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戚繼光祠位於浙江台州椒江市東山西南,始建於明末,現存建築為清代同治、光緒年間重修。占地面積1700平方米,建築面積800平方米,坐北朝南。入口處為照壁,過石壁為石橋,山門五間樓,進山門為戲台。戲台前有池,中間架橋。過池為看樓,五間面重檐歇山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浙江戚繼光祠
- 所屬地區:浙江台州
- 地理位置:浙江台州椒江市東山西南
- 面積:1700平方米
- 建造時間:明初
台州市祠堂,浙江戚祠,歷史意義,人物生平,蓬萊祠,福建福州祠,福州市于山祠,地理,特點,山東蓬萊戚祠,
台州市祠堂
1982年9月,中央文化部文物局又撥款整修。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蓬萊戚繼光祠是戚繼光故里所建的祠堂。
戚繼光祠
![戚繼光祠 戚繼光祠](/img/9/957/cGcq5iZwQWZyIDO5EDNxMWMlZGZzIDO1UTZxIzLptWa3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福建戚公祠,位於福州市于山白塔寺東,紀念戚繼光抗倭所建。
浙江戚繼光祠位於浙江台州椒江市東山西南,始建於明末,現存建築為清代同治、光緒年間重修。占地面積1700平方米,建築面積800平方米,坐北朝南。
入口處為照壁,過石壁為石橋,山門五間樓,進山門為戲台。戲台前有池,中間架橋。
過池為看樓,五間面重檐歇山頂。1982年9月,中央文化部文物局又撥款整修。
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蓬萊戚繼光祠是戚繼光故里所建的祠堂。福建戚公祠,位於福州市于山白塔寺東,紀念戚繼光抗倭所建。
浙江戚祠
戚繼光祠始建於明代,原為海門衛衛城城隍廟暨戚公祠,現建築為清同治、光緒間重修,為一條縱軸線上的三進古建築,坐北朝南,先為照壁,進照壁為池、橋;過橋為前大殿,歇山頂5間兩廊;進前大殿為戲台;過戲台通道為池、橋、看樓,看樓七開間,自稍間出翼樓,三重檐歇山頂,看樓中間依山造石踏跺,上石踏跺與看樓樓面齊;進看樓為廊、大殿,大殿歇山頂三間兩廊,兩旁偏殿,與看樓樓面相接。
戚繼光祠內戚繼光像
![戚繼光祠內戚繼光像 戚繼光祠內戚繼光像](/img/8/2e5/cGcq5SN1ITY3EjZxMzY1kjN5ITM5EGZ1QDM2I2LptWa3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戚繼光祠為明代民族英雄戚繼光台州抗倭駐兵處,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戚繼光就任首任台(州)金(華)嚴(州)參將,屯駐海門衛,此時正值倭寇對中國東南沿海侵擾最為慘烈的時期,沿海人民生靈塗炭,而明朝軍隊素質敗壞,禦寇無策,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戚繼光到台州後,訓練戚家軍,轉戰台州各地,九戰九捷,取得了抗倭戰爭的轉折性勝利,史稱“台州大捷”。
1562年,戚繼光援溫入閩,海門人民為了紀念戚繼光的抗倭功績,於城隍廟內建戚公祠,永奉香火。
1964年,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撥款維修戚繼光祠。
1966年,維修尚未完成而文革起,戚繼光祠被作為四舊遭到破壞。原址分為三段為當地生產隊三個單位所占用。
戚繼光祠
![戚繼光祠 戚繼光祠](/img/2/898/cGcq5SN1YDM5ADMkdjN4MmZmJjN0UzMjJjN4AzLptWa3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1981年椒江建市,市政府確定占用單位遷出,建為戚繼光紀念館。
1983年底占用單位遷出完成,1984年國家文物局撥款整修,1987年1月17日開館。
