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背景
十四世紀初葉,日本進入
南北朝分裂時期,封建諸侯割據,互相攻戰,爭權奪利。在戰爭中失敗了的一些南朝
封建主,就組織武士、商人和浪人到中國沿海地區進行武裝走私和搶劫燒殺的海盜活動,歷史上稱之為“
倭寇”。明初開始,倭寇對中國沿海進行侵擾,從遼東、山東到廣東漫長的海岸線上,島寇倭夷,到處剽掠,沿海居民深受其害。明初築海上 16 城,籍民為兵,以防倭寇(《
明史紀事本末》卷 55《沿海倭亂》),取得了一些成效。至
嘉靖時,倭寇又猖獗起來,並與中國海盜相勾結,對閩、浙沿海地區侵擾如故。在倭寇長期為患之時,明朝軍隊中湧現了抗倭名將
戚繼光。戚繼光(1528-11-12-1588-01-05) 漢族,明代著名抗倭將領、
民族英雄、軍事家、武術家。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渚。山東登州(今山東
蓬萊)人。原籍河南衛輝。一說祖籍安徽
定遠,生於山東濟寧。父死,襲官登州衛
指揮僉事,升任都指揮僉事,負責山東御倭兵事。嘉靖三十四年(1555)調浙江,任參將,積極抗禦
倭寇。他鑒於衛所軍有不習戰陣的弱點,懇請獲準後親赴“俗稱慓悍”的義烏招摹農民和礦工,組織訓練一支 3000 多人的新軍。他治軍有方,教育將士要殺賊保民,嚴格軍事訓練,“教以擊刺法,長短兵選用”(《明史》卷 212《
戚繼光傳》),排演自己創製的
鴛鴦陣。由於新軍將士英勇善戰,屢立戰功,被譽為“戚家軍”。
嘉靖四十年,倭寇焚掠浙東,他率軍在
龍山大敗倭寇。繼之在台州地,掃平浙東。次年率 6000 精兵援閩,搗破
倭寇在橫嶼(今寧德東北)的老巢。嘉靖四十二年再援福建,升總兵官,與
劉顯、
俞大猷分三路進攻平海衛(
興化城東),“斬級二千二百”。次年春,相繼敗倭於
仙遊城下,福建倭患遂平。嘉靖四十四年又與俞大猷會師,殲滅廣東的倭寇。東南沿海
倭患完全解除。
歷史淵源
倭寇之患從明初以來就一直存在。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時候,日本正處於封建割據的南北朝時代。早在
元順帝至元二年(1336年),打進京都的
足利尊氏廢黜了後醍醐天皇,另立天皇,自任征夷大將軍,設幕府於京都。後醍醐天皇南逃吉野,建立朝廷,史稱南朝,在京都的朝廷被稱為北朝。後醍醐天皇為了恢復王權,推翻幕府,派他的兒子在九州設征西府。除了南、北兩個朝廷外,還有許多割據勢力——
守護大名。他們掠奪財富,除互相爭戰之外,還常常支持和勾結海盜商人騷擾和擄掠中國沿海地區,形成了元末明初的
倭患。
朱元璋即位後,連續派使者到日本,以恢復兩國關係,更重要的是為了消彌倭患。但由於日本處於分裂對抗狀態,幾次派使都毫無結果,
倭寇侵擾日漸繁複。北起山東,南到福建,到處受到劫掠。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北朝統一日本。南朝的武士、失意政客和浪人失去了依託,於是流落海上,盤踞海島,形成了一股不小的力量,不時侵擾中國沿海,造成
洪武末年日漸熾盛的倭患。
統一日本的
足利幕府第三代將軍
足利義滿,也想肅清南朝的殘餘勢力,打擊海上盜賊,同時也想發展與明朝的貿易,獲取豐厚的利益。於是,兩國恢復了關係。明成祖時,雙方建立了
