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方案

《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方案》是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碳達峰碳中和的重大決策部署,按照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的總體安排,由科技部會同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生態環境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等九部門於2022年8月組織編制的方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方案
  • 頒布時間:2022年8月
內容解讀,方案內容,

內容解讀

《實施方案》統籌提出支撐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目標的科技創新行動和保障舉措,並為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做好技術研發儲備,為全國科技界以及相關行業、領域、地方和企業開展碳達峰碳中和科技創新工作的開展起到指導作用。

方案內容

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方案
(2022—2030 年)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碳達峰碳中和的重大戰略部署,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對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關鍵支撐作用,特制定本方案。
我國已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發展階段,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支撐作用,統籌推進工業化城鎮化與能源、工業、城鄉建設、交通等領域碳減排,對於保障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與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方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系統觀念,處理好發展和減排、整體和局部、長遠目標和短期目標、政府和市場的關係,堅持創新驅動作為發展的第一動力,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構建低碳零碳負碳技術創新體系,統籌提出支撐 2030 年前實現碳達峰目標的科技創新行動和保障舉措,並為 2060 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做好技術研發儲備。
通過實施方案,到 2025 年實現重點行業和領域低碳關鍵核心技術的重大突破,支撐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 2020 年下降 18%,單位 GDP 能源消耗比 2020 年下降 13.5%;到 2030 年,進一步研究突破一批碳中和前沿和顛覆性技術,形成一批具有顯著影響力的低碳技術解決方案和綜合示範工程,建立更加完善的綠色低碳科技創新體系,有力支撐單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比 2005 年下降 65%以上,單位 GDP 能源消耗持續大幅下降。
一、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科技支撐行動
