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the Changjiang River/the Yangtze River),屬太平洋水系,是中國第一大河,長江幹流自西而東橫貫中國中部,數百條支流輻輳南北,全長6363千米(國務院數據),一說有6397千米(安徽省人民政府數據),6403千米(三江源國家公園網站),6380千米(《話說長江》數據),一般用6300餘千米較為合適。
長江發源於青海省西南部、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脈主峰各拉丹冬雪山,曲折東流,幹流先後流經青海、四川、西藏、雲南、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共11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最後注入東海。流域面積180萬平方千米,約占全國總面積的1/5,年入海水量9513億立方米,占全國河流總入海水量的1/3以上。流經中國青藏高原、橫斷山區、雲貴高原、四川盆地、長江中下游平原,流域絕大部分處於濕潤地區。
長江幹流宜昌以上為上游,長4504千米,流域面積100萬平方千米,其中直門達至宜賓稱金沙江,長3464千米。宜賓至宜昌河段習稱川江,長1040千米。宜昌至湖口為中游,長955千米,流域面積68萬平方千米。湖口至出海口為下游,長938千米,流域面積12萬平方千米。
長江可供開發的水能總量達二億千瓦,是中國水能最富集的河流。長江幹流通航里程達二千八百多千米,素有“黃金水道”之稱。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
(概述圖來源於:中國國家地理網)
基本介紹
形成變遷,幹流情況,綜述,長江源,金沙江水系,川江水系,中游水系,下游水系,支流水系,支流,湖泊,水文特徵,徑流,水量,含沙量,災害,流域概況,地貌,氣候特點,自然資源,社會發展,治理開發,利用基礎,航道航運,南水北調,引江濟淮,治理工程,水能開發,水庫建設,生態保護,經濟文化,經濟,特色文化,遺址,
形成變遷
早在距今7億多年前的元古代時,長江流域的絕大部分為海水所淹沒。
至距今2億年前的三疊紀時,長江流域西部仍為古地中海(又稱特提斯海)所占據。西藏、青海南部、川西、滇西、滇中、黔西等地均為茫茫大海、四川盆地和鄂西則為古地中海向東突出的一片廣闊的海灣。這個海灣一直延伸至今日長江三峽的中部。介於北方亞歐古陸與南方岡瓦納古陸之間的古地中海,由青藏高原向西延至西亞和歐洲南部,向南伸向中印半島,長達數千千米。當時,長江中下游的南半部亦浸沒在海底,中下游的北部和華北、西北屬亞歐古陸的東部,地勢較高。
距今1.8億年前的三疊紀末期,地球上發生了印支造山運動,崑崙山、可可西里山、巴顏喀拉山以及橫斷山脈開始出現、秦嶺突起,長江中下游南半部也隆起為陸地。古地中海逐漸往西退縮、原始的雲貴高原呈現。在橫斷山脈、秦嶺和雲貴高原之間,則為—些斷陷盆地和槽狀凹地,如雲夢澤、巴蜀湖、西昌湖、滇湖等,它們相互串通,從東向西、經雲南西南部的南澗海峽,流入古地中海。這就是流向正與今日相反的古長江的雛形。
到距今1.4億年前的侏羅紀時,中國地史上發生了更大規模的地殼運動——燕山運動。長江上游的唐古拉山脈在此期間形成,整個青藏高原緩慢抬升,並褶皺成許多高山深谷、窪地和裂谷,長江中下游大別山和川鄂間的巫山等山脈隆起,四川盆地拗陷,西部的古地中海進―步縮退。
到距今1億年前的白堊紀時,四川盆地緩慢、均衡地上升,夷平作用不斷發展,雲夢、洞庭盆地繼續下沉。由於這時氣候炎熱多雨,降水分布又比較集中,所以河流切割作用劇烈,湖北西部的古長江加強了向三峽一帶山原的溯源侵蝕。那時,以巫山為分水嶺,西部的古長江流入四川盆地(巴蜀湖),東部的古長江流入雲夢、洞庭盆地(湘鄂湖)。
距今3000—4000萬年前的始新世,地球上又發生了強烈的喜馬拉雅運動。根據板塊學說解釋,這是由於印度洋洋底的不斷擴張,印度陸塊(距今1.8億年前)從岡瓦納古陸東部分離出來的一部分,向北移動的速度加快,並與亞歐古陸相撞而引起的。那時,印度板塊順著古地中海的北緣海溝,俯衝到亞歐板塊之下,兩大板塊相互強烈擠壓,結果使青藏高原隆起,古地中海隨之消失。此時,長江流域普遍間歇上升,由於西部上升急劇,東部上升和緩,從而形成了長江流域西高東低的地勢。地殼的劇烈隆升使長江上游金沙江兩岸高山突起,青藏高原和雲貴高原顯著抬升,並形成一些斷陷盆地。伴隨著地殼的隆升,河流產生強烈的下切作用,出現了許多峽谷。原來自北往南流的水系,受雲貴高原的阻擋、構造控制或河流間襲奪等影響,改變流向,相互歸併、溝通,順地勢的傾斜折向東流。四川盆地西緣的水流受高原抬升的影響,也加強了向西的溯源侵蝕,並截奪了從高原上東來的水流,形成了金沙江河段和四川盆地河段相貫通的水系形態。由於長江中下游上升幅度較小,僅形成中、低山和丘陵,一些低凹地帶則下沉為平原,如兩湖平原、南襄平原、鄱陽平原、蘇皖平原等。
距今300萬年前時,喜馬拉雅山強烈隆起,在其影響下,長江流域西部進一步抬高,從湖北伸向四川盆地的古長江溯源侵蝕作用加快,最後切穿巫山,使東西古長江貫通,注入東海。
幹流情況
綜述
長江幹流自西而東橫貫中國中部,數百條支流輻輳南北,先後流經青海、四川、西藏、雲南、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共11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最後注入東海。全長6363千米,是中國第一大河,也是亞洲最長的河流,世界第三大河。流域面積180萬平方千米,約占全國總面積的1/5,年入海水量9513億立方米,占全國河流總入海水量的1/3以上。流經中國青藏高原、橫斷山區、雲貴高原、四川盆地、長江中下游平原,流域絕大部分處於濕潤地區。
長江幹流宜昌以上為上游,長4504千米,流域面積100萬平方千米,其中直門達至宜賓稱金沙江,長3464千米。宜賓至宜昌河段習稱川江,長1040千米。宜昌至湖口為中游,長955千米,流域面積68萬平方千米。湖口至出海口為下游,長938千米,流域面積12萬平方千米。
長江源
- 綜述
長江江源地區,位於青海省西南部,介於東經90°33′~95°20′、北緯32°26′~35°45′之間,屬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腹地。北靠崑崙山脈,南界唐古拉山脈,西鄰可可西里、烏蘭烏拉、祖爾肯烏拉諸山,東至楚瑪爾河口。東西長約400千米,南北最寬處約300餘千米,總面積約10.27萬平方千米,平均海拔達4500米。
- 水系組成
金沙江水系
- 綜述
金沙江是長江上游幹流的一段,起自青海省玉樹巴塘河口,至四川省宜賓岷江口止,流經青海、西藏、四川、雲南等4省區,全長約2290千米,約占長江上游幹流河長的2/3;自玉樹巴塘河口至宜賓岷江口的區間集水面積36.2萬平方千米,約占長江上游流域面積的36%;落差3300餘米,平均坡降1.45‰。
- 分段
金沙江從青海省玉樹巴塘河口至雲南省麗江石鼓為上段,從石鼓至四川省新市鎮為中段,從新市鎮至四川宜賓岷江口為下段。
金沙江從青海省玉樹巴塘河口流向東南,至真達入四川省石渠縣境,然後介於四川與西藏兩省區之間奔流,經鄧柯、崗拖,過贈曲河口後,折向西南,至白玉縣城西北的歐曲口,又折西北,不久又復南流,至藏曲口、熱曲口,再徑直向南經巴塘(巴曲河口)至德欽縣東北入雲南省境,過松麥河口、奔子欄,直至石鼓止,為金沙江上段。上段河長約965千米,落差1720米,平均坡降1.78‰。
從雲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石鼓鎮至四川省新市鎮為金沙江中段,河長約1220千米。江水奔流在四川、雲南兩省之間。金沙江過石鼓後,流向由原來的東南向急轉成東北向,形成奇特的“U”形大彎道,成為長江流向的一個急劇轉折,被稱為“萬里長江第一彎”。
