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信息
梅州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梅州市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2021—2035年)》的通知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管委會),市府直屬和中央、省屬駐梅各單位:
現將《梅州市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2021—2035年)》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實施。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請徑向市交通運輸局反映。
梅州市人民政府
2024年5月27日
全文
梅州市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2021—2035年)
梅州市人民政府 2024年5月
目 錄
一、規劃基礎
(一)發展現狀
(二)形勢要求
(三)運輸需求
二、總體要求
三、構建高效率綜合立體交通網主骨架
(一)廈梅廣通道
(二)龍梅深通道
(三)贛梅汕通道
(四)粵北生態發展走廊
(五)粵東沿江出海走廊
四、構建暢達互聯的綜合立體網路
(一)建設多層次的軌道交通網
(二)構建外聯內暢的幹線公路網
(三)構建通江達海的內河航道網
(四)建設普惠高效的郵政快遞網
(五)建設綜合集約的能源管道網
五、構建高效便捷的綜合交通樞紐群
(一)鐵路主導的綜合交通樞紐
(二)高效便捷的公路運輸樞紐
(三)重塑現代化高效內河港口
(四)布局完善的航空樞紐體系
六、推進綜合交通融合發展
(一)綜合交通方式一體化融合發展
(二)綜合交通區域一體化融合發展
(三)推進交通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
(四)交通網與信息網、能源網融合發展
(五)綜合交通運輸體制機制一體化融合
七、推進綜合交通高質量發展
(一)強化安全保障
(二)推進智慧發展
(三)推進綠色發展和人文建設
(四)提升治理能力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協調
(二)強化實施管理
(三)加強資金保障
(四)加強人才保障
我市地處粵閩贛三省交界處,是全國革命老區重點城市,廣東省唯一全域原中央蘇區的地級市。為落實國家、省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相關要求,貫徹落實省委“1310”具體部署,實施“百千萬工程”等重大戰略,圍繞建設蘇區融灣先行區的戰略任務,推進交通運輸高質量發展,更好發揮交通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支撐引領作用,我市編制了《梅州市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本規劃範圍為梅州市域,統籌考慮與粵港澳大灣區及其他周邊地市、區域的連線。規劃對象涵蓋鐵路、公路、水運、民航、管道和郵政,以及未來可能出現的新型交通運輸方式,以發展區域交通為重點內容。規劃基期為2020年,規劃期限為2021—2035年,遠景展望到本世紀中葉。
一、規劃基礎
(一)發展現狀。
近年來,我市圍繞振興發展的主題,聚焦交通基礎設施薄弱環節,全力加快綜合交通建設,以高速公路、鐵路為骨架,民航機場為節點,普通國省幹線為骨幹,農村公路為脈絡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初具規模,有力支撐我市經濟社會的穩步發展。
⒈綜合交通網路逐步完善。
隨著梅汕高鐵的通車運營,梅州正式接軌國家高鐵網路。截至2022年,全市鐵路通車總里程318公里,其中高速鐵路71.8公里,普速鐵路246.2公里。全市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20841公里(全省第二)。其中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752公里(全省第五),大豐華高速豐順至五華段、大潮高速(含大漳支線)、梅平高速、梅州東環高速、興汕高速(含畲江支線)等項目相繼通車。國省道總里程達到3117公里(全省第一),農村公路里程16972公里。基本實現二級公路“縣縣通”,三級公路“鎮鎮通”,率先實現“村村通”“組組通”全覆蓋,行政村實現了村村通水泥路、村村通客車,100人(20戶)以上自然村實現100%通硬化路,具備條件的建制村通雙車道比例達到75.7%。梅縣區、興寧市、蕉嶺縣、五華縣、梅江區成功創建“四好農村路”省級示範縣,是全省示範縣最多的地市。
⒉綜合交通樞紐體系不斷健全。
鐵路樞紐體系不斷完善,目前梅州西站已開通廣州、深圳、珠海、廈門、武漢等城市的直達線路,2019年隨著梅汕高鐵開通,鐵路客運量增長迅猛達到76%,鐵路傳送量140.8萬人次,2020年受疫情影響全社會客貨運量總體下滑,但鐵路客運仍有小幅增長,2021年達到149.9萬人次。梅州梅縣機場作為支線機場的服務保障能力不斷加強,先後開通往北京、上海、廣州、深圳、西安、鄭州、長沙、珠海、海口、重慶、湛江、荷澤等城市的航線,2019年旅客吞吐量創歷史新高達到67.3萬人,2022年因疫情影響下降至19.1萬人。
⒊運輸服務保障能力逐步增強。
綜合運輸能力和效率持續提高,運輸裝備發展水平不斷提升,圓滿完成重大節假日運輸任務,有力保障人民民眾日常出行和貨物流通。2021年全市客運總量534萬人次,受私家小汽車普及、網約車、高鐵開通等多重影響,公路客運下降趨勢明顯,僅有339萬人次。貨運需求持續旺盛,公路貨運量11207萬噸、鐵路貨運量603萬噸,較2015年分別增長6.6%和34.2%。民用汽車增長迅速,全市民用汽車總量68.6萬輛,其中私人小汽車40.5萬輛,自2010年以來年均增速達到19.8%。城區每萬人擁有公車12.6標台,公交出行占機動化出行比例達到16.9%,公交出行滿意度達到75.8%,在粵北地區均居於前列。快遞進村服務覆蓋率達到100%,基本實現快遞服務“村村通”。
總體上,我市交通運輸發展已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但整體發展依然是全而不強,對照國家、省相關重大發展戰略,與滿足人民民眾對美好生活嚮往的需求和支撐梅州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相比,我市交通運輸發展仍然存在一些突出問題。
一是粵閩贛交通樞紐能級有待提升。梅州是粵港澳大灣區與長三角地區快速連線的重要節點,但在高速鐵路方面僅有南向的梅汕高鐵,西融大灣區、北通長三角、東連海西區的高速鐵路網路未完全打通,梅州的鐵路樞紐功能仍未能充分顯現。出省出市高速公路通道有待完善,對梅州實施融灣入海戰略支撐能力仍顯不足,銜接贛閩地區的高速通道仍有待織密,與大灣區聯繫的通道主要由汕湛高速承擔,尤其是節假日擁堵現象明顯,區域路網暢通保障能力不高。沿江出海水運大通道未暢通,韓江—汀江航道作為粵東地區的唯一出海航道,目前全線仍為五級航道,內河航道等級較低,港口設施不完善,梅州港發展總體滯後。民航發展競爭力不強,對政策依賴性較高,尤其是近年來由於民航資金補貼不足,航線缺乏價格優勢和競爭力,航線資源逐漸收窄,同時梅州梅縣機場位於城區範圍,與城市發展的相互制約矛盾日益顯現。
二是市域交通網路不夠完善。市域高速公路網路布局不夠完善,平遠、蕉嶺、大埔、豐順等相鄰縣之間未實現高速公路直接連通,縣際出行仍需繞行,時效性較差;豐順東部、梅縣北部、五華西部、興寧北部等地區仍存在高等級公路覆蓋盲區。普通公路網結構有待最佳化,低等級公路比重較大,其中三級以下公路里程17792公里,占普通公路比重為86.3%。幹線公路城鎮化問題突出,部分幹線公路穿越城市建成區、圩鎮路段,存在交通擁擠、通行效率低、安全隱患高等問題。中心城區對外交通銜接不夠高效,城區外環快速路未成形。
三是綜合交通運輸服務亟待升級。運輸結構不合理,大宗貨物運輸方式主要以公路運輸為主,鐵路運輸比例較低,公鐵聯運、公水、鐵水聯運等多式聯運發展較慢,物流總體成本較高,大容量、長運距、多批次的鐵路運輸優勢未能有效發揮。受高鐵、網約車等新型交通出行方式的影響,公路客運量出現急劇下降,公路客運行業亟需轉型升級。新能源基礎設施滯後,充電樁、充電站等新能源配套設施不足。