聚焦國家能源發展戰略任務,立足以煤為主的資源稟賦,抓好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納能力,推動煤炭和新能源最佳化組合,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並降低碳排放,是我國低碳科技創新的重中之重。充分發揮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和各類創新主體作用,深入推進跨專業、跨領域深度協同、融合創新,構建適應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能源科技創新體系。針對能源綠色低碳轉型迫切需求,加強基礎性、原創性、顛覆性技術研究,為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新能源併網消納、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以及煤制清潔燃料和大宗化學品等提供科技支撐。到 2030 年,大幅提升能源技術自主創新能力,帶動化石能源有序替代,推動能源綠色低碳安全高效轉型。
二、低碳與零碳工業流程再造技術突破行動
針對鋼鐵、水泥、化工、有色等重點工業行業綠色低碳發展需求,以原料燃料替代、短流程製造和低碳技術集成耦合最佳化為核心,深度融合大數據、人工智慧、第五代移動通信等新興技術,引領高碳工業流程的零碳和低碳再造和數位化轉型。瞄準產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降低,加強高品質工業產品生產和循環經濟關鍵技術研發,加快跨部門、跨領域低碳零碳融合創新。到 2030 年,形成一批支撐降低粗鋼、水泥、化工、有色金屬行業二氧化碳排放的科技成果,實現低碳流程再造技術的大規模工業化套用。
三、城鄉建設與交通低碳零碳技術攻關行動
圍繞城鄉建設和交通領域綠色低碳轉型目標,以脫碳減排和節能增效為重點,大力推進低碳零碳技術研發與示範套用。推進綠色低碳城鎮、鄉村、社區建設、運行等環節綠色低碳技術體系研究,加快突破建築高效節能技術,建立新型建築用能體系。開展建築部件、外牆保溫、裝修的耐久性和外牆安全技術研究與集成套用示範,加強建築拆除及回用關鍵技術研發,突破綠色低碳建材、光儲直柔、建築電氣化、熱電協同、智慧型建造等關鍵技術,促進建築節能減碳標準提升和全過程減碳。到 2030 年,建築節能減碳各項技術取得重大突破,科技支撐實現新建建築碳排放量大幅降低,城鎮建築可再生能源替代率明顯提升。
突破化石能源驅動載運裝備降碳、非化石能源替代和交通基礎設施能源自洽系統等關鍵技術,加快建設數位化交通基礎設施,推動交通系統能效管理與提升、交通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先進交通控制與管理、城市交通新業態與傳統業態融合發展等技術研發,促進交通領域綠色化、電氣化和智慧型化。力爭到 2030年,動力電池、驅動電機、車用作業系統等關鍵技術取得重大突破,新能源汽車安全水平全面提升,純電動乘用車新車平均電耗大幅下降;科技支撐單位周轉量能耗強度和鐵路綜合能耗強度持續下降。
專欄 3 城鄉建設與交通低碳零碳技術光儲直柔供配電。研究光儲直柔供配電關鍵設備與柔性化技術,建築光伏一體化技術體系,區域-建築能源系統源網荷儲用技術及裝備。建築高效電氣化。研究面向不同類型建築需求的蒸汽、生活熱水和炊事高效電氣化替代技術和設備,研發夏熱冬冷地區新型高效分散式供暖製冷技術和設備,以及建築環境零碳控制系統,不斷擴大新能源在建築電氣化中的使用。熱電協同。研究利用新能源、火電與工業餘熱區域聯網、長距離集中供熱技術,發展針對北方沿海核電餘熱利用的水熱同產、水熱同供和跨季節水熱同儲新技術。低碳建築材料與規劃設計。研發天然固碳建材和竹木、高性能建築用鋼、纖維復材、氣凝膠等新型建築材料與結構體系;研發與建築同壽命的外圍護結構高效保溫體系;研發建材循環利用技術及裝備;研究各種新建零碳建築規劃、設計、運行技術和既有建築的低碳改造成套技術。新能源載運裝備。研發高性能電動、氫能等低碳能源驅動載運裝備技術,突破重型陸路載運裝備混合動力技術以及水運載運裝備套用清潔能源動力技術、航空器非碳基能源動力技術、高效牽引變流及電控系統技術。綠色智慧交通。研發交通能源自洽及多能變換、交通自洽能源系統高效能與高彈性等技術,研究軌道交通、民航、水運和道路交通系統綠色化、數位化、智慧型化等技術,建設綠色智慧交通體系。
四、負碳及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減排技術能力提升行動
圍繞碳中和願景下對負碳技術的研發需求,著力提升負碳技術創新能力。聚焦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技術的全生命周期能效提升和成本降低,當前以二氧化碳捕集和利用技術為重點,開展 CCUS 與工業過程的全流程深度耦合技術研發及示範;著眼長遠加大CCUS 與清潔能源融合的工程技術研發,開展礦化封存、陸上和海洋地質封存技術研究,力爭到 2025 年實現單位二氧化碳捕集能耗比 2020 年下降 20%,到 2030 年下降 30%,實現捕集成本大幅下降。加強氣候變化成因及影響、陸地和海洋生態系統碳匯核算技術和標準研發,突破生態系統穩定性、持久性增匯技術,提出生態系統碳匯潛力空間格局,促進生態系統碳匯能力提升。加強甲烷、氧化亞氮及含氟氣體等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的監測和減量替代技術研發及標準研究,支撐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下降。
