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神話傳說,形成發展,風格特點,技擊原則,動作要求,手型,手法,步型,步法,腿法,身型,身法,眼法,歌訣,套路動作,起勢,旋轉乾坤,蛟龍出海,寒雞覓食,玄龜戲水,仙人指路,代表人物,張松溪,陳正雷,楊福魁,楊健侯,楊澄甫,稱謂關係,簡化拳法,
簡介
神話傳說
北宋時,武當山上,獅子老虎多,草寇強人也多。道士們常常受害,提心弔膽過日子。有個上百歲的老道士,名叫張三豐,很想找一個對付強人、猛獸,防身護廟的辦法,好讓道士
們安心修煉。可是想了很久很久,也沒想出什麼門路。
一天,張三豐坐在院裡休息,忽見桂花樹上閃著兩道光圈,一道白,一道花,閃閃爍爍,美極了。細看時,原來是白蛇和喜鵲在嬉戲撩鬥。白蛇纏在樹上,頭伸出去一大截,搖來擺去,兩眼發著亮光,雖然悄無聲息,卻氣勢如龍,使人感覺到它有無比的力量;喜鵲站在不遠的樹枝上,傾著身子,注視那條蛇,想攏去,又不敢去;張嘴要啄,又不敢啄,只是撲楞扇動著一雙美麗的翅膀,那姿態很象欲飛的
鳳凰。龍鳳相戲,各顯奇姿,均逞妙態,靜防動,柔制剛,有來有往,變化無窮,到底誰也把誰沒辦法。張三豐越看越入迷,忽聽白蛇和喜鵲同時叫道:“來呀!來呀!”騰空跑遠了。
張三豐很奇怪,飛步去追趕,追啊追,趕啊趕,不覺追到深山裡,只見山是黃金鑄的,樹是白玉雕的,河裡流著玉液瓊漿,山上跑著金牛金馬。有一位白髮老人正在河邊打拳,那白蛇和喜鵲一下子飛到了他的懷裡,變成了他黃袍上的錦繡龍鳳。原來,他是
太乙真人。
太乙真人打拳的姿勢,和龍鳳相戲的姿勢很想像,靜如
泰山,柔如春柳,但卻柔中有剛,靜中有動,含而不露,千變萬化,越看越覺得有功夫、有力量,能劈山倒海,擒龍
伏虎。
張三豐上前求教。太乙真人很高興,告訴他說,這種拳,是他八百年前,參照
華佗的“五禽戲”創造的,名叫“武當山太乙五行拳”,能防身健身,避除百病,延年增壽,希望張三豐好好學,好好練。
張三豐點頭答應,立刻練起拳來,一套又一套,終於學會了。醒來時,原來是做了個夢。
張三豐因夢受拳法,從此便天天教道士學拳,自己也是拳不離手,直練得寒冬不知冷,炎夏不知熱,漸漸練得霜發銀須變黑,臉上的皺紋沒有了,還長出了一口新
牙齒,能夠馴服獅子、老虎,真的返老還童了。武當山因此平靜下來了。
後來,武當拳越傳越遠,學的人越來越多,終於成了中國武林中一大派。
形成發展
在中國武林中,一向有“外家少林,內家武當”之說。少林與武當,可謂
雙峰並峙,各有千秋。
武當拳的
創始人是北宋時武當山著名道士張三豐。他創造的
拳術稱為動靜結合的
太極十三式。到明弘治年間,武當山紫霄宮第八代宗師張守性,綜合張三豐的太極十三式的華佗的
氣功五禽戲,發成為武當山道士世代相傳的一種獨特拳術,亦稱
內家拳,流傳甚廣。
武當山雄踞於湖北省西北部,為
大巴山余脈,北接豫陝,南控三峽,西鄰巴蜀,東瞰武漢,方圓八百里,其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高於泰山和