從四川省新市鎮至宜賓市岷江口為金沙江下段,下段河長106千米。江水過新市鎮轉向東流,進入四川盆地,經綏江、屏山、水富、安邊等地,右岸匯入金沙江最後一條支流橫江,再流28.5千米到達宜賓市,過岷江後始稱長江。
川江水系
- 綜述
長江幹流自金沙江末端的四川宜賓市至湖北宜昌段,因大部分流經原四川省境內(現有683千米江段屬重慶市),故俗稱川江,唐代以後又稱蜀江。川江全長約1040千米,區間面積約532200平方千米(約占長江流域的30%),橫貫整個四川盆地,由西向東流經川、渝、鄂3省市。
- 流向
川江幹流自岷江匯入處宜賓起向東流,於瀘州北納沱江,在合江南接赤水河後折向東北,至重慶市北岸有嘉陵江匯入,到涪陵有烏江由南岸匯入,經過重慶市萬州區後又改向東流直至宜昌。過江津後,幹流進入平行嶺谷地區,在穿過各山嶺時,先後形成了貓兒峽、銅鑼峽、黃草峽等峽谷。在長壽境內,河道曾折向東南,於涪陵藺市復又轉向東北,流經奉節縣後就進入巫山山地。在穿切山嶺中,先後經過瞿塘峽、巫峽、西陵峽三個大峽,即長江三峽。三峽段河長近200千米。其中瞿塘峽穿過七曜山背斜,西起奉節的白帝城,東至巫山黛溪鎮,長8千米;巫峽穿過巫山背斜,西起巫山大寧河,東至巴東的官渡口,長約47千米;西陵峽最長,穿過黃陵廟背斜,西起官渡口,東至宜昌的南津關,長約138千米,由兵書寶劍峽、牛肝馬肺峽、燈影峽、宜昌峽等幾個短峽連線而成。
- 匯入支流
匯入川江的支流在兩岸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北岸:自上而下,順序排列著大致呈北南流向、流域面積在10000平方千米以上的一、二級支流有大渡河、青衣江、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渠江等;在南岸,流域面積在10000平方千米以上的只有赤水河、烏江。川江共有流域面積大於1000平方千米的一級支流24條,其中涪陵以下有11條。
中游水系
- 綜述
長江中游水系系指長江宜昌至湖口間的河湖水系,包括長江中游幹流、洞庭湖、漢江、鄱陽湖水系和其他分布兩岸的湖群以及直接匯入長江的一些支流。區間流域面積約68萬平方千米。下荊江裁彎後幹流河段長955千米。
長江中游幹流自宜昌至湖口全長955千米,絕大部分在湖北省境內通過。河流走向,宜昌至城陵磯間為東南向,其間接納清江和洞庭湖“四水”(湘江、資江、沅江、澧水),水量大增。城陵磯至武漢間,流向折為東北,其間接納長江最長的支流漢江後,水量約占全流域水量的80%以上。武漢至湖口間流向又轉為東南向,到湖口承接鄱陽湖五河之水,總水量已占全流域的90%以上。河段所經之地為沖積平原,兩岸地勢低洼,大多有堤防控制,河寬多為800~1200米;河道坡降平緩,為0.048~0.02‰。幹流兩岸平原廣袤,湖泊星羅棋布,河網縱橫,常受外洪內澇的威脅。
- 分段
宜昌至枝城段:長江於流自南津關出三峽,進入丘陵平原過渡帶,江面展寬,江中有江心洲葛洲壩、西壩把長江水流分為三股,胭脂壩再次把長江分成兩汊,主流在左汊。江水繼續東南流至宜都市,有清江由南岸入匯,江中有潛洲南陽磧,從此河道成90。左轉彎,至白洋又右轉90。直至枝城。本段長江流向為自西北向東南流。從宜昌至枝城,全長60餘千米。
枝城至城陵磯段:長江枝城至城陵磯河段通稱荊江。長江出枝城後由東南流向轉成東北流向。在陳二口,江中形成百里洲,南岸有松滋口分流長江水入洞庭湖,至楊家腦又向東南流,在太平口又有虎渡河分流入洞庭湖。至沙市附近有沮漳河入匯。自此長江轉向南流經公安縣,及至藕池口再有藕池河分流入洞庭湖。自枝城至藕池口,稱上荊江,長約172千米,河槽平均寬度1300~1500米,為微彎分汊型河道,彎曲係數1.70。自藕池口至城陵磯稱下荊江,屬蜿蜒型河道,長約175千米,平均寬度約1000米,河道平面擺動較大,近200多年來整個河段擺幅達30千米,彎曲係數為2.83。至監利縣又轉向東南流直至城陵磯,有洞庭湖水系入匯,流量大增。
城陵磯至漢口段:城陵磯至漢口段,河道較順直,長約275千米,河道坡降約0.024‰。螺山站低、中、高水位相應水面寬約分別為675米、1575米和1810米,漢口站低、中、高水位的水面寬約分別為1200米、1515米和1930米。南岸於赤壁古戰場附近的陸溪口有陸水注入,至金口有金水河注入(金口已建閘)。北岸內荊河於新灘鎮匯入,東荊河於新灘鎮西北注入長江。長江最長支流漢江出漢口龍王廟與長江交匯。此段河道屬分汊性河型和彎曲性河型兩類。分汊性河型又分為順直分汊、微彎分汊和鵝頭分汊。城陵磯至螺山、螺山至赤壁、沙帽至沌口均為順直分汊;赤壁至石頭磯為鵝頭分汊;石頭磯至潘家灣為微彎分汊;潘家灣至沙帽——長江大拐彎簰洲彎,是長江中下游典型的鵝頭彎曲河型。1546年這一河段尚屬微彎單一河道,此後300年間因上下彎頸不斷凹崩,彎頂不斷向下游發展,到1846年即已形成這一河型。近百來的變遷主要表現為上下彎頸繼續彎曲,彎頂逐步下移,與此同時在上彎頸部形成為江心洲。受護岸工程控制,彎道變化減緩。
漢口至湖口段:此段河長272千米,河道坡降約0.02‰,是長江中游坡降最小的河段。河道較順直。在武漢市區諶家磯西南的金家嘴有府澴河注入,在諶家磯的東北有灄水來會。流至陽邏,折東南向,過黃州至鄂州樊口,其間右納梁子湖水系,在左岸納倒水、舉水、巴河,在蘭溪鎮的河西街有浠水注入。流至蘄春管窯鎮又有蘄水注入。至陽新富池口鎮納富水。過武穴市,東向經九江市達湖口。此河段河道特徵是寬窄相問,呈藕節狀。窄段一般是一岸或兩岸有山丘或礬頭控制。
下游水系
- 綜述
長江下游幹流上起鄱陽湖出口的湖口,下迄長江口50號燈浮,全長938千米,流經江西、安徽、江蘇、上海4省市,流域面積約12萬平方千米。其中湖口至徐六涇長756千米,徐六涇至50號燈浮長182千米。長江在上海市吳淞口接納入海前最後一條支流黃浦江後匯入東海。
- 分段
湖口一徐六涇幹流河段:湖口至徐六涇幹流河段,全長756千米,流經江西省的湖口、彭澤,安徽省的宿松、望江、東至、懷寧、安慶、樅陽、池州、青陽、銅陵、繁昌、無為、蕪湖、當塗、和縣、馬鞍山和江蘇省的江寧、江浦、南京、六合、儀征、句容、丹徒、鎮江、丹陽、邗江、江都、揚中、武進、常州、泰興、靖江、江陰、張家港、常熟、太倉、如皋、通州、海門、啟東等縣市。
本河段湖口至大通段,河谷多受斷裂控制並偏於南岸,河道流向東北,南岸階地較狹窄,北岸階地和河漫灘則甚寬闊,河谷兩岸明顯不對稱,河道呈藕節狀分汊(有的3~4汊)河型。大通至江陰段,河寬一般達2~3千米,水深20~40米,南岸靠近寧鎮山脈和下蜀黃土階地,北岸主要為平原,河漫灘較寬,最寬可達25千米。自大通以下為感潮河段。該段有滁河匯入,京杭大運河橫貫南北,在揚州、鎮江附近與長江幹流相交,北岸三江營有淮河入江,此段亦呈藕節狀分汊河型。江陰至徐六涇河段,首尾窄、中段寬並向北彎曲,其間有福姜沙汊道,如皋沙群汊道和通州沙漢道等。兩岸河港縱橫,有望虞河等太湖水系通入長江。本段河道為江心洲灘十分發育的分汊(有的3~4汊)河型。整個下遊河段共有分汊段22個。其中,順直分汊5段,微彎分汊10段,彎曲分汊7段。一般汊道段長20餘千米,最長的是銅陵和揚中河段,銅陵右汊長42千米,揚中右汊長60千米。
長江河口段:長江河口段上起徐六涇,下迄50號燈浮,全長約182千米。流經江蘇省海門、啟東、常熟、太倉等縣市和上海市的寶山、浦東、南匯、崇明等區。徐六涇河寬約5.7千米,入海口門啟東嘴至南匯嘴擴展為寬約90千米,整個河口呈喇叭形。徐六涇以下的崇明島將長江分為南、北兩支,南支吳淞口以外由長興島和橫沙島又分為南、北兩港,南港在橫沙島尾右側被九段沙再分為南、北兩槽,形成長江口三級分汊4汊入海的格局。河口段南岸吳淞口有黃埔江入匯。
徐六涇至吳淞口為南支河段,全長69千米。根據河勢特性以七丫口為界,又可分為上、下兩段:上段自徐六涇至七丫口長35千米,因白茆沙居中,又稱白茆沙河段,為兩端窄、中間寬的藕節狀河床形態;下段自七丫口至吳淞口長34千米,由於河床中原有扁擔沙、中央沙、瀏河沙等暗沙,故又稱三沙河段。現沙體已演變為“四沙”,即扁擔沙、新瀏河沙一南沙頭、下扁擔沙及老瀏河沙四個沙體。下段由七丫口寬9千米展寬至吳淞口為17千米,屬寬淺河段。南支吳淞口以下分為南、北港。南港自吳淞口至九段沙全長為28千米,是長江幹流和黃浦江上海港出海主要航道所在。九段沙分南港為南槽和北槽,南槽全長為46千米,北槽全長為27千米。北港自中央沙頭分流點起到口外理論最低潮面10米處,全長86千米。根據動力條件和沙槽性質的差異,北港又可分成三個河段,即上口通道、北港主槽和攔門沙河段,北港堡鎮以上與南支的新橋水道和新橋通道相連線。
