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甌國

東甌國

東甌國是越王無疆次子蹄所建立的國家,又名東越國。

東甌國世系:少典→軒轅黃帝→顓頊→鯀→大禹→啟(建夏)→太康→仲康→帝相→少康→無餘(少康庶子,分封會稽,商周時歷三十餘世至春秋時)→無瞫。《吳越春秋》記載越國君主無壬,侯爵。生兩子,長子無瞫,次子無擇,死後由子無瞫即位,封其弟無擇為東甌公爵,領歐地,率區人族制陶,食采邑於歐山.因制陶之功封氏為甌.

越王族:越王無壬——越王無瞫——越王夫潭 ——越王允常——越王勾踐——越王不壽——越王翁 ——1越王翳——2越王之侯——3越王無彊————越王子蹄

越公族:越王無壬——東甌公無擇——東甌公無厫 ——甌王宰辛——甌王仲余——甌王鴻圖——甌王海宇——甌王伯歷——東甌王安朱(高壽160歲,前383年—前232年,同比越國跨1 翳—2之候—3無彊三世王)———搖

歐宰辛次子歐仲余被越王勾踐於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3年)封甌王,賜公爵,領歐地。食采歐山(溫州市蒼南縣)。居于越都平陽,東甌王的封地,大致包含現今中國浙江省的溫州市、台州市、麗水市一帶。東甌在現在仍是浙江省溫州市的古稱。

東甌王世系表:

東甌公宰辛→仲余(勾踐封甌王)→鴻塗(鴻圖)→海宇→伯歷(海宇叔父)→安朱→搖→昭襄→貞復→省→貞鳴→望(王弟:興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甌國(加東以表方位,區別西甌)
  • 外文名:d ou guo
  • 始祖:越王姒無壬(子無瞫,無擇)
  • 東甌公一世:無擇(本姒姓,以封為氏甌)
  • 東甌公二世:甌無厫
  • 東甌公三世:甌宰辛(子,偉余,仲余,句余)
  • 甌王:甌仲余(子,鴻圖,鴻業)
  • 東甌王二世:甌鴻圖
  • 東甌王三世:甌海宇
  • 東甌王四世:甌伯歷
  • 東甌王五世:甌安朱
  • 東甌王六世:甌搖(搖,騶歐均尊為姓祖)
  • 東甌王七世:甌昭襄  與詰 騶勵侯
  • 東甌王八世:甌貞復(諡號建,漢封彭澤王)
  • 東甌王九世:甌省 藹侯
  • 東甌王十世:甌貞鳴(甌省叔父,漢封平都王)
  • 東甌王十一世:甌望(在位3個月後舉國內遷)
簡介,七國之亂,相關內容,史料記載,覆亡,古蹟,歷史地位,歷史價值,文化意義,

簡介

搖,為東甌國第七代國君,東甌國第一代國君是越王無疆次子蹄建立的,東甌國處歐余山之南,國姓為歐陽氏故歐陽搖即是騶搖;公元前192年,漢惠帝封騶搖為東海王,都東甌,世稱“東甌王”,成為溫州歷史上第一位被朝廷封王的首領。
《史記集解·卷一百一十四·東越列傳》《史記集解·卷一百一十四·東越列傳》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次年廢除了第七世東甌王搖(改歐陽搖為騶搖)及當時的閩越王無諸為君長,其地被置為閩中郡,東甌從建國到被廢共歷時二百五十二年。但“秦雖置郡,仍為無諸和搖所據,秦不得而有之”。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六國貴族紛紛起兵回響,越王勾踐十三世侄孫(七世王)歐搖與閩越王無諸率越人跟從鄱陽令吳芮反秦,“越軍轉戰關中,復從諸侯入關。”
秦王朝滅亡後,項羽封吳芮為衡山王,但因楚、越有舊隙,擔心閩越強大對楚不利,不封無諸為王,而歐搖則僅為都尉。項羽的狹隘使無諸與騶搖十分不滿,在隨後的“楚漢戰爭”中引兵垓下,助漢高祖劉邦擊滅了項羽的楚軍。
公元前202年,劉邦封無諸為閩越王,公元前200年,歐搖受封為“海陽齊信侯”,時稱“閩君”或“閩越君”。漢惠帝三年(公元前192),漢廷以“舉高帝時越功,曰閩君歐搖功多,其民便附。乃立歐搖為東海王,都東甌,世俗號為東甌王”。自此歐搖定都東甌(今溫州市境內),重建東甌國,成為甌越中興之祖。漢初因功對無諸和歐搖封王,閩、甌兩地保留了越人的自治,並不完全服從於中央漢廷。
《史記三家注·卷一百一十四·東越列傳》《史記三家注·卷一百一十四·東越列傳》