嵩山。武當山古屬均州,為襄陽府所轄,今屬
丹江口市。從武當山向南不遠,便是著名的
神農架地區。
武當山奇峰競秀,風景幽麗,其險奇詭異之境,雄渾涵厚之態,較泰山有過之而無不及。武當山地處偏遠,迥出塵表,歷來為道教聖地之一。相傳真武帝君曾在此修練,久而得道飛升。
武當山的道士很早就有練拳的傳統,清初學者
黃宗羲說武當拳為武當道士張三峰(一作張三豐)所創,其實是沒有根據的。據史料記載,張三峰生活在元末
明初時期,他曾在武當山修練氣功,但是不會拳術。道家講究清靜無為,又最講究養生之道,所以武當拳的特點是技擊與養生相併重,融養生於技擊之中。幾乎所有的道家拳派都是如此,這與偏重技擊的佛門拳派
少林拳略有所不同。
道士們過的是與世無爭清靜生活,所以練武當拳的目的用於自衛,除非遇到危急情況一般不許動手,而一旦動手,則是柔中有剛,軟里藏硬,化勁用柔,發勁用剛,具有較大的威力。
清代初期,武當拳曾在寧波一帶流傳,出現了
張松溪、葉近泉、單思南、
王征南等高手。黃宗羲的兒子
黃百家(字主一)就是王征南的弟子。由於
武當派極秘其技,擇徒甚嚴,又向來不愛炫耀,所以武當拳的流傳並不廣。黃百家之後,武當拳似乎突然消失,人們多以為失傳,實際上並非如此。
大約在明代中期,
武當拳武當拳分為兩支,一支留在本山,一支據說由張松溪南傳至四川。晚清光緒年間,武當山道士的後人鄧鐘山又在江蘇江寧(今屬南京市)開堂授徒,於是武當拳又東傳至江蘇。四川、江蘇兩支至今繁盛。留在武當山的一支也未失傳,至今武當道士仍然保持著練武傳統。武當的支派有松溪派、淮河派、神劍派、軼松派、龍門派、功家南派等,又有
玄武派、北派
太極門等。至於
太極拳、形意拳、
八卦拳等,因其出自道家,人們常常將它們歸入武當派,也有人認為它們自成體系的。
據粗略統計,流傳至今的武當派拳路不下六十種,包括太乙
五行、純陽、
太和、啟蒙、六步、咫尺、光明、問津、探馬、七肘、七星、兩儀、指迷、鷂子、
長拳、六路、八極、醉八仙、雲帚、剛拳、五朵梅花、柳葉綿絲掌等等。武當派的器械套路也有幾十種,如六乘槍、四門槍、
雁鬥神槍、岳家槍、龍門十三槍、一葦棍、撼山易棍、
玄武棍、棍元鐵棍、
武當劍、八仙劍、三合刀、四
風格特點
武當拳發源於道教聖地
武當山, 而道家講究清靜無為,又最講究養生之道,所以武當拳遵循“三說四論”,即“養生健身起源說”、“拳法自然本體說”、“圓弧運動軌跡說”、“後發制人戰術論”、“拳法陰陽技擊論”、“守柔處雌戰略論”、“化惡揚善道德論”等武當內家思想。
在中國武林中,一向有“外家少林,內家武當”之說。武當拳出自道家,而道家講究清靜無為,又最講究養生之道,所以武當拳的特點是技擊與養生並重,融養生於技擊之中。幾乎所有的道家拳派都是如此,這與偏重技擊的佛門拳派少林拳有所不同。武當拳法較少跳躍動作,步型低矮。多用掌,與重在打穴有關;少跳躍,與重在實踐有關;步型低,與重在擒拿有關;走圈步,與重視跌法有關,由此形成了武當拳的獨特風格。
功法特點是強
筋骨、運氣功。強調內功修練,講究以靜制動,以柔克剛,以短勝長,以慢擊快、以意運氣,以氣運身,偏於陰柔,主呼吸,用短手,武當功法不主進攻,然而亦不可輕易侵犯。犯則立仆。
