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轄市、區人民政蒸去設府,市各委辦局,市各公司、直屬單位:
循環經濟是實現資源集約高效利用,促進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綠色發展模式。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是加快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的必然要求,是建設資源節約型、
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為貫徹落實《江蘇省“十二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江蘇省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的意見》和《常州市循環經濟發展規劃》的具體要求,進一步加快發展我市循環經濟,特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堅持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以蘇南現代化示範區工程建設為引領,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減量化優先”為原則,以資源高效利用與循環利用為核心,推進構建、完善和壯大企業之間、園區之間、區域之間的循環經濟,促進經濟結構加速向資源消耗幾兵循低、環境污染少、經濟效益好的生態科學發展模式轉變,形成循環經濟長效發展機制,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嫌符匪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二、總體目標
到“十二五”期末,資源消耗率和污染物排放率大幅降低,循環經濟的技術支撐體系和管理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把常州建設成為經濟發達、環境優美、生態宜嬸殼囑戒居城市,爭取建成國家循環經濟示範城市。
量化指標主要為:
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達到0.58噸標準煤/萬元,單位地區生產總值
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20%,單位地區生產總值電耗877千瓦時/萬元,單位地區生產總值水耗62立方米/萬元,單位
工業增加值水求囑殃戶耗15立方米/萬元,農業
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達到0.65,化學需氧量排放強度<1千克/萬元,氨氮排放強度<0.2千克/萬元,
二氧化硫排放強度<1千克/萬元,
氮氧化物排放強度<1.5千克/萬元,工業用水重複利用率80%,城市再生水利用率20%,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98%,
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覆蓋率30%,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城市餐廚廢棄物綜合利用率80%,秸稈綜合利用率95%。
三、主要任務
1.構建循環型農業體系。按照綠色生態低碳組灶頁的理念進一步最佳化生產方式,大力發展土地利用集約化、化肥農藥使用減量化、水資源利用高效化、廢棄物利用資源化的循環型農業。通過實施生態農業示範建設工程,擴大有機、綠色及無公害產品種植面積,到2015年建成20個美麗鄉村示範村、140萬畝高標準農田。加強畜禽規模養殖糞污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因地制宜發展沼氣建設。實施以“1+X”(即秸稈機械化還田為主,多種形式利用為輔)模式的秸稈綜合利用,推進“自然村有堆放點,行政村有收貯站,鎮(街道)有收貯中心和利用企業,縣域內有規模化利用龍頭企業”的四級秸稈收貯利用格線化體系建設,提升秸稈綜合利用能力和水平。以體腳金壇茅山、溧陽南山、武進雪堰為依託,發展果、茶、林業綜合開發,把農耕生產和休閒度假相結合,發展體驗式山區農業。打造太湖、天目湖、西太湖、長盪湖等湖泊文化旅遊,發展生態漁業。(責任部門:市委農工辦、市農委、市水利局)
2.構建循環型工業體系。以綠色低碳循環為導向,加快鋼鐵、水泥、化工等
高耗能行業轉型升級,建立健全強制淘汰落後技術、落後工藝和落後設備及產品的制度,按照國家和省的部署,不斷淘汰落後產能。認真開展清潔生產審核和能源審計工作,採用契約能源管理方式,運用市場機制對診斷出來的問題環節進行節能改造,用先進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努力降低單位產品能耗,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在生產製造全過程推進“源頭減量、過程控制、末端再生”的循環型生產方式,實現物質資源循環利用、
