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玄

楚武悼帝一般指本詞條

桓玄(369年~404年6月19日),字敬道,一名靈寶,譙國龍亢縣(今安徽省懷遠縣龍亢鎮)人。大司馬桓溫之子,東晉權臣,桓楚開國皇帝。

形貌瑰奇,風神疏朗。博綜藝術,善於屬文。少時曾為太子洗馬。襲爵南郡公,世稱“桓南郡”。先後消滅殷仲堪楊佺期,除掉執政司馬道子父子,把持朝政大權,歷任侍中都督中外諸軍事丞相錄尚書事揚州牧,進位相國、大將軍,晉封楚王。大亨元年(403年)冬,威逼晉安帝禪位,建立桓楚,改元“永始”。在位期間,驕奢荒侈,召令急暴,百姓疲苦,朝野思亂。

永始元年(404年),遭到北府兵將領劉裕討伐,兵敗逃回江陵,遭西討義軍擊敗。試圖進入益州,被益州督護馮遷殺死,年僅三十六歲。

基本介紹

  • 全名:桓玄
  • 別名:桓靈寶、桓敬道、楚武悼帝
  • :敬道
  • 諡號:武悼皇帝 
  • 封號:南郡公、楚王(稱帝前)  
  • 年號:永始 
  • 所處時代東晉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日期:369年
  • 逝世日期:404年6月19日
  • 逝世地:江陵城外(位於今湖北省荊州市) 
  • 在位時間:403年 至 404年
  • 前任:晉安皇帝司馬德宗 
  • 繼任:晉安皇帝司馬德宗(復位) 
  • 主要成就:把持朝政、建立桓楚
  • 主要作品:《桓玄集》
  • 籍貫譙國龍亢縣(位於今安徽省懷遠縣龍亢鎮)
人物生平,早年經歷,回響王恭,奪據荊州,奪取朝權,圖謀篡位,建立桓楚,兵敗身死,主要成就,失政喪國,改簡為紙,宗教政策,人物評價,軼事典故,生而奇異,忿而殺鵝,地不能載,下筆成章,喜好裝飾,不設寒具,好為己功,尊不及祖,王朝讖言,親屬成員,父親,嫡母,生母,兄長,姐妹,妻子,兒子,個人作品,史書記載,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桓玄是桓溫的庶子,也是最小的兒子。自幼為桓溫所喜愛,晉孝武帝寧康元年(373年),桓溫去世,遺命其弟桓沖統率其軍隊,並接任揚州刺史,以時年五歲的桓玄承襲其封爵南郡公。兩年後,桓玄的服喪期滿,桓沖亦離任揚州刺史,揚州文武官員與桓沖告別,桓沖摸著桓玄的頭說:“這是你家的舊官屬呀。”桓玄聽後就掩面哭泣,眾人都對這反應感到詫異。
桓玄長大後,相貌奇偉,神態爽朗,博通藝術,亦善寫文章,對自己的才能和門第頗為自負,總認為自己是英雄豪傑。然而由於其父桓溫晚年有篡位的跡象,所以朝廷一直對他深懷戒心而不敢任用。太元十六年(公元391年),二十三歲的桓玄才被任命為太子洗馬。幾年後,出任義興(今江蘇宜興)太守,頗覺不得志,曾感嘆:“父為九州伯,兒為五湖長!”於是就棄官回到其封地南郡(今湖北江陵)。途中經過建康,拜見執政的宰相司馬道子,司馬道子酒喝多了,當著眾人的面對他說:“父親桓溫晚年想當賊,你怎么看?”桓玄嚇得跪地流汗不起。王府長史謝重為之緩頰,才結束了這尷尬場面。桓玄從此深恨司馬道子。桓玄深刻感到自己被晉廷猜忌,於是上疏訟冤,但如石沉大海,了無音訊。
桓玄住在南郡的治所,也就是荊州的治所江陵,最初荊州刺史王忱處處跟桓玄作對,對他加以壓制。
太元十七年(392年)十月,王忱病死任上,晉孝武帝打算以王恭接任,桓玄雖然對王忱不滿,但也懼怕王恭,遂派人入京賄賂孝武帝所寵信的尼姑支妙音,讓孝武帝任命被視為“弱才”的黃門侍郎殷仲堪當荊州刺史,果然孝武帝聽從妙音尼的意見,以殷仲堪出刺荊州。殷仲堪對桓玄十分敬憚,而桓玄憑藉父叔長年治理荊州的威望而專橫荊州,士民畏懼他更過於殷仲堪。殷仲堪因而與其深交,而桓玄打算藉助其軍力,亦取悅他。