武當戰法策略是:凡搏人皆以其穴,死穴,暈穴,啞穴,一切如銅人圖法。(《王征南墓志銘》)其總的要求又包括在“六路十段錦”當中。“六路”的歌訣為:佑通神臂最為高,
斗門深鎖轉英蒙,仙人立起朝天勢,撒出抱月不相饒,揚鞭左右人難及,煞錐沖擄兩翅搖。“十
段錦”的歌訣為:立起坐山虎勢,回身急步三追,架起
雙刀斂步,滾斫進退三回,分身十字急三追,架刀斫歸營寨,紐拳碾步勢如初,滾斫退歸原路,入步韜隨前進,滾斫歸初飛步,金雞獨立緊攀弓,坐馬
四平兩顧。
武當功法,講究“練手者三十五、練步者十八”,又有所謂七十二跌、三十五掌、六路十八法、十二字、存心之五字等。
武當派的拳術套路,有太極拳、
無極拳、鷂於長拳、猿糅伏地拳、六步
散手、武當太乙五行拳等。武當派的內功,有“洗髓金經”六式(金獅奪毛、鳳點頭、風擺荷葉、左纏金絲、右纏金絲、刀劈
華山)等。武當派的器械,首推武當鎮山之寶武當劍、又有白虹劍、
太極劍、六合槍、
六合刀、松溪棍等。武當派的陣法,在武俠小說中,常常提到的有
九宮八卦陣、三才劍陣等。
技擊原則
武當拳以養氣健身、制敵自衛為目的,其技擊原則是後發制人,以靜制動,以逸待勞,後發先至,乘勢借力,要求鬥智不鬥力,尚意不尚力。在對敵時,要求化去對方的勁力,而不宜以硬對硬(
貴化不貴抗);步走弧形(圈步),進以側門(從敵方身側搶進);動如蛇之行
,勁似蠶作繭,心息相依,閃展巧取。
武當拳手法多變,以翻鑽為主,多用掌而少用拳,不像少林拳那樣,多是出拳直擊。因此,出手時更多順水推舟、
四兩撥千斤,因為道士們過的是與世無爭清靜生活,所以練武當拳的目的在於自衛,除非遇到危急情況不許動手,而一旦動手,則是柔中有剛,軟里藏硬,化勁用柔,發勁用剛,具有較大的威力。
動作要求
本動作要求如下:
手型
武當拳(1)八字掌:五指自然伸直,拇指外展,其餘四指併攏,拇指與食指之間形如八字。
(2)虎形掌:拇指外展彎曲,其餘四指併攏,使第二、三節指骨彎曲,但不得屈攏。
(3)龍心掌:五指微屈,拇指外展,其餘四指張開,虎口要圓,手心涵空。
(4)柳葉掌:拇指屈扣,其餘四指伸直併攏。
(5)拳:五指內屈握緊,拇指第一骨壓在食指和中指的第二指骨上,拳心向下為平拳;拳眼朝上為立拳。
(6)劍指:中指、食指伸直;拇指、無名指、小指屈攏,拇指尖附於無名指第三關節處。
手法
(1)旋掌:以
腕關節為軸,手掌旋轉,
前臂同時也隨之旋轉。分內旋掌,外旋掌,平旋掌三種。
(2)推掌:臂由曲到伸,立掌向前推擊,力達掌輪。
(3)按掌:由上向下按,手心朝下,力達掌心。
(4)托掌:由下向上托起,手心朝上,力達掌心。
(5)插掌:臂由曲到伸,直腕向下或向斜下插,力達指尖。
(6)穿掌:臂由曲到伸,直腕向上或向斜上方穿擊,力達指尖。
(7)戳掌:臂由曲到伸,直腕向前或向後頂擊,力達指尖。
(8)撩掌:由後向前撩擊,手心朝前,力達四指。
(9)撞掌:臂由曲到伸,雙掌或單掌向前撞擊,四指朝下,掌心向前,力達掌根。
(10)掖掌:掌向體側橫擊,四指向下,拇指向後,力達掌根。