能源梯級利用、水的循環利用和廢棄物綜合利用與安全處置。加快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與新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軌道交通、汽車及零部件、農業和工程機械、太陽能光伏、碳材料、新醫藥、新光源、通用航空、智慧型電網、智慧型數控和機器人等十大產業鏈,加快
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著力將智慧型裝備製造和以碳材料為引領的新材料兩大產業打造成國內領先、世界一流的特色產業集群。推進預製裝配式為主的建築工業化來改造傳統建築業。(責任部門:市經信委、市發改委、市城鄉建設局、市環保局)
3.構建循環型服務業體系。以推動服務業發展作為產業循環發展的重點,以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國際化為方向,圍繞
生產性服務業、
消費性服務業、民生性服務業三大重點領域,突破發展金融服務業、
現代物流業、
科技服務業、軟體和信息服務業、商務服務業;提升發展旅遊休閒業、
文化創意產業、電子商務業;培育發展養老服務業、
健康服務業等十大重點產業。著力打造常州科教城、西太湖科技園、江蘇中關村科技產業園、常州高新區綜合物流園、凌家塘現代物流中心等服務業集聚區。推進服務主體生態化、服務過程清潔化、消費模式綠色化,打造綠色、高效、循環發展的服務業。(責任部門:市發改委、市交通局、市科技局、市商務局、市旅遊局)
四、重點工作
1.推進園區循環化改造。以提高資源產出率為目標,按照“布局最佳化、產業成鏈、企業集群、物質循環、創新管理、集約發展”的要求,統籌園區規劃布局,最佳化資源要素配置,節約集約利用土地,大力推進清潔生產,促進企業間廢物交換、能量梯級利用、水資源循環利用,共享資源、共用基礎設施,形成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循環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促進產業和產品結構升級,把園區改造成“經濟快速發展、資源高效利用、環境優美清潔、生態良性循環”的循環經濟示範區。推進常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江蘇常州鐘樓經濟開發區、江蘇常州濱江經濟開發區等三個省級園區循環化改造示範試點工作,開展市級園區循環化改造工作,到2015年,我市100%國家級開發區和50%以上省級開發區完成循環化改造任務。(責任部門: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市環保局)
2.推進“城市礦產”試點建設。以礦產資源、產業廢棄物、廢舊資源為重點,推動資源循環高效利用,推進我市6家江蘇省“城市礦產”試點單位項目的建設。到2015年,建成廢塑膠、廢鋼鐵、電子垃圾、廢銅四大產業循環利用鏈條,形成年處理廢塑膠47萬噸、廢鋼鐵100萬噸、各種
電子廢棄物10萬噸,年產
再生纖維2萬噸、再生銅40萬噸的利用規模,為我市循環經濟建設提供重要支撐。(責任部門:市發改委、市環保局)
3.建立完善餐廚廢棄物回收利用體系。建立以“政府主導、屬地管理,集中收運、專業處置,市場化運作、資源化利用”為目標的餐廚廢棄物管理工作機制,完善覆蓋全市的市、區、街道三級餐廚廢棄物管理網路,建成餐廚廢棄物綜合處置一期工程,用好國家補助資金,做好第二批國家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
無害化處理試點城市建設工作,從源頭杜絕“地溝油”、“垃圾豬”的產生。(責任部門:市城管局、市發改委)
4.建立完善再生資源回收體系。按照“政府推動、企業運作、社會參與、分步實施”的原則,建設由“社區回收點、區域分揀中心、集散交易加工中心”三部分構成的再生資源回收體系,提高廢舊商品回收率。加快實施居民生活垃圾分類及處理體系建設,有重點、有步驟地推進城市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建設,加快建設先進的城市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項目。(責任部門:市商務局、市規劃局、市城管局)
五、保障措施
1.完善工作機制。成立由市政府領導擔任組長,市發改委牽頭負責,轄市區、市有關部門參加的發展循環經濟領導小組,明確職責分工,健全工作推進機制,形成整體合力,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各地相應成立發展循環經濟的組織領導機制,理順和加強工作推進機制與政策體系,並結合實際抓緊制定具體的貫徹落實措施。(責任部門:
市政府辦公室、市發改委)