勘合貿易關係,明朝給予足利幕府貿易憑證,即勘合,日本方面憑勘合來中國進貢,進行貿易。明朝發展與日本的關係,主要是為了消除倭寇對中國沿海地區的侵擾,足利幕府也積極剿捕倭寇。在足利義滿死後,其子
足利義持改變政策,雙方勘合貿易中斷,日本也不再剿捕
倭寇,足利義滿時期稍有收斂的倭寇劫掠又在中國沿海一帶蔓延開來。
其後,在
足利義教時期,中日勘合貿易又得以恢復。
成化三年,即日本應仁元年(1467年),日本進入了戰國時代,足利幕府衰弱,勘合貿易制度遭到破壞,一些守護大名為了爭得與明朝貿易的權力,搶奪勘合,沒有貿易勘合的大名便進行海盜活動,明
嘉靖中葉以後,中日勘合貿易完全斷絕,倭寇侵擾日益嚴重。
明初,由於國力強盛,重視
海防設定,因此倭寇未能釀成大患。正統以後,隨著明朝政治腐敗,海防鬆弛,倭寇氣焰便日益囂張。
正統四年(1439年),倭寇侵擾浙江 台州的
桃渚村,殺人放火,掘墳挖墓,甚至把嬰兒束在竿上,用開水澆,看著嬰心啼哭,拍手笑樂。
倭寇的罪行,給中國人民帶來了痛苦和災難。
至嘉靖時期,隨著東南沿海一帶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對外貿易相當發達。沿海一帶私人經營的海上貿易也十分活躍。一些海商大賈、浙閩大姓為了牟取暴利,不顧朝廷的海禁命令,和“番舶夷商”相互販賣貨物,他們成群分黨,形成海上武裝走私集團,有的甚至亡命海外,勾結日本各島的倭寇,於沿海劫掠。這些海盜商人如
王直、
徐海等,與倭寇勾結,使得
倭患愈演愈烈。同時一些明朝官僚也與這些寇盜建立了聯繫。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明朝派朱絝巡撫浙江,兼提督福建軍務,朱絝到任後,封鎖海面,擊殺了通倭的
李光頭等96人。朱絝的海禁觸犯了通倭的官僚、豪富的利益,他們指使在朝的官僚攻擊朱絝擅殺,結果朱絝被迫自殺。從此,罷巡視大臣不設,朝中朝外,不敢再提海禁之事。
倭寇更加猖獗起來。
倭寇的滔天罪行,給中國人民造成了嚴重的災難。被激憤的中國人民紛紛組織起來,進行抗倭的自衛鬥爭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倭寇入侵
南匯縣,
閔電等募集千人抗擊。同年倭寇進犯
松江,營州商人
孫鏜捐資助軍餉,還派人回家鄉動員子侄前來參加抗倭鬥爭。當時有“吳中倚鏜若長城”的說法。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由苗、漢、壯、瑤等族人民組成的抗倭軍隊,在明朝愛國將領的領導下,於
王江涇(
嘉興北)大破倭寇,斬敵2000人,這是嘉靖年間抗倭鬥爭中的一次巨大勝利,被稱為“自有
倭患以來,此為戰功第一”。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倭寇進犯
定海,城中居民誓死抵抗,倭寇轉攻長樂,城牆崩壞幾十米,居民數千人列柵拒戰,拚死防守。同年,倭寇襲擊揚州,各地來揚州經商的商人數百人參加守城作戰,
郜姓商人射死倭寇首領,
揚州城得以保全。
抗倭鬥爭中湧現出了
戚繼光為代表的愛國將領,他們依靠人民的力量,在抗倭鬥爭中屢建戰功,終於取得了抗倭鬥爭的勝利。
戚繼光簡介
戚繼光(嘉靖七年1528年—
