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吻鮠(江團)

長吻鮠

江團一般指本詞條

長吻鮠(Leiocassis longirostris)是我國特有的名貴淡水經濟魚類,屬鯰形目,鱨科鮠屬,又名鮰魚,俗稱江團、肥沱、肥王魚,淮南人又稱淮王魚。因其吻部較一般鮠屬魚類長,故被稱為長吻鮠。本種主要分布在長江幹流的部分江段和各大支流的下游水域,常見個體重1.0~5.0kg,為中型魚類。

長吻鮠肉質鮮美細嫩,營養豐富,歷來被作為朝廷貢品。20世紀 70 年代以前,全部依靠江河捕撈,20世紀80年代開始進行人工養殖。由於長期的過度捕撈,長吻鮠生態資源已嚴重枯竭,目前絕大多數通過池塘、網箱、工廠化進行人工養殖。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長吻鮠
  • 拉丁學名:Leiocassis longirostris
  • 別稱:鮰魚,江團,肥沱,肥王魚,淮王魚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硬骨魚綱
  • 亞綱輻鰭亞綱
  • 鮎形目
  • 鱨科
  • 鮠屬
  • :長吻鮠
  • 分布區域:中國東部的遼河、淮河、長江、閩江至珠江等水系,朝鮮西部 
  • 英文名稱:Longsnout catfish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種群分布,飼養繁殖,人工繁殖,苗種培育,池塘養殖,網箱養殖,物種價值,食用價值,經濟價值,歷史記載,

形態特徵

長吻鮠體表無鱗,體形近似紡錘形,吻錐形向前顯著突出,上下頜均具鋒利細齒,背、胸鰭均有一根發達的硬棘,棘後緣有鋸齒,具有一定的自衛功能。體長,吻錐形,向前顯著地突出。口下位,呈新月形,唇肥厚,眼小。須4對,細小。無鱗,背鰭及胸鰭的硬刺後緣有鋸齒,脂鰭肥厚,尾鰭深分叉。體色粉紅,背部稍帶灰色,腹部白色,鰭為灰黑色。

生活習性

長吻鮠屬溫水性魚類,最佳生長水溫25℃~28℃,最適PH範圍7.0~8.4,耗氧率明顯高於其它家魚,不耐低氧,如果溶氧量低於3mg/L,其攝食量開始明顯減少。長吻鮠性溫順,喜集群,畏光,不善跳躍,白天隱居,夜間四處覓食,多生活於江河底層。長吻鮠屬溫和肉食性魚類,不同類相殘。幼魚主食水生昆蟲浮遊動物、植物性餌料等,成魚食用泥鰍麥穗魚等。
一般生活於江河的底層,覓食時也在水體的中、下層活動;冬季多在幹流深水處多礫石的夾縫中越冬。長吻鮠為肉食性魚類,主要食物為小型魚類和水生昆蟲。達到性成熟的最小年齡為3齡,一般為4-5齡。成魚每年3-4月開始成熟,便上溯至礫石底的河水急流處產卵。產卵期為4-6月,8月左右下退。懷卵量1-10萬粒以上不等。長江的產卵場較集中於中游的荊江河曲以及上游的沱江等江段。

種群分布

長吻鮠分布於中國東部的遼河淮河長江閩江珠江等水系及朝鮮西部,以長江水系為主。

飼養繁殖

由於環境惡化、資源銳減及人工捕撈等多方面因素影響,我國野生長吻鮠資源急劇衰竭,數量急劇減少。為解決長吻鮠供求問題,我國水產研究人員對長吻鮠生長、養殖、繁殖等技術開展了一系列的研究,目前四川、廣東、廣西、湖南、湖北、江蘇等地均開展長吻鮠人工養殖,形成池塘、網箱、工廠化等多種養殖模式。
長吻鮠