北支是河口段入海分汊河道,自西端上口崇明島頭至東端連興港全長約79千米。上口寬約3千米,河床逐漸束窄,至青龍港處寬2.2千米,為北支最狹處,青龍港向東河床又拓寬至4千米左右,到大新港處又收縮為2.5千米,過大新港再向下遊河寬不斷擴大,並出現南、北兩個深槽。北槽以漲潮流為主,南槽以落潮流為主,南、北二槽之間沙洲密布。自三和港向東河寬已達10千米以上。
支流水系
支流
長江水系發育,由數以千計的大小支流組成,其中流域面積在1000平方千米以上的支流有437條,1萬平方千米以上的有49條,8萬平方千米以上的有8條。其中雅礱江、岷江、嘉陵江和漢江4條支流的流域面積都超過了10萬平方千米。支流流域面積以嘉陵江最大,年徑流量、年平均流量以岷江最大,長度以漢江最長。
名稱 | 介紹 | 圖片 |
雅礱江為金沙江左岸一級支流,發源於青海省稱多縣巴顏喀拉山南麓,上游叫扎曲,流到甲衣寺後稱雅礱江。河流平行於金沙江南下,至理壙河口後,急轉變為向北東流,到九龍河口下游處又急轉變為向南流,形成雅著江大河灣,到攀枝花市東區銀江鎮沙壩村注入金沙江。河流幹流全長1633千米,流經青海省、四川省,流域面積128120平方千米。 | ||
岷江,長江上游左岸一級支流,發源於松潘縣岷山南麓的弓槓嶺和郎架嶺,流經松番、茂縣、汶川等縣,過汶川縣漩口鎮後進入成都市境。經都江堰市,溫江區、崇州市、雙流區、新津區,於新津區鄧雙鄉董河壩出成都市境,入眉山市境。至樂山市有大渡河匯入,再過犍為縣,於宜賓市翠屏區與金沙江相匯後稱長江。岷江幹流全長711千米,總流域面積135881平方千米。都江堰以上為上游,河長341千米,流域面積23037平方千米:都江堰至樂山市河段為中游,河長216千米,流域面積101550平方千米;樂山市至宜賓市河段為下游,河長154千米,流域面積11253平方千米。岷江幹流上遊河段大部流經高山峽谷區,河道較為狹窄。中遊河段穿成都平原而過、河面寬闊,水流平緩。 | ||
沱江,長江上游左岸一級支流,上源有綿遠河、石亭江、湔江三支。東源綿遠河河源較長,視為正源。三源在廣漢市三江鎮易家河壩匯合進入金堂縣境,稱北河。至金堂縣趙鎮,有都江堰內江水系的清白江(中河)、毗河先後匯入,以下始稱沱江。南流至金堂峽穿龍泉山,進入丘陵區。在金堂縣境內匯入沱江的有官倉河、海螺河、榿木河、水磨河、清溪河、興龍溝、鮮魚溪、萬家河、黃水河;在簡陽市匯入沱江的有楊溪河、壯溪、養馬河(周家河)、三星河、右鐘河(郭家溝)、東溪、康家河(石板河)、蘆槁河、江南河(泥河)、平泉河(小龍溪)、老丁溝,南至模範,有繩套形河曲,貓貓寺電站於此截彎取真,引水發電。以下為簡陽市與資陽市界河,至臨江寺,入資陽市境。上述各河流,--般均為山溪河,流域面積較小,面短流小。流入沱江的主要支流有兩條,一為絳溪河,一為陽化河。 | ||
嘉陵江為長江幹流上游左岸主要支流,發源於陝西省秦嶺南麓,流經陝西省、甘肅省、四川省、重慶市,於重慶匯於長江。河流幹流全長1132千米,流域面積158958平方千米,流域涉及陝西、甘肅、四川、重慶。嘉陵江以昭化、合川為界,將其分為上、中、下游。 | ||
烏江發源於貴州省威寧縣烏蒙山東麓,自貴州草海開始,向南流經渝黔46個縣(市),在遵境內經遵義縣南部,餘慶縣中部,經湄潭、鳳岡兩縣邊緣,在重慶涪陵匯入長江。烏江水系在遵境內主要幹流有湘江、六池河、洪渡河、芙蓉江4條。烏江幹流總長1037千米,多年平均流量1650立方米/秒,流域面積87920平方千米。 | ||
清江是湖北省境內僅次於長江、漢水的第三大河。發源於湖北省境內利川市東北的齊岳龍山洞溝,自西向東橫貫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於宜都市區注入長江。清江全長423千米,流域面積1.67萬平方千米。清江幹流分三段:從江河源頭至恩施為上游;恩施至資丘為中游;資丘以下為下游。清江支流流短坡陡,分布呈羽狀,流域面積在500平方千米以上的支流有忠建河、馬水河、野山河、龍王河、招來河、丹水、漁洋河。 | ||
漢江是秦嶺發源最長的河,又名漢水、漢江河,是長江最大的支流,全長1577千米。漢江地表水資源總量566億立方米,與整個黃河流域地表水資源的總量不相上下。 漢江的源頭公認有三支,皆出自秦嶺玉皇山南向支脈,分別是中源漾水、北源沮水、南源玉帶河。流經陝西省和湖北省。其中陝西境內幹流長657千米,湖北境內長920千米,總落差1964米。 作為長江最長的支流,漢江在歷史上占居重要地位,常與長江、淮河、黃河並列,合稱“江淮河漢”。 | ||
湘江又名湘水,是湖南流域面積最大的河流。湘江發源於廣西興安縣海陽山近峰嶺(永州市藍山縣紫良瑤族鄉野狗嶺南麓),經永州市萍島納瀟水(湘江西源),經祁陽縣納祁水和白水,衡南縣松柏納舂陵水,衡陽市納蒸水和耒水,衡山納米水,株洲縣淥口納淥水,湘潭納涓水和漣水,長沙納瀏渭河與撈刀河,至望城縣新康納溈水,由湘陰縣濠河口分東、西兩支尾閭入洞庭湖。幹流全長856千米,流域面積94660(94721)平方千米。湘江在湖南境內有河長5千米以上的河流2156條,以右岸匯入的支流居多,其流域面積也大,全流域呈不對稱樹枝狀水系。 | ||
資水在邵陽縣雙江口以上分左右兩支。右支夫夷水發源於廣西資源縣越城嶺;左支赧水發源於湖南省城步縣青界山黃馬界。兩河在雙江口匯合,流經邵陽市和新邵、新化、安化、桃江等縣,於益陽甘溪港注入洞庭湖。全長653千米,流域面積28142平方千米。武崗至小廟頭為上游,小廟頭至馬跡塘為中游,馬跡塘以下為下游,益陽以下稱尾閭。 | ||
沅江,又稱沅水,為湖南第二條大河,有南北兩源。南源龍頭江發源於貴州省都勻縣雲霧山;北源重安江發源於貴州省麻江縣平越大山,沿途接納巫水、舞水、辰水、漵水、酉水等支流,於常德德山注入洞庭湖。全長1033千米,流域面積89163平方千米。自河源到黔城清水江為上游,黔城到沅陵為中游,沅陵以下為下游,德山以下稱尾闖。 | ||
澧水為湖南“四水”中最小的河流,發源於桑植縣杉木界,沿途接納婁水、渫水、道水和涔水等支流,至津市小渡口注入洞庭湖。全長388千米,流域面積18496平方千米。桑植南岔以上為上游,南岔至石門為中游,石門以下稱為下游,小渡口以下稱尾閭。 | ||
贛江是江西最大的河流,長江支流排名第七。贛江由發源於贛南山區的章、貢兩江在贛州市匯合而成,然後向北,一直往下流,流經萬安、泰和、吉安、吉水、峽江、新乾、清江、豐城,通過南昌後,分為四條支流注入鄱陽湖,最後洩入長江,流貫整個江西,全長991千米,幹流長750多千米,流域面積8.16萬平方千米。 | ||
撫河地處東經115°35′~117°09′、北緯26°30′~28°50′之間,流域面積16493平方千米,呈菱形。發源於廣昌、石城、寧都三縣交界處的廣昌縣驛前鎮靈華峰(血木嶺)東側里木莊,幹流自南向北流,經廣昌、南豐、南城、金谿縣、臨川區、豐城市、南昌縣、進賢縣,在進賢縣三陽集鄉三陽村匯入鄱陽湖。主河道長348千米、縱比降0.111‰。流域面積200平方千米以上一級支流10條,其中500平方千米以上一級支流4條分別為黎灘河、蘆河、臨水和東鄉水。 | ||
信江河是江西省東部河流,江西五大河流之一,鄱陽湖水系五大河流之一。發源於浙贛兩省交界的懷玉山南的玉山水和武夷山北麓的豐溪水,在上饒匯合後始稱信江。幹流自東向西,先後流經上饒、鉛山、弋陽、貴溪、鷹潭、餘江、餘干等縣市,收納了豐溪、瀘溪河、鉛山河、湖坊河、葛溪、羅塘河、白塔河等支流。在餘干的八字嘴附近分為兩支:主支經瑞洪至康山注入鄱陽湖,全長313千米;北支余水河注入鄱江(又稱饒河)。 | ||
饒河在東經116°30′~118°13′、北緯28°34′~30°02′之間。發源於皖贛交界江西省婺源縣段莘鄉五龍山,幹流流經婺源縣、德興市、樂平市、萬年縣、鄱陽縣,在鄱陽縣雙港鎮堯山注入鄱陽湖。流域面積15300平方千米,呈鴨梨形。涉及安徽、浙江、江西3省共17個縣(區、市)。主河道長299千米。流域面積500平方千米以上支流9條(其中一級支流8條),較大一級支流有昌江、建節水和安殷水。 | ||
