出的縣(市)積極爭創國家級創新型縣(市)。

提升高新區發展能級

實施高新區提檔升級行動,積極推廣“一區多園”和“整體託管”模式,壯大國家高新區規模。全力推進石家莊高新區、保定高新區、唐山高新區、承德高新區、燕郊高新區增比進位,推進滄州高新區、衡水高新區升級為國家高新區,支持邢台高新區和邯鄲高新區創建國家高新區。在發展基礎較好的縣(市、區)新布局一批省級高新區。支持高新區精準謀劃“一區一主導產業”,打造一批掌握關鍵核心技術、產業技術體系完備、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的創新型產業集群。強化高新區公共服務支撐,支持高新區建設公共技術研發服務平台、科技投融資平台和科技中介服務平台。

打造區域創新增長極

支持省會石家莊在創新型河北建設中發揮“領頭雁”作用,建成全省科技創新中心和全國有影響力的產業創新中心。支持保定市深度對接北京市和雄安新區,集聚創新資源,打造京雄保協同創新高地。支持廊坊市圍繞數字經濟和科技服務業,建設與京津一體化發展示範區。支持唐山、滄州、秦皇島市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沿海創新型城市。支持邯鄲、邢台市建設產業技術升級示範區,支持邯鄲市建設區域科技創新中心。支持衡水市圍繞雄安新區科技創新和產業布局建設雄衡創新協作區。推進承德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建設,支持承德市建設河北光學天文台、中國·興隆天文論壇永久會址。支持張家口市把京張高鐵沿線建成“京張科技創新走廊”。支持定州、辛集市積極融入全省創新生態圈。

四、打造創新策源新優勢

增強原始創新能力

強化自然科學基金原創導向,堅持穩定支持基礎研究自由探索,擴大自然科學基金覆蓋面。進一步最佳化學科布局,持續加大對基礎學科、交叉學科和新興學科的投入力度,對數學、物理等重點基礎學科給予更多傾斜,推動基礎學科與套用學科均衡協調發展。加強目標導向的基礎研究,實施基礎研究“攀登計畫”,集成跨學科、跨領域、跨單位的優勢力量,聚焦先進制造、生物醫藥、現代種業等我省重點產業鏈關鍵技術瓶頸和區塊鏈、人工智慧、量子信息等前沿和交叉領域,凝練基礎科學問題,開展基礎科學研究,解決一批關鍵科學問題,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基礎科學支撐。強化基礎研究與前沿技術研究、工程化研究、套用示範全鏈條部署,推動重點領域項目、基地、人才一體化配置,促進基礎研究、套用研究與產業化融通發展。

最佳化創新平台體系

面向國家和省重大戰略需求,充分發揮高水平大學、科研院所和領軍企業的作用,謀劃布局河北省實驗室。積極推動在重型機械裝備、空天網路安全、植物有效成分提取等領域培育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在石油勘探等領域培育建設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在氫能、先進環保、生物醫藥等領域布局建設省級產業創新中心。圍繞基礎學科和重點產業技術領域,最佳化、調整和新建一批省級重點實驗室,推進省級技術創新中心、製造業創新中心、產業技術研究院、工程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創新平台建設。依託省重點支持的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領域組建一批河北省基礎學科研究中心,打造前沿科學領域學術創新高地。

強化科技基礎條件建設

實施科技基礎條件建設專項,加強大型儀器設備、科技文獻、實驗動物、計量標準等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台建設,推動科技資源開放共享。在生態系統、特殊環境與大氣變化、地球物理、材料腐蝕等領域,依託國家和省級重點實驗室,布局建設省級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台),加強對微生物菌種、動植物標本、作物種質資源、岩礦化石標本、生物樣本等資源庫的布局協調,提升對高水平重大科研任務的基礎支撐能力。支持涿州國家模式動物表型與遺傳研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籌劃布局氫冶金、先進材料、合成生物研究等以支撐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新材料和新藥研發為主要任務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培育壯大新型研發機構

突出體制機制創新,強化政策引導保障,推動多元化主體投資、多模式組建、現代化管理和市場化運作的新型研發機構建設發展。堅持“誰舉辦、誰負責、誰設立、誰撤銷”,壓實舉辦單位管理保障職責。建立新型研發機構評價體系,加強監測評估與指導,對創新能力強、體制機制活、產業發展貢獻大的新型研發機構給予經費支持,鼓勵其申報省科技計畫項目和科技創新平台,引導新型研發機構面向我省產業發展和科技創新需求,開展科學研究、技術創新和研發服務,孵化培育一批擁有前沿技術和先進成果的科技型企業,推動全省新型研發機構群體高質量發展。

提升高校創新供給能力

支持高校面向區域產業發展需求調整學科結構、更新專業設定,提升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水平。支持高校與所在地政府、企業共建產學研合作實驗(試驗)基地、創新平台及研發體系,推進形成利益共同體。鼓勵高校構建多樣化的創新人才成長培養體系,培育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緊密結合的各類人才。支持高校發揮大學科技園作用,結合所在地區發展定位和產業布局,把大學科技園打造成服務區域創新發展的成果轉化“主陣地”、創新創業“孵化園”和高新產業“策源地”。

促進央地一體化發展

支持中央駐冀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在省內優先轉化,支持其創辦的高新技術企業,優先納入省高新技術後備企業庫。鼓勵中央駐冀科研院所及其創辦的高新技術企業參與本省地方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支持符合條件的軍工科研院所轉制為科技型企業。支持中央駐冀科研院所在高新區、科技園區建設中試研發基地、科技產業基地、企業孵化器等創新載體,提升成果轉化效率,形成科技成果轉化高地。支持央地聯合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國家級創新平台。引導中央駐冀科研院所與省屬高校、科研院所開展學術交流,推動大型精密儀器協作共用和科研數據共享。

做強河北省產業技術研究院

以河北省產業技術研究院為主體單位,聯結高校、企業,採用“技術榜單”“賽馬”等方式,聚焦產業關鍵核心技術,構建產業技術研發、套用場景示範、成果產業化一體化的支持機制,推動財政資金聚合攻關。搭建產業技術研發平台、產業創新服務平台和綜合創新管理平台,支撐和服務主導產業、特色產業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探索“一院多制”管理體制、“雙表評估、助投聯動”項目生成機制、“價值導向”機構考核機制和“先行先試”創新政策跟進機制,常態化開展產業創新政策研究,打造產業創新政策試點樣板,構建具有持續發展活力的產業技術創新生態。

五、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

壯大技術創新主體

引進培育一批前沿技術領域的高新技術企業,實現數量質量雙提升。實施科技領軍企業培育行動,遴選一批創新能力強、發展潛力大的高新技術企業,納入科技領軍企業後備培育庫,形成“高新技術企業—入庫培育企業—科技領軍企業”梯度培育體系。建立科學評選機制,分類發掘培育“瞪羚”、獨角獸企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強化服務支撐,打造科技型高成長企業標桿。完善科技型中小企業認定管理和考評機制,強化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梯次培育與精準支持,搭建科技型中小企業全鏈條成長階梯。

組建創新聯合體

支持有條件的科技領軍企業開放創新鏈、供應鏈資源,聯合行業上下游、產學研力量牽頭組建體系化、任務型創新聯合體。推動創新要素向創新聯合體集聚,支持創新平台、創新人才、科技金融服務、科技基礎設施等優先在創新聯合體布局。支持創新聯合體建設共性技術平台,承擔重大科研任務,集中力量突破我省重點產業急需的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

推進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建設

面向我省區域優勢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技術需求,鼓勵行業領軍企業牽頭,聯合省內外產業鏈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建設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支持聯盟運用市場機制集聚創新資源,完善產業技術創新鏈條,突破產業發展技術瓶頸,加快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全面提升產業自主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積極構建由聯盟主導的產業關鍵技術攻關機制,組織領軍企業和高校、科研機構共同開展關鍵技術攻關,占領重點產業發展制高點。

培育創新型企業家隊伍

實施創新型企業家培育行動,堅持選拔與申報並行,篩選一批優秀企業家人才,納入創新型企業家培養計畫。探索實行選派培訓制度,依託高校開設專題培訓課程,建設創新型企業家培養基地,定期選送一批培育對象到國內外大學、重點園區、政府職能部門、大型企業等地學習交流,提升創新能力和管理素質。鼓勵創新型企業家申報各級各類科技和人才計畫項目,優先支持培育對象所在企業申請創新平台、資質認證和國內外專利,建立優秀創新型企業家評選與獎勵制度,形成正向激勵與引領效應。

六、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

推進傳統產業技術升級

聚焦鋼鐵、石化、軌道交通裝備、汽車、食品、紡織服裝等傳統產業,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突破一批關鍵共性技術,轉化套用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研發推廣一批重大戰略產品,推動我省傳統企業儘快實現轉型升級。圍繞傳統產業高端化、智慧型化、綠色化發展,組織實施一批重點技術改造項目,持續提升企業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
傳統產業技術升級重點攻關方向
  專欄1:傳統產業技術升級重點攻關方向
  1.鋼鐵領域。加強關鍵共性技術攻關,加快高端、優質、高附加值鋼材產品研發和生產,重點開發戰略性新型鋼鐵新材料,補齊產業發展短板。支持鋼鐵企業向裝備製造、金屬製品、建築用鋼結構等下游產業延伸,向冶金新材料領域拓展。
  2.石化領域。圍繞產業集約化、項目大型化、產品差異化、技術高端化、工藝綠色化、生產安全化,著力發展高性能樹脂、高性能橡膠及彈性體、高性能纖維、功能性膜材料、電子化學品等,完善以烯炬、芳炬為龍頭的石化產業鏈條。發展輕量化、高強度、耐高溫等化工新材料,進一步延伸、做強產業鏈。開展綠色循環化改造,推廣新型反應、新型催化等一批綠色合成技術。
  3.軌道交通裝備領域。依託駐省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和重點骨幹企業開展關鍵技術攻關,攻克晶片、IGBT、高壓絕緣子等技術,提高同類國產部件的可靠性、安全性,實現進口部件全替代;依託唐山、保定、石家莊市重點發展高速動車組、城市軌道交通系統、中低速磁懸浮綜合軌道交通系統等全譜系智慧型化產品系列,重點研發動車組總成、車體減振降噪和輕量化技術、高性能轉向架技術、列車網路控制技術等關鍵技術,進一步提升產品競爭力。
  4.汽車領域。聚焦汽車產業和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術交叉融合,超前布局氫燃料電池汽車、智慧型網聯汽車和無人駕駛汽車。突破整車集成開發技術、輕量化設計與製造、氫燃料電池電堆、高能量密度動力電池、驅動電機和整車控制器等關鍵技術,打造上游關鍵原材料及核心零部件、中游整車製造、下游充電服務及後市場服務全產業鏈。利用北京冬奧會和雄安新區示範輻射套用,加強京津冀汽車產業技術協同創新,支撐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建設未來汽車產業發展高地。
  5.農業機械領域。重點加強特色作物生產、農產品初加工等智慧型機械裝備研發,提升全省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加強設施農業智慧型化生產技術研發與產品研製,促進設施農業提檔升級。推進農機農藝和信息技術等集成研究與示範,提升我省農業生產機械化、智慧型化、精準化水平。
  6.食品領域。推進食品工業規模化、智慧型化、集約化、綠色化發展。圍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創新食品加工、供應、消費模式,推動傳統主食及中式菜餚工業化生產,推動食品功能化、營養化、休閒化、方便化,彌補食品基礎研究、重大技術套用、關鍵裝備自主化、創新成果產業化等產業鏈條技術短板,建立食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和責任機制。
  7.紡織服裝領域。圍繞多功能、高性能發展方向,發展高性能土工紡織材料、高效長壽命工業過濾材料及高性能敷料、組織器官修復等醫療用紡織品。開發高性能複合材料消防服、防彈衣、抗熱服等產品。加強高性能纖維高品質低成本、數碼噴墨印花、少水無水節能印染等高端技術研發套用。

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競爭力

圍繞提升我省重點產業鏈技術競爭力,以信息智慧型、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等高新技術產業為重點,在核心基礎零部件、核心電子元器件、工業基礎軟硬體、先進材料等技術缺失和技術短板領域,布局系列重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任務,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引導和組織強勢戰略科技力量集中精力突破瓶頸制約,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給自足、自主可控。
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競爭力提升重點攻關方向
  專欄2: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競爭力提升重點攻關方向
  1.太陽能光伏領域。聚焦我省太陽能光伏重大科技需求,重點突破新型太陽能電池寬譜吸收高效光電轉化材料和設計技術、新型高效疊層電池設計與製備技術、高性能太陽能電池CCZ矽材料拉晶技術;鞏固提升超薄晶矽切片技術、隧穿鈍化和異質結電池技術、高功率高可靠性智慧型化組件設計及製備技術、綠色光伏組件設計與回收技術、長壽命高耐候性光伏組件背板製備技術、光伏與建築結合設計方法和集成技術。
  2.氫能領域。重點突破先進高效電解水制氫技術、70MPa加氫站關鍵裝備、全功率乘用車和大功率燃料電池系統、高海拔低溫環境下燃料電池發動機及其附屬檔案系統適應性、塑膠內膽車載儲氫瓶的研製技術等關鍵共性技術;鞏固提升高效大規模低成本鹼性電解水和質子交換膜電解水制氫、氫燃料電池發動機系統集成、大容積鋼質內膽碳纖維環向纏繞氫氣瓶製造等領域領先技術。
  3.機器人領域。依託唐山高新區重點發展模組化工業機器人智慧型控制平台、面向消防任務的多機器人協同作業、防爆巡檢機器人、適合焊接的工業機器人本體、基於無線網路與雲存儲技術的機器人智慧型互連與管理等機器人軟硬體產品;依託廊坊香河機器人產業基地重點發展工業機器人減速器、控制器、末端執行器等機器人關鍵零部件;依託石家莊、邯鄲等地重點發展無人機指揮控制站、無人機數據鏈、機器人的智慧型倉儲物流等機器人關鍵技術;依託河北省重點高校突破機器人多維力感測器、柔性可穿戴步行輔助外骨骼機器人人機融合、深海小型模組化自主水下機器人等機器人領域領先技術。
  4.現代通信領域。突破氮化鎵、碳化矽單晶襯底製備和超高速生產生長技術、氮化鋁多晶複合襯底技術、現代通信專用射頻、功放和基帶晶片研製等核心技術,提升我省第三代半導體器件產業化水平。發展自主可靠的量子通信、6G無線通信、無線光通信、超低時延傳輸組網、北斗+低軌全球導航增強載荷及通導一體化、應急專網通信、衛星網際網路、多源異構網路融合等技術,實現樣機研製和示範系統建設,完善產業鏈條的感測器、模組、陶瓷封裝、5G小基站、抗干擾天線、套用終端、高端裝備、網路安全和智慧型服務等技術發展。在石家莊鹿泉區、保定高新區、滄州經開區等地打造第三代半導體、5G\6G通信、衛星導航、智慧型車聯網和車路協同等產業技術聚集區。推動中電科13所、54所、中船重工718所等科研機構科技成果轉化步伐加快。
  5.新型顯示領域。重點突破新型液晶材料、高純電子混合氣的自動批量配製、可摺疊透明聚醯亞胺(CPI)蓋板、移動智慧型終端用柔性可摺疊OLED屏開發及產品化等關鍵共性技術;鞏固提升OLED材料的生產工藝及產業化、大面積平面靶材邦定、高純三氟化氮生產、高阻隔封裝薄膜材料製備、高均勻超淨面玻璃基板生產、全螢幕顯示模組超窄框線及異形切割等領域領先技術。
  6.大數據領域。重點突破數據中心綠色化低碳化、基於數字孿生的傳統產業數位化、智慧型低碳工業物聯網、基於新型攻防博弈模型的網路安全、區塊鏈套用技術與系統構建等共性關鍵技術;鞏固提升生態環境監控預警及溯源評估、基於虛擬現實的數字文化、基於空間位置的智慧民生、基於多模態感知與融合的智慧城市、基於“網際網路+”的智慧醫療等領域領先技術。重點推動石家莊、承德、張家口、秦皇島、廊坊、雄安新區等地開展大數據產業技術套用示範,打造石家莊正定、張家口懷來等數字經濟產業園區技術創新高地,形成數位技術在智慧型製造、生物醫藥、文化旅遊、軟體與信息服務等領域的創新套用。
  7.生物醫藥領域。重點突破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人工智慧藥物設計和發現技術、基因編輯技術、病毒載體構建技術、核酸疫苗開發技術以及蛋白靶向降解藥物、雙(多)特異性抗體、抗體偶聯藥物、多肽類藥物等新一代生物藥開發技術、綠色催化與生物轉化技術、亞單位疫苗多聚融合技術、新型疫苗佐劑與製劑技術、診斷標誌物發現和篩選技術、診斷用抗體開發等技術;鞏固提升微通道反應等流體化學技術,緩控釋新型製劑技術、抗體片段工程化改造技術、高表達細胞系開發技術、生物技術藥物長效製劑技術等優勢技術。