人工繁殖

親魚培育:親魚應選4齡以上,體重2.0~5kg,魚體光滑肥壯、無傷者最佳,親魚池選擇面積0.07~0.13hm2,每hm2放養親魚150~300組,水質清新無污染,有水流交換、較安靜的池塘,用泥鰍、小雜魚和配合飼料投喂,投餵量為魚體重的0.5%~3%。日常管理注重水質,特別要有充足的溶氧。
催產親魚的選擇:雌魚腹部膨大,手感柔軟,仰腹可見明顯的卵巢輪廓,生殖乳突短,約0.5cm長,鮮紅色,生殖孔寬而圓,色澤紅潤;雄魚生殖乳突尖而長,長度2~3cm,末端呈鮮紅色,人工采卵授精法雌雄比例為3~6∶1。
催產親魚:在催產池和網箱中均可催產。催產藥物為LRH-A2和PG,第一針劑量雌雄同量:鰱鱅PG4~5粒/kg;第二針,雌魚藥物用量:鰱鱅PG3~4粒/kg,DOM3~4mg/kg,LRH—A24μg/kg(寧波激素二廠生產),雄魚劑量減半。針距10~12h,水溫23~25℃,效應時間為23~19h。
授精與孵化:長吻鮠人工催產後可自然產卵受精。自然孵化方法得苗率很低,不適應批量生產的需要。採用人工采卵授精、孵化的方法可得大批量魚苗,其方法是:預計到了催產效應時間,檢查雌魚,將能輕擠出成熟卵的雌親魚提起,用毛巾抹乾體表的水,然後將成熟卵擠入面盆,同時將雄魚剖腹取精巢充分剪碎,加生理鹽水稀釋,迅速倒入卵中,用鵝毛攪拌精卵,使之完成受精過程,再將受精卵黏附在自製成方形的網片上,放入孵化池用微流水孵化。在水溫24~26℃的孵化池(槽)中經50~60h孵化,魚苗出膜。為防止受精卵上滋生水霉,孵化前期要用15~20mg/L的亞甲基藍溶液浸染網片1~2次。剛孵出的魚苗具有碩大的卵黃囊,側臥於水底,只能尾部不停擺動,不會遊動,不宜過早清理出池,應暫養4~5d,並有大流量、小流速的水體交換,使水質保持清新,溶氧充足,第四日可少量投餵熟蛋黃漿或細小的水蚤,第五日可下魚苗池培育。

苗種培育

魚苗培育採用室(棚)內原池孵化、培育的方法。其操作過程是,為了使剛孵出的仔魚有清潔的水環境,在魚苗出膜前幾小時,及時將網片上的未受精卵抖落至孵化池中,然後將黏有受精卵的網片轉移至另外的準備用來培育仔魚的池中孵化,直至出膜。剛出膜的魚苗體質比較弱,經暫養3~4d,可主動攝食,此時投餵經過濾的小型水蚤,投餵3~4d後開始改投較大型水蚤,再餵2~3d大型水蚤後,開始加投餵水蚯蚓,水蚯蚓要用清水漂洗,再用高錳酸鉀消毒後斬碎投喂,每日分早、中、晚投餵三次,早晚兩次特別是晚上一次應多投,以滿足長吻鮠苗夜間攝食旺盛的習性需要。投餵斬碎的水蚯蚓要注意將食剩的餌料及時清理出池,以免污染水質。仔魚培育池要保持水質清新,每天早晚要排污一次,保持微流水,並配備充氣泵增氧,使培育池水溶氧充足,魚苗健康快速生長。當仔魚長至1.5~2cm時,再轉至室外魚苗培育池中培育,室外池要用涼爽紗遮蓋,因長吻鮠畏光。在室外池培育時先繼續用水蚯蚓投餵2d,之後用水蚯蚓混合鰻魚飼料投喂,讓魚苗習慣食用鰻料後用鰻料投餵。這樣可解決飼料來源及減少飼料中帶來的病原體。提高魚苗培育成活率。在室外培養10~15d,即可達到3~4cm的規格,這時可出售或轉入魚種階段培養。此時也可繼續在魚苗培育池中養至5~6cm,再轉到幾十平方米至幾百平方米的魚種池中放養。魚種池的水質要求同魚苗池,繼續投餵鰻料,每日早、晚各一次,養至10cm左右時轉入土池進行成魚養殖。魚苗培育的放養密度為800~1000尾/m2,魚種培育的放養密度為100~300尾/m2
長吻鮠長吻鮠