專欄 4 CCUS、碳匯與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減排技術CCUS 技術。研究 CCUS 與工業流程耦合技術及示範、套用於船舶等移動源的CCUS 技術、新型碳捕集材料與新型低能耗低成本碳捕集技術、與生物質結合的負碳技術(BECCS),開展區域封存潛力評估及海洋鹹水封存技術研究與示範。碳匯核算與監測技術。研究碳匯核算中基線判定技術與標準、基於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反演的碳匯核算關鍵技術,研發基於衛星實地觀測的生態系統碳匯關鍵參數確定和計量技術、基於大數據融合的碳匯模擬技術,建立碳匯核算與監測技術及其標準體系。生態系統固碳增匯技術。開發森林、草原、濕地、農田、凍土等陸地生態系統和紅樹林、海草床和鹽沼等海洋生態系統固碳增匯技術,評估現有自然碳匯能力和人工干預增強碳匯潛力,重點研發生物炭土壤固碳技術、秸稈可控腐熟快速還田技術、微藻肥技術、生物固氮增匯肥料技術、岩溶生態系統固碳增匯技術、黑土固碳增匯技術、生態系統可持續經營管理技術等。研究鹽藻/藍藻固碳增強技術、海洋微生物碳泵增匯技術等。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減排與替代技術。研究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監測與核算技術,研發煤礦乏風瓦斯蓄熱及分散式熱電聯供、甲烷重整及制氫等能源及廢棄物領域甲烷回收利用技術,研發氧化亞氮熱破壞等工業氧化亞氮及含氟氣體的替代、減量和回收技術,研發反芻動物低甲烷排放調控技術等農業非二氣體減排技術。
五、前沿顛覆性低碳技術創新行動
面向國家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和國際碳減排科技前沿,加強前沿和顛覆性低碳技術創新。圍繞驅動產業變革的目標,聚焦新能源開發、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前沿儲能等重點方向基礎研究最新突破,加強學科交叉融合,加快建立健全以國家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為導向、有力宣揚科學精神和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的研究模式,加快培育顛覆性技術創新路徑,引領實現產業和經濟發展方式的疊代升級。建立前沿和顛覆性技術的預測、發現和評估預警機制,定期更新碳中和前沿顛覆性技術研究部署。
專欄 5 前沿和顛覆性低碳技術新型高效光伏電池技術。研究可突破單結光伏電池理論效率極限的光電轉換新原理,研究高效薄膜電池、疊層電池等基於新材料和新結構的光伏電池新技術。新型核能發電技術。研究四代堆、核聚變反應堆等新型核能發電技術。新型綠色氫能技術。研究基於合成生物學、太陽能直接制氫等綠氫製備技術。前沿儲能技術。研究固態鋰離子、鈉離子電池等更低成本、更安全、更長壽命、更高能量效率、不受資源約束的前沿儲能技術。電力多元高效轉換技術。研究將電力轉換成熱能、光能,以及利用電力合成燃料和化學品技術,實現可再生能源電力的轉化儲存和多元化高效利用。二氧化碳高值化轉化利用技術。研究基於生物製造的二氧化碳轉化技術,構建光—酶與電—酶協同催化、細菌/酶和無機/有機材料複合體系二氧化碳轉化系統,製備澱粉、乳酸、乙二醇等化學品;研究以水、二氧化碳和氮氣等為原料直接高效合成甲醇等綠色可再生燃料的技術。空氣中二氧化碳直接捕集技術。加強空氣中直接捕集二氧化碳技術理論創新,研發高效、低成本的空氣中二氧化碳直接捕集技術。
六、低碳零碳技術示範行動
以促進成果轉移轉化為目標,開展一批典型低碳零碳技術套用示範,到 2030 年建成 50 個不同類型重點低碳零碳技術套用示範工程,形成一批先進技術和標準引領的節能降碳技術綜合解決方案。在基礎條件好、有積極意願的地方,開展多種低碳零碳技術跨行業跨領域耦合最佳化與綜合集成,開展管理政策協同創新。加強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系建設,結合國家綠色技術推廣目錄和國家綠色技術交易中心等平台網路,綜合提升低碳零碳技術成果轉化能力,推動低碳零碳技術轉移轉化。完善低碳零碳技術標準體系,加強前沿低碳零碳技術標準研究與制定,促進低碳零碳技術研發和示範套用。
