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斷山脈(橫斷山系)

橫斷山脈(中國最長、最寬和最典型的南北向山系)

橫斷山系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橫斷山脈,亦稱橫斷山系、橫斷山區,是世界年輕山系之一,中國最長、最寬和最典型的南北向山系,唯一兼有太平洋印度洋水系的地區,位於青藏高原東南部,為兩省西部和西藏自治區東部南北向山脈的總稱。因“橫斷”東西間交通,故名。其範圍界限有“廣義”和“狹義”之說,按“廣義”說,介於北緯22°~32°05′,東經97°~103°,即東起邛崍山,西抵伯舒拉嶺,北界位於昌都甘孜馬爾康一線,南界抵達中緬邊境的山區,面積60餘萬平方千米。境內山川南北縱貫,東西駢列,自東而西有邛崍山大渡河大雪山雅礱江沙魯里山金沙江芒康山瀾滄江怒山怒江高黎貢山等。

橫斷山脈嶺谷高差懸殊,大雪山主峰貢嘎山海拔7556米,為橫斷山脈最高峰,其西的金沙江瀾滄江怒江相距最近處在北緯27°30′附近,直線距離僅76千米。金沙江石鼓附近的虎跳峽為世界著名峽谷之一。橫斷山脈山間盆地、湖泊眾多,山崩、滑坡和土石流屢見,地震頻繁,是中國主要地震帶之一,鮮水河、安寧河和小江等地震帶都分布於橫斷山區。

橫斷山脈氣候上受高空西風環流、印度洋和太平洋季風環流的影響,冬乾夏雨,乾濕季非常明顯,氣候有明顯的垂直變化。橫斷山脈是中國重要的有色金屬礦產地,是中國主要水能資源分布區。森林資源富饒而廣布,是中國第2大林區—西南林區的主體部分,獸類、鳥類和魚類約占全國總數一半以上,橫斷山脈是中國少數民族聚居地區,是中國發現古猿化石地區之一,是人類發源地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橫斷山脈
  • 外文名:The Hengduan Mountains
  • 別名:橫斷山系、橫斷山區
  • 地理位置:雲南西北部、西藏東南部和四川西部的山系河谷區
  • 走向:南北向
  • 起點:東起邛崍山,北界位於昌都、甘孜至馬爾康一線
  • 終點:西抵伯舒拉嶺,南界抵達中緬邊境的山區
  • 海拔:7556 m(最高峰貢嘎山)
  • 主要山脈邛崍山大雪山沙魯里山芒康山怒山怒江高黎貢山
形成演變,區域位置,位置境域,區域範圍,地理環境,地質,地貌,氣候,水文,土壤,植被,主要山脈,自然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水能資源,旅遊資源,歷史文化,名稱來源,文物古蹟,民族文化,保護研究,生態保護,科學研究,社會生活,人口,經濟,交通,地圖信息,

形成演變

大約在2億多年前,橫斷山連同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都還是海洋環境。後來,板塊間的劇烈碰撞、擠壓,這裡發生了滄海桑田的海陸變遷。橫斷山脈就是在由海轉陸的過程中,由於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擠壓而形成的褶皺山,是地質作用的結果。
歐亞大陸板塊被印度次大陸板塊狠狠撞了一下,引發了橫斷山脈的急劇隆升,使這裡成為世界上擠壓最緊、壓縮最窄的複合造山帶。
青藏高原在碰撞過程中遇到很多剛性的地塊,北面有塔里木地塊,阿拉善地塊,東北有鄂爾多斯地塊,東面有四川盆地,南面-西南面有印度板塊。這樣青藏高原周邊一圈基本被剛性塊體給包圍了。在與這些剛性塊體的碰撞中,青藏高原的邊緣發育非常陡峭的山脈,比如北面的崑崙山,東面的龍門山,西南的喜馬拉雅山
在地質構造上橫斷山處於南亞大陸與歐亞大陸鑲嵌交接帶的東翼,當印度板塊由南俯衝而來之時,青藏高原因為北有華北地塊和塔里木地塊的阻截,難以隨之向北推進,因而被迫向上生長,與此同時也向東西兩端流逸,但東部卻又遭到揚子地塊的頑強抵抗,只好轉向在南北之間尋找發展空間,於是便形成一系列南北走向的山脈。
橫斷山區是統一的淺海區,屬東特提斯的淺水廣海,陸殼性質,是岡瓦納古陸的廣闊大陸架。晚古生代開始發生分異,揚子地塊首先從岡瓦納古陸分裂出來,並向華北方向漂移。揚子地塊與昌都地塊間就產生了一個力偶,相互間出現左旋張扭運動,進而產生張扭性破裂。
泥盆一石炭紀時期,包括昌都地塊在內的拉薩一察隅地塊還穩定於南緯30°左右,而當時揚子地塊已漂移到北緯20°左右。隨著時間的推移和運動狀態的持續發展,張裂槽繼續擴張,逐步出現程度不等的洋殼,形成成帶的串珠狀洋盆,乃至大洋。
二疊紀時期,揚子地塊已接近華北地塊,至晚期或許前陸已開始接壤,從而減慢了漂移速度。而這時岡瓦納古陸北部產生新的裂開,新特提斯開啟,位於其北的幾個小地塊(包括昌都地塊和波密一察隅地塊等)向北漂移加快,北移速度大大超過了揚子地塊的北移速度。因此其間必然產生右旋扭動的剪下擠壓匯聚力。幾條洋盆帶至此由擴張轉化為收縮消。收縮消減作用與張裂作用一樣,也是先從南面開始,並逐步向北發展。首先是瀾滄江構造帶,在石炭紀晚期開始向東消減,形成滄岩漿火山弧;二疊紀末或三疊紀初海洋被封閉。其次是金沙江構造帶(往南為哀牢山構造帶),二疊紀起開始向西消減,形成江達岩漿火山弧和昌都、思茅中生代大陸坳陷,中三疊世末海洋被封閉。
甘孜一理塘構造帶,三疊紀起向西消減,形成義敦島弧帶,三疊紀末海洋被封閉。至此,橫斷山區再次連成一片,並已基本抬升成陸,海洋向西退至怒江一線及以西地區。隨著印度板塊的北移,並最終與亞洲大陸的碰撞,在橫斷山區陸塊斂合後,大陸匯聚及陸內消減作用仍很強烈。隨著青藏高原的形成,在強烈的南北向擠壓下,使青藏高原本部的物質向橫斷山區蠕散和滑移以及它本身的疊覆和深部物質的轉化,地殼不斷增厚,地形升高,於是橫斷山區成為青藏高原的一部分。

