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綠色金融發展規劃(2022-2025年)

《江西省綠色金融發展規劃(2022-2025年)》是為貫徹落實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關於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重大戰略決策,加快綠色金融改革創新,更好地發揮綠色金融資源配置、風險管理和市場定價三大功能,構建具有江西特色的綠色金融發展體系,支持更高標準打造美麗中國“江西樣板”,依據《江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江西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支持和保障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促進江西綠色轉型發展的決定》《江西省“十四五”金融業發展規劃》制定本規劃,實施期限為2022年到2025年。

2022年7月12日,江西省綠色金融改革創新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發布《江西省綠色金融發展規劃(2022-2025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江西省綠色金融發展規劃(2022-2025年)
  • 發布單位:江西省綠色金融改革創新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
發布信息,內容全文,

發布信息

省直有關部門,各設區市政府、贛江新區管委會,各有關金融機構:
現將《江西省綠色金融發展規劃(2022-2025年)》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江西省綠色金融改革創新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
(江西省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代章)
2022年7月12日

內容全文

為貫徹落實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關於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重大戰略決策,加快綠色金融改革創新,更好地發揮綠色金融資源配置、風險管理和市場定價三大功能,構建具有江西特色的綠色金融發展體系,支持更高標準打造美麗中國“江西樣板”,依據《江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江西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支持和保障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促進江西綠色轉型發展的決定》《江西省“十四五”金融業發展規劃》制定本規劃,實施期限為2022年到2025年。
第一章 發展現狀與形勢
第一節 發展背景
應對氣候變化正在逐步成為全球共識,綠色復甦成為經濟發展重要方向。當前氣候變化對全球造成的生態災難與經濟損失讓各國政府認識到必須採取相應措施並深化國際合作,以應對氣候變化造成的威脅。疊加疫情影響、經濟周期循環、逆全球化形勢蔓延等因素,經濟復甦面臨挑戰,綠色復甦成為經濟發展重要推動力,以“綠色金融”為代表的可持續金融體系正在發揮著對經濟綠色復甦的支持與引導作用。從政策引領到市場創新,國際可持續金融發展已取得積極成效,金融側的發力、調整與合作將是綠色復甦中的重要環節。
我國經濟轉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雙碳”目標對我國經濟發展方式提出新要求。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內,我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制度優勢顯著、治理效能提升、經濟長期向好、物質基礎雄厚、人力資源豐富、市場空間廣闊、發展韌性強勁、社會大局穩定,繼續發展具有多方面優勢和條件;但同時結構性、體制性、周期性問題仍相互交織,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任務仍然艱巨,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等眾多挑戰。在新的機遇與挑戰下,要利用優勢、打破壁壘,就要在創新與傳承中找到平衡,構建經濟發展新引擎,打開經濟成長新空間。綠色發展作為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題中之義,是我國長期以來的重要發展原則。綠色金融作為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手段,是中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內在要求,也已成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抓手未來仍將為支持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第二節 發展基礎