池塘養殖

1.池塘選擇與苗种放養
池塘條件:要求水源豐富,水質無污染,選擇靠近水庫、湖泊、河道、溝渠的魚池,配備有增氧機、抽水機等。面積一般為6667m2以下,以667~2000m2為宜,水深以1.5~2.5m較為理想。底泥不宜太厚,有10cm左右即可。在魚种放養前一定要進行清塘消毒。
魚种放養:放養密度與魚池條件、魚種規格、養殖水平及消費習慣等因素有關。一般魚種的規格為尾重30g以下,667m2放養量2000尾,成活率60%~80%,當年可收穫200~300kg,當年平均尾重只能達到200~300g。放養50~100g的規格,667m2放養量1000尾,如投餵高蛋白的優質飼料,且管理得當,成活率可高達90%以上,當年可長到尾重400~650g,產量達400~500kg。放養魚種除有數量與規格的明確要求外,還必須是膘肥體健、無病無傷、色澤鮮亮、活動正常的魚種,並在嚴格消毒後下池。在主養長吻鮠的成魚池裡,可套養一定數量的濾食性大規格魚種,但不能套養草魚等魚類。通常放養鰱、鱅魚種150~200尾,以充分利用水體中豐富的浮游生物和部分飼料碎屑,既增加了魚產量,又對改良水質有積極意義。
2.飼養管理
飼料:選擇主養長吻鮠的飼料,有純動物性餌料和人工配合飼料兩類。純動物性餌料包括雜魚蝦、水陸生蚯蚓、泥鰍等等。這些都是長吻鮠喜食的餌料,但來源分散、資源有限,僅適合農村民眾小面積飼養之用。長吻鮠商品魚配合飼料營養需要量,一般要求粗蛋白質40%~43%、脂肪6.0%~9.0%、糖分23%~27%,胺基酸指數34~41,粗纖維適量。
長吻鮠長吻鮠
根據長吻鮠不同生長階段的營養需要,可分段制定營養配方。長吻鮠配合飼料原料有魚粉(馴食和魚種飼料最好用進口魚粉)、蠶蛹、血粉肉骨粉、酵母、豆粕菜籽粕麥麩次粉、玉米、小麥,以及魚肉漿、螺蚌肉和禽畜內臟等,各地可因地制宜選擇。大規模養殖以使用顆粒飼料為主。
飼料調配技巧:小規格魚種飼料配方的粗蛋白52%~55%,脂肪4.0%~6.0%,粗纖維3.0%~5.0%,糖分18%~23%,動植物蛋白比5:1為宜;而200g以上的規格,粗纖維5.0%~8.0%為宜,糖分提高至25%~30%,根據規格及時調整飼料配方是養好長吻鮠的關鍵技術之一。此外,還應注意初次馴食階段,在飼料中添加一定量的誘食劑。最易獲得的誘食劑有鮮魚漿、動物肝臟糜等。馴食飼料最好現做現喂,也可晾至半乾後放在冰櫃中貯存;魚種飼料的粒徑1.5~3.0mm;成魚飼料的粒徑3.0~5.0mm。秋後越冬飼料要求低蛋白、高能量,多在10月份的中、下旬開始使用,目的是節約蛋白質,降低生產成本,讓魚體多積累些脂肪以備越冬消耗。由於長吻鮠系典型的底層魚,故配合飼料宜加工成沉性顆粒料,注意各種原料應粉碎得儘可能細些,並選用性能較好的黏合劑,否則飼料易散失,不僅加大飼養成本,還會污染養殖水域。
日常管理:首先是堅持巡池,搞好池塘周邊的環境衛生,清理食台上的殘渣殘食,發現情況及時處理。其次是預防池魚浮頭和泛池。三是經常加注新水或採用生物菌改良水質。四是搞好魚病防控。
當預測到可能發生浮頭時,應及早採取解救措施,如換老水、加新水、開動增氧機或施放增氧劑等,避免浮頭泛池的出現。生產實踐表明,長吻鮠重浮頭1次,將在3~5d內不吃不長,故生產上應力求杜絕出現浮頭。適時向魚池加注新水,可調節水質、增加溶解氧、擴大魚類的活動空間、加速魚類的生長。一般隔7~15d加水1次或施用一定量的微生態製劑,每次加水10~15cm,高溫乾旱季節,還應增加注水和換水的次數。
3.疾病防控
長吻鮠常見的疾病有:細菌性出血病、腸炎病、水霉病小瓜蟲病車輪蟲斜管蟲病、盤鉤蟲病、錨頭鰠病、病、營養性疾病等。疾病防控應貫徹“預防為主、積極治療”的方針,採取綜合預防措施。在生產實踐中,魚病的暴發往往是以併發症的形式出現,對併發症的防治難度也就更大,即使已有特效藥治療,造成一定程度的經濟損失也是難免的。因此,只有做好日常的飼養管理工作,採取綜合預防措施,才能掌握防控魚病的主動權。
其病害防控方法與常規淡水魚幾乎相同。但長吻鮠屬無鱗魚類,對各種藥物比有鱗魚更為敏感,如長吻鮠對硫酸銅、晶體敵百蟲、食鹽、氯胺—T、高錳酸鉀等藥物敏感。所以在使用時一定要謹慎把握用藥濃度,且在用藥後必須有專人監察魚情,一旦出現險情,首先應大量換水,並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潑灑解毒藥物。