專欄 6 低碳零碳技術示範套用先進低碳零碳技術示範工程。(1)零碳/低碳能源示範工程:建設大規模高效光伏、漂浮式海上風電示範工程;在可再生能源分布集中區域建設“風光互補”等示範工程;建立一批適用於分散式能源的“源-網-荷-儲-數”綜合虛擬電廠;強化氫的制-儲-輸-用全鏈條技術研究,組織實施“氫進萬家”科技示範工程;在煤炭資源富集地區建設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燃煤機組靈活調峰、煤炭製備化學品等示範工程。(2)低碳/零碳工業流程再造示範工程:在鋼鐵、水泥、化工、有色等重點行業建設規模富氫氣體冶煉、生物質燃料/氫/可再生能源電力替代、可再生能源生產化學品、高性能惰性陽極和全新流程再造等集成示範工程。(3)綠色智慧交通示範工程:開展場景驅動的交通自洽能源系統技術示範,實施低碳智慧道路、航道、港口和樞紐示範工程。(4)低碳零碳建築示範工程:建設規模化的光儲直柔新型建築供配電示範工程,長距離工業餘熱低碳集中供熱示範工程,在北方沿海地區建設核電餘熱水熱同輸供熱示範工程,在典型氣候區組織實施一批高性能綠色建築科技示範工程。(5)CCUS 技術示範工程:建設大型油氣田 CCUS 技術全流程示範工程,推動 CCUS 與工業流程耦合套用、二氧化碳高值利用示範。低碳技術創新綜合區域示範。支持地方集成各類創新要素,實施低碳技術重大項目和重點示範工程,探索低碳技術和管理政策協同創新,打造低碳技術創新驅動低碳發展典範。支持國家高新區等重點園區實施循環化、低碳化改造,開展跨行業綠色低碳技術耦合最佳化與集成套用;以數據中心電源、電動車充電設施等套用場景為重點,開展“百城億芯”套用示範工程,建設綠色低碳工業園區。支持基礎條件好的地級市在規劃區域內圍繞綠色低碳建築、綠色智慧型交通、城市廢物循環利用等方面開展跨行業跨領域集成示範;在有條件的地方開展零碳社區示範。在典型農業縣域內結合自身特點,綜合開展光伏農業、光儲直柔建築、農林廢物清潔能源轉化利用、分散式能源等技術集成示範。低碳技術成果轉移轉化。建立低碳科技成果轉化資料庫,形成登記、查詢、公布、套用一體化的信息交匯系統。結合國家綠色技術推廣目錄和國家綠色技術交易中心等目錄或網路平台,加快推進低碳技術、工藝、裝備等大規模套用。低碳零碳負碳技術標準。加快推動強制性能效、能耗標準制(修)訂工作,完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綠色低碳工業、建築、交通、CCUS、儲能等前沿低碳零碳負碳技術標準,加快構建低碳零碳負碳技術標準體系。
七、碳達峰碳中和管理決策支撐行動
研究國家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與國內經濟社會發展相互影響和規律等重大問題。開展碳減排技術預測和評估,提出不同產業門類的碳達峰碳中和技術支撐體系。加強科技創新對碳排放監測、計量、核查、核算、認證、評估、監管以及碳匯的技術體系和標準體系建設的支撐保障,為國家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提供決策支撐。研究我國參與全球氣候治理的動態方案以及履約中的關鍵問題,支撐我國深度參與全球氣候治理及相關規則和標準制定。
專欄 7 管理決策支撐技術體系碳中和技術發展路線圖。圍繞支撐我國碳中和目標實現的零碳電力、零碳非電能源、原料/燃料與過程替代、CCUS/碳匯與負排放、集成耦合與最佳化技術等關鍵技術方向,研究構建碳中和技術分類體系、技術圖譜和關鍵技術清單,評估明確主要部門碳中和技術選擇以及分階段亟需部署的重點研發任務清單並定期更新。二氧化碳排放監測計量核查系統。提升單點碳排放監測和大氣本底站監測能力,充分發揮碳衛星優勢,構建空天地立體監測網路,開展動態實時全覆蓋的二氧化碳排放智慧型監測和排放量反演。構建支撐二氧化碳排放核查與監管技術體系,研究二氧化碳排放計量評估技術,碳儲量調查監測和管理決策技術,開發基於區塊鏈技術和智慧型契約的數字監測、報告、核查流程,支撐監測數據質量不斷提升。二氧化碳排放核算技術。加強科技創新對健全二氧化碳排放核算方法體系的支撐保障,加強高精度溫室氣體排放因子研究與標準參考資料庫建設,加強先進碳排放測量和計量方法套用,開發企業、園區、城市和重點行業等層面碳排放核算和測量技術,研究直接排放、間接排放和全生命周期排放的標準與適用範圍。低碳發展研究與決策支持平台。研究與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協調,與生態文明建設目標協同的氣候治理策略和路徑,研究《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巴黎協定》履約中的關鍵問題,研究國家碳排放清單計量反演技術,實現碳數據的國際互認。開發基於新興信息技術的碳達峰碳中和綜合決策支撐模型,評估相關技術大規模套用的社會經濟影響與潛在風險。碳達峰碳中和科技發展評估報告。在開展碳達峰碳中和進展評估與趨勢預判基礎上,評估科技創新對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支撐引領作用,動態評估國內外碳中和科技發展對社會經濟和全球治理的影響。