回響王恭

晉安帝隆安元年(397年),尚書僕射王國寶、建威將軍王緒倚仗當權的會稽王司馬道子,因畏懼青兗二州刺史王恭,圖謀削弱各方鎮,桓玄知道王恭面對王國寶亂政有憂國之言,故此勸說殷仲堪起兵討伐王國寶,並派人聯絡王恭,推王恭為盟主。當時,殷仲堪擔憂沒有皇帝的支持,自己被眾人認為能力未達一州方伯的情況會被王國寶等人利用,終令他被調離荊州。桓玄亦利用這個擔憂勸說殷仲堪,但殷仲堪始終遲疑。不過,當時王恭原來已決定主動起兵,並聯結殷仲堪,殷仲堪此時得報,於是答應了回響王恭。不久朝廷畏懼,故殺王國寶、王緒以息事寧人,王恭亦罷兵。在此過程中,殷仲堪與桓玄始終沒有進行實質的軍事行動。
王恭舉兵以後,司馬道子憂慮王恭和殷仲堪的威脅,於是引司馬尚之司馬休之為心腹。隆安二年(公元398年),因為桓玄請求朝廷讓他任廣州刺史,而司馬道子亦忌憚他,不想他繼續盤踞荊州,於是下詔以他督交廣二州軍事、建威將軍、平越中郎將、廣州刺史、假節。桓玄受命後卻不赴任。同時司馬道子聽從司馬尚之多樹外藩,不料卻因削奪了豫州刺史庾楷都督地區而令其勸王恭再度舉兵,王恭遂於當年聯結桓玄、殷仲堪等舉兵討伐司馬尚之兄弟,桓、殷亦奉其為盟主。殷仲堪認為王恭這次肯定成功,於是積極參戰,更分五千兵給桓玄,緊隨擔任前鋒的南郡相楊佺期順江南下。楊、桓二人到湓口時,亦為討伐對象的江州刺史王愉逃奔臨川,但被桓玄派兵追獲。及後雖然庾楷大敗給司馬尚之,前來投奔桓玄,但桓玄也於白石大敗朝廷軍隊。及後雖然王恭劉牢之倒戈而敗死,但桓玄和楊佺期進至石頭,迫使司馬元顯回防京師,並命丹陽尹王愷守石頭城。不過,因為剛剛背叛王恭的劉牢之率北府軍入援京師,桓玄和楊佺期因畏懼而撤回蔡洲,繼續與朝廷軍對峙。
當時司馬道子打算利誘桓玄和楊佺期,令二人倒戈攻擊殷仲堪,於是以桓玄為江州刺史,楊佺期為雍州刺史,而殷仲堪就被貶廣州刺史。此舉令殷仲堪大怒,命桓玄和楊佺期率兵進攻建康。不過桓玄卻對這一任命十分高興,打算接受,又猶豫不決。當時殷仲堪從弟弟殷遹口中又聽聞楊佺期也決定受命,於是開始撤軍。隨著殷仲堪撤退,楊佺期部將劉系亦先行撤退,桓玄等大懼,又狼狽西退,直至尋陽(今江西省九江市)追上殷仲堪。殷仲堪既失荊州刺史,倚仗桓玄為援;而桓玄本身亦要藉助殷仲堪的兵力,故此據勢相結,殷仲堪與楊佺期因著其家世聲望,共推桓玄為盟主,皆不受朝命。朝廷見此大為恐懼,唯有下詔安撫,並讓殷仲堪復任荊州刺史,請求和解。眾人於是受命返回駐地。