(二)形勢要求。
未來一段時期是梅州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關鍵時期,也是加快建設蘇區融灣先行區、推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落實“百千萬工程”的關鍵階段。交通運輸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動脈系統,既要抓住機遇乘勢而上,也要迎接挑戰更好地發揮先行和支撐作用。
⒈融“雙區”、連閩贛,要求加快構建“西融、東聯、北拓、南暢”的交通大格局,支撐梅州加快建設蘇區融灣先行區。國家出台《支持梅州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加快振興發展總體方案》,梅州成為廣東省繼橫琴、前海、南沙之後又一國家級平台。建設贛閩粵原中央蘇區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振興發展先行區是梅州當前的首要任務,要充分發揮“蘇區+灣區”政策疊加優勢,凸顯梅州作為連線大灣區與海西區、汕潮揭沿海都市圈與贛南閩西內陸腹地之間聯通拓展必經節點和“橋頭堡”地位作用,增強梅州交通“西融、東聯、北拓、南暢”能力,構建完善互聯互通交通基礎設施網路,實現“灣區+蘇區”聯動發展,為加快建設蘇區融灣先行區提供有力支撐。
⒉交通強國建設和交通強省建設加快推進,對我市加快補齊“短板”,增強發展優勢,鞏固區域性交通樞紐地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設交通強國是黨中央立足國情、著眼全局、面向未來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支撐,是新時代做好交通工作的總抓手。2021年9月,省委、省政府召開廣東交通強省建設大會,對推進交通強省建設工作進行全面部署、推動落實,要求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交通運輸工作的新形勢新要求,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把握好“先行官”的定位、綜合交通的方向、效益評估的標準、安全發展的底線,高質量推進交通強省建設。梅州地處粵港澳大灣區和海西區、長三角等三大經濟區的重要連線點上,也是汕潮揭沿海都市圈與贛南閩西內陸腹地的重要聯接紐帶,要積極發揮粵閩贛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作用,加快補齊交通基礎設施短板,鞏固提升既有區位優勢,為交通強省和交通強國建設貢獻梅州力量。
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要求推動交通運輸高質量發展。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實現高質量發展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本質要求。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主題,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統籌考慮鐵、公、水、空、管、郵等多層次、綜合性交通運輸方式,謀定梅州市綜合運輸通道布局、描繪好綜合立體交通網路、布局好綜合交通樞紐,推進各種交通運輸方式融合發展、一體銜接;統籌交通運輸發展存量和增量,在綜合交通樞紐、綠色交通、智慧型交通、聯程聯運和多式聯運等重點領域持續發力,以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推動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有效提升,形成系統性、體系性發展路徑,為梅州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⒋服務鄉村振興、實現共同富裕,要求交通運輸提供堅實保障。要致富,先修路;要幸福,修好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交通運輸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圍繞服務鄉村振興戰略,以交通設施網路一體化、客貨運輸物流體系暢通推進城鄉交通互聯互通、融合發展,精準補齊農村地區交通發展短板,推動交通項目更多向進村入戶傾斜,形成支撐交通強省試點的“四好農村路”梅州模式,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助力農業農村現代化、實現共同富裕提供堅強的農村交通運輸保障。
⒌人民民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斷發展,要求建設人民更加滿意的交通。交通關係國計民生,服務千家萬戶。人民民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體現在交通運輸方面就是要實現“行得了”到“行得好”、“運得出”到“運得暢”,不斷滿足人民民眾更加優質、個性化、多樣化的美好出行需求。要著力推動交通運輸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著力提供更加便捷高效智慧的交通服務,落實“碳達峰”“碳中和”新要求,倡導更加綠色的出行方式,關注人口老齡化趨勢,更加注重交通的人文建設,讓交通更加有“溫度”。
(三)運輸需求。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和新型城鎮化的深入推進,梅州的城市功能將逐步完善,未來人口規模、年齡結構、空間分布及出行需求將發生明顯變化,人口外溢情況也將得到緩解。根據既有經濟社會相關規劃,結合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情況,預測到2035年,梅州市城鎮化率達到65%,常住人口將達到450萬人左右。客貨運輸總量、結構及空間分布也將發生顯著調整。
⒈客運需求分析。
全社會客運需求持續增長。2035年,全市旅客出行總量(含小汽車出行量)將達到14465萬人次,年均增速為3.95%。隨著居民出行偏好發生變化,個性化出行需求逐漸增長,客運出行結構將發生顯著變化,鐵路與小汽車需求顯著提升,公路營運性客運需求進一步最佳化。
未來客運結構將從以公路為主導方式,逐漸轉變為以公鐵為主導方式。預計公路營運性客運量將逐步回升,從2021年的339萬人增長至2035年1238萬人,其次小汽車客運需求將持續增長,2035年將達12139萬人;隨著鐵路基礎設施建設的不斷完善,鐵路客運需求持續增長,2035年增長至767萬人,逐步成為客運出行的主導方式之一;2035年水路客運達21萬人,航空客運達200萬人,客運結構將不斷最佳化。
表1 梅州市綜合客運量預測表(萬人)
註:公路客運量為營運性客運量,小汽車客運量為高速公路、國省道的小汽車客運量。
⒉貨運需求分析。
全社會貨運需求平穩增長。預計2035年,梅州市貨運需求將達到約22211萬噸,年均增速為4.61%。隨著貨運鐵路的逐步建設、航道的擴能升級與港口的功能提升的實施,貨運結構將進一步最佳化調整。
未來貨運結構將從以公路為主導,逐漸轉變為以公鐵為主導、水運共同分擔的貨運結構。2035年公路貨運增長至15878萬噸,年均增速2.52%;鐵路貨運和水運貨運顯著增長,至2035年鐵路貨運需求達4586萬噸、水運貨運達1747萬噸,占比分別為20.65%、7.87%;航空貨運達到1000噸。
表2 梅州市貨運量預測表(萬噸)
註:鐵路貨運量為到發總量。