“十三五”時期,江西經濟呈現高質量跨越式發展勢頭,生態文明建設認識與實踐不斷深入,金融業綜合發展水平穩步提升,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成果豐碩,《江西省“十三五”建設綠色金融體系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基本完成。2021年作為我省 “十四五”開局之年,綠色發展向縱深推進,取得紮實發展成就,為下一階段綠色金融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
一、巨觀經濟發展實現新的跨越
我省正處於經濟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時期,經濟發展出現多個領先態勢。“十三五”期間地區生產總值增速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主要經濟指標增速位居全國“第一方陣”,工業型經濟發展模式更加成熟,產業動能持續最佳化。“十三五”期間GDP年均增長7.6%,人均GDP超過8000美元,三次產業結構由2015年的10.6:50.8:38.6調整為2020年的8.7:43.2:48.1。動能轉換步伐加快,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較“十二五”末提高10個百分點以上,數字經濟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30%左右,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GDP的比重增速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縮小,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累計增速由負轉正。2021年,全省生產總值為29619.7億元,同比增長8.8%,一二三產均保持穩定增長。
二、生態文明建設取得良好成效
全省生態文明建設持續推進,經濟社會轉型奮力向前。自“十三五”時期我省正式納入國家首批生態文明試驗區以來,生態環境質量處於全國領先水平,生態環境保護制度進一步最佳化,生產生活環境得到顯著改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先後推動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省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和生態產品價值核算試點工作,在全國率先建立全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實現省內流域生態補償資金全覆蓋,率先出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實施方案。自然資源交易平台、環境能源交易平台等一系列生態產品交易平台初步建立。創新打造宜春“生態+大健康”產業模式、婺源縣“篁嶺模式”等生態經濟發展模式;在贛南等原革命老區選取林業資源豐富的縣市開展林業碳匯項目,探索推進大型活動碳中和;景德鎮轉型發展、贛江新區綠色金融改革獲得國務院表彰。全省環境權益交易取得實質性進展,水權、排污權、用能權交易全面破零。
三、金融行業綜合實力顯著增強
金融行業在多項指標上實現新突破,金融活力逐步彰顯。“十三五”時期全省金融業抓住良好發展機遇,金融業增加值不斷提高,金融體系改革穩步前進,信貸市場相對活躍,綠色貸款業務取得突破,企業直接融資規模5年內翻兩番,上市公司數量穩步增長,保費收入成績單亮眼。全省金融業增加值從2017年末的1100億元增加到2021年末的1975億元,占GDP比重由5.44%提高到6.67%。金融專項制度創新、產品創新、服務創新多點推進。金融組織不斷完善,形成了銀行、證券、期貨、保險、信託、股權交易、資產管理、金融租賃等功能完備的金融機構體系,同時全面完成農信社改制農商行任務。金融改革創新亮點紛呈,我省成為全國兩個之一、中部唯一的同時擁有國家級綠色金融和普惠金融改革試驗區的省份。金融風險防控有力有效,《江西省地方金融監管條例》正式施行。