2.加大政策支持。研究制定我市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鼓勵政策,建立循環經濟發展專項資金,支持園區循環化改造、循環經濟發展重點企業、重點項目的建設。落實國家和省關於資源綜合利用方面的相關政策。鼓勵和引導企業通過向上爭取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中央預算內資金、清潔發展委託貸款、契約能源管理補貼、爭取相關試點等途徑獲得資金支持,促進我市循環經濟的發展。(責任部門:市發改委、市經信委、市財政局)
3.建立統計評價體系。加快建立統計評價制度,完善循環經濟統計指標體系。以資源產出率指標為核心開展基礎統計工作,逐步加強對水、土地、礦產等資源和廢水、廢氣、固體廢棄物等可再生資源的實物量、分布與流向的統計,將資源產出率作為反映循環經濟發展成效的綜合性指標,完善統計核算方法,建立循環經濟統計數據發布制度。研究制定循環經濟評價標準,逐步建立覆蓋企業、園區和城市等多個層面的循環經濟考核評價體系。(責任部門:市發改委、市統計局)
4.加強科技攻關。加大對循環經濟關鍵技術研發的支持力度,把重大科研與技術開發項目優先列入科技計畫,在政策上予以引導,投入上予以傾斜。把工業廢水、廢氣處理與循環利用技術,污泥、粉煤灰、煤矸石等工業固體廢物和垃圾綜合利用技術作為重點攻關項目,組織科研單位和大專院校開展科技攻關,集中力量,儘快突破技術難關。積極引進國內外先進科研力量和技術,重大科研項目可通過國內外科技合作等方式,借力開發。積極鼓勵高校、科研單位與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產學研聯合,幫助企業解決資源綜合利用和培育新經濟成長點中的具體技術問題。建立發展循環經濟的信息服務系統。(責任部門:市科技局、市發改委)
5.強化宣傳教育和人才培養。通過廣播電視、報刊雜誌、網際網路、手機等多種途徑普及循環經濟知識,宣傳典型案例,推廣示範經驗,加大循環經濟的公益宣傳力度。鼓勵開展各種形式的循環文化創意活動。在全市建設若干技術先進、管理規範、特徵顯著、教育示範作用強的循環經濟教育示範基地。開展“反食品浪費行動”,推動餐飲企業、機關和企事業單位食堂、家庭等各方面厲行節約。利用黨校、行政學院和高等院校的培訓力量,加強對各級領導幹部、政府及企業管理人員的循環經濟培訓。鼓勵在高校設立相應專業,鼓勵企業引進國內外循環經濟技術和管理等方面的高層次人才。(責任部門:市委宣傳部、市教育局)
6.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結合《中美綠色合作夥伴計畫》等國際合作計畫,加強循環經濟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將循環經濟作為我市對外開展交流合作的重要內容,利用各種國際交流平台,宣傳循環經濟理念和模式。開展人才、技術、項目的深度合作,不斷拓展合作內容,創新合作方式,共同推動我市經濟綠色低碳循環發展。(責任部門:市發改委)
常州市人民政府
2014年7月16日
3.構建循環型服務業體系。以推動服務業發展作為產業循環發展的重點,以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國際化為方向,圍繞
生產性服務業、
消費性服務業、民生性服務業三大重點領域,突破發展金融服務業、
現代物流業、
科技服務業、軟體和信息服務業、商務服務業;提升發展旅遊休閒業、
文化創意產業、電子商務業;培育發展養老服務業、
健康服務業等十大重點產業。著力打造常州科教城、西太湖科技園、江蘇中關村科技產業園、常州高新區綜合物流園、凌家塘現代物流中心等服務業集聚區。推進服務主體生態化、服務過程清潔化、消費模式綠色化,打造綠色、高效、循環發展的服務業。(責任部門:市發改委、市交通局、市科技局、市商務局、市旅遊局)
四、重點工作
1.推進園區循環化改造。以提高資源產出率為目標,按照“布局最佳化、產業成鏈、企業集群、物質循環、創新管理、集約發展”的要求,統籌園區規劃布局,最佳化資源要素配置,節約集約利用土地,大力推進清潔生產,促進企業間廢物交換、能量梯級利用、水資源循環利用,共享資源、共用基礎設施,形成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循環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促進產業和產品結構升級,把園區改造成“經濟快速發展、資源高效利用、環境優美清潔、生態良性循環”的循環經濟示範區。推進常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江蘇常州鐘樓經濟開發區、江蘇常州濱江經濟開發區等三個省級園區循環化改造示範試點工作,開展市級園區循環化改造工作,到2015年,我市100%國家級開發區和50%以上省級開發區完成循環化改造任務。(責任部門: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市環保局)