區域位置

位置境域

橫斷山脈是位於青藏高原東南部,通常為兩省西部和西藏自治區東部南北向山脈的總稱。
橫斷山脈(橫斷山系)
橫斷山脈示意圖

區域範圍

橫斷山脈其範圍界限有“廣義”和“狹義”之說,按“廣義”說,介於北緯22°~32°05′,東經97°~103°,即東起邛崍山,西抵伯舒拉嶺,北界位於昌都、甘孜至馬爾康一線,南界抵達中緬邊境的山區,面積60餘萬平方千米。狹義上,怒江、瀾滄江和金沙江“三江褶皺帶”屬於橫斷山脈的區域。廣義上的橫斷山脈範圍已基本完整,但仍無法兼具地貌、生物、文化、民族、歷史等各種屬性。

地理環境

地質

橫斷山脈地處中國西部地槽區與介於上述地槽區和中國東部地台區之間的康滇地軸。印支運動使區內褶皺隆起成陸,並形成一系列斷陷盆地。盆地中地層為侏羅系白堊系。燕山運動使其發生褶皺和斷裂。直到第三紀中期,地殼緩慢上升,經受長期剝蝕夷平,形成廣闊夷平面。第三紀末期至第四紀初期,構造運動異常活躍,統一的夷平面變形、解體,嶺谷高差趨於明顯。第四紀經歷多次冰川作用。區內丘狀高原面和山頂面可連線為統一的“基面”,“基面”上為山嶺,下為河谷和盆地。
橫斷山區構造方向與地形方向一致,中部近南北向,西北和東南部為北西向到近東西向,略呈反“S”形。地質構造上東鄰揚子地塊,北以崑崙一秦嶺構造帶為界,向南構造連續延伸,與印支及東南亞連線,西部也無明顯界線,大體可以丁青一怒江帶(在區內稱怒江縫合帶)為界。橫斷山區存在著幾條重要的構造界線,如怒江縫合帶、金沙江構造帶(往南稱哀牢山構造帶)、甘孜一理塘構造帶和瀾滄江構造帶,各帶中都存在有蛇綠岩,各自代表了已消失的一個海洋。

地貌

橫斷山脈嶺谷高差懸殊。邛崍山嶺脊海拔3000米以上,主峰四姑娘山海拔6250米,其東南坡相對高差達5000餘米。大雪山主峰貢嘎山海拔7556米,為橫斷山脈最高峰。其東坡從大渡河谷底到山頂水平距離僅29千米,而相對高差竟達6400米之巨。沙魯里山海拔一般在5500米以上,北部的高峰雀兒山海拔6168米。其西的金沙江瀾滄江怒江(即所謂三江),相距最近處在北緯27°30′附近,直線距離僅76千米。三江江面狹窄,兩岸陡峻,屬典型的“V”字型深切峽谷,金沙江石鼓附近的虎跳峽為世界著名峽谷之一。
橫斷山脈(橫斷山系)
俯瞰橫斷山
橫斷山脈是一個巨大的山原,包括7列山脈;山脈間大河及支流。山川的展布密切受地質構造控制。一系列近於南北向山川構成平行嶺谷地貌。山脈頂部有寬緩的山頂夷平面,以及聳立其上的高山和極高山。山頂夷平面除南部為向雲貴高原過渡的海拔約3000米高中山外,絕大多數海拔超過4000米,屬青藏高原的一部分。高山地區古冰川作用、現代冰川和冰緣作用分布較廣。大河切割強烈,多呈深切峽谷。區內基本地貌類型明顯有成層性,地貌外營力作用就明顯有垂直分異性。橫斷山脈脈為典型的大起伏和極大起伏的山地。
橫斷極大起伏大起伏高山山旅地貌區:本地貌區即滬水一麗江一線以北的橫斷山脈,約占橫斷山區面積的92%,屬青藏高原的一部分。本地貌區內七列山脈及六條大河相間,呈近南北向平行排列。山地海拔4500一7000米,起伏高度一般在150一3000米,大河谷地大多由狹谷和峽谷組成。全區為典型的極大起伏大起伏高山極高山峽谷區。
雲貴川離中山山服地貌區:本地貌區位於青藏亮原東南部,包括雲南和四川西南部。本地貌區絕大部分保存有山原形態,山原頂面海拔相近,在北部地區高度穩定在海拔300米左右,屬高中海拔山原。山原內有高原盆地(如大理、麗江、保山、鹽源等盆地),有深切和淺切的狹谷和部分寬谷,構成多種地貌組合。

