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青(1008——1057),字漢臣,汾州西河狄家社村(今屬呂梁文水縣西槽頭鄉)人。出身農家,善騎射,沉毅勇猛,文武兼備,十九歲入軍籍,服務于禁軍拱聖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狄青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山西省呂梁市文水縣
- 出生日期:公元1008年
- 逝世日期:公元1057年
- 職業:樞密使
- 名稱:狄武襄公祠
- 祠主:北宋名將狄青
- 位置:文水縣西槽頭鄉狄家社村
- 性質:家祠
人物簡介,公祠概況,
人物簡介
狄青(1008——1057),字漢臣,汾州西河狄家社村(今屬文水縣西槽頭鄉)人。其出身農家,善騎射,沉毅勇猛,文武兼備,十九歲入軍籍,到禁軍拱聖營當了一名普通衛士,後升為騎御散直。北宋寶元年(1038)間,党項族首李元昊叛宋自立。狄青當時以三班差使、殿使的身份兼任延州(今延安)指揮使,參加了宋夏戰爭。四年間,屢立戰功,聲名鵲起,受到經略使韓琦、范仲淹和宋仁宗的賞識和重用。僅十幾年的時間,狄青便從一名普通士卒升至樞密副使。皇祐四年(1053),廣南(廣西)少數名族首領儂智高反,宋廷數次出兵征討,均無功而返。狄青主動請纓,用計夜奪崑崙關,大戰歸仁鋪,一舉獲勝。狄青再次因軍功升任樞密使,成為宋軍最高軍事統帥。四年後因讒毀以同平章事銜判陳州(今河南淮陽)。次年二月,狄青在憂憤中病故於陳州,時年僅四十九歲。詔贈:“中書令”,謚“武襄公”。
嘉祐四年(1059)二月,狄青的靈柩由其次子狄諮等護送歸於西河太平里劉村(今汾陽劉村)。狄青墓占地一百二十畝,為皇家敕賜,守冢寺廟敕曰:“奉親顯慶寺”。現墓地仍有碑石一通,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狄武襄公祠即為狄青歸葬故里後不久,由其次子狄諮率昆弟族人共建的家廟。大元元貞二年(1296),狄青七代孫狄暉重修,明清時也屢有修葺。該祠位於狄家社村中心地帶的原寧國寺內,居正北主導位置。占地約六畝,臨街有三霄殿三楹,入內兩側為鐘鼓二樓,向北不遠有一座藏經樓。狄公祠東側還有鐵佛寺、白衣庵。現寺內遺址尚存,狄公祠重修,三霄殿仍在,其餘皆毀。1993年重修後的狄公祠仍按原制立於八級台階之上,三楹二柱,硬山式。檐前無斗拱,有插飛。廊下東西立碑石數塊,其中狄暉所立《狄武襄公祠堂記》最值得人珍視。狄公祠的門面為夾扇門窗,檐下懸同治十年(1871)十月全村公立的橫匾一塊,上書,“經文緯武”,門頂懸嘉慶丁卯年(1807)陽月所立橫匾一塊,題詞為“宋室名賢“。兩匾均為藍底、金框、金字。正殿正中有神閣一座,內置狄青木雕坐像,雙目沉毅,威武俊秀,留一綹長須;身著鎧甲,頭戴金邊紫冠,一身元帥裝束。殿內四角立有四個文武侍臣,東內側的文侍舉欽賜尚方寶劍,外側的武侍端一個面目猙獰的銅面具;西內側的文倚捧帥印,外的武侍一桿無纓合箭式大槍。
公祠概況
殿內的東西壁原有壁畫,現西壁畫已無,東壁有重描後的中堂畫一幅、聯語一副。畫面上有古松、明月,一童子向一個儒家打扮的老者求學拜師,聯語為北宋著名政治家韓琦所撰:“看盡好花春臥穩,醉殘紅日夜吟多。”一代名將祠堂內書此聯語,頗耐人尋味。
故鄉不會忘記英雄。狄家社從建祠之日起,就把狄青誕辰日——農曆七月十三日確定為每年廟會日,一直沿習至今。近年來,狄家社支部、村委還組織成立了“狄青文化旅遊促進會”,為打造名人族經濟不懈地努力著。他們和內地及港台從事狄青研究的教授、學者建立了廣泛的聯繫;他們會同遠在山東、河南、江蘇、浙江、廣西、台灣的狄氏後裔共同組建了“狄氏宗親會”;他們還組織作家,狄青研究者遠赴河南、湖南、廣東、廣西等地追尋狄青戰鬥的足跡;他們還組織專家對狄青文化族的開發進行了整體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