修河為鄱陽湖水系五大河流之一,以其水行修遠而得名,地處東經113°56′~116°01′、北緯28°23′~29°32′之間,流域面積14797平方千米,西高東低,東西長、南北窄,形似芭蕉葉。 修河發源於銅鼓縣高橋鄉葉家山,即九嶺山脈大圍山西北麓。幹流流經銅鼓、修水、武寧、永修縣,全長419千米,河道平均坡降0.46‰。 |
湖泊
長江流域有面積大於1平方千米的湖泊760個,總面積17093.8平方千米。其中江源區湖泊總面積758.4平方千米,雲貴高原區湖泊總面積540.8平方千米,最大的湖泊為滇池,面積297平方千米。中下游區共有湖泊642個,總面積1579.6平方千米。這些湖泊既是灌溉水源,又是排澇、調蓄洪水的天然水庫,由於泥沙淤積、墾殖等原因,面積日趨縮小。
名稱 | 介紹 | 圖片 |
---|---|---|
洞庭湖古稱雲夢澤,是7000萬年以前燕山運動導致洞庭湖區地殼上升,洞庭凹陷成湖。清鹹豐十年(1860年)全盛時期湖面面積達6000平方千米,經過一百多年的泥沙淤積,湖泊面積仍有2691平方千米,總容積220億立方米,現大致分為東洞庭湖、南洞庭湖和西洞庭湖三部分。 洞庭湖是河道型湖泊,是長江水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洞庭湖接納“四水”:湖南省境內湘、資、沅、澧“四水”及汨羅江、新牆河等中小河流匯入洞庭湖。洞庭湖吞吐長江:連線長江幹流和松滋河、虎渡河、藕池河等四口河系,再從城陵磯注入長江。 | ||
鄱陽湖位於江西省的北部,長江中游南岸,地理坐標為東經115°49′~116°46′、北緯28°24′~29°46′。 鄱陽湖是中國面積最大的淡水湖泊。湖區南北長173千米,東西平均寬16.9千米,湖岸線總長約1200千米。以松門山為界,湖區分為南北兩部分,南部寬廣,為主湖區;北部狹長,為湖水入長江水道區。 鄱陽湖是與長江連通的大型通江湖泊。鄱陽湖承納贛江、撫河、信江、饒河、修河五大江河及博陽河、漳田河、潼津河等區間來水,經調蓄後在湖口注入長江,是一個過水性、吞吐型、季節性的通江淺水湖泊。流域面積162225平方千米,約占長江流域面積的9%。 | ||
太湖湖區面積3192平方千米,其中水面積2338平方千米,島嶼面積89平方千米,湖岸山丘地面積765平方千米。西部山丘區來水匯入太湖後,經太湖調蓄,從東部流出。太湖出入湖河流228條,環湖河道多年平均入湖水量80.94億平方米,多年平均出湖水量88.97億平方米,多年平均蓄水量44.28億平方米。 太湖流域範圍跨及蘇、浙、皖、滬三省一市,北臨長江,東瀕東海,南靠錢塘江,西依天目山、茅山等山脈為界,流域總面積36500平方千米。 | ||
巢湖,俗稱焦湖,是中國第五大淡水湖,安徽省境內最大湖泊,位於皖中,流域總面積1.3萬平方千米。湖泊地理坐標:北緯31°43′28″~31°25′28″、東經117°16′54″~117°51′46″。巢湖水位變化屬冬枯夏漲型,因受巢湖閘(1962年建成)調節控制,常年平均水位在8.37米時,湖水面積770平方千米,水面東西最長55千米、南北寬21千米,湖岸線周長176千米,平均水深2.89米,最低水深3.76米,容積20.7億立方米。 巢湖水系發達,自古號稱“三百六十汊”。入湖主要河流有:南淝河、上派河、豐樂河、杭埠河、兆河、柘皋河等,出湖經裕溪河、牛屯河與長江連通。 |
水文特徵
徑流
- 徑流量
長江大通站多年平均流量2.9萬立方米/秒,年水量9145億立方米,大通以下兩岸支流和淮河大部分水量匯入後,入海總水量達1萬億立方米。長江水量主要來自上、中游,宜昌以上來水量占大通站的49%,漢口來水量占51%。徑流中雨水補給約占年徑流量的75~80%,地下水約占20~25%,還有少量冰雪融水補給。汛期(4~10月)水量占全年水量80%左右,枯季(11月至翌年3月)僅占20%左右。幹流的洪水取決於支流來洪時間的早晚,一般多出現在6~9月,並以7、8兩月機遇較多。幹流洪水峰高、量大、持續時間長,支流則多陡漲陡落,歷時較短。
- 變化趨勢
近百年來長江流域上、中、下游徑流表現出不同的趨勢變化。上游宜昌站和中游漢口站徑流都呈減少的趨勢變化,平均每100年分別減少918立方米/秒、1108立方米/秒。下游大通站徑流則呈增加趨勢,且增加量大於中上游徑流的減少量,平均每100年徑流增加1707立方米/秒。
水量
長江流域水資源相對豐富,是水資源配置的重要戰略水源地,多年平均水資源量為9959億平方千米,約占全國的36%,居各大江河之首,單位國土面積水資源量為59.5萬立方米/平方千米,約為全國平均值的2倍。2020年長江供水量達1957.56億平方米,不僅支撐流域經濟社會供水安全,還通過南水北調、引漢濟渭、引江濟淮、滇中引水等工程建設,惠澤流域外廣大地區。
含沙量
長江含沙量較小,宜昌站多年平均為1.38千克/立方米,大通站為0.51千克/立方米,屏山站為1.63千克/立方米;但年輸沙量仍較大,如宜昌站為5.14億噸,漢口站為4.3億噸,大通站為4.68億噸。宜昌至漢口為長江主要的泥沙沉積河段。
災害
- 綜述
長江流域洪、澇、旱、冰雹等自然災害頻繁,尤以洪旱災害為甚,其具有中下游地區普遍高於上游地區的特點,且洪澇災害的平均頻率顯著高於乾旱頻率。洪澇災害的地區分布大體上與乾旱相同,中下游地區普遍高於上游地區。
- 洪災
長江流域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按暴雨地區分布和覆蓋範圍大小,通常將長江大洪水分為兩類:一類是區域性大洪水,如1860年、1870年、1935年、1981年、1991年、2017年等年份的洪水;另一類為流域性大洪水,如1931年、1954年、1998年和歷史上的1788年、1849年等年份的洪水。此外,山丘區可由短歷時、小範圍大暴雨引起突發性洪水;上游高海拔地區存在冰湖潰決洪水;長江河口三角洲地帶受風暴潮威脅。其中,長江中下游地區是洪水威脅最為嚴重的地區。
- 旱災
長江流域旱情具有明顯的區域性與季節性,上游地區以春、夏旱最為頻繁,中下游地區以夏、秋旱居多。歷史上長江流域旱災多屬農業範疇,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人口增加及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乾旱缺水逐漸從農業擴展到畜牧業、城鄉供水、農村人飲領域。流域內部分地區不同程度地存在資源性、工程性、水質性缺水問題,滇中高原、黔中地區、衡邵丘陵、湘南地區、吉泰盆地、南陽盆地、鄂北崗地等是流域主要乾旱地區。長江流域歷史時期典型旱災年份有1671、1679、1778和1835年。
流域概況
地貌
長江流域由江源至河口,整個地勢西高東低,形成三級巨大階梯。第一階梯由青海南部和四川西部高原和橫斷山區組成,一般高程在3500~5000米。第二階梯為雲貴高原秦巴山地、四川盆地和鄂黔山地,一般高程在500~2000米。第三階梯由淮陽山地、江南丘陵和長江中下游平原組成,一般高程在500米以下。流域內的地貌類型眾多,高原、山地占65.6%;丘陵占24%;平原、低地占1.4%。
金沙江流域地處青藏高原和滇北高原,屬新構造運動強烈上升或較強烈上升區,地殼活動劇烈,流域內高大的山脈主要形成於距今2500萬年的喜馬拉雅運動第二幕。在此期間地殼持續抬升,山峰升高,河流下切強烈,結果形成長約2000千米的金沙江峽谷河段。如此規模巨大的高山深谷地貌,為世界所罕見。在青藏高原抬升的同時,原來自北向南流的河流,受滇北高原的阻擋、構造控制或河流襲奪等影響,改變流向,相互歸併、溝通,順地勢的傾斜折向東流。而四川盆地西緣的水流受高原抬升的影響,也加強了向西的溯源侵蝕,襲奪了從高原上東來的水流,終於使金沙江與四川盆地水系相貫通。
