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信息
山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山東省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2023—2035年)的通知
魯政字〔2023〕204號
各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現將《山東省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2023—2035年)》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實施。
山東省人民政府
2023年11月5日
內容全文
為貫徹落實《交通強國建設綱要》《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山東省貫徹〈交通強國建設綱要〉的實施意見》《關於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三個走在前”重要指示精神加快建設交通強國山東示範區的實施意見》等檔案精神,統籌交通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編制本規劃綱要。規劃期至2035年,遠期展望至本世紀中葉,涵蓋鐵路、公路、水路、航空等交通方式,兼顧郵政與管道設施。
一、總體要求
(一)規劃思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加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力支撐”的重要指示要求和關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講話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按照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推進交通基礎設施通道集約、線網最佳化、樞紐互聯,構建能力充分、覆蓋廣泛、結構合理、便捷順暢、銜接高效、綠色集約、智慧型先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高質量綜合立體交通網,加快推進交通強國山東示範區和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為“走在前、開新局”、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山東實踐、全面建成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當好開路先鋒。
(二)規劃原則。
1. 服務大局,人民滿意。立足全面建成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大局,統籌考慮人口分布、國土空間、產業布局、對外開放等發展要求,有效支撐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區域重大發展戰略實施。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建設人民滿意的綜合立體交通網,有效支撐個性化、多樣化出行和新業態、新模式發展需求,不斷增強人民民眾幸福感、安全感、獲得感。
2. 統籌發展,適度超前。統籌區域協同發展、城鄉融合發展、陸海聯動發展,統籌全省城鎮化建設、客貨運輸服務等需求側要求和國土空間、資源稟賦等供給側條件,統籌各運輸方式發展規模、結構和建設節奏,適度超前謀劃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適度擴大有效投資,兼顧優質增量供給和存量資源最佳化,提升綜合交通運輸整體效率。