奪據荊州

早在桓玄在江陵橫行時,殷仲堪親黨就已勸殷仲堪殺死桓玄,但沒得聽從。桓玄自被推為盟主後,就更加矜侉倨傲,而楊佺期就被桓玄以寒門相待,但出身弘農楊氏的楊佺期卻自以其族是華夏貴胄,一直都認為江東其他士族根本比不上他家,於是對桓玄十分不滿,更打算襲殺桓玄,可是因殷仲堪顧忌桓玄死後無法控制楊佺期兄弟才被阻止。當時桓玄亦知楊佺期想殺死自己,於是有了消滅楊佺期的意圖,更屯駐夏口,並以始安太守卞范之為謀主。
隆安三年(399年)桓玄請求擴大其轄區,而執政司馬元顯(司馬道子之子)亦想趁機離間桓玄與殷、楊二人的關係,故此加桓玄都督荊州長沙郡衡陽郡湘東郡零陵郡四郡諸軍事,並改以桓玄兄桓偉代楊佺期兄楊廣為南蠻校尉。此舉觸怒了楊佺期兄弟,楊佺期更以支援後秦圍攻的洛陽為名起兵,但皆被殷仲堪阻止。當年荊州有大水,殷仲堪開倉賑濟災民,桓玄就乘此機會起兵,亦以救援洛陽為名。當時桓玄寫信給殷仲堪,稱他要消滅楊佺期,並命殷仲堪收殺楊廣,否則會進攻江陵。桓玄襲取殷仲堪在巴陵的積糧,又向路經夏口的梁州刺史郭銓假稱收到朝廷下令命郭銓為自己前鋒以討楊佺期,故此授江夏兵予他,命他督諸軍前進。
當時桓玄密報桓偉作為內應,但桓偉遑恐,更向殷仲堪自首,於是被殷仲堪擄為人質,並命其寫信給桓玄,在信中苦勸桓玄罷兵,不過桓玄不為所動,自度桓偉必因殷仲堪優柔寡斷、常慮兒子的性格而無危險。殷仲堪亦派殷遹率七千水軍至西江口,桓玄派郭銓苻宏擊敗他;及後殷仲堪又派楊廣及殷道護進攻,桓玄再在楊口擊敗他們,直逼至離江陵二十里的零口,震動江陵。後楊佺期自襄陽來攻,桓玄一度退後避其鋒銳,但終大敗楊佺期,及後由部將馮該並追獲及殺掉他。殷仲堪出奔,又被馮該追獲,及後被桓玄逼令自殺。
桓玄年末消滅了楊佺期和殷仲堪,於是在次年(400年)向朝廷求領荊江二州刺史。朝廷下詔以桓玄都督荊司雍秦梁益寧七州諸軍事、後將軍、荊州刺史、假節;另以桓偉為江州刺史。但桓玄堅持要由自己領江州刺史,朝廷唯有讓桓玄加都督江州及揚州豫州共八郡諸軍事,領江州刺史;桓玄又以桓偉為雍州刺史,朝廷礙於當時孫恩叛亂惡化,不能違抗。桓玄於是趁機在荊州任用腹心,訓練兵馬,並屢次請求討伐孫恩,但都被朝廷阻止。
隆安五年(401年),孫恩循海道進攻京口,逼近建康,桓玄聲稱勤王起兵,實際是想渾水摸魚,於是司馬元顯在孫恩北走遠離京師後下詔命桓玄解嚴。不過,桓玄當時完全控制了其轄區,不但作出調桓偉為江州、鎮守夏口,又以司馬刁暢督八郡、鎮守襄陽,桓振、皇甫敷、馮該等駐湓口等軍事調動,更建立了武寧郡和綏安郡分別安置遷徙的蠻族以及招集的流民。朝廷曾下詔征廣州刺史刁逵和豫章太守郭昶之,亦被桓玄所留。

奪取朝權

元興元年(402年),司馬元顯下令討伐桓玄,桓玄在京的堂兄桓石生密報給他。當時桓玄已封鎖長江漕運,令東土飢乏,又因孫恩之亂未平,故以為司馬元顯無力討伐,便一直在荊州等待時機,蓄勢待發。然而收到桓石生的通報後,桓玄甚懼,打算堅守江陵。不過卞范之卻勸桓玄出兵東下,以桓玄的威名和軍力,令其土崩瓦解;反不應主動示弱於人。桓玄於是留桓偉守江陵,親自率兵東下。桓玄初仍憂他抗拒朝命,害怕手下士兵都不會為他所用,然而過了尋陽仍未見朝廷軍隊,於是十分高興,士氣亦上升,移檄上奏司馬元顯之罪。桓玄到姑孰時,派馮該等擊敗並俘獲豫州刺史司馬尚之,並奪取了歷陽(今安徽省和縣)。當時司馬元顯因畏懼,登船而未敢出兵,而劉牢之因擔憂擊敗桓玄後會不容於司馬元顯,竟與其手下北府軍向桓玄投降。桓玄逼近建康,司馬元顯試圖守城但潰敗。桓玄入京後,稱詔解嚴,並以自己總掌國事,受命侍中、都督中外諸軍事、丞相、錄尚書事、揚州牧,領徐州刺史,加假黃鉞、羽葆鼓吹、班劍二十人。
桓玄歷數會稽王司馬道子及其子司馬元顯的罪惡,流放司馬道子到安成郡,數月後桓玄更派人殺死司馬道子;又殺司馬元顯庾楷司馬尚之和司馬道子的太傅府中屬吏。桓玄圖除去劉牢之,先命他為會稽太守,令其遠離京口。劉牢之意圖反叛但得不到北府軍將領支持,於是北逃廣陵投靠廣陵相高雅之,於途中自殺。司馬休之、高雅之和劉牢之子劉敬宣於是北逃南燕