川江流域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四周高山迭起,中部廣大的中、低山和丘陵地區構成了著名的四川盆地,其中成都平原平均海拔約400~500米。流域內地層以石灰岩、砂岩、頁岩類分布最廣,占主要成分。奉節以下為雄偉險峻的三峽河段(瞿塘峽、巫峽、西陵峽),長約200千米,巫山山脈縱貫其間,海拔約為1000~1500米,沿江兩岸峰巒起伏,岸壁陡峭,河谷深切曲折,水流湍急,險灘眾多,江面狹窄,一般寬度250~350米,最窄處枯水面只有100餘米。川江兩岸支流均向盆地輻合,左岸大支流較多,右岸除烏江外,支流多短促,構成不對稱的向心狀水系。丘陵與階地交錯,河流彎曲,枯水季節有較多的淺灘和沙洲。
長江中遊河段所經之地為沖積平原,兩岸地勢低洼,大多有堤防控制,河寬多為800~1200米;河道坡降平緩,為0.048‰~0.02‰。
宜昌至枝城段河段兩岸主要是侵蝕低山丘陵、河流階地和河漫灘,組成不同的岸坡形態和結構。侵蝕低山丘陵是由白堊第三系碎屑岩層組成,山脊丘頂海拔約150~670米,一般是近岸低而遠岸高,左岸低而右岸高。兩岸階地可分為六級,即高出長江中水位約10米(相對高度)的第一級階地至高出中水位130~150米(相對高度)的第六級階地。河段邊灘不甚發育,間斷分布,多為溪口邊灘和凸岸邊灘兩種類型,主系要由礫卵石和中細砂組成。
枝城至城陵磯段分布著丘陵和孤丘。兩岸地貌大致有以下兩種類型:剝蝕丘陵,如洋溪以南石灰岩低山和碎屑丘陵,石首筆架山石英岩孤丘,華容墨山結晶岩低丘等;沖積平原,荊江兩岸為沖積湖平原,荊北平原地海拔程在30米左右,而荊南平原地面海拔約35米左右。
城陵磯至漢口段兩岸絕大部分為沖積平原,在江南部分有少量第一、二級階地。其間有對河勢起控制作用的孤山磯頭,如北岸的白螺磯、楊林磯、螺山、紗帽山、大軍山、龜山等,南岸有城陵磯、龍頭磯、赤壁、金13磯、蛇山等。漢口至湖口段兩岸除沖積平原外,尚有較多的丘陵、低山和控制河勢的基岩構成的磯頭,如諶家磯、陽邏、回龍礬,右岸的青山、白滸山、趙家磯、中觀磯、黃柏山、鄂城、寡婦磯等。
長江下游沿江兩岸的地貌類型及其特徵各異。北岸為大片廣闊的低平原,多為沖積,部分為湖積而成。平原上有眾多的支流和湖泊,而階地和山地離江甚遠。階地級數少,伸出江岸的磯頭少,只有少量的丘陵階地零星分布在江岸附近,如安徽境內的小孤山、安慶、樅陽、新開溝、西梁山,江蘇的六合及儀征一帶的蜀崗等幾處有孤丘和階地濱臨江邊。南岸則與北岸不同,河漫灘平原比較狹窄,沿江地區多為山地丘陵和階地,階地不僅分布廣,級數也多,可達3~4級。不少地段石質山地直接濱臨江邊或伸出江中成為磯頭,如九江的攔江磯、彭澤的彭郎礬、馬牆的牛磯、東至的吉陽磯、繁昌的板子磯、蕪湖的廣福磯和東梁山、馬鞍山的采石磯等。牛磯至荻港間有三級階地,荻港以下有1~2級較新的階地。據初步統計,從九江至江陰沿江兩岸共有各種磯頭58個,其中分布在南岸的有50個。北岸廣泛分布全新世沖積湖積層,抗沖性能差。南岸山地丘陵由基岩組成,階地有的是基座階地,有的是網紋紅土和下蜀土組成的堆積階地,抗沖性能強。
長江下游幹流河段的河谷地貌,呈現三個特徵:
- 階地分布廣泛。長江下游的階地主要分布在江岸及兩側山地之間的丘陵平原區。多為二級階地,一級階地與三系級階地分布均較分散。一級階地相對高度10~15米,分布較零星,如安慶以東,荻港以東的三山街,八卦洲東北的瓜埠,南京的棲霞至揚中炮子洲一帶。二級階地相對高度30米,如安慶西門外,官洲黃石磯等。三級階地分布在離江較遠的地方,相對高度45~60米,如安慶望江、南京江浦一帶。
- 河谷不對稱。長江河道的河谷偏於右側。北岸主要是大面積的湖泊、階地和河漫灘,山地丘陵則距離江邊較遠。南岸則主要是山地和丘陵,且距長江較近,有的磯頭和階地瀕臨江邊。
- 沿程河道平面形態的不均勻性,呈現出明顯的寬狹相間的特徵。河谷最寬可達20千米(銅陵),最狹處7千米(南京)。
長江河口段地勢西高東低,除少數島狀孤丘外,整個河段地勢平坦,一般海拔2~7米。根據長江口平原地貌的發育過程,可以分為6個區:通呂水脊區、啟海平原區、馬蹄形海積平原區、江口沙洲區、碟緣高地區、濱海新沖積平原區。
氣候特點
從長江流域的外圍看,它西連“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東瀕浩瀚的太平洋,受東亞季風環流的影響。這些因素決定了長江流域具有多種多樣的氣候類型,特別是東西氣候差別顯著的特徵。
江源地區屬於典型的高原氣候,其特點可概括為寒冷、千燥、氣壓低、日照長和多冰雹大風。多年平均氣溫- 4.4℃,年平均降水量在150—500毫米之間,東南多,西北少。
長江進入金沙江段後,穿行於橫斷山脈之中。由於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山高谷深,垂直落差大,地形複雜,因而各種氣候類型並存,具有“立體氣候”特徵。金沙江地區屬於高原氣候和中亞熱帶氣候兩大類型,分界線在中甸、木里和瀘寧一線(北緯28度附近)。沿垂直方向,金沙江地區海拔1000米以下的河谷和平壩為熱帶氣候,1000-2000米的丘陵山地為亞熱帶氣候,2000—3000米的山腰地區為溫帶氣候,3000米以上的高山區為高原氣候。氣溫的四季變化不甚顯著,而乾濕氣候特徵卻比較典型。金沙江地區年降水量在600—1000毫米之間,其分布與本地區地形趨勢正相反,東南多,西北少。
四川盆地的氣候溫和濕潤。這裡地處副熱帶緯度上,四周被海拔1500—3000米的山地和高原所包圍,冷空氣不易侵入,於是形成一種氣象要素年變化和日變化均小、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的封閉式氣候。這裡的基礎氣溫(即非地形影響氣溫)較高,加上地形增溫,即使隆冬季節也不很冷。
長江中下游地區普遍為海拔較低的丘陵和平原,北與華北大平原相通,東臨太平洋,南與南嶺、珠江三角洲相接,冷暖空氣活動無地形阻滯,東亞季風活動非常明顯。氣候四季分明,大體上3—4月為春季,5—8月為夏季,9—10月為秋季,11月至次年2月為冬季。冬夏兩季稍長,春秋兩季較短,並明顯具有過渡性特徵。
長江流域的降水與季風活動有密切關係。冬季和冬季前後,流域盛行來源於極地和亞洲高緯度地區寒冷而乾燥的冷空氣,降水很少;夏季和夏季前後,則盛行分別來自太平洋和印度洋挾帶著大量水汽的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在季風進退與冷暖氣流交鋒過程中,形成降水;春秋兩季的降水量少於夏季,多於冬季。長江流域多山的地形也有利於大氣降水。通常山地降水多於平原,山地迎風坡的降水又多於背風坡。
長江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近1100毫米,高於全國年降水量(650毫米)40%,僅低於華南沿海地區。雨季從4月至10月,長達7個月,其降水量可占年降水量的85%左右,其中夏季降水量占較大比重。在地區分布上,金沙江、岷江、嘉陵江、漢江4大水系的上游,即流域西部和北部邊緣降水較少,其他地區的年降水量多在1000毫米以上,中下游地區大於上游地區,江南大於江北。
2021年,長江流域平均降水量1152.8毫米,比多年平均值偏多6.7%,比2020年減少10.1%。與2020年比較,除漢江、嘉陵江增加15.2%、13.4%外,其餘水資源二級區均減少,減少20%以上的有宜昌至湖口、湖口以下幹流。
自然資源
- 生物資源
據不完全統計,長江流域有淡水鯨類2種,魚類424種,浮游植物1200餘種(屬),浮遊動物753種(屬),底棲動物1008種(屬),水生高等植物1000餘種。流域內分布有白鱀豚、中華鱘、達氏鱘、白鱘(已滅絕)、長江江豚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圓口銅魚、岩原鯉、長薄鰍等特有物種,以及“四大家魚”等重要經濟魚類長江流域已建立水生生物、內陸濕地自然保護區119處,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9處,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217處。
- 礦產資源