3. 互聯互通,銜接一體。提高交通網覆蓋範圍和區域連通水平,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加強與京津冀地區、長三角地區、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雄安新區、黃河流域中上游地區交通基礎設施網路互聯互通。強化樞紐節點銜接效能,推動各種運輸方式集約整合,加快城市內外交通系統協調融合,提升設施網路化和運輸服務一體化水平。
4. 創新發展,綠色安全。堅持創新核心地位,推動交通基礎設施數位化、網聯化發展,提升交通運輸智慧發展水平。強化土地、水域、岸線、空域等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加快推進交通綠色低碳發展。統籌發展和安全,兼顧經濟發展、風險防控和國防需求,全面提升交通基礎設施本質安全水平。
(三)規劃目標。到2035年,建成能力充分、覆蓋廣泛、結構合理、便捷順暢、銜接高效、綠色集約、智慧型先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高質量綜合立體交通網,形成高效率的“一軸兩廊十通道”交通網主骨架,建成以軌道網、公路網為主幹,內河水運網為補充,沿海港口群、機場群比較優勢充分發揮,綜合交通樞紐高效銜接的“三網兩群一體系”,有力支撐“123”客運通達網(省會、膠東、魯南三大經濟圈內1小時通達、省內各地2小時通達、全國主要城市3小時通達)和“123”物流網(省內1天送達、國內2天送達、國際主要城市3天送達),山東省作為東北亞乃至“一帶一路”的綜合交通樞紐作用更加顯著。
1. 能力充分。全省綜合立體交通網實體線網布局總規模達到5.06萬公里以上。鐵路網12500公里以上,其中高速(城際)鐵路6500公里以上,普速鐵路6000公里以上;幹線公路網35000公里以上,其中高速公路15000公里以上(含研究線位約3000公里),普通國省道20000公里以上;內河航道3100公里以上;沿海主要港口3個,地區性重要港口4個,沿海港口萬噸級以上泊位400個;內河主要港口1個,地區性重要港口4個;運輸機場16個,通用機場100個。
2. 覆蓋廣泛。建成立體暢達的軌道網、公路網、內河水運網,廣域輻射的沿海港口群、機場群。實現市市有機場、通高鐵,縣縣雙高速。高鐵站服務範圍覆蓋全部縣(市、區)。二級及以上公路覆蓋全部鄉鎮節點。鐵路覆蓋全部沿海主要港口重要港區、重點物流企業及物流園區。沿黃兩岸所有縣(市、區)擁有一條及以上過黃高等級公路。農村公路覆蓋全部自然村。
3. 結構合理。綜合立體交通網等級結構進一步最佳化,普速幹線鐵路複線率和電氣化率分別達到70%和100%,高速公路六車道及以上占比達到50%以上,內河三級及以上航道占比達到39%以上,4F級機場達到3個;運輸結構進一步最佳化,各運輸方式的比較優勢得到充分發揮。
4. 便捷順暢。省域交通節點連線更加便捷順暢,基本實現鄉鎮及以上行政中心30分鐘上高速,縣級行政中心45分鐘上高鐵、60分鐘到機場,設區市行政中心30分鐘上高鐵、50分鐘到機場。省會、膠東、魯南經濟圈建成“濟南、青島兩心輻射,臨棗濟菏一帶相連”的一體化交通網。對外與京津冀、長三角、黃河流域地區及周邊省份之間的快速通道布局更加完善,高速(城際)鐵路、高速公路省際出入口分別達到15、39個,全部省際相鄰縣均有高速公路連線。
5. 銜接高效。加快建設樞紐城市、樞紐港站,構建多層級、一體化的綜合交通樞紐體系,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數量達到2個,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數量達到4個。多式聯運換裝1小時完成率達到90%以上。
6. 綠色集約。綜合運輸通道資源利用的集約化、綜合化水平大幅提高。基本實現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全過程、全周期綠色化。單位運輸周轉量能耗不斷降低,交通污染防治達到全國先進水平。主要通道新增交通基礎設施多方式國土空間綜合利用率提高80%,交通基礎設施綠色化建設比例達到95%。
7. 智慧型先進。基本實現綜合立體交通網基礎設施全要素全周期數位化。基本建成泛在先進的交通信息基礎設施,實現北斗時空信息服務、交通運輸感知全覆蓋。交通基礎設施數位化率達到90%。