培育未來產業發展新優勢

圍繞冰雪裝備、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築、臨空經濟和金融科技等具有先發優勢的未來特色產業,加強核心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套用,打造一批未來優勢產業鏈。支持有條件的科技領軍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在量子計算與量子通信、工業網際網路、基因技術、類腦智慧型、太赫茲、太空飛行器、生物育種等領域開展技術攻關,積極打造未來技術套用場景,搶占未來產業技術制高點,加速形成若干未來產業。
未來產業技術重點攻關方向
  專欄3:未來產業技術重點攻關方向
  1.冰雪裝備領域。支持雪上運動裝備、冰上運動裝備、冰雪場地裝備和冰雪器材產業發展急需的高性能鋼、納米材料、輕質耐磨材料、碳纖維套用技術、特種合金等技術研發,推進可穿戴式智慧型裝備在冰雪運動訓練中轉化套用,培育發展一批基於VR和AR技術的虛擬冰雪娛樂產品。
  2.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築領域。突破密封材料、防水材料、保溫材料、能源環境一體機等共性關鍵技術,提升全產業鏈配套能力和創新能力。鞏固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築產業國內領先地位,以發展高性能門窗、環境一體機、保溫系統、專用特種材料等核心部品為重點,完善最佳化集成系統技術,探索新型運維管理模式,構建集研發、製造、設計、施工、運維各環節的全流程服務和全產業鏈體系。
  3.臨空產業領域。布局發展以積體電路、智慧型網聯汽車核心零部件為重點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以智慧型物流裝備、機器人核心部件及集成為重點的高端智慧型裝備產業,以生物醫藥、高端醫療設備、高端醫療服務為重點的生命健康產業以及以航空器及配套產品研發為重點的航空產業,建設以科技創新產業為支撐的臨空經濟區。
  4.金融科技領域。積極運用現代科技成果改造和創新金融產業、經營模式、業務流程等,推進科技與金融深度融合,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有效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推動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生物識別、區塊鏈和人工智慧等在金融領域發展,推動金融科技在支付清算、借貸融資、直銷銀行、財富管理、保險、交易結算以及金融監管等領域套用。
  5.前沿引領技術領域。支持有條件的高校、院所、企業圍繞量子計算與量子通信、類腦智慧型、基因編輯、太赫茲、太空飛行器、生物育種等領域超前開展基礎研究、套用基礎研究和技術創新,提升原始創新能力,爭取制高點技術新優勢。

支撐引領數字經濟發展

以“數字產業化、產業數位化”為主線,發揮數據資源基礎作用,推動關鍵技術研發,提升創新能力,在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等現代化數據領域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形成一批重大創新成果。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融合發展,促進傳統產業高端化、智慧型化、綠色化變革。打造智慧服務示範區,提升公共服務、社會治理等數位化、智慧型化水平。發展特色高效數字農業,培育數字農業新動能。探索數字驅動新業態,催生數字套用新模式。加快建設發展雄安新區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京津冀大數據綜合試驗區,打造一批特色鮮明、示範性強的重點園區。
數位化技術重點攻關方向
  專欄4:數位化技術重點攻關方向
  1.新業態新模式。推廣基於多源感測器實現的無人超市、智慧型便利店、自助售貨機等新零售模式關鍵核心技術;支持我省鋼鐵、建材、醫藥、化工優勢企業與網際網路企業深度合作,打造協同製造平台、電商平台、物流平台等網路系統;推廣數字權益證明、數字加密、流通驗證等技術,構建支付貨幣、通用平台為核心的通證經濟發展生態,探索在教育、社交、公益、金融等領域的套用。
  2.製造業數位化。在鋼鐵、建材、石化、機械等傳統行業,加快提升工業網際網路創新研發能力,開展智慧型化裝備、工業協定解析、邊緣計算系統、工業無線通信、工業大數據分析、工業安全防護等技術研發。推動人工智慧技術在關鍵製造裝備領域融合套用,實現製造裝備自感知、自學習、自適應、自控制。
  3.服務業數位化。加快移動網際網路、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與交通、物流、港口及設計諮詢等服務業深度融合,構建智慧交通、智慧港口、智慧物流、智慧旅遊、智慧醫療、智慧教育等技術套用,培育信息消費熱點。推動區塊鏈技術在金融、物流、跨境電商、商品防偽、著作權保護、養老、精準脫貧、醫療健康、社會救助等領域的套用。
  4.農業數位化。加強溫度感測器、濕度感測器、pH值感測器、光照度感測器、CO2感測器等技術研發和設備開發,推廣農業物聯網套用。開發建設基於衛星遙感、無人機、田間觀測一體化的農業遙感技術,加快發展數字田園、智慧養殖、數字植物工廠、數字漁業、數字種業等高端農業。開發建設智慧農業雲平台,整合與集成耕地、種業、漁業等各類數據資源,推動數據標準化。

七、加強鄉村振興科技支撐

強化種子安全科技保障

圍繞建設種業強省、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瞄準學科前沿加速種業科技創新。加強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創製具有重大套用價值的新種質。加快現代育種技術研究與套用,推進常規育種技術與現代高效精準育種技術有機結合,提高育種效率。培育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突破性的、地方特色的農作物與畜禽水產新品種,進行規模化示範和套用。
種子安種子安全科技保障重點攻關方向全科技保障重點攻關方向
  專欄5:種子安全科技保障重點攻關方向
  1.種質資源。開展主要農作物、畜禽、水產等優異種質資源的收集保護,加強種質資源表型與基因型精準鑑定評價,發掘具有重要套用價值並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關鍵功能基因,開展重要經濟性狀形成機制研究,創製優異核心種質資源,強化育種創新基礎。
  2.育種技術。開展組學、全基因組選擇和基因編輯等生物技術研究,加強光譜成像、大數據、5G和人工智慧等信息技術在育種中的套用,建立完善現代精準育種技術體系,增強育種技術儲備。
  3.新品種。開展糧棉油、果菜菌、藥用植物、林草、畜禽、水產等標誌性、突破性農業生物新品種培育,開展良種繁育、種子質量控制及配套技術研究示範,提升種業核心競爭力。

引領現代農業發展

發展生態綠色高效安全的現代農業技術,提升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開展農業節水、耕地質量提升、生物製造、現代養殖、生態循環等技術研發,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圍繞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加強農產品加工、智慧農業等領域關鍵共性技術攻關,促進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農業高質量發展重點攻關方向
  專欄6:農業高質量發展重點攻關方向
  1.節水農業。以提高降水保蓄利用率和農田水分生產效率為核心,研發作物節水關鍵技術、適水種植高效技術模式和節水設備,構建旱作節水生產和新型耕作制度技術體系,減少地下水超采。
  2.耕地質量。以土壤質量提升與健康保育為核心,研發中低產田綜合培肥、濱海鹽鹼地高效利用、連作障礙土壤改良、土壤污染修復、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控等技術,示範新型種養加生態循環模式,支撐耕地質量健康和農業可持續發展。
  3.綠色投入品。研發生物肥料、生物農藥、生物獸藥、生物飼料、新型疫苗等產品及配套關鍵技術,突破“一施多效”等農藥施用、水肥耦合增效簡化施肥、病蟲草害檢測及綠色防控、動物重要疫病快速診斷等技術瓶頸,推動肥藥減施。
  4.農產品加工。重點開展主糧作物、特色果蔬、雜糧營養品質分析和功能挖掘研究,集成優勢果蔬商品化處理與貯運保鮮技術,研發畜禽水產等副產物無損綜合利用關鍵技術,開發新型功能性加工食品,突破農產品加工高值化技術瓶頸。
  5.都市農業。重點開展高端設施農業、精品農業、休閒農業等技術研發與集成示範,發展新模式新業態,推進生產、生活、生態深度融合,推進都市與鄉村生產生活方式變革。
  6.山區特色農業。加強燕山—太行山特色優勢資源保護利用,攻關果蔬、雜糧、食用菌、中藥材、畜禽等輕簡高效生產關鍵技術,研發山區特色產業高值增長技術體系,支撐山區綠色高質量發展。

做強農業科技園區

大力實施農業科技園區提升行動,支持有條件的園區創建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爭創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引導科技、信息、人才、資金等創新要素向園區高度集聚,做優“星創天地”等雙創載體,搭建農業科技綜合服務平台,提升園區創新服務能力。拓展園區成果展示示範、技術轉化推廣等功能,增強輻射帶動能力,促進區域特色優勢產業集聚升級。突出園區“農、科、高”特點,強化高新技術在農業中的套用,形成現代農業發展和經濟成長的新業態。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新活力,推動產城產鎮產村融合發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八、強化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科技供給

築牢重大疫病防控科技防線

強化新冠肺炎等重大傳染病的監測預警、風險評估、流行病學調查、檢驗檢測、應急處置等工作中的科技支撐。在嚴重影響我省居民健康的地方病、重點傳染病的監測預警與診斷干預方面,加快形成一批適宜防控技術。加強健康影響因素等領域研究,強化老年人、青少年、婦女兒童等重點人群健康保障,加強高危人群常見疾病的流行規律和危險因素等綜合防治技術及產品研究。推進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公共衛生管理和健康教育領域的套用,促進大數據網路管理平台建設,切實提升公共衛生保障能力和技術水平。
公共衛生技術重點攻關方向
  專欄7:公共衛生技術重點攻關方向
  加大新型冠狀病毒新發和常見病毒變異檢測、病毒溯源、環境樣品病毒監測及防控等技術和產品研發;鞏固提升我省對病毒性肝炎、結核病等重大傳染病的防控水平;支持開展愛滋病等其他重大傳染病和突發疫情的監測預警、風險評估、流行病學調查、檢驗檢測、應急處置等研究;支持開展心理、營養等與我省居民生活質量密切相關的健康問題研究;加快研發傳染病快速診斷、預防和防護產品。

提升臨床診療技術水平

針對嚴重影響人民民眾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大慢性疾病,開展精準化研究、疾病共性病理、康復和再生醫學等領域臨床套用醫學研究,加快引領性臨床技術的創新突破和套用發展。繼續發揮神經系統疾病、骨科等重大疾病和重症肌無力等領域基礎研究和臨床診療優勢,提升惡性腫瘤、心血管、代謝系統等常見病、高發病的臨床診療技術水平。圍繞臨床需求,加快推動醫工融合和智慧醫療發展。高質量建設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打造臨床醫學和轉化醫學研究高地。
臨床診療技術重點攻關方向
  專欄8:臨床診療技術重點攻關方向
  1.前沿診療技術。支持基因組學、代謝組學等生物技術以及醫學人工智慧、大數據融合分析、新型影像技術等前沿及共性技術研發;支持開展生物治療、微創治療、細胞治療、再生醫學、腫瘤免疫臨床診療等新技術研究;支持研發一批重大疾病風險監測、早期篩查、分子分型、精準治療、療效評估等防控診療新技術。
  2.重大疾病防控。針對威脅居民健康的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糖尿病、精神神經系統疾病等重大慢性疾病,消化、婦產、兒科、口腔等常見病,以及地方病、生殖健康和出生缺陷、重症肌無力等罕見病的臨床問題,加強基礎研究向臨床轉化,加快適宜診療新技術的推廣和套用,有效提升疾病精準診斷與治療水平。
  3.醫工融合。支持融合臨床數據、影像學診斷技術、人工智慧技術、機械製造、計算機大數據分析技術,開展基於5G的全省臨床疾病數據信息採集、存儲和遠程診療平台研究,開展神經系統疾病早期診斷—計算機智慧型軟體模型研究,研究開發骨科人工智慧機器人。