長江流域礦產資源豐富,儲量占全國比重50%以上的約有30種,其中釩、鈦、汞、銣、銫、磷、芒硝、矽石等礦產儲量占全國的80%以上,銅、鎢、銻、鉍、錳、鉈等礦產儲量占全國的50%以上,鐵、鋁、硫、金、銀等礦產儲量占全國的30%以上。
社會發展
- 人口
長江流域橫跨中國西南、華中和華東三大區,擁有4億多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33%,城鎮化率達49%。流域人口密度較高,約為全國平均人口密度的1.8倍,平均人口密度超過220人/平方千米,特別是長江三角洲、成都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人口密度達600~900人/平方千米,上海達4600人/平方千米以上,是中國人口最稠密的地區。
- 民族
治理開發
利用基礎
長江流域綜合利用任務廣泛而複雜,涉及國民經濟各有關部門及流域內1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根據1990年國務院批准同意的《長江流域綜合利用規劃簡要報告》,流域綜合利用規劃的任務包括水資源開發利用、防洪、治澇、水力發電、灌溉、航運、水土保持、中下游幹流河道整治、南水北調、水產、下流沿江城鎮布局、城市供水、水源保護與環境影響評價、旅遊等,並指出流域規劃工作要堅持“統一規劃,全面發展,適當分工,分期進行”的基本原則,正確地解決遠景與“近期”,幹流與支流,上中下游,大中小型,防洪、發電、灌溉與航運,水電與火電,發電與用電,整體與局部以及水土和生物資源的利用與保護等方面的關係。
航道航運
長江是聯繫東中西部的“黃金水道”。長江水系航運資源豐富,3600多條通航河流的總計通航里程超過7.1萬千米,占全國內河通航總里程的56%;通航能力大,2017年完成客運量1.84億人次,占全國水路客運量的65.0%,完成貨運量47.14億噸,占全國水路貨運量的70.6%。
宜賓以上金沙江有分段、季節性通航里程751千米,一般通行較小噸位船舶,兼有漂木。長江幹流宜賓至宜昌為上游航道,全長1040千米,河道平均比降0.22‰,平均流速在2米每秒以上。宜賓——蘭家沱,長303千米,航道尺度(最小航深×航寬×彎曲半徑,以下同)為2.7米×50米×560米,可通航1000t級船舶;蘭家沱——重慶河段,長81千米,航道尺度為2.5米×50米×450米,最大可通航800~1000t級船舶;重慶至宜昌660千米,航道尺度為2.9米×60米×750米,單向運輸通過能力約1000×10t,通航1000~1500t級船舶組成的3000t級船隊,其中,香溪、黛溪以下76千米的葛洲壩水庫常年回水區,可通行1500~3000t級駁船組成的萬噸級船隊。三峽工程興建以後,川江航道條件將大為改善,萬噸的船隊年內約有半年以上時間可直達重慶,航道年單向運輸通過能力可達5000×10t以上。
宜昌至武漢為中游航道,全長626千米,有主要淺水道18處,航道維護最小尺度:宜昌——臨湘416千米為2.9米×80米×750米,臨湘——武漢210千米為3.2米×80米×1000米,可分別通行1500t和1500~3000t級船舶,航道年單向運輸通過能力分別為1.7×10t和4.7×10t,“目前”航道能力利用率為9%~23%。
武漢至長江口為下游航道,全長1143千米,長江水系97%以上的一級航道主要集中在該河段上。其中,武漢至南京708千米河段中,航道維護的最小尺度為4米×100米×1000米,通航3000~5000t級船舶,年單向運輸通過能力為7×10~8×10t;南京以下進人感潮河段,航道維護尺度10.5米×200米×1200米,乘潮可通行2×10~2.4×10t級海輪。
按自然條件和經濟聯繫來分,長江水系自上而下大體可分為6個自成體系且又通過長江幹流相互聯繫的地區航道網:即以重慶為中心的西南地區航道網,包括金沙江、長江幹流、岷江(大渡河)、沱江、涪江、渠江、烏江、嘉陵江、赤水河、綦江、橫江、牛欄江等,總計通航里程約1.1×10千米;以長沙為中心的洞庭湖水系航道網,包括湘、資、沅、澧和洞庭湖區航道等,總計通航里程約1×10千米;以武漢為中心的漢江航道網,包括長江幹流、漢江及其他支流,總計通航里程約9300千米;以南昌為中心的鄱陽湖水系航道網,包括贛江、撫河、信江、饒河、修水、袁河、昌江、鄱陽湖區航道等,總計通航里程約5000千米;以合肥為中心的巢湖水系航道網,包括南淝河、巢湖湖區、饒河、洲河、兆河、得勝河、羅昌河等,總計通航里程約3000千米;以上海、南京、杭州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航道網,包括蘇申內外港線、江南運河、長湖申線、丹金溧漕河、錫澄運河、蘇瀏線、杭申甲線、蕪太運河、張申線、六平申線等等,該地區為長江水系航運最發達的區域,總計通航里程約20000千米。
南水北調
經過20世紀50年代以來的勘測、規劃和研究,在分析比較50多種規劃方案的基礎上,分別在長江下游、中游、上游規劃了三個調水區,形成了南水北調工程東線、中線、西線三條調水線路。
東線工程:利用江蘇省已有的江水北調工程,逐步擴大調水規模並延長輸水線路。東線工程從長江下游揚州江都抽引長江水,利用京杭大運河及與其平行的河道逐級提水北送,並連線起調蓄作用的洪澤湖、駱馬湖、南四湖、東平湖。出東平湖後分兩路輸水:一路向北,在位山附近經隧洞穿過黃河,輸水到天津;另一路向東,通過膠東地區輸水幹線經濟南輸水到煙臺、威海。一期工程調水主幹線全長1466.50千米,其中長江至東平湖1045.36千米,黃河以北173.49千米,膠東輸水幹線239.78千米,穿黃河段7.87千米。規劃分三期實施。
中線工程:從加壩擴容後的丹江口水庫陶岔渠首閘引水,沿線開挖渠道,經唐白河流域西部過長江流域與淮河流域的分水嶺方城埡口,沿黃淮海平原西部邊緣,在鄭州以西李村附近穿過黃河,沿京廣鐵路西側北上,可基本自流到北京、天津。輸水幹線全長1431.945千米(其中,總乾渠1276.414千米,天津輸水幹線155.531千米)。規劃分兩期實施。
西線工程:在長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礱江和大渡河上游築壩建庫,開鑿穿過長江與黃河分水嶺巴顏喀拉山的輸水隧洞,調長江水入黃河上游。西線工程的供水目標,主要是解決涉及青海、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等6省(自治區)黃河上中游地區和渭河關中平原的缺水問題。結合興建黃河幹流上的大柳樹水利樞紐等工程,還可以向臨近黃河流域的甘肅河西走廊地區供水,必要時也可相機向黃河下游補水。規劃分三期實施。
南水北調工程規劃最終調水規模448億立方米,其中東線148億立方米,中線130億立方米,西線170億立方米,建設時間約需40~50年。
引江濟淮
引江濟淮工程溝通長江、淮河兩大水系,是跨流域、跨省重大戰略性水資源配置和綜合利用工程。工程供水範圍涉及皖、豫兩省15市55縣(市、區),總面積7.06萬平方千米,輸水線路總長723千米。安徽省供水範圍為13市、46縣(市、區),總面積5.85萬平方千米。工程等別為Ⅰ等,自南向北分為引江濟巢、江淮溝通、江水北送三大段,主要建設內容為引江濟巢、江淮溝通兩段輸水航運線路和江水北送段的西淝河輸水線路,以及相關樞紐建築物、跨河建築物、交叉建築物、影響處理工程及水質保護工程等。
治理工程
工程 | 介紹 |
---|---|
1499年至1949年的450年間,荊江兩岸曾決堤180多次。新中國成立後,國務院決定修建荊江分洪工程,用以保護荊江兩岸500萬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1952年4月5日,荊江分洪主體工程全面開工,荊江分洪工程充分發揮了蓄洪、泄洪作用,分洪區人民無條件奉獻,保障了長江中下游的安全。 | |
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位於湖北省丹江口市境內、漢江與其支流丹江的匯合口下游約800米處,是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自行勘測、設計、施工的一座大型水利樞紐工程, 是治理開發漢江的關鍵性控制工程,也是南水北調中線的水源工程。 | |
