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信息
關於印發江西省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的通知
贛工信節能字〔2022〕221號
各設區市人民政府,省直有關部門,各有關單位:《江西省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已經省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會議審議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落實。
江西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江西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江西省生態環境廳
2022年10月10日
內容全文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關於碳達峰、碳中和決策部署,紮實推進全省工業領域碳達峰工作,根據《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關於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實施意見》《江西省碳達峰實施方案》,結合相關規劃,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西重要講話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按照省第十五次黨代會部署要求,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工業強省戰略為統領,錨定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統籌處理好工業發展和減排、整體和局部、長遠目標和短期目標、政府和市場的關係,著力構建綠色製造體系,提升能源資源利用效率,推動數位化智慧型化綠色化融合,深入實施重點行業碳達峰、綠色園區低碳升級和工業綠色低碳產品體系構建三大行動,加快製造業綠色低碳轉型和高質量發展。
(二)基本原則
全局籌劃,整體推進。統籌碳達峰工作與製造業安全穩定發展,將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願景貫穿產業鏈供應鏈全過程,穩妥有序推進碳達峰各項任務。
最佳化結構,提升能效。加強源頭把控,持續最佳化能源和原料結構,提升清潔能源使用比例,減少生產原料用能,加強產業耦合連結,強化能耗強度降低約束性指標管理,持續提升工業能源資源利用水平。
創新驅動,數字賦能。發揮創新第一驅動力作用,持續開展綠色關鍵共性技術攻關,大力推廣重大低碳技術工藝裝備,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在綠色低碳領域的創新套用,以數位化智慧型化賦能綠色化。
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激發市場主體低碳轉型的內生動力。加強政策引導,健全以碳減排為導向的激勵約束機制,形成工業領域碳達峰工作合力。
(三)總體目標
“十四五”期間,產業結構與用能結構最佳化取得積極進展,能源資源利用效率明顯提升,綠色工廠和綠色園區分別達到200家和50家,轉化套用一批節能降碳的技術工藝裝備產品。到2025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較2020年下降12%以上,重點行業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明顯下降。
“十五五”期間,產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力爭一批重點產品工藝能效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工業能耗強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持續下降,努力達峰削峰,綠色低碳轉型發展取得顯著成效。在實現工業領域碳達峰的基礎上強化碳中和能力,基本建立以高效、綠色、循環、低碳為特徵的現代工業體系。確保工業領域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前達峰。
二、重點任務
(一)調整最佳化產業結構
1.構建綠色低碳產業體系。深入實施工業強省戰略,加快形成具有江西特色的綠色低碳產業體系。實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工程,開展新一輪技術改造,推動有色金屬、石化、建材、鋼鐵、紡織等產業最佳化升級,著力打造全國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高地。實施新興產業倍增發展工程,深入推進數字經濟做優做強“一號發展工程”,促進數字經濟規模倍增,加快航空、電子信息、裝備製造、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優勢新興產業發展,著力打造全國新興產業培育發展高地。實施未來產業培育發展工程,編制未來產業發展規劃,梳理適合江西發展的產業或技術路線,搶占未來產業競爭新高地。(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發展。