加強中醫藥傳承與創新

挖掘和傳承燕趙中醫藥精華,加強古典醫籍精華的梳理和挖掘,加強絡病理論、濁毒理論創新研究,提升中醫治未病、中醫藥防治優勢病種與疑難病診療水平。發揮中醫藥在新發突發傳染病防治和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中的作用。加強中藥資源保護利用,提升中藥質量。推動重大新藥創製,鼓勵中藥企業與醫療機構合作。加強中藥大品種及經典名方的二次開發和中醫診療設備研發,提升中醫藥現代化水平。健全以國家和省級中醫藥科研機構為核心,以高校、醫療機構和企業為主體,多學科、跨部門共同參與的中醫藥協同創新體制機制。
中醫藥領域重點攻關方向
  專欄9:中醫藥領域重點攻關方向
  1.中醫。開展基於絡病學說與濁毒理論指導下的疾病防治研究;針對中醫藥防治優勢病種或疾病的優勢環節,以及現代醫學尚缺乏理想治療方法的疑難病,開展基於循證的臨床研究;開展腫瘤、代謝病、心腦血管病、免疫相關疾病、慢性腎臟病等重大疾病和重症肌無力的中醫藥/中西醫診療方案研究;開展針灸推拿、骨傷、康復等中醫特色關鍵技術和中醫數位化診療設備的研究。
  2.中藥。支持我省中藥材種質資源保護、中藥材種植、中藥炮製和質量特徵標識新技術研究;開展中醫藥應對重大傳染病,防治重大疾病、慢性病的藥物開發研究;支持運用真實世界證據、循證醫學技術和傳統中藥研究方法開展具有人用基礎的中藥新藥研究;推進經典名方、院內製劑、名家驗方、民族醫藥向中藥新藥轉化。

推動生物醫藥產業創新

推動化學藥高端化升級,推進創新藥物製劑產品及高端藥用輔料研發上市。加快臨床急需的仿製藥研發與產業化,確保藥品質量與臨床療效完全達到原研藥的標準。聚焦生物醫藥產業技術前沿,採用基因工程、細胞工程和傳統生產工藝技術相結合方法,開發生物技術新藥。加快醫療器械高端化、智慧型化發展,重點開展診斷、治療、監護、康復等醫療器械的研究,支持可穿戴設備、“網際網路+”與高端醫療器械和康復輔具相結合的技術及產品研發,提升老齡化科技應對能力。加強河北省人類遺傳資源管理,規範人類遺傳資源採集、保藏、利用和對外提供,為科學研究、臨床醫療、生物醫藥產業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生物醫藥技術重點攻關方向
  專欄10:生物醫藥技術重點攻關方向
  1.創新藥物。支持腫瘤靶向治療藥物、新機制抗菌藥物以及用於重大突發性感染性疾病、兒童疾病、常見病、多發病治療藥物的開發;支持新型注射液、緩控釋、長效靶向釋藥、新型吸入給藥等高端特殊製劑研發;支持療效確切、臨床急需、專利到期的首仿藥開發;支持重大傳染病防治用創新生物技術藥物以及針對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抗體藥物研發;加快臨床需求量大的生物類似藥大品種、重組蛋白藥物、核酸藥物、新型疫苗、細胞治療、基因治療與免疫治療等新一代生物技術藥物研發。
  2.高端醫療器械。充分利用醫工交叉新前沿技術,推動醫學診斷、監護設備、新型組織再生和修復類生物醫學材料與組織工程產品、高分子或金屬類高端植入醫療器械等優勢領域提升創新能力提升,支持3D列印骨科植入材料、高精準快速診斷試劑、伴隨診斷產品等研發,加快開發具備雲服務和人工智慧功能的遠程監測裝備、移動醫療、可穿戴設備、醫療機器人、高端醫學影像檢測系統等高科技醫療產品。
  3.康復輔助器具。圍繞助老助殘和大健康領域突出需求,支持開展認知症干預、無障礙出行、智慧型康復護理等領域基礎和套用研究,提升醫療康復機器人關鍵部件、人機互動和共融技術、康覆信息和大數據套用等關鍵共性技術研發水平,支持網際網路+傳統的腦機融合、機器人輔助技術、智慧型輔具等康復器械、承載器械的智慧型化創新發展,加強產業技術創新。

構建社會公共安全技術體系

圍繞我省生物安全、食品藥品安全、自然災害防治、生產安全、消防安全、社會安全和應急管理等領域的重大科技需求,開展公共安全綜合保障與應急處置關鍵環節的核心技術研究,加強重點領域安全生產、防災減災監測預警與應急處置等關鍵技術裝備的研發與套用示範,形成科學預測、有效防控與高效應急的公共安全技術和應急救援體系,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提供科技支撐。
社會公共安全技術重點攻關方向
  專欄11:社會公共安全技術重點攻關方向
  1.生物安全。以生物威脅風險評估、監測預警、檢測溯源、預防控制、應急處置、檢疫檢驗等生物安全相關技術為方向,支持在病毒學、病原生物學、傳染病流行病學、臨床微生物學檢驗、外來物種入侵等研究領域開展研究。
  2.食品藥品安全。加強食品安全危害識別與消減、污染物遷移規律、加工生產過程安全控制等關鍵技術研究,開展乳製品、葡萄酒等快速檢測檢驗技術研究,強化食品安全監管科技支撐。持續推動化學仿製藥、中藥等領域質量再評價和質量水平提升;開展高風險品種、輔助用藥的質量和療效評價、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和評估、藥品質量控制等研究;加強藥品檢驗檢測、標準、技術評價體系建設,提升藥品安全風險防控能力。
  3.防災減災。開展地質災害、氣象災害、地震災害等重大自然災害監測預警與風險防控關鍵技術及裝備研究,支持太行山、燕山等山區極端災害性天氣預報技術研究,支持地震高發區地震早期預警與影響評估研究,建立多源感知手段融合的多災種、多鏈條、全要素、全周期自然災害綜合風險監測技術體系,提升多災種和災害鏈綜合監測、風險早期識別和預報預警能力。
  4.安全生產和應急救援。開展危險化學品、礦山、重大工程施工、城市基礎設施、交通運輸、化工園區、消防安全等重點領域安全生產和應急救援關鍵技術及裝備的研發,支持尾礦庫監測預警技術和危險化學品連續生產工程化技術研究;開展超高層消防救援技術和裝備研究。開展城市地下生命線安全運行和應急救援技術研究,開展城鄉燃氣運行安全和泄露預警等關鍵技術研究,提升安全生產和應急裝備現代化水平。
  5.社會安全。加強政法數據、網路智慧型協同套用等智慧政法關鍵技術研究,開展視頻智慧型化套用、智慧型交通套用、法庭科學等領域研究,提升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強化綜合治理信息系統、智慧平安社區建設、政法便民服務等技術研發和套用示範,加速智慧法院、智慧檢務、智慧公安、智慧司法等建設,構建政法科技創新體系。

九、強化綠色低碳技術支撐

構建碳達峰碳中和技術支撐體系

圍繞我省碳達峰碳中和願景目標,加快碳排放、碳足跡、碳匯全生命周期評估技術方法與標準研究,加大能源清潔高效開發利用技術創新,推動鋼鐵、電力、建材、化工等碳排放重點行業領域零碳工藝流程變革和清潔生產技術創新,發展森林、草原、海洋等固碳增匯技術,探索開展二氧化碳捕集、封存及轉化利用(CCUS)技術研發,為我省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提供精準量化支撐。支持省級可持續發展實驗區率先開展碳達峰碳中和技術套用示範。
碳達峰碳中和技術重點攻關方向
  專欄12:碳達峰碳中和技術重點攻關方向
  1.新能源高效開發利用。開展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清潔能源就地消納和高效利用技術研發,推動可再生能源制氫、乾熱岩發電、地熱能“取熱不取水”等技術的發展成熟,加強先進儲能、氫氣“儲運加”、源網荷儲一體化等技術研究,開發大規模儲能系統集成、智慧型控制和梯次利用與回收技術。加強可再生能源發電併網、電力電子化柔性輸變電裝備、智慧型配電網分析與調度運行和多元用戶供需互動等技術研發,推動對傳統化石能源的規模替代。
  2.重點行業減污降碳。面向我省鋼鐵、電力、水泥、化工等碳排放重點行業,開展零碳/低碳工業流程再造技術研發與示範,推動工業原料燃料替代技術研發和傳統產業深度減排,加快多技術耦合最佳化和資源能源循環利用技術研發,發展大宗工業固廢高質低碳利用、多源廢物協同處置等循環連結技術,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
  3.碳中和關鍵核心技術。推動二氧化碳捕集、封存及轉化利用(CCUS)技術研發,強化鋼鐵、電力等領域低成本、高效率CCUS關鍵技術集成創新,發展農業、林業草原碳匯增匯技術,研究海洋、地質等碳儲技術,積極推進碳中和城鎮、社區、園區建設關鍵技術研發與示範。
  4.碳排放監測評估。研究建立鋼鐵、電力等重點行業碳排放高精度數據模型和源清單,研發碳排放線上監測系列裝備,推動搭建碳排放線上監測平台,提升我省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精準量化水平。

強化生態環境保護科技支撐

圍繞綠色發展和美麗河北建設需求,重點聚焦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築牢生態安全螢幕障和支撐引領產業發展,組織開展資源領域勘查、開發、利用和保護等技術研究,深入推進大氣、水、土壤、固體廢物污染防治和生態修復等技術攻關,推動實現生態功能提升、綠色發展的目標。圍繞我省海洋經濟發展需求,重點開展海洋環境安全保障、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等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提升海洋科技創新能力,提高海洋產業核心競爭力。
生態環境保護技術重點攻關方向
  專欄13:生態環境保護技術重點攻關方向
  1.大氣污染防治。開展臭氧及其前體物、PM2.5等大氣污染物監測分析、快速溯源和精準預報技術研究,構建多污染物全耦合實時監管預警技術體系。加快鋼鐵、化工、電力等重點行業低耗高效的多污染物高效協同控制、污染物與溫室氣體協同減排、污染物資源化利用技術集成研究與示範,推動化工、製藥及石化產業集群區揮發性有機物、氮氧化物及惡臭污染全過程控制技術研究與示範。
  2.水污染防治。開展白洋淀、灤河等典型區域流域污染物識別、篩查、溯源與風險診斷評估技術研究,開發天地一體化流域監測預警與智慧監管平台。加快化工製藥等重點行業及典型工業園區有毒污染物風險識別與源頭減排技術研究,研發綠色高效低耗的污水處理生物製劑、膜生物反應器、低能耗少藥劑的新型水處理工藝及智慧型裝備,開展農村生活污水就地處置與資源化利用技術集成研究與示範。
  3.土壤污染防治。研究土壤與地下水複合污染源解析方法,開發土壤污染預測預警與風險防控關鍵技術裝備,重點研發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物現場快速採集、檢測、分析關鍵技術裝備。開展規模化畜禽養殖、石油化工、製革等重點行業典型污染場地原位阻控與綠色高效修復技術產品研發,發展污染場地土壤修復效果和安全利用評估技術,推動形成土壤污染精細調查、綠色修復、系統評估的全鏈條技術裝備體系。
  4.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開展中小型農村社區垃圾處置和資源化利用技術裝備集成研發與套用,研究大宗生活固廢、廢舊電池循環利用技術,研發多源固廢、廢液源頭減量減害和高值利用技術裝備。研究汽車、家電等退役複合器件智慧型拆解、高效綠色去污、高速雷射增材再造、無損智慧型檢測關鍵技術裝備,建立典型再製造示範工程。開展危險廢物全流程智慧型監管技術研究,集成研發高感染性醫療廢物就地處置技術裝備。
  5.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研究塞罕壩、灤河流域、白洋淀流域等典型區域流域不同單元的生態功能,識別生態環境演變、退化主要驅動因子,研發重點污染物精準溯源攔截、生態保育修復與景觀構建、預測預警關鍵技術裝備。開展雄安新區、塞罕壩等典型區域生物多樣性調查、監測、保護、預警等關鍵技術研究。
  6.海洋環境與開發利用。重點開展渤海灣陸源入海污染物監控、海洋衛星遙感監測、近海多參數全水深剖面觀測、海底觀測等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套用示範,開展海洋災害多源監測預警、應急處置技術研發。加快近岸海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海洋固碳增匯等技術研究。開展海洋裝備防腐塗料、海上吸油新材料等技術研發。開展海洋生物資源高值化利用、精深加工技術研究,開發海水化學元素利用、海洋風能資源利用等關鍵技術研發。

十、加速科技成果轉移轉化

完善科技成果轉化制度體系

依託河北省產業技術研究院構建科技成果前期評價平台,推動形成“制定標準—優選成果—設定目標—防控風險—精準投入—有序退出”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機制。健全職務科技成果產權制度,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權、處置權和收益權改革,完善職務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政策和科研人員職務發明成果權益分享機制。建立成果轉化激勵與免責機制,把科技成果轉化績效納入高校、科研機構、國有企業創新能力評價,細化完善有利於轉化的職務科技成果評估政策,制定高校、科研機構、國有企業成果評價與轉化行為負面清單,建立健全盡職免責制度。

健全技術轉移服務體系

建設國際化、專業化技術轉移機構,支持有條件的高校院所獨立或與地方、企業聯合設立技術轉移機構,依託河北·京南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等重大平台,支持企業建立國際化技術經營公司,引進一批國內外知名技術轉移機構。引進國內外專業培訓導師,分崗分級培訓並制定考核標準,培育一批專業技術轉移人才。

加快建設河北省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

依託省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線下服務體系和線上“一網八系統”建設技術轉化平台和科技成果交易平台。建設科技成果供需庫,實現科技獎勵、鑑定登記、財政資助成果等供給信息和企業技術需求信息全入庫,採取線上掛牌、線下撮合、路演對接等方式促進簽約轉化。深化與中國技術交易所、天津北方技術產權交易所等國家級技術轉移單位合作,探索建立跨區域技術交易聯盟機制,實現展示交易中心線上綜合服務系統與京津數據資源互聯互通,推進京津冀技術市場一體化。

做強科技成果轉化載體

建設科技成果中試熟化基地,面向中小微企業提供科技成果檢測檢驗、二次開發、評估評價等服務。加快培育一批科技成果轉化示範企業,支持企業主動吸納科技創新資源,開展技術攻關和成果轉移轉化,形成一批具備市場前景的創新產品。打造新技術套用示範場景,聚焦人工智慧、大數據、生命健康等前沿技術領域,打造一批先進套用場景試點示範工程,推動新技術、新產品的示範套用,助力創新鏈與價值鏈有機融合。

加快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

打造科技成果產業化高地,依託雄安新區、河北·京南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省級以上高新區、農業科技園區,推動一批重大創新成果落地轉化與產業化,形成高端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化的“快轉”高地。強化科技金融體系支撐,推動金融機構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加快形成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的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化的投融資體系,積極搭建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平台,吸引國內知名科技投融資機構,開展全方位、多領域合作。健全科技招商管理機制,加強對國內外高新技術項目、資金、人才、機構等吸引力度,探索以提升核心技術為主導的科技招商激勵機制,提升科技招商配套服務能力。