八、碳達峰碳中和創新項目、基地、人才協同增效行動
面向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需求,國家科技計畫著力加強低碳科技創新的系統部署,推動國家綠色低碳創新基地建設和人才培養,加強項目、基地、人才協同,推動組建碳達峰碳中和產教融合發展聯盟,推進低碳技術開源體系建設,提升創新驅動合力和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建立碳達峰碳中和科技創新中央財政科技經費支持機制,引導地方、企業和社會資本聯動投入,支持關鍵核心技術研發項目和重大示範工程落地。持續加強碳達峰碳中和領域全國重點實驗室和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總體布局,最佳化碳達峰碳中和領域的國家科技創新基地平台體系,培養壯大綠色低碳領域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強化科研育人。面向人才隊伍長期需求,培養和發展壯大碳達峰碳中和領域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人才和創新創業人才,建立面向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可持續人才隊伍。
專欄 8 碳達峰碳中和創新項目、基地和人才
碳達峰碳中和科技創新項目支持體系。採取“揭榜掛帥”等機制,設立專門
針對碳達峰碳中和科技創新的重大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畫在可再生能源、新能
源汽車、循環經濟、綠色建築、地球系統與全球變化等方向實施一批重點專項,
充分加大低碳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實施“面向國家碳中和的
重大基礎科學問題與對策”專項項目。
碳達峰碳中和技術實驗室體系。在可再生能源、規模化儲能、新能源汽車等綠
色低碳領域加強全國重點實驗室建設。
碳達峰碳中和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在工業節能與清潔生產、綠色智慧型建築與交
通、CCUS 等方向建設國家技術創新中心。
碳達峰碳中和技術新型研發機構。鼓勵地方政府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科技
企業合作建立低碳技術新型研發機構,面向中小企業提供高質量的低碳技術和科技
服務。
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和創業人才培養。在國家重大科研項目組
織、實施和管理過程中發現和培養一批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依
托國家雙創基地、科技企業孵化器等培養一批高層次科技創新創業人才。
碳達峰碳中和青年科技人才培養儲備。在人才計畫中,加大對碳達峰碳中和青
年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在國家重點研發計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科研計畫中設
立專門的青年項目,加大對碳達峰碳中和領域的傾斜,培養一批聚焦前沿顛覆性技
術創新的青年科技人才。
九、綠色低碳科技企業培育與服務行動
加快完善綠色低碳科技企業孵化服務體系,最佳化碳達峰碳中和領域創新創業生態。遴選、支持 500 家左右低碳科技創新企業,培育一批低碳科技領軍企業。支持科技企業積極主持參與國家科技計畫項目,加快提升企業低碳技術創新能力。提升低碳技術智慧財產權服務能力,建立低碳技術驗證服務平台,為企業開展綠色低碳技術創新提供服務和支撐。依託國家高新區,打造綠色低碳科技企業聚集區,推動綠色低碳產業集群化發展。
綠色低碳科技企業孵化平台。支持地方建立一批專注於綠色低碳技術的科技企
業孵化器、眾創空間等公共服務平台和創新載體,做大綠色科技服務業,深度孵化
一批掌握綠色低碳前沿技術的“硬科技”企業。
遴選發布綠色低碳科技企業。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全國技