1970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批准興建長江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1988年底,葛洲壩水利樞紐全部工程建設完工。1989年1月3日,工程宣告正式建成。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是中國水電建設史上的里程碑,它成功解決了大江截流、泥沙問題和大流量泄洪的問題,為後來興建三峽工程做出了成功的實踐和探索。 | |
三峽工程是治理和開發長江的關鍵性骨幹工程,主要由樞紐工程、移民工程及輸變電工程三大部分組成。三峽工程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具有防洪、發電、航運、水資源利用等巨大的綜合效益。三峽工程壩址地處長江幹流西陵峽河段、湖北省宜昌市三斗坪鎮,控制流域面積約100萬平方千米。 |
水能開發
長江流域是實施能源戰略的主要基地。作為全國水能資源最為富集的地區,長江流域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達3億千瓦,年發電量2.67萬億千瓦時,約占全國的40%;技術可開發裝機容量2.81億千瓦,年發電量1.3萬億千瓦時,分別占全國的47%和48%。流域內風能、太陽能、生物能等同樣十分豐富,是中國新能源發展的重點地區。
水庫建設
2021年,對長江流域284座大型水庫和1529座中型水庫進行統計,年末蓄水總量2143.87億立方米,比年初增加20.57億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庫年末蓄水總量為1939.82億立方米,比年初增加27.13億立方米;中型水庫年末蓄水總量為204.05億立方米,比年初減少6.56億立方米。
名稱 | 介紹 |
---|---|
三峽水庫是三峽水電站建成後蓄水形成的人工湖泊,總面積1084平方千米,總庫容393億立方米,範圍涉及湖北省和重慶市的21個縣市,串流2個城市、11個縣城、1711個村莊。三峽水庫壩址控制流域面積100萬平方千米,占長江流域面積的56%。壩址處多年平均流量14300立方米/秒,實測最大洪水流量71100立方米/秒,歷史最大洪水流量105000立方米/秒,多年平均懸移質年輸沙量5.3億噸。 | |
丹江口水庫,位於漢江中上游,分布於湖北省丹江口市和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水域橫跨鄂、豫兩省,是亞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也是國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國家一級水源保護區、中國重要的濕地保護區、國家級生態文明示範區。丹江口水庫,由1973年建成的丹江口大壩下閘蓄水後形成,橫跨湖北、河南兩省,由漢江庫區和丹江庫區組成。丹江口水庫多年平均入庫水量為394.8億立方米,水源來自於漢江及其支流丹江。水庫多年平均面積700多平方千米,2012年丹江口大壩加高后,丹江口水庫水域面積達1022.75平方千米,蓄水量達290.5億立方米。 | |
向家壩水庫 | 向家壩水庫正常蓄水位為380米,總庫容51.63億立方米,調節庫容9.03億立方米,其灌溉作用相當於又一個“都江堰”。可引水灌溉下游14個縣市的農田約370萬畝,可解決灌渠沿線部分城鎮工業和生活用水問題。向家壩水庫建成蓄水後,會形成一個長156.6千米,平均寬610米,面積95.6平方千米的大湖。 |
生態保護
- 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行動計畫
2019年1月,經國務院同意,生態環境部、發展改革委聯合印發《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行動計畫》。《行動計畫》提出,以長江幹流、主要支流及重點湖庫為重點,加快入河(湖、庫)排污口(以下簡稱排污口)排查整治。到2020年底,長江流域水質優良(達到或優於Ⅲ類)的國控斷面比例達到85%以上,喪失使用功能(劣於Ⅴ類)的國控斷面比例低於2%;長江經濟帶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控制比例達90%以上;地級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到或優於Ⅲ類比例高於97%。
- 長江保護法
2020年12月2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表決通過《長江保護法》。這部法律將從2021年3月1日起施行。
為了加強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促進資源合理高效利用,保障生態安全,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長江保護法的出台施行將形成保護母親河的硬約束機制。
- 深入打好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行動方案
2022年,生態環境部等17個部門和單位聯合印發《深入打好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行動方案》,要求到2025年年底,長江流域總體水質保持優良,幹流水質保持Ⅱ類,飲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續提升,重要河湖生態用水得到有效保障,水生態質量明顯提升。
- 禁捕
2019年1月,農業農村部、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聯合印發《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和建立補償制度實施方案》,在長江幹流和重要支流等重點水域逐步實行合理期限內禁捕的禁漁期制度,2020年底以前實現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常年禁捕。
2019年6月26日,農業農村部召開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工作視頻會議,部署長江禁捕工作。據了解,長江禁捕涉及14個省份,2019年底前,長江流域已經公布的332個水生生物保護區要完成漁民退捕,實現全面永久性禁捕;2020年底前,長江幹流,岷江、沱江、赤水河、嘉陵江、烏江、漢江、大渡河等重要支流,以及鄱陽湖、洞庭湖等通江湖泊要完成漁民退捕,實施為期10年的常年禁捕。
2020年7月24日上午,湖北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表決通過《關於長江漢江湖北段實施禁捕的決定》。根據《決定》,長江幹流湖北段上起巴東縣官渡口鎮,下至黃梅縣小池口鎮,自2021年1月1日0時起至2030年12月31日24時止,禁止天然漁業資源的生產性捕撈。
- 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
2023年4月,生態環境部等5部門聯合印發《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明確了長江等七大流域的水生態環境保護有關要求。其中明確規定,長江幹流水質要穩定達到Ⅱ類。
經濟文化
經濟