十一、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

加強創新人才培養

實施“燕趙雄才計畫”,在重點科學和工程技術領域,培育戰略科學家。大力實施省高端人才支持計畫、“巨人計畫”等科技領軍人才培養計畫,支持科技領軍人才領銜主持重大科研項目,賦予其在團隊組建、經費使用、技術路線等方面的自主權。實施“燕趙青年科學家”計畫,大幅度提高對優秀青年科學基金和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的投入力度,培養造就一批創新能力突出、發展潛力巨大、研究方向處於世界科技前沿領域的高層次青年科技人才。加強專業技術和高技能人才培養,開展專業技術人才繼續教育計畫,促進專業技術人才更新知識,著力加強名家大師技藝傳承,培育大批優秀工匠,加快培育和造就一支適應產業轉型升級要求的高技能人才隊伍。

強化人才團隊引進

實施創新人才推進計畫,大力引進我省急需的“高精尖缺”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和創新創業團隊。實施“百人計畫”“名校英才入冀”“春暉人才”“外專百人計畫”、重大引智計畫、科技卓越人才國際培養計畫等人才引進交流計畫,聚攏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領軍人才和優秀研究群體。打造人才集聚平台,推動建設一批匯聚高端人才的國別園、園中園,打造人才聚集區域高地,與國內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建一批產業研發中心,創設海外創新孵化器、離岸創新創業基地,加快集聚一批具有國際視野的領軍人才。創新人才招引機制,設立“京津籍人才‘冀漂’日”,多渠道引進京津高端智力資源。

健全人才激勵和保障機制

推進科技人才分類評價,加快建立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完善特殊優秀科技人才認定標準,積極推進職稱制度改革,實現職稱制度與職業資格制度有效銜接,對引進的海外高層次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進一步暢通職稱評審綠色通道。加快建立協調銜接的人才流動政策體系和交流合作機制,建立高端人才雙聘制,探索人才彈性編制池制度,全面推行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製度。最佳化人才公共服務,建設一批人才管理服務改革試驗區,充分賦予人才“引育留用管”自主權,推進人才創新創業服務綜合體建設,建立和完善住房、醫療、家屬安置、子女入學等方面的政策體系,打通人才服務“最後一公里”。

十二、加強科技開放合作

開拓國際科技創新合作新局面

深度參與國家“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畫,支持企業機構“走出去”建立海外研發機構、海外科技創新中心等創新創業平台。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創新資源,利用駐外使領館、國際友城、海外商協會、海外僑胞平台紐帶,深入開展國際技術轉移,強化與創新大國、關鍵小國在重點領域關鍵技術的精準務實科技交流合作,支持國際科技合作聯合研究開發項目,實施國際科技合作基地量質雙提升工程。深化河北國際技術直通車品牌活動,推進科技創新國際化,組建河北省科技創新國際研究中心,探索建立國際化科技創新諮詢機制。

構建區域科技創新合作新格局

促進區域科技合作利益共享,打造科技合作多邊協調關係和利益共同體。建立省域間科技合作交流機制,積極與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國內創新資源聚集區建立合作關係,重點推進基礎研究和戰略高技術領域的合作,積極與成渝、中部、東北等地區加強技術轉移、成果轉化、產業轉型升級等方面的合作,深化與貴州省在大數據產業等領域的科技創新合作,加強與港澳台全方位合作交流。

建立科技開放合作新機制

建立健全科技開放合作的省部、省際、省院、省校等合作機制,加強合作資源、政策工具和資助渠道的統籌銜接,建設新型科技開放合作基地,支持我省企業和高校、科研單位承接國際科技合作計畫項目。構建省外創新機構聯繫機制,全面落實與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的戰略合作協定,聚焦產業轉型升級、改革創新和鄉村振興等戰略領域開展重大決策諮詢,共同推進河北院士聯誼會等平台建設,鼓勵我省優勢企業、高校、科研院所聯合參與重大科技專項實施。

十三、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

提升科技治理能力

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推動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緊密結合,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提升技術、人才、資本等創新要素市場化配置效率。健全適應現代科技創新規律的科研管理和評價機制,激發高校、科研院所創新活力,推動體制內外科研人員自由流動,支持科研事業單位探索試行更靈活的薪酬制度,健全科技獎勵評定機制,穩定並強化從事基礎性、前沿性、公益性研究的科研人員隊伍。深化科技計畫管理改革,最佳化科研項目評審機制,組建省科技創新專家諮詢委員會,實施“揭榜掛帥”、定向委託、一事一議等科研項目組織方式。深化科研經費管理改革,加快推進“包乾制+負面清單”試點,給予科研人員更大經費管理自主權。強化智慧財產權創造、運用和保護,積極開展專利導航產業發展試點。實施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支持科普事業發展進口稅收政策等普惠性政策,推動各項科技創新政策落實落地。

加強科學普及

強化科普體系、科普基地和基礎設施建設,支持高校院所、科研機構向公眾免費開放實驗室及其他科技類設施,推進科普信息化建設,建立區域科普合作機制,形成科普資源互通共享新格局。拓展科普功能範圍,推動高端科研資源科普化,促進科研資源轉化為科普設施、科普產品,建設科普眾創空間,組建省級科普創新發展聯盟,提高科普產品品質和服務效能。提升全民科學素養,激發青少年科學興趣,普及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培養青少年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開展農業科普教育,培養具有科學文化素質、掌握現代農業科技的新型職業農民;完善職業培訓和技能人才培養體系,培養具有較高科學素質的城鎮專業技術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提升領導幹部科學決策和管理水平,開展科學方法培訓和科學精神培養。

最佳化創新環境

弘揚創新創業精神,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尊重科研規律,激勵引導廣大科技人員追求真理、勇攀高峰。大力弘揚新時代企業家精神,樹立崇尚創新、創業致富的價值導向,發揮企業家引領創新的關鍵作用,形成吸引更多人才從事創新活動和創業行為的社會導向。進一步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充分發揮勞模團隊、優秀工匠的創新示範帶動效應,營造崇尚創新敬業的社會氛圍。加強科研誠信管理,建立健全科研誠信建設管理制度,構建覆蓋科研活動全領域各環節的誠信管理體系,完善科研誠信管理平台,探索建立跨部門的科研信用共建聯動機制,實現科研信用信息共享共用,強化科研誠信的約束力。健全科技倫理治理體系,推動落實科技倫理規範和標準,壓實創新主體科技倫理主體責任,倡導負責任的研究與創新。

十四、強化規劃組織實施

加強黨的全面領導

各級各部門要把科技改革創新擺在全局工作核心戰略位置,切實加強黨對科技創新工作的領導,落實主體責任,及時研究解決改革中遇到的重大問題。各級各部門要健全領導組織機構,堅持黨政同責、一崗雙責,明確責任人、時間表、施工圖,舉全省之力推動“十四五”時期科技改革創新取得重大突破。堅持依法實施規劃,落實《河北省科技進步條例》以及相關法規制度,依法向省人大常委會報告規劃實施情況,自覺接受人大監督。

強化組織保障

發揮省科技創新工作領導小組作用,統籌負責本規劃的組織實施,加強與國家、京津的政策協調,指導協調推動全省科技創新重大戰略研究、重大政策安排、重大任務部署。各地各有關部門要切實履行職責,強化本地本部門科技創新發展部署,形成“上下聯動、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省、市、縣三級聯動工作推進機制。充分調動和激發科技界、產業界、企業界等社會各界的積極性,廣泛動員各方力量,共同推動規劃落地實施。

加大科技投入

完善科技創新投入體系,加強財政資金和金融手段的協調配合,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槓桿作用,引導更多的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投入從事科技創新活動,完善多元化、多渠道、多層次的科技投入體系。嚴格落實財政對科技投入只增不減的要求,持續加大財政科技投入力度,加大對基礎研究、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及重大成果轉化項目的支持,加大對企業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與產業化項目的支持,建立健全穩定性和競爭性支持相結合的財政科技投入機制。

加強監測評估

利用大數據等科技手段對規劃實施情況進行動態監測和定期評估,建立健全第三方監測評估機制,將監測和評估結果作為改進政府科技創新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據。完善以創新主體、創新投入、創新人才、創新成果、創新環境等指標為重點的區域創新能力評價體系,對省本級及各市(含定州、辛集市)、雄安新區開展創新能力量化評價,發布年度評價報告。建立動態調整機制,根據科技創新發展進展和經濟社會需求變化,對規劃指標和任務部署進行及時調整,確保規劃的科學性和指導性。

解讀

按照河北省委、河北省政府關於編制“十四五”規劃的部署和要求,2021年11月13日,河北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了《河北省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
  一、出台背景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發展的戰略支撐。省委九屆十一次全會提出,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推進創新型河北建設實現新突破和全麵塑造發展新優勢。省科技廳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積極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組織編制了《規劃》,經省政府審定同意後,以省政府辦公廳名義印發實施。
  二、主要內容
  《規劃》包括三大板塊,共14部分56節。
  第一板塊。即總體要求部分,主要內容包括形勢分析、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發展目標、總體部署。
  第二板塊。從第2至13部分是“十四五”時期的重大任務安排和重要工作舉措。
  第2部分至第3部分主要內容:緊抓“三件大事”重大國家戰略機遇,建設環京津協同創新增長帶,打造雄安新區和張北地區科技創新增長極,推動創新資源向城市、高新區和創新型縣域聚集,構建“點線面結合、縣市區聯動”的區域協同創新體系。
  第4部分主要內容:聚焦提升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充分發揮政府組織者作用,主動布局高能級科技創新平台和新型研發機構,主動協調高校、企業、中央駐冀院所力量,形成強大創新策源優勢,為我國科技自立自強做出河北貢獻。
  第5部分主要內容:聚焦提升企業創新能力,推動科技企業增多做強,發揮創新聯合體和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資源聚集優勢,培育創新型企業家隊伍,促進創新鏈與產業鏈高效對接。
  第6部分至第9部分主要內容:聚焦提升高水平科技供給,開展重點產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強化鄉村振興、人民生命健康和綠色低碳的科技支撐保障。
  第10部分主要內容:聚焦加速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加快完善科技成果轉化制度體系和技術轉移服務支撐體系,構建功能完備的技術轉化平台、成果交易平台,推動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第11-13部分主要內容:著力提供創新發展動力,包括提供創新人才動力,著力培育一批人才、引進一批人才、用好一批人才;提供開放創新動力,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創新資源,打造國際科技創新合作新平台,探索省際間科技合作新模式,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生態圈;提供改革創新動力,通過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加強科學普及、最佳化全省創新生態,持續不斷推進科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第三板塊。即第14部分,主要包括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強化組織保障、加大科技投入、加強監測評估等內容。
  三、出台意義
  “十四五”時期是我省加快建設創新型河北、加快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加快打造新發展格局的關鍵五年,《規劃》明確了“十四五”時期我省科技創新的指導思想、發展目標、主要任務和重大舉措,是科技創新領域的全省重點專項規劃,也是我省邁入創新型省份行列攻堅階段的行動指南,對於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發展動能,實現依靠創新驅動的內涵型增長意義重大。
  但對標先進省份,我省科技創新還存在較大差距。一是科技投入不足,嚴重製約自主創新能力提升。二是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不強,科技領軍企業缺乏,創新鏈與產業鏈銜接不緊密。三是科技成果轉化效能不高,新技術向現實生產力轉變“最後一公里”渠道不暢。四是科技領軍人才匱乏,創新第一資源基礎不牢。五是科技創新生態尚需改善,改革創新步伐有待加快。

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黨對科技工作的全面領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按照“四個面向”的要求,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教興冀戰略,把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發展動能作為工作主線,強化科技創新體系建設,著力提升知識創新能力,打造具有創新策源優勢的戰略科技力量,著力提升技術創新能力,構建現代產業和社會發展技術創新體系,著力提升產業創新能力,加快推動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著力提升企業創新能力,促進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著力提升人才創新能力,吸引全球高端人才向河北集聚,著力提升科技開放合作能力,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路,著力提升區域創新能力,推動創新型河北建設融入國家創新體系,著力提升科技治理能力,營造良好創新生態,為建設現代化經濟強省、美麗河北提供強大科技支撐,全力推進創新型河北建設實現新突破。

基本原則

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突出五個“更加注重”。
  更加注重提升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建立完善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區域創新和科技治理四大創新體系,加強系統布局,夯實四梁八柱,提升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更加注重支撐引領產業發展。聚焦創新鏈與產業鏈融合發展,推動科技創新資源向產業創新集聚,促進傳統產業技術升級,提升高新技術產業競爭力,培育數字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新優勢。
  更加注重協同開放創新。構建國際科技開放合作新格局,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路,推進京津冀協同創新向縱深發展,提升創新資源承接能力,在對接京津中加速發展提升自己。
  更加注重發揮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作用。加快科技管理職能轉變,加速“放管服”改革,發揮市場在創新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提升技術、人才、資本等創新要素市場化配置效率。
  更加注重激發創新創業活力。打通經費管理、科研評價、成果轉化等重點環節的痛點、堵點、難點,為科研人員鬆綁解縛,賦予科研人員更多自主決策權。

主要目標

到2025年,全省整體科技創新水平再上新台階,區域綜合科技競爭力明顯增強,創新型河北建設實現新突破。
  基礎研究和技術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在基礎研究、套用基礎研究領域形成更多競爭新優勢,在重點產業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部分前沿科技領域占有一席之地。
  科技力量創新策源效應明顯增強。創新平檯布局更加最佳化,企業組織產學研聯合攻關能力顯著提升,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發機構在重大科研任務中的作用更加凸顯,在重點領域擁有一批高水平攻堅團隊。
  支撐引領新發展格局成效明顯。現代產業發展技術創新體系基本建成,科技創新對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保障更加有力,區域創新均衡協調發展趨勢明顯。
  京津冀協同創新加速推進。雄安新區創新高地效應初顯,形成一批環京津協同創新增長極,承接京津創新資源能力明顯增強,融入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生態圈。
  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更加完善。基本建立起適應創新發展規律的資源配置與管理模式,評價激勵機制更加科學完善,各類人才創新創業活力競相勃發。
河北省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
21JZBZ1410001
  到2035年,全省科技創新實力大幅提升,躋身創新型省份前列。