網箱養殖

1.養殖條件與方法
網箱養殖地點的選擇:選擇交通便利、環境安靜、避風向陽,水體透明度為100-150cm,pH值為7-8.5,水體溶氧量5mg/L以上,水流速度0.1-0.2m/s,常年水深10m以上的開闊水域設定網箱。
長吻鮠長吻鮠
網箱製作:網箱箱體由3×4或3×5的聚乙烯網線編結的網片縫製而成。網衣網目大小為3-4厘米,規格為4米×4米×2.5米,設網箱蓋。網箱固定在4米×4米的正方形框架上,使網衣充分張開。網箱框架用鋼管焊接而成,用圓柱形泡沫作浮子懸浮於水面。網箱底部四角吊掛沉子,使網箱充分平整撐開,上蓋遮陽網。
網箱的設定:網箱呈單排式排列,網箱與網箱之間間隔3-4米,用鐵錨固定網箱,使網箱能在水中呈“一”字形,排列整齊,每排網箱之間至少間隔20米以上。
魚种放養前的準備:在魚种放養前10天,用1ppm的高錳酸鉀溶液或者20ppm的生石灰溶液,浸泡網箱2小時,在魚种放養前一周,將網箱安裝好,浸泡在水中,使網衣上附著一些藻類,防止長吻鮠進箱後亂竄,擦傷皮膚而感染細菌引起病害。
魚种放養與消毒工作:放養的魚種要求體質健壯、規格整齊、無傷無病無畸形,同一網箱中魚種規格要求大小一致,魚種3月份以前進箱,一般100-120尾/平方米,規格要求50-70克/尾。魚種進箱時用5%的食鹽溶液浸泡10-15分鐘。
飼料的投餵:魚種進箱後2天內不投餌,第三天開始投喂,投餵的飼料必須質量可靠、穩定,能完全滿足長吻鮠生長所需營養的長吻鮠專用飼料,投餵時將粉狀飼料加水拌勻,揉製成軟顆粒飼料,放在飼料台上,飼料台沉入水下1米。按魚體總重量3%-5%的投餌率進行投喂,具體投餵量根據天氣、水溫、魚的活動情況靈活掌握,每次的具體投餵量掌握在投餵後2小時左右吃完為宜。每天投餵二次,凌晨和傍晚各一次,傍晚那次適當多投,約占全天投餵量的70%。
飼養管理:(1)及時洗刷網箱,清理網衣上的附著物和網箱內外的雜物,以確保網箱內外水體的有效交換和網箱周圍環境清潔。(2)做好巡箱工作,結合投餌工作,注意觀察長吻鮠的吃食、生長和活動情況,觀察魚有無病害、網箱有無破損等情況,一旦發現問題及時採取有效措施。(3)做好魚病防治工作,在魚病流行的4-9月,定期用二氧化氯、強氯精等氯製劑掛袋或用碘製劑掛海綿包消毒,同時內服藥餌,每療程4-6天。藥餌可用出血散、諾氟沙星、氟苯尼考等藥物拌飼料製成。(4)做好防偷防盜工作,在網箱養殖區保持每天24小時值班,以免出現偷盜及人為破壞事故。
2.魚病防治
在網箱養殖長吻鮠的生產過程中,只要加強管理、注意防病,一般很少發生魚病。常見魚病主要有爛皮病、腸炎、脂肪肝、維生素缺乏症等,細菌性的爛皮和腸炎可通過外潑消毒液內服諾氟沙星或氟苯尼考藥餌來治療,脂肪肝、維生素缺乏症主要通過改進飼料配方,提高飼料質量,適當添加維生素和無機鹽的用量的方法來解決。
3.注意事項
長吻鮠對飼料的要求高,應儘量選擇名牌正規廠家的飼料,不能貪圖便宜而因小失大,要求飼料營養全面、質量可靠,能較好滿足長吻鮠生長所需要的營養需求,魚的生長過程中魚病也很少發生。
由於長吻鮠是無鱗魚,在拉網、運輸、裝卸的過程中因操作不當,極易造成長吻鮠皮膚擦傷感染細菌而引起疾病,建議網箱養殖長吻鮠的苗種儘量用網箱自行培育,以減少死亡,提高成活率。
長吻鮠在養殖過程中極易產生應激反應,應儘量避免驚動魚類,影響魚的生長。
長吻鮠具有群集性和畏光性的特性,因此網箱養殖最好遮蓋遮陽網。