8. 安全可靠。交通基礎設施耐久性和有效性顯著增強,設施安全隱患防治能力大幅提升。交通網路韌性和應對各類重大風險能力顯著提升,重要物資運輸高效可靠。重點區域多路徑連線比率達到95%以上,綜合立體交通網安全設施完好率達到95%以上。
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現代化高質量綜合立體交通網,交通基礎設施總體水平達到全國領先、世界一流,設施更先進,保障更有力,服務更優質,人民更滿意,實現“人享其行、物優其流”,為山東省全面建成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做好開路先鋒。
二、建設“一軸兩廊十通道”綜合立體交通網主骨架
(一)建成“四橫五縱沿黃達海”十通道。遵循《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一軸兩廊”(京津冀—長三角主軸、京哈走廊、京藏走廊)和《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一字型”沿黃通道山東布局,在鞏固提升既有“四橫五縱”綜合運輸通道基礎上,規劃建設全省“四橫五縱沿黃達海十通道”綜合立體交通網主骨架,作為各種運輸方式資源配置效率最高、運輸強度最大的骨幹網路,形成連通省際、城際運輸的主動脈和支撐國土空間開發的主軸線。
1. 形成四條橫向綜合運輸通道。積極融入國家京藏走廊,強化全省東西部區域協調一體化發展,充分發揮沿海港口陸海聯動作用,在基本形成魯北、濟青、魯南三個橫向通道基礎上,加快完善魯中通道,提升沿海港口輻射能力和西向鐵水聯運效能,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
2. 形成五條縱向綜合運輸通道。積極融入國家京津冀—長三角主軸,積極對接京哈走廊,在基本形成沿海、京滬二、京滬、京九四個縱向通道基礎上,加快完善濱臨通道,強化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區域連線。
3. 形成沿黃達海綜合運輸通道。積極融入黃河流域“一字型”大通道,加快構建對接日韓、覆蓋山東、輻射黃河流域的沿黃達海國際陸海聯運大通道,提升黃河流域交通網覆蓋範圍和樞紐節點銜接效能,充分發揮全省東部沿海對外開放區位優勢,支撐和帶動黃河流域深度融入“一帶一路”。
4. 開展沿黃陸海大通道戰略研究,推動形成陸海統籌、內外聯動、東西互濟的對外開放新格局。
(二)暢通“5+5+5”國際綜合運輸通道。發揮沿海港口、航空樞紐輻射能力,提升海鐵聯運、中歐班列國際運能,增強陸海空域的全方位國際連通度,形成“5+5+5”國際綜合運輸通道。積極融入新亞歐大陸橋、中蒙俄、中尼印、中國—中南半島、孟中印緬等5條陸路國際運輸通道;完善日韓、跨太平洋至美洲、經東南亞至大洋洲、經東南亞和南亞跨印度洋至歐洲和非洲、跨北冰洋的冰上絲綢之路等5條海上國際運輸通道;加密日韓、拓展歐美國際民航直航航線,探索開通至“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直達航線,打造日韓、東南亞、歐洲、美洲、大洋洲5條航空國際運輸通道。
三、構建“三網兩群一體系”綜合立體交通網
(一)打造便捷高效的軌道網。加速推進高速(城際)鐵路、普速鐵路、市域(郊)鐵路、城市軌道交通規劃建設,加快形成幹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城市軌道交通“四網融合”的客運軌道交通網路,完善乾支相連、專線延伸的貨運鐵路網路,打造“軌道上的山東半島城市群”。
1. 高速(城際)鐵路。加快貫通高速(城際)鐵路主通道,規劃布局“八縱六橫”高速(城際)鐵路網,總里程約6500公里。積極配合國家有序推動渤海海峽跨海通道和高速磁懸浮試驗線路規劃建設。
2. 市域(郊)鐵路。充分利用高速(城際)鐵路和普速鐵路等提供市域(郊)列車服務,有序推動市域(郊)鐵路建設,支持對既有普速鐵路進行適應性改造,圍繞都市圈建設,打造軌道上的1小時通勤圈。
3. 普速鐵路。提升重點區域、重點線路貨運能力,規劃建設資源富集區、貨物主要集散地、重要港口和無水港、物流園區、大型工礦企業的鐵路專用線,強化乾支高效銜接,暢通鐵路運輸“前後一公里”,規劃形成以“四縱四橫”為主骨架的普速鐵路網,總里程約6000公里。