氣候

橫斷山脈氣候上受高空西風環流、印度洋和太平洋季風環流的影響,冬乾夏雨,乾濕季非常明顯,一般5月中旬至10月中旬為濕季,降水量占全年的85%以上,不少地區超過90%,且主要集中於6、7、8三個月;從10月中旬至翌年5月中旬為乾季,降雨少,空氣乾燥。氣候有明顯的垂直變化。
橫斷山區由南向北跨越亞熱帶、高原溫帶和高原亞寒帶,嶺谷相間排列,並處於西南和東南兩種季風影響的範圍內,氣候差異很大,降水和徑流的分布也各不相同。在東南季風控制的東部地區,降水和徑流由東向西遞減。由於區內嶺谷相間排列,降水和徑流就不是均勻地減少,而是高值區與低值區交替出現。東南季風在向西北推進的過程中,在川西東部邊緣山地受阻,形成了茶坪山、夾金山一大相嶺等著名的多雨區。
西南季風控制的西部地區,降水和徑流流則山西向東遞減。西南季風進入橫斷山區,在高黎貢山西坡,氣流受阻抬升形成大量降水,達1300一2500毫米,年徑流深達1000一2000毫米。氣流越高黎貢山後下沉抵怒江河谷,降水減到800一900毫米,年徑流深下降為300一400毫米。季風到達阿壩一甘孜一崗拖連線以北已近尾間,水汽含量較少,降水僅為60毫米以下,年徑流深在350毫米以下。區內降水還具有明顯的垂直變化規律,在同一迎風坡,降水隨高度增加而遞增,但到一定海拔後又隨高度增加而遞減。

水文

橫斷山脈其間的河流有怒江、瀾滄江、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和岷江等。此外,橫斷山區還包括黃河上遊河段,西南部有伊洛瓦底江支流大盈江和龍川江。除黃河、岷江、大渡河、雅礱江及一些小支流源出橫斷山區外,金沙江、瀾滄江和怒江都發源於青藏高原腹地。區內所有河流都為外流水系,除怒江、伊洛瓦底江(兩條支流在橫斷山區內)經緬甸流入安達曼海,屬印度洋流域外,其餘河流都分屬於長江、瀾滄江與黃河水系,屬太平洋流域。橫斷山區河流源遠流長,水量豐富,河道坡陡,落差集中,水能資源豐富。全區是中國水能資源較為集中的地區之一。
橫斷山脈在不同海拔高度,分布著成因完全不同於平原地區的大小湖盆,如構造一侵蝕型的洱海(大理)、西湖(洱源)、苑碧湖(洱源)、滬沽湖(寧浪、鹽源)、邛海(西昌),侵蝕一構造型的劍湖(劍川),構造一岩溶型的納帕海(中甸),構造型的程海(永勝)、碧塔海、屬都海(中甸),冰蝕型的稻城海子山湖群、理塘錯尼巴湖等。

土壤

橫斷山區是中國山地土壤垂直帶譜變化最繁複之域。受水熱條件的區域差異影響,區內各處山地土壤垂直帶譜從南向北呈現三種不同類型:1.以紅壤為基帶的亞熱帶山地土壤垂直帶譜型,2.以棕壤為優勢的溫帶山地上壤垂直帶譜型;3.高山土壤垂直帶譜型。
橫斷山脈(橫斷山系)
橫斷山脈
因乾濕程度的區域差異,橫斷山區上述三類土壤垂直帶譜型中可見到以下11個不同的山地土壤垂直帶譜群:1.燥紅土、紅壤、棕壤譜群,2.褐紅土紅壤、棕壤譜群;3.黃壤、黃棕壤、棕氈土譜群,4.黃壤、棕壤、棕氈土譜群;5.褐土、棕壤、漂灰土譜群,6.褐土、棕壤、暗棕壤譜群;7.暗褐土、棕壤、冷氈土譜群,8.棕壤、灰褐土譜群,9.沼澤土、冷氈土譜群;10.棕氈土、冷氈土譜群,11.草甸土、冷氈土譜群。
根據山地土壤垂直帶譜的區域變化,可在橫斷山區內劃分出3個土壤地帶:
滇西北川西南紅土壤(鋁土)地帶約在北緯29°以南,包括雲南省大理、怒江、麗江、迪慶四個地州市和四川省攀枝花市、涼山州、甘孜州的南部。本地帶不是橫斷山區重要的糧食產地與用材林生產基地。
川西褐棕土(淋溶半淋落土)地帶,本土壤地帶占據橫斷山區中部,包括甘孜、阿壩兩州的中南部。其內嶺谷高差懸殊,地貌結構複雜多樣,既有高山、高原,也有眾多的寬谷與盆地。
川西北離山土地帶,本土壤地帶位處竹慶一壤塘一中壤口一線以北的川西北丘狀高原,海拔皆在3000米以上。熱量條件差,氣候屬高原寒帶半濕潤型。該土壤地帶為中國西南重要牧區。