物種價值

食用價值

魚類是人類膳食中蛋白質、胺基酸、脂肪的重要來源,不僅含有較為豐富的蛋白質,胺基酸種類齊全、組成平衡,包括8種必需胺基酸,此外,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包括多不飽和脂肪酸EPA和DHA。
長吻鮠肉質細嫩鮮美,營養豐富,在江鮮中與河豚刀魚齊名,而且魚鰾特別肥厚,可加工成珍貴的魚肚,故有“沒吃淮王魚,不算吃過魚”的說法。
春秋兩季,長吻鮠體壯膘肥,富含脂肪,又無細刺,肉質細嫩鮮美,色香味俱佳。長吻鮠腹中之寶——魚鰾,乾制後為名貴魚肚,它膠質層厚,味純正,色半透明,製作工藝獨特,乾製品的外形和鑲嵌在鰾內的一個美麗的自然圖案,對著光源照看,與屹立在石首市城裡的筆架山酷似,由此得名“筆架魚肚”,並有“此物唯獨石首有,走遍天下無二家”之說。著名唐代詩人杜甫和現代詩人碧野曾作詩著文大加讚譽。宋代詩人蘇東坡寫詩讚曰:“粉紅石首仍無骨,雪白河豚不藥人”,詩中讚美長吻鮠肉質細嫩而無刺,兼有河豚之鮮美,而無河豚之毒素。
長吻鮠和筆架魚肚長吻鮠和筆架魚肚

經濟價值

由於長期過度捕撈,長吻鮠天然資源已嚴重枯竭。人工養殖長吻鮠既可滿足市場需求,又可出口創匯,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俱佳。

歷史記載

早在宋代鮰魚已經為人們熟識,它的美味讓蘇東坡讚不絕口,創作了一首《戲作鮰魚一絕》,將其與河豚和鰣魚作比,“粉紅石首仍無骨,雪白河豚不藥人。寄與天公與河伯,何妨乞與水精鱗”。《異魚圖贊箋》亦載:“洄魚,河豚藥人,時魚多骨,兼此二美而無兩毒,粉紅雪白洄美堪錄,西施乳溢,水羊胛熟。”《本草綱目》對其名稱有詳細記載:“鮠魚,音桅,釋名鮰魚(音回),鱯魚(化、獲二音),(魚果)魚,魚賴(癩)魚,北人呼鱯,南人呼鮠,並與鮰音相近,爾來通稱鮰魚,而鱯、鮠之名不彰矣。(魚果)又鱯音之轉也,秦人謂其發癩呼為魚賴魚。鮠生江淮間,無鱗甲,亦鱘屬也。頭、尾、身、鰭俱似鱘狀,惟鼻短爾,口、目亦在頷下,骨不柔,脆。腹似鮎魚,背有肉鰭,尾有岐。”又有《詩傳名物集覽》:“鮠魚似鮎而大,色黃白,背有肉鰭,秦人謂其發癩呼為癩魚,皆無鱗。”
長吻鮠長吻鮠
江上游地區又將鮰魚呼為“水底羊”,如“江團,一名水底羊,無鱗而肥美,然易敗”。“肥鮀,無鱗,類鰱魚,頭、吻皆尖,骨少於鰱,而脆美過之,其產于海螺堆者,土人名水底羊,味尤勝。”“鮰,一名洄魚,(音癩),一名水底羊,今人以作假河豚者也。”“洄魚,一名水底羊,東坡有洄魚詩。”“鮰魚,生江中,無鱗骨,即蘇軾詩所詠者。”“姜家渡、鴻化山等處有所謂江鱄者,頭圓,口小,眼細,色黃,無甲刺,多脂,亦魚中珍品也。”“江團,形似鰱而頭部較圓,色淡黃而白皮,肉細膩,味極鮮美,產於治東龍門場之沱中,青居曲水間亦產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