4. 城市軌道交通。重點加快濟南、青島城市軌道交通建設,積極推進具備條件的城市開展軌道交通規劃建設。
(二)完善四通八達的公路網。
1. 高速公路。按照“加密、擴容、強連線”的原則,加快繁忙路段擴容改造,有序推進並行線、聯絡線建設,規劃建設以“十二縱八橫十一射”為主骨架的高速公路網,規劃線位約12000公里,研究線位約3000公里。
2. 普通國省道。在國家布局26條普通國道基礎上,規劃布局105條普通省道,形成以5條省會放射線、52條縱線、29條橫線及若干條聯絡線組成的普通省道網,普通國省道總里程約20000公里。
3. 農村公路。深入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因地制宜推進通建制村雙車道公路建設和過窄農村公路拓寬改造,提升通建制村公路的質量和水平,打造“四好農村路”鄉村振興齊魯樣板。
(三)構建通江達海的內河水運網。
1. 內河航道。提升幹線航道能力,擴大航道通達範圍,規劃形成以京杭運河、小清河、新萬福河為骨幹,其他支線為補充的“一縱兩橫、三乾多支”內河航道網總體布局,總里程約3100公里。京杭運河與小清河連通等航道遠期展望為國家高等級航道。
2. 內河港口。提高內河港口專業化、規模化水平,規劃形成以濟寧港為核心,棗莊港、菏澤港、泰安港、濟南港為輔助,其他港口為補充的內河港口體系。
(四)建設現代化世界級沿海港口群。推動環渤海世界級港口群建設,加快打造東北亞國際航運樞紐和世界一流海港,進一步突出和強化青島港國際樞紐港的地位和作用,規劃形成以青島港為龍頭,煙臺港、日照港為兩翼,威海港、濱州港、東營港、濰坊港為補充的“三主四輔”沿海港口布局,強化與天津、河北、江蘇等沿海省份港口合作互動,共同打造現代化世界級沿海港口群。
合理布局沿海港口貨櫃、煤炭、原油、散糧、進口鐵礦石、郵輪、液化天然氣(LNG)、商品汽車、滾裝、鋁礬土等主要貨類運輸系統重要港址。
(五)打造功能完備的現代化機場群。
1. 運輸機場。加快樞紐機場建設,完善非樞紐機場布局。支持濟南機場和青島機場打造國際樞紐機場、煙臺機場打造區域樞紐機場,積極培育臨沂機場打造區域樞紐機場,穩步推進支線機場建設,形成層次清晰、功能完善的“四樞十二支”運輸機場群,覆蓋所有設區市行政中心。適時啟動濟南、青島第二機場前期研究。
2. 通用機場。拓展多元的通用航空網,規劃布局100個以上通用機場,通用航空服務覆蓋所有縣級行政區、4A級及以上景區、農產品主產區和主要林區。
(六)建設多層級一體化綜合交通樞紐體系。加快樞紐城市、樞紐港站建設,構建多層級、一體化的綜合交通樞紐體系,打造東北亞乃至“一帶一路”的綜合交通樞紐。加快推進青島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建設,努力培育濟南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加快建設和培育煙臺、濰坊、臨沂、菏澤等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建設10個地區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強化不同層次樞紐城市之間功能互補、設施互通、運行協同。同步推進濟南、青島、臨沂、日照、煙臺、濰坊等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建設和濟南、青島西海岸新區、威海等國家骨幹冷鏈物流基地建設。紮實做好國家綜合貨運樞紐補鏈強鏈工作,加快濟南、臨沂國家綜合貨運樞紐補鏈強鏈城市建設。
按照“站城一體、產城融合、開放共享”原則,做好樞紐發展空間預留、用地功能管控、開發時序協調,打造客運樞紐換乘便捷、貨運樞紐聯運高效的綜合交通樞紐港站及集疏運體系。加快推進青島港國際性樞紐港站建設,積極推進7個全國性樞紐港站建設,打造一批地區性綜合交通樞紐港站。依託多層次綜合交通樞紐城市,以鐵路客貨運場站、公路客貨運場站、主要港口、民航機場等為主體,建設一批綜合交通樞紐港站。
(七)協同最佳化郵政和管道網路。
1. 郵政。最佳化郵政業網路布局,構建海陸空鐵郵綜合寄遞物流通道,打造層次明晰、各具特色、功能互補、差異發展的寄遞物流樞紐體系,形成“雙通道、三區域、多節點”的郵政業空間發展總體布局。推動在鐵路、機場、城市軌道等交通場站建設郵政快遞專用處理場所、運輸通道、裝卸設施,加快鄉村郵政快遞網點、綜合服務站、汽車站等設施資源整合共享。以寄遞物流網路建設,帶動周邊地區協同發展,將山東打造成為中國北方郵政業國際開放重要門戶、東北亞郵政業協同發展先行區、國際區域性郵政快遞物流中心。
