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市深化質量安全監管改革的實施意見

《柳州市深化質量安全監管改革的實施意見》是柳州市政府發布的檔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柳州市深化質量安全監管改革的實施意見
  • 發布單位:柳州市人民政府
為貫徹落實《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深化質量安全監管和檢測體制改革工作的意見》(桂發〔2016〕38號)的有關要求,紮實推進我市質量安全監管改革,現結合我市實際提出以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自治區決策部署,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將質量強市戰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開展質量提升行動,加強全面質量監管,全面提升質量水平,以促進質量發展、保障質量安全為基本職能,構建“放、管、治”三位一體的質量提升格局,完善質量安全監管體制機制,最佳化整合資源,強化科技支撐,不斷提高依法監管、科學監管的能力,推動質量安全水平穩步提高,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共同推動質量發展,促進提質增效升級,為我市實現“率先建成”和“打造龍頭”雙目標做出積極貢獻。
  建立適應我市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基本建立責任明晰、協同高效、保障有力的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和檢驗檢測體系,基本完成業務相同相近檢驗檢測認證機構整合,進一步做強做大檢驗檢測認證機構。全市質量安全狀況持續穩定良好,質量總體水平穩步提升,監管執法水平明顯提高,技術標準體系進一步完善,風險管控水平明顯提高,企業生產經營者誠信守法意識和質量管理水平顯著提高。
  到 2020 年,形成完善的質量發展體制機制,質量強市戰略取得明顯成效,企業真正成為質量的主體,形成“放、管、治”三位一體的質量提升格局,質量總體水平顯著提升,質量對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和促進經濟發展的貢獻進一步增強,更好滿足人民民眾不斷升級的消費需求。建成完善的質量安全監管體系,計量、標準、檢驗檢測、認證認可等國家質量基礎設施系統完整、高效運行,技術水平和服務能力進一步增強,區域競爭力明顯提升,對科技進步、產業升級、社會治理、對外交往的支撐更加有力。
  各縣、區人民政府要充分認識深化質量安全監管體制改革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把深化質量安全監管體制改革工作擺在經濟社會發展更加重要的位置,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有關部門齊抓共管,形成工作合力,大力實施質量強市戰略,健全地方政府負總責、監管部門各負其責、企業是第一責任人的質量安全責任體系,構建企業主體、政府監管、市場調節、行業自律、社會參與,“放、管、治”相結合的質量社會共治工作格局。
二、主要任務
  (一)推動質量發展體制機制改革
  1.建立和完善以市場為導向、以質量和技術為核心的品牌發展機制。以提升市場有效供給為目標,圍繞我市支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提供科技含量高、質量優的產品,制定品牌發展規劃;加大對工業、農業、服務業品牌培育的扶持力度,積極引導各類生產要素向品牌企業集聚,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各縣區人民政府制定和落實提升品牌建設的評價機制和獎勵措施;通過政府採購等方式,加大品牌建設的政策支持;引導企業圍繞研發創新、生產製造、質量管理和行銷服務全過程,制定品牌管理體系;健全集體商標、證明商標註冊管理制度;打造一批特色鮮明、競爭力強、市場信譽好的產業集群區域品牌;建設品牌文化,加強品牌宣傳,加強我市品牌價值評價,提升柳州品牌形象和品牌效益。(牽頭部門:市質監局、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委、住房城鄉建設委、農業局、工商局、水產畜牧獸醫局;配合單位:市長質量獎評審委員會其他委員單位)
  2. 完善質量基礎體制機制建設。
  (1)完善創新驅動的體制機制建設,加大研發和技術改造的扶持力度。加大對研發、技改的政策支持,引導各類企業建立穩定的創新投入增長機制。增強對專利申請和授權的支持力度,鼓勵科技人員申請專利,認真落實專利申請資助和獎勵政策,提高我市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將獲得發明專利作為重大科技計畫立項和驗收依據,將獲得登記的標準列為科技獎勵的推薦成果。對符合條件的技術創新依法落實稅收優惠政策,為研發和技改投入提供金融支持。(牽頭單位:市科技局、工業和信息化委;配合單位:市財政局、國資委、金融辦,人民銀行柳州中心支行)
  (2)建立健全結構合理、銜接配套、覆蓋全面、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新型標準體系。各級人民政府應多渠道籌措資金,加大對標準化建設投入。大力推動我市優勢技術和標準成為國際標準和國家標準,鼓勵與扶持各類組織參與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的制(修)訂工作,完善我市技術性貿易措施體系。加快推進技術標準體系建設改革。最佳化完善地方標準,建立地方標準信息公開和共享平台;加快研製重要技術標準;提高標準實施有效性,加強標準的實施監督;推進標準化示範試點建設;放開搞活企業標準,培育發展團體標準。建立企業產品和服務標準自我聲明公開與監督制度。改革企業標準管理制度,支持和鼓勵企業制定高於現行國家標準的企業內控標準和採用國際標準或國外先進標準組織生產。(牽頭單位:市質監局、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委、衛生計生委、旅遊發展委、環境保護局、住房城鄉建設委、農業局、水產畜牧獸醫局;配合單位:市實施質量強市戰略工作領導小組其他成員單位)