館內辟有《戚繼光抗倭史跡陳列》,常年開放。紀念館占地面積2030平方米,陳列面積860平方米。
歷史意義
這本書被譽為中國古代十大兵書之一,兵書所列的戚氏長拳,也就是以後的“南拳”、“太極拳”的原型,為台州的武術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我們在中央電視台所攝的《海岸兩萬里》、《望長城》等提供了素材。
宣傳愛國主義,弘揚戚繼光抗禦外侮的精神,加強國防教育,是保存戚繼光祠的意義所在。
人物生平
少時好讀書,通經史大義。嘉靖二十三年(1544)依例襲父職為登州衛指揮僉事。三十二年,任都指揮僉事,備倭山東。
戚繼光招募農民和礦徒,組成新軍。
嚴明紀律,賞罰必信,並配以精良戰船和兵械,精心訓練;他還針對南方多湖澤的地形和倭寇作戰的特點,審情度勢,他創造了攻防兼宜的“鴛鴦陣”戰術,以十一人為一隊,配以盾、矛、槍、狼筅、刀等長短兵器,因敵因地變換隊形,靈活作戰。每戰多捷,世人譽為“戚家軍”。
蓬萊祠
戚繼光祠為三進院落家廟式建築。門房、正祠各三間,均為單檐磚石木結構,占地595.1平方米。門房座東面西,門外兩側各有石獅一尊。門扇上陰刻楹聯“千秋隆典,百戰著勛名”,橫額“海上威風”。
門房以東為過堂。過堂坐東面西,有前廊。前廊兩側陳列刀、槍、劍、戟等古代兵器12件。過堂正中立屏風,上懸戚繼光像。經過屏風,出過堂即為正祠,正祠座北朝南,門上方懸陰刻匾額“戚武毅公祠”。正殿中央暖宮塑戚繼光座像。四面牆壁鑲嵌介紹戚繼光生平事跡的圖版。
戚繼光祠為三進院落的家廟式磚木結構建築,沒有飛檐斗拱和雕樑畫棟,它顯得莊嚴肅穆、樸素大方。三間過堂的廊柱上是1934年馮玉祥將軍拜謁祠堂時撰寫的對聯,上聯是“先哲捍宗邦,民族光榮垂萬世”,下聯為“後生驅勁敵,愚忱慘澹繼前賢”。過堂的兩邊,陳列著戚繼光的一些石雕兵士,牆上掛著幾幅反映戚繼光征戰疆場的圖畫。
邁出過堂,就是三間坐北朝南的正祠了,正祠中間懸掛著戚繼光的全身畫像。仰目望去,畫像中的戚繼光身著官袍、頭戴烏紗、足登朝靴、手撫玉帶,面目慈善,全身沒有一絲將帥的威嚴,這便是歷代傳說中令敵人聞風喪膽的戚繼光,不由令人肅然起敬。
戚繼光祠的第三進院落,原有兩座碑亭,分別立著“忠”字和“孝”字碑,是清康熙46年(1707年)重新修葺祠堂時建的。如今只立著一尊“忠”字碑,是祠堂對外開放後重新刻制的,但原有的“孝”字碑亭沒有再建。
福建福州祠
戚公祠,位於福建福州市于山白塔寺東,是民國7年(1918年),為紀念戚繼光在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率兵支援福建抗倭而建。戚公祠祠建在石崗之上,占地4100平方米。附近有平遠台、蓬萊閣、醉石亭、三山閣、吸翠亭、補山精舍等。五老崗、榕壽岩、宋塔以及古今摩崖石刻等勝跡,隱存在千年榕樹、古荔、龍眼等花木之中,為于山風景區組成部分。![戚繼光祠 戚繼光祠](/img/d/b7b/nBnaugjZmFGM2EmN0IjNmNjNwYjZjFGMhZjN3YDNhBjYjJ2NhN2NkNjZkBzLptWa3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戚繼光祠 戚繼光祠](/img/d/b7b/nBnaugjZmFGM2EmN0IjNmNjNwYjZjFGMhZjN3YDNhBjYjJ2NhN2NkNjZkBzLptWa3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戚公祠廳正中有戚繼光塑像,壁上掛著四幅歷史畫卷:海疆倭患,率兵援閩,激戰三捷,平遠慶功。這些畫卷生動地描繪了戚繼光抗擊倭寇侵略的功績。廳里還陳列著戚繼光的鋼盔鎧甲,他的軍事著作以及行軍乾糧光餅、征東餅等等。于山上留有戚繼光很多足跡。