2. 管道。統籌推進油氣管道和儲運設施建設,改造提升老舊管道,形成布局合理、安全高效的油氣運輸體系。加快輸氣幹線、支線、聯絡線建設,規劃建設中俄東線山東段、山東天然氣環網、沿海LNG接收站輸管道等輸氣幹線,構建“一網雙環”輸氣格局。
四、加強山東半島城市群交通網一體化建設
(一)推動各層級交通網一體化建設。加強山東半島城市群與其他地區交通一體化建設。積極融入國家交通運輸主通道規劃建設,強化與京津冀地區、長三角地區、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雄安新區、黃河流域及相鄰省份的立體互聯。提升山東半島城市群經濟圈之間互聯互通水平。著力加快高速(城際)鐵路和高速公路建設,快速連通三大經濟圈,推動經濟圈之間高效銜接。推進經濟圈交通網高質量最佳化升級。加強城際和市域(郊)鐵路、高速公路、普通國省道等交通基礎設施一體化布局,構建“濟南、青島兩心輻射,臨棗濟菏一帶相連”的經濟圈一體化交通網,打造1小時通勤圈,支撐沿黃河、膠東半島、魯南三個城市片區聯動發展。推動城市內外交通有效銜接。推進幹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城市軌道交通融合發展,實現設施互聯、票制互通、安檢互認、信息共享、支付兼容。加強城市道路與幹線公路有效銜接,加快推動高速公路與快速路一體化建設,推進國省幹線穿城路段改造。推進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發展。加快推動鄉村交通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全面推進城鄉交通網路有機銜接,實現城鄉交通基礎設施一體化規劃、建設、管護。
(二)構建沿黃河城市片區交通網主骨架。沿黃河城市片區包括省會經濟圈的濟南、淄博、東營、泰安、德州、聊城、濱州7市及魯南經濟圈的濟寧、菏澤2市。重點以濟南為中心,完善濟南—德州、濟南—濱州(東營)、濟南—淄博、濟南—萊蕪、濟南—泰安、濟南—聊城6條放射狀通道和德州—濱州—淄博—濟南(萊蕪)—泰安—聊城—德州環形通道,加快構建“環米字形”綜合交通運輸主骨架。規劃以濟南為核心的“一環十一射”高速鐵路、“兩環十六射”高速公路布局,濟南與周邊市實現“高鐵雙通道”,高速公路實現“縣縣連省會”,打造省會半小時交通圈。強化省會經濟圈與濟寧、菏澤地區交通連線,以濟南為引領,推動形成以沿黃高鐵、沿黃兩岸雙高速為骨架的沿黃達海綜合運輸通道,提升與京津冀、中原城市群省際通道能力,支撐沿黃河城市片區高質量發展,打造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引領區、全國區域一體化發展示範區。
(三)構建膠東半島城市片區交通網主骨架。膠東半島城市片區包括膠東經濟圈的青島、煙臺、濰坊、威海、日照5市。重點以青島為中心,完善青島—日照、青島—濰坊、青島—煙臺、青島—威海4條放射狀通道和日照—濰坊—煙臺—威海半環形通道,加快構建“扇形”綜合交通運輸主骨架。規劃以青島為核心的“一環七射”高速鐵路、“三環十射”高速公路布局,打造膠東1小時交通圈。以青島為引領,充分發揮對外開放橋頭堡作用,支撐膠東半島城市片區高質量發展,打造國際海洋創新發展高地、高水平改革開放引領區、海洋生態文明示範區。
(四)構建魯南城市片區交通網主骨架。魯南城市片區包括魯南經濟圈的臨沂、濟寧、棗莊、菏澤4市。重點強化臨沂—棗莊—濟寧—菏澤帶狀連線通道,加快構建“三字形”綜合交通運輸主骨架。規劃“七縱兩橫”高速鐵路、“三橫十四縱”高速公路、“一縱一橫”內河高等級航道布局,打造魯南1小時交通圈。加強魯南經濟圈各市與長三角城市群通道銜接,支撐魯南城市片區高質量發展,聚力打造全國鄉村振興先行區、全國轉型發展新高地、淮河流域經濟隆起帶。
五、推進綜合交通統籌融合發展
(一)推進各種運輸方式統籌融合發展。
1. 強化路網一體銜接。推進幹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城市軌道交通“四網融合”。強化城市周邊公路與城市道路有效銜接,加快普通幹線公路、鐵路城區過境段、入口段升級改造。推進港區、園區、廠區、規模化農產品基地等集疏運設施建設。