植被

橫斷山區南北跨有約10餘個緯距,溫度條件呈明顯緯向帶狀分布。按照溫度指標,區內氣候帶南起邊緣熱帶,向北依次有南亞熱帶、中亞熱帶、高原溫帶和高原亞寒帶。與此相應,植被則是熱帶季節雨林和半常綠季雨林、常綠闊葉林和雲南松林、山地暗針葉林與山地硬葉常綠闊葉林和高山松林、高山灌叢和高山草甸
橫斷山區中部北段至北部,垂直自然帶的基帶大體可分出山地針闊葉混交林帶、溫性乾早河谷灌叢帶和山地暗針葉林帶等。山地暗針葉林帶,具有地區性的代表特徵。往北,山地暗針葉林分布漸趨零星,僅呈塊狀,見於溝谷陰坡,灌叢則分布於高原山地的陰坡、半陰坡及一些河流兩側,寬谷、階地及高原山地的陽坡、半陽坡被亞高山草甸所覆蓋。橫斷山區北部亞高山灌叢草甸成為基帶和優勢帶,具有地區性的代表特徵。橫斷山區中部南段及南部,垂直自然帶的基帶有季節雨林帶或季雨林帶、季風常綠闊葉林帶和常綠闊葉林帶等。
橫斷山區植被分區計有2個植被區域,3個植被地帶,11個植被地: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區域,該區域東南西二面為橫斷山區之區界,北接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區域,包括雲南省的怒江州、麗江地區全部和迪慶、大理、楚雄三州市的部分,四川省的甘孜州、涼山州、雅安地區的部分,以及攀枝花市。橫斷山區域大部分在雲南省境內。以雲嶺一點蒼山一線為界,界線之西,橫斷山區域地帶性植被為常綠闊葉林,分布海拔1500一2600米;東西兩側的常綠闊葉林分布上限降至2200一2400米。森林上層是常綠闊葉種類,區域內雲南松林和混交林分布廣泛。在海拔300米以上,高山松則代替了雲南松。在基帶植被以上,由石棟屬的喜濕種類組成中山濕性常綠闊葉林,分布海拔2800米左右,2700一3200米為鐵杉或含鐵杉的針闊葉混交林;3200一4200米有寒溫性針葉林廣泛分布,4000米以上為亞高山杜鵑灌叢和草甸。切入高原面的河谷具有特殊的乾熱生境,海拔180米以下發育著乾熱(乾早)河谷稀樹灌木草叢等植被。
橫斷山脈(橫斷山系)
橫斷山脈植被垂直分布
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區域,該地帶東起邛崍山,南接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域,西止昌都一八宿一伯舒拉嶺一線,北為橫斷山區北界,基帶植被為常綠闊葉與落葉闊葉混交林上依次為亞高山針葉林一高山灌叢草甸一流石灘植被等。是橫斷山區亞高山針葉林的集中分布區。亞高山針葉林在區內亦屬典型的植被類型,其中以川西雲杉鱗皮冷杉、高山松林為主。海拔3000一4000米的陰坡和半陰坡上為亞高山針廿十林,其中以川西雲杉林分布最廣,鱗皮冷杉林次之,森林上限在藏東南可達海拔4400米。長苞冷杉、麗江冷杉分布於本地帶的東南部,常與川西雲杉、鱗皮冷杉混交成林。在亞高山針葉林分布區的陽坡或半陽坡上,生長有大面積高山棟林。在本地帶南部,高山松林取代雲南松林,並呈成片純林。海拔約4000米陰坡或半陰坡上見落葉松林。海拔3000一4000米的陽坡或半陽坡上以灌叢為主,再上則為高山灌叢草甸植被。