落實國家產業政策、節能審查、環境影響評價等政策要求,對在建、擬建、建成的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開展梳理排查,建立項目清單,實施動態管理,明確處置意見,對不符合要求的項目按有關規定停工整改。對行業產能已飽和的行業,新建、擴建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應嚴格落實國家產能置換政策;產能尚未飽和行業新建、擴建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要按照有關要求,對標行業先進水平提高準入標準。(省發展改革委、省生態環境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合理控制重點行業產能規模。嚴格落實國家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和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等行業產能置換政策,嚴禁違規新增產能。對未納入國家產業規劃的新建乙烯、煤制烯烴等項目,一律不得建設。防範銅、鉛、鋅等冶煉產能盲目擴張,新建及改擴建冶煉項目須符合行業規範條件。加強重點行業過剩產能分析預警和視窗指導,有效防範化解過剩產能。完善以環保、能耗、質量、安全、技術為主的綜合標準體系,嚴格常態化執法和強制性標準實施,持續依法依規淘汰落後產能。(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生態環境廳、省市場監管局、省能源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4.推動產業低碳協同示範。深入實施產業鏈鏈長制,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及產業鏈之間低碳協同發展,提升產業綠色配套水平。強化能源、鋼鐵、建材、有色金屬、石化化工、紡織、造紙等行業耦合發展,推動產業循環連結,鼓勵實施鋼化聯產、煉化一體化、林漿紙一體化、林板一體化,建設一批“產業協同”“以化固碳”示範項目。鼓勵龍頭企業聯合產業鏈關聯企業開展協同降碳行動,構建企業首尾相連、互為供需、互聯互通的產業鏈。加強產業鏈跨地區協同布局,減少中間產品物流量。(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國資委、省能源局、省林業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持續推進節能降碳
1.最佳化重點行業用能結構。提升能源加工轉換率,促進煤炭分質分級高效利用。加快煤炭減量替代,減少原料用煤,加大生物燃料、合成原料、垃圾衍生燃料等替代能源在鋼鐵、有色金屬、建材、紡織等行業套用力度,提升水泥窯、燃煤鍋爐等耗煤設備的燃煤替代率。合理引導工業用氣增長,不斷提高陶瓷、玻璃纖維、平板玻璃、預拌砂漿製品等行業的天然氣等清潔能源使用比例。擴大光伏、風電、水電等可再生能源供給,持續推進工業綠色電力消費,逐步降低化石能源消費比重。(省能源局、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推動工業用能電氣化。深入挖掘電能替代潛力,嚴控非電行業燃煤消耗量,統籌推進煤改電、煤改氣。在鋼鐵、建材、有色金屬、石化化工等重點行業及其它行業鑄造、加熱、烘乾、蒸汽供應等環節,加快淘汰不達標的燃煤鍋爐和以煤、石油焦、渣油、重油等為燃料的工業窯爐。推廣電爐鋼、電鍋爐、電窯爐、電加熱等技術裝備,擴大電氣化終端用能設備使用比例。重點對工業生產過程1000℃以下中低溫熱源進行電氣化改造,在玻璃、陶瓷等重點行業開展高溫熱泵、大功率電熱儲能鍋爐等電能替代。(省能源局、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生態環境廳、省市場監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逐步擴大可再生能源供給。加快工業綠色微電網建設,增強源網荷儲協調互動,合理髮展分散式光伏、分散式風電、多元儲能等項目,鼓勵具備條件的企業開展“光伏+儲能”等自備電廠、自備電源建設。謀劃布局氫能及裝備產業,加快新型儲能規模化套用,推進氫能“制儲輸用”全鏈條發展,適時開發氫能套用示範。建設電、熱、冷、氣等多種能源協同互補的綜合能源項目,推進多能高效互補利用。(省發展改革委、省能源局、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4.推進重點領域節能降碳。以鋼鐵、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屬等行業為重點,加快高效節能技術產品轉化套用,減少生產工序能源消耗,推動企業能效水平對標達標。加強重點領域能效水平摸底調查,深挖節能降碳技術改造潛力,制定改造提升計畫,實施一批節能降碳示範項目,推動能效低於基準水平的項目加快完成改造升級。開展能效“領跑者”行動,培育創建一批節能降碳標桿企業。(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生態環境廳、省市場監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5.提升重點設備能效水平。實施變壓器、電機能效提升計畫,擴大高效節能產品供給,淘汰低效用能設備,鼓勵企業採購套用高效節能設備。支持可再生能源電站、電動汽車充電站(樁)、數據中心、5G基站、採暖等領域使用高效節能變壓器,鼓勵風機、水泵、壓縮機、工具機等通用設備採用2級以上的電動機,提升高效節能設備在工業、通信業等領域的套用比例。支持南昌、九江發展節能鍋爐窯爐、高效電機製造集群,支持撫州發展高效節能輸變電設備產業集群。(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市場監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6.加強用能監測與管理。依託工業能耗監測平台,實現重點行業、企業能耗動態監測分析。推動企業完善能源管理體系,鼓勵建設能源管理中心,利用信息技術強化能源管理。統籌工業節能監察隊伍建設,制定工業節能監察計畫,加大工業節能監察力度,強化能效水平約束,依法依規查處違法用能行為。擴大工業節能診斷覆蓋面,針對企業工序工藝、重點用能設備、關鍵技術裝備等,深入挖掘節能潛力,強化結果套用。鼓勵高耗能行業企業與高校、專業節能服務機構深度合作,採用契約能源管理、能源託管等模式實施改造。(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積極推行綠色製造