2. 強化樞紐一體互聯。推進綜合交通樞紐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建設、協同管理,推動綜合客運樞紐各種運輸方式集中布局,實現空間共享、立體或同台換乘。加快綜合貨運樞紐多式聯運換裝設施與集疏運體系建設,統籌轉運、口岸、保稅、郵政快遞等功能,提升多式聯運效率與物流綜合服務水平。
3. 統籌通道集約化建設。集約節約利用通道線位、岸線、土地、空域、水域等資源,推動通道內各種運輸方式資源配置和有機銜接,實現陸水空多種運輸方式相互協同、深度融合。強化跨黃、跨海等重要通道資源統籌規劃和集約利用。推動鐵路、公路與綜合管廊、通信、能源等線性基礎設施統籌和空間整合,提高通道資源利用效率。
(二)推進交通基礎設施網與運輸服務網、信息網、能源網融合發展。
1. 推進交通基礎設施網與運輸服務網融合發展。推進基礎設施、裝備、標準、信息與管理的有機銜接,打造跨運輸方式、跨區域全程電子化客運服務體系,提升多式聯運公共信息服務水平,加快貨運樞紐智慧型化升級。
2. 推進交通基礎設施網與信息網融合發展。加強交通基礎設施與信息基礎設施統籌布局、協同建設,逐步在重點路段、樞紐等實現固移結合、寬窄結合、公專結合的網路覆蓋,積極拓展北斗衛星定位系統在交通運輸方面的套用。
3. 推進交通基礎設施網與能源網融合發展。強化交通與能源基礎設施共建共享,加快充電樁、加氫站、加氣站等新能源、清潔能源配套設施在交通運輸場所的建設布局。促進交通基礎設施網與智慧型電網融合,適應新能源發展要求。
(三)推進交通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
1. 推動交通與郵政快遞融合發展。做好交通運輸與郵政有機銜接,支持在鐵路、機場、城市軌道等交通站場建設郵政快遞專用處理場所、運輸通道、裝卸設施。支持發展航空寄遞,以濟南、青島樞紐機場為核心,最佳化國際快遞航空網路布局。在濰坊等城市建設高鐵快運基地,發展整列高鐵快運業務,鼓勵企業提升高鐵快遞運輸比例。推進鄉村郵政快遞網點、綜合服務站、汽車站等設施資源整合共享,支持農村客運班車代運郵件快件。
2. 推動交通與旅遊融合發展。深化交通運輸與旅遊高效融合,充分發揮交通促進全域旅遊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加快長城、大運河、黃河三大國家文化公園(山東段)和沿黃渤海、沂蒙革命老區等旅遊交通網主骨架規劃建設。打造青島、煙臺郵輪始發港及日照、威海停靠港。因地制宜推動旅遊專列、自駕車房車營地建設。打造運游融合精品站點,推動在汽車站、機場、火車站、高速公路服務區等建設旅遊集散中心。
3. 推動交通與物流融合發展。推動交通運輸與生產製造、流通環節資源整合,支持建設與產業布局、消費格局相適應的大宗物資、貨櫃物流網路,重點強化大容量、低成本、高效率物流骨幹通道建設。構建多元化融合發展的農村物流三級網路體系,打造“一點多能、一網多用、深度融合”的綜合運輸服務站點,實現農村物流服務全覆蓋。鼓勵物流企業參與全球供應鏈重構與升級,依託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建設全球供應鏈服務中心。
六、推動綜合立體交通網高質量發展
(一)提升本質安全水平。
1. 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加快推進重要口岸、主要產業及能源基地、自然災害多發地區多通道、多方式、多路徑建設,完善緊急交通疏散、救援和避難通道系統,提升交通網路系統韌性和安全性。
2. 提升基礎設施安全水平。推廣使用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增強設施耐久性和可靠性。加快危橋危隧、礙航橋樑、老舊碼頭、渡口、航道等改造力度,完善安全警示標誌、設施,強化交通基礎設施預防性養護維護、安全評估,加強長期性能觀測,及時消除安全隱患。
3. 完善應急保障體系。構建快速通達、銜接有力、功能適配、安全可靠的綜合交通應急運輸網路。完善應急協調機制和應急預案體系。加強重要通道在疫情防控、減災救災、污染應急處置等方面的配套設施建設,建設多層級的綜合運輸應急裝備物資和運力儲備體系。加強水上安全監管、航海保障和救助打撈,完善沿海和內河溢油應急設施。