四、綠色金融試點創新成果豐碩
贛江新區作為我國首批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之一,著力加強頂層設計、完善機構體系、做大金融市場、創新產品服務,綠色金融改革創新取得顯著成效。江西省以及贛江新區分別成立了綠色金融改革創新工作領導小組,組織與保障體系不斷完善。多領域創新綠色金融標準、產品和服務,推出各項創新成果60餘項,其中綠色市政債等五項綠色金融創新成果列入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經驗做法推廣清單;人民銀行發布的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中期評估報告中有14處為贛江新區“點讚”;以贛江新區為主戰場的江西綠色金融發展指數連續多年穩居全國“第一梯隊”;綠色金融改革被列入國務院第八次大督查典型經驗做法清單予以表揚。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市場進一步擴大,截至2021年12月末,贛江新區綠色貸款餘額116.5億元,較批覆之初增長3.5倍;新增發綠色債券規模158億元;綠色股權融資總額達124.7億元;設立19隻綠色產業基金,認繳資金額527.9億元,實際到賬218.3億元;2021年全年累計辦理綠色票據貼現2.16億元。2021年全省綠色貸款餘額3893.79億元,創新推出碳排放權質押貸款、林業碳匯賬戶質押貸款等綠色信貸產品;落地碳中和債、碳中和基金、“綠色贛江”低碳生活小程式等主題產品;首次單設碳達峰碳中和項目庫,新增碳中和項目69個,金額623億元。碳減排支持工具落地見效,截至2021年末,全省在清潔能源、節能環保、碳減排技術三大重點領域貸款48.79億元,預計帶動年減排102.6萬噸二氧化碳當量。
五、試點帶動全省綠色金融發展
多項“贛江經驗”成為江西實踐,多地綠色金融呈現新亮點。贛州市以贛州銀行為試點,通過將綠色信貸考核評價指標及綠色金融發展指標納入績效考核體系、下調綠色信貸FTP價格等措施調動機構行銷積極性。九江市發布《九江市綠色金融發展三年行動計畫(2018-2020年)》《九江市鼓勵金融人才創新服務實體經濟的實施方案》等檔案加強綠色金融人才引進與培養。南昌市著力推動銀行業綠色金融創新,浦發銀行南昌分行形成以能效融資、可再生能源融資、環境金融、碳金融和能效設備供應鏈融資為特色的綠色金融產品體系。萍鄉市設立總規模為100億元的全國首支海綿智慧城市建設基金,推動傳統建材業向海綿產業轉型升級。撫州市通過開展“信用+多種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等多項創新工程,探索“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換路徑,截至2021年12月末,撫州市生態產品權益類貸款餘額374.58億元,全年累計新增192.35億元。
第三節 發展問題與挑戰
全省綠色金融改革創新雖然取得較大成效,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存在,未來仍將面臨諸多挑戰。
一、綠色金融支持碳達峰碳中和的現實矛盾有待解決
能源結構、產業結構、技術水平、生態環境及政策制度是區域綠色金融的發展基礎與實施環境,目前全省在金融支持“雙碳”方面重點要突破五重矛盾:一是全省處於經濟後發地區的實情,要求破題經濟持續發展與能源剛性消費之間的矛盾,既要增強生產保障能力,也要堅定不移統籌推進。二是全省工業型經濟的特點,要求破題碳排放高增長趨勢與碳耗雙控指標約束增大的矛盾,既要遏制盲目發展,又要堅持先立後破。三是研發能力增長快但研發投入基數低的技術創新現狀,要求破題短期效益提升與技術回報周期長的矛盾,既要堅持商業可持續性又要始終強化技術攻關。四是以全省存量多、增量少、用途廣的森林儲備為代表的碳匯資源有限,要求破題碳匯增長潛力不足與碳匯需求漸增之間的矛盾,既要構建生態經濟體系,又要持續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五是綠色金融政策初成型的階段,要求破題市場需求多樣性與政策制定長期性的矛盾,既要靈活適度,又要防範風險。
二、綠色金融支持經濟轉型升級需尋求更強動力
全省面臨著產業轉型升級難和綠色發展融資難的雙重壓力。從市場環境來看,與東部具備資本與技術優勢的企業以及西部具備能源優勢的企業相比,本地市場主體競爭壓力較大。從產業結構來看,傳統服務業比重偏高,新興服務業比重偏低,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滯後,經濟發展模式轉變壓力較大。從能源消耗來看,重工業貢獻經濟成長的同時加重能源消耗,疊加重工業轉型需解決社會、民生、金融等多重問題,導致高耗能型經濟發展格局短期難以扭轉。從自主創新能力來看,全省R&D經費支出占GDP比重相較於全國先進水平存在基數小、比重低的問題,綠色技術創新與轉化仍有提升空間。從經濟成長效益來看,投資與出口在全省比例偏低,經濟成長動力面臨壓力。從金融市場來看,總體體量偏小,貸款餘額占全國比重2.42%,低於全省經濟、人口的全國占比。