圖謀篡位

桓玄在三月攻入建康時就廢除了元興年號,恢復隆安年號,不久又改元大亨。及後,桓玄自讓丞相及荊江徐三州刺史,以桓偉出任荊州刺史、桓修為徐、兗二州刺史、桓石生為江州刺史、卞范之為丹陽尹、桓謙為尚書左僕射,分派桓氏宗族和親信出任內外職位。自置為太尉、平西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揚州牧、領豫州刺史。另外又加袞冕之服,綠綟綬,增班劍至六十人,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奏不名的禮遇。
四月,桓玄出鎮姑孰,辭錄尚書事,但朝中大事仍要諮詢他,小事則由朝中桓謙和卞范之決定。自晉安帝繼位以來,東晉國內戰禍連年,人民都厭戰不已。桓玄上台後,就罷黜奸佞之徒,擢用俊賢之士,令建康城中都一片歡欣景象,希望能過安定日子。不過很快,桓玄凌侮朝廷,豪奢縱慾,政令無常,故令人民失望。當時三吳大饑荒,很多人死亡,即使是富有的也是守著金玉財寶活活餓死家中,桓玄雖曾下令賑災,但米糧不多,給予不足,縱然會稽內史王愉召還出外尋食的饑民回去領糧,還是有很多人在道旁餓死。
另一方面,桓玄亦先後殺害吳興太守高素、竺謙之、高平相竺朗之、劉襲、彭城內史劉季武、冠軍將軍孫無終北府軍舊將,以圖消滅劉牢之領下北府軍勢力。另亦要朝廷追論平定司馬元顯殷仲堪、楊佺期的功勳,分別加封豫章公及桂陽公,並轉讓給兒子桓升及侄兒桓濬。又下詔全國避其父桓溫名諱,同名同姓者皆要改名,又贈其生母馬氏為豫章郡太夫人。
大亨元年(403年),桓玄遷大將軍,又上請率軍北伐後秦,但隨後就暗示朝廷下詔不準。桓玄本身就無意北伐,就裝作出尊重詔命的姿態停止。同年,桓偉去世,桓玄因公簡約禮儀,脫下喪服後又作樂。而桓偉一直是桓玄親仗的人。桓偉死後,桓玄孤危,桓不臣之心已露,同時全國對其有怨氣,於是打算加快篡位工作。而桓玄親信殷仲文及卞范之當時亦勸桓玄早日篡位,連朝廷加授桓玄九錫的詔命和冊命都暗中寫好。桓玄於是進升桓謙、王謐和桓修等人,讓朝廷命自已為相國,更劃南郡、南平郡、天門郡、零陵郡、營陽郡、桂陽郡、衡陽郡、義陽郡和建平郡共十郡封自己為楚王加九錫,並能置楚國國內官屬。及後桓玄自解平西將軍和豫州刺史,將官屬併入相國府。
當時桓玄的行動令原為殷仲堪黨眾的庾仄起兵七千人反抗,趁著接替桓偉的荊州刺史桓石康未到就襲取襄陽,震動江陵。不久,就被桓石康等所平定。桓玄及後又假意上表歸藩,卻又自已代朝廷作詔挽留自己,然後再請歸藩,又要晉安帝下手詔挽留,只因桓玄喜歡炫耀這些詔文,故此常常做這些自編自導的上表和下詔事件。另桓玄亦命人報告祥瑞出現,又想像歷代般有高士出現,不惜命皇甫謐六世孫皇甫希之假扮高士,最終竟被時人稱作“充隱”。而桓玄對政令執行亦無堅定意志,常改變主意,導致政命不一,改變起來亂七八糟。