二、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交通運輸工作重要論述和對廣東系列重要講話、指示批示精神。緊抓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交通強國、交通強省等重大機遇,貫徹落實省委“1310”具體部署,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等重大戰略,以高質量發展為牽引,以服務大局、統籌協調、綠色低碳、安全可靠、智慧創新為導向,加快構建綜合立體交通體系,支撐梅州建設交通強市,建設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打造贛閩粵原中央蘇區“融灣入海”重要支點和服務國內大循環節點城市,為梅州建設蘇區融灣先行區發揮交通先行作用。
至2035年,全面建成安全可靠、便捷順暢、經濟高效、綠色集約的高質量綜合立體交通網,基本形成“西融、東進、北拓、南暢”的全方位對外開放綜合交通格局,打造贛閩粵原中央蘇區“融灣入海”重要支點和服務國內大循環節點城市。基本實現“1122”出行交通圈和“123”快貨物流圈,粵閩贛區域性樞紐城市的區位能級顯著提升,有力支撐梅州建設蘇區融灣先行區。
(“1122”出行交通圈:市域1小時交通圈,至汕潮揭都市圈1小時通達,至粵港澳大灣區主要城市2小時內通達,至海西經濟區主要城市2小時通達;“123”快貨物流圈:快遞貨物省內1天送達、國內及東南亞主要城市2天送達、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達。)
——高水平交通網路。
統籌鐵路、公路、水運、民航等方式,形成全方位聯動的大容量、快速度、高效率、優品質的綜合立體交通網路,實體線網總規模約2.4萬公里,其中高速鐵路營運里程386公里,普速鐵路411公里,基本實現縣縣通高鐵(動車),公路通車總里程2.3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約1000公里),內河高等級航道里程81公里。
——高品質運輸服務。
基本實現綜合客運樞紐10分鐘換乘,城區(縣城)15分鐘上高速、鎮(街)30分鐘上高速,城區(縣城)20分鐘進高鐵站,市縣30分鐘通達,縣縣60分鐘通達。民航旅客吞吐量突破200萬人次;鐵路客運到發總量767萬人次,貨運到發總量達到4586萬噸。
——高質量發展體系。
精品建造和精細管理深入推廣,抵禦自然災害和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顯著提高。現代信息技術深入套用,數字交通體系基本建成。綠色集約的客貨運輸網路全面構建,交通能源動力系統更加清潔、高效,交通發展與生態空間更加協調。資源空間利用更加集約高效,交通融合深度和廣度邁上更高水平。人文交通建設深入推進,特殊人群出行便利程度和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
展望2050年,建成高質量、高效率、高品質的現代化綜合立體交通網,綜合交通運輸全面實現數位化、智慧型化、一體化發展,形成“人享其行,物優其流”的客貨交通圈,建設人民滿意、保障有力、全省前列的交通強市,為梅州蘇區全面振興、共同富裕提供有力支撐。
表3 梅州市綜合立體交通網高質量發展指標表
註:帶“*”為省指標,可根據上級下達指標調整。
表4 梅州市綜合立體交通網布局指標表
三、構建高效率綜合立體交通網主骨架
立足“一區兩城”戰略定位,發揮梅州東接海西經濟區,西臨粵港澳大灣區的區位優勢,在貫徹落實國家綜合立體網“六軸七廊八通道”和廣東省“三橫六縱兩聯”的通道總體布局下,結合梅州自身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構建“三通道兩走廊”的綜合立體交通格線局,為梅州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撐和引領作用。
(一)廈梅廣通道。
是“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主軸廊帶國家沿海通道(複線)組成部分,也是廣東省綜合立體交通網滬廣—西江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市域內部串聯大埔、梅州城區、興寧、五華,對外西向連線粵港澳大灣區(廣州都市圈),通往河源、東莞、廣州、佛山等地區,東向連通海西經濟區(廈漳泉都市圈),串聯福建漳州、廈門、泉州等地區。
(二)龍梅深通道。
是國家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主軸在梅州市的深化落實,是深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贛閩粵原中央蘇區先富帶後富、實現共同富裕的實踐之路。在市域內部串聯蕉嶺、梅州城區、五華,對外西向連線粵港澳大灣區(深圳都市圈),串聯深圳、惠州、汕尾、深汕特別合作區等,東向連通海西經濟區(閩西地區),可通往龍巖、三明,輻射尋烏、瑞金等地區。
(三)贛梅汕通道。
是廣東省粵東北上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市域內部串聯平遠、梅州城區和豐順,對外往北聯繫贛州、吉安及以北的大南昌都市圈,南向連通汕潮揭都市圈通往汕頭、揭陽,是粵東地區北拓腹地的重要通道,也是內陸地區南下出海對接汕頭港、揭陽港等沿海港口的重要通道。
(四)粵北生態發展走廊。
該通道為北部橫向通道,市域內部串聯平遠南部、興寧北部。對外可通往河源、韶關及清遠等粵北地區,往西延伸至湖南郴州、廣西賀州等地區。
(五)粵東沿江出海走廊。
該通道直接聯繫潮州港,是粵東及贛南、閩西等內陸地區經梅州通往潮州港便捷出海的重要通道。
圖1 梅州市綜合運輸通道布局圖
|
廈梅廣通道 串聯城市:梅州(大埔、興寧、五華)、廣州、惠州、河源、漳州、廈門。 鐵路組成:梅州至龍川高鐵、梅州至漳州高鐵、廣梅汕鐵路。 公路組成:汕湛高速、長深高速、大豐華高速大埔至豐順段、大豐華高速豐順至五華段、五華至紫金高速、大漳高速等。 龍梅深通道 串聯城市:梅州(蕉嶺、五華)、深圳、惠州、汕尾、龍巖。 鐵路組成:梅州至武平鐵路、梅州至汕尾鐵路、蕉嶺貨運鐵路專用線、梅坎鐵路。 公路組成:濟廣高速、長深高速、五華至惠東高速、梅縣至永定(上杭)高速、梅龍高速、平武高速等。 贛梅汕通道 串聯城市:梅州(平遠、豐順)、揭陽、汕頭、贛州、吉安、南昌。 鐵路組成:瑞梅鐵路、梅汕高鐵、廣梅汕鐵路。 公路組成:汕昆高速、梅汕高速、濟廣高速、梅平高速、G35濟廣高速興寧至尋烏(複線)、豐順至揭陽高速等。 粵東沿江出海走廊 串聯城市:梅州(豐順縣、大埔縣)、潮州。 鐵路組成:大埔至潮州港疏港鐵路。 公路組成:大潮高速、梅潮高速、平蕉大高速等。 航道組成:韓江三河壩至潮州港航道。 粵北生態發展走廊 串聯城市:梅州(梅縣區、興寧市)、河源、韶關、清遠。 公路組成:長深高速、梅河韶高速等。 |
四、構建暢達互聯的綜合立體網路
(一)建設多層次的軌道交通網。
加快高速鐵路建設。構建融灣出省的高速鐵路大格局,完善粵港澳大灣區經梅州往海西經濟區的大通道建設,打造西向快速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東向緊密銜接海西經濟區、長三角城市群,北向強化粵閩贛通道聯繫,南向聯動沿海經濟帶發展的“十字型”的高速鐵路網,全面提升梅州鐵路交通樞紐能級。
向西往粵港澳大灣區,建成梅州至龍川高鐵,積極謀劃梅州至汕尾高鐵,實現梅龍高鐵—廣河高鐵、梅汕高鐵—廣汕高鐵(深汕高鐵)2條高鐵大通道直達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地區。向東往海西經濟區,建成梅州至武平鐵路,實現國家高速鐵路區域連線線龍(岩)龍(川)鐵路的全線貫通;加快推動梅州至漳州高鐵規劃研究,構建形成新的高鐵出省通道,全面打通粵港澳大灣區與海西區、長三角的高鐵通道,向東北往閩浙方向可通過杭廣通道直達杭州。向西北往贛南及華中方向,加快推進梅州至贛州高鐵的規劃研究工作,爭取將梅贛高鐵納入“八縱八橫”的廈渝通道構建形成廈汕渝通道,打通華中地區經贛南、梅州連線東南沿海潮汕地區的出海新通道。向南往汕潮揭都市圈,結合粵東城際及揭陽潮汕機場等對梅汕客專運能方案進行充分的研究利用。
加快普速鐵路建設。加快構建“十字型”普速鐵路網,提升梅州幹線鐵路貨運保障能力,強化普速鐵路的貨運功能。全力推進瑞金至梅州鐵路建設,打通汕潮揭地區經梅州北上與贛南、瑞金等內陸地區的聯繫通道。加快廣梅汕鐵路電氣化升級改造,打通廣梅汕鐵路龍川至汕頭龍湖南段的電氣化瓶頸。謀劃推進鐵路集疏運和貨運樞紐基礎設施建設,積極實施公鐵、鐵海等多式聯運,推動鐵路專用線接入重點港區、大型物流園區、工礦企業,打通鐵路運輸“最後一公里”,重點加快蕉嶺貨運鐵路專用線、大埔至潮州港疏港鐵路的規劃建設,構建粵東沿海地區經梅州北上拓展的貨運通道。