萬曆十五年1587年),山東登州人,現山東半島一帶。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明朝傑出的軍事家、民族英雄。其祖為明朝開國將領戚祥,曾任
朱元璋親兵,洪武十四年(1381)最終病逝,授世襲明威將軍。
戚繼光從小受其父戚景通嚴格教育,戚景通一發現其缺點,會嚴厲批評。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兵部主事計士元,推薦戚繼光“留心韜略,奮跡武闈。管屯而俗弊悉除,奉職而操持不荀。”,更獲得
張居正信任。戚繼光從浙江義烏募集礦工和農民,編練戚家軍。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受到時任兵部職方司郎中唐順之的啟發,從其所編“六編”中《武》獲得靈感,戚繼光創立“鴛鴦陣”,此陣法以十一人為一隊,居首一人為隊長,旁二人夾長盾,又次二從持狼筅,複次四從夾長矛、長槍,再次二人夾短兵。陣法可隨機應變,變縱隊為橫隊即稱兩儀陣,兩儀陣又可變為三才陣,三才陣攻防兼宜,適合于山林、道路、田埂等狹窄地形。嘉靖四十年(1561年),倭寇大舉侵犯台州,戚家軍大破倭寇於浙江臨海,九戰九捷。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與福建總兵
俞大猷、廣東總兵劉顯等創平海衛大捷。從此倭患終被蕩平。戚繼光曾為詩:“南北驅馳報主情,江花邊月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萬曆十一年(1583年),張居正死後,被楊四畏排斥,被調到廣東任鎮守,鬱郁以終,晚年家徒四壁、醫藥不備,且被妻子遺棄。萬曆十五年(1588年)十二月初八日,逝世於蓬萊故里。著有《紀效新書》、《練兵實紀》。
歷史學家
黃仁宇在《萬曆十五年》這本著作中,指出戚繼光有巴結權貴,秘密納妾,崇尚迷信等缺點。戚繼光還用重金購買稱為“千金姬”的美女送給張居正。有一年除夕,總兵府中竟因為缺乏炊米之薪而不能及時辭歲。可是北京著名餐館的名菜,如妙手胡同華家的煮豬頭,卻由百十里外走馬傳致。戚繼光生前,原配不育,娶妾三人,生子五人。《明史》本傳說戚繼光與俞大猷“均為名將,操行不如而果毅過人”。《明史》評價戚繼光的意思是戚繼光的操行不如俞大猷,卻比俞大猷更加果毅過人
戰績
台州花街之戰‘:斬首308顆,生擒2名倭首,其餘淹死和未割首的數目不詳,犧牲
陳文清等3人。
白水洋戰鬥:我敵對比:1500對2000餘,全殲2000多名倭寇,斬首344顆,生擒5名倭首,己方犧牲陳四等3人。
長沙之戰:消滅倭寇3000名。
橫嶼島渡海之戰,消滅倭寇1000多名,斬首348顆,俘虜29名.犧牲陳文彪等13人。
牛田之戰:擊潰數上萬倭寇(包括假倭和真倭),斬首688顆,己方無一人犧牲。
林墩之戰:燒死和淹死倭寇3000名左右,斬首960顆,俘虜26人。己方陣亡90人。
福清葛塘之:消滅300多名倭寇,斬首150多顆,犧牲20人。
平海衛戰鬥:斬首2622顆,己方犧牲金漁等16人。
仙遊之戰:擊潰10000餘名倭寇,殺死倭寇1000餘,斬首498顆,生擒1名,己方犧牲童子明等24人.
王倉坪戰鬥:擊潰倭寇近萬名,斬首177顆,己方無一人陣亡.
蔡陂嶺戰鬥:擊潰倭寇7000餘名,殺死1000多名,斬首160多顆.己方犧牲31人.