(二)推進智慧化升級。
1. 提升智慧化建造水平。加快提升交通運輸科技創新能力,依託數字孿生、建築信息模型(BIM)、智慧型建造等技術,推動智慧公路、智慧港口、智慧航道、智慧機場、智慧樞紐建設,推進綜合交通基礎設施全要素、全周期數位化和網聯化。加強傳統基礎設施智慧型化改造,完善交通網監控設備及配套網路,推進船岸協同、自動化碼頭和堆場發展。
2. 加快智慧型技術套用。推動衛星通信技術、新一代通信技術、高分遙感衛星技術、人工智慧等行業套用,打造行業北斗高精度定位服務網路,構建高精度交通地理信息平台,全方位布局交通感知系統。鼓勵物流園區、港口、機場、貨運場站廣泛套用物聯網、自動化等技術,推進智慧型網聯汽車(智慧型汽車、自動駕駛、車路協同)、智慧型化通用航空器套用。
3. 推進智慧出行服務。推進既有設施數位化改造升級和綜合交通運輸信息平台整合最佳化,提升基礎設施的感知、分析、管理和服務能力。培育“出行即服務(MaaS)”新模式,打造全程電子化服務,推動實現“一次購票、一次支付、一證(碼)通行”。
(三)加快綠色低碳轉型。
1. 強化節能降碳和污染防治。加強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清潔能源裝備設施更新利用,促進交通能源動力系統清潔化、低碳化、高效化發展。規劃建設便利高效、適度超前的充換電和加氫站網路,推進交通樞紐、停車場、公路服務區等充電設施建設,鼓勵公路沿線合理布局風光發電儲電設施。加快推動船舶受電設施改造,推進機場設施“油改電”建設,完善乾散貨碼頭堆場防風抑塵設施。開展港區船舶水污染物及沉積物接收處理設施建設,實現與城市公共轉運處置設施有效銜接。
2. 加強生態保護和資源集約利用。推進交通基礎設施與生態空間協調布局,強化生態選線選址和生態保護設計,合理避讓生態環境敏感區、生態保護紅線,最大限度保護永久基本農田和重要生態功能區,依法依規開展相關環境影響評價工作。項目實施過程中嚴格落實“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相關要求,切實進行“三線一單”相符性、協調性分析,確保符合相關法律、法規及有關政策要求。統籌集約利用綜合運輸通道線位、橋位、土地、岸線等資源,打造複合型基礎設施走廊。加強老舊設施更新利用,推廣施工材料、廢舊建材再生利用和綜合利用。
3. 最佳化調整運輸結構。完善多式聯運體系,推進大宗貨物運輸“公轉鐵”“公轉水”。加強內河航道、碼頭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構建現代化內河航運體系。推進多式聯運型物流園區、鐵路專用線建設,支持青島港擴大氫能利用、日照港建設大宗乾散貨智慧綠色示範港口,構建以電氣化鐵路、節能環保船舶為主的中長途綠色貨運系統。吸引中短距離城際出行更多轉向公共客運,穩步提高鐵路客運比重。構建以城市軌道交通為骨幹、常規公交為主體的城市公共運輸體系。
(四)提升行業治理效能。
1. 深化綜合交通運輸體制機制改革。推進綜合交通運輸管理體制、運行機制、支撐保障一體化,最佳化完善機構職能。整合交通運輸資源,鼓勵交通運輸骨幹企業做大做強,打造交通投融資和建設運營大平台。
2. 健全完善法治型、服務型管理體系。進一步最佳化營商環境,打造市場開放、靈活高效的多元化交通運輸建設運營體系。構建以“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和“網際網路+監管”為基本手段、以重點監管為補充、以信息化監管為支撐、以信用監管為基礎的新型監管體系。
3. 打造“山東交通標準”品牌。圍繞綜合運輸樞紐、新基建、智慧高速、智慧港口、碳達峰、安全應急等重點領域,完善綜合交通領域地方標準體系,積極爭取上升為行業或國家標準。建立標準資料庫,加強標準開放共享,全面提升標準公共服務能力。
七、環境影響評價
(一)環境影響分析。本規劃綱要堅持綠色發展理念,集約節約利用資源,充分考慮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對環境的影響,儘量避免穿越生態紅線環境敏感區,土地資源承載力具有較強韌性,污染排放可以控制在達標水平範圍內,與相關規劃總體協調,路網規模和布局總體合理,符合國家能源結構調整以及節能降耗要求。