謀劃推動市域(郊)鐵路發展。補齊梅州軌道交通短板,高效利用鐵路廊道,盤活既有鐵路站場資源,在廣梅汕鐵路電氣化升級改造的基礎上,積極探索梅州至揭陽市域(郊)鐵路的可行性,兼顧城市軌道和貨運鐵路的功能,強化梅州主城區與梅州南部地區的聯繫,改善沿線地區的交通出行條件和投資環境,為城市擴容提質提供交通基礎,同時實現與粵東城際鐵路高效銜接,進一步強化與汕潮揭都市圈的聯動發展。
|
“十字型”高速鐵路網: 一橫:梅州至龍川高鐵+梅州至漳州高鐵 一縱:梅州至武平鐵路+梅汕高鐵、梅州至汕尾高鐵 “十字型”普速鐵路網: 一橫:廣梅汕鐵路、梅坎鐵路 一縱:瑞梅鐵路、梅州至潮州港疏港鐵路、蕉嶺貨運鐵路專用線 |
(二)構建外聯內暢的幹線公路網。
構建“二環十四射三加密”高速公路網。以《國家公路網規劃》《廣東省高速公路網規劃(2020—2035年)》為指引,規劃形成“二環十四射三加密”高速公路網,進一步加強與粵港澳大灣區、海西經濟區及汕潮揭地區交通廊道的“硬聯通”。積極落實並最佳化潮州至南昌、泉州至梅州國家高速公路在梅州境內線位布局,加快推動平武高速、大豐高速、平蕉大高速公路建設。完善高速公路出省通道建設,積極推動梅縣至永定(上杭)高速公路開工建設,開展G35濟廣高速興寧至尋烏段(複線)前期工作爭取納入上級規劃,強化毗鄰省份高速公路互聯互通,支撐省際邊界重點產業平台建設。強化與周邊地市互聯互通,完成汕梅(汕昆)高速改擴建,擴容內陸地區經梅州出海的高速通道。積極開展五華至紫金高速、五華至惠東高速公路前期工作爭取納入上級規劃,構建粵東地區通往廣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的高速新通道。研究謀劃梅河韶高速公路,加強與河源、韶關的聯繫,打通北部生態發展區橫向大通道。
|
高速公路網布局為“兩環十四射三加密”,規劃總里程約1200公里(含展望線)。 一環:梅州東環+長深高速+梅龍高速 兩環:平蕉大高速+大潮高速+大豐華高速+濟廣高速 一射:梅平高速+濟廣高速江西方向 二射:平武高速 三射:長深高速福建方向 四射:梅縣至永定(上杭)高速 五射:梅龍高速 六射:大漳支線 七射:大潮高速潮州方向 八射:梅潮高速 九射:梅汕高速+汕昆高速汕頭方向 十射:梅汕高速汕尾方向 十一射:梅汕高速+濟廣高速+五華至惠東高速 十二射:五華至紫金高速 十三射:長深高速河源方向 十四射:梅河韶高速 加密一:G35濟廣高速興寧至尋烏段(複線) 加密二:汕湛高速 加密三:豐順至揭西高速 |
最佳化高速公路互通配置。充分發揮高速公路對沿線經濟的帶動作用,最佳化完善高速公路互通設定,科學合理增設高速公路互通出入口及聯絡線,串聯沿線重點產業平台、鎮(街)、園區、景區等重要節點,有效盤活沿線資源要素,進一步提升高速公路支撐縣域經濟發展的能力。加快推進長深高速白渡、塔牌互通,濟廣高速錫坑、轉水互通,汕昆高速廣梅園互通等項目建設。加快推動河惠莞高速羅浮連線線等鎮(街)便捷通高速工程建設。基本實現鎮(街)30分鐘左右上高速。
構建“兩環十射”幹線公路網。落實《國家公路網規劃》和《廣東省普通省道網規劃》,結合我市國土空間規劃,構建“兩環十射”的普通幹線路網總體布局,高質量實現暢通國道通縣城、強化省道通鎮(街)輻射。
加快國省道低等級路段、瓶頸路段提檔升級。提升國道通暢縣城,推進縣城、中心鎮國道擁堵路段、出入口路段的擴容改造,重點加快推進梅州城區國道G205和G206改線工程、國道G205線蕉嶺縣樟坑至蕉華段、G206線豐順縣蘇姑山至揭陽市交界段等項目規劃建設。加快縣城通鄉鎮的國道低等級路段升級改造,提升路網等級,實現二級公路“縣縣通”。改造省道輻射鄉鎮,持續推進省道低等級路段升級改造。加快推進省道圩鎮擁堵路段城鎮密集地區幹線公路過境段、交通量較大的低等級路段升級改造,助力美麗圩鎮建設,發揮省道聯城帶村功能。加強省道與產業園區、主要旅遊景區、交通樞紐等節點的銜接,實現幹線公路、三級公路“鎮鎮通”。
到2035年,全市普通國道二級以上達到100%,普通省道三級以上達到95%。連線4A級及以上景區普通國道和省道路段分別達到二級和三級標準。與高速公路出入口連線線相接的普通國道路段達到二級及以上標準、普通省道路段達到三級及以上標準,與相鄰省市銜接的國省道均達到二級及以上。
構建廣覆蓋的農村公路網。全面貫徹落實鄉村振興發展戰略,結合城鎮空間規劃最佳化農村公路布局,加快推動鄉村交通基礎設施提檔升級,消除農村地區對外交通瓶頸,加強農村公路與普通國省幹線的銜接,推進鎮村互聯互通,大力改善農村地區出行條件,逐漸推動農村公路發展從覆蓋行政節點向覆蓋鄉村經濟節點轉變,從規模增長為主向高質量發展轉變。
實施“百千萬工程”,持續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著力打造民眾滿意的“暢通、安全、舒適、美麗、優質”農村公路路域環境,提升農村公路服務鄉村振興能力。提高農村公路雙車道覆蓋範圍,積極實施通行政村公路單改雙工程,實現具備條件的行政村“村村通”雙車道。持續推進低等級縣道升級改造,提高縣道三級公路比例,暢通一批縣城及中心鎮輻射干線。圍繞美麗鄉村的主題,積極建設美麗農村路,創建精品示範路,爭取鎮鎮都有“美麗農村路”。深化“四好農村路”示範效應,推動豐順縣、大埔縣創建“四好農村路”省級示範縣,實現梅州全部縣級行政區入選省級示範,積極爭創國家級“四好農村路”示範縣,夯實鄉村振興交通基礎保障。
到2035年,梅州市農村公路三級路比例達到17%,具備條件建制村通四級雙車道以上公路比重達到100%,鎮鎮通三級以上公路達到100%,銜接普通國道和省道的農村公路四級及以上雙車道占比分別達到50%和35%,實現3A以上景區、產業園區通三級及以上公路。農村公路的通達深度、聯通水平、服務能力和服務品質進一步提升,支撐建設“百千萬工程”典型縣。
(三)構建通江達海的內河航道網。
落實廣東省航道網規劃“八通、兩橫、一網、三連、四線”的總體布局,推進內河航道擴能升級,打造對內拓展、聯通海港的江海聯運的水運網路。重點推進韓江三河壩至潮州港擴能升級工程,打通粵東地區南北水運縱向大通道,補齊粵東地區交通基礎設施短板。進一步完善梅州內河航道網路,適時開展梅江、汀江、石窟河等航道擴能升級前期研究。積極發展生態特色航道,將景觀資源與水上觀光相結合。完成韓江三河壩至潮州港擴能升級工程,建成高等級航道(Ⅲ級以上)81公里。
|
韓江航道: ⒈三河壩—潮州港,規劃為Ⅲ級航道,梅州境內規劃里程81公里。 梅江航道: ⒈錦江橋(丙村鎮)—三河壩,規劃為Ⅲ級航道,規劃里程55公里; ⒉錦江橋(丙村鎮)—梅江橋,規劃為Ⅴ級航道,規劃里程28公里; ⒊梅江橋—水寨大橋,規劃為Ⅶ級航道,規劃里程78公里。 汀江航道: ⒈石市(蘆下壩)—三河壩,規劃為Ⅲ級航道,梅州境內規劃里程40公里。 石窟河航道: 1、石窟河口—新鋪鎮,規劃為Ⅴ級航道,規劃里程34公里; 2、新浦鎮—河子口,規劃為Ⅶ級航道,規劃里程56公里。 |
(四)建設普惠高效的郵政快遞網。
完善郵政樞紐體系。充分發揮梅州地區性郵政快遞樞紐的集散優勢,構建以梅州市快遞物流園為主,8個縣級分撥中心和若干箇中心鎮綜合性快遞服務站點聯動發展的“1+8+N”郵政快件分撥體系。積極爭取國家郵政局、海關總署、中國郵政集團等部門支持,推動建成梅州國際郵件交換站。
完善寄遞網路布局。依託樞紐節點搭建省內、省際以及國際郵政快遞運輸通道,打造連通國際國內、區域城際一體、普惠城鎮鄉村、銜接高效的郵政快遞網路,建成覆蓋粵閩贛、聯通全球主要經濟體的國際寄遞網路。結合梅州未來高鐵網路發展及運輸需求,適時開通高鐵貨運專列,適應多樣化物流需求,發展多形式的高鐵快運服務,在具備條件的高鐵場站發展“點到點”高鐵快運班列服務,發揮高鐵運輸高時效、大運能、全天候、綠色環保的優勢。
完善末端郵政設施。加強城鄉郵政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構建完善縣、鎮、村三級工業品下鄉、農產品入城配送體系,推進解決農村物流“最後一公里”及農產品“最初一公里”,補齊物流貨物配送及農產品的銷售短板,提升物流整體服務水平。提高城區末端配送和農村快遞網點覆蓋率,鼓勵有條件的農村地區實現智慧型快遞箱進村。
(五)建設綜合集約的能源管道網。