總體部署

緊緊圍繞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突出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加強系統布局,不斷提升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推動創新型河北建設實現新突破。
  1.推動區域協同創新向縱深發展。緊抓“三件大事”重大國家戰略機遇,建設環京津協同創新增長帶,打造雄安新區和張北地區科技創新增長極,推動創新資源向城市、高新區和創新型縣域聚集,形成一大批創新型產業集群,構建“點線面結合、縣市區聯動”的區域協同創新體系。
  2.打造國家戰略科技“河北力量”。充分發揮政府作為重大科技創新組織者作用,面向國家和省重大戰略需求,主動布局高能級科技創新平台和新型研發機構,主動協調高校、企業、中央駐冀院所力量,形成強大創新策源優勢,為科技自立自強作出河北貢獻。
  3.加快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實現高新技術企業數量質量雙提升,更加注重科技領軍企業培育,支持科技領軍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形成開展技術攻關的強大合力,完善科技企業服務平台,不斷夯實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培育一大批創新型“鏈主”企業。
  4.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聚焦重點產業、重點環節、重點領域、重點產品,實施“揭榜掛帥”“賽馬”等制度,支持一大批科技項目、產出一大批科技成果,強化技術供給,提升產業鏈核心競爭力。
  5.加速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加快完善科技成果轉化制度體系和技術轉移服務支撐體系,構建功能完備的技術轉化平台、成果交易平台,推動一大批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6.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健全人才培養體系、拓寬人才引進渠道、創新人才激勵政策,把培育青年科技人才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完善科技人才服務平台,健全人才激勵和保障機制,集聚一大批國際一流科技人才。
  7.加強科技開放合作。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創新資源,深度參與國家“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打造國際科技創新合作新平台,探索省際間科技合作新模式,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生態圈。
  8.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堅持“抓戰略、抓改革、抓規劃、抓服務”定位,加快轉變政府科技管理職能,重點推進科技計畫管理、科技經費管理和科研評價改革,打造一批科技體制機制改革試點,持續最佳化創新生態環境。

二、培育創新發展新高地

推進京津冀協同創新向縱深發展

“京津研發、河北轉化”再提速,深入推進河北·京南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建設,規劃建設一批高水平中試基地,打造京津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承載高地。推動京津冀技術市場實現技術交易、科技成果、技術契約登記等信息數據互聯互通。充分發揮自由貿易試驗區、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等政策優勢,培育一批環京津協同創新增長極。以環京津科技園區及曹妃甸、渤海新區、北戴河新區等綜合承接平台為重點,積極承接京津科技創新資源外溢,形成協同創新重要節點。推動京津冀創新資源開放共享,推進河北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建設。探索稅收及運營收益按要素投入比例分配的利益共享機制,引導科技創新資源、產業資源跨區域自由、高效、合理流動。

打造雄安全球創新高地

加速布局高端科技創新平台,積極承接北京一流高校、科研院所疏解轉移,建設區域科技創新中心。積極爭取國家實驗室或國家實驗室的基地落地雄安新區,培育建設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技術創新中心。建立國際一流科技基礎支撐體系,以雄安新區為核心創建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集中資源建設一批開放型重大科研設施和科技創新支撐平台。構建國際化創新創業服務體系,加快建設雄安國際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國家技術轉移中心),探索設立智慧財產權保護中心,建立全鏈條科技企業培育孵化體系,打造國際科技創新合作試驗區,全面提高創新創業服務支撐能力。

引領張北地區創新發展

推動更多先進科技成果在氣象、交通、廣播電視、安保、冰雪運動、場館建設等領域套用,在張家口市崇禮區積極打造5G、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新技術套用示範場景,提升辦賽、參賽、觀賽科技保障能力。高標準建設河北省冰雪產業技術創新研究院,提升冰雪產業發展水平。推動冬奧遺產傳承與可持續利用研究,在新能源汽車、智慧能源、近零排放等重點領域開展技術創新和成果套用示範,為後奧運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科技支撐。聚焦安全防護、城市管理、民生服務、冰雪旅遊等重點領域建設套用示範場景,打造崇禮綠色智慧小鎮。

三、引領區域創新發展

加快創新型城市建設

實施創新型城市建設工程,支持各設區的市圍繞當地產業發展特色,探索區域創新驅動發展、引領帶動示範模式。圍繞加大創新投入、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增強綠色發展支撐水平等方面,著力提升石家莊、唐山、秦皇島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水平,儘快進入高水平國家創新型城市行列。支持保定、廊坊、邯鄲、滄州等城市,積極爭創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

推動縣域創新再上新台階

大力實施縣域科技創新躍升計畫,鼓勵縣域科技創新工作爭先進位。圍繞107個縣域特色產業創新發展,加快推進科技創新平台和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布局,推進縣域特色產業向中高端邁進。全面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構建面向基層的科技創新綜合服務體系。推動創新型縣(市)和創新型鄉(鎮)建設行動,引導各縣(市)和重點鄉(鎮)積極引進創新資源,提升產業發展能級,支持創新能力突出的縣(市)積極爭創國家級創新型縣(市)。

提升高新區發展能級

實施高新區提檔升級行動,積極推廣“一區多園”和“整體託管”模式,壯大國家高新區規模。全力推進石家莊高新區、保定高新區、唐山高新區、承德高新區、燕郊高新區增比進位,推進滄州高新區、衡水高新區升級為國家高新區,支持邢台高新區和邯鄲高新區創建國家高新區。在發展基礎較好的縣(市、區)新布局一批省級高新區。支持高新區精準謀劃“一區一主導產業”,打造一批掌握關鍵核心技術、產業技術體系完備、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的創新型產業集群。強化高新區公共服務支撐,支持高新區建設公共技術研發服務平台、科技投融資平台和科技中介服務平台。

打造區域創新增長極

支持省會石家莊在創新型河北建設中發揮“領頭雁”作用,建成全省科技創新中心和全國有影響力的產業創新中心。支持保定市深度對接北京市和雄安新區,集聚創新資源,打造京雄保協同創新高地。支持廊坊市圍繞數字經濟和科技服務業,建設與京津一體化發展示範區。支持唐山、滄州、秦皇島市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沿海創新型城市。支持邯鄲、邢台市建設產業技術升級示範區,支持邯鄲市建設區域科技創新中心。支持衡水市圍繞雄安新區科技創新和產業布局建設雄衡創新協作區。推進承德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建設,支持承德市建設河北光學天文台、中國·興隆天文論壇永久會址。支持張家口市把京張高鐵沿線建成“京張科技創新走廊”。支持定州、辛集市積極融入全省創新生態圈。

四、打造創新策源新優勢

增強原始創新能力

強化自然科學基金原創導向,堅持穩定支持基礎研究自由探索,擴大自然科學基金覆蓋面。進一步最佳化學科布局,持續加大對基礎學科、交叉學科和新興學科的投入力度,對數學、物理等重點基礎學科給予更多傾斜,推動基礎學科與套用學科均衡協調發展。加強目標導向的基礎研究,實施基礎研究“攀登計畫”,集成跨學科、跨領域、跨單位的優勢力量,聚焦先進制造、生物醫藥、現代種業等我省重點產業鏈關鍵技術瓶頸和區塊鏈、人工智慧、量子信息等前沿和交叉領域,凝練基礎科學問題,開展基礎科學研究,解決一批關鍵科學問題,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基礎科學支撐。強化基礎研究與前沿技術研究、工程化研究、套用示範全鏈條部署,推動重點領域項目、基地、人才一體化配置,促進基礎研究、套用研究與產業化融通發展。

最佳化創新平台體系

面向國家和省重大戰略需求,充分發揮高水平大學、科研院所和領軍企業的作用,謀劃布局河北省實驗室。積極推動在重型機械裝備、空天網路安全、植物有效成分提取等領域培育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在石油勘探等領域培育建設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在氫能、先進環保、生物醫藥等領域布局建設省級產業創新中心。圍繞基礎學科和重點產業技術領域,最佳化、調整和新建一批省級重點實驗室,推進省級技術創新中心、製造業創新中心、產業技術研究院、工程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創新平台建設。依託省重點支持的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領域組建一批河北省基礎學科研究中心,打造前沿科學領域學術創新高地。

強化科技基礎條件建設

實施科技基礎條件建設專項,加強大型儀器設備、科技文獻、實驗動物、計量標準等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台建設,推動科技資源開放共享。在生態系統、特殊環境與大氣變化、地球物理、材料腐蝕等領域,依託國家和省級重點實驗室,布局建設省級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台),加強對微生物菌種、動植物標本、作物種質資源、岩礦化石標本、生物樣本等資源庫的布局協調,提升對高水平重大科研任務的基礎支撐能力。支持涿州國家模式動物表型與遺傳研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籌劃布局氫冶金、先進材料、合成生物研究等以支撐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新材料和新藥研發為主要任務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培育壯大新型研發機構

突出體制機制創新,強化政策引導保障,推動多元化主體投資、多模式組建、現代化管理和市場化運作的新型研發機構建設發展。堅持“誰舉辦、誰負責、誰設立、誰撤銷”,壓實舉辦單位管理保障職責。建立新型研發機構評價體系,加強監測評估與指導,對創新能力強、體制機制活、產業發展貢獻大的新型研發機構給予經費支持,鼓勵其申報省科技計畫項目和科技創新平台,引導新型研發機構面向我省產業發展和科技創新需求,開展科學研究、技術創新和研發服務,孵化培育一批擁有前沿技術和先進成果的科技型企業,推動全省新型研發機構群體高質量發展。

提升高校創新供給能力

支持高校面向區域產業發展需求調整學科結構、更新專業設定,提升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水平。支持高校與所在地政府、企業共建產學研合作實驗(試驗)基地、創新平台及研發體系,推進形成利益共同體。鼓勵高校構建多樣化的創新人才成長培養體系,培育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緊密結合的各類人才。支持高校發揮大學科技園作用,結合所在地區發展定位和產業布局,把大學科技園打造成服務區域創新發展的成果轉化“主陣地”、創新創業“孵化園”和高新產業“策源地”。

促進央地一體化發展

支持中央駐冀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在省內優先轉化,支持其創辦的高新技術企業,優先納入省高新技術後備企業庫。鼓勵中央駐冀科研院所及其創辦的高新技術企業參與本省地方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支持符合條件的軍工科研院所轉制為科技型企業。支持中央駐冀科研院所在高新區、科技園區建設中試研發基地、科技產業基地、企業孵化器等創新載體,提升成果轉化效率,形成科技成果轉化高地。支持央地聯合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國家級創新平台。引導中央駐冀科研院所與省屬高校、科研院所開展學術交流,推動大型精密儀器協作共用和科研數據共享。

做強河北省產業技術研究院

以河北省產業技術研究院為主體單位,聯結高校、企業,採用“技術榜單”“賽馬”等方式,聚焦產業關鍵核心技術,構建產業技術研發、套用場景示範、成果產業化一體化的支持機制,推動財政資金聚合攻關。搭建產業技術研發平台、產業創新服務平台和綜合創新管理平台,支撐和服務主導產業、特色產業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探索“一院多制”管理體制、“雙表評估、助投聯動”項目生成機制、“價值導向”機構考核機制和“先行先試”創新政策跟進機制,常態化開展產業創新政策研究,打造產業創新政策試點樣板,構建具有持續發展活力的產業技術創新生態。

五、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

壯大技術創新主體

引進培育一批前沿技術領域的高新技術企業,實現數量質量雙提升。實施科技領軍企業培育行動,遴選一批創新能力強、發展潛力大的高新技術企業,納入科技領軍企業後備培育庫,形成“高新技術企業—入庫培育企業—科技領軍企業”梯度培育體系。建立科學評選機制,分類發掘培育“瞪羚”、獨角獸企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強化服務支撐,打造科技型高成長企業標桿。完善科技型中小企業認定管理和考評機制,強化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梯次培育與精準支持,搭建科技型中小企業全鏈條成長階梯。

組建創新聯合體

支持有條件的科技領軍企業開放創新鏈、供應鏈資源,聯合行業上下游、產學研力量牽頭組建體系化、任務型創新聯合體。推動創新要素向創新聯合體集聚,支持創新平台、創新人才、科技金融服務、科技基礎設施等優先在創新聯合體布局。支持創新聯合體建設共性技術平台,承擔重大科研任務,集中力量突破我省重點產業急需的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

推進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建設

面向我省區域優勢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技術需求,鼓勵行業領軍企業牽頭,聯合省內外產業鏈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建設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支持聯盟運用市場機制集聚創新資源,完善產業技術創新鏈條,突破產業發展技術瓶頸,加快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全面提升產業自主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積極構建由聯盟主導的產業關鍵技術攻關機制,組織領軍企業和高校、科研機構共同開展關鍵技術攻關,占領重點產業發展制高點。

培育創新型企業家隊伍

實施創新型企業家培育行動,堅持選拔與申報並行,篩選一批優秀企業家人才,納入創新型企業家培養計畫。探索實行選派培訓制度,依託高校開設專題培訓課程,建設創新型企業家培養基地,定期選送一批培育對象到國內外大學、重點園區、政府職能部門、大型企業等地學習交流,提升創新能力和管理素質。鼓勵創新型企業家申報各級各類科技和人才計畫項目,優先支持培育對象所在企業申請創新平台、資質認證和國內外專利,建立優秀創新型企業家評選與獎勵制度,形成正向激勵與引領效應。

六、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

推進傳統產業技術升級

聚焦鋼鐵、石化、軌道交通裝備、汽車、食品、紡織服裝等傳統產業,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突破一批關鍵共性技術,轉化套用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研發推廣一批重大戰略產品,推動我省傳統企業儘快實現轉型升級。圍繞傳統產業高端化、智慧型化、綠色化發展,組織實施一批重點技術改造項目,持續提升企業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
傳統產業技術升級重點攻關方向
  專欄1:傳統產業技術升級重點攻關方向
  1.鋼鐵領域。加強關鍵共性技術攻關,加快高端、優質、高附加值鋼材產品研發和生產,重點開發戰略性新型鋼鐵新材料,補齊產業發展短板。支持鋼鐵企業向裝備製造、金屬製品、建築用鋼結構等下游產業延伸,向冶金新材料領域拓展。
  2.石化領域。圍繞產業集約化、項目大型化、產品差異化、技術高端化、工藝綠色化、生產安全化,著力發展高性能樹脂、高性能橡膠及彈性體、高性能纖維、功能性膜材料、電子化學品等,完善以烯炬、芳炬為龍頭的石化產業鏈條。發展輕量化、高強度、耐高溫等化工新材料,進一步延伸、做強產業鏈。開展綠色循環化改造,推廣新型反應、新型催化等一批綠色合成技術。
  3.軌道交通裝備領域。依託駐省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和重點骨幹企業開展關鍵技術攻關,攻克晶片、IGBT、高壓絕緣子等技術,提高同類國產部件的可靠性、安全性,實現進口部件全替代;依託唐山、保定、石家莊市重點發展高速動車組、城市軌道交通系統、中低速磁懸浮綜合軌道交通系統等全譜系智慧型化產品系列,重點研發動車組總成、車體減振降噪和輕量化技術、高性能轉向架技術、列車網路控制技術等關鍵技術,進一步提升產品競爭力。
  4.汽車領域。聚焦汽車產業和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術交叉融合,超前布局氫燃料電池汽車、智慧型網聯汽車和無人駕駛汽車。突破整車集成開發技術、輕量化設計與製造、氫燃料電池電堆、高能量密度動力電池、驅動電機和整車控制器等關鍵技術,打造上游關鍵原材料及核心零部件、中游整車製造、下游充電服務及後市場服務全產業鏈。利用北京冬奧會和雄安新區示範輻射套用,加強京津冀汽車產業技術協同創新,支撐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建設未來汽車產業發展高地。
  5.農業機械領域。重點加強特色作物生產、農產品初加工等智慧型機械裝備研發,提升全省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加強設施農業智慧型化生產技術研發與產品研製,促進設施農業提檔升級。推進農機農藝和信息技術等集成研究與示範,提升我省農業生產機械化、智慧型化、精準化水平。
  6.食品領域。推進食品工業規模化、智慧型化、集約化、綠色化發展。圍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創新食品加工、供應、消費模式,推動傳統主食及中式菜餚工業化生產,推動食品功能化、營養化、休閒化、方便化,彌補食品基礎研究、重大技術套用、關鍵裝備自主化、創新成果產業化等產業鏈條技術短板,建立食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和責任機制。
  7.紡織服裝領域。圍繞多功能、高性能發展方向,發展高性能土工紡織材料、高效長壽命工業過濾材料及高性能敷料、組織器官修復等醫療用紡織品。開發高性能複合材料消防服、防彈衣、抗熱服等產品。加強高性能纖維高品質低成本、數碼噴墨印花、少水無水節能印染等高端技術研發套用。