限於鐵路、公路等線性工程的特點,以及全省環境敏感區數量較多、分布較廣的客觀實際,受地形、地質和路網功能目標等因素制約,部分路段難以避免涉及環境敏感區,可能對局部地區自然生態環境產生影響。為最大限度減少對環境的影響和破壞,在專項規劃編制中,嚴格執行規劃和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並將有關環評結論作為後續規劃實施的依據,採取有效措施減緩對大氣環境、水環境、土壤影響,規劃實施產生的不利環境影響總體可控。
(二)預防和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措施。規劃實施過程中,嚴格遵循各項環境生態保護要求,預防和減輕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管理、養護、營運等活動產生的不良環境影響。
1. 遵守環境保護政策法規。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和標準規範。
2. 強化環境保護制度。規劃實施中,嚴格執行“三線一單”制度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嚴格落實生態保護和水土保持措施,加強多方案比選研究,合理避讓永久基本農田、自然保護地、林地、濕地等具有重要生態功能的國土空間。
3. 做好污染物排放控制。積極採用綜合措施,對交通建設及運營產生的污染進行有效防治,改善沿線聲環境和振動環境質量,嚴格控制氣體和固體污染物排放。
4. 完善監管保障體系。各職能部門應提前介入,為項目選址選線等前期工作提供政策諮詢和實施保障,建立完善綠色交通發展戰略規劃體系、標準規範體系、監督管理體系和組織保障體系,提升服務與管理能力。
5. 重視環境風險防範。完善環境風險事故預防和應急處置機制,構建更加安全、環保的綜合交通網。
八、保障措施
(一)堅持黨的領導。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始終把黨的領導貫穿到加快綜合立體交通網建設全過程,充分發揮各級黨組織在推進綜合立體交通網建設發展中的作用,全面調動各級幹部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為實現本規劃綱要目標任務提供根本保證。
(二)強化組織協調。建立健全規劃綱要實施協調推進機制,發揮綜合交通運輸工作領導小組及重點工程、鐵路、民航建設工作專項小組等各議事協調機構作用,強化部門協同和上下聯動,推動各類交通基礎設施統籌規劃、協同建設。加強與周邊省、市對接協同。加強與國家有關部委和國家鐵路集團等央企的協調,積極爭取國家相關政策支持。
(三)強化要素保障。深化交通投融資體制改革,堅持要素市場化配置,積極採用多元化市場融資方式拓寬融資渠道,盤活存量資產資源,進一步完善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引導社會資本積極參與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嚴格落實交通運輸領域事權劃分和支出責任,科學合理安排普惠性基礎設施政府投入規模,加強資金監管,防範化解債務風險,強化各級各類規劃在項目建設資金與效益平衡和建設時序安排等方面的統籌銜接。最佳化交通設計理念,做好項目用地節地評價,合理控制建設項目用地(用海)規模,提高交通用地複合程度。最佳化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劃撥供地程式,強化建設用地供給,加強耕地占補平衡保障。
(四)強化實施管理。本規劃綱要作為基礎設施布局規劃,需通過五年規劃等發展規劃或行動方案等落實建設任務、牽頭單位、參與單位。實施過程中,要加強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國土空間、區域發展、流域發展等相關規劃銜接,與城鄉建設發展相統籌。交通運輸部門要會同有關部門加強本規劃綱要實施動態監測與評估,強化實施進展與統計監測工作,定期開展規劃評估,適時進行調整或修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