主要山脈

橫斷山脈內山川南北縱貫,東西駢列,自東而西有岷山邛崍山大雪山貢嘎山沙魯里山芒康山他念他翁山伯舒拉嶺高黎貢山7條山脈。
邛崍山為強烈褶皺斷塊隆起的山地,呈南北走向,是四川盆地與青藏高原的過渡地帶,北起四川西部的阿壩縣,南至盆地邊緣的邛崍市,南北綿亘250多千米。北段的鷓鴣山、霸王山海拔分別為5257米和5551米;中段的巴郎山夾金山海拔分別為5072米和5338米;南段的二郎山最高處照壁山海拔3782米。邛崍山主峰四姑娘山(4座山峰海拔分別為5672米、5670米、6250米和5664米。)
橫斷山脈(橫斷山系)
邛崍山
大雪山(一稱折多山),中國大渡河雅礱江的分水嶺。屬於橫斷山脈。位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境內,介於大渡河和雅礱江之間,北接牟尼芒起山,南止小相嶺,呈南北走向,由北向南有黨嶺山、折多山、貢嘎山、紫眉山等。耗牛山為大雪山余脈,向南伸入涼山彝族自治州境內,南北綿延400多千米。大雪山西部為藏族分布區,東部屬漢族、藏族雜居區。
大雪山多海拔5000米以上高峰,海拔5000米以上高山有現代冰川分布,主峰貢嘎山海拔7556米,有西北山脊、東北山脊、西南山脊、東南山脊4條主山脊。屬高原氣候。大雪山為四川重要林區,是318國道川藏線所經之處,公路通過處的折多山埡口(海拔4290米)在冰川溯源侵蝕作用下形成,是從四川盆地和大渡河谷進入川西高原海拔超過4000米的第一個埡口。
橫斷山脈(橫斷山系)
大雪山
沙魯里山是四川省境最長、最寬的山系。金沙江和雅善江的分水嶺。位於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涼山彝族自治州西部,屬橫斷山脈北端中部山脈。山體呈南北走向,由北到南有雀兒山、素龍山、海子山、木拉山等。山脊海拔在5500米以上,山峰則大多超過6000米,最高峰格聶山海拔6204米。
橫斷山脈(橫斷山系)
沙魯里山
怒山是念青唐古拉山的南延部分,由西藏自治區東南進入雲南省德欽縣後,稱怒山(見圖)。怒江與瀾滄江的分水嶺。南北走向。
怒山主體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境內,南部可延至保山市境內。長達400千米,寬18~60千米,面積6462平方千米。像像族語稱為怒果,怒指怒族,果為山,意為怒族居住的山。
怒山山體可分三段:①北段。由滇藏交界的阿東格尼山至貢山丙中洛,稱梅里雪山,長約120千米,山脊線在海拔5000米左右,海拔6000米以上的高峰10餘座,主峰卡格博峰海拔6740千米,是雲南第一高峰。山頂終年積雪,雪線約在海拔4000米,有現代冰川發育,最長的明永恰冰川,冰舌下降至海拔2660米的森林帶內,斯恰冰川下降至海拔3000米。卡格博峰南側有瀑布自千米懸崖傾瀉而下,稱雨崩神瀑。②中段。由丙中洛至瀘水市六庫附近的雪蒙山,稱碧羅雪山,長200千米,山脊線在海拔4000米左右,最高峰查布朵嘎峰海拔4820米。此段山頂冬半年積雪,曾發育過古冰川,冰川地貌遺蹟普遍。③南段。雪蒙山至保山市,稱怒山,長80餘千米,山脊線下降至海拔3000千米左右,主峰道仁山海拔3655米,山體增寬,其間有漕澗、瓦窯、保山、昌寧、施甸等陷落盆地。穿越保山市南部後進入臨滄市境內,山地分成兩支,為老別山與幫馬山,為怒山山脈的余脈。山脊線海拔2500~3000米,主峰永德大雪山海拔3504米。為滇西南最高峰,也是中國大陸北緯25度以南海拔最高的山峰。
橫斷山脈(橫斷山系)
怒山群峰
高黎貢山是橫斷山脈中西側山地。位於雲南省境內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全境和保山市西部,怒江西岸,為怒江與伊洛瓦底江的分水嶺。山地北連青藏高原,南接中印半島,長440米,寬15~40千米,總面積約1200平方千米。山的主體部分南北走向。支脈在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北部,轉為南西一北東向。山脈中段為中緬界山。景頗語高黎貢為高日貢,即高黎家支的山,高黎家族為景頗族分支,山因此得名。傈僳語為曲過,意為獨龍雪山,獨龍族語為獨龍臘卡(山)。
高黎貢山整個山地大體以騰衝市東北部與瀘水市交接處為界,分為三段:①北段較高,平均海拔3500~4000米,主峰嘎娃嘎普峰海拔5128米。在貢山縣境,山體高大,頂峰常年積雪,發育有現代冰川,峰頂雪線以下分布著大面積的原始森林,為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的核心部分。②中段分布在福貢縣瀘水市騰衝市北部,平均海拔3000米,最高峰丫偏山海拔4161米。山體南北走向,狹長高聳陡峭,大部分為中緬界山,頂峰山脊一帶也被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的原始森林覆蓋,山下則為滾滾南下的怒江。怒江峽谷的主體部分,大部分出現在中段。③南段在保山市與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境內,分兩支,東支呈南北走向,經騰衝市隆陽區及龍陵縣和芒市轄至國境,山峰高度逐漸降低,平均海拔2500~3000米,最高峰大腦子峰海拔3780米。西支由騰衝北部經梁河縣盈江縣隴川縣等中北部按南西一北東向入緬甸境內。山地海拔一般在2500米以上。主峰琅壬牙山最高海拔3741米。高黎貢山建有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與小黑山省級自然保護區、銅壁關省級自然保護區、梯田等。
橫斷山脈(橫斷山系)
高黎貢山
雲嶺因山峰高聳入雲而得名。橫斷山地中寬度最大、分布面積最廣的山脈。瀾滄江和金沙江的分水嶺。在青藏境內稱大雪山和寧靜山,在雲南境內稱雲嶺。位於東經98°20'~100°10',北緯25°30'~29°17'。近南北走向,海拔一般在4000米以上,其中5000米以上的山峰約20座,高山部分終年積雪,發育有現代冰川。主峰玉龍雪山,海拔5596米,位於玉龍縣西北。山體大致可分為3支:西支基本呈南北走向,西側緊貼瀾滄江,東側北部以石鼓鎮以上的金沙江為界,南部以石鼓鎮拉瑪洛一劍川壩一洱源喬後鎮一線為界;中支主要在香格里拉市境內,西、南、東皆以金沙江為界;東支主體在麗江市和大理州境內,西以金沙江石鼓鎮沿虎跳峽至川滇交界段為界,東以程海斷裂為界。雲嶺山脈的西支和東支延伸到巍山縣彌渡縣以南,山體逐漸變寬變矮,海拔一般都低於3000米,習慣上稱這一帶的山地為雲嶺余脈,東支哀牢山,西支無量山。受瀾滄江和金沙江及其支流的強烈切割,山地垂直高差很大,北部一般1500~2500米,最大高差超過4000米。南部在1000~2000米。自然景觀雄偉壯麗,有三江併流風景名勝區、麗江玉龍雪山風景名勝區、蒼山洱海風景名勝區,建有白馬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及碧塔海、雲嶺哈巴雪山、玉龍雪山等省級自然保護區。
橫斷山脈(橫斷山系)
雲嶺