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競爭力

圍繞提升我省重點產業鏈技術競爭力,以信息智慧型、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等高新技術產業為重點,在核心基礎零部件、核心電子元器件、工業基礎軟硬體、先進材料等技術缺失和技術短板領域,布局系列重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任務,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引導和組織強勢戰略科技力量集中精力突破瓶頸制約,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給自足、自主可控。
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競爭力提升重點攻關方向
  專欄2: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競爭力提升重點攻關方向
  1.太陽能光伏領域。聚焦我省太陽能光伏重大科技需求,重點突破新型太陽能電池寬譜吸收高效光電轉化材料和設計技術、新型高效疊層電池設計與製備技術、高性能太陽能電池CCZ矽材料拉晶技術;鞏固提升超薄晶矽切片技術、隧穿鈍化和異質結電池技術、高功率高可靠性智慧型化組件設計及製備技術、綠色光伏組件設計與回收技術、長壽命高耐候性光伏組件背板製備技術、光伏與建築結合設計方法和集成技術。
  2.氫能領域。重點突破先進高效電解水制氫技術、70MPa加氫站關鍵裝備、全功率乘用車和大功率燃料電池系統、高海拔低溫環境下燃料電池發動機及其附屬檔案系統適應性、塑膠內膽車載儲氫瓶的研製技術等關鍵共性技術;鞏固提升高效大規模低成本鹼性電解水和質子交換膜電解水制氫、氫燃料電池發動機系統集成、大容積鋼質內膽碳纖維環向纏繞氫氣瓶製造等領域領先技術。
  3.機器人領域。依託唐山高新區重點發展模組化工業機器人智慧型控制平台、面向消防任務的多機器人協同作業、防爆巡檢機器人、適合焊接的工業機器人本體、基於無線網路與雲存儲技術的機器人智慧型互連與管理等機器人軟硬體產品;依託廊坊香河機器人產業基地重點發展工業機器人減速器、控制器、末端執行器等機器人關鍵零部件;依託石家莊、邯鄲等地重點發展無人機指揮控制站、無人機數據鏈、機器人的智慧型倉儲物流等機器人關鍵技術;依託河北省重點高校突破機器人多維力感測器、柔性可穿戴步行輔助外骨骼機器人人機融合、深海小型模組化自主水下機器人等機器人領域領先技術。
  4.現代通信領域。突破氮化鎵、碳化矽單晶襯底製備和超高速生產生長技術、氮化鋁多晶複合襯底技術、現代通信專用射頻、功放和基帶晶片研製等核心技術,提升我省第三代半導體器件產業化水平。發展自主可靠的量子通信、6G無線通信、無線光通信、超低時延傳輸組網、北斗+低軌全球導航增強載荷及通導一體化、應急專網通信、衛星網際網路、多源異構網路融合等技術,實現樣機研製和示範系統建設,完善產業鏈條的感測器、模組、陶瓷封裝、5G小基站、抗干擾天線、套用終端、高端裝備、網路安全和智慧型服務等技術發展。在石家莊鹿泉區、保定高新區、滄州經開區等地打造第三代半導體、5G\6G通信、衛星導航、智慧型車聯網和車路協同等產業技術聚集區。推動中電科13所、54所、中船重工718所等科研機構科技成果轉化步伐加快。
  5.新型顯示領域。重點突破新型液晶材料、高純電子混合氣的自動批量配製、可摺疊透明聚醯亞胺(CPI)蓋板、移動智慧型終端用柔性可摺疊OLED屏開發及產品化等關鍵共性技術;鞏固提升OLED材料的生產工藝及產業化、大面積平面靶材邦定、高純三氟化氮生產、高阻隔封裝薄膜材料製備、高均勻超淨面玻璃基板生產、全螢幕顯示模組超窄框線及異形切割等領域領先技術。
  6.大數據領域。重點突破數據中心綠色化低碳化、基於數字孿生的傳統產業數位化、智慧型低碳工業物聯網、基於新型攻防博弈模型的網路安全、區塊鏈套用技術與系統構建等共性關鍵技術;鞏固提升生態環境監控預警及溯源評估、基於虛擬現實的數字文化、基於空間位置的智慧民生、基於多模態感知與融合的智慧城市、基於“網際網路+”的智慧醫療等領域領先技術。重點推動石家莊、承德、張家口、秦皇島、廊坊、雄安新區等地開展大數據產業技術套用示範,打造石家莊正定、張家口懷來等數字經濟產業園區技術創新高地,形成數位技術在智慧型製造、生物醫藥、文化旅遊、軟體與信息服務等領域的創新套用。
  7.生物醫藥領域。重點突破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人工智慧藥物設計和發現技術、基因編輯技術、病毒載體構建技術、核酸疫苗開發技術以及蛋白靶向降解藥物、雙(多)特異性抗體、抗體偶聯藥物、多肽類藥物等新一代生物藥開發技術、綠色催化與生物轉化技術、亞單位疫苗多聚融合技術、新型疫苗佐劑與製劑技術、診斷標誌物發現和篩選技術、診斷用抗體開發等技術;鞏固提升微通道反應等流體化學技術,緩控釋新型製劑技術、抗體片段工程化改造技術、高表達細胞系開發技術、生物技術藥物長效製劑技術等優勢技術。

培育未來產業發展新優勢

圍繞冰雪裝備、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築、臨空經濟和金融科技等具有先發優勢的未來特色產業,加強核心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套用,打造一批未來優勢產業鏈。支持有條件的科技領軍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在量子計算與量子通信、工業網際網路、基因技術、類腦智慧型、太赫茲、太空飛行器、生物育種等領域開展技術攻關,積極打造未來技術套用場景,搶占未來產業技術制高點,加速形成若干未來產業。
未來產業技術重點攻關方向
  專欄3:未來產業技術重點攻關方向
  1.冰雪裝備領域。支持雪上運動裝備、冰上運動裝備、冰雪場地裝備和冰雪器材產業發展急需的高性能鋼、納米材料、輕質耐磨材料、碳纖維套用技術、特種合金等技術研發,推進可穿戴式智慧型裝備在冰雪運動訓練中轉化套用,培育發展一批基於VR和AR技術的虛擬冰雪娛樂產品。
  2.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築領域。突破密封材料、防水材料、保溫材料、能源環境一體機等共性關鍵技術,提升全產業鏈配套能力和創新能力。鞏固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築產業國內領先地位,以發展高性能門窗、環境一體機、保溫系統、專用特種材料等核心部品為重點,完善最佳化集成系統技術,探索新型運維管理模式,構建集研發、製造、設計、施工、運維各環節的全流程服務和全產業鏈體系。
  3.臨空產業領域。布局發展以積體電路、智慧型網聯汽車核心零部件為重點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以智慧型物流裝備、機器人核心部件及集成為重點的高端智慧型裝備產業,以生物醫藥、高端醫療設備、高端醫療服務為重點的生命健康產業以及以航空器及配套產品研發為重點的航空產業,建設以科技創新產業為支撐的臨空經濟區。
  4.金融科技領域。積極運用現代科技成果改造和創新金融產業、經營模式、業務流程等,推進科技與金融深度融合,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有效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推動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生物識別、區塊鏈和人工智慧等在金融領域發展,推動金融科技在支付清算、借貸融資、直銷銀行、財富管理、保險、交易結算以及金融監管等領域套用。
  5.前沿引領技術領域。支持有條件的高校、院所、企業圍繞量子計算與量子通信、類腦智慧型、基因編輯、太赫茲、太空飛行器、生物育種等領域超前開展基礎研究、套用基礎研究和技術創新,提升原始創新能力,爭取制高點技術新優勢。

支撐引領數字經濟發展

以“數字產業化、產業數位化”為主線,發揮數據資源基礎作用,推動關鍵技術研發,提升創新能力,在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等現代化數據領域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形成一批重大創新成果。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融合發展,促進傳統產業高端化、智慧型化、綠色化變革。打造智慧服務示範區,提升公共服務、社會治理等數位化、智慧型化水平。發展特色高效數字農業,培育數字農業新動能。探索數字驅動新業態,催生數字套用新模式。加快建設發展雄安新區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京津冀大數據綜合試驗區,打造一批特色鮮明、示範性強的重點園區。
數位化技術重點攻關方向
  專欄4:數位化技術重點攻關方向
  1.新業態新模式。推廣基於多源感測器實現的無人超市、智慧型便利店、自助售貨機等新零售模式關鍵核心技術;支持我省鋼鐵、建材、醫藥、化工優勢企業與網際網路企業深度合作,打造協同製造平台、電商平台、物流平台等網路系統;推廣數字權益證明、數字加密、流通驗證等技術,構建支付貨幣、通用平台為核心的通證經濟發展生態,探索在教育、社交、公益、金融等領域的套用。
  2.製造業數位化。在鋼鐵、建材、石化、機械等傳統行業,加快提升工業網際網路創新研發能力,開展智慧型化裝備、工業協定解析、邊緣計算系統、工業無線通信、工業大數據分析、工業安全防護等技術研發。推動人工智慧技術在關鍵製造裝備領域融合套用,實現製造裝備自感知、自學習、自適應、自控制。
  3.服務業數位化。加快移動網際網路、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與交通、物流、港口及設計諮詢等服務業深度融合,構建智慧交通、智慧港口、智慧物流、智慧旅遊、智慧醫療、智慧教育等技術套用,培育信息消費熱點。推動區塊鏈技術在金融、物流、跨境電商、商品防偽、著作權保護、養老、精準脫貧、醫療健康、社會救助等領域的套用。
  4.農業數位化。加強溫度感測器、濕度感測器、pH值感測器、光照度感測器、CO2感測器等技術研發和設備開發,推廣農業物聯網套用。開發建設基於衛星遙感、無人機、田間觀測一體化的農業遙感技術,加快發展數字田園、智慧養殖、數字植物工廠、數字漁業、數字種業等高端農業。開發建設智慧農業雲平台,整合與集成耕地、種業、漁業等各類數據資源,推動數據標準化。

七、加強鄉村振興科技支撐

強化種子安全科技保障

圍繞建設種業強省、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瞄準學科前沿加速種業科技創新。加強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創製具有重大套用價值的新種質。加快現代育種技術研究與套用,推進常規育種技術與現代高效精準育種技術有機結合,提高育種效率。培育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突破性的、地方特色的農作物與畜禽水產新品種,進行規模化示範和套用。
種子安種子安全科技保障重點攻關方向全科技保障重點攻關方向
  專欄5:種子安全科技保障重點攻關方向
  1.種質資源。開展主要農作物、畜禽、水產等優異種質資源的收集保護,加強種質資源表型與基因型精準鑑定評價,發掘具有重要套用價值並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關鍵功能基因,開展重要經濟性狀形成機制研究,創製優異核心種質資源,強化育種創新基礎。
  2.育種技術。開展組學、全基因組選擇和基因編輯等生物技術研究,加強光譜成像、大數據、5G和人工智慧等信息技術在育種中的套用,建立完善現代精準育種技術體系,增強育種技術儲備。
  3.新品種。開展糧棉油、果菜菌、藥用植物、林草、畜禽、水產等標誌性、突破性農業生物新品種培育,開展良種繁育、種子質量控制及配套技術研究示範,提升種業核心競爭力。

引領現代農業發展

發展生態綠色高效安全的現代農業技術,提升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開展農業節水、耕地質量提升、生物製造、現代養殖、生態循環等技術研發,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圍繞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加強農產品加工、智慧農業等領域關鍵共性技術攻關,促進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農業高質量發展重點攻關方向
  專欄6:農業高質量發展重點攻關方向
  1.節水農業。以提高降水保蓄利用率和農田水分生產效率為核心,研發作物節水關鍵技術、適水種植高效技術模式和節水設備,構建旱作節水生產和新型耕作制度技術體系,減少地下水超采。
  2.耕地質量。以土壤質量提升與健康保育為核心,研發中低產田綜合培肥、濱海鹽鹼地高效利用、連作障礙土壤改良、土壤污染修復、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控等技術,示範新型種養加生態循環模式,支撐耕地質量健康和農業可持續發展。
  3.綠色投入品。研發生物肥料、生物農藥、生物獸藥、生物飼料、新型疫苗等產品及配套關鍵技術,突破“一施多效”等農藥施用、水肥耦合增效簡化施肥、病蟲草害檢測及綠色防控、動物重要疫病快速診斷等技術瓶頸,推動肥藥減施。
  4.農產品加工。重點開展主糧作物、特色果蔬、雜糧營養品質分析和功能挖掘研究,集成優勢果蔬商品化處理與貯運保鮮技術,研發畜禽水產等副產物無損綜合利用關鍵技術,開發新型功能性加工食品,突破農產品加工高值化技術瓶頸。
  5.都市農業。重點開展高端設施農業、精品農業、休閒農業等技術研發與集成示範,發展新模式新業態,推進生產、生活、生態深度融合,推進都市與鄉村生產生活方式變革。
  6.山區特色農業。加強燕山—太行山特色優勢資源保護利用,攻關果蔬、雜糧、食用菌、中藥材、畜禽等輕簡高效生產關鍵技術,研發山區特色產業高值增長技術體系,支撐山區綠色高質量發展。

做強農業科技園區

大力實施農業科技園區提升行動,支持有條件的園區創建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爭創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引導科技、信息、人才、資金等創新要素向園區高度集聚,做優“星創天地”等雙創載體,搭建農業科技綜合服務平台,提升園區創新服務能力。拓展園區成果展示示範、技術轉化推廣等功能,增強輻射帶動能力,促進區域特色優勢產業集聚升級。突出園區“農、科、高”特點,強化高新技術在農業中的套用,形成現代農業發展和經濟成長的新業態。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新活力,推動產城產鎮產村融合發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八、強化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科技供給