1.創建綠色工廠。推行綠色生產方式,推進原料無害化、能源低碳化、生產清潔化、廢物資源化,開展綠色製造技術創新及集成套用。培育一批國家級、省級綠色工廠,實施分類管理,對標先進水平,引導綠色工廠進一步提標升級。鼓勵綠色工廠編制綠色低碳發展報告,分享綠色發展經驗,接受社會監督。完善綠色製造公共服務平台,面向重點領域提供諮詢、檢測、培訓等服務,強化對第三方評價機構監督管理。(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市場監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構建綠色供應鏈。鼓勵產業鏈龍頭企業制定可持續的綠色供應鏈管理戰略,實施綠色夥伴式供應商管理,搭建供應鏈綠色信息管理平台。發揮龍頭企業引領帶動作用,在汽車、機械、電子、紡織、通信等行業,通過加強供應鏈上下游企業間協作,建立以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為導向的採購、生產、行銷、回收及物流體系,推動關聯企業資源利用高效化、環境影響最小化,帶動鏈上企業綠色低碳發展。鼓勵有條件的工業企業加快鐵路專用和管道基礎設施建設,最佳化大宗貨物運輸方式和廠內物流運輸結構。(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生態環境廳、省交通運輸廳、省商務廳、省市場監管局、省國資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打造綠色園區。以產業集聚、生態化連結和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推行園區綜合能源資源一體化解決方案,共建共享園區內能源、環保等基礎設施。推進園區能源梯級利用、水資源循環利用、廢物綜合利用、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提升園區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圍繞首位產業、主導產業,通過“橫向耦合、縱向延伸”,構建園區綠色低碳產業鏈條,實現園區整體綠色發展。(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生態環境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能源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4.促進中小企業綠色低碳發展。綜合運用質量、安全、環保等標準助推中小企業結構調整,引導中小企業通過共享製造、柔性製造、精益生產等方式,開展全要素全流程的“綠色化+智慧型化”改造。支持中小企業實施綠色戰略、綠色標準、綠色管理和綠色生產,提升節能減排能力。實施中小企業綠色發展促進工程,開展中小企業節能診斷服務,在低碳產品開發、低碳技術創新等領域培育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推動綠色發展服務機構開發適合中小企業特點的綠色製造系統解決方案,為中小企業提供能源審計、能效評估、能源監測、技術諮詢等服務。(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財政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5.深入推進重點行業清潔生產。依法依規實施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推動冶金、焦化、建材、有色、化工、印染、造紙、原料藥、電鍍、農副食品加工、工業塗裝、包裝印刷和鉛蓄電池等行業實施清潔生產改造,鼓勵其他行業自願開展清潔生產審核。探索差別化清潔生產審核,開展行業清潔生產審核試點和園區整體清潔生產審核試點。加快清潔生產技術創新、成果轉化與標準體系建設,建立健全差異化獎懲機制。(省生態環境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1.推廣低排放型原料替代。加快非碳酸鹽原料替代,降低水泥生產中石灰石使用比重。加大陶瓷廢料在陶瓷生產中的套用,減少粘土用量。推進水泥窯協同處置垃圾衍生可燃物。鼓勵塑膠廢棄物同級化、高附加值利用。支持發展生物質化工,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利用可再生能源製備氫,最佳化石化原料結構。提高再生鋼鐵、再生銅、再生鋁、再生稀貴金屬產量,減少原生礦石使用。鼓勵依法依規進口再生原料,提高再生資源供給能力。(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商務廳、省能源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加強再生資源高效利用。