建立桓楚

大亨元年(403年)十一月,桓玄加自己的冠冕至皇帝規格的十二旒,又加車馬儀仗及樂器,以楚王妃為王后,楚國世子為太子。十一月十八日,由卞范之寫好禪讓詔書並命臨川王司馬寶逼晉安帝抄寫。二十一日,由兼太保、司徒王謐奉璽綬,將晉安帝的帝位禪讓給桓玄,隨後遷晉安帝至永安宮,又遷太廟的晉朝諸帝神主至琅邪國。及後百官到姑孰勸進,桓玄又假意辭讓,官員又堅持勸請,桓玄於是築壇告天,於十二月三日正式登位為帝,並改元“永始”,改封晉安帝為平固王,不久遷於尋陽。
桓玄篡位以後,驕奢荒侈,遊獵無道,通宵玩樂。即使是桓偉下葬的日子,桓玄在日間哭喪但夜晚就已去遊玩了,有時甚至一日之間多次出遊。又因桓玄性格急躁,呼召時都要快速,當值官員都在省前系馬備用,令宮禁內煩雜,已經不像朝廷了;另桓玄又興修宮殿、建造可容納三十人的大乘輿。百姓更因而疲憊困苦,民心思變。北府舊將劉裕何無忌與劉毅等人於是乘時舉義兵討伐桓玄。
永始元年(404年)二月二十七日,劉裕等人正式舉兵,計畫在京口(今江蘇省鎮江市)、廣陵(今江蘇省揚州市)、歷陽建康四地一同舉兵。其中劉裕派了周安穆向建康的劉毅兄劉邁報告,通知他作內應,然而劉邁惶恐,後更以為圖謀被揭向桓玄報告,桓玄初封劉邁為重安侯,但後又以劉邁沒有及時收捕周安穆,於是殺害劉邁和其他劉裕於建康的內應。原於歷陽舉兵的諸葛長民亦被刁逵所捕,但劉裕等終也成功奪取了京口和廣陵,鎮守兩地的桓修和桓弘皆被殺。
劉裕率義軍進軍至竹里,桓玄加桓謙為征討都督。桓謙請求桓玄派兵攻劉裕,但桓玄畏於劉裕兵銳,打算屯兵覆舟山等待劉裕,認為對方自京口到建康後見到大軍必然驚愕,且桓玄軍堅守不出,對方求戰不得,會自動散走。不過桓謙堅持,桓玄就派了頓丘太守吳甫之及右衛將軍皇甫敷迎擊。不過二人皆在與劉裕作戰中戰死,桓玄大懼,就召見一眾會道術的人作法試圖對抗劉裕。後桓玄又命桓謙、何澹之屯東陵,卞范之屯覆舟山西,共以二萬兵抵抗劉裕。不過劉裕進至覆舟山東時故設疑兵,令敵方以為劉裕兵力眾多,桓玄得報後更派庾賾之率兵增援諸軍。然而,因為劉裕的兵眾大多是北府軍出身,故桓謙軍隊都畏懼劉裕,未有戰意,而劉裕則領兵死戰,並乘風施以火攻,終擊潰桓謙等。
在桓玄派桓謙等抵抗劉裕時,其實已經萌生離去的念頭,並命殷仲文準備船隻。桓謙等敗後,桓玄就於三月二日與一眾親信西走。桓玄當天沒有進食,隨行人員就進糙米飯給桓玄,但桓玄吞不下,年幼的桓升抱著桓玄撫慰他,更令桓玄忍不住心中悲傷。
桓玄一行一直逃到尋陽,得江州刺史郭昶之供給其物資及軍隊。後挾持晉安帝至江陵,在江陵署置百官,並且大修水軍,不足一個月就已有兵二萬,樓船和兵器都顯得很強盛的樣子。不過桓玄西奔後怕法令不能認真執行,就輕易處以死刑,故令人心離異。

兵敗身死

其後何無忌擊敗桓玄所派何澹之等軍,攻陷湓口,進占尋陽,然後與劉毅等一直西進。桓玄亦自江陵率軍迎擊,兩軍於五月十七日在崢嶸洲相遇,當時桓玄軍雖然有兵力優勢,但因桓玄經常在船側泛舟,預演敗走時的動作,於是士眾毫無鬥志,在劉毅的進攻下潰敗,焚毀輜重乘夜逃走,郭銓遂向劉毅投降。桓玄於是挾晉安帝繼續西走,拋下晉穆帝皇后何法倪及安帝皇后王神愛巴陵殷仲文當時以收集散卒為名移駐別船,並趁機背叛桓玄,迎二後回建康。
桓玄於五月二十三日回到老巢江陵馮該勸桓玄再戰,但桓玄不肯,更想投奔梁州刺史桓希。不過當時人心已離,桓玄的命令都沒有人遵行了。次日,江陵城中大亂,桓玄與心腹數百人出發,到城門時隨行有人慾暗殺桓玄,但不中,於是彼此廝殺,桓玄勉強登船,身邊人員因亂分散,只有卞范之跟隨在側。桓玄正打算到梁州治所漢中時,但屯騎校尉毛修之誘使桓玄入蜀,桓玄聽從。而當時正值寧州刺史毛璠去世,益州刺史毛璩派了侄孫毛祐之及參軍費恬等領數百人送毛璠喪至江陵,並於五月二十六日在江陵城西的枚回洲與桓玄相遇,二人於是進攻桓玄,箭矢如雨,桓玄寵信的丁仙期、萬蓋等為桓玄擋箭而死,益州督護馮遷跳上桓玄坐船,抽刀向前,桓玄拔下頭上玉飾遞給馮遷,說:“你是什麼人,竟敢殺天子?”馮遷說:“我這只是在殺天子之叛賊而已!”桓玄遂被殺,享年三十六歲。桓玄死後,堂弟桓謙在沮中為桓玄舉哀,上諡號為武悼皇帝。桓玄頭顱則被傳至建康,掛在大桁上,百姓看見後都十分欣喜。