三、綠色金融多元化產品創新和服務有待進一步加強
全省綠色金融市場產品數量仍然較少,綠色供應鏈金融、產業金融、轉型金融等特色化金融創新不足,支撐“雙碳”目標力度有待加強。當前全省綠色金融產品以綠色信貸和綠色債券為主,但綠色信貸產品單一,產品集中度較高導致覆蓋領域有限。產權交易、資產交易和期貨衍生產品等大量其他綠色金融產品及其配套服務發展不足,綠色保險、綠色信託、綠色基金和碳金融尚未在全省普及。碳匯資源開發及市場化交易仍有發展空間。
四、綠色金融缺少較為體系化的人才引進與培養機制
目前全省薄弱的專業綠色金融人才培育環境與強勁的綠色金融發展態勢和需求不相匹配。全省綠色金融專業人員有限,人才儲備不足,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較低,在人才吸引方面尚未形成集聚效應,人才外流嚴重。學校金融專業暫未設立綠色金融課程體系,複合型人才培育機制存在短板,綠色金融人才培育體系有待完善。
第四節 發展機遇
經過“十三五”期間的發展,全省已經初步構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綠色金融體系,2022-2025年間,在“雙碳”目標引領下,投資需求進一步增長,全省綠色金融發展將迎來更多機遇。
一、綠色金融目標導向堅定明確
省第十五次黨代會將綠色金融列為“十四五”重點打造的“六大金融”之一,“全面建設美麗江西,綠色轉型取得新突破”的主旨勾勒出綠色金融的深化目標。生態環境質量改善鞏固提升、資源能源利用效率不斷提高、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建設走在全國前列的發展要求堅定明確,描繪出綠色金融的需求側空間。“美麗江西”建設中有力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持續推進生態保護與修復、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基本要求明確了下一階段綠色金融在各個領域的發力主線。
二、綠色金融政策環境不斷向好
我國已經初步形成支持綠色金融發展的政策體系,綠色金融發展的政策驅動力持續增強。中央層面,各部委積極構建多領域協同政策體系、完善綠色金融外部環境,中國人民銀行設立碳減排支持工具、發布《金融機構環境信息披露指南》《環境權益融資工具》,中國銀保監會印發《銀行業保險業綠色金融指引》等,共同引導綠色金融實踐。生態環境部等五部門出台《關於促進應對氣候變化投融資的指導意見》,豐富綠色金融體系內涵。地方層面,《江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深化綠色金融改革,構建綠色金融服務體系;《關於支持和保障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促進江西綠色轉型發展的決定》明確我省碳中和路徑設計,提出建立健全有利於綠色低碳發展的金融政策體系。
三、綠色金融作用功能繼續強化
當前我國多層次綠色金融市場和產品體系正在建立,逐步以市場化方式引導和撬動更多資源流向綠色低碳領域。多項綠色金融激勵措施切實降低綠色投融資成本、推動環境效益合理定價,以金融力量帶動勞動力、技術、商品等資源要素向綠色領域集中,助力產業結構調整和最佳化。金融機構環境信息披露、環境壓力測試以及用於環境、社會和治理風險(ESG風險)識別、監測、防控的方法與工具等逐步推行,將進一步提高綠色金融投放精準性與應對環境、氣候風險的韌性。
四、綠色金融先發優勢更為顯著
當前我省探索建立一系列地方綠色金融標準,也已初步形成創新驅動的多元市場實踐,“雙碳”目標之下先發優勢將得到進一步發揮。兼具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國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國家級普惠金融改革試驗區和國家級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的獨特定位與實踐積累,為經驗互鑒與業態融合提供實施基礎。綠色金融改革創新成效多點開花,將為豐富綠色金融內涵、最佳化綠色金融政策、拓展綠色金融市場、提升綠色金融發展配套環境等提供先期經驗。
第二章 總體思路與發展目標
