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門鎮隸屬於廣東省珠海市斗門區。位於珠江三角洲南端,地處斗門區西北部,東枕雄偉的黃楊山系,南鄰乾務鎮,西隔虎跳門水道與新會沙堆鎮相望,北與蓮洲鎮接壤,自南宋起稱潮居里,是歷朝都司巡檢駐地;民國時期是區公所駐地,抗日戰爭時期中山縣政府曾暫遷於此;建國後,中山縣八區、九區人民政府,斗門人民公社社務委員會駐地;建縣之始,曾是縣政府暫時駐地。
1986年1月稱斗門鎮,鎮政府設於斗門墟。2002年被定為省級中心鎮。2008年被評為廣東省旅遊特色鎮。
全鎮面積105.7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26萬畝。全鎮常住人口73944人,其中戶籍總人口42736人,外來人口31208人。全鎮轄下設有10個村委會和1個居委會。分別為:大赤坎村、小赤坎村、上洲村、下洲村、新鄉村、斗門村、南門村、八甲村、大濠沖村、小濠沖村及斗門居委會。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地理位置,行政區劃,交通設施,經濟概況,工業,旅遊,農業,社會事業,榮譽,投資優勢,旅遊景點,
歷史沿革
自南宋起稱潮居里,是歷朝都司巡檢駐地;民國時期是區公所駐地,抗日戰爭時期中山縣政府曾暫遷於此;建國後,中山縣八區、九區人民政府,斗門人民公社社務委員會駐地;建縣之始,曾是縣政府暫時駐地。
1986年1月稱斗門鎮,鎮政府設於斗門墟;2002年被定為省級中心鎮;2008年被評為廣東省旅遊特色鎮;2012年成功創建省特級文化站;2012年被評為廣東省歷史文化名鎮。
地理位置
斗門鎮位於珠江三角洲南端,地處斗門區西北部,東枕雄偉的黃楊山系,南鄰乾務鎮,西隔虎跳門水道與新會沙堆鎮相望,北與蓮洲鎮接壤。鎮面積105.7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26萬畝。全鎮常住人口73944人,其中戶籍總人口42736人,外來人口31208人。
行政區劃
全鎮轄下設有10個村委會和1個居委會。分別為:大赤坎村、小赤坎村、上洲村、下洲村、新鄉村、斗門村、南門村、八甲村、大濠沖村、小濠沖村及斗門居委會。
交通設施
斗門鎮是斗門區乃至珠海市陸路交通的西大門,交通四通八達,十分便利,距斗門港15公里,到珠海港、珠海機場只需30分鐘車程,是來往江門、粵西等地的必經之地。全鎮以黃楊大道和斗門大道為主幹公路,3.4公里的生態綠道環繞鎮區串聯各大景點,西部沿海高速公路設有出入口,機場高速、高欄港高速和廣珠鐵路均經過鎮區,形成區域交通樞紐。
經濟概況
工業
斗門鎮境內現有工業企業79家,從業人員2.1萬人。2009年全鎮完成工業總產值38.71億元,同比增長90%;外貿出口額2994萬美元,同比增長16%;實際利用外資2260萬美元(不含紫翔電子投資額),同比增長32.2%;實際利用內資7200萬元,同比增長15.2%;固定資產投資15.45億元,同比增長64%;財政總收入達7346.83萬元,同比增長32.3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49元,同比增長9%。
2011年全鎮完成工農業總產值135.42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130億元,同比增長 34.3 %;外貿出口總額3820萬美元,同比增長13.5%;實際引用外資6000萬美元,同比增長87.1%;實際引用內資2.5億元,同比增長150%;固定資產投資總額20.5億元,同比增長40.32%;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24億元,增長28.8 %。