七國之亂

漢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二月,吳王劉濞起兵叛亂,當時的東甌王舉兵脅從,史稱“七國之亂”。據《史記·東越列傳》記載,吳王被太尉周亞夫與大將軍竇嬰丹徒擊敗投奔東甌國後,漢廷密使遊說東甌王歐貞復,於是東甌王弟“夷鳥將軍”歐貞鳴乘勞軍之際殺了劉濞將功折罪。事後東甌王封為“彭澤王”,夷鳥將軍封為“平都王”。

相關內容

夏帝少康少子第一代越王姒無餘奉王父之命由北至南遷居封地茅山(今之會稽山),遂建立部落聯盟政權---越國。勾踐其先有遠宗東甌公族,傳有越國甌冶子,吳國甌丕祤。(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2年),勾踐滅吳稱霸,國土遂寬。為建立完全意義封建帝國——大越國,仿效周制父兄昆弟,功臣部族為諸侯王。據《越絕書》記載,封有甌王、搖王、乾王、荊王、糜王、宋王等。越王勾踐賜姒越國公族東甌公族昆弟仲余為公爵,封甌王,領歐地。食采歐山(溫州市蒼南縣)。居于越都平陽,甌王的封地,大致包含現今中國浙江省的溫州市、台州市、麗水市一帶。東甌,仍是浙江省溫州市的古稱。《越絕書》佚文更有:“東甌,越王所立也”之說。

史料記載

東海國是漢初所封東南越部落的三個王國之一,因其建都於東甌(今浙江溫州市),故俗稱東國。東甌王搖系越王勾踐所封甌王后裔,也應是越國被楚破滅後流徙於浙南的越人貴族。秦末農民起義、諸侯叛秦時,搖與無諸都怨恨秦軍滅其家國、廢其王號,賜辱姓騶。遂"從諸侯滅秦"。項羽滅秦"主命"之時,他們又皆受斥不得封王,直到劉邦立國、漢惠帝繼統之後第三年(前192年),推舉閩君搖,認為他"功多,其民便附",於是就"立搖為東海王,都東甌"。東甌國地以甌江飛雲江流域為中心,包括從前浙南的溫、台、處三州地區。
東甌國存在僅54年。漢景帝三年(前154年),吳王劉濞謀反,想策動閩越王和東甌王追隨他,閩越王不從,"獨東甌從吳"。吳王事敗之後,東甌王受漢廷之命,殺掉劉濞以謝罪,因此得以保全。劉濞之子劉駒"亡走閩越"、怨恨東甌王,屢屢慫恿閩越王"擊東甌"。漢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閩越發兵圍東甌"。東甌王受困,糧食將盡,派人向漢廷告急求救。漢武帝即命將從會稽發兵,"浮海救東甌"。援軍未到,閩越王已撤軍。東甌國自知無法抵抗閩越王的不斷侵擾,只得請求漢廷準其"舉國徙中國",得到許可,於是末代甌王歐望率領宗族及部眾4萬餘人遷移於廬江郡(今安徽巢湖周圍),從此國滅。東甌國地旋即為閩越王所占據。
東甌與閩越貴族同榮辱。搖與無諸同是閩地的越人首領。東甌與閩越有著共同的文化。東甌國歷史悠久,是古老的南蠻部落的海濱方國,與閩方國一樣。《山海經·海內南經》載:"甌居海中。閩在海中。"說明甌、閩在遠古時期都曾受海侵影響而成水鄉澤國。《逸周書》還稱:"東越海蛤,甌人蟬蛇","越甌翦發文身",記載了閩、東甌部落的生活習性。東甌國久負盛名的是兵器鑄造,著名的即歐治子出自東甌。他所鑄湛盧純鈞勝邪魚腸巨闕等寶劍,名震天下,傳說他就曾在浙江紹興和福建松溪湛廬山、福州冶山等地鑄過劍,因而留下