主要成就

失政喪國

桓玄上台後,面臨東晉末年的種種亂象,也很想振作,大力整頓,但桓玄的政權代表門閥士族,不可能觸動他們自己的既得利益,所以最後沒能實行。
他即位以後,好行小惠以籠絡人心,例如他親自審訊囚犯時,不管罪刑輕重,多予釋放;攔御駕喊冤者,通常也可以得到救濟;然而他為政繁瑣苛刻,又喜歡炫耀自己,官員有將詔書中“春蒐”字誤繕為“春菟”,經辦人員即全被降級或免職。而桓玄又好遊玩打獵、興築宮殿,因此人心思變。

改簡為紙

桓玄在位時,曾頒布改簡為紙的命令。自蔡倫改進造紙術以來,紙張雖然不斷推廣使用,但國家政令仍採用簡牘。桓玄下詔:“古無紙,故用簡,非主於敬也。今諸用簡者,皆以黃紙代之。”從此以後,紙張才完全代替簡牘,成為朝廷公文的書寫載體。

宗教政策

東晉末年,佛教的勢力已相當強大。桓玄信奉道教,因此最初對佛教有所裁抑。桓玄打倒司馬道子、元顯父子、入主建康以後,就命令沙門向王者致敬,並為此與信佛的王謐反覆論辯。做了楚王以後,更是下令限制佛教,指責佛教積弊,使“天府以之傾匱,名器為之穢黷。避役鐘於百里,逋逃盈於寺廟”。但他登基為帝後,對佛教的態度發生變化,同意恢復沙門不敬王者的規矩,這是他為了爭取佛教勢力支持所致。

人物評價

  • 晉書》:①“性貪鄙,好奇異,尤愛寶物,珠玉不離於手。人士有法書好畫及佳園宅者,悉欲歸己,猶難逼奪之,皆蒱博而取。遣臣佐四出,掘果移竹,不遠數千里,百姓佳果美竹無復遺余。信悅諂譽,逆忤讜言,或奪其所憎與其所愛。”②“玄自篡盜之後,驕奢荒侈,遊獵無度,以夜繼晝。兄偉葬日,旦哭晚游,或一日之中屢出馳騁。性又急暴,呼召嚴速,直官鹹系馬省前,禁內讙雜,無復朝廷之體。於是百姓疲苦,朝野勞瘁,怨怒思亂者十室八九焉。”③史臣曰:桓玄纂凶,父之餘基。挾奸回之本性,含怒於失職;苞藏其豕心,抗表以稱冤。登高以發憤,觀釁而動,竊圖非望。始則假寵於仲堪,俄而戮殷以逞欲,遂得據全楚之地,驅勁勇之兵,因晉政之陵遲,乘會稽之酗醟,縱其狙詐之計,扇其陵暴之心,敢率犬羊,稱兵內侮。天長喪亂,凶力實繁,逾年之間,奄傾晉祚,自謂法堯禪舜,改物君臨,鼎業方隆,卜年惟永。俄而義旗電發,忠勇雷奔,半辰而都邑廓清,逾月而凶渠即戮,更延墜歷,復振頹綱。是知神器不可以闇乾,天祿不可以妄處者也。夫帝王者,功高宇內,道濟含靈,龍宮鳳歷表其祥,彤雲玄石呈其瑞,然後光臨大寶,克享鴻名,允徯後之心,副樂推之望。若桓玄之麼麼,豈足數哉!適所以乾紀亂常,傾宗絕嗣,肇金行之禍難,成宋氏之驅除者乎!④贊曰:靈寶隱賊,世載凶德。信順未孚,奸回是則。肆逆遷鼎,憑威縱慝。違天虐人,覆宗殄國。
  • 唐代某“公子”(可能是唐太宗)問:“桓玄聰明有夙智,奇才遠略,亦一代之異人,而遂至滅亡,運祚不終,何也?”虞世南說:“夫人君之量,必器度宏遠,虛己應物,覆載同於天地,信誓合於寒暄,然後萬姓樂推而不厭也。彼桓玄者,蓋有浮狡之小智,而無含宏之大德,值晉室衰亂,威不迨下,故能肆其爪牙,一時篡奪,安德治人無聞焉。以僥倖之才,逢神武之運,至於夷滅,固其宜也。”
  • 張法順:“桓玄承籍世資,素有豪氣,既並殷、揚,專有荊楚,第下之所控引止三吳耳。”
  • 王世貞:“自昔倚馬占檄,橫槊賦詩,曹孟德、李少卿、桓靈寶、楊處道之外,能復有幾?自非本色故足貽姍。”
  • 李慈銘:“玄驕淫狂豎,絕無才能,乘晉不綱,反覆得利,竟行篡竊,旋致殲夷。觀其行事,昏惰恆怯,鄙陋詐偽,不特羿、卓所羞稱,亦為殪、莽所不取,晉之豺狼,桓之梟獍,不祥莫大,厲氣所鐘,而猶夸其誕生,詫其奇異。蓋以當日桓氏門客如王、謝之徒,妄相造飾,而玄又小有文藻,自稱名士。篡立以後,卞、殷醜類,導諛獻媚,作此禎符,以偽孽之盜乾,比賊莘之降瑞,豈知燕卵本可吞之物,大星非下咽之需,史臣載之,無識甚矣!”
  • 蔡東藩:①“桓玄才智,不及乃父,徒乘晉室之衰,遍樹族黨,竊人家國,彼方以為人可欺,天亦可欺,篡逆詐奪,任所欲為,庸詎知冥漠之中,固自有主宰在耶?蓋觀於逆風之阻,御座之傾,而已知天意之誅玄矣。”②“桓玄無赫赫之功,足以名世,但乘會稽父子之亂政,闖入建康,竊取大位,其為輿情之不服也可知。劉裕、劉毅、何無忌等,奮臂一呼,玄即敗潰,始則猶挾安帝為奇貨,及一失所挾,即被誅於枚回洲。計其僭位之期,不過半年,其亡也忽,誰曰不宜?”
  • 余嘉錫:①“桓玄之為人,性耽文藝,酷愛書畫,純然名士家風,而又暴戾恣睢,有同狂狡。蓋是楊廣趙佶一流人物,但彼皆帝王家兒,適承末運;而玄乃欲為開國之太祖,為可笑耳。”②“桓玄飛揚跋扈,包藏禍心,蜷伏爪牙,觀釁而動。”
  • 呂思勉:“桓玄乃一妄人,晉書言其謬妄之跡甚多,庸或不免傅會。然其縱侈,好虛名,喜佞媚,不知政理,雖稍負雄名,而實則怯懦,要非誣辭也。玄之叛逆,不過當時裂冠毀冕之既久,勢所必至,無足深異。晉室自東渡以後,上下流即成相持之局,而上流之勢恆強,朝廷政令之不行,恢復大計之受阻,所關匪細,至桓玄敗而事勢一變矣。”
  • 田餘慶:“桓玄沒有汲取王敦事件的教訓,走得太遠,竟輕易地取代東晉,獨占權力,使自己陷於孤立,以致失敗。”

