鯴(動物)

鯴(動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鯴:shī。節肢動物,身體扁圓形,像臭蟲,頭部有一對吸盤,寄生在魚類身體的表面。吸取血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鯴
  • 拼音:shī
  • 體型:扁圓形
  • 性質:節肢動物
動物信息,體形,病症,發生原因,防治方法,採取措施,病危害防治,

動物信息

危害品種:青魚、草魚、鰱魚、鱅魚、鯉魚、鯪魚等。
魚鯴魚鯴
防治適期:4~12月。
識別特徵:病魚不安,狂游,群集水面跳躍急游。肉眼可見蟲體。

體形

魚鯴身體橢圓形,透明。蟲體分頭、胸、腹三部分。頭部的腹面有一對用作吸附在魚體上的吸盤和一個刺破魚皮膚的口刺。胸部分四節,每節有一對游泳足。腹部不分節,為橢圓形的葉片,是魚虱的呼吸器官。魚虱沒有卵囊,卵直接產在水生植物或石塊上。卵圓形,黃色或褐色,外面有一層膠質物,藉以固定在其體物體上。水溫29—31℃時,10—14天即可孵出幼蟲。幼蟲孵出後,若兩天內找不到寄主,即行死亡。魚虱離開魚體後,可在水中自由生活較短時間,所以它可以自行由一尾魚轉移到另一尾魚體上去,也能隨水流入其他水體中。

病症

鯴寄生在魚的體表,刺傷或撕破魚的皮膚,分泌物還能刺激魚體,病魚因而出現煩躁、狂游的現象。特別是一些類似龍魚的大型魚,煩躁、狂游現象更為嚴重,甚至發生衝撞缸壁和跳躍等情況。由於鯴的寄生損壞了魚體,病魚還極易感染其他病菌。如果一尾魚寄生了幾隻鯴蟲,甚至可能引起魚的死亡。魚鯴一年四季都可發生,飼養龍魚或其他大型肉食性魚類時,由於用活餌,寄生在活餌上的魚鯴有可能傳染龍魚,危害極為嚴重。
馬頸魚鯴病馬頸魚鯴病

發生原因

(一)水質、水溫要符合所飼養熱帶魚的要求: 一般是:
1.放養密度適當。2.勤排污、除糞、換水和清洗濾棉,必要時洗砂,徹底清箱。 3.換水時,新、老水的溫差不要超過5度。晝夜溫差大時,也要採取措施防止水溫過分升降。
(二)保證飼料質量,投餵定時定量: 1.飼料質量不僅關係到魚的生長發育,而且關係到體色是否艷麗。 2.根據魚體的大小、攝食和生長情況,定時定量投餵。不要隨意多投、少投、更不要幾天不投。
(三)細心操作,避免魚體受傷: 換水、撈魚時要細心操作,避免魚體受傷。撈網離水即用手遮蓋魚網,然後移動。換水時避免水流衝擊魚體。
(四)外部帶入病原體: 餌料、水草、病魚用過的工具和新購入的魚都有可能帶入病原體。因此,在購買時要注意觀查。
鯴病鯴病
該病較常見。魚鯴寄生後,魚鯴的口刺激魚體,分泌毒素,造成魚體極度不安,產生狂游、竄跳現象。體表黏液增加,容易並發腐皮病、水霉病,對魚種危害較大,嚴重時可引起大量死亡。5~9月較為多見。

防治方法

1、魚池用生石灰水消毒,殺滅水中的魚虱成蟲、幼蟲和蟲卵;
2、用90%晶體敵百蟲全池潑灑,每立方米水體用藥0.5克;
3、用4—5根號筒桿紮成一束,每666.7平方米水面插7—9束,浸出汁液防治。

