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狄青,字漢臣,北宋汾州西河人,人稱“面涅將軍”。狄青生前,被視為朝廷的眼中釘,必欲拔之而後快,他含冤而死,卻受到了禮遇和推崇,“帝發哀,贈中令,謚武襄”。其事跡被改編成同名電視劇及卡通片。
(2)俞大猷(1503年-1580年),字志輔,又字遜堯,號虛江,漢族,晉江(今福建泉州)人。明代抗倭名將、儒將、民族英雄、軍事家、武術家 詩人、兵器發明家。他最主要的功績是領導抗倭戰爭。
嘉靖十四年(1535年),俞大猷考中武進士,全國第五名。授職守衛金門、同安一帶,歷任百戶、參將、總兵、都督、同知等職。轉戰江蘇、福建、廣東和山西大同等地,身經百戰,戰功顯赫,“俞家軍”威名赫赫,與當時另一位抗倭名將戚繼光並稱“俞龍戚虎”。
在47年的戎馬生涯中,俞大猷雖血戰倭寇20年,他歷任明代三朝,一生坎坷。戎馬生涯四十七年,“時而受重用,名聲顯赫;時而受貶責,淪為囚徒”,四為參將,六為總兵,累官都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武襄
- 生:1008年
- 卒:1057年
- 定義:狄青死後的諡號
武襄
狄武襄生平
俞武襄生平
將門之後
南征北戰
岑港平倭幾戰未克 俞大猷招來牢獄之災
據《嘉靖東南平倭通錄》、《明史紀事本末》等記載:嘉靖三十二年(1553)三月,倭寇“寨海中普陀諸山”,巡撫王抒“偵知之,乃遣參將俞大猷帥銳兵先發,而湯克寬以巨艦繼之,徑趨倭寨,縱火焚其廬舍,賊倉皇走,我兵隨擊,大破之,斬首五十餘級,生擒百四十三人,焚溺死者無算。…渠魁汪直率眾乘間逸去。”“七月,倭至普陀山洋,王抒遣劉恩至、張四維等殲之。”普陀山之役後,王直逃到日本薩摩州松浦津,潛號曰京,自稱徽王,以徐海、葉宗滿等為將領,陳東、謝和等為謀士,建造巨艦,繼續派部下和倭寇一起騷擾江、浙沿海。都御史王忬派兵在長塗、沉家門一線設防。次年三月,王直派蕭顯率部入浙,在普陀山附近洋面與明軍大戰後,舍舟登普陀山。俞大猷統兵追擊,蕭顯部據險固守茶山10餘天后,大批倭寇抵達普陀山,上下夾擊明軍,明軍武舉火斌、黎俊民等300餘人先後戰死。明軍參將盧鏜率部前來增援,蕭顯和倭寇只得從海上逃竄,經盧鏜阻擊,殲寇200餘名。
嘉靖三十五年(1556),朝廷任命俞大猷為浙江總兵兼暑浙江都督同知。時倭寇進犯西庵、沈莊等地,俞大猷奉命擊敗倭寇,皇帝為此詔令歸還他的世襲特權。浙西倭寇平定後,俞大猷率部在冬季大雪天突襲倭寇,終於蕩平了據險死守舟山的倭患。三十六年(1557),浙江總制胡宗憲設計誘擒王直,王直餘部毛烈等據岑港,聲稱要為王報仇,朝廷督促胡宗憲出戰。次年二月,胡宗憲調總兵俞大猷、參將戚繼光、都指揮李涇、張天傑等進攻岑港。岑港外圍島嶼棋布,地形複雜,毛烈部據險死守,直至夏天,明軍仍未攻克岑港。時朝中士大夫詆毀胡宗憲,彈劾俞大猷。朝廷撤了俞大猷的總兵職,並要他以一月為限平定倭寇。俞大猷等在此壓力下猛攻倭寇,先後斬殺倭寇四五千人。但圍攻一年仍無法攻占岑港。胡宗憲“陰縱之,不督諸將邀擊。此為御史李瑚所劫,則委罪大猷縱賊以自解,帝怒,逮系詔獄,再奪世蔭”《明史紀事本末》。這是說胡宗憲認為還是讓倭寇自退為利,於是令張開合圍放敵,也不追擊。在御史就此事彈劾胡宗憲時,胡則將罪責推到俞大猷的身上,為此嘉靖帝一怒下詔逮捕俞大猷,連世蔭也被奪了。“三十八年(1559年),太尉陸炳與大猷善,密以已資賄嚴世蕃。大猷得不死,罷職,發大同立功贖罪。”俞大猷雖得以出獄,卻要發配到邊塞立功贖罪。後戚繼光等派僧人與毛部寨內的僧人聯絡,使其內部猜疑,終於在一個雨夜攻占岑港,毛烈部潰奔柯梅,明軍乘勝追擊,張四維等又擊沉毛烈部船隻4艘,斬首90餘級,毛烈南逃福建、廣東。