落實廢鋼鐵、廢有色金屬、廢紙等再生資源回收利用行業規範管理,鼓勵符合規範條件的企業公布碳足跡。加強再生資源精深加工,促進鋼鐵、銅、鋁、鋅、鎳、鈷、鋰、鎢等金屬高效化高值化利用,推動再生資源產業集聚發展,重點支持上饒、鷹潭再生銅產業發展,新余再生鋼鐵產業發展,贛州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產業發展,深化新余、貴溪、豐城等“城市礦產”示範基地建設。推動廢舊光伏組件、風電機葉片等新興固廢綜合利用技術研發及產業化套用,探索新興固廢綜合利用路徑。持續完善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體系建設,提升動力電池規範化回收利用水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財政廳、省生態環境廳、省交通運輸廳、省商務廳、省市場監管局、省能源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推進機電產品再製造。推進制造業數位化智慧型化改造,加強汽車零部件、工程機械、工具機、文辦設備等再製造產品推廣套用,推動工業機器人、伺服器等新興領域再製造產業發展,推廣套用無損檢測、增材製造、柔性加工等再製造關鍵共性技術。面向交通、鋼鐵、石化化工等行業機電設備維護升級需要,著力培育一批再製造解決方案供應商,為大型機電裝備提供定製化再製造服務。培育專業化再製造舊件回收企業,鼓勵企業開展再製造產品認定。(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商務廳、省市場監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4.推進工業固廢綜合利用。深入推進豐城市、新余高新區、贛州市、萍鄉市等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基地和上饒市、萬載工業園、永豐縣等大宗固廢綜合利用基地建設。落實資源綜合利用稅收優惠政策,鼓勵開展資源利用評價。推動工業固廢按元素價值綜合開發利用,加大煤矸石、粉煤灰、尾礦、冶煉渣等工業固廢在生態修復、井下填充、建材生產等領域的規模化利用。加快“綠色礦山”建設,鼓勵礦山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置採礦廢石,加強尾礦等資源的綜合利用。支持贛州、吉安發展稀土二次資源綜合回收利用產業;推動宜春市政府與省建材集團共建鋰渣固廢資源綜合利用技術中心,促進鋰渣回收利用產業發展。(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財政廳、省生態環境廳、省自然資源廳、省國資委、省稅務局、省市場監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強化綠色低碳技術工藝創新
1.開展綠色低碳技術攻關。運用“揭榜掛帥”“賽馬制”等方式,開展綠色低碳技術研究,突破一批“卡脖子”技術,加強鋼鐵、石化化工、建材、有色金屬等重點行業低碳流程再造關鍵技術攻關,重點研發全廢鋼電爐流程集成最佳化、鋼-化一體化聯產、富氫或純氧氣體冶煉、水泥窯燃料替代、可再生能源規模化制氫、連續銅冶煉、含碳固廢高值材料化與低碳能源化利用、鋰冶煉渣高值化利用、磷酸鐵鋰廢料全組分高值化回收利用等重大低碳技術。發揮中科院贛江創新研究院、國家稀土功能材料創新中心、省碳中和研究中心、南昌大學流域碳中和研究院等創新平台作用,加快構建產學研用協同的低碳零碳負碳技術創新體系。(省科技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能源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推廣綠色低碳技術。以水泥、鋼鐵、石化化工、銅冶煉及銅加工等行業為重點,推動綠色低碳技術供需對接。聚焦低碳原料替代、短流程製造、綠色化改造等方向,大力發展低能耗、低排放關鍵技術裝備,推進生產製造工藝革新和設備改造,減少工業過程碳排放。完善綠色技術目錄,發布產業關鍵共性技術發展指引。(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生態環境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開展重點行業低碳技術改造示範。開展降碳升級改造,支持低碳關鍵技術開展產業化示範套用,力爭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技術和經驗。聚焦鋼鐵、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屬、機械、輕工、紡織等行業,實施生產工藝深度脫碳、工業流程再造、電氣化改造、過程智慧型調控、餘熱余能高效利用等技術示範工程。推進大型企業集團套用碳捕集利用封存技術,並逐步在石化、鋼鐵、陶瓷、水泥等行業推廣。(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財政廳、省國資委、省能源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數位化賦能綠色低碳轉型