採取措施

(一)注意觀察,及時發現病魚:一般病魚常離群緩游,浮於水面或靠邊角獨處,反應遲鈍。有的急躁、速游、旋轉,或擦碰池底箱璧。體色暗淡無光或變色、發白、發烏,皮膚充血、粘液多、脫鱗、魚鰭殘損或舒展無力,透明的鰭葉發白。看病魚的排糞情況與健康魚有什麼不同,肛門處是否異常紅腫或有粘液流出。
(二)隔離處理病魚: 病魚是傳染源,發現病魚立即撈出,隔離檢查,及早確診。
(三)容器和工具消毒: 發病魚的水體、池、箱、使用的工具都可能是傳染源,要消毒處理。如果帶魚消毒,要遵守藥液使用濃度的要求,並注意觀察,防止發生意外。

病危害防治

(1)病原體:鯴病又稱魚虱病、魚龜病。是由甲殼動物鰓尾類的鯴屬(Argutus)寄生魚體而引起的疾病。該蟲種類很多,在我國危害最大的是日本組(A.japonicus)鯴作透明,與寄主體色相似,形如臭蟲。其卵產於池的石塊、竹竿、木樁、蚌殼和水生植物的莖上。體長67一83毫米。鯴卵的排列形式,隨種類而異,但不形成卵囊,其幼體的形狀與母體相似,水溫 29-31℃時,卵粒經 10-14天即可孵出幼體,幼體一經孵出立即尋找魚體寄生。幼體在45小時內找不到寄主即行死亡,幼體經5—6次蛻皮變成成熟的成體。鯴既能附吸於魚體,也能脫離魚體在水中自由游泳,故其能從這尾魚移到另一尾魚身上。
鯴的壽命是隨著水溫的高低而定的,水溫高,生長快,壽命短,反之,則生長慢,壽命長。當水溫為16.5℃時,可生存101天,在炎熱的夏天,僅能生存31天。鯴離開魚體後,水溫23.8℃時能生活3天,17.6℃時可活4天。
(2)症狀:鯴體大,扁平狀,肉眼能看得清楚,頭部腹面有一吸盤,可牢牢吸附在魚體上,吸取魚體血液。此種史主要寄生在草、青、鰱、鱅、鯉、鯿、鯪等飼養魚的體表,吸取魚的血液作營養。由於鯴腹面具有許多倒刺,在魚體上不斷爬動,再加上現刺的刺傷,大顎撕破表皮,刺分泌毒液,因此,病魚在水中有痛癢感,並呈現極度不安.有時在池中狂游,有時群集水面作跳躍急遊行動,食慾減退。該病對大魚僅影響生長.一般不會引起死亡。對魚種危害性較大,常會造成大批死亡,若何病菌侵入魚體傷口後,更加速病魚的死亡。
(3)流行情況;該病流行較廣,幾乎遍及全國各地,在長江流域最為普遍,終年均可流行,以4~8月危害最重。對各種飼養魚類均能感染致病,尤以對魚種危害更為嚴重,每尾魚種身體上只要有幾個鯴寄生,就會致病死亡。
(4)預防①放養前,魚池用生石灰帶水清塘,或每畝用50公斤茶粕清塘,均可殺死鯴的成蟲、幼蟲或卵塊。②魚池用水應經過過濾設備,防止鯴和幼蟲隨水流入魚池。③鯴病流行季節,用90%晶體敵百蟲全池潑灑一次,用量為每立方米水體用0.25一0.5克。④水深1米的池塘,每畝用博落迥25公斤,紮成5-7捆,插入塘中。
(5)治療
①用蒿筒根浸入池中,每畝用蒿筒報30—40恨,紮成7一9束,每束4-5根,浸泡在池中.可治鯴病。
②用馬尾松枝、楊梅技、樟樹枝連葉紮成數捆,每捆1.5—2公斤,分別插在魚池周圍,每天移動一次.也可治鯴病。
③用敵百蟲粉刺(2.5%)全池潑灑,使池水成1—2ppm的濃度。或用敵百蟲晶體(90%)全池遍灑,便池水成0.25—0.5ppm的濃度。
④用4一5根蒿筒根紮成一束,每畝7一9束,投入魚池中,浸出一種粘液,可治療鯴病。
⑤用可濕性六六六粉全池遍灑,使池水成為1ppm濃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