自然資源

生物資源

橫斷山脈區內條件對動植物的生存發展極為有利。植被具有古北植物區系、中亞區系、喜馬拉雅區系和印度馬來亞區系多種成份。多古植物的孑遺種屬,如喬杉、鐵杉連香樹水青樹珙桐等,特別是第三紀的古老植物種類如雲杉屬和冷杉屬種類占全國一半以上。森林資源富饒而廣布,是中國第2大林區—西南林區的主體部分。森林種類極為複雜。經濟林木和果木豐富。盛產貝母冬蟲夏草天麻大黃三七麻黃等各種中藥材。花卉種類更為繁多,尤以多種杜鵑花、報春花和山茶花為著。動物兼具東洋界西南區、古北界青藏高原區和北方華北區等多種成分,獸類、鳥類和魚類約占全國總數一半以上;珍貴稀有動物屬國家保護的有大熊貓金絲猴黑金絲猴白唇鹿、牛羚、野牛野象、長臂猿、小熊貓、班羚、林麝、雲豹、馬麝水鹿藏雪雞、綠尾紅雉、血雉等。
據估計,橫斷山區植物種類在12000種以上。橫斷山區與全國、全世界相比,植物種類分別占44.2%,5.1%,而面積分別僅約占5.2%,0.3%。橫斷山區的一些主要高山植物種類亦眾多。如杜鵑花科杜鵑屬在世界產80種,在中國產650種,其中有50種產於橫斷山區。報春花科龍膽科虎耳草科在中國的主要產區均是橫斷山區。
橫斷山區存在的東亞苔鮮植物特有屬達20個。被子植物來在橫斷山區,特有屬最為密集,約80個,中單種屬43個,少種屬29個,多種屬8個,區內被子植物特有屬占全國特有屬1/3以上。

礦產資源

橫斷山脈是中國重要的有色金屬礦產地。其中金沙江、瀾滄江和怒江成礦帶以有色金屬為主的各種礦藏多達百種以上;在雅礱江和金沙江交匯處一帶的成礦帶富含釩鈦磁鐵礦,如攀枝花地區是中國鐵礦儲量很大的地區之一,同時又是中國生產釩鈦金屬和其他有色金屬及稀有金屬的重要基地。

水能資源

橫斷山區河流眾多、河道坡度陡、海拔落差大、徑流充沛、水流急、含沙量小,是中國水能資源名副其實的富礦區,著名的南北流向的金沙江、瀾滄江、怒江及其支流蘊藏潛力巨大的水能資源。雲南、四川2省的水能資源主要集中在大渡河、雅礱江、金沙江、瀾滄江、怒江等五大流域,五大流域在2省境內共規劃的幹流大型梯級水電站總裝機容量約為1.6億千瓦。金沙江、怒江、瀾滄江、雅礱江、大渡河五大水電基地占據了全國十五大水電基地的1/3,占據了西南六大水電基地的83%。金沙江理論水電裝機容量為6225萬千瓦,占到了全國理論水電裝機容量的18%;瀾滄江3656萬千瓦,占全國理論水電裝機容量的7.2%;怒江4600萬千瓦,占全國理論水電裝機容量的7.2%;雅礱江2600萬千瓦,大渡河2250萬千瓦,金沙江、怒江、瀾滄江、雅礱江、大渡河5大流域的理論裝機容量占到了全國十五大水電基地總量的46.2%。