第一節 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金融工作重要論述和視察江西重要講話精神,貫徹落實黨中央碳達峰碳中和重大戰略決策,聚焦應對氣候變化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以更高標準打造美麗中國“江西樣板”。強化綠色金融資源配置、風險管理和市場定價三大功能,發揮贛江新區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的“先鋒”作用,加強綠色金融制度創新、產品與服務創新,加強與普惠金融、數字金融、科技金融、供應鏈金融結合,發展壯大具有江西特色的綠色金融體系,服務全省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和經濟高質量發展。
第二節 基本原則
——堅持創新引領,統籌推進。依託贛江新區國家級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繼續推動關鍵環節的改革創新工作,進一步深化綠色金融業態、產品和服務創新。全面推廣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優秀成果,強化政策協同、部門協同、區域協同,系統性推動全省綠色金融體系建設。
——堅持政府引導,市場主導。充分發揮政府對金融改革的保障和推動作用,持續完善綠色金融政策與基礎設施,不斷最佳化綠色金融發展的生態環境。堅持市場對金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完善市場約束與激勵機制,提高綠色金融自身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堅持目標導向,重點突破。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要求,發揮綠色金融功能,聚焦“碳達峰、碳中和”、美麗中國“江西樣板”等重大戰略目標,更好滿足市場多樣化的綠色金融需求。重點逐個突破綠色金融發展遇到的體制機制問題,整合內外部發展力量,破題關鍵難點,激發市場主體積極性。
——堅持激勵約束,提高質效。創新制度工具、最佳化激勵制度、加強宣傳引導,增強綠色金融改革動力。科學加強高污染、高排放行業的金融約束,落實環境、社會、治理風險的識別、監測與管理要求,提高綠色金融發展韌性。持續深化節能環保、清潔生產、清潔能源、生態環境、基礎設施綠色升級、綠色服務等綠色產業的金融投入。
第三節 發展目標
到2025年,綠色金融政策體系進一步完善,產品和服務創新成果更加多元,市場主體更加豐富,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邁上新台階,全省綠色金融發展取得新突破。綠色金融支持“雙碳”目標實現的基礎更加紮實、能力明顯提升,力爭將江西省打造成中部特色綠色金融示範省。
——綠色信貸規模持續擴大。2025年綠色信貸餘額突破8000億元,年均增速超過全省信貸餘額平均增速;綠色信貸占比不斷提高,綠色貸款餘額占比達到11%;引導駐贛銀行設立綠色金融事業部或綠色分(支)行,綠色金融專業機構規模進一步擴大、能力建設進一步提升。
——綠色證券市場繼續擴張。到2025年,力爭培育境內外上市企業達到140家,其中綠色產業上市企業不少於10家;區域性股權市場新增掛牌企業300家,其中綠色企業不少於50家。銀行和企業發行綠色債券力爭達到600億元。推動環境和氣候信息披露,省內上市企業、新三板掛牌企業的環境和氣候信息自願性披露率較2021年末提高50%。
——環境權益市場取得突破。積極探索建立全國性生態產品與資源環境權益綜合交易平台,建立健全用能權、水權、排污權交易制度,推動用能權、水權、排污權等交易,環境權益交易規模較2021年末顯著提升。積極參與全國碳交易市場,對接全國自願減排交易中心。
——綠色保險創新不斷推進。綠色保險風險保障金額、保險賠付支出、保單數量逐年穩步增長。推動綠色保險產品創新,力爭推出超過30個綠色保險創新險種。“十四五”期間,“險資入贛”金額突破1200億元,其中綠色低碳領域投入不低於300億元。
表2 “十四五”時期江西省綠色金融發展主要目標
主要指標
2021年
2025年
指標屬性
綠色信貸餘額(億元)
3893.79
8000
預期性
綠色信貸占比(%)
8.25%
11%
預期性
綠色上市企業四年數量(家)
10
預期性
區域性股權市場四年新增掛牌綠色企業(家)
50
預期性
綠色債券發行四年規模(億元)
600
預期性
第三章 重點任務
第一節 錨定經濟社會綠色發展與科學轉型,落實綠色金融和轉型金融雙抓手
一、推動全產業綠色發展與轉型升級
實施綠色金融支持鄉村產業振興工程,做大做強柑橘優勢區、茶葉產區、綠色生態農產品等特色領域金融服務,加大對農業裝備產業集群、農業現代化支持力度,推廣“金融支持+合作社+農戶”模式。構建支持碳密集型行業向低碳過渡的轉型金融體系,服務“2+6+N”產業高質量跨越式發展行動,支持有色、石化、鋼鐵、建材、紡織服裝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鼓勵金融機構探索創新轉型金融工具,加強對重點高碳企業戰略性重組支持力度,支持景德鎮市、新余市、南昌市等爭創國家產業轉型升級示範區。加強碳邊境調節機制研究,提升高碳產業對外貿易韌性。加強綠色直接融資市場建立,聚焦高端綠色製造、新一代新能源產業、前沿新材料產業等細分領域,支持符合條件的綠色企業上市融資,更充分地發揮區域性股權市場的作用。關注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環境、社會、治理風險,綠色引領,打造全國裝備製造產業重要基地、世界級新能源產業集聚區、新材料產業集群等試點示範區域。