完善天然氣管網布局。推進區域管網和支線管網建設,建設西氣東輸三線閩粵支幹線工程(梅州段),實施天然氣主幹管網“縣縣通”工程。完善中心城區和各縣(市、區)管網系統、天然氣門站、調壓站等設施建設。統籌協調天然氣與交通基礎設施的系統布局,新建鐵路、公路等交通線網設施同步預留充足的廊道空間。到2035年,天然氣長輸管道規模達到440公里,成品油長輸管道規模達到100公里。
五、構建高效便捷的綜合交通樞紐群
(一)鐵路主導的綜合交通樞紐。
構建“二主九輔”鐵路客運樞紐體系。完善鐵路主導型綜合客運樞紐布局,強化梅州區域鐵路樞紐能級,最佳化鐵路樞紐資源配置,建設以鐵路為主導的綜合客運樞紐群。依託梅州至龍川高鐵、梅州至武平鐵路、梅州至漳州高鐵等鐵路網路,構建以梅州站、梅州西站為主樞紐,興寧南站、五華站、豐順東站、畲江北站、蕉嶺站、雁洋西站、大埔北站、五華西站、平遠站等鐵路站點為輔的鐵路客運樞紐體系。完善最佳化鐵路客運站配套設施,預留軌道交通、城市公交、公路客運、出租汽車等多種運輸方式的接入,實現客運換乘“零距離”,全面提升樞紐服務水平和輻射能力。
構建“1基地5中心”鐵路貨運樞紐體系。依託“三主二乾”貨運鐵路網路,圍繞梅州國際陸港(松棚鐵路物流基地)和梅州綜合保稅區的“區港聯動”效應,通過貨運鐵路網路連線深圳鹽田港、廣州港、汕頭港、潮州港等港口,實現與重要沿海港口“海鐵聯運、山海聯動”發展,充分利用鐵路口岸功能、保稅物流等優勢,謀劃開設運營中歐班列,打造服務地區、連通全國、面向國際的粵閩贛地區陸港型物流樞紐。加快梅州國際陸港物流配套設施建設,進一步提升多式聯運組織功能、貨櫃作業能力和口岸物流水平。最佳化國際陸港與梅州綜合保稅區的銜接。打造運轉高效的鐵路貨運樞紐,進一步挖掘鐵路站場的潛能,推動梅州站、華城站、興寧站、平遠站、大埔站等具備貨運功能的鐵路站向鐵路物流中心轉型。
|
一、鐵路客運樞紐 二主:梅州站、梅州西站 九輔:興寧南站、五華站、豐順東站、畲江北站、蕉嶺站、雁洋西站、大埔北站、五華西站、平遠站 二、鐵路貨運樞紐 鐵路物流基地:梅州國際陸港(松棚鐵路物流基地) 鐵路物流中心:梅州站、平遠站、華城站、興寧站、大埔站等 |
(二)高效便捷的公路運輸樞紐。
最佳化整合公路客運樞紐。結合未來軌道交通、公路運輸發展形勢及站場實際情況,同時兼顧不同客運群體的需求保障公眾出行服務,最佳化整合公路客運站場資源,實現公路客運集約化發展。推動公路客運站與高鐵站點、機場等一體化規劃建設,打造綜合客運樞紐。客運站場逐步向招呼站、便捷站等輕量化站場發展,充分發揮公路客運靈活優勢,鼓勵在客流密集地增設停靠點,擴大公路客運的服務覆蓋面。對於原客運站場,通過調整為公交場站或停車場等用途,或強化與其他產業的融合發展進行綜合商業開發,進一步盤活土地資源。強化信息技術對公路客運的支撐,通過建設客運信息平台,引導公路客運線路朝預約化、定製化、個性化發展,由大站集散向多點串聯發展,進一步提高公路客運的運營能力和服務水平。
高效靈活的公路貨運樞紐。圍繞梅州市產業集群、大型園區、大型批發市場等重要產業節點布局,結合產業發展特點和物流需求,構建涵蓋綜合、商貿、農貿、快遞及冷鏈等領域的“1+5+8+N”公路主導型貨運樞紐體系,即創建1個國家骨幹冷鏈物流基地,規劃5個綜合商貿物流園區,8個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和N個城鄉貨運節點,形成覆蓋全市、服務產業的公路貨運樞紐格局,進一步最佳化全市物流產業發展空間結構。
|
“1+5+8+N”貨運樞紐布局 創建國家骨幹冷鏈物流基地: 廣東供銷(豐順)天業冷鏈物流產業園、廣東供銷(大埔)天業冷鏈物流產業園、廣東供銷天興冷鏈物流中心、廣東漢光超順農產品加工冷鏈物流園、梅縣區數位化空港冷鏈物流園 5個綜合商貿物流園:梅州市快遞物流園、海吉新城農副產品商貿物流園、梅州市嘉興物流園、興寧毅德商貿物流城、平遠縣城東物流園 8個物流中心(配送中心):梅州畲江物流中心、梅州北物流中心、扶大物流中心(梅州西)、大埔縣綜合物流中心(大埔站)、豐順縣綜合物流中心(豐順站)、蕉嶺農產品物流中心、興寧市物流配送中心(興寧站)、華城綜合物流中心(華城站) N個城鄉貨運節點:以適應城市片區、鄉鎮生產生活的貨運需求為導向,構建形成以縣級物流集散(配送)中心為重點,鄉鎮綜合物流服務站、村級物流網點、社區物流配送點等末端服務點支撐的覆蓋城鄉的城鄉貨運體系。 |
(三)重塑現代化高效內河港口。
構建“2+7+N”港口布局。圍繞全省構建以珠三角港口集群為核心,粵東、粵西港口集群為發展極的“一核兩極”港口總體發展格局。構建客運以梅州港區為核心,貨運以大埔港區為核心,以梅城、雁洋、鬆口、新鋪、畲江、茶陽、高陂作業區為基礎,其他各港點為補充的綜合性港口。充分發揮梅州港江海聯運、水水中轉的內河港口優勢,強化與沿海港口的聯繫,進一步拓展粵東地區汕頭港、潮州港、揭陽港等港口的腹地,提升梅州港作為地區性重要港口的能級。
加快港口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港口集疏運體系建設。圍繞港口總體布局,加快港口周邊鐵路、公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公鐵水的快速聯動,構建完善、便捷、暢通的港口集疏運體系,加快推進大埔至潮州港疏港鐵路,打通連線內陸港口與沿海的南北動脈。提升港口碼頭現代化設施水平,推動港口實現規模化、專業化、集約化發展。加大港口配套設施的規劃建設,提高港口貨運碼頭的靠泊能力和接卸效率,根據水運物流企業的需要,大力發展高效專業化的貨櫃碼頭、專業散貨碼頭。結合省LNG接收站規劃,依靠韓江航道便捷的轉運條件,規劃在大埔港區建設LNG加注碼頭。
培育發展港口經濟。依託韓江水系大通道,加快推進梅州港大埔港區建設,完善港口現代物流配套設施和港口集疏運網路,提升港口整體運行效率。大力發展專業化貨櫃碼頭、專業散貨碼頭,打造內河樞紐經濟。充分發揮梅州港的物資轉運優勢,培育大埔港區臨港物流園區,強化內陸腹地與汕頭港、潮州港、揭陽港等沿海港區的聯繫。
|
“2+7+N”港口布局 構建客運以梅州港區為核心,貨運以大埔港區為核心,以梅城、雁洋、鬆口、新鋪、畲江、茶陽、高陂作業區為基礎,其他各港點為補充的綜合性港口。 |
(四)布局完善的航空樞紐體系。
梅州市航空樞紐總體規劃為“一主四輔”的布局形態,其中“一主”為梅州梅縣機場;“四輔”為五華通用機場、梅縣通用機場、平遠通用機場和大埔通用機場。
提升機場樞紐能級。積極推動梅州梅縣機場遷建工程,把梅州梅縣機場建設成面向東南亞,連線全國重要城市的粵閩贛地區重要支線機場,實現與揭陽潮汕機場的協同發展。積極拓展航線網路,提升民航品質。提升機場運營保障能力,進一步加密通往長三角、京津冀及東南亞等主要城市的航線航班。強化民航運輸對“1122”出行交通圈和“123”快貨物流圈的服務支撐。到2035年爭取實現通航城市增至30個以上、年旅客吞吐量達200萬人次以上、貨郵吞吐量達到1000噸。
探索低空領域新業態。加快推進通用機場建設,圍繞建設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構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銜接緊密的通用機場體系,打造粵閩贛省界地區通用航空運營重要節點。提升通用機場服務網路和覆蓋範圍,拓展“通航+”業態,促進通用航空與本地產業融合發展,承擔短途運輸、應急救援、低空旅遊、森林防火、農林作業、環境監察、航空培訓等通航服務。逐步完善飛行服務站等低空飛行網路規劃布局和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提供更多的套用場景,不斷提升低空飛行服務保障體系能力,支持具備條件的醫院、學校、林區、景區、交通樞紐、高層建築等建設低空飛行起降點。
培育臨空貨運經濟。充分發揮梅州梅縣機場作為國家對外開放一類航空口岸的功能,積極探索臨空貨運經濟。結合梅州新機場的規劃,謀劃培育空港物流園區,發展航空物流,提供快捷高效的國內國際航空直運、中轉、出口加工、轉口貿易等業務。依託梅州跨境電商平台,拓展精密電子產品、醫療器械等高附加值的適空產品,打造面向東南亞國家和國內主要城市為主體市場的航空貨運網路。
|
“一主四輔”航空樞紐布局 一主:梅州梅縣機場 四輔:五華縣通用機場、梅縣區通用機場、大埔縣通用機場、平遠縣通用機場。 |
六、推進綜合交通融合發展
(一)綜合交通方式一體化融合發展。
建設集約高效的綜合立體交通走廊。堅持國土空間資源高效利用原則,節約集約利用通道線位資源、土地資源、空域資源、水域資源,促進運輸通道由單一向綜合、由平面向立體發展,提高土地資源和通道資源利用效率,減少對城市空間的分割。鼓勵建設公鐵複合、高快複合等複合型廊道。結合用地規劃情況,探索梅州至漳州高鐵等軌道交通規劃項目在梅州城區內與臨近公路建設局部複合型通道的可行性。