(11)架掌:手臂向上撩架,同時掌臂內旋,使掌心向上,力達掌根。
(12)反背拳:以肘關節為軸,小臂屈伸,同時拳向體側或體前彈擊,力達拳背。
(13)撩拳:以肩關節為軸,直臂由下向上撩擊,力達拳背。
步型
(1)
馬步:兩腳左右開立,腳尖微向內扣,雙腳距與肩同寬,屈膝微蹲。
(2)
弓步:前腿屈弓,膝與腳尖垂直;後腿自然挺膝蹬直,腳尖斜向前方內扣,全腳著地。
(3)歇步:兩腿交叉屈膝全蹲,前腳全腳掌著地,腳尖外展;後腳跟離地,臀部坐於小腿上,接近腳跟。 (4)丁步:兩腿略蹲或半蹲併攏,一腳全腳掌著地支撐,另一腳以腳尖在支撐腳內側著地。
(5)龜形步:前腿自然挺膝伸直,腳跟著地,腳尖翹起;後腳尖向前,屈膝略蹲,全腳掌著地。
(6)橫襠步:兩腳左右開立,約與弓步同寬,全腳掌著地,兩腳尖微向內扣;一腿屈膝略蹲,另一腿自然挺膝伸直。
(7)仆步:一腿屈膝下蹲,膝與腳尖稍向外展;另一腿挺膝伸直仆出,全腳掌著地,腳尖內扣。
(8)獨立步:支撐腿直立或微曲,另一腿在身體前或體側屈膝提起,高與胯平,腳尖下垂或上翹。
(9)麒麟步:前腿屈膝成弓,後腿沉膝,屈小腿,後腳尖使力,腳跟懸空。
(10)鴉雀襠:雙腳平行著地,後腿屈膝略蹲;前腿自然挺膝伸直。
(11)寒雞步:兩腿略蹲或半蹲併攏,一腳全腳掌著地支撐,另一腳以腳前掌在支撐腳內側前方著地。
(12)跪步:一腿屈膝下蹲,另一腿跪地使膝部接近地面(不得貼地),腳跟離地,腳前掌著地。臀部坐於跪地腿的小腿上面。
步法
(1)進步:兩腳連續向前各邁一步。
(2)退步:前腳向後退一步。
(3)擺步:上步落地時腳尖外擺,與後腳成八字。
(4)扣步:上步落地時腳尖內扣,與後腳成八字。
(5)叉步:一腳從支撐腳後叉過橫落,兩腿靠近。
(6)跟步:後腳向前腳並齊,並將腳尖虛點於前腳內側。
(7)撤步:前腳從另一腿側向後挪步。
(8)拖步:前腳上步的同時,後腳隨之向前拖進。
(9)碾步:腳跟為軸,腳尖外展或內扣;或以腳前掌為軸,腳跟外展或內轉。
腿法
踹腿:支撐腿直立或微曲;另一腿屈膝提起踹擊,腿伸直,腳尖鉤起內扣或外擺,力達足跟。
震腿:支撐腿直立或微曲;另一腿屈膝提起,然後突然向地面垂直踩擊,重心轉移,支撐腿隨之微曲,腳尖點地。
身型
頭頂上懸,頭平項直,虛靈頂勁,
沉肩墜肘,含胸拔背,松腰緊脊,縮胯斂臀,舒展自然。
身法
周身動作連貫協調,圓活自然,蓄勁宜緩,發力快剛,力從腰中發,以腰為軸帶動各個關節
協調運動。
眼法
眼隨主要的手走,講究
手眼身法步的高度配合,做到勢動神隨,形神合一。
歌訣
起勢呼吸緩慢暢,靈貓捕鼠輕快撲;
旋轉乾坤髖膝樁,陰陽別翅退兩旁。
寒雞覓食妙偷襠,童子探海敵慌張。
玄龜戲水龜行步,仙道開門蹬且撞;
仙人指路點中堂,懶龍臥道不相往。
紫燕穿林穿襠手,五行步斗圓圈走;
金蛇繞樑橫抱拐,黑熊反背左右掛;
青龍回首把襠傷,收勢平氣修純陽。
套路動作
起勢
1、自然站立,全身放鬆,頭頂上懸,下頦微收,舌尖輕抵上齶,背有上拔之意,使
尾閭中正,肛微提,腹微收(調身)。目光平視。
