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發布
江蘇省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快發展農業機械化的意見
(蘇政發 [2002] 60號)
各市、縣人民政府,省各委、辦、廳、局,省各直屬單位:
檔案全文
加快農業機械化發展步伐,是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增強農產品國際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舉措,根據“富民強省,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總體要求,結合我省實際,現就加快發展農業機械化提出如下意見:
一、進一步提高對發展農業機械化重要性、緊迫性的認識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要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必須首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體紋提的主要指標和重要內容,是農業先進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直接體現。農業機械化水平是農業生產力綜合水平的重要標誌。要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就必須用先進的農機裝備武裝農業,用先進的農機化技術改造農業。只有實現農業機械化才能大幅度提高勞動生產率,使廣大農民擺脫繁重的體力勞動,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先進的農業機械是先進農業技術的物化成果和實施載體,是連線農業技術和現實生產力的紐帶。發展農業機械化,是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加快農業標準化建設,提高農產品質量,降院閥境低生產成本,增強國際市場競爭力的有效途徑。發展農業機械化對促進土地流轉、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有著重要意義。發展農業機械化想探灑還是促進農業譽備立燥增效、農民增收新的重要的途徑。
各級、各部門要從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從富民強省、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大局來認識加快發展農業機械化的重要意義,形成共識,增強做好農機化工作的責任感、緊迫感。緊緊圍繞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這箇中心,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拓寬思路,因地制宜,扎紮實實地推進我省農業機械化。
二、“十五”期間農業機械化工作的指導思想和主要目標任務
“十五”期間,全省農業機械化工作的指導思想是:以“富民強省,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總攬全局,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以解決水稻種植和收穫機械化為重點,立足大農業,發展大農機,積極組織實施“興機富民”工程,加快農機科技創新和機制創新,積極推進農機裝備適應性、戰略性和區域性結構調整,全面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
主要目標和任務是:到“十五”期末,主要農作物(小麥、水稻、玉米、油菜)生產實現機械化,農業生產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78%,積極推進林牧漁業生產機械化,部分地區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生產全面機械化。到2005年,全省農機總動力達到3000萬千瓦,小型拖拉機逐步調減並穩定在85萬台左右,大中型拖拉機保有量達到6萬台,聯合收割機達到8萬台(其中高性能聯合收割機達到1萬台以上),水稻種植機械3萬台,精少量播種機9萬台,秸稈還田機械4.5萬台,糧食烘乾機械(含高性能精米加工設備)1500台套,其他適應農業結構調整的新機具也要有較快的發展。到“十五”期末,水稻種植與收穫機械化水平分別達到30%和70%,油菜種植與收穫機械化水平分別達到30%和40%,玉米種植與收穫機械化水平分別達到20%和30%。到2010年全省基本實現農業生產全面機械化。