1.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深度融合。實施數字經濟做優做強“一號發展工程”,圍繞“2+6+N”等產業,出台產業數位化轉型實施方案,分行業分領域推動製造業數位化轉型。利用5G、工業網際網路、雲計算、人工智慧、數字孿生等對工藝流程和設備進行綠色低碳升級改造。在汽車、機械、電子、航空、船舶等行業打造數位化協同的綠色供應鏈。在家電、紡織、食品等行業發揮信息技術在個性化定製、柔性生產、產品溯源等方面優勢,建立全生命周期管理體系。推進綠色低碳技術軟體化封裝。(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通信管理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推進能源和碳排放數位化管理。加強信息技術在能源消費與碳排放等領域的開發部署。大力推廣智慧型化能源信息監控、企業能源數據中心、企業節能決策自動回響系統等能源管理信息化技術。在鋼鐵、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屬等行業加強全流程精細化管理,開展綠色用能監測評價,持續加大能源管理中心建設力度。推動煉鐵高爐、工業鍋爐、柴油發電機、大中型電機、大型空壓機等重點工業設備上雲,最佳化生產控制流程和工業生產設備數據云端遷移,形成感知、監測、預警、應急等能力,提升碳排放的數位化管理、網路化協同、智慧型化管控水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生態環境廳、省統計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推進“工業網際網路+綠色低碳”。實施“工業網際網路+”綠色製造行動,聚焦能源管理、節能降碳等方面,培育“5G+工業網際網路”套用場景和解決方案,支持高耗能企業能源管理和高污染企業污染物排放監測系統建設。強化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全生命周期數據的採集、管理與智慧型化套用。培育能源網際網路、智慧物流等綠色經濟新模式,開展用能權、碳排放權、排污權線上交易,助力工業綠色低碳發展。(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生態環境廳、省科技廳、省國資委、省能源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重大行動
(一)重點行業碳達峰行動
聚焦重點行業,制定鋼鐵、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屬等行業碳達峰實施方案,研究紡織、裝備製造、電子信息、造紙等行業低碳發展路線圖,降低碳排放強度,控制行業碳排放量。
1.鋼鐵。嚴控產能規模,發展短流程煉鋼,開發全生命周期綠色產品,推進超低排放改造,實施清潔能源替代。加快推進高爐富氫還原、氫氣高爐、鐵水一罐到底、近終形連鑄直接軋制等低碳冶煉技術研發套用,鼓勵有條件的高爐—轉爐長流程企業就地改造轉型發展電爐短流程煉鋼,全面推動鋼鐵行業超低排放改造。加快推動鋼鐵產品提質升級,重點發展高質量彈簧鋼、高性能工具模具鋼、高強耐蝕鋼、稀土特種鋼、3D列印金屬基材料等前沿新興鋼鐵產品。積極推進鋼鐵與建材、化工、有色金屬等行業耦合發展,提高鋼渣等固廢資源綜合利用效率。到2025年,鋼鐵行業超低排放改造取得明顯成效,廢鋼回收利用水平顯著提高。到2030年,力爭電爐鋼產量占粗鋼總產量比例進一步提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生態環境廳、省國資委、省市場監管局、省能源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建材。嚴格落實產能置換政策,加快原料替代和技術創新步伐,加大新型建材生產推廣套用力度,著力提升水泥、建築陶瓷能效水平。提高水泥生料中含鈣固廢資源替代石灰石比重,鼓勵企業使用粉煤灰、工業廢渣、尾礦渣等作為原料或水泥混合材。推廣新型膠凝材料、低碳混凝土等新型建材產品,開展木竹、非碳酸鹽原料替代。推廣低碳及高性能水泥、碳捕捉純化、全氧富氧燃燒、全電熔及電助熔、原燃料替代、成型燒結等低碳技術,研究推動水泥、玻璃、陶瓷等重點行業超低排放改造。加快特種水泥、特種玻璃、特種陶瓷、人工晶體、礦物功能材料等先進建築材料的研發與套用,提升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到2025年,水泥熟料單位綜合能耗水平達到國家標桿水平。到2030年,產業燃料結構進一步最佳化,燃料用煤得到合理控制,突破一批重大低碳技術,實現水泥窯爐碳捕集利用封存技術的產業化套用,單位產品碳排放強度進一步降低。(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生態環境廳、省國資委、省市場監管局、省能源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石化化工。最佳化產業布局,強化石化化工行業與其他行業耦合發展,重點推進煉油、合成氨、燒鹼行業節能降碳,提升重點企業清潔生產水平,加強碳捕集利用封存技術在行業的套用。推進化工園區達標認定和規範建設,嚴禁在長江乾支流岸線1公里範圍內新建、擴建化工園區和化工項目。沿江1公里外新(擴、改)建化工項目應符合國家和我省有關政策要求。加大富氫原料使用,提高原料低碳化比重,推動化工原料輕質化,提升石化產業廢棄物資源規模化、高值化利用。推廣套用重質渣油清潔加工、新一代離子膜電解槽、新一代氯鹼用離子膜、高效催化劑等技術裝備,加快實施高效催化、過程強化、高效精餾等工藝技術改造。加強有機氟矽材料套用開發,最佳化氯鹼產品結構,發展高端專用化學品和精細化學品。以九江PX項目為著力點,打造“PX—PTA—PET”產業鏈,實現煉化一體化發展。到2025年,石化化工企業清潔生產水平進一步提升,主要產品產能利用率保持穩定。到2030年,達到清潔生產一級水平的化工企業占比進一步擴大,二氧化碳利用封存能力明顯提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生態環境廳、省應急廳、省市場監管局、省能源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4.