推進綜合交通樞紐一體化規劃建設。統籌規劃綜合交通樞紐設施,做好樞紐發展空間預留、用地功能管控和開發時序協調,加強鐵路、公路、民航等設施共建共享,促進“站產城”融合發展,打造樞紐經濟新生態。
強化交通樞紐與城市功能的有機融合,推動綜合客運樞紐向城市綜合體轉型,適度拓展樞紐商業、商務、會展、文化休閒等功能。推動綜合客運樞紐中各種運輸方式集中布局,實現空間共享、無縫銜接、立體換乘。結合梅州至龍川高鐵、梅州至武平鐵路建設以及新機場選址工作,引導新建鐵路客運樞紐向立體化、一體化方向發展。
加快綜合貨運樞紐聯運與集疏運體系建設,統籌轉運、保稅、郵政快遞等功能,提升多式聯運效率與物流綜合服務水平,依託梅州國際陸港、梅州港等,打造公鐵、公水聯運樞紐。加強貨運樞紐內各方式間轉換設施設備配置,打造高效多式聯運平台。
推動交通運輸組織一體化融合發展。提升旅客聯程聯運服務水平,推進梅州西站、梅州站等已建鐵路站場,興寧南站、五華站等鐵路站點與梅州梅縣機場、公路客運站等實現運輸服務信息共享、標準互認,結算平台互通,降低運輸方式間的換乘時間,實現高效便捷換乘,打造“一票制”全程暢行服務生態鏈。
推進多式聯運高質量發展,強化不同運輸方式之間的銜接,充分利用梅州的鐵路和水運資源,大力發展公鐵、公水、鐵水等多式聯運方式。加快多式聯運專用載運設備、快速轉運設備及聯運信息技術的套用,推動多式聯運“一單制”全程運輸服務。以建設梅州國際陸港為契機,加快連線深圳、廣州、汕頭、潮州等地港口的集疏運鐵路建設,打通鐵海公多式聯運大通道,實現內陸與國際航運的貫通。重點加快大埔至潮州港疏港鐵路、蕉嶺貨運鐵路專線、瑞梅鐵路建設。
(二)綜合交通區域一體化融合發展。
加強與粵港澳大灣區交通一體化發展。全面強化與粵港澳大灣區的融合發展,推動融灣快速大通道建設。全力推動梅州至龍川高鐵建設,積極謀劃梅州至汕尾高鐵項目,構建梅州—廣州都市圈、梅州—深圳都市圈的融灣高鐵雙通道,實現全面融入粵港澳大灣區“2小時交通圈”。加快開展五華至紫金、五華至惠東高速公路的前期研究工作,促進地區間各種要素的快速流通,進一步深化、鞏固與粵港澳大灣區之間的產業合作。
加強粵閩贛交通一體化發展。聚焦“一區兩城”定位,提升梅州作為粵閩贛區域性交通樞紐的功能,強化與周邊省份的互聯互通,加快培育、打通粵東北上大通道。全面提升贛閩粵蘇區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構建區域一體化綜合立體交通網路。全力推進瑞金至梅州鐵路、梅州至武平鐵路建設,加快開展梅州至漳州高鐵、梅州至贛州高鐵規劃研究。加強省際公路通道規劃建設,織密粵東北部地區的高速出省通道,加快推動平遠至武平高速、梅縣至永定(上杭)高速公路建設,積極謀劃G35濟廣高速興寧至尋烏段(複線)。全面打通省際邊界幹線公路節點、斷點,推進省道S226、S334、S223等出省幹線項目建設,實現粵閩贛省界公路等級標準一致,基本實現跨省鎮鎮通二級以上公路。
加強與汕潮揭都市圈交通一體化發展。積極參與沿海汕頭港、潮州港和揭陽港的港航合作,充分發揮粵東港口集群效應。進一步提升聯通汕潮揭都市圈的通道能力,強化南北交通走廊聯繫,完善與汕潮揭一體化、同城化設施網路和戰略支撐。全力推進汕昆高速改擴建項目建設,開展梅潮高速公路、梅州豐順至揭陽揭西高速前期研究,推動大埔至潮州港疏港鐵路、廣梅汕鐵路電氣化改造的前期工作。積極謀劃梅州至揭陽市域(郊)鐵路,全面加強梅州與汕潮揭都市圈的聯動發展。
推動城市內外交通有效銜接。結合國土空間規劃與交通布局規劃,加強城區周邊公路與城市道路的高效對接,系統最佳化進出城道路網路。推進幹線公路繞城段提級改造,減少對城市的分割和干擾,重點加快G205和G206改線工程、學子大道延長線等項目建設,合理引導過境交通和貨運車輛繞城行駛,實現城市內外交通順暢銜接,提升區域幹線公路網和城市運行的整體效率。統籌公路與城市道路標準的兼容問題,提升技術標準的匹配程度,從“骨架完善”、“高快銜接”、“內外轉換”角度,統籌城市骨架快速路、主幹路與高速公路、幹線公路規劃建設。
完善園區周邊銜接路網。加強梅州綜合保稅區、高新技術產業園區銜接路網建設,加快推進綜保北路、廣梅園互通及連線線、畲江北互通及連線線等道路建設,加快構建園區“三縱四橫五聯絡”幹線公路網路,實現與周邊高速公路、高鐵站、物流園區、港口碼頭等的高效聯通。
推進縣際間交通協調發展。強化縣際之間高速公路互聯互通,建成大豐華高速大埔至豐順段,加快平蕉大高速實施建設,打通北部平遠、蕉嶺、及大埔之間的快速聯繫通道,實現市域外環高速全線貫通,實現外環六縣(市)的高速互聯互通。加快縣際間國省幹線升級改造,推進G206、G235、S223等路段改擴建,提升縣際交通服務水平和供給能力。
推進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發展。推進城鄉客運一體化,構建便捷惠民的城鄉公交體系。創新農村客運運營模式,鼓勵有條件的地區農村客運線路進行公交化改造和開行城鄉直通車,推動定製客運、共享出行等服務模式向農村覆蓋。推動城鄉公交線路接入城市公交樞紐。鼓勵支持有條件的縣(市、區)積極創建交通運輸部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示範縣。完善縣域物流配送中心和建制村物流服務點,構建縣、鎮、村三級農村物流體系,打通農村網路購銷運輸配送渠道,實現農村物流各類物資“最後一公里”和“最初一公里”的有序集散和高效配送。加快打造“縣鎮半小時”“鎮村半小時”通勤圈,持續增強圩鎮人口集聚度和綜合承載力。
(三)推進交通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
推進交通與郵政快遞融合發展。創新交郵融合服務模式,強化“交郵快”融合發展,探索“運郵合作”“客貨同網”等協同發展模式。完善交通基礎設施的郵政設施布局,新建和規劃的交通樞紐統籌考慮郵政快遞分撥中心、操作場站、安全檢查和運輸通道建設。推動農村客貨郵融合發展,依託農村客運站點、城鄉公交首末站、農村公路養護站、鄉鎮供銷社等站點,拓展客運乘車、郵件快件寄遞、農產品供銷、新能源充電等功能,統籌解決民眾出行、貨運物流、郵政快遞等服務的“最後一公里”。充分利用線路資源推動交郵網路共建共享,鼓勵推廣農村客運、城鄉公車輛捎帶郵件快件,探索統倉共配、統一配送、定時定點定線的農村物流“貨運班車”模式。推動在公路運輸場站、鐵路站配套快件運輸通道和裝卸操作接駁場所,促進郵件快件“上車上鐵”。
推進交通與旅遊融合發展。依託梅州全域蘇區、客家文化、足球文化、歷史文化和自然風光等旅遊資源,推進交通基礎設施由單一交通運輸功能向兼顧生態、旅遊等複合功能發展,高水平創建全域旅遊示範區。
強化“公路+旅遊”的融合發展,積極構建全域旅遊公路網,建設一批具有示範意義的旅遊公路項目,推進大埔縣汀江—韓江紅色生態旅遊公路建設,打造成省內文旅生態旅遊公路樣板。結合梅州客家文化、紅色文化特點,以商旅綜合、研學一體為理念謀劃打造主題教育特色服務區。依託地區旅遊資源優勢,建設幹線公路與高速公路共用的雙開放式服務區,提高服務區服務能力、經濟效益和綜合競爭力。
探索“水路+旅遊”發展模式,充分利用梅州豐富水系,打造“一江一碧道”的水上特色旅遊交通項目。依託韓江航道,打通大埔—豐順—潮州的出海和水上巴士線路;依託梅江航道,推進“三龍電站—江北古城—雁洋—鬆口—三河壩”段風光旅遊線路;依託汀江航道,打造汀江茶陽至青溪旅遊特色航道建設。完善水上旅遊配套交通設施,規劃建設一批功能齊全、能力充分,並能兼顧觀光、出行於一體的綜合性客運碼頭。依託韓江三河壩至潮州港擴能升級工程建設鬆口水上服務區、高陂水上服務區。
推進交通運輸助力鄉村振興。圍繞鄉村振興發展的主旨任務,全面提升農村交通品質。提升農村地區外通內聯水平,推動農村公路聯結國省道升級改造、縣道提檔升級、通建制村“單改雙”等工程,推動農村公路連片成網,增強運輸保障能力。結合“四好農村路”建設,推進特色農產品區和旅遊資源公路建設,支撐鄉村產業興旺,將農村地區和灣區大市場緊密聯繫在一起,促進農業轉型和農民增收,實現“修一條路、造一片景、富一方民”。
推進交通與產業融合發展。積極發展路衍經濟,集聚沿線經濟要素,建成一批具有引領示範作用的路衍經濟項目,成為梅州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助推交通運輸轉型發展新路徑。推動交通運輸、商貿流通、電子商務等資源共享共建,建設集運輸、倉儲、配送、信息、展銷等為一體的綜合物流服務基地,打造智慧型物流共享經濟、平台經濟、體驗經濟新業態。積極引導“TOD”發展模式,推動站城一體化開發,實現交通與產業、城鎮、商貿等聯動融合發展。依託梅州站、興寧站、五華站等高鐵樞紐,探索“站城人一體化”發展模式,推動梅縣新城、五華高鐵新城等樞紐新城的發展。規劃梅州至贛州高鐵,打造粵貨北上通道,強化粵贛協同開放力度,加強區域產業深度合作。
