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倭患
- 屬性:名詞
- 年代:明朝
- 文獻參考:《明兵部尚書節寰袁公墓志銘》
明代倭患自洪武二年開始。當時日本處於南北朝分裂時期,在內戰中失敗的武士以及一部分浪人和商人得到西南部一些封建諸侯和大寺院主的資助,經常駕馭海盜船隻到中國沿海...
客、浪人,在封建諸侯和寺院的資助組織下,相繼聚集日本西南部的島嶼上,駕舟劫掠海上船隻客商,還頻頻入犯中國沿海,拉開了中國遭受倭寇殘踏的歷史一幕,史稱“倭患...
南倭北虜又稱北虜南倭,即東南沿海一帶倭寇的侵擾和北部邊境蒙古騎兵的襲擾,是長期困擾明朝廷、危及大明江山社稷的兩大問題。嘉靖年間,明王朝面臨空前的邊疆危機。...
西場鎮古運鹽河(現稱“茶運河”)惠民橋北堍西側,原有土墩,高逾屋脊,廣約三丈,即“方誌”所載邱升殺倭後遺留下來的“倭子墳”...
倭寇在明代為患中國,大致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其間,倭患的地區和程度亦不同。前期,大約在洪武、永樂年間。被亂地區主要在遼東、山東及浙江等沿海地區 [71] ,以...
中日兩國一衣帶水,很早以來,兩國人民就友好交往,但在明朝的時候,由於日本國內形勢的變化,便釀成了倭寇侵擾中國沿海地區的倭患,和以戚繼光 [1] 為首的中國軍民抗...
胡宗憲(1512年11月4日—1565年11月25日),字汝貞,號梅林。祖籍安徽績溪,家族世代錦衣衛出身,在東南倭亂時期任直浙總督。嘉靖十七年(1538年)中進士,嘉靖十九年(...
戚繼光平定福建倭患後班師回浙江,行至福清,遇見少量倭寇從東營澳登入,戚繼光率兵急攻,斬首兩百人。經過幾番戰鬥,閩廣一帶的倭寇幾乎被戚繼光殺光。 [16] ...
當時,倭患猖獗,吳百朋殫精竭慮,多方籌劃抗倭大計。因抗倭平亂有功,朝廷嘉獎吳百朋,晉升為大理寺卿,為正三品,不久改任兵部右侍郎。萬曆五年(1577年),升任刑部...
隆慶元年(1567年)明穆宗及其輔政大臣主張實行比較開放靈活的政策,取消海禁,準許人民航海前往東洋、西洋貿易,所謂倭患也就煙消雲散了。...
這是抗倭戰爭以來最大的一次勝利,被稱為“自有倭患來,此為戰功第一”。 次年,倭寇劫掠福建福安等地,遭到當地畲族人民的奮起抗擊。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敗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