三、以推廣機插秧為重點,加快水稻生產機械化步伐
水稻生產機械化是“十五”期間全省農業機械化工作的重中之重。推進水稻生產機械化的基本思路是:因地制宜,重點突破,逐步調減拋秧,穩步發展機直播,大力推廣機插秧,快速提高水稻機收水平。目前,全省推廣機插秧的技術、經濟和社會條件已經成熟,各地要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高度重視水稻生產機械化特別是水稻種植機械化工作,加強政策扶持,明確發展目標,採取有效措施,大循紋拳力推進水稻生產機械化。要加快插秧機的技術改造和國產化進程,儘快為廣大農民提供優質、適用、高效、廉價的插秧機。加強農藝與農機的結合,大膽探索和創新機插育秧技術,進一步降低成本,完善機插秧栽培技術路線。進一步大力推廣高性能聯合收割機,不斷提高水稻收穫和種植機械化水平。
四、積極推進農業機械科技創新,促進農業生產力綜合水平的提高
各地要緊跟新的農業科技革命的步伐,抓住發展機遇,圍繞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現代化建設中的關鍵技術需求,不斷加強農機的科技攻關和創新。加速現代農業工程和農產品深度加工設備技術研究,加強對主要農作物、農業經濟作物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和農廈尋放嘗用航空技術的研究,加大先進適用農機化技術與農機具的開發和推廣力度,促進農機化科技成果向生產力的轉化。積極汽嬸引進國外農機化先進技術、先進裝備和智力,進一步加強國際間農機化科技、經濟合作與交流,加強對引進技術、引進裝備的消化吸收,在主要農作物的主要作業上儘快實現高起點的技術跨越,縮小與世界已開發國家的差距。
進一步深化農機科教研體制改革,積極探索和創新農機推廣服務模式,把引進與開發有機地結合起來,不斷最佳化農機科技資源配置,加強農機重點研究開發中心建設,充分發揮農機科研院所、農機企業的優勢,提高農機科研裝備水平和科技創新能力,為全省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業現代化建設提供堅實的科技支撐和保證。要重點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快研製開發農畜水產品精深加工、包裝、儲運、保鮮等機械設備,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增強市場競爭力。二是圍繞提高農產品質量,確保食品安全和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加快研製開發農業資源高效利用技術,農業綜合防治技術,主要作物模式化、標準化的優質、安全、高效栽培技術及植保技術等對提高農業競爭力有重大影響的技術與設備。三是加快油菜、玉米種植和收穫機械化步伐,重點扶持林業和園藝機械、集約化設施農業生產技術與設備、節水灌溉成套設備、溫室設計與環境自動控制技術及設備的引進、試驗示範和研製開發。四是加速淘汰能耗高和污染重的老舊機具,大力推廣先進適用可靠的高性能機具,加快推進農機裝備戰略性調整,實現農機裝備由低檔次向高性能,由單項作業機具向多功能複式作業機具轉變,推動全省農機化發展由數量型向質量、效益並重和健康、持速、協調發展轉變。各地要本著“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因地制宜,突出區域特色,統籌規劃,明確主攻方向,推動全省農機化發展由產中向產前、產後延伸,由主要糧食作物向經濟作物擴展,由主要環節向全過程機械化推進。
緊緊圍繞特色農業、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生產和優勢產業發展的技術需求,抓好省級農機化綜合示範縣(市、區)和農機科技示範園(區)建設。加快現代農機技術改造步伐,用先進農機裝備農業,不斷提高農機作業水平、管理服務水平和農機使用效益。加快園區機制創新,建設一批專業化、特色明顯的重點基地和園(區)。