旅遊
斗門鎮既有美麗的自然景觀,也有歷史沉積的人文景觀,形成了“一山一寺一溫泉,一皇一將一家族”的獨特旅遊資源,“斗門八景”其中六個景點在斗門鎮。已開發的有:享譽海內外的泉水日流量超過2400噸、水溫高達68℃—70℃的御溫泉度假村;海拔581米,被譽為“珠江門戶第一峰”的黃楊山;“珠海十景”之一的金台寺;頗具旅遊和歷史研究價值的斗門清朝古街和南門菉猗堂;入選首批“廣東省古村落”的南門接霞莊,已與珠海特區報社簽訂框架協定,擬對該項目進行復原修復開發,首期投資8380萬。“珠海影視文化產業基地”已落戶我鎮,總投資已追加到150億元人民幣,將建成華南最大影視基地。
斗門舊街是一條融合了西洋與嶺南建築風格的古街,相傳有100多年的歷史。丁字形的街道,兩邊是密密麻麻的、帶騎樓的商店,一間連著一間,大部分保存完好,古樸優雅,走在街上,仿佛回到100年前風雲際會的時代,別有情味。這裡成了民初電影的取景點,如電影《大辮子的誘惑》。這裡也曾是斗門鎮的經濟文化中心。過去,街上貨品齊全,車水馬龍,很繁榮。街上的商鋪呈狹長型,前座兩層,后座卻有三樓,甚至還有四樓的,兼備多種功能:前座地下作經商用;二樓臨街一般是主人的會客廳;后座為三樓層,用作倉庫和店主一家日常起居的地方;有些還有後花園,內有水井,旁載果樹,小巧別致。上世紀90年代後期,隨著經濟中心的轉移,斗門舊街的商業活動沉寂了。但風貌依然,這有賴於這些古建築的主人具備守護祖業的意識,在經濟大潮的衝擊下依然不改動原有的設施,這樣就形成了這裡與別不同的風格,是斗門區內唯一保存完好的古街。現經政府牽頭修葺,作旅遊項目開發,2012年後不少商鋪又重新經營,清幽、典雅的氣質依然是這裡的主流。
農業
斗門鎮農產品主要以水稻、水產、水果為主。2009年全鎮水稻播種面積2.23萬畝,總產量8467噸;水產養殖面積14522畝,水產品總產量11070噸;水果種植面積18473畝,總產量7490噸,其中荔枝面積12200畝,是頗有名氣的荔枝之鄉。農業總產值4.46億元,同比增長35%。農村人均純收入約8227元,同比增長7.12%。
社會事業
有中學3所,在校中學生6129名,教師375人,具有247年歷史的和風中學為省一級學校;國小8所,學生3296名,教師227人;另有1所中心幼稚園、3所託兒所。1間衛生院、1所門診部,共有醫生56名、病床80床;全鎮10條行政村的農村衛生服務中心全部建成投入使用。共有文化站1個、體育場館1個、影劇院1個,鎮文化廣場建設積極推進,民眾性體育運動蓬勃發展。
榮譽
2007年:珠海市文明鎮、統計工作先進集體、農民和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工作先進單位、促進就業先進單位。
2008年:廣東省教育強鎮、廣東省工會女職工工作先進單位、珠海市社會保險擴面征繳工作先進單位。
2009年:廣東省工會女職工組織建設工作先進集體、珠海市2008年度社會保險擴面征繳工作先進單位。
投資優勢
1、豐富的自然資源
斗門鎮物產資源主要以水稻、水果、水產為主,2007年全鎮水稻播種面積4.22萬畝,總產量1.58萬噸;水產養殖面積11147畝,總產量7766噸;水果面積10580畝,總產量5274.43噸,其中荔枝面積7608畝,產量603.05噸,是頗有名氣的荔枝之鄉。礦產資源主要有石英石、陶瓷粘土以及溫泉水和礦泉水等;斗門鎮生產的黃楊山礦泉水,水質晶瑩,口感清甜,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是“第七屆世界蹼泳錦標賽”指定專用礦泉水。