旅遊資源

截至2020年8月,橫斷山區A級景區共249個,其中包括5A級景區8個,占3.21%,4A級景區76個,占30.52%,3A級景區116個,占46.59%,2A級景區47個,占18.88%,1A級景區2個,占0.8%。
橫斷山脈(橫斷山系)
景區分布

歷史文化

名稱來源

“橫斷山”這一名稱緣於清末江西貢生黃懋材,當時他從四川經雲南到南亞次大陸考察“黑水”源流,因看到瀾滄江、怒江間的山脈並行迤南,橫阻斷路,而給這一帶山脈取了個形象的“橫斷山”名稱。
“橫斷山脈”一詞,最早出現於鄒代鈞撰寫的《京師大學堂中國地理講義》(1900—1901)中。20世紀50年代出現“三江橫斷區域”一說,橫斷山脈別稱眾多。劉鴻泳稱“縱貫山脈”,葛綏成稱“縱貫山系”。有些學者還賦予自然區劃名稱,如李長傅、許逸超稱“康滇縱谷山地”,周廷儒稱為“康滇平行縱谷”等,這些名稱與“橫斷山脈”涵義並非雷同,但所指區域大體相當。川滇藏接坡地區,金沙江以東屬印支摺皺帶,以西屬燕山摺皺帶或喜馬拉雅褶皺帶,形成時期有別,以橫斷山系來概括這一區域的山脈,橫斷山系的範圍,徐近之以川滇經向構造帶作為東界,橫斷山系所指區域就與李四光的“青藏滇歹字型構造體系”所在區域相吻合。
橫斷山從不是一個單獨的山脈,而是中國西南部一處劃分寬鬆的區域,現今一般界定為四川省西部、雲南北部、西藏東南部的全部地區和青海、甘肅的一小部分地區。總體面積接近100萬平方千米,核心區域面積30萬平方千米。關於橫斷山的定義,在形成統一的“七脈說”前有不同的主張。

文物古蹟

橫斷山脈是中國目前發現古猿化石地區之一,祿豐古猿化石和元謀猿人化石的發現,證明橫斷山脈是人類發源地之一。
中國西南地區考古發現與研究表明,橫斷山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與西北甘青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繫。岷江上游、大渡河上游、雅礱江下游、金沙江中游、瀾滄江上、下游等流域發現較多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如四川營盤山、劉家寨、麥坪、皈家堡、西藏卡若、雲南銀梭島等遺址。這些距今5000年至4500年的新石器文化遺存,具有明顯的西北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因素。
從甘青經由川西進入雲南乃至東南亞大陸地區的文化與人群交流在距今5000年前通過橫斷山區已經實現,它構成了西南絲綢之路的史前基礎。地處西南的橫斷山區由於特殊的地理空間與中國西北及東南亞地區之間有著密切的地緣關係、族源和文化關係。綿延分布於南北縱貫、東西駢列的橫斷山區中的西南絲綢之路構成中國西南地區溝通南北文化交流與人群交融的重要走廊,在中國西南地區對外文化交流與族群遷徙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民族文化

橫斷山區間夾雜的壩子成為少數民族的聚居區,在藏族聚集區內世居著彝族納西族白族漢族等10餘個民族,這個多民族多宗教信仰的交匯地帶仍以藏傳佛教的影響最為廣泛。
橫斷山區藏族羌族、彝族等眾多民族彼此之間存在許多共同和相似的文化因素,彼此之間存在內在的文化聯繫。從歷史坐標看,在唐以前的幾千年間一直主要為“羌人”以及與“羌人”難以分割的“氐人”,正是這一時期的“羌人”或“氐羌”族群的頻繁遷移,初步形成了民族走廊的特徵,唐以後千年間“羌人”與藏族、彝族系統的眾多族群先民共同在這一地區遷移、交融,藏羌彝民族的千年文化走廊逐漸在地理空間上顯現。
橫斷山區是中國西部歷史上藏族、羌族、彝族眾多民族先民為主體、貫穿大西北、大西南的民族遷徙通道區,為費孝通先生提出的“民族走廊”學說中具有代表性的區域之一。由於橫斷山區處於四方文化交匯之地,地理環境複雜多樣、加之高山峽谷等地形地貌阻隔,對外交通不便,民族文化和地理環境的融合和共生,形成和保留了豐富多姿、各具特色的多民族文化,是中國乃至世界上多元文化和諧共生、相互交融的典範區,同時也是中國乃至世界上自然與生態最為複雜多樣的地區之一,絢麗多姿的民族文化與雄奇秀美的自然風光交相輝映,通過歷史、民族、文化、地理的千年時空交匯,使橫斷山區成為中國乃至世界上極具民族文化特色和自然魅力的走廊地區。

