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車輪蟲
- 拉丁學名:Trichodina
- 界:動物界
- 門:原生動物門
- 綱:纖毛綱
- 亞綱:寡毛亞綱
- 目:緣毛目
- 科:車輪蟲科
形態特徵,症狀,流行與危害,診斷,防治,
形態特徵
蟲體側面觀如氈帽狀,反面觀圓碟形,運動是如車輪轉動樣。隆起的一面為前面或稱口面,相對而凹入的一面為反口面。口面上有向左或反時針發方向螺旋狀環繞的口溝,其末端通向胞口。口溝兩側各生一行纖毛,形成口帶,直達前庭腔。反口面的中間為齒環和輻線環。在輻線環上方有一馬蹄形的大核,一個長形的小核和一個伸縮泡,其中部分體內凹入,形成附著盤,用於吸附在宿主身上。車輪蟲用附著盤附著在魚體的鰓絲或皮膚上,並來回滑動。
症狀
寄生在體表和鰓上,魚苗可出現“白頭白嘴”或“跑馬” (環遊不止)症狀。病魚表現為魚體發黑,離群獨游。有的又成群圍繞池邊狂游,常引起魚苗、魚種的大批死亡。寄生於魚體表的車輪蟲在魚體表來回滑動,剝取宿主的皮膚組織細胞和鰓組織作營養,破壞皮膚和鰓組織,影響魚的呼吸和正常活動。
需要注意的是,鰱魚的車輪蟲病和出血病症狀相似。這是因為當鰱魚鰓上寄生有車輪蟲時,鰓絲表面會不斷分泌黏液,而大量的黏液會導致鰱魚吸收氧氣能力下降,當遇到天氣、水質突變而引起的水中溶氧量偏低時,鰱魚就會浮到水面上,同時不斷張口以從空氣中獲得氧氣。同時,魚鰓上的黏液會將車輪蟲包裹在其中,在顯微鏡下觀察到的車輪蟲,基本上附著於鰓絲上不能移動,也就不易通過鏡檢觀察到其存在了。當鰱魚長時間浮於水面上時,其運動的各個鰭條均負擔加重,特別是一對胸鰭,基部很快處於充血狀態,鰱魚長時間浮於水面上,同時上下頜一張一閉,導致下頜前端突出,似簸箕狀,同時大量吞入的空氣進入腸道後,會引起腸壁充血發炎,有的魚鰾壁也呈現出血狀態,這時,觀察到的症狀均為出血病的症狀,而其致病的根源其實是鰓上寄生的車輪蟲。發病初期,鰱魚大量浮於水面,呈散游狀態,與缺氧浮頭症狀類似,但不同的是,此時開動增氧機,鰱魚並不會游向增氧機,拋灑增氧劑時,有時會短時間恢復正常狀態而潛入水中,但很快又浮到水面上。這時觀察鰱魚,其口部不斷露出水面,一張一閉,猶如在吞食空氣。發病初期觀察,鰱魚體表無任何異常狀況,此時僅會出現少量死魚。鰱魚浮於水面2~3天后,其下頜明顯變長,胸鰭基部嚴重充血,嚴重的魚尾鰭、臀鰭基部也充血發紅。此時,鰱魚開始大批量死亡,解剖魚體,可發現其腸壁發紅,腸道內有膿狀血水流出。這時觀察病魚、死魚,往往會誤診為鰱魚出血病。其死亡規模也符合出血病的發病規律,池中的鰱魚在短時間內會損失八九成。
流行與危害
診斷
本病可以通過顯微鏡檢查鰓和體表黏液有無車輪蟲作出確切的診斷。病魚受蟲體寄生的刺激,引發組織發炎,分泌大量黏液,在體部、鰓部形成一層黏液層。病魚體消瘦發黑,遊動緩慢,有時病魚仔水面上作間歇性同心圓旋轉和跳躍。
防治
第一,魚苗、魚种放養前,採用生石灰徹底清塘。
第二,魚种放養時,採用1%食鹽水浸洗魚種3~5分鐘。
第三,經檢查由細菌引起白頭白嘴病,則要用1毫克/升漂白粉全池潑灑;或用應氏消毒靈、強力消毒劑,濃度為3毫克/升浸浴魚種15—20分鐘,或用應氏消毒靈、強力消毒劑1~1.3毫克/升全池潑灑1次;或用0.025~0.05毫克/升呋喃西林全池潑灑1次;或用苦楝樹葉每667平方米30千克,煎汁全池潑灑,也有較好效果。
第五,據國外介紹,防治車輪蟲病方法:①用1%食鹽水浸浴15~30分鐘。但考慮到蟲體有可能產生具有抗藥性的孢子,故應每隔2日藥浴1次,待它的仔蟲破囊而出時被殺除。②用0. 002%氯奎寧溶液,長期浸浴病魚,直至痊癒為止。一般經6小時左右即可殺滅。③用耐苦風藥劑(該藥系德國拜耳藥廠產品),以2%~3.5%溶液浸浴2~3分鐘即可殺滅。④用0. 002%高錳酸鉀藥浴30分鐘,有較好療效。⑤用0.002%~0.005%烴基苯胺溶液,對病魚施行藥浴30分鐘也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