2.推進“城市礦產”試點建設。以礦產資源、產業廢棄物、廢舊資源為重點,推動資源循環高效利用,推進我市6家江蘇省“城市礦產”試點單位項目的建設。到2015年,建成廢塑膠、廢鋼鐵、電子垃圾、廢銅四大產業循環利用鏈條,形成年處理廢塑膠47萬噸、廢鋼鐵100萬噸、各種
電子廢棄物10萬噸,年產
再生纖維2萬噸、再生銅40萬噸的利用規模,為我市循環經濟建設提供重要支撐。(責任部門:市發改委、市環保局)
3.建立完善餐廚廢棄物回收利用體系。建立以“政府主導、屬地管理,集中收運、專業處置,市場化運作、資源化利用”為目標的餐廚廢棄物管理工作機制,完善覆蓋全市的市、區、街道三級餐廚廢棄物管理網路,建成餐廚廢棄物綜合處置一期工程,用好國家補助資金,做好第二批國家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
無害化處理試點城市建設工作,從源頭杜絕“地溝油”、“垃圾豬”的產生。(責任部門:市城管局、市發改委)
4.建立完善再生資源回收體系。按照“政府推動、企業運作、社會參與、分步實施”的原則,建設由“社區回收點、區域分揀中心、集散交易加工中心”三部分構成的再生資源回收體系,提高廢舊商品回收率。加快實施居民生活垃圾分類及處理體系建設,有重點、有步驟地推進城市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建設,加快建設先進的城市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項目。(責任部門:市商務局、市規劃局、市城管局)
五、保障措施
1.完善工作機制。成立由市政府領導擔任組長,市發改委牽頭負責,轄市區、市有關部門參加的發展循環經濟領導小組,明確職責分工,健全工作推進機制,形成整體合力,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各地相應成立發展循環經濟的組織領導機制,理順和加強工作推進機制與政策體系,並結合實際抓緊制定具體的貫徹落實措施。(責任部門:
市政府辦公室、市發改委)
2.加大政策支持。研究制定我市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鼓勵政策,建立循環經濟發展專項資金,支持園區循環化改造、循環經濟發展重點企業、重點項目的建設。落實國家和省關於資源綜合利用方面的相關政策。鼓勵和引導企業通過向上爭取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中央預算內資金、清潔發展委託貸款、契約能源管理補貼、爭取相關試點等途徑獲得資金支持,促進我市循環經濟的發展。(責任部門:市發改委、市經信委、市財政局)
3.建立統計評價體系。加快建立統計評價制度,完善循環經濟統計指標體系。以資源產出率指標為核心開展基礎統計工作,逐步加強對水、土地、礦產等資源和廢水、廢氣、固體廢棄物等可再生資源的實物量、分布與流向的統計,將資源產出率作為反映循環經濟發展成效的綜合性指標,完善統計核算方法,建立循環經濟統計數據發布制度。研究制定循環經濟評價標準,逐步建立覆蓋企業、園區和城市等多個層面的循環經濟考核評價體系。(責任部門:市發改委、市統計局)
4.加強科技攻關。加大對循環經濟關鍵技術研發的支持力度,把重大科研與技術開發項目優先列入科技計畫,在政策上予以引導,投入上予以傾斜。把工業廢水、廢氣處理與循環利用技術,污泥、粉煤灰、煤矸石等工業固體廢物和垃圾綜合利用技術作為重點攻關項目,組織科研單位和大專院校開展科技攻關,集中力量,儘快突破技術難關。積極引進國內外先進科研力量和技術,重大科研項目可通過國內外科技合作等方式,借力開發。積極鼓勵高校、科研單位與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產學研聯合,幫助企業解決資源綜合利用和培育新經濟成長點中的具體技術問題。建立發展循環經濟的信息服務系統。(責任部門:市科技局、市發改委)
5.強化宣傳教育和人才培養。通過廣播電視、報刊雜誌、網際網路、手機等多種途徑普及循環經濟知識,宣傳典型案例,推廣示範經驗,加大循環經濟的公益宣傳力度。鼓勵開展各種形式的循環文化創意活動。在全市建設若干技術先進、管理規範、特徵顯著、教育示範作用強的循環經濟教育示範基地。開展“反食品浪費行動”,推動餐飲企業、機關和企事業單位食堂、家庭等各方面厲行節約。利用黨校、行政學院和高等院校的培訓力量,加強對各級領導幹部、政府及企業管理人員的循環經濟培訓。鼓勵在高校設立相應專業,鼓勵企業引進國內外循環經濟技術和管理等方面的高層次人才。(責任部門:市委宣傳部、市教育局)
6.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結合《中美綠色合作夥伴計畫》等國際合作計畫,加強循環經濟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將循環經濟作為我市對外開展交流合作的重要內容,利用各種國際交流平台,宣傳循環經濟理念和模式。開展人才、技術、項目的深度合作,不斷拓展合作內容,創新合作方式,共同推動我市經濟綠色低碳循環發展。(責任部門:市發改委)
常州市人民政府
2014年7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