事件過程
嘉靖四十年(1561年),
倭寇幾千人襲擊
浙江台州、
桃渚、圻頭等地,
戚繼光率部隊在人民民眾的配合支持下,先後九戰九捷,殲滅大量倭寇,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盧鏜、牛天錫也在寧波、溫州大敗倭寇。浙東的倭寇被全部掃除。第二年,倭寇大舉進犯福建,從溫州來的倭寇與
福寧、
連江的倭寇一起攻陷
壽寧、
政和、
寧德,自廣東南澳來的倭寇與
福清、
長樂等地的倭寇攻陷玄鐘所,並延及龍延、
松溪、
大田、
古田、
莆田。倭寇在距寧德5公里的
橫嶼,憑險固守,官軍與倭寇相持一年多。新來的倭寇又在
牛田,
興化築營固守,互為聲援,使福建頻頻告急。戚繼光又率軍進入福建剿寇。戚繼光攻下橫嶼,斬首2600。又乘勝攻下牛田,搗毀
倭寇巢穴。倭寇逃向興化,
戚繼光乘勝追擊,連夜作戰,連克60營,斬首無數。戚家軍進入興化城,受到了人民的熱烈歡迎。戚繼光回師福清,又殲滅登入的倭寇200人。同時明朝將領劉灦也屢敗倭寇,盤踞在福建境內的倭寇幾乎被全部消滅。 戚繼光返回浙江後,倭寇又大肆劫掠福建沿海。
嘉靖四十一年底攻陷興化府城,在城中燒殺姦淫掠奪,無惡不作,盤踞兩個多月才棄空城退出,經岐頭攻陷
平海衛(今
莆田縣平海),以此為巢,四出騷擾。福建再次面臨
倭患的威脅。明朝調新任福建總兵
俞大猷和先期援閩的廣東總兵
劉顯與戚繼光一道抗擊閩倭。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四月,戚家軍再次進入福建。在攻擊平海衛倭寇的戰鬥中,戚家軍為中軍,擔任正面進攻,俞大猷為右軍,劉顯為
左軍,從兩翼配合攻擊。二十一日,戚家軍以
胡守仁部為前導分兵三路,以火器打亂了倭賊前鋒騎兵,乘勢發動猛攻,俞、劉二部從兩翼投入戰鬥。
倭寇三面受敵,狼狽竄回老巢。三路明軍乘勝追擊,將敵人圍困於巢中,並借風火攻,蕩平了倭巢。此戰只用了四五個小時,殲倭2000多人,解救被擄男女3000多人,明軍收復
興化城。
平海衛之戰後,
戚繼光又率部消滅了原侵擾政和、壽寧的倭寇。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又相繼大敗倭寇於
仙遊城下、
同安王倉坪和
漳浦蔡不嶺,斬獲頗多。其後戚繼光又在
福寧大敗倭寇,並與
俞大猷一起最後掃清了福建境內的倭寇。余倭逃往廣東。至此,福建
倭患基本平定。
俞大猷也是一位抗倭英雄。在福建境內的
倭寇被平定後,廣東倭患嚴重。廣東的倭寇主要是由俞大猷平定的。他在任廣東總兵前,就招收過漳州農民武裝6000人,到廣東之後,先後調汀、漳等地軍隊1.4萬人到廣東,其主要部分就是他在福建招收的那支隊伍,到廣東後,俞大猷又招募和組織農民武裝力量,在抗擊倭寇的戰鬥中獲得很大成功。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在
海豐附近的戰鬥中,農民武裝花腰蜂等英勇殺敵,取得了勝利。
俞大猷領導廣東軍民殲滅了廣東境內的倭寇。至此,東南沿海的
倭患被最後平定,這是愛國軍民共同奮戰的結果。
倭寇的侵掠騷擾,給東南沿海地區的人民生活和社會經濟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平定倭患,使人們能安居樂業,發展生產。在平定倭亂的過程中,明朝政府的一些官員認識到,“海禁”既不能限制私人海上貿易,也不能防止
倭寇。反而驅使沿海居民走上武裝走私的道路,與倭寇內外勾結,為害頗大。
嘉靖末年,比較有遠見的官僚,紛紛建議政府解除海禁,發展海上貿易。到明穆宗隆慶時,明政府開始取消“
海禁”,準許對外通商。這無疑順應了社會經濟發展的趨勢,促進了正常的海上貿易和東南沿海商品經濟的發展。
評價
抗倭鬥爭的勝利,與廣大人民民眾的支持和其他抗倭將領的配合是密不可分的。
戚繼光率領戚家軍實現了他的“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的滅倭志向。在剿倭戰爭中,戚繼光身先士卒,與士兵同甘共苦;嚴格要求士兵,不準擾害百姓,做到兵民相體;在戰略戰術上,攻其無備,出其不意,進攻重集中兵力打
殲滅戰,防禦重積極主動而不是機械地死守,在防禦中伺機反攻。創造了獨樹一幟的“
鴛鴦陣”,發揮集體互助、長短兵器結合的機動、靈活、嚴密的作戰力量,有效地打擊敵人。這是戚家軍屢敗
倭寇的重要原因,也是戚繼光和戚家軍留給後人的一份寶貴財富。
戚繼光抗倭成就基於軍制改革
明代名將
戚繼光不僅有一腔愛國熱情和戰場指揮才幹,還是一位銳意進取、對軍事制度進行改革的創新者,其行為成為當朝後期衰敗陰暗局面中的一個亮點。
1555年,戚繼光調赴浙江就任都指揮使之際,中國東部沿海正不斷受到倭寇侵犯。一股70人的倭寇登入後竟深入腹地行程千里,從浙東竄入安徽、江蘇,一路掠殺,還圍繞南京城兜一大圈。當時在南京駐有軍隊12萬人,卻多不敢出戰。最後這股
倭寇雖然被殲,但明軍傷亡竟達4000人!