(四)交通網與信息網、能源網融合發展。
推進交通網與信息網融合發展。加強數字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統籌交通基礎設施與信息基礎設施布局、協同建設,提升基礎設施安全保障能力和運行效率。完善交通基礎設施數位化採集、傳輸、管理和套用體系,推動加快基於5G技術、北斗導航、物聯網、人工智慧、BIM等新技術與交通基礎設施融合發展,支持交通新基建規劃建設。加強交通基礎設施智慧型化監控,實現公、鐵、水重點路段航段以及橋隧、船閘等重要節點的交通感知網路全覆蓋,推動行業管理精準化、決策科學化,實現交通基礎設施數位化運營管理。
推進交通網與能源網融合發展。推進交通基礎設施與能源設施統籌布局規劃建設,充分考慮煤炭、油氣、電力等各種能源輸送特點,強化交通與能源基礎設施共建共享,提高設施利用效率,減少能源資源消耗,完善能源物資儲運體系建設。
推動港口碼頭、鐵路專用線等交通設施與能源管網銜接,強化交通網與能源設施共享共建,集約利用資源,提升能源物資運輸保障水平。加快推進大型石油和煤炭儲備基地建設,統籌推進液化天然氣(LNG)、煤炭接收站布局,確保能源供應安全和穩定。促進交通基礎設施網與智慧型電網融合,適應新能源發展要求。
(五)綜合交通運輸體制機制一體化融合。
完善綜合交通運輸體制機制。深化綜合交通運輸管理體制改革,加強部門職能協同、規範標準對接、運營服務銜接。健全綜合交通運輸規劃統籌協調機制,強化上下聯動和部門協作,實現多種運輸方式統一規劃、協同推進、高效銜接。完善綜合交通運輸服務銜接機制,建立交通與海關、口岸、應急等部門應急聯動、信息共享和高效協作等機制。加強與城市道路管理部門的溝通協調,明晰公路與城市道路事權和責任劃分。
統籌區域綜合交通協調發展。創新協調發展機制,協同相鄰省市組建區域交通建設協調工作小組,有序推進粵閩贛省際區域、汕潮揭都市圈的基礎設施互通、服務模式融通、協調機制暢通、建設標準相通。
深化交通運輸投融資體制改革。推進交通運輸事權與支出責任改革。強化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作用,突出省市縣合力,形成覆蓋全面、層級明晰的交通運輸事權和支出責任框架。建立多層次、多元化交通運輸投融資體系,推動交通基礎設施綜合開發,完善各種運輸方式價格形成機制,放寬市場準入,引導社會資本積極參與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建設。鼓勵金融機構按照市場化原則提供金融支持,鼓勵交通企業通過基礎設施公募、REITs、保險資產管理產品等方式拓寬融資渠道。
七、推進綜合交通高質量發展
(一)強化安全保障。
提高交通基礎設施安全水平。加強基礎設施安全保障,建立完善基礎設施全壽命周期的安全管理體系,加強建設和運營的全過程安全監管,提高基礎設施建、管、養安全標準水平。加快先進建造設備和新技術、新材料集成套用,提升交通基礎設施使用壽命和耐久性,提高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和自然災害等突發事件的快速恢復能力。加強公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和危橋改造,對事故多發路段及存在安全隱患的道路積極開展專項排查,實現縣鄉道安全隱患治理率達到100%。積極開展鐵路沿線安全隱患排查,加強鐵路沿線鄉鎮設施維護,定期檢查圍欄防護、警示標誌的完損情況。科學、合理規劃設計新建、改建公路項目的線形方案,最佳化平、縱線形組合,避免連續急彎或長陡坡的線形,充分考慮道路平面交叉設定,提高道路安全性能和運行效率。
完善行業安全治理體系。健全交通運輸安全生產制度和機制,強化現代化信息手段在運行監測、事故感知、預測預警、安全監管等方面的套用,提升安全管理能力。強化治超聯合執法和源頭治理,完善普通公路治超治非現場執法監測點建設。加強“兩客一危一重”、水路危險貨物運輸、長大橋樑(隧道)施工安全等領域的風險防控和隱患排查治理,推廣“網際網路+安全監管”模式,完善相關監管系統和平台的建設。依法加強公路貨運市場環境治理,強化重型貨運車輛裝卸源頭監管和動態監控。
完善綜合交通應急保障體系。健全完善綜合交通應急管理體制、機制,最佳化交通運輸應急管理機構職能配置,加強跨單位、跨行業間的協調聯動,按照“統一領導、快速反應、綜合協調、分級負責”原則,建立市、縣兩級應急管理機構。結合省交通應急體系建設,提升普通國省道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能力,推進梅州省級應急儲備保障中心建設。完善綜合交通應急預案體系,組織相關應急預案的修訂完善,編制與應急預案配套的指南、須知類指導手冊。強化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等應急回響機制建設,開展多種形式的演練演習,提升交通運輸突發事件應急處置能力。支持採用無人機等新型應急運輸設施設備的套用。
(二)推進智慧發展。
推動交通基礎設施智慧化建設。加強智慧交通頂層設計,推進交通領域向數位化、智慧化轉型升級,全面實現交通行業數位化管理,推進梅州市交通運輸綜合監控中心建設,整合共享軌道、公路、城市道路、民航、水運、公交等數據資源,提高綜合交通“軟聯通”的水平。加強與周邊省市數據的互通共享,謀劃建設粵閩贛區域的交通數據中心。實施基礎設施智慧型化升級,推進智慧高速、智慧型鐵路、智慧航道等建設,加快普通幹線公路智慧化改造,推進車路協同智慧型網聯交通設施體系建設。推動交通感知網路與新建交通基礎設施同步規劃建設,構建路面感知與移動終端感知相融合的新感知系統。
強化數字智慧的運輸服務支撐。推進車聯網、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新技術與交通運輸深度融合,以新業態發展加速交通運輸轉型。圍繞出行鏈和供應鏈,完善“全鏈條”“一站式”綜合交通運輸大數據平台,打造山區城市無人駕駛示範基地,加強與自動駕駛企業的合作研究,探索適合山區城市的無人駕駛技術和套用場景,助推高端創新和數字經濟產業的發展,探索山區城市無人駕駛公交的發展。鼓勵在重點園區、樞紐站場、城市道路等重點區域加強車聯網部署,做好與5G和智慧城市發展的統籌銜接。積極探索“大數據+綜合執法”,最佳化完善非現場執法監控系統,充分利用治超站非現場執法監測動態數據資源,運用大數據高效打擊非法運營,切實提高交通綜合執法工作。
(三)推進綠色發展和人文建設。
推進交通綠色低碳發展。積極落實交通領域“碳達峰”政策體系,建立梅州交通綠色發展機制及評價體系。加強交通基礎設施與生態空間協調發展,推行生態選線選址、節地技術、強化水土流失防護,最大限度保護重要生態功能區。探索梅州山區特色的綠色施工模式,爭取新建公路、航道及樞紐場站納入國家或省綠色示範工程,打造一批綠色交通示範項目。加強客貨運輸需求低碳引導,鼓勵綠色出行方式,建設安全可靠、路況友好的慢行交通系統。堅持公交優先發展,提高公交站點對居民區、商業中心、學校、園區等節點的覆蓋,提升城市公交出行比例。持續最佳化調整貨物運輸結構,推進鐵路專用線建設和韓江航道升級工程,減少大宗商品的公路貨運比例,大力發展多式聯運,構建“宜鐵則鐵、宜水則水、宜公則公”的貨物運輸結構,促進貨物運輸集約高效低碳發展。
推廣綠色低碳基礎套用。推進交通領域節能降碳改造,推廣城市公交、計程車和貨運車輛使用清潔能源,穩步推進廣梅汕鐵路、梅坎鐵路電氣化改造,內河船舶推廣使用清潔能源。完善新能源配套設施建設,提高新能源充電設施覆蓋,謀劃推動站場(含汽車站、高鐵站、火車站、公交站場等)、國省道服務區和停車區的光伏、儲能、充電一體化綠色化改造項目。加強基礎設施綠色低碳,推廣綠色照明、變頻控制、溫拌瀝青等節能降碳技術,推廣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在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中的套用。