充分發揮各級農機教育培訓和職業技能鑑定機構的作用,重視農機科技人才的培養和使用。要充分利用國家、部省級科技計畫(項目)和科技人才培養計畫的實施,通過專業培訓、定期培訓、職業教育、技能鑑定等多種途徑,造就一批農機化學術帶頭人、科研骨幹,建設一支高素質的農機推廣和管理服務人員隊伍,培養一批有文化素養、有操作技能、懂生產經營的現代農機操作手隊伍。
五、加強農機推廣服務體系建設,推進農機服務產業化
農機推廣服務體系是農業推廣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科教興農的重要力量和發展農業、農村經濟公益性事業的重要支撐,是加入WTO後政府支持和保護農業的重要載體。在農業發展的新階段,加強和改進農機推廣服務體系建設,必須正確處理好改革、穩定和發展的關係,以改革促穩定,以創新求發展,依法穩定和加強公益性農機推廣服務機構與隊伍,採取國家扶持和市場引導相結合、無償服務與有償服務相結合、綜合性服務與專業性服務相結合的辦法,建立起以農機推廣服務事業單位為主導,以專業性農機服務組織、農機協會和作業公司等為重要力量,適應現代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要求的農機推廣服務體系。各地要認真貫徹落實國辦發〔1999〕9號和蘇發〔2001〕5號及蘇政發〔2001〕160號檔案精神,進一步明確縣、鄉(鎮)農機推廣服務機構的事業性質,穩定和加強農機推廣服務體系公益性職能和技術骨幹,穩定和增加公益性農機推廣服務體系經費投入。嚴禁任何部門、單位擠占和平調鄉鎮農機推廣服務機構資產。
積極推進鄉鎮農機推廣服務組織的改革創新。進一步加強基層農機推廣服務機構基礎設施建設,改革服務手段,提高服務質量和能力,拓寬服務領域,重點扶持公益性和共性關鍵技術及作業機具的推廣與示範工作。加強縣(市、區)級高性能農機具維修服務中心建設,力爭用3-5年的時間建成50個維修質量、服務及管理水平高的高性能農機具維修服務中心,做到小修不出鄉,大修不出縣。
加強對農機行業協會、跨區作業協會、專業性農機服務組織、作業公司、經紀人和農機安全協會等社團及民間組織的指導、協調和扶持,提高農民和農機操作手的組織化程度,提高機具使用效率和經營服務水平,促進農民和機手收入的增加及生活質量的提高。積極探索和大力推進基層農機推廣服務體制的創新。
對從事及組織機耕、機播、機收等農機作業服務的組織和個人免徵營業稅和個人所得稅,對持農業部頒發的跨區作業證的從事跨區作業的聯合收割機包括運輸聯合收割機進行跨區作業的汽車免收過橋過路費。進一步扶持種田大戶和農機專業大戶的發展。“十五”期間,要重點引導大戶向專業化、市場化和產業化方向發展,並培育出1萬個農機大戶和一批龍頭企業。
六、加強農機安全生產,進一步提高依法管理水平
繼續抓好《江蘇省農業機械管理條例》等農機法規的貫徹落實,健全完善農機化配套法規和農機產品質量標準體系、農機作業質量標準體系、農機從業服務人員職業資格標準體系以及農機更新報廢標準體系。加強農機行政執法和監督隊伍建設,嚴格依法行政,不斷提高農機行政執法水平。依法加強對拖拉機(變型拖拉機)、聯合收割機等農業機械的安全監督管理,進一步提高農機檢審率。各級政府要高度重視農機安全生產工作,農機、經貿(經委)、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公安、工商等有關部門要密切配合,深入開展以無牌證行駛及作業、違章駕駛、制售假冒偽劣等為重點的農機安全生產專項治理活動,對重大農機事故實行責任追究制,從源頭上消除事故隱患,確保農機安全生產。繼續抓好農機“打假”工作,整頓、規範農機供應和維修市場秩序,切實維護廣大農民利益。進一步完善農機產品(配件)檢測手段,加強農機質量認證和監督管理工作,嚴格農機產品鑑定和推廣許可證制度。嚴格實行農機修理工就業準入,建立和推行農機行業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建立健全鑑定技術體系,切實提高農機從業人員技術素質和操作水平。
七、切實加強對農業機械化工作的組織和領導
各地各有關部門要把農業機械化工作列入議事日程,加強領導,搞好協調,抓好落實。要繼續加大對發展農業機械化的投入,在省級農業三項工程項目資金中,繼續切塊安排,支持農業機械化發展。各地也要逐步增加用於農機新技術新機具推廣的導向資金投入。要繼續建立與完善農機化發展基金制度,用好、管好農機化發展基金。要逐步建立農機市場投入機制,積極開展農機信貸消費,鼓勵各類企業、事業、個人等社會力量和各類經濟組織投資經營農業機械,發展農機產業化。支持農機的科研開發和推廣,努力形成多元化、多層次的農機化投入機制。各級各有關部門要大力支持農業機械化工作,通力協作,形成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合力。