二、積極支持綠色城鄉建設與升級
支持發展低碳節能建築。因地制宜推進綠色金融支持既有建築綠色化改造,鼓勵率先通過未來收益權質押、建築節能保險等金融產品支持學校、醫院等公共建築開展綠色化改造,拓展面向契約能源管理服務公司的小額貸款、融資擔保等業務。加大綠色交通運輸體系金融支持。發揮政府引導基金作用,積極爭取國家低碳轉型基金等,深入推進“險資入贛”,通過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信託、綠色融資租賃等綜合融資模式推動綠色港口、生態航道、水運、公路基礎設施及配套集疏運項目建設,公共運輸與城鄉客運一體化發展等綠色低碳交通體系發展。推行契約能源、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強化處罰力度和問責機制,壓實交通運輸企業節能環保主體責任。高效落實水利項目金融支持,重點支持水環境基礎設施、河湖生態保護修復、智慧水利建設等關鍵領域,做好重大水利項目清單對接,用好水利信貸優惠政策。提升金融服務農村人居環境改善能力,推廣畜禽智慧型潔養貸,創新農業農村廢棄物處置、環境治理的新型信貸,支持農業龍頭企業發行綠色債券。依託南昌市智慧校園建設基礎推進綠色智慧學校規範化、標準化,在全省範圍內利用信息化手段構建現代教育教學體系,加強智慧考試、智慧作業、智慧環境、智慧管理、智慧研訓等場景套用,進一步推廣無紙化線上教育教學。
三、加大力度支持綠色科技創新與套用
健全以市場為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和標準化體系,探索制定省級綠色技術與裝備推廣目錄、高碳行業轉型技術目錄等,鼓勵金融機構支持套用目錄中技術和裝備的相關企業。創新科技企業信用評價流程,推廣智慧財產權質押融資等金融模式,豐富智慧財產權保險業務品種,探索在綠色科技創新投資領域推動投貸聯動、“保險+信貸”模式。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風險分擔措施,依託省產業投資大平台,支持各地組建科技創新風險分擔基金。
第二節 推動社會綠色轉型與普惠相協調,加強綠色金融和普惠金融互促進
一、探索綠色普惠融合發展新機制
利用好兼具國家普惠金融改革試驗區和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的特點,推動贛州市、吉安市、贛江新區開展綠色普惠金融融合實踐,落實常態化溝通機制,探索形成綠色金融和普惠金融融合發展新模式。逐步推動綠色金融標準嵌入普惠金融全過程,以普惠金融理念拓展綠色金融實施標準,建立綠色普惠金融引導體系。深化綠色金融、普惠金融服務中的專門機構或綜合服務站、“信用體系+支付體系”和政府增信基金等經驗在綠色普惠金融中的運用。推動普惠金融、綠色金融的各項支持激勵機制融合發力,探索“雙重激勵”疊加機制。
二、深化綠色普惠金融產品服務創新
重點立足鄉村振興與小微企業綠色發展,積極開發“綠色+普惠”金融產品。推廣經營權抵押貸款模式、“林農快貸”“公益林補償質押貸”等產品,拓寬綠色中小企業抵質押物範圍,大力發展權益質押類信貸產品和純信用貸款。鼓勵開發性、政策性銀行加強與中小銀行的轉貸款業務合作。拓寬直接融資渠道,引導符合條件的綠色中小微企業在區域性股權市場掛牌融資,規範發行綠色普惠金融私募可轉債。推進政策性農業保險“擴面、提標、增品”,加強農戶組織協調,提升保險套用基礎,探索、推廣氣象指數、農產品價格指數等指數類保險,穩妥有序開展農業巨災保險試點,積極發揮農業保險保單風險分擔與增信功能。發揮風險補償資金作用,最佳化擔保機制、風險分擔機制、增信方式等。
三、提升綠色普惠金融發展配套
以數字平台建設為銜接抓手,支持贛州市普惠金融服務平台、吉安市“吉惠通”一站式金融綜合服務平台拓展綠色金融服務功能,加快推動兩地平台接入“贛金普惠”平台,引導更多綠色金融與普惠金融市場信息、扶持政策等資源向“贛金普惠”平台匯聚,做實做優“贛金普惠”平台“綠色金融”專區功能,廣泛開展專區推廣套用,擴大綠色普惠金融服務半徑、破解信息不對稱。依託江西省林業金融服務平台線上業務流程和省林業信用大數據,支持共享林業信用大數據,最佳化林銀、林保協同服務機制。利用移動支付、網際網路貸款、網際網路保險等數字普惠金融實施基礎,逐步推動小微企業、農戶信息披露,挖掘數據要素的信用價值,建立綠色普惠金融信用體系。
第三節 實現“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推進綠色金融支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一、夯實金融支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實施基礎