2、左腳向左側開立一步,與肩同寬或微寬,重心位於兩腿之間,雙掌外旋向兩側平伸,高與肩平,掌心向下。3、接上動不停,兩臂由兩側向前方伸直,高與肩平,目光平視。
4、接上動不停,屈兩小臂向胸前內收,虎口相對,掌心向下;接著,雙掌向下沉按至小腹前,然後雙掌以腕為軸,旋掌360度,雙掌掌心向上,拇指朝前,仍
平托於小腹前。
5、接上動不停,雙掌向上托至胸前;然後雙掌外旋90度,並向外出;當雙臂將要伸直時,兩肘同時下墜,兩掌同時向外平旋掌270度,至兩掌指向後時,平抬兩肘,使兩掌掌心轉為向前,拇指向下,然後向前推按,同時下蹲,呈馬步撞掌。
【攻防含義】對方雙掌向我胸部推來,或雙手抓住雙肩,我則以雙手由下向上,從對方臂彎處穿出,並向外旋掌,使對方雙臂力量分散,然後雙掌翻掌,同時向對方胸前發
寸勁擊出。
旋轉乾坤
1、承上勢,胯向左旋,兩腿由馬步轉換成左弓步(但雙腳尖不動),雙掌姿勢不變,隨上體轉向左前方。
2、上動不停,上體後坐,重心移至右腿上,成左虛步(但雙腳尖不動),同時,兩肩後沉,兩掌內旋90度,使掌心向下,兩臂由前向下分按至身體兩側,兩掌隨之按至胯旁,手腕內扣,掌指相對,掌心朝下,目光平視。
3、4動作與1、2相同,唯左右方向相反。
5、上動不停,重心位於左腿之上,胯向左旋,兩腿由橫襠步變為左弓步(但腳尖不動),雙掌姿勢不變,隨上體轉向左前方。
6、動作與2相同。
【攻防含義】對方以右拳向我胸腹擊來,我雙掌下按對方右臂,同時上右步內扣封掛對方右足,然後轉髖擰膝,使對方膝關節受制而傾倒。
蛟龍出海
1、右式:
(1)承上勢,身
向右轉90度,同時,雙掌向上向右向後擺動,眼隨手走,雙腿不動。
(2)上動不停,身向左轉90度,同時雙掌向下向上向前擺動,同時,左腳以腳跟為軸,向左轉腳尖90度,然後,重心前移至左腿並伸起,右腿屈膝翹足尖成獨立步。右掌上托,腕與肩高;左掌翻按於右肘側,掌心向下,沉肩墜肘,目視右掌。
2、左式:
上動不停,右腳側步落腳,右手翻掌下按於左肘內側,左手內旋掌上托,高與肩平,重心移至右腿並伸起,左腿屈膝翹足尖成獨立步。
【攻防含義】對方以右拳(或左拳)向我胸頭部擊來,我以右掌(或左掌)向右側摟化擰抓對方右拳(或左拳),左掌上托於對方肘關節處,提左腿(或右腿)蹬對方右腿(或左髖)關節處,對方必受制而前仆。
寒雞覓食
1、承上勢,左臂屈肘90度,左掌內旋180度,掌指朝後,拇指朝右,掌心朝上,五指分開,呈龍心掌,高與鼻平;右掌外旋90度,掌指朝下,拇指朝前,掌心朝左,呈龍心掌,置於左肘尖下;同時,左腳下落於右腳內側,雙腿屈蹲,重心位於右腿,左腳掌著地,腳跟踮起,目視左掌前方。
【攻防含義】對方出拳或腳向我擊來,我左掌旋化對方來拳或腳,右掌則從左肘下向對方腹襠部插撞。2、可做防守勢,靜觀敵變。
玄龜戲水
1、左式:
承上式,身體微起,左腳向左側前方邁出,腳跟落地,腳尖翹起;同時,左掌向內翻掌,掌心向下,並按順時針方向俯掌劃圓540度,掌高與胯平;右掌直接由左下向右上方削架,掌心向左,掌指朝上,拇指向後[正面]。
2、右式:
動作同左式,唯手腳方向相反。