有色金屬。大力發展有色金屬新材料,構建綠色低碳產業鏈,突破低碳關鍵共性技術,推動再生有色金屬產業發展,加快低效產能退出。鼓勵發展稀土、鎢資源回收與再利用項目。研發推廣氧氣底吹及側吹連續煉銅,綠色高效鎢濕法冶煉、離子吸附型稀土礦綠色提取等技術工藝,加快銅、鎢、稀土等產業生產工藝流程改造。建設以鷹潭為核心的世界級銅產業集群和以贛州為核心的世界級特色鎢、稀土產業集群,大力發展精深加工產品和有色金屬新材料、稀土功能材料,推動有色金屬產業鏈向高附加值終端產品延伸。到2025年,重點產品單位能耗、碳排放強度進一步降低。到2030年,行業低碳技術研發和產業化實現重大突破,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產業體系基本建立。(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生態環境廳、省國資委、省市場監管局、省能源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5.紡織。充分利用我省苧麻、竹資源優勢,積極開發生物質纖維、竹纖維等新型纖維。將綠色發展理念推廣普及到全紡織供應鏈,實現從纖維開發、產品設計到製造過程、包裝銷售、廢舊處理的全生命周期綠色化。加快推動紡織行業裝備更新和工藝技術升級,推廣套用節能型噴氣織機、高速劍桿織機等自動無梭織機加工技術、電子提花技術,推廣非水介質印染設備及針織物連續印染設備,套用低溫印染、小浴比低能耗間歇式染色、高溫廢水熱能回收利用、蒸汽熱能梯級利用等先進工藝。加快推動廢舊紡織品循環利用,探索高效循環利用模式,建立廢舊紡織品循環利用體系。到2025年,綠色纖維產量和比重明顯提升。到2030年,低能耗技術在行業中廣泛套用。(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生態環境廳、省市場監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6.裝備製造。圍繞電力裝備、重型機械、汽車、船舶、航空等領域綠色低碳需求,聚焦重點用能工序,加強先進鑄造、鍛壓、焊接與熱處理等基礎製造工藝與新技術融合發展。依託南昌航空城、景德鎮通航直升機產業基地,提升無人機、通用飛機的整機集成製造能力。依託南昌、上饒龍頭整車企業,大力發展新能源乘用車、電動客車和新能源專用汽車。以南昌、宜春、贛州、九江為重點,發展新能源汽車驅動電機、稀土永磁電機、三相同步電動機等特色電機產品。以萍鄉、吉安、撫州、贛州等地為重點,發展特高壓懸式絕緣子、高壓電瓷絕緣子、乾式變壓器、特種電纜等輸變電設備。到2025年,一體化壓鑄成形、無模鑄造、超高強鋼熱成形、精密冷鍛、異質材料焊接、輕質高強合金輕量化、雷射熱處理等先進淨成形工藝技術實現產業化套用。到2030年,研發創新一批先進適用綠色製造技術,大幅降低生產過程能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生態環境廳、省國資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7.電子信息。強化行業集聚和低碳發展,以元器件、電子整機、鋰電為重點,大力推進半導體照明、PCB印製、鋰電材料等生產工藝改進。鼓勵依託企業、科研院所、高校以及新型研發機構等組建電子信息領域省級技術創新中心,重點突破一批LED外延與晶片製造、PCB清潔生產與廢液再生循環等關鍵技術。到2025年,鋰電材料等行業非電能源套用比例進一步降低。到2030年,電子整機等產品製造能耗顯著下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生態環境廳、省國資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8.造紙。加強農林生物質剩餘物回收,研發利用生物質替代化石能源技術,推廣低能耗蒸煮、氧脫木素、寬壓區壓榨、污泥餘熱乾燥等低碳技術裝備。到2025年,低能耗技術裝備廣泛套用。到2030年,採用熱電聯產占比進一步提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生態環境廳、省能源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綠色園區低碳升級行動
發揮綠色園區示範引領作用,聚焦園區能源資源利用、產業發展、環境保護等,探索開展綠色園區低碳升級示範建設,帶動全省園區綠色低碳發展。
1.推進綠色園區基礎設施低碳升級。加快園區能源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光伏上房”、綠色微電網、園區儲能等項目,鼓勵園區實施熱電聯產。開展園區節水與中水回用工程建設,推進廢水循環利用,提高園區水資源利用效率。推進綠色建築,加強工業建築和公共建築節能改造,推廣裝配式建築、節能門窗、綠色建材,提高園區綠色建築比例。建設集廢氣、廢水、垃圾、固廢處理和監測監管一體的環境基礎設施,完成園區污水集中處理設施提標改造。推進園區綠色照明、綠色交通等公共設施建設。(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商務廳、省能源局、省水利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推進綠色園區服務能力升級。推動園區根據發展規劃和遠景目標,科學確定碳達峰路徑,編制綠色低碳升級實施方案。推進園區智慧綜合平台建設,實現能源、碳排放等指標實時監控、數據分析、預警預測,提升園區碳管理能力。加強園區綠色低碳人才隊伍建設,打造專業化管理團隊,指導推進產業綠色低碳發展。引入綠色製造第三方服務機構,為園區內企業提供碳排放核算、綠色產品評價、綠色低碳技術推廣等綜合性服務。