持續推進自然資源確權登記、明確自然資源資產產權主體,規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管理。科學開展生態產品價值核算與評估,完善各類生態產品價值評估標準、管理辦法和操作流程,研究建立體現市場供需關係的生態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探索價值核算結果的多場景套用。釐清權屬類型,合理界定轉讓、出租、抵押、入股等權責歸屬,強化權利流轉的制度約束與保障。
二、拓展金融創新支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
建立全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重點項目庫,加強金融引導。拓展開發生態產品權益、收益與信用相結合的專項金融產品。鞏固提升“財政惠農信貸通”工作,探索開發“生態信貸通”產品。推進生態產品資產證券化,支持從事優質生態農產品供給、生態旅遊發展、生態文化創意產業等企業發行生態債券等。鼓勵綠色信託創新,增強綜合金融服務。推動設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專項基金。創新生態環境責任類保險產品,依法依規推動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統籌生態領域轉移支付資金,構建分類補償與統籌補償相結合的生態補償機制。積極爭取國家開發銀行等政策性銀行、國家綠色發展基金的支持,為生態產業快速發展提供綜合性金融服務。
三、加快培育生態產品交易市場
完善生態權益、環境權益交易供需市場。穩步推進土地經營權、礦業權、林權等自然資源權益交易,積極推進用能權、排污權、水權有償使用與交易。建立健全生態碳匯實現機制,探索各類基於生態碳匯的金融衍生品,支持撫州開展遠期林業碳匯資產市場化試點運作。依託省公共資源交易集團,打造全國性生態產品與資源環境權益綜合交易平台。推廣“兩山”轉化收儲運營中心、濕地資源運營中心等平台,整合生態資源收儲和流轉,通過資本賦能和市場化運作,推動生態資源變現。鼓勵各地依託現有大型綜合交易市場,完善生態產品加工、展銷、交易、物流功能,積極推動開設電商平台生態產品專區,推動線上線下資源、渠道深度融合。研究制定生態產品經營開發主體專項支持政策,加強專業運營主體的內育外引。
第四節 推動產業鏈綠色升級與暢通循環,構建綠色金融和供應鏈金融強連結
一、推動關鍵產業鏈條最佳化升級
發展綠色供應鏈金融,加大綠色金融對關鍵綠色產業鏈條最佳化升級的集中支持力度。緊抓農業產業供應鏈與智慧型製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關鍵新興產業鏈條,推動應收賬款、倉單、訂單等抵質押融資業務全省覆蓋,推廣綠色票據,創新綠色保理、綠色信用證等金融產品。鼓勵金融機構將中小微企業綠色評級納入供應鏈金融支持評價依據,篩選發布綠色供應鏈金融核心企業名單,將信用良好、實力雄厚的供應鏈核心企業納入動態管理。鼓勵大型企業、龍頭企業推動綠色採購,將綠色採購與金融支持相掛鈎。
二、加強供應鏈金融配套設施建設
發揮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對綠色供應鏈金融的支撐作用,積極對接金融科技監管標準,加快綠色供應鏈金融平台的線上化、數位化建設。政府引導,綜合運用金融科技手段,探索建立整合商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信息的市場化平台,建立企業綠色供應鏈風險評估體系,率先探索推動碳賬戶在有色、石化、鋼鐵等高碳產業供應鏈金融中的套用。完善供應鏈上下游企業環境信息披露,加強監管部門對供應鏈上下游企業的監督,對違規、造假的企業進行有效懲處。
第五節 加強示範引領與全省特色化綠色金融路徑創新,拓寬綠色金融深度廣度
一、推動區域綠色金融協同發展
加快贛江新區經驗做法在全省各地複製推廣,支持全省各地結合自身資源稟賦、產業特徵,探索形成更多富有地方特色的綠色金融發展路徑,縮小內部綠色金融發展差距。依託我省良好的綠色金融發展組織體系基礎,發揮南昌地區“數智化”新特徵,積極推動贛江新區與南昌市綠色金融融合發展,共建共享金融基礎設施,加強金融機構聯動與協同,深化綠色金融交流合作。積極爭取國家氣候投融資試點。
二、打造綠色數字金融創新亮點
用好數字經濟“一號工程”發展契機,構建數字金融、普惠金融、綠色金融相結合的新生態,在科技金融創新試驗區、政務大數據普惠金融試點地區、智慧城市等地探索綠色普惠金融數位化升級。以科技產業園為核心,打造中部地區領先的綠色金融數字中心,引進國內外金融科技企業,提升綠色金融科技技術、設備發展能力。構建高效“政企金研”綠色金融綜合性數字服務平台,加強與現有聯合股權交易中心、普惠金融服務平台等信息對接,加快綠色金融數位化轉型。鼓勵金融機構建立綠色金融智慧型系統,開展項目智慧型識別、環境效益自動測算、環境風險多維監測、環境信息高效披露等。