築牢重大疫病防控科技防線

強化新冠肺炎等重大傳染病的監測預警、風險評估、流行病學調查、檢驗檢測、應急處置等工作中的科技支撐。在嚴重影響我省居民健康的地方病、重點傳染病的監測預警與診斷干預方面,加快形成一批適宜防控技術。加強健康影響因素等領域研究,強化老年人、青少年、婦女兒童等重點人群健康保障,加強高危人群常見疾病的流行規律和危險因素等綜合防治技術及產品研究。推進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公共衛生管理和健康教育領域的套用,促進大數據網路管理平台建設,切實提升公共衛生保障能力和技術水平。
公共衛生技術重點攻關方向
  專欄7:公共衛生技術重點攻關方向
  加大新型冠狀病毒新發和常見病毒變異檢測、病毒溯源、環境樣品病毒監測及防控等技術和產品研發;鞏固提升我省對病毒性肝炎、結核病等重大傳染病的防控水平;支持開展愛滋病等其他重大傳染病和突發疫情的監測預警、風險評估、流行病學調查、檢驗檢測、應急處置等研究;支持開展心理、營養等與我省居民生活質量密切相關的健康問題研究;加快研發傳染病快速診斷、預防和防護產品。

提升臨床診療技術水平

針對嚴重影響人民民眾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大慢性疾病,開展精準化研究、疾病共性病理、康復和再生醫學等領域臨床套用醫學研究,加快引領性臨床技術的創新突破和套用發展。繼續發揮神經系統疾病、骨科等重大疾病和重症肌無力等領域基礎研究和臨床診療優勢,提升惡性腫瘤、心血管、代謝系統等常見病、高發病的臨床診療技術水平。圍繞臨床需求,加快推動醫工融合和智慧醫療發展。高質量建設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打造臨床醫學和轉化醫學研究高地。
臨床診療技術重點攻關方向
  專欄8:臨床診療技術重點攻關方向
  1.前沿診療技術。支持基因組學、代謝組學等生物技術以及醫學人工智慧、大數據融合分析、新型影像技術等前沿及共性技術研發;支持開展生物治療、微創治療、細胞治療、再生醫學、腫瘤免疫臨床診療等新技術研究;支持研發一批重大疾病風險監測、早期篩查、分子分型、精準治療、療效評估等防控診療新技術。
  2.重大疾病防控。針對威脅居民健康的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糖尿病、精神神經系統疾病等重大慢性疾病,消化、婦產、兒科、口腔等常見病,以及地方病、生殖健康和出生缺陷、重症肌無力等罕見病的臨床問題,加強基礎研究向臨床轉化,加快適宜診療新技術的推廣和套用,有效提升疾病精準診斷與治療水平。
  3.醫工融合。支持融合臨床數據、影像學診斷技術、人工智慧技術、機械製造、計算機大數據分析技術,開展基於5G的全省臨床疾病數據信息採集、存儲和遠程診療平台研究,開展神經系統疾病早期診斷—計算機智慧型軟體模型研究,研究開發骨科人工智慧機器人。

加強中醫藥傳承與創新

挖掘和傳承燕趙中醫藥精華,加強古典醫籍精華的梳理和挖掘,加強絡病理論、濁毒理論創新研究,提升中醫治未病、中醫藥防治優勢病種與疑難病診療水平。發揮中醫藥在新發突發傳染病防治和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中的作用。加強中藥資源保護利用,提升中藥質量。推動重大新藥創製,鼓勵中藥企業與醫療機構合作。加強中藥大品種及經典名方的二次開發和中醫診療設備研發,提升中醫藥現代化水平。健全以國家和省級中醫藥科研機構為核心,以高校、醫療機構和企業為主體,多學科、跨部門共同參與的中醫藥協同創新體制機制。
中醫藥領域重點攻關方向
  專欄9:中醫藥領域重點攻關方向
  1.中醫。開展基於絡病學說與濁毒理論指導下的疾病防治研究;針對中醫藥防治優勢病種或疾病的優勢環節,以及現代醫學尚缺乏理想治療方法的疑難病,開展基於循證的臨床研究;開展腫瘤、代謝病、心腦血管病、免疫相關疾病、慢性腎臟病等重大疾病和重症肌無力的中醫藥/中西醫診療方案研究;開展針灸推拿、骨傷、康復等中醫特色關鍵技術和中醫數位化診療設備的研究。
  2.中藥。支持我省中藥材種質資源保護、中藥材種植、中藥炮製和質量特徵標識新技術研究;開展中醫藥應對重大傳染病,防治重大疾病、慢性病的藥物開發研究;支持運用真實世界證據、循證醫學技術和傳統中藥研究方法開展具有人用基礎的中藥新藥研究;推進經典名方、院內製劑、名家驗方、民族醫藥向中藥新藥轉化。

推動生物醫藥產業創新

推動化學藥高端化升級,推進創新藥物製劑產品及高端藥用輔料研發上市。加快臨床急需的仿製藥研發與產業化,確保藥品質量與臨床療效完全達到原研藥的標準。聚焦生物醫藥產業技術前沿,採用基因工程、細胞工程和傳統生產工藝技術相結合方法,開發生物技術新藥。加快醫療器械高端化、智慧型化發展,重點開展診斷、治療、監護、康復等醫療器械的研究,支持可穿戴設備、“網際網路+”與高端醫療器械和康復輔具相結合的技術及產品研發,提升老齡化科技應對能力。加強河北省人類遺傳資源管理,規範人類遺傳資源採集、保藏、利用和對外提供,為科學研究、臨床醫療、生物醫藥產業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生物醫藥技術重點攻關方向
  專欄10:生物醫藥技術重點攻關方向
  1.創新藥物。支持腫瘤靶向治療藥物、新機制抗菌藥物以及用於重大突發性感染性疾病、兒童疾病、常見病、多發病治療藥物的開發;支持新型注射液、緩控釋、長效靶向釋藥、新型吸入給藥等高端特殊製劑研發;支持療效確切、臨床急需、專利到期的首仿藥開發;支持重大傳染病防治用創新生物技術藥物以及針對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抗體藥物研發;加快臨床需求量大的生物類似藥大品種、重組蛋白藥物、核酸藥物、新型疫苗、細胞治療、基因治療與免疫治療等新一代生物技術藥物研發。
  2.高端醫療器械。充分利用醫工交叉新前沿技術,推動醫學診斷、監護設備、新型組織再生和修復類生物醫學材料與組織工程產品、高分子或金屬類高端植入醫療器械等優勢領域提升創新能力提升,支持3D列印骨科植入材料、高精準快速診斷試劑、伴隨診斷產品等研發,加快開發具備雲服務和人工智慧功能的遠程監測裝備、移動醫療、可穿戴設備、醫療機器人、高端醫學影像檢測系統等高科技醫療產品。
  3.康復輔助器具。圍繞助老助殘和大健康領域突出需求,支持開展認知症干預、無障礙出行、智慧型康復護理等領域基礎和套用研究,提升醫療康復機器人關鍵部件、人機互動和共融技術、康覆信息和大數據套用等關鍵共性技術研發水平,支持網際網路+傳統的腦機融合、機器人輔助技術、智慧型輔具等康復器械、承載器械的智慧型化創新發展,加強產業技術創新。

構建社會公共安全技術體系

圍繞我省生物安全、食品藥品安全、自然災害防治、生產安全、消防安全、社會安全和應急管理等領域的重大科技需求,開展公共安全綜合保障與應急處置關鍵環節的核心技術研究,加強重點領域安全生產、防災減災監測預警與應急處置等關鍵技術裝備的研發與套用示範,形成科學預測、有效防控與高效應急的公共安全技術和應急救援體系,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提供科技支撐。
社會公共安全技術重點攻關方向
  專欄11:社會公共安全技術重點攻關方向
  1.生物安全。以生物威脅風險評估、監測預警、檢測溯源、預防控制、應急處置、檢疫檢驗等生物安全相關技術為方向,支持在病毒學、病原生物學、傳染病流行病學、臨床微生物學檢驗、外來物種入侵等研究領域開展研究。
  2.食品藥品安全。加強食品安全危害識別與消減、污染物遷移規律、加工生產過程安全控制等關鍵技術研究,開展乳製品、葡萄酒等快速檢測檢驗技術研究,強化食品安全監管科技支撐。持續推動化學仿製藥、中藥等領域質量再評價和質量水平提升;開展高風險品種、輔助用藥的質量和療效評價、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和評估、藥品質量控制等研究;加強藥品檢驗檢測、標準、技術評價體系建設,提升藥品安全風險防控能力。
  3.防災減災。開展地質災害、氣象災害、地震災害等重大自然災害監測預警與風險防控關鍵技術及裝備研究,支持太行山、燕山等山區極端災害性天氣預報技術研究,支持地震高發區地震早期預警與影響評估研究,建立多源感知手段融合的多災種、多鏈條、全要素、全周期自然災害綜合風險監測技術體系,提升多災種和災害鏈綜合監測、風險早期識別和預報預警能力。
  4.安全生產和應急救援。開展危險化學品、礦山、重大工程施工、城市基礎設施、交通運輸、化工園區、消防安全等重點領域安全生產和應急救援關鍵技術及裝備的研發,支持尾礦庫監測預警技術和危險化學品連續生產工程化技術研究;開展超高層消防救援技術和裝備研究。開展城市地下生命線安全運行和應急救援技術研究,開展城鄉燃氣運行安全和泄露預警等關鍵技術研究,提升安全生產和應急裝備現代化水平。
  5.社會安全。加強政法數據、網路智慧型協同套用等智慧政法關鍵技術研究,開展視頻智慧型化套用、智慧型交通套用、法庭科學等領域研究,提升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強化綜合治理信息系統、智慧平安社區建設、政法便民服務等技術研發和套用示範,加速智慧法院、智慧檢務、智慧公安、智慧司法等建設,構建政法科技創新體系。

九、強化綠色低碳技術支撐

構建碳達峰碳中和技術支撐體系

圍繞我省碳達峰碳中和願景目標,加快碳排放、碳足跡、碳匯全生命周期評估技術方法與標準研究,加大能源清潔高效開發利用技術創新,推動鋼鐵、電力、建材、化工等碳排放重點行業領域零碳工藝流程變革和清潔生產技術創新,發展森林、草原、海洋等固碳增匯技術,探索開展二氧化碳捕集、封存及轉化利用(CCUS)技術研發,為我省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提供精準量化支撐。支持省級可持續發展實驗區率先開展碳達峰碳中和技術套用示範。
碳達峰碳中和技術重點攻關方向
  專欄12:碳達峰碳中和技術重點攻關方向
  1.新能源高效開發利用。開展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清潔能源就地消納和高效利用技術研發,推動可再生能源制氫、乾熱岩發電、地熱能“取熱不取水”等技術的發展成熟,加強先進儲能、氫氣“儲運加”、源網荷儲一體化等技術研究,開發大規模儲能系統集成、智慧型控制和梯次利用與回收技術。加強可再生能源發電併網、電力電子化柔性輸變電裝備、智慧型配電網分析與調度運行和多元用戶供需互動等技術研發,推動對傳統化石能源的規模替代。
  2.重點行業減污降碳。面向我省鋼鐵、電力、水泥、化工等碳排放重點行業,開展零碳/低碳工業流程再造技術研發與示範,推動工業原料燃料替代技術研發和傳統產業深度減排,加快多技術耦合最佳化和資源能源循環利用技術研發,發展大宗工業固廢高質低碳利用、多源廢物協同處置等循環連結技術,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
  3.碳中和關鍵核心技術。推動二氧化碳捕集、封存及轉化利用(CCUS)技術研發,強化鋼鐵、電力等領域低成本、高效率CCUS關鍵技術集成創新,發展農業、林業草原碳匯增匯技術,研究海洋、地質等碳儲技術,積極推進碳中和城鎮、社區、園區建設關鍵技術研發與示範。
  4.碳排放監測評估。研究建立鋼鐵、電力等重點行業碳排放高精度數據模型和源清單,研發碳排放線上監測系列裝備,推動搭建碳排放線上監測平台,提升我省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精準量化水平。

強化生態環境保護科技支撐

圍繞綠色發展和美麗河北建設需求,重點聚焦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築牢生態安全螢幕障和支撐引領產業發展,組織開展資源領域勘查、開發、利用和保護等技術研究,深入推進大氣、水、土壤、固體廢物污染防治和生態修復等技術攻關,推動實現生態功能提升、綠色發展的目標。圍繞我省海洋經濟發展需求,重點開展海洋環境安全保障、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等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提升海洋科技創新能力,提高海洋產業核心競爭力。
生態環境保護技術重點攻關方向
  專欄13:生態環境保護技術重點攻關方向
  1.大氣污染防治。開展臭氧及其前體物、PM2.5等大氣污染物監測分析、快速溯源和精準預報技術研究,構建多污染物全耦合實時監管預警技術體系。加快鋼鐵、化工、電力等重點行業低耗高效的多污染物高效協同控制、污染物與溫室氣體協同減排、污染物資源化利用技術集成研究與示範,推動化工、製藥及石化產業集群區揮發性有機物、氮氧化物及惡臭污染全過程控制技術研究與示範。
  2.水污染防治。開展白洋淀、灤河等典型區域流域污染物識別、篩查、溯源與風險診斷評估技術研究,開發天地一體化流域監測預警與智慧監管平台。加快化工製藥等重點行業及典型工業園區有毒污染物風險識別與源頭減排技術研究,研發綠色高效低耗的污水處理生物製劑、膜生物反應器、低能耗少藥劑的新型水處理工藝及智慧型裝備,開展農村生活污水就地處置與資源化利用技術集成研究與示範。
  3.土壤污染防治。研究土壤與地下水複合污染源解析方法,開發土壤污染預測預警與風險防控關鍵技術裝備,重點研發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物現場快速採集、檢測、分析關鍵技術裝備。開展規模化畜禽養殖、石油化工、製革等重點行業典型污染場地原位阻控與綠色高效修復技術產品研發,發展污染場地土壤修復效果和安全利用評估技術,推動形成土壤污染精細調查、綠色修復、系統評估的全鏈條技術裝備體系。
  4.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開展中小型農村社區垃圾處置和資源化利用技術裝備集成研發與套用,研究大宗生活固廢、廢舊電池循環利用技術,研發多源固廢、廢液源頭減量減害和高值利用技術裝備。研究汽車、家電等退役複合器件智慧型拆解、高效綠色去污、高速雷射增材再造、無損智慧型檢測關鍵技術裝備,建立典型再製造示範工程。開展危險廢物全流程智慧型監管技術研究,集成研發高感染性醫療廢物就地處置技術裝備。
  5.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研究塞罕壩、灤河流域、白洋淀流域等典型區域流域不同單元的生態功能,識別生態環境演變、退化主要驅動因子,研發重點污染物精準溯源攔截、生態保育修復與景觀構建、預測預警關鍵技術裝備。開展雄安新區、塞罕壩等典型區域生物多樣性調查、監測、保護、預警等關鍵技術研究。
  6.海洋環境與開發利用。重點開展渤海灣陸源入海污染物監控、海洋衛星遙感監測、近海多參數全水深剖面觀測、海底觀測等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套用示範,開展海洋災害多源監測預警、應急處置技術研發。加快近岸海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海洋固碳增匯等技術研究。開展海洋裝備防腐塗料、海上吸油新材料等技術研發。開展海洋生物資源高值化利用、精深加工技術研究,開發海水化學元素利用、海洋風能資源利用等關鍵技術研發。