【攻防含義】(1)以左式為例,當對方以右拳或蓋或摜擊我頭部時,我則以右掌削架斜化,足踏對方足面,左掌在劃圈時可撞可推擊對方腹、肋部位。
(2)以右式為例,當對方以側蹬或側踹腿法攻擊我時,我則以左掌斜化上接對方來腿,同時,右足踏對方左足面,左掌劃圈或推或撞對方胸、肩部位,對方被迫跌倒。
仙人指路
承上式,重心前移至右腿,微蹲;左腳隨即跟至右腳內側,然後再向前方邁出,成左弓步;同時,左掌向右翻掌下按至右胸前;右掌外旋90度,掌心向左;然後左掌向前順右臂下弧形撩架,同時左掌回拉至胸前並變劍指,隨即外旋收左掌,右劍指直臂向前穿點,左掌呈立掌附於右肘關節內側。
【攻防含義】對方以右拳向我頭、胸、腹部攻來,我左掌用橫力阻截對方來拳,同時上步用右劍指點戳對方中脘穴,使對方體內氣血受阻,喪失戰鬥力。
代表人物
張松溪
據《王征南墓志銘》,最早傳授內家拳見於記載的是陝西人
王宗、王宗傳溫州陳州同,到張松溪手裡遂蔚為大觀,張松溪,
正德元年(1506)前後生於溫州,明光宗泰昌元年(1620)左右卒於貴州玉屏。張松溪自稱得張三豐真傳,為武當派第三代傳人。他後來遊歷江猢,又得峨眉真傳,創立武當松溪派內家拳,武當派從此
名聲大震。傳說曾有少林僧70人慕名而不服,上門挑戰,松溪袖手安坐,兀然不動,一僧忽從半空躍起,施展連環腿法,想要以少林絕技破其氣功。松溪仍是平心靜氣,只在少林僧攻勢將至的一霎那,微微側身抬手,少林僧便如斷線風箏般忽然失了去勢,飛出窗外,落在高樓之下。從此武當拳法,無人不服。
陳正雷
陳氏
太極拳第十一代傳人、中國當代十大拳師之一、著名太極拳家。
陳正雷,1949年生於太極拳發祥地——中國河南
溫縣陳家溝,陳氏十九世,太極拳第十一代嫡
宗傳 人,溫縣
陳式太極拳研究會會長,中國
陳家溝太極拳推廣中心總教練,河南太極體育健身有限公司太極拳總教練。現任河南省武術管理中心副主任,省武協副主席,國家武術高級教練,
中國武術協會委員。
中國體育科學學會委員,在武林百傑評選中被評為中國當代“十大武術名師”。
陳正雷自8歲起跟隨伯父
陳照丕練習家傳太極拳術,刀、槍、劍、棍等器械及推手,並孜孜不倦地體驗和鑽研太極運動的原理及
系統理論,直至1972年伯父病故。之後,又隨堂叔父
陳照奎繼續深造,專習叔祖
陳發科傳授下來的太極拳術、推手技巧以及拳論。陳正雷跟隨兩位前輩開放的春風,給中國武術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在這個春風春雨生機勃勃的時代,原來就有著廣泛民眾基礎的
楊式太極拳,其發展迅速。由於
楊澄甫早年的傳播,其弟子傳人遍布全國各地,這時都如撒下的種子,遍地開花結果。北京20餘載,並把繼承家傳技藝,發揚光大
太極文化做為自己終生追求的備斗目標,有“太極金剛”之美稱,享譽國內外。
《陳氏太極拳養生功》1974年至1987年連續十多次獲省武運會,太極拳、劍、推手比賽優秀獎、金牌,蟬聯兩屆全國太極拳大賽冠軍。參加並獲得兩屆全國武術比賽特邀表演獎及觀摩交流“金獅獎”等。主要著作有《十段功法論》《陳氏太極拳械匯宗》《陳氏太極拳養生功》《陳氏太極拳術》等。2000年又錄製了