(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商務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推進綠色園區管理模式升級。完善綠色園區動態管理機制,實行分級分類管理,探索開展星級評價。遴選一批基礎好、有特色、代表性強的園區,推動園區整體能源資源節約高效利用、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創建綠色園區低碳領跑者。借鑑國內先進綠色園區發展經驗,形成並推廣具有我省特色、適用於我省園區綠色低碳發展的模式和路徑。(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商務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工業綠色低碳產品體系構建行動
打造工業綠色低碳產品供給體系,增強能源生產、交通運輸、城鄉建設等領域綠色低碳產品供給,發揮綠色低碳產品在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中的促進作用。
1.構建綠色低碳產品開發推廣機制。按照全生命周期綠色管理要求,加強原材料選用、生產、銷售、使用、回收、處理等各個環節綠色化,開展產品碳足跡核算。聚焦我省特色產業和產品,大力推行工業產品綠色設計,打造一批國家級綠色低碳產品。以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為目標,鼓勵企業開展自我聲明或自願性認證,引導大型企業、龍頭企業實施綠色採購,培育打造一批綠色設計示範企業。(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生態環境廳、省市場監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加大新能源生產領域綠色低碳產品供給。加強新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統籌規劃,推動光伏、鋰電等新能源產業聚集發展,提升產品研發設計水平,擴大裝備產品供給。鞏固提升光伏產業,以上饒光伏產業集群為重點,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提升逆變器、控制器、跟蹤系統以及系統結構件等光伏發電關鍵部件製造能力,鼓勵企業開發滿足多場景大規模套用需求的光伏發電產品。做優做強鋰電產業,以贛西贛南鋰電新能源產業集群為重點,加強提鋰工藝技術研發攻關,推進高性能鋰電池研發製造,提升鋰電池材料性能品質,支持一批鋰鹽、電池材料、鋰電池製造等產業鏈關鍵環節項目建設。培育發展氫能產業,提升氫燃料電池電推集成性能;推動生物質液體燃料、燃氣產品產業化,促進生物質能套用拓展。(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能源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加大交通運輸領域綠色低碳產品供給。加快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以南昌、上饒、贛州、宜春、新余為重點,鼓勵省內新能源汽車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協同創新,針對動力電池、氫燃料電池、電機驅動等領域進行聯合技術攻關,推進新能源汽車零部件技術創新,提高我省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推廣套用新能源汽車,提高城市公交、出租汽車、郵政快遞、城市物流配送等交通領域新能源汽車比例。加快發展綠色智慧型船舶,加強船用混合動力、LNG動力、電池動力、氫燃料等低碳清潔能源裝備研發,加快老舊船舶更新改造,積極推進鄱陽湖氫能動力船舶套用。加快發展航空產業,以南昌航空城、景德鎮航空小鎮為重點,打造航空產業聚集區,抓住未來通航產業大發展機遇,在純電動、混動通用、飛機技術方面尋求突破。實施綠色出行“續航工程”,有序推進充換電、加注(氣)、加氫、港口機場岸電等基礎設施建設。到2030年,當年新增新能源、清潔能源動力交通工具比例達到40%左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交通運輸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商務廳、省郵政管理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4.加大城鄉建設領域綠色低碳產品供給。鼓勵企業加大節能玻璃、新型隔熱保溫材料、新型牆材等綠色建材生產力度,加快推進綠色建材產品認證,培育一批綠色建材示範企業和示範基地,提升綠色產品供給質量。宣傳推廣綠色建材產品,開展綠色建材試點城市培育和綠色建材下鄉行動,提升新建建築中綠色建材使用比例,加大綠色建材在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美麗鄉村建設中的套用力度。推廣高效節能空調、照明器具、電梯等用能設備,擴大太陽能熱水器、分散式光伏、空氣熱泵等清潔能源設備在建築領域套用,鼓勵引導發展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築,推動光伏建築一體化。(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商務廳、省財政廳、省市場監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政策保障