加強交通運輸人文建設。圍繞滿足不同出行群體的多樣化、個性化要求,統籌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和個性服務品質化。加強無障礙設施建設,完善無障礙交通運輸裝備設備功能,推廣套用低地板公車、無障礙計程車,提高老弱病殘孕等特殊人群出行便利程度和服務水平。健全老年人交通運輸服務體系,滿足老齡化社會交通需求,推動老年代步車使用規範,滿足老齡化社會交通需求。
(四)提升治理能力。
健全公路體制機制。加強普通公路管養保障能力,強化普通國省幹線的養護管理,科學、合理安排各項養護工程,最佳化幹線公路的路網運行監測和應急能力建設;健全“縣鎮為主、行業指導、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農村公路養護工作機制,建立事權與責任相適應的農村公路養護體制,建立以公共財政為主的農村公路養護資金保障機制。
加強交通法治建設。建立健全交通運輸法治體系。深化交通運輸法治政府部門建設,加強交通運輸法律法規的宣傳實施。堅持依法行政,完善重大行政決策制度,最佳化重大行政決策程式,完善決策後評估制度。深化交通運輸綜合行政執法改革,提升執法隊伍素質能力,推進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規範網約車、網路貨運平台等交通運輸新業態管理。
改革船閘管理體制。規範樞紐船閘運行管理,研究由航道部門統一管理各樞紐船閘,實現船閘管理“四統一”即統一全線水位調節、統一集中調度船舶、統一規範日常維護、統一全線船閘修理。不斷最佳化梅江、汀江梯級聯調航運方案,對韓江的梯級實施同步聯調,統一調度放水發電,保證船閘放行船舶時的航運基流。從根本上解決船閘運行管理中出現的各種矛盾,儘可能減少船舶候閘時間,提高水運運能。
營造良好市場環境。深入推進簡政放權,最佳化簡化行政審批事項程式,壓縮行政審批事項辦理時間,全面最佳化交通運輸營商環境。增強政府對交通運輸行業和市場的監管能力,營造公平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交通運輸市場。完善運輸市場價格形成機制,逐步放開競爭性環節價格,提高公共運輸、農村客運等公益性服務定價透明度,更好地發揮價格在合理調節出行需求中的作用。
完善行業信用管理體系。建設行業信用監管體系,推行以信用為基礎的監管方式,健全涵蓋交通運輸工程建設、運輸服務、運營管理等領域的閉環式、全過程行業信用監管體系。完善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制度,健全“黑名單”制度,推動建立跨區域、跨行業信用獎懲聯動機制,鼓勵引導行業協會和加強培訓教育,提升管理整體素質。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協調。
健全完善工作協調機制,加強跨方式、跨行業、跨區域之間的溝通協調,妥善解決規劃任務推進過程中涉及的瓶頸困難。成立跨部門、多層面的統籌協調小組,加強交通與發改、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等部門銜接,形成各方式、各部門間的工作對接機制,及時研究協調重大項目推進涉及的土地、選址、環保、資金等方面的突出問題。落實主體責任,細化目標,明確時間表及責任分工,確保規劃任務順利推進。
(二)強化實施管理。
建立健全規划動態監測、評估與修訂機制。制定詳細實施計畫,確定重點任務、重大工程實施的時間表和路線圖,確保規劃實施組織到位、責任到位、投入到位、措施到位。加強規劃實施情況的跟蹤評估和監督檢查,根據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政策、新情況、新問題,及時對規劃目標、重點任務進行動態調整,增強規劃的可操作性。
(三)加強資金保障。
緊抓“百千萬工程”、粵港澳大灣區、蘇區融灣先行區建設和鄉村振興等重大政策機遇,推動重大項目列入國家和省級上位規劃統籌建設,積極爭取國家及省級資金支持。統籌各級資金加大對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按照市級與縣級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落實交通運輸領域資金保障。深化交通投融資體制機制改革,推行採用多元化方式拓寬融資渠道,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交通設施建設運營。盤活存量資源的融資潛力,積極探索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託基金(REITs)等融資模式。加強債務管理,建立債務風險防控長效機制,有效防範和化解政府債務風險。推動交通項目與土地資源及產業、旅遊等經營性項目一體化開發,探索公益性項目與經營性項目相結合的投融資模式。
(四)加強人才保障。
加強交通運輸人才隊伍建設。構建完備人才梯次結構,積極培養引進專業精通、跨界融合的緊缺人才。健全人才激勵保障和工作服務機制,完善人才引進、培養、使用、評價、流動、激勵體制機制。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強創新型、套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造就一批有行業影響力的本地交通人才隊伍,為實現規劃各項目標任務提供強有力人才保障。
內容解讀
《梅州市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2021-2035年)》政策解讀
一、編制背景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印發〈交通強國建設綱要〉的通知》和《中共廣東省委 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廣東省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的通知》精神,構建現代化綜合立體交通網,助力交通強國、交通強省建設,結合梅州市實際制定本規劃。
二、規劃目標
至2035年,全面建成安全可靠、便捷順暢、經濟高效、綠色集約的高質量綜合立體交通網,基本形成“西融、東進、北拓、南暢”的全方位對外開放綜合交通格局,打造贛閩粵原中央蘇區“融灣入海”重要支點和服務國內國際雙循環節點城市。基本實現“1122”出行交通圈和“123”快貨物流圈,粵閩贛區域性樞紐城市的區位能級顯著提升,有力支撐梅州建設蘇區融灣先行區。
展望至2050年,建成高質量、高效率、高品質的現代化綜合立體交通網,綜合交通運輸全面實現數位化、智慧型化、一體化發展,形成“人享其行,物優其流”的客貨交通圈,建設人民滿意、保障有力、全省前列的交通強市,為梅州蘇區全面振興、共同富裕提供有力支撐。
三、規劃布局
(一)綜合交通網主骨架
立足“一區兩城”戰略定位,落實國家、省規劃綱要要求,充分發揮梅州東接海西區、西臨大灣區的區位優勢,構建形成由廈梅廣通道、龍梅深通道、贛梅汕通道和粵北生態發展走廊、粵東沿江出海走廊組成的“三通道兩走廊”綜合立體交通格線局。
(二)軌道交通
構建多層次的軌道交通網,以建設融灣出省大通道為主旨,加快推進融灣出省高速鐵路大通道建設和普速鐵路提質增能,構建形成“十字型”的軌道交通網路布局。
(三)高速公路
強化與大灣區、海西區、汕潮揭地區及周邊城市的高速“硬聯通”,構建“二環十四射三加密”高速公路網。最佳化完善高速公路互通設定,基本實現鎮街30分鐘左右上高速。
(四)普通公路
高質量實現暢通國道通縣城、強化省道通鄉鎮輻射,構建“兩環十射”的普通幹線路網總體布局,普通國道二級以上達到100%,普通省道三級以上達到95%。加快推動農村交通基礎設施提檔升級,持續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
(五)內河航道
重點推進韓江三河壩至潮州港擴能升級工程,打通粵東地區南北水運縱向大通道,構建通江達海的內河航道網。
(六)綜合交通樞紐
強化梅州區域鐵路樞紐能級,建設以鐵路為主導的客貨運樞紐體系,規劃形成“二主九輔”鐵路客運樞紐和“1基地5中心”鐵路貨運樞紐;構建客運以梅州港區為核心,貨運以大埔港區為核心的港口總體布局;完善航空樞紐體系,積極推動梅州梅縣機場遷建,探索發展低空領域新業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