陳氏太極拳老架一路、二路,單劍、推手、拳械欣賞修訂版和
陳氏太極拳新架一路、養生功教學片。陳正雷先生數十次出國講學傳拳,學生遍及世界各地。
陳家溝的傳說:河南溫縣陳家溝是中國太極拳的發源地。明末的時候,陳家九世陳王庭創太極拳。他在《長短句》中寫道;閒來時造拳,忙來時耕田,趁餘閒,教下些弟子兒孫,成龍
成虎任方便。陳家溝在太極拳愛好者中享有威望,來自世界各地的太極拳愛好者紛紛來此進修、學習。陳家溝在黃河以北三十里,十有六七的人都姓陳,因村中有一條南北走向的深溝,便叫陳家溝。
楊福魁
楊福魁(1799-1872)字露禪,河北永年縣人。中國楊式太極拳奠基人。約10歲至河南溫縣陳家溝陳德瑚家為童。
陳長興(陳式太極拳主要傳人)每晚在陳德瑚家教授族中弟子習武,
楊露禪殷勤伺候,窺習武藝,陳長興收其為徒,盡傳其術。約道光三十年(1850年),返回河北永年縣,以教拳為生。後到北京授拳。歷經祖孫三代努力,在陳長興的陳式老架太極拳基楚上,演變為當今廣為流傳的楊式太極拳。
楊班侯(1837-1892)又名
楊鈺,河北永年縣人。楊露禪之子,中國楊式太極拳主要傳人之一。自幼隨父楊露禪習練太極拳,功力過人。後隨
武禹襄習練武式太極拳又得王宗岳《太極拳論》,藝更精進。大約19歲時隻身進北京,在北京香耳胡同設場授拳。後經楊露禪來京親臨指導,楊式太極拳始傳於北京,漸及全國。
楊健侯
楊健侯(1839-1917)又名
楊鑒,河北永年縣人。楊露禪之子。中國楊式太極拳主要傳人之一。自幼隨父楊露禪習練太極拳,技藝大成。楊露禪在北京授拳期間,健侯形影不離。因其技藝精湛,隨其學藝者頗多,再加之不斷鑽研,為適應部分學習者需求,將楊式太極拳初步改為中架。在楊式太極拳發展和傳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楊澄甫
楊澄甫(1883-1936)又名兆清,河北永年縣人。
楊健侯之子、楊露禪之孫,楊式太極拳(大架)創始人。幼承家學,不斷研練改進,形成太極拳的一種主要流派。早期授拳於北京體育研社。1928年偕門人
崔毅士、武匯川等人南下巡迴授拳於南京、上海、杭州、廣州、漢口等地,從學者極多。其著名弟子有:崔毅士、
李雅軒、武匯川、
傅鐘文、董英傑、牛椿明及其子
楊振銘、楊振基、
楊振鐸、楊振國等。著有《太極拳使用法》、《太極拳體用全書》。
稱謂關係
在特定的歷史時期,“武當拳”曾是“武當武術”的代名詞。“功夫”一詞,在民國初期曾出現過對“武術”的這種稱謂。隨著現代競技武術活動在世界範圍的廣泛開展,國外的人們習慣將
中華武術稱為“功夫”,所以現代流行稱謂中,武當武術也有“
武當功夫”之說。
實際上,武當拳——武當武術——武當功夫之稱謂關係是有很大差別的。
“武當武術”與“武當拳”差別
從現代來看,“武當武術”與“武當拳”是有很大區別的。
武當武術是以武當拳、功、械、技、理等五大要素構成的,且別於以少林為代表的“外家拳”特徵的中華
武術流派性傳統武術項目。由於受傳承方式影響、地理環境限制、交通因素制約、信息傳播的障礙等綜合因素的作用,武當武術可分為廣義的“武當武術”和狹義的“武當武術”兩種。廣義的“武當武術”已經突破了地域界限,走出了