(3)完善質量管理、質量技術人才及從業人員素質培育體制機制建設。鼓勵我市高等院校、職業技術學校、技工院校根據企業需求建立質量管理專業和質量技術人才培養機制,為我市培養高素質的質量管理、質量技術人才,引導企業開展全員上崗技術素質培訓;有關部門依法落實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政策和高新技術人才引進優惠政策。(牽頭單位:市教育局;配合單位:市科技局、工業和信息化委、財政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地稅局、國稅局)
  (4)完善質量統計及考評體系建設。以總體質量指數、質量基礎指標、質量安全指標和質量發展指標為核心,研究建立經濟發展質量指標體系,建立健全涵蓋產品質量、工程質量、服務質量、生態與環境質量等各行業測評指標體系。建立健全質量統計制度和監測制度,推進質量強市戰略實施進程統計監測工作。建立全市各部門、各縣區的質量考核機制,將質量安全和質量發展納入各縣、區人民政府績效考核目標,按年度對各縣、區人民政府質量工作進行考核。(牽頭單位:市質監局、績效辦;配合單位:市實施質量強市戰略工作領導小組其他成員單位)
  (二)深化質量安全監管體制機制改革
  1.深入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以保障質量安全為基礎,以轉變職能、簡政放權為核心,以激發市場活力、落實企業質量安全主體責任為目標,加快推行相對集中的行政許可制度改革。理順“先照後證”改革後有關監督管理問題,進一步鞏固“先照後證”改革成果,全面實施“一照一碼”登記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取消行政審批項目,最大限度下放審批許可權,最大限度減少審批環節,最大限度最佳化審批程式,有效提升公共服務質量和增強政府公信力。(牽頭單位:市編辦;配合單位:市行政審批局、工業和信息化委、環境保護局、住房城鄉建設委、交通運輸局、水利局、農業局、林業局、衛生計生委、國資委、地稅局、工商局、質監局、安全監管局、食品藥品監管局、糧食局、水產畜牧獸醫局)
  2.落實生產經營者主體責任。推動生產經營者依法經營,引導生產經營者牢固樹立質量安全主體責任意識,提高質量安全基礎保障能力。嚴格落實生產經營者法定代表人的首要責任、生產經營者質量首負責任制、產品“三包”、缺陷產品召回和工程質量終身負責制等質量安全主體責任,逐步建立首席質量官、內部質量一票否決制度。推動生產經營者建立生產檔案制度。督促生產經營者嚴把原材料進廠和產品出廠檢驗關,建立健全產品設計、原料進廠、生產加工出廠銷售到售後服務的全過程質量管理制度,增強質量安全溯源能力,真正建立責任明確、逐級倒逼的質量安全責任體系,進一步完善退出機制。(牽頭單位:市質監局、農業局、國資委、食品藥品監管局、檢驗檢疫局;配合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委)
3.推動政府負總責,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建立和完善全市各級人民政府負總責的質量安全責任體系,把質量安全納入重要議事日程進行總體規劃、統籌安排,定期評估和分析本地區質量安全狀況,領導和支持相關監管部門依法履行職責,加強組織協調,積極應對和處置質量安全突發事件。完善質量安全監管機制,實施有效的缺陷產品召回管理,建立與監督抽查、風險監控、執法打假等手段的銜接機制,維護社會公共安全、公共利益和社會經濟秩序,保護消費者的人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完善產品監督抽查和後處理工作機制,公開監督抽查結果,發布風險警示和消費提示,建立並落實不合格產品生產企業和商品經銷商法定代表人約談制度。逐步建立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測、評估、預警、處置工作機制。嚴把工程建設項目開工和竣工驗收關,嚴格執行招標投標、工程監理、質量終身負責制度和安全生產“三同時”制度,形成從規劃、設計、施工、監理到驗收的工程建設監管鏈條。綜合運用法律、行政、經濟和技術手段,重點解決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全面改善空氣、水質、土壤質量。加強部門協作和執法聯動,加強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的銜接,嚴厲打擊質量違法行為,嚴肅查辦制假售假大案要案,按規定公開案件行政處罰信息,特別是對危害公共安全、人身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質量違法行為,依法從嚴處罰。加快推進相對集中行政執法權工作,加快建立權責統一、權威高效的行政執法體制。(各縣、區人民政府,市直有關部門分別負責)
  4.加強質量誠信體系建設。積極開展企業質量信用等級評價,加快建設統一社會信用代碼資料庫,建立以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為標識、以物品編碼為手段的質量信用信息平台,完善企業質量信用檔案和產品質量信息記錄。加強政府部門及相關行業管理部門之間的合作,推進部門間信用信息共享,實現聯合監管和懲戒。嚴格執行質量誠信報告、失信黑名單披露、市場進入和退出制度。加強檢驗檢測認證機構監管,嚴格對數據弄虛作假行為的處罰。將失信企業“黑名單”和行政處罰案件查處結果作為失信信用信息,列入信用資料庫,對列入“黑名單”的生產經營者在融資等金融支持以及行政監管、提供公共服務等方面予以限制;對信用良好的企業,在技改投入、品牌培育等方面予以支持。加快構建質量安全社會共治機制。(牽頭單位:市質監局、環保局、住房城鄉建設委、農業局、人民銀行柳州中心支行、工商局、發展改革委;配合單位:市實施質量強市戰略工作領導小組其他成員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