長江流域內形成了長江三角洲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江淮城市群、滇中城市群和黔中城市群,聚集地級以上城市50多個,國民生產總值約占全國的34%(按2019年經濟數據計算)。其中,長江三角洲地區是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區域之一。
截至2021年底,長江經濟帶地區生產總值達到53.02萬億元,同比增長8.7%。
特色文化
- 美食文化
長江流域飲食文化近兩千年來在中國居領導潮流的地位,尤以其中的幾大菜系獨具特色。
長江流域自然條件對於人類生息總體上是十分優越的,人類的基本生存條件十分容易滿足,有更多的時間研究飲食文化。尤其是唐宋以來,隨著長江流域的經濟地位上升,人口大增,經濟實力為飲食文化的發展創造了條件,長江流域飲食文化之深厚遠勝於北方地區。明清時期,隨著移民運動的進行,各地移民的飲食文化在長江流域來了一個大雜燴,而且隨著境外的飲食用料進入中國長江流域,特別是辣椒在長江中上游的生根,為長江流域的飲食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近代中國的菜系也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中國的魯、川、粵、蘇、閩、浙、湘、徽八大菜系,其中川、蘇、浙、湘、徽五大菜系都在長江流域。
- 碼頭文化
由於長江流域特殊的地理風貌,使長江上的碼頭風情很有特色。長江流域地貌多種多樣,特別是在早期,上遊人口相對稀少,城鎮經濟並不太發達,碼頭往往就成為一個城鎮商品貿易最發達的地區,往往是商家雲集,八方雜處。
古代長江上的城鎮一般是城門面江,下臨街提直通江面,江面上躉船邊木帆船桅桿林立,遮蔽大片江面,通往碼頭的石梯兩邊往往草蓬相連,商人在內叫賣不斷。碼頭人頭攢動,力夫、客人、商販等往來穿梭。
過去木船航行時間長,而且風險大,生死往往一瞬間,船工和商人們的生理和心理都強烈需要情感的補充,所以沿江碼頭往往是妓院、煙館、戲院、賭場最多的地方。奉節舊時為夔州府治,是出入四川的咽喉之地,經濟軍事地位非常重要,碼頭熱鬧非凡,各種船舶雲集。一到了晚上,到處都是燈紅酒綠,賣藝人到處都是(在夔州當時叫“唱燈兒”),一時笙歌在江面迴蕩。南京的秦淮河在古代更是出名。史書上有名的“十里秦淮”在東晉以來就成為粉黛佳麗、南曲靡靡的代名詞。其實這些都是碼頭文化的真實體現。
遺址
- 古人類文化遺址
大約距今200~300萬年前至10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長江流域就是早期人類生存和演化的重要地區之一。已發現的古人類化石中,早期、中期、晚期的都有發現。約200萬年前,中國就已出現了在長江三峽一帶活動的古人類,被稱為“巫山人”。1965年在雲南元謀縣發現距今約170萬年左右的元謀人(亦稱元謀猿人)為早期猿人階段的晚期,比北京猿人更原始,可能已會用火。1988年元謀縣又出土了一具人猿超科頭骨化石,距今約300~400萬年。以上發現證明長江上游滇中高原是人類起源的重要地區。長江中下游繼1975、1976年在湖北鄖縣發現兩顆猿人門齒化石(距今約50~100萬年)之後,1989年該地區又發現一具基本完整的“南方古猿”頭骨化石,距今約100萬年至200萬年,被認為系人類直系祖先的“南方古猿”屬,亦有稱為直立人。屬於上述的石器時代早期的古人類還有長江下游安徽和縣境內“和縣人”頭蓋骨化石,介於北京猿人和爪哇猿人之間,是中國迄今發現並保存最完好的猿人頭蓋骨化石。屬於舊石器時代中期的湖北長陽發現的距今約10多萬年前的“長陽人”,屬早期智人或古人。屬於舊石器時代晚期的距今約1萬年至10萬年之間的四川“資陽人”,已屬於晚期智人。近些年來,雲南麗江亦有類似發現。新石器時期開始於約7000~8000年前,其基本特徵為磨製石器、制陶和紡織的出現。長江流域上中下游都已發現重要遺存。長江上游除成都平原外,東至三峽地區,西北至甘孜、阿壩境內,西南至安寧河、雅礱江流域,均有遺址發現,初步統計約數十處,其中最著名的屬巫山大溪文化遺址,經1959年和1975年兩次發掘,共發掘墓葬214座,出土器物有石斧、石鏡、石鑿、網墜、魚鉤、箭鏈、紡輪等生產工具;釜、罐、曲腹杯、碗等生活用具,還有耳墜、抉等裝飾品,代表了新石器時期從中期到晚期3個不同的發展階段。長江中游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幾乎遍布江漢地區,尤以江漢平原分布為密,僅湖北已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就有450多處,經發掘和試掘的有60多處,多集中分布在漢江中下游和長江中游交匯的江漢平原上。早中晚期文化特徵都具備的屈家嶺文化,以薄如蛋殼的小型彩陶器、彩陶紡輪、交圈足豆等為主要文化特徵,還出土有大量的稻穀及動物遺骸,畜牧業也相應發展。飼養的動物種類增多,並已有了漁業。長江下游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序列可以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為代表。位於杭州灣附近浙江餘姚的河姆渡文化遺址發現於1973年,曾先後兩次發掘,出土的約7000件珍貴文物中,有成堆稻穀、稻殼遺存,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年代最早的人工栽培稻,證明6000~7000年前就已掌握種稻技術;出土大量“骨耜”,證明已脫離“火耕”,開始用骨耜翻地;還出土了大片木構建築,已出現榫卯,是迄今已知最早的“乾欄式”木構建築。20世紀50年代,在長江流域陸續發現了一批殷商文化遺址。四川新繁水觀音遺址的出土文物說明“蜀”與殷商中期有密切的文化交流。長江中游湖北黃陂盤龍城遺址是已發現的長江流域第一座商代古城,距今3500多年。城邑和宮殿遺址壯觀齊全,遺址、遺物、遺骸中明顯反映了奴隸社會的階級分群。屬於商晚期的大冶銅綠山古銅礦是中國現已發現的年代最早規模最大而且保存最好的古銅礦。江西清江的吳城遺址是長江下游重要的商代遺址。1989年江西新乾出土大量商代的青銅器、玉器、陶器,距今約3200多年,具明顯的南方特色。
- 古建築
馮煥闕為東漢幽帝時安州刺史馮煥墓前神道石闕,為四川現存最早的石闕,對研究漢建築、雕刻藝術及文物制度很有價值。平陽府君闕是現存漢闕中雕刻最精美的。溪州銅柱(湖南永順),是五代後晉刻有盟約的銅柱;玉泉寺鐵塔(湖北當陽),是佛教建築;太和官金殿(雲南昆明),是古代道教官觀建築。安徽黟縣西遞“中國古代民居博物館”,被稱為古代建築藝術的寶庫,傳統文化的縮影。大屯土司莊園(貴州畢節),為清末彝族土司莊園中保存較完整的一座;祥集弄民宅(江西景德鎮)、潛口民宅,是明民居;嶽麓書院。白鹿書院、西秦會館、杜甫草堂,都是名建築;卓克基土司官寨,是集居住、官署、防禦於一體的少數民族官寨建築(四川馬爾康);還有蘇州庭院等等。
- 古墓葬
主要有湖北隨州擂鼓墩古墓群;荊州楚墓群;浙川楚墓群;樂山麻浩崖墓;棘人懸棺墓群;荊州秦漢墓;雲夢秦墓;長沙漢墓;王建墓;李自成墓;張衡墓;李時珍墓;明顯陵;南唐二陵;明孝陵等等。
- 古石刻、碑刻、造像
主要有北山摩崖造像;寶頂山摩崖造像;樂山大佛;白鶴梁題刻;麥積山石窟;褒斜道石門及其摩崖石刻;特別是袁滋題記摩崖石刻,歷史地反映雲南邊疆地區與中原的關係,同時又是民族友好的重要歷史文物。雲南曲靖的段氏與三十七部會盟碑,系宋大理國碑刻,又稱石城會盟碑,是研究大理國史及雲南民族關係的重要實物資料;大理南詔德化碑,是讚揚南詔與唐朝關係的重要碑刻;南京棲霞山石刻,是現存唐碑中最早的行書體碑之一。
- 古窯址
湘陰兩晉至唐代的青瓷窯址,宜興均山窯址,為吳晉時期南方青瓷窯群址,是中國南方早期青瓷重要產地之一;長沙銅官窯遺址,是唐五代瓷窯遺址,開彩色釉先河,陶瓷史上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