保護研究

生態保護

橫斷山南段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位於四川省東南部、雲南省西北部和西藏自治區東部。優先區域總面積為133,656平方千米,涉及3個省(區)的40個縣級行政區,包括14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重點為包石櫟林、川滇冷杉林、川西雲杉林、高山松林等生態系統以及貢山潤楠金鐵鎖平當樹大熊貓滇金絲猴等重要物種及其棲息地。依據橫斷山南段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的自然地理區域分布及行政區劃,劃分為滇西北地區、川西高原與川西南高山峽谷區、藏東南3個二級分區和高黎貢山-碧羅雪山地區、雲嶺山脈地區、香格里拉地區、沙魯里山系地區、大雪山-小相嶺山系地區、涼山山系地區、藏東南地區等7個三級分區。
橫斷山脈主要自然保護區
類別
保護區名稱
省份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西藏自治區林芝市
西藏自治區昌都市
西藏自治區林芝市
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雲南省普洱市、大理白族自治州
雲南省保山市
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
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
四川省甘孜州
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
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
四川省攀枝花市
四川省綿陽市
橫斷山脈(橫斷山系)
橫斷山南段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

科學研究

1959~1962年,由中國科學院會同有關部門和單位組成南水北調考察隊著重對滇西北、川西地區進行了以南水北調為主要內容的全面綜合考察。1978年,中國科學院成都地理研究所成立山地地理研究室,重點開展橫斷山典型地區地理綜合考察和新構造問題的專題研究。1981~1983年,在中國科學院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委員會領導下,組織了中國科學院地學和生物學方面的研究所、高等院校和地方生產部門等30餘個單位,圍繞橫斷山自然地理特徵及其與高原隆起的關係、橫斷山區自然垂直地帶的結構及其規律等課題,對橫斷山區進行了全面的科學考察。這一時期相關的研究工作還包括中國科學院組織的雲南綜合考察(1956~1961年),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進行的長江上遊河谷地貌考察(1958~1962年)、配合攀登貢嘎山的高山地貌考察(1957年)、1978年開始在騰衝縣進行的遙感實驗工作、中國科學院成都地理研究所於1972年、1980年組織的多學科的考察等。這些研究揭示了橫斷山區形成和演變的過程,以及自然條件的特點及其對周邊環境的影響,為該區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提供了必要的參考依據。
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初期,雲南省地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清華大學等,開展對獨龍江流域資源環境本底與社會經濟現狀、西南國際河流區河川徑流多尺度變化特徵及水資源合理利用與生態保護、高山峽谷區人地複合系統演進、三江併流區/滇西北人居環境與國家公園體系建設規劃等系列綜合考察和研究工作,進一步查明資源環境本底和社會經濟現狀;在國際河流生態水文過程及區域回響、跨境水資源系統變化與整體水分配、流域綜合開發和協調管理決策支持系統研發、高原高山峽谷區敏感河段大規模梯級開發環境影響累積效應與生態安全綜合集成調控等方面,取得了研究新成果。

社會生活

人口

橫斷山脈是中國少數民族聚居地區,除漢族外,有藏族、彝族、納西族、怒族、傈僳族、獨龍族、普米族、白族、布依族等20多個民族。橫斷山區常住人口由2000年的1825.61萬增長到2015年2004.21萬,人口機械增長率達到6.24%,個別縣域甚至超過180%。

經濟

2000年,橫斷山區GDP總量約為724.44億元,到2015年增長為5707.71億元,十五年增長近7.9倍,年平均增長率為14.75%,遠超全國同期GDP增長平均水平;城鎮化水平不斷提升,由2000年的19.26%上升到2015年的32.53%,城鎮人口比重不斷增大。
橫斷山脈(橫斷山系)
橫斷山區區點陣圖
截至2013年,橫斷山區生產總值為4715.18億元,在全國的比重為0.83%,但是土地面積占全國的比重卻達到5.7%;單位土地的GDP產出較低,經濟較落後;同時,橫斷山區人均GDP僅為2.19萬元,低於全國平均水平(4.73萬元)。
橫斷山區是西藏地區、四省藏區、烏蒙山區、滇西邊境山區4個集中連片特困區的交匯地區,按集中連片特困區分,區內集中了74個貧困縣,占橫斷山區縣域行政單元數量的83%;按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分,全區共有49個國家級貧困縣,占橫斷山區全部縣域行政單元數量的55%。區內多數地區人口密度低,工農業生產水平較低。金沙江畔的攀枝花市是中國大型鋼鐵工業基地和重要水電基地,昌都、康定、西昌、大理、保山、麗江等均為區內重要城鎮和交通要衝,西昌是中國重要的衛星發射基地。

交通

橫斷山區主要交通幹線為:南北向213、214、108國道;東西向的317、318國道。通過山區的鐵路有成昆鐵路、昆廣大鐵路和攀枝花—格里坪支線。幹線公路有317國道、318國道、214國道、108國道、320國道,以及昆明—保山高速公路、成都—攀枝花高速公路,縣以上城鎮均有等級公路相通。嶺谷間的人行、馱運小路蜿蜒崎嶇,間有棧道、吊橋、溜索等。建有西昌青山機場、康定機場、攀枝花保全營機場、麗江三義國際機場、昌都邦達機場、大理機場、保山雲瑞機場、芒市機場等,開闢有至成都、昆明等地的航線。

地圖信息

地址: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德欽縣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