2、完善的投資環境
以黃楊大道和斗門大道為主幹公路,配以剛通車的沿海高速公路交通網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交通十分便利,距斗門港15公里,到珠海港、珠海機場只需30分鐘車程,規劃建設中的廣珠鐵路在鎮內設有客運站和貨運中轉站。能源、通訊實力雄厚:在供水方面,內有王保水庫、金台寺水庫和數十個山塘水庫,總庫容量達500萬立方米,西有永久性供水水源虎跳門水道;在供電方面,建有兩座分別為3.5萬千伏安的變電站和22萬千伏安變電站;在通訊方面,已實現傳輸數位化、交換程控化,可直拔國內大中小城市以及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程控電話安裝容量達1.3萬門,並開辦了電報、傳真、速遞、網路服務等業務。教育、文化、衛生等公共設施完善,綜合市場服務等設施及功能齊全。
3、豐富的旅遊資源
既有美麗的自然景觀,也有歷史沉積的人文景觀,形成了“一山一寺一溫泉,一皇一將一家族”的、具有獨特風格的旅遊資源。已開發的有:享譽海內外的泉水日流量超過2400噸,水溫高達68℃—70℃的御溫泉度假村;位於海拔581米,被譽為“珠江門戶第一峰”的黃楊山;南麓氣勢宏偉的新金台寺;頗具旅遊和歷史研究價值的趙氏菉猗祠;待開發的有:黃楊八景和宋末名將張世傑墓等景點和古蹟,旅遊業前景十分誘人。
旅遊景點
御溫泉度假村
溫泉是大自然饋贈人類的珍寶,御溫泉又以蘊藏七百年前南宋皇帝沐浴溫泉之傳說而更見水興泉熙,人文厚重。再加上御溫泉致力打造全國溫泉服務業的規範與標準,創立了獨特的“御式服務”,令沾養帝王之泉池涌動服務大眾之潮流,一個“御”字,融合了溫泉服務業的歷史與現代。園區建築集唐代裝飾之美,古風新貌。
御溫泉被譽為“中國溫泉旅遊產業的開創者”、“中國溫泉旅遊產業的引領者”。在這裡,中華五千年養生智慧與現代西方健康理念相結合,開發出數十種特色溫泉,形成了完整的溫泉服務業體系,以溫泉為核心,集四星級度假酒店、特色鄉村美食、綜合服務配套“小湯鎮”於一體,成為溫泉旅遊休閒度假勝地。
地址:斗門鎮
交通:公交K4、609、402、415、510、Z265路車
金台寺
金台寺的歷史可上溯到七百年前的宋末元初,南宋遺臣趙時鏦等人隱居黃楊山所築金台精舍為其前身。現寺院系1992年重修,坐落在黃楊山南麓,前眺崖門海口,後枕黃楊主峰,青龍山綿延於左,白虎山騎伏於右,南瀕一泓碧水,風光如畫。
金台寺依山起勢,金碧輝煌,宛若人間仙境。大雄寶殿巍峨莊嚴,梵音陣陣,唱誦傳雲天,爐煙裊裊,祈願聚山湖,大山門、天王殿、藏經樓氣宇不凡,蘊藉濃郁的佛教文化色彩。
金台寺香火鼎盛,香客遊人絡繹不絕,是一處自然生態淳樸、宗教文化深厚、休閒意境優美的名勝之地。
地址:斗門鎮黃楊山南麓
交通:公交K4、609、402、411、410、415、416、510、Z265、406、407路車
斗門古街
位於斗門鎮斗門墟,全長500多米。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中國的國門大開。當時,斗門鎮常有船隻來往於香港、澳門、江門、石歧、廣州等地,商賈來往甚多,每逢農曆二、五、八的墟日,墟內車水馬龍,農副產品購銷兩旺。除墟內的商賈和作坊之外,還有走足的小販,跑江湖的好漢,三教九流,不絕於市,趕墟的人摩肩接踵,熱鬧紛繁。在這種情況下,許多外國商人看中了斗門鎮,紛至沓來到斗門鎮投資經商,使墟鎮街道洋貨充斥。這樣逐步加快了中西方商業文化的交流。1850年左右,“澳門浸信會”牧師、加拿大人、建築工程師嘉理慰和廣州、石歧天主教教父耿其光(法國人)、孤里花(法國人)、紀勵雲(德國籍比利時人)等西方人,經常到斗門鎮講經傳道,加深了中外的宗教文化交流。