術契約登記企業中,按照“低碳”“零碳”“負碳”分類篩選和發布綠色低碳科技企
業,促進技術、金融等要素市場對接,引導各類創新要素向綠色低碳科技企業集聚。
培育綠色低碳科技領軍企業。支持綠色低碳領域創新基礎好的各類企業,逐步
發展成為科技領軍企業,支持其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
綠色低碳企業專業賽事。在中國創新創業大賽、中國創新挑戰賽、科技成果直
通車等活動中,設立綠色低碳技術專場賽,搭建核心技術攻關交流平台,為綠色低
碳科技企業對接各類創新資源。
綠色低碳科技金融。通過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支持碳中和科技成果轉移
轉化,引導貸款、債券、天使投資、創業投資企業等支持低碳技術創新成果轉化。
低碳技術智慧財產權服務。建設低碳技術智慧財產權專題資料庫,不斷提升低碳科
技企業智慧財產權信息檢索分析利用能力。支持建設一批低碳技術專利導航服務基地
和產業智慧財產權運營中心。
低碳技術驗證服務平台。支持龍頭企業、科研院所搭建低碳技術驗證服務平台,
開放技術資源,為行業提供產品設計仿真、技術轉化加工、產品樣機製造、模擬試
驗、計量測試檢測、評估評價、審定核查等技術驗證服務。
十、碳達峰碳中和科技創新國際合作行動
圍繞實現全球碳中和願景與共識,持續深化低碳科技創新領域國際合作,支撐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深度參與全球綠色低碳創新合作,拓展與有關國家、有影響力的雙邊和多邊機制的綠色低碳創新合作,組織實施碳中和國際科技創新合作計畫,支持建設區域性低碳國際組織和綠色低碳技術國際合作平台,充分參與清潔能源多邊機制,深入開展“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畫框架下碳達峰碳中和技術研發與示範國際合作,探討發起碳中和科技創新國際論壇。適時啟動相關領域國際大科學計畫。積極發揮香港、澳門科學家在低碳創新國際合作中的有效作用。
多雙邊低碳零碳負碳科技創新合作。深度參與清潔能源部長級會議、創新使命部長級會議等多邊機制下的創新合作,深化與有關國家面向碳中和目標的技術創新交流與合作。積極參與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畫等國際大科學工程。加大國家科技計畫對碳中和領域的支持和對外開放力度,組織實施碳中和國際科技創新合作計畫,探索發起碳中和相關國際大科學計畫。低碳零碳負碳技術國際合作平台。與有關國家探索聯合建立碳中和技術聯合研究中心和跨國技術轉移機構。依託南南合作技術轉移中心、中國-上海合作組織技術轉移中心等技術轉移平台,匯聚優勢力量構建“一帶一路”淨零碳排放技術創新與轉移聯盟。碳中和科技創新國際論壇。圍繞可再生能源、儲能、氫能、低碳工業流程再造、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推動設立碳中和科技創新國際論壇。深度參與第四代核能系統等國際論壇,宣傳交流我國碳中和技術進展。低碳零碳負碳創新國際組織。在國際能源署、金磚國家、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畫等合作框架下拓展低碳國際科技合作。圍繞亞太、東協等區域低碳技術創新需求,支持區域性綠色低碳科技合作國際組織建設。
為做好實施方案落實工作,科技部將聯合有關部門,按程式建立碳達峰碳中和科技創新部際協調機制,協調指導相關任務落實。組織成立國家碳中和科技專家委員會,跟蹤評價國內外綠色低碳技術發展動態,對國內碳達峰碳中和技術發展趨勢和戰略路徑進行評估和研判,為決策提供支撐。建立碳達峰碳中和科技考核評價機制,建立重點排放行業碳中和技術進步指數,將碳中和新技術研發和套用投入作為關鍵指標進行監測。
完善國家科技智慧財產權與成果轉化等相關法律法規建設,加大對低碳、零碳和負碳技術智慧財產權的保護力度,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疊代。創新財政政策工具,形成激勵碳達峰碳中和技術創新的財政制度和政策體系。加強對全民碳達峰碳中和科學知識的普及,提高公眾對碳達峰碳中和的科學認識,引導形成綠色生產和生活方式。按照國家科技體制改革和創新體系建設要求,持續推進科研體制機制改革,完善碳達峰碳中和科技創新體系,釋放創新活力,營造適宜碳達峰碳中和科技發展的創新環境,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持續發揮支撐和引領作用。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