當時中國人口、財力和軍隊數量都超過日本多倍,倭寇還非正規軍,然而明軍幾十年間在沿海卻陷於被動挨打的局面。仔細分析這一反常現象,可以看出當時中日雙方在軍事組織和戰術上的差距。倭寇雖缺乏統一指揮,只以小股力量殺人越貨,卻體現出日本下層社會結構的嚴密,其大小頭目對下屬能施以嚴格管制和指揮,還採取了飄忽不定的狡詐戰法並配備了仿西洋火槍而製成的鳥銃,因而屢屢
以少勝多。明朝軍隊量多而質差,重要原因是因其實行“
衛所”
世兵制,每個“
軍戶”出丁一人,代代不變。此制度建立後,士兵逃亡和換籍眾多,至明中葉以後衛所出現大量空額,所剩殘卒也多為軍官役用,訓練廢弛。偌大的明王朝,紙面上兵力多達280萬人,能作戰的卻十分有限。
戚繼光奉命抗倭後,立即改革軍制,不用
衛所制的世兵,招募流亡農民和礦工,精選3000人組建新部隊。這些士兵多受過倭禍之害,戚繼光就此以“保國衛民”訓導官兵,同時嚴肅軍紀,實行“
連坐法”,規定全隊退卻則隊長斬首等法規,使所部戰鬥意志高昂。他還擯棄舊式“看武藝”的訓練法,採取了
鴛鴦陣等新戰術,並建立了隊、哨、營等新編制,組織調度比較靈活。戚繼光還注重研究葡萄牙和日本的新式火器,仿製出鳥銃和“佛朗機”炮,從而使明軍進入了冷熱兵器混用的階段。
軍制改革後,這支軍隊出現在浙東沿海戰場,抗倭形勢很快改觀。
戚繼光不把數量有限的部隊分兵把口,而形成一個拳頭主動出擊,在台州九戰九捷。大感驚恐的日本海盜轉而竄擾福建、廣東沿海後,戚家軍也隨之南調。戚繼光根據
倭寇在海邊遊動需要一些據點和島嶼作為巢穴的特點,也以主動攻擊為主,其中夜襲
橫嶼島一仗殲敵2000人。戚家軍經過在浙江、福建、廣東三省轉戰10年,日本海盜因懼殲而不敢再犯。
後人追念戚繼光這位
民族英雄的業績時,也會引出一些遺憾。從當時中日雙方的戰略態勢看,最有效地平定
倭患應是建立一支實力勝於日本海盜的艦隊,以明初
鄭和下西洋的建船水平也完全可以做到這一點。與
戚繼光共同作戰的名將
俞大猷便主張:“大治戰艦,賊來則擊,賊去則追,又來又擊,又去又追”。防敵、殲敵於海上,確是戰勝海上強敵的根本途徑。然而明朝當權者承襲了農耕民族的保守觀念,缺乏海洋觀念,對付海上來敵主要靠的是陸戰。試想,若是戚繼光、俞大猷能指揮艦隊馳騁東海,那將何其壯哉!後來的中國歷史也必將改寫。可惜這僅是一種美麗的假設,而歷史是不能假設的,所以很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