軼事典故

生而奇異

據說桓玄出生時,有光照亮房間,占卜者都感到奇異,故得桓玄小名靈寶。《異苑》則記載說桓玄出生時光芒滿室,有個善於占卜的人說:“此兒生有奇耀,宜目為天人。”並取名為“神靈寶”。桓溫嫌他取的名字有三字,便減去“神”一字,名曰“靈寶”。史學家周一良認為,桓玄的名字有“道”、“靈寶”等字眼,是桓氏其信奉天師道的標誌。

忿而殺鵝

桓玄小時,與一眾堂兄弟斗鵝,但桓玄的鵝總是不及堂兄弟強,十分不忿。於是有一晚到鵝欄殺死了堂兄弟們的鵝。天亮後家人都驚駭不已,以為發生了怪事,向桓沖報告。桓衝心知是桓玄作的,一問,果然如此。

地不能載

桓玄稱帝後入宮,坐上龍床上,突然龍床破爛了,眾人見此皆失色,殷仲文奉承說:“陛下您聖德深厚,大地也不能承受了。”這話令桓玄十分高興。

下筆成章

桓玄擅寫文章,可從其事跡中看到。王恭死後,桓玄曾登江陵城南樓,說:“我現在想為王孝伯作悼詞。”吟嘯良久後就下筆,很快就寫好了。
桓玄消滅殷仲堪、楊佺期後,荊州刺史府、江州刺史府、後將軍府、七州都督府、南郡公府皆來賀,五個版牘一同進入,桓玄見版至使即答,皆美而成章,並不揉雜。

喜好裝飾

桓玄喜好裝飾和書畫,在擊敗司馬元顯後,桓玄遷鎮姑孰,就大築城內官府,建築物和假山水池等都十分壯麗。另又曾以輕舟載著他的書畫、服飾和玩物,有人因而勸諫他,桓玄竟說這些東西應該隨身,而且稱當時兵凶戰危,若發生問題就可以很快運走。眾人聽後都笑他。

不設寒具

桓玄喜歡收藏書畫,也特別珍惜書畫。每當有客人來訪時,他就出示自己收藏的書畫給他們炫耀。有客人吃了桓玄招待他們的寒具後,沒洗手就觸摸這些書畫,使書畫沾了油汁。桓玄很不高興,此後會客再也不設寒具。後人遂以“桓玄寒具油”的典故代指觀賞書畫。