平遠台在戚公祠南數十步,始建於宋朝。平遠台原建築物已毀於清初,現在的平遠台是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十九路軍將領蔡廷鍇等人興建的。台北怪石疊壘,中有一長型巨石,上鐫"醉石"兩字。相傳戚繼光抗倭勝利之後,在平遠台慶功,酒後散步行至此,臥寢石上,故號醉石。石旁建有醉石亭,並以"六軍一醉海天月,山中草木皆軒昂"的名句來歌頌戚繼光。![戚繼光祠 戚繼光祠](/img/7/20f/nBnauEmYjFTOxIjY1UTYwEzMycTNwIWMlhDMjBjZ4cjZ0MDM0YjYhRWZhZ2LptWa3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戚繼光祠 戚繼光祠](/img/7/20f/nBnauEmYjFTOxIjY1UTYwEzMycTNwIWMlhDMjBjZ4cjZ0MDM0YjYhRWZhZ2LptWa3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福州市于山祠
地理
位於福州市于山白塔寺東,在補山精舍之側,為祭祀抗倭名將戚繼光而設。浙江參將戚繼光(1528-1587),明代傑出軍事家,字元敬,號南塘,山東蓬萊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率兵支援福建抗倭,在寧德橫嶼、福清牛田、莆田林墩打了三次大勝仗,給倭寇以沉重的打擊。![戚繼光祠 戚繼光祠](/img/1/990/cGcq5SMxITOkNTM1UTZ0MGOmVWZmhjZ4IDN2Y2LptWa3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戚繼光祠 戚繼光祠](/img/1/990/cGcq5SMxITOkNTM1UTZ0MGOmVWZmhjZ4IDN2Y2LptWa3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特點
班師回浙江時,福州官紳在於山平遠台設宴接風,勒碑紀其功。後人在此建戚公祠,後廢。現祠是1918年重建。祠廳建在石崗上,旁有五株蒼松,前為平遠台,崗台之間跨有天橋。廳東怪石迭壘,中有一石如榻,上鐫“醉石”二字,相傳為戚公醉臥處。石畔為醉石亭,亭北有蓬萊閣,又有榕壽岩、補山精舍諸勝。祠正廳塑戚公座像,廳兩側壁上懸掛“海疆倭患”、“率兵援閩”、“激戰三捷”、“平遠慶功”四幅歷史畫卷,歌頌了戚公抗倭功績。
山東蓬萊戚祠
位於蓬萊市西南武霖村府門南街。原名“表功祠”,始建於明崇禎八年(1635年),為褒揚豐戚繼光的功績。“敕賜專祠,賜額表功”,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重修,1985年又全面整修。家廟式建築,由門房3間、過堂間、正祠3間三個建築單體、三進院落組成,均為單檐硬山磚石木結構。祠東西長38.4米,南北寬22.5米,占地面積595.1平方米。
門房坐東面西,門外兩側各有石獅一尊,門扇上陰刻楹聯:千秋隆祀典,百戰著勛名,橫額:海上威風。
過堂坐東面西,有明柱根。明柱懸馮玉祥將軍1934年5月瞻仰祠堂時所書對聯:先哲捍宗邦,民族光榮垂萬世;後生驅勁敵,愚忱慘慘澹繼前賢。前廊兩側陳列著刀、槍、劍、戟等古代兵器12件。過堂正中立屏風,懸戚繼光畫像。屏風前陳列仿製戚繼光戰刀,上刻有“萬曆十年登州戚氏”字樣。屏風兩側陳列戚繼光三部著作:《止止堂集》、《紀效新書》、《練兵實紀》。過堂內還陳列戚繼光當年食用的“光餅”,穿過的戰袍、戰靴等文物。
正祠坐北面南,面闊步8.1米,進深7.02米,高7.5米。門楣懸“戚武毅公祠”匾,篆書陰刻,雄勁有力。前廊明柱書楹聯:撥雲手指天心月,撥劍光寒倭寇膽。前廊東側牆壁上鑲嵌清代紀煐迥《謁武壯公祠》石碣1方。殿塑戚繼光坐像,像後兩側有隸書對聯: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四面牆壁鑲嵌戚繼光生平事跡圖畫。院內有明代銀杏樹,高約15米,兩報合圍,至今枝繁葉茂。東側有院落一處,原為花園,院中亭子兩間,內豎“忠”、“孝”碑各1通,大字楷書,毅遵勁,為文天祥所書,20世紀60年代毀,現碑為近年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