一生忠誠許國 大猷老而彌篤
《明史俞大猷傳》曰:“負奇節,以古賢豪自期”,“忠誠許國,老而彌篤,所在有大勛。”“贊曰:世宗朝,老成宿將以俞大猷為稱首,而數奇屢躓。以內外諸臣攘敓、而掩遏其功者眾也”。 時人評價俞大猷曰:“(俞)公為將,未事之先,則心周萬全之算;即事之後,則每垂悠久之慮。其周萬全之算以底事成績,則古名將蓋多有之;其垂悠久之慮以戡亂興治,則其用心非儒者不能也。”他從軍47載﹐嚴於治軍﹐先計後戰﹐不貪近功。強調“藝精則膽壯﹐膽壯則兵強”(《正氣堂集》卷十一)。他治軍,以《易》來指導劍術和戰陣法式,以儒家的忠、義、仁、信等取信於士兵;他理民事,亦以儒家的仁、信等來折服百姓;他在抗倭戰爭中的傑出表現,主觀上是激發民族正氣,發揚朱熹的攘夷思想,以衛護明朝的封建統治。
嘉靖四十一年(1562)冬,朝廷提升俞大猷為福建總兵,戚斷光為副總兵,隸屬閩浙總督譚綸指揮,會同剿倭。譚綸命令戚斷光、劉顯、俞大猷分別率領三路大軍,會攻倭寇於平海衛,殲敵2200多 人,並救回3000多名被劫的居民,光復了興化城。四十三年(1564),俞大猷調任廣東平定在潮州的倭寇20000人與大盜吳平。後總督吳桂芳令俞大猷指揮十萬大軍分五路征討河源、翁源賊首李亞元等,俞大猷親搗賊巢,生擒李亞元,俘虜、斬殺敵人10400名,救回百姓80000餘人。朝廷又調任俞大猷為廣西總兵官,並授予他平蠻將軍印信。俞大猷不斷平定賊寇,因功升任右都督,享有世襲蔭庇子孫的特權,升為指揮僉事。萬曆元年(1573)秋天,海寇突襲閭峽澳,因戰事失利,俞大猷被剝奪了職務,後被起用為後府僉書,訓練車營。他三次上書請求退休,均未批准。直至萬曆八年(1580)俞大猷在任上去世,享年78歲,朝廷追贈他為左都督,諡號武襄。
多才多藝亦武亦文 博學宏論一代儒將
俞大猷傳承了少林棍法。嘉靖年間,他親往河南嵩山少林寺,教僧人練習少林棍法,使少林棍法得以繼傳。他又將自己編制的《臨陣實用》棍法,傳接給泉州南少林寺寺僧,使南少林寺寺僧對少林拳、棍法有了新的認識。
他創造一套用樓船殲滅倭寇的獨特海戰戰術。俞大猷的海防戰略是藉助船,積極地以戰為主的戰略。其在《正氣堂集》指出:“海上之戰無他術,大船勝小船,大銃勝小銃,多船勝寡船,多銃勝寡銃而已。”他認為,“防倭以兵船為急”,“攻倭兵技,當以福船破之”。因為福船高大尖底,性能優越,是優秀的海船,為倭寇所畏懼。他徵調福建樓船,或就地建造大海船,徵募精兵上船,進行嚴格訓練,組建一支馳騁東南沿海抗倭戰場上的威武之師———俞家軍。這在普陀山和金塘烈港兩次海戰中,就可見證俞家軍是藉助了樓船之威取勝的。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三月,俞大猷率閩中樓船突擊普陀山的倭寇新巢。時徽州人汪直勾結倭寇據烈港,俞大猷擊破之,戰於寧波、紹興、松陽諸郡,焚舟數十艘,斬俘敵千餘人,顯示了樓船的威力。
他還發明了一種陸戰用的獨輪車。俞大猷設計製造出了抵禦敵人騎兵的獨輪車,並曾用百輛獨輪車和3000騎兵在安銀堡大敗敵人,明朝廷因此設定了兵車營。
他精通六經,博學宏論,堪稱明朝一代儒將 。他的《舟師》詩,是我國古代最早描寫海戰的佳篇。詩曰:“倚劍東溟勢獨雄,扶桑今在指揮中。島頭雲霧須臾淨,天外旌旗上下沖。隊火光搖河漢影,歌聲氣壓虬龍宮。夕陽影里歸蓬近。背水陣奇戰士功!” 他還著有《續武經總要》、《劍經》、《兵法發微》、《洗海近事》等著述,後人將他的詩文雜著彙編為《正氣堂集》30卷。今金塘瀝港廟中供有俞大猷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