(一)建立全省工業領域碳排放測算體系。根據國家確定的能源活動和工業生產過程碳排放統計核算方法,開展全省工業領域碳排放核算。加強部門協作,建立統一規範、職責明確、數據完備的能源統計計量監測體系。加快5G、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等新型技術在碳排放統計核算領域的套用,強化對碳核算技術服務機構的監督管理,進一步提升統計核算水平。(省碳排放統計核算工作組)
(二)健全工業用能管理體系。堅持能效最佳化和保障合理用能相結合,強化能耗強度降低約束性指標管理,有效增強能源消費總量管理彈性,加強能耗雙控政策與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任務的銜接。嚴格落實國家產品能耗限額標準,鼓勵行業協會、科研院所等機構和重點企業參與節能、資源綜合利用、綠色製造等重點領域相關標準研究,制定一批地方能耗限額、綠色製造體系建設等相關標準。加強項目用能預算管理,推動各設區市建立用能會商機制,統籌新建、改擴建項目用能。(省發展改革委、省市場監管局、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生態環境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加大財稅政策支持。加大工業發展等相關專項資金對節能改造的支持力度,著力用好綠色稅收、綠色信貸、碳排放交易、用能權交易等市場化手段,支持產業綠色低碳改造。落實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重點新材料首批次套用政策,推動綠色低碳技術裝備、綠色材料轉化套用。強化稅收政策綠色低碳導向,全面落實節能節水、資源綜合利用等領域稅收優惠政策,對符合規定的企業綠色低碳技術研發費用給予稅前加計扣除。(省財政廳、省稅務局、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商務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完善市場機制。嚴格開展碳排放配額分配和清繳、溫室氣體排放報告核查,鼓勵重點企業參與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加強對重點排放單位和技術服務機構的監管。統籌推進排污權有償使用與交易,探索開展用能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建立健全用能權、綠色電力證書等交易機制,培育交易市場,利用市場機制推進工業企業節能減污降碳。落實綠色低碳產品服務認證與標識制度,強化綠色低碳產品、服務、管理體系認證。(省發展改革委、省生態環境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市場監管局、省能源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發展綠色金融。構建支持碳密集型行業向低碳過渡轉型的金融體系,支持有色金屬、石化、鋼鐵、建材、紡織服裝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強綠色金融產品服務創新,推動工業綠色化改造項目對接,引導綠色金融機構擴大綠色信貸投放,鼓勵企業發行綠色債券。加快推進贛江新區綠色金融改革創新實驗區和贛州、吉安國家普惠金融改革試驗區建設。(省金融監管局、省財政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生態環境廳、中國人民銀行南昌中心支行、江西銀保監局、江西證監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組織實施
(一)加強統籌協調。貫徹落實省碳達峰碳中和領導小組對工業領域碳達峰的決策部署,加強工業和信息化、發展改革、科技、財政、生態環境、住房城鄉建設、交通運輸、商務、市場監管、金融、能源等部門間協同,形成工作合力。加強工作指導,推動各地有序推進工業領域碳達峰工作。(省碳達峰碳中和領導小組辦公室成員單位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加強責任落實。各設區市要充分認識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重要性、緊迫性、複雜性,結合本地區工業發展實際,按照本方案編制本地區相關方案,制定碳達峰路線圖、施工圖,明確工作目標、重點任務、達峰路徑,加大對工業綠色低碳轉型支持力度,切實做好本地區工業碳達峰工作。指導轄區內重點企業研究制定碳達峰工作方案,推動企業切實履行節能降碳的主體責任,分解落實任務舉措,建立碳排放信息披露制度,開展重大技術示範,發揮引領作用。中小企業要主動適應綠色低碳發展要求,積極採用先進適用技術工藝,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加強碳減排信息公開。(各設區市人民政府、省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加強宣傳交流。利用生態文明宣傳月、節能宣傳周、全國低碳日等契機,宣傳相關政策和成效,為工業綠色低碳發展營造良好氛圍。發揮行業協會、科研院所、各類媒體等機構的作用,推廣重點行業節能降碳先進經驗、典型模式、優秀案例等,組織重點企業開展綠色低碳發展研討交流,引導建立綠色生產消費模式。推進國際國內綠色低碳項目合作,鼓勵省內綠色低碳相關企業服務和產品“走出去”。(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生態環境廳、省國資委、省商務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