武當山門,遍及祖國乃至世界各地生根、開花、結果。在過去的日子裡,以“太極”“形意”“八卦”等
內家拳派為代表,也就是當前業內人士所稱的“民間化的武當武術”或“民間化的武當拳”;狹義的“武當武術”是指武當山山上、山下特定地域,由道內用於修身養性、修性養命、防身自衛為目標追求,講求有緣傳播、崇尚單傳口授、沿襲循規蹈矩、師傳不亂輩份等具有嚴密的傳承體系、派別的武當武術統稱。當今業內人士所稱狹義的“武當武術”多特指一直沿襲
武當道內傳承的各種武術支派。事實上,隨著時光的推移,民間化的武當武術與道內流傳的武當武術,總是在不斷交流中融合,融合中交流,互為完善和發展。只是民間化的武當武術相對開放;道內的武當武術流傳相對封閉保守而已。
武當拳僅是武當武術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是武當武術徒手運動套路類項目的一種表現形式。是被包含與包含的關係。沒有“武當拳”就構不成武當武術技術體系。但是,孤立的“武當拳”,也是不完備的,形成不了武當武術的流派體系。
“武當武術”與“武當功夫”差別
“功夫”一詞本身可以用於對諸多領域的特殊技能進行形容。“武當功夫”是對武當武術特定的稱謂。社會上習慣稱謂“武當武術”也叫“武當功夫”。從普遍意義上講,可以互相通用。從本質意義上講,“武當武術”與“武當功夫”是有差別的。“武當武術”是通稱,是中性的稱謂,不帶有任何感情色彩;“武當功夫”是在通稱的基礎上,還側重於告訴人們兩點:一是習好練出有韻味的武當武術,是技術+時間+汗水的結晶;二是一種稱讚或榮耀。有一種崇拜或令人嚮往的情感因素存在。從這個意義上說,“武當功夫”是褒義的稱謂,是對武當武術褒獎。
簡化拳法
本套拳法以武當內家祖師
張三豐丹經道法為指導,以道家思想為核心,以養生、修身、防身為目的,是靜功動功相結合的“內功外拳”的技藝。
技術動作依據《武當太乙五行拳》、《武當逍遙拳》、《武當綿掌》、《
武當太極》、《武當智捶》、《
武當純陽拳》、《趙堡太極》《武當五形養生功》等優秀
拳種創編。
技術風格:清靜為基,圓柔為形,養氣為宗,內外雙修,拳法自然,技法陰陽,動靜相宜,剛柔並濟,拳功結合,天人合一。
本套拳法通過湖北省科委鑑定。鑑定認為,本套拳法使門派眾多、內容豐富的武當武術第一次有了自己的簡化套路,其套路動作更適應人們養生、健身、防身的需要,擴大了人們練習的適應性,使武當武術向科學化、規範化邁進了一大步,填補了國內該項技術的空白。
功法名稱:
預備式
01、旋轉乾坤
02、蛟龍出海
03、寒雞覓食
04、玄龜戲水
05、仙人指路
06、白蛇穿梭
07、五龍暗渡
08、金蛇繞樑
09、青龍回首
10、靈貓撲鼠
11、陰陽別翅
12、猿猴坐洞
13、童子探海
14、仙道開門
15、瑤池臥龍
17、黃蜂入洞
18、黑熊反背
收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