由於商貿業發展迅速,當 時墟鎮舊街的建築已滿足不了商貿業發展的需要,所以,由外國商人和本地富商一起,醞釀修建街道、房屋。在這種情況下,由加拿大建築工程師嘉理慰等人統籌規劃、設計,博採歐美各國古典建築之精華,於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陸續建起了廣英祥、大昌、祥盛等十餘間布匹店;美新、美的等多間百貨店;中藥店有同和堂、大安堂、同仁堂等;米鋪有合昌、泰豐、正安、洽和行、厚信行等二十餘間;錢莊有永祥山貨、昌榮等四間。除了商鋪之外,基督教建起了福音堂,天主教建起了德式二層樓房的教堂。沿街建築基本採用南方特色的“騎樓”結構,蔚為壯觀。這些建築構成了現在斗門鎮清朝異國風情古街的主貌,成為珠海市唯一保存比較完整的古街。
地址:斗門區斗門鎮
交通:公交609、402路車,南門站下車或搭乘公交415、406、407斗門鎮站下車
菉猗皇脈——菉猗堂
菉猗堂名出自邃古久遠的中華文化經典——《詩經》。《詩經-淇奧》文曰:“瞻彼淇奧,菉竹猗猗”。菉猗堂為斗門趙氏祖祠,並逸峰趙公祠、崑山趙公祠成古祠堂建築群,是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斗門趙氏一族,系宋朝魏王趙匡美之後裔,其先祖趙懌夫於宋末入粵為官後世代居於斗門,今已傳至35代,四世祖趙梅南(1296~1365)號菉猗,尚氣節,擅詩文,一生愛竹植竹寫竹,他生於元而不仕元,躬耕鄉里,帶領族人開創了斗門地區基業。明景泰五年(1454),其曾孫趙隆建菉猗堂奉祀。
菉猗堂立於南門村,形制頗具南粵沿海古典建築特色,三進三間四合式格局,龍舟脊、蚝殼牆、硬山擱檁式梁架,壁畫、木雕、石雕,裝飾精美,古樸典雅,渾厚堅固,逾五百年而不廢。近年來,在祠堂恢復了傳承宋代的皇族祭禮,成為中國古典皇族禮儀活動的演示,遊人如織。
地址:斗門鎮南門村
交通:公交K4、609路、402路車
排山古村
排山古村是廣東省古村落,是典型的僑鄉,今天又以珠海幸福村居建設示範村的新風貌迎來八方遊客。
排山古村原名斜排村。據傳該村譚氏始祖應景公,早年隨父由湘入粵經商,其子權石公於乾隆年間遷居斜排,帶領子孫開拓基業,立村於今。排山古村的規劃與建築獨具特色,既含東方智慧,又兼西方哲思。村子選址小山半坡,座西面東,朝迎日熹,午避酷熱,民居循斜坡地勢自高向低而建,一排排村屋規整劃一,道路開闊,排水暢通,暴雨不澇。村內古屋遍布,古井、古木刻楹聯、陳年金山箱、老式家具農具等隨處可見。譚氏宗祠氣宇恢弘,建築裝飾精美,內立開族太祖權石公遺像,彰顯譚氏族人忠孝節義之精神。村口幾棵230多年高齡的古榕樹,根深葉茂,傳遞著鄉人出國遠行的憧憬,也寄託著華僑葉落歸根的依戀。數百年來,譚族鄉親秉持兼容包並、拼搏奮進的理念,輩有子弟創業國外,居于海外的華僑、華人總數已略多於現居村民,他們熱心家鄉公益,投資改變鄉村面貌。
美麗鄉村建設和生態農業發展讓古村的風物畫卷平添了新的色彩。在這裡,有尋訪村落古老文化、觀賞田園清純風光的主題式遊覽,還有夏摘荔枝、冬品草莓的諸多樂趣,讓遊客體驗生活的幸福美好。
地址:斗門鎮黃楊大道側
交通:公交609路、402路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