好為己功

桓玄因劉裕討伐而西走江陵時,就於道上作《起居注》,內容都是他抵抗劉裕義軍的事,自稱自己指揮各軍,算無遺策,只因諸將違反其節度才兵敗,是非戰之罪。由於桓玄專心寫《起居注》,所以都沒閒暇時間和群下商議對策。寫成後桓玄就將《起居注》宣示遠近。

尊不及祖

桓玄尊崇其父桓溫,故在篡位稱帝後就追尊桓溫為“宣武皇帝”,太廟都只供奉他,卻沒有追尊祖父桓彝或以上的祖宗。故及至桓玄遭受劉裕義軍來勢洶洶的進攻時,曹靖之稱其令晉室神主流離飄泊以及追尊不及祖父觸怒神明,令桓玄很是恐懼忿怨。史學家田餘慶考證認為,桓玄的祖上很可能就是三國時被司馬懿誅三族的桓范,其漏網之子孫桓楷、桓顥等到風頭過後,才出仕晉朝,桓玄代晉之後,亦不願揭示桓氏家族歷史的真相,仍然諱莫如深”,所以才尊不及祖。

王朝讖言

據說,元興年間衡陽有母雞變成雄雞,八十日後雞冠卻萎縮了。後來桓玄建立楚國,衡陽郡亦在十郡以內,而自桓玄即位至敗走建康,也大約是八十日。當時亦有童謠:“長乾巷,巷長乾,今年殺郎君,後年斬諸桓。”郎君即司馬元顯,司馬元顯於元興元年(402年)被殺,桓氏則於元興三年(404年)因桓玄敗死而遭誅殺。

親屬成員

父親

桓溫,東晉時期政治家、軍事家、書法家、權臣。

嫡母

司馬興男,桓溫正妻,南康公主晉明帝之女。

生母

馬氏,後追贈為豫章公太夫人。

兄長

桓熙,桓溫長子,初被立為世子,但因才能不高,桓溫將兵眾都交給桓沖。桓溫臨死時他曾與桓濟和桓秘謀殺桓沖,失敗後被徙至長沙。
桓濟,與桓熙謀殺桓沖失敗,被徙至長沙。妻子為新安公主司馬道福
桓歆,封臨賀公。
桓禕,愚笨,五穀不分。
桓偉,東晉將領,官至安西將軍、領南蠻校尉、荊州刺史、使持節督荊益寧秦梁五州諸軍事。

姐妹

桓伯子,桓溫二女,嫁王愷
桓氏,桓溫女,嫁王敬弘
桓氏,桓溫女,嫁殷仲文

妻子

劉皇后劉喬曾孫女。

兒子

桓升,桓玄子,封豫章王,桓玄死後亦被捕,於江陵被殺。

個人作品

桓玄酷愛書畫藝術,他看到別人藏有法書名畫,都想據為己有,他篡位以後,更是把晉朝皇室收藏的書畫全部收入囊中。當初劉牢之派其子劉敬宣來降時,桓玄就是用書畫來招待他們。而著名畫家顧愷之也與桓玄頗有交情,他曾給桓玄寄了一箱自認為畫的比較好的作品,桓玄打開箱子後加以觀摩整理,奉為至寶。對於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的書法作品,桓玄更是愛不釋手,“乃撰二王紙跡雜有縑素正行之尤美者,各為一帙,常置左右”。桓玄本人也堪稱是一代書法家,尤工草書。他自比王羲之,但“議者未之許,雲可比孔琳之”。庾肩吾書品》將桓玄的書法與羊欣衛夫人等十五人列為中之上品,評其書“筋力俱駿”。李嗣真《後書品》則列之為中中品,評其書曰:“桓玄如驚蛇入草,鑽鋒出匣。”竇臮述書賦》云:“敬道耽玩,銳思毫翰。依憑右軍,志在凌亂。草狂逸而有度,正疏澀而猶憚。如浴鳥之畏人,等驚波之泛岸。”遺憾的是,桓玄並無任何書法作品流傳到今天,而他所收藏的書畫,也在跟著他潰逃時不知所蹤(一說都被投於長江)。
桓玄還擅長作詩文,史載桓玄“哀樂過人,每歡戚之發,未嘗不至嗚咽”,頗具詩人氣質。他在敗走過程中自撰《起居注》,傳為佳話。他留下《桓玄集》二十卷,並注《周易·繫辭》二卷,他的到隋唐時猶存,但今已亡佚。清人嚴可均全晉文》中輯有其文章三十五篇,今人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存其《南林彈詩》、《登荊山詩》二首。

史書記載

《晉書 卷九十九 列傳第六十九》
《魏書·卷97列傳第八十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