第六節 把握綠色金融發展新契機,探索碳金融市場創新
一、最佳化發展碳金融基礎環境
圍繞碳減排構建完善綠色金融標準體系,探索建立區域碳排放統計核算及監測制度,持續落實、推廣綠色金融協調協作工作推進機制,強化金融政策與產業轉型的銜接。積極支持參與全國碳排放權市場交易的省內企業降碳轉型,以全國碳市場能力建設(上海)中心江西分中心為依託推動我省碳市場能力建設培訓,加強企業參與碳交易的能力。培育、發展本省碳資產管理公司,提升服務省內企業碳資產管理的能力。推動有色、石化、鋼鐵等行業率先探索建立企業碳賬戶,集數據採集、碳核算、轉型評價為一體,建立企業降碳轉型效益監測、統計、管理系統。探索豐富碳金融產品體系。
二、加快推動氣候和環境信息披露
推進企業和金融機構開展環境信息披露活動,進一步擴大上市企業和發債企業環境信息披露廣度和深度,制定和完善碳排放信息披露的制度依據,明確重點行業企業碳排放治理中的監督約束、事務管理、法律責任等。整合相關部門氣候和環境相關數據,與碳賬戶相結合,構建企業氣候環境表現資料庫,為碳排放及交易、氣候風險評估、金融服務等提供高質量的基礎數據。
第七節 打造綠色金融國際合作新視窗,助力金融高水平雙向開放
一、拓寬綠色金融對外合作新渠道
大力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和金融機構開展境外融資業務,鼓勵在國際市場發行股票、綠色債券、轉型債券等境外融資工具,推動省內企業納入國內外ESG投資指數。積極對接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國際金融機構,為省內綠色轉型項目融資提供管理經驗與資金支持。鼓勵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對接國際綠色金融規則,在標準制定、信息披露、配套服務等方面先行先試。積極吸引國際金融機構來贛設立分支機構。
二、強化綠色金融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強化與“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地區的綠色金融對接,推進綠色金融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布局綠色金融產品與服務互動流動,用好國內綠色金融對外開放高地資源,提升省內綠色金融對外開放能力建設。著力打造綠色金融交流合作平台,積極對接國內科研院所、國際金融機構、財經媒體等外部資源,舉辦高水平綠色金融研討交流活動,建立綠色金融文化交流新渠道。
第四章 保障措施
第一節 加強改革激勵與引導
持續深化綠色金融激勵機制。發揮碳減排支持工具、再貸款、再貼現、巨觀審慎評估等貨幣政策工具的引導與激勵作用,綜合運用考核激勵與獎補等,鼓勵各地區因地制宜實行綠色金融激勵措施,完善面向企業與金融機構、產品與實施項目的多元激勵機制。推動全省金融機構將綠色金融發展情況納入金融機構的內部考評工作。
第二節 注重人才引進與培育
強化綠色金融從業人員專業隊伍建設,建立綠色金融多層次人才體系。推動綠色金融從業人員樹立綠色金融理念、建立綠色金融知識體系、增強綠色金融職業能力。健全人才培養引進機制,依託“才聚江西、智薈贛鄱”等引才活動,制定更加開放、更具吸引力的綠色金融人才政策。加快引進和培養綠色金融高層次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強化綠色金融人才認定、職稱評審、住房保障、子女入學等優惠政策保障。鼓勵建立地方綠色金融研究院,鼓勵高校創新開設綠色金融課程。將綠色低碳理念融入教育教學,落實“編好一本校本教材”“用好《美麗江西》等地方課程通用教材”“上好一堂低碳課程”。
第三節 深化理念宣傳與推廣
倡導綠色低碳生活理念,宣傳推廣綠色發展思路。開展綠色技術、綠色產品等展示推廣活動,舉辦社區低碳知識宣傳講座,引導綠色消費、營造崇尚節約的社會風尚。探索個人碳賬戶建設與套用。鼓勵金融機構定期開展綠色金融宣傳活動,線上線下相結合,多形式、多渠道、多網點宣講綠色金融知識、產品與工作成效。持續開展綠色金融優秀評選工作,積極宣傳綠色金融領域的優秀案例、業績突出的金融機構和綠色企業。
第四節 強化風險預警與管理
進一步推動綠色金融信息共享和綜合統計工作制度化、標準化、常態化建設進程,建立綠色金融綜合統計分析體系。強化對綠色金融創新工具的風險監控與防範措施,嚴格監控大中型綠色項目的槓桿率與償付能力等信用風險指標,確保綠色項目的不良資產率居於合理水平。將環境、社會和治理風險的識別、監測、防控納入金融業務全流程。加強綠色金融規範發展管理,規避“漂綠”“偽綠”風險。防範綠色低碳轉型中的金融風險,引導和鼓勵金融機構率先針對有色、石化、鋼鐵等行業開展環境(氣候)風險壓力測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