二○○二年五月八日
三、以推廣機插秧為重點,加快水稻生產機械化步伐
水稻生產機械化是“十五”期間全省農業機械化工作的重中之重。推進水稻生產機械化的基本思路是:因地制宜,重點突破,逐步調減拋秧,穩步發展機直播,大力推廣機插秧,快速提高水稻機收水平。目前,全省推廣機插秧的技術、經濟和社會條件已經成熟,各地要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高度重視水稻生產機械化特別是水稻種植機械化工作,加強政策扶持,明確發展目標,採取有效措施,大力推進水稻生產機械化。要加快插秧機的技術改造和國產化進程,儘快為廣大農民提供優質、適用、高效、廉價的插秧機。加強農藝與農機的結合,大膽探索和創新機插育秧技術,進一步降低成本,完善機插秧栽培技術路線。進一步大力推廣高性能聯合收割機,不斷提高水稻收穫和種植機械化水平。
四、積極推進農業機械科技創新,促進農業生產力綜合水平的提高
各地要緊跟新的農業科技革命的步伐,抓住發展機遇,圍繞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現代化建設中的關鍵技術需求,不斷加強農機的科技攻關和創新。加速現代農業工程和農產品深度加工設備技術研究,加強對主要農作物、農業經濟作物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和農用航空技術的研究,加大先進適用農機化技術與農機具的開發和推廣力度,促進農機化科技成果向生產力的轉化。積極引進國外農機化先進技術、先進裝備和智力,進一步加強國際間農機化科技、經濟合作與交流,加強對引進技術、引進裝備的消化吸收,在主要農作物的主要作業上儘快實現高起點的技術跨越,縮小與世界已開發國家的差距。
進一步深化農機科教研體制改革,積極探索和創新農機推廣服務模式,把引進與開發有機地結合起來,不斷最佳化農機科技資源配置,加強農機重點研究開發中心建設,充分發揮農機科研院所、農機企業的優勢,提高農機科研裝備水平和科技創新能力,為全省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業現代化建設提供堅實的科技支撐和保證。要重點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快研製開發農畜水產品精深加工、包裝、儲運、保鮮等機械設備,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增強市場競爭力。二是圍繞提高農產品質量,確保食品安全和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加快研製開發農業資源高效利用技術,農業綜合防治技術,主要作物模式化、標準化的優質、安全、高效栽培技術及植保技術等對提高農業競爭力有重大影響的技術與設備。三是加快油菜、玉米種植和收穫機械化步伐,重點扶持林業和園藝機械、集約化設施農業生產技術與設備、節水灌溉成套設備、溫室設計與環境自動控制技術及設備的引進、試驗示範和研製開發。四是加速淘汰能耗高和污染重的老舊機具,大力推廣先進適用可靠的高性能機具,加快推進農機裝備戰略性調整,實現農機裝備由低檔次向高性能,由單項作業機具向多功能複式作業機具轉變,推動全省農機化發展由數量型向質量、效益並重和健康、持速、協調發展轉變。各地要本著“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因地制宜,突出區域特色,統籌規劃,明確主攻方向,推動全省農機化發展由產中向產前、產後延伸,由主要糧食作物向經濟作物擴展,由主要環節向全過程機械化推進。
緊緊圍繞特色農業、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生產和優勢產業發展的技術需求,抓好省級農機化綜合示範縣(市、區)和農機科技示範園(區)建設。加快現代農機技術改造步伐,用先進農機裝備農業,不斷提高農機作業水平、管理服務水平和農機使用效益。加快園區機制創新,建設一批專業化、特色明顯的重點基地和園(區)。
充分發揮各級農機教育培訓和職業技能鑑定機構的作用,重視農機科技人才的培養和使用。要充分利用國家、部省級科技計畫(項目)和科技人才培養計畫的實施,通過專業培訓、定期培訓、職業教育、技能鑑定等多種途徑,造就一批農機化學術帶頭人、科研骨幹,建設一支高素質的農機推廣和管理服務人員隊伍,培養一批有文化素養、有操作技能、懂生產經營的現代農機操作手隊伍。