十、加速科技成果轉移轉化

完善科技成果轉化制度體系

依託河北省產業技術研究院構建科技成果前期評價平台,推動形成“制定標準—優選成果—設定目標—防控風險—精準投入—有序退出”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機制。健全職務科技成果產權制度,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權、處置權和收益權改革,完善職務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政策和科研人員職務發明成果權益分享機制。建立成果轉化激勵與免責機制,把科技成果轉化績效納入高校、科研機構、國有企業創新能力評價,細化完善有利於轉化的職務科技成果評估政策,制定高校、科研機構、國有企業成果評價與轉化行為負面清單,建立健全盡職免責制度。

健全技術轉移服務體系

建設國際化、專業化技術轉移機構,支持有條件的高校院所獨立或與地方、企業聯合設立技術轉移機構,依託河北·京南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等重大平台,支持企業建立國際化技術經營公司,引進一批國內外知名技術轉移機構。引進國內外專業培訓導師,分崗分級培訓並制定考核標準,培育一批專業技術轉移人才。

加快建設河北省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

依託省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線下服務體系和線上“一網八系統”建設技術轉化平台和科技成果交易平台。建設科技成果供需庫,實現科技獎勵、鑑定登記、財政資助成果等供給信息和企業技術需求信息全入庫,採取線上掛牌、線下撮合、路演對接等方式促進簽約轉化。深化與中國技術交易所、天津北方技術產權交易所等國家級技術轉移單位合作,探索建立跨區域技術交易聯盟機制,實現展示交易中心線上綜合服務系統與京津數據資源互聯互通,推進京津冀技術市場一體化。

做強科技成果轉化載體

建設科技成果中試熟化基地,面向中小微企業提供科技成果檢測檢驗、二次開發、評估評價等服務。加快培育一批科技成果轉化示範企業,支持企業主動吸納科技創新資源,開展技術攻關和成果轉移轉化,形成一批具備市場前景的創新產品。打造新技術套用示範場景,聚焦人工智慧、大數據、生命健康等前沿技術領域,打造一批先進套用場景試點示範工程,推動新技術、新產品的示範套用,助力創新鏈與價值鏈有機融合。

加快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

打造科技成果產業化高地,依託雄安新區、河北·京南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省級以上高新區、農業科技園區,推動一批重大創新成果落地轉化與產業化,形成高端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化的“快轉”高地。強化科技金融體系支撐,推動金融機構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加快形成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的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化的投融資體系,積極搭建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平台,吸引國內知名科技投融資機構,開展全方位、多領域合作。健全科技招商管理機制,加強對國內外高新技術項目、資金、人才、機構等吸引力度,探索以提升核心技術為主導的科技招商激勵機制,提升科技招商配套服務能力。

十一、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

加強創新人才培養

實施“燕趙雄才計畫”,在重點科學和工程技術領域,培育戰略科學家。大力實施省高端人才支持計畫、“巨人計畫”等科技領軍人才培養計畫,支持科技領軍人才領銜主持重大科研項目,賦予其在團隊組建、經費使用、技術路線等方面的自主權。實施“燕趙青年科學家”計畫,大幅度提高對優秀青年科學基金和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的投入力度,培養造就一批創新能力突出、發展潛力巨大、研究方向處於世界科技前沿領域的高層次青年科技人才。加強專業技術和高技能人才培養,開展專業技術人才繼續教育計畫,促進專業技術人才更新知識,著力加強名家大師技藝傳承,培育大批優秀工匠,加快培育和造就一支適應產業轉型升級要求的高技能人才隊伍。

強化人才團隊引進

實施創新人才推進計畫,大力引進我省急需的“高精尖缺”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和創新創業團隊。實施“百人計畫”“名校英才入冀”“春暉人才”“外專百人計畫”、重大引智計畫、科技卓越人才國際培養計畫等人才引進交流計畫,聚攏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領軍人才和優秀研究群體。打造人才集聚平台,推動建設一批匯聚高端人才的國別園、園中園,打造人才聚集區域高地,與國內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建一批產業研發中心,創設海外創新孵化器、離岸創新創業基地,加快集聚一批具有國際視野的領軍人才。創新人才招引機制,設立“京津籍人才‘冀漂’日”,多渠道引進京津高端智力資源。

健全人才激勵和保障機制

推進科技人才分類評價,加快建立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完善特殊優秀科技人才認定標準,積極推進職稱制度改革,實現職稱制度與職業資格制度有效銜接,對引進的海外高層次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進一步暢通職稱評審綠色通道。加快建立協調銜接的人才流動政策體系和交流合作機制,建立高端人才雙聘制,探索人才彈性編制池制度,全面推行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製度。最佳化人才公共服務,建設一批人才管理服務改革試驗區,充分賦予人才“引育留用管”自主權,推進人才創新創業服務綜合體建設,建立和完善住房、醫療、家屬安置、子女入學等方面的政策體系,打通人才服務“最後一公里”。

十二、加強科技開放合作

開拓國際科技創新合作新局面

深度參與國家“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畫,支持企業機構“走出去”建立海外研發機構、海外科技創新中心等創新創業平台。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創新資源,利用駐外使領館、國際友城、海外商協會、海外僑胞平台紐帶,深入開展國際技術轉移,強化與創新大國、關鍵小國在重點領域關鍵技術的精準務實科技交流合作,支持國際科技合作聯合研究開發項目,實施國際科技合作基地量質雙提升工程。深化河北國際技術直通車品牌活動,推進科技創新國際化,組建河北省科技創新國際研究中心,探索建立國際化科技創新諮詢機制。

構建區域科技創新合作新格局

促進區域科技合作利益共享,打造科技合作多邊協調關係和利益共同體。建立省域間科技合作交流機制,積極與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國內創新資源聚集區建立合作關係,重點推進基礎研究和戰略高技術領域的合作,積極與成渝、中部、東北等地區加強技術轉移、成果轉化、產業轉型升級等方面的合作,深化與貴州省在大數據產業等領域的科技創新合作,加強與港澳台全方位合作交流。

建立科技開放合作新機制

建立健全科技開放合作的省部、省際、省院、省校等合作機制,加強合作資源、政策工具和資助渠道的統籌銜接,建設新型科技開放合作基地,支持我省企業和高校、科研單位承接國際科技合作計畫項目。構建省外創新機構聯繫機制,全面落實與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的戰略合作協定,聚焦產業轉型升級、改革創新和鄉村振興等戰略領域開展重大決策諮詢,共同推進河北院士聯誼會等平台建設,鼓勵我省優勢企業、高校、科研院所聯合參與重大科技專項實施。

十三、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

提升科技治理能力

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推動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緊密結合,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提升技術、人才、資本等創新要素市場化配置效率。健全適應現代科技創新規律的科研管理和評價機制,激發高校、科研院所創新活力,推動體制內外科研人員自由流動,支持科研事業單位探索試行更靈活的薪酬制度,健全科技獎勵評定機制,穩定並強化從事基礎性、前沿性、公益性研究的科研人員隊伍。深化科技計畫管理改革,最佳化科研項目評審機制,組建省科技創新專家諮詢委員會,實施“揭榜掛帥”、定向委託、一事一議等科研項目組織方式。深化科研經費管理改革,加快推進“包乾制+負面清單”試點,給予科研人員更大經費管理自主權。強化智慧財產權創造、運用和保護,積極開展專利導航產業發展試點。實施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支持科普事業發展進口稅收政策等普惠性政策,推動各項科技創新政策落實落地。

加強科學普及

強化科普體系、科普基地和基礎設施建設,支持高校院所、科研機構向公眾免費開放實驗室及其他科技類設施,推進科普信息化建設,建立區域科普合作機制,形成科普資源互通共享新格局。拓展科普功能範圍,推動高端科研資源科普化,促進科研資源轉化為科普設施、科普產品,建設科普眾創空間,組建省級科普創新發展聯盟,提高科普產品品質和服務效能。提升全民科學素養,激發青少年科學興趣,普及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培養青少年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開展農業科普教育,培養具有科學文化素質、掌握現代農業科技的新型職業農民;完善職業培訓和技能人才培養體系,培養具有較高科學素質的城鎮專業技術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提升領導幹部科學決策和管理水平,開展科學方法培訓和科學精神培養。

最佳化創新環境

弘揚創新創業精神,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尊重科研規律,激勵引導廣大科技人員追求真理、勇攀高峰。大力弘揚新時代企業家精神,樹立崇尚創新、創業致富的價值導向,發揮企業家引領創新的關鍵作用,形成吸引更多人才從事創新活動和創業行為的社會導向。進一步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充分發揮勞模團隊、優秀工匠的創新示範帶動效應,營造崇尚創新敬業的社會氛圍。加強科研誠信管理,建立健全科研誠信建設管理制度,構建覆蓋科研活動全領域各環節的誠信管理體系,完善科研誠信管理平台,探索建立跨部門的科研信用共建聯動機制,實現科研信用信息共享共用,強化科研誠信的約束力。健全科技倫理治理體系,推動落實科技倫理規範和標準,壓實創新主體科技倫理主體責任,倡導負責任的研究與創新。

十四、強化規劃組織實施

加強黨的全面領導

各級各部門要把科技改革創新擺在全局工作核心戰略位置,切實加強黨對科技創新工作的領導,落實主體責任,及時研究解決改革中遇到的重大問題。各級各部門要健全領導組織機構,堅持黨政同責、一崗雙責,明確責任人、時間表、施工圖,舉全省之力推動“十四五”時期科技改革創新取得重大突破。堅持依法實施規劃,落實《河北省科技進步條例》以及相關法規制度,依法向省人大常委會報告規劃實施情況,自覺接受人大監督。

強化組織保障

發揮省科技創新工作領導小組作用,統籌負責本規劃的組織實施,加強與國家、京津的政策協調,指導協調推動全省科技創新重大戰略研究、重大政策安排、重大任務部署。各地各有關部門要切實履行職責,強化本地本部門科技創新發展部署,形成“上下聯動、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省、市、縣三級聯動工作推進機制。充分調動和激發科技界、產業界、企業界等社會各界的積極性,廣泛動員各方力量,共同推動規劃落地實施。

加大科技投入

完善科技創新投入體系,加強財政資金和金融手段的協調配合,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槓桿作用,引導更多的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投入從事科技創新活動,完善多元化、多渠道、多層次的科技投入體系。嚴格落實財政對科技投入只增不減的要求,持續加大財政科技投入力度,加大對基礎研究、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及重大成果轉化項目的支持,加大對企業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與產業化項目的支持,建立健全穩定性和競爭性支持相結合的財政科技投入機制。

加強監測評估

利用大數據等科技手段對規劃實施情況進行動態監測和定期評估,建立健全第三方監測評估機制,將監測和評估結果作為改進政府科技創新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據。完善以創新主體、創新投入、創新人才、創新成果、創新環境等指標為重點的區域創新能力評價體系,對省本級及各市(含定州、辛集市)、雄安新區開展創新能力量化評價,發布年度評價報告。建立動態調整機制,根據科技創新發展進展和經濟社會需求變化,對規劃指標和任務部署進行及時調整,確保規劃的科學性和指導性。

解讀

按照河北省委、河北省政府關於編制“十四五”規劃的部署和要求,2021年11月13日,河北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了《河北省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
  一、出台背景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發展的戰略支撐。省委九屆十一次全會提出,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推進創新型河北建設實現新突破和全麵塑造發展新優勢。省科技廳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積極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組織編制了《規劃》,經省政府審定同意後,以省政府辦公廳名義印發實施。
  二、主要內容
  《規劃》包括三大板塊,共14部分56節。
  第一板塊。即總體要求部分,主要內容包括形勢分析、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發展目標、總體部署。
  第二板塊。從第2至13部分是“十四五”時期的重大任務安排和重要工作舉措。
  第2部分至第3部分主要內容:緊抓“三件大事”重大國家戰略機遇,建設環京津協同創新增長帶,打造雄安新區和張北地區科技創新增長極,推動創新資源向城市、高新區和創新型縣域聚集,構建“點線面結合、縣市區聯動”的區域協同創新體系。
  第4部分主要內容:聚焦提升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充分發揮政府組織者作用,主動布局高能級科技創新平台和新型研發機構,主動協調高校、企業、中央駐冀院所力量,形成強大創新策源優勢,為我國科技自立自強做出河北貢獻。
  第5部分主要內容:聚焦提升企業創新能力,推動科技企業增多做強,發揮創新聯合體和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資源聚集優勢,培育創新型企業家隊伍,促進創新鏈與產業鏈高效對接。
  第6部分至第9部分主要內容:聚焦提升高水平科技供給,開展重點產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強化鄉村振興、人民生命健康和綠色低碳的科技支撐保障。
  第10部分主要內容:聚焦加速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加快完善科技成果轉化制度體系和技術轉移服務支撐體系,構建功能完備的技術轉化平台、成果交易平台,推動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第11-13部分主要內容:著力提供創新發展動力,包括提供創新人才動力,著力培育一批人才、引進一批人才、用好一批人才;提供開放創新動力,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創新資源,打造國際科技創新合作新平台,探索省際間科技合作新模式,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生態圈;提供改革創新動力,通過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加強科學普及、最佳化全省創新生態,持續不斷推進科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第三板塊。即第14部分,主要包括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強化組織保障、加大科技投入、加強監測評估等內容。
  三、出台意義
  “十四五”時期是我省加快建設創新型河北、加快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加快打造新發展格局的關鍵五年,《規劃》明確了“十四五”時期我省科技創新的指導思想、發展目標、主要任務和重大舉措,是科技創新領域的全省重點專項規劃,也是我省邁入創新型省份行列攻堅階段的行動指南,對於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發展動能,實現依靠創新驅動的內涵型增長意義重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