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鏜(明代抗倭民族英雄)

孫鏜(明代抗倭民族英雄)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孫鏜(1522~1554),莒州大鐵牛廟村人(今山東省臨沂市臨港區坪上鎮),年輕時善騎射,“為人負氣不羈”,“有四方誌”。

後到莒州做吏員,因在選拔官吏時未能升遷,按慣例得一“省祭”稱號回鄉。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到蘇杭一帶經商。適值倭寇掠犯蘇、松地區,官軍屢戰屢敗。松江知府張貼告示,招募義兵,抗禦倭寇。孫鏜謁見郡守,力陳投軍平倭忠心報國之志,當即獻出經商的錢財,以助軍餉。郡守為他的愛國熱情所感動,答應他的請求,將他薦給松江府參政翁大立。翁命孫鏜比試刀馬武功。鏜所用雙刀,常人不能舉起,而他卻運刀如鳥翼搏空,騎馬射箭更是“超絕異倫”。翁喜出望外,連喊“壯士”,並親自為孫鏜斟酒,勉勵他拼力平倭。不久,蘇松兵備副使任環率軍平倭,寡不敵眾,部下向府中告急,鏜奉命救援,殺退倭寇,救出任環。此一戰使孫鏜名聞吳中。後孫鏜派人回到故里,將家中的錢財拿出來資助軍餉,並招募鄉中豪傑從軍平倭,壯大了抗倭力量。一時倭不敢犯,民得安居樂業。

基本介紹

  • 本名:孫鏜
  • 所處時代:明朝
  • 出生時間:1522
  • 去世時間:1554
人物簡介,明史記載,

人物簡介

嘉靖三十三年(1554)春,倭寇突犯松江府西,燒殺擄掠,直逼松江府。孫鏜聞訊而起,高喊:“是可蹙而擒也。”遂率兵數名,飛馳倭營,苦戰一天,箭盡弓斷,援兵不至,只好撤退。當退至石湖橋時,倭寇伏兵突起,孫鏜不幸墜馬落水,被倭寇用長矛刺中腹部,壯烈殉國。敵退後,人們用戰車把孫鏜的遺體運往松江府城。途中,道旁站滿了為這位抗倭民族英雄送行的民眾,人群中一片哭泣之聲。孫鏜為國捐軀後,嘉靖皇帝於三十四年敕贈孫鏜為光祿寺署丞。其父孫子孝封署丞,母朱氏封太安人,妻郭氏封儒人。賜孫鏜御葬於大鐵牛廟孫氏祖塋,建祠祭祀。
孫鏜塑像孫鏜塑像
1992年大鐵牛廟村孫氏家族捐資30多萬元,在各級政府、文化部門的支持下,新建孫鏜紀念堂。院內置有雕塑、碑林、亭閣等。堂內設有孫鏜官服坐像、聖旨複製品和展現其業績的大型彩色壁畫。

明史記載

孫鏜,莒州人。商販吳、越。倭擾松江,謁郡守自請輸貲佐軍。守薦之參政翁大立,試以只刀,若飛,錄為士兵。擊走倭,出參政任環圍中。遣人還莒,括家貲,悉召里兒為爪牙,吳中倚鏜若長城。倭舟渡泖滸,鏜突出,酣戰竟日,援兵不至,還至石湖橋,半渡,伏大起,鏜墮死,中刃死。贈光祿丞,錄一子,亦建祠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