五、加強農機推廣服務體系建設,推進農機服務產業化
農機推廣服務體系是農業推廣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科教興農的重要力量和發展農業、農村經濟公益性事業的重要支撐,是加入WTO後政府支持和保護農業的重要載體。在農業發展的新階段,加強和改進農機推廣服務體系建設,必須正確處理好改革、穩定和發展的關係,以改革促穩定,以創新求發展,依法穩定和加強公益性農機推廣服務機構與隊伍,採取國家扶持和市場引導相結合、無償服務與有償服務相結合、綜合性服務與專業性服務相結合的辦法,建立起以農機推廣服務事業單位為主導,以專業性農機服務組織、農機協會和作業公司等為重要力量,適應現代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要求的農機推廣服務體系。各地要認真貫徹落實國辦發〔1999〕9號和蘇發〔2001〕5號及蘇政發〔2001〕160號檔案精神,進一步明確縣、鄉(鎮)農機推廣服務機構的事業性質,穩定和加強農機推廣服務體系公益性職能和技術骨幹,穩定和增加公益性農機推廣服務體系經費投入。嚴禁任何部門、單位擠占和平調鄉鎮農機推廣服務機構資產。
積極推進鄉鎮農機推廣服務組織的改革創新。進一步加強基層農機推廣服務機構基礎設施建設,改革服務手段,提高服務質量和能力,拓寬服務領域,重點扶持公益性和共性關鍵技術及作業機具的推廣與示範工作。加強縣(市、區)級高性能農機具維修服務中心建設,力爭用3-5年的時間建成50個維修質量、服務及管理水平高的高性能農機具維修服務中心,做到小修不出鄉,大修不出縣。
加強對農機行業協會、跨區作業協會、專業性農機服務組織、作業公司、經紀人和農機安全協會等社團及民間組織的指導、協調和扶持,提高農民和農機操作手的組織化程度,提高機具使用效率和經營服務水平,促進農民和機手收入的增加及生活質量的提高。積極探索和大力推進基層農機推廣服務體制的創新。
對從事及組織機耕、機播、機收等農機作業服務的組織和個人免徵營業稅和個人所得稅,對持農業部頒發的跨區作業證的從事跨區作業的聯合收割機包括運輸聯合收割機進行跨區作業的汽車免收過橋過路費。進一步扶持種田大戶和農機專業大戶的發展。“十五”期間,要重點引導大戶向專業化、市場化和產業化方向發展,並培育出1萬個農機大戶和一批龍頭企業。
六、加強農機安全生產,進一步提高依法管理水平
繼續抓好《江蘇省農業機械管理條例》等農機法規的貫徹落實,健全完善農機化配套法規和農機產品質量標準體系、農機作業質量標準體系、農機從業服務人員職業資格標準體系以及農機更新報廢標準體系。加強農機行政執法和監督隊伍建設,嚴格依法行政,不斷提高農機行政執法水平。依法加強對拖拉機(變型拖拉機)、聯合收割機等農業機械的安全監督管理,進一步提高農機檢審率。各級政府要高度重視農機安全生產工作,農機、經貿(經委)、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公安、工商等有關部門要密切配合,深入開展以無牌證行駛及作業、違章駕駛、制售假冒偽劣等為重點的農機安全生產專項治理活動,對重大農機事故實行責任追究制,從源頭上消除事故隱患,確保農機安全生產。繼續抓好農機“打假”工作,整頓、規範農機供應和維修市場秩序,切實維護廣大農民利益。進一步完善農機產品(配件)檢測手段,加強農機質量認證和監督管理工作,嚴格農機產品鑑定和推廣許可證制度。嚴格實行農機修理工就業準入,建立和推行農機行業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建立健全鑑定技術體系,切實提高農機從業人員技術素質和操作水平。
七、切實加強對農業機械化工作的組織和領導
各地各有關部門要把農業機械化工作列入議事日程,加強領導,搞好協調,抓好落實。要繼續加大對發展農業機械化的投入,在省級農業三項工程項目資金中,繼續切塊安排,支持農業機械化發展。各地也要逐步增加用於農機新技術新機具推廣的導向資金投入。要繼續建立與完善農機化發展基金制度,用好、管好農機化發展基金。要逐步建立農機市場投入機制,積極開展農機信貸消費,鼓勵各類企業、事業、個人等社會力量和各類經濟組織投資經營農業機械,發展農機產業化。支持農機的科研開發和推廣,努力形成多元化、多層次的農機化投入機制。各級各有關部門要大力支持農業機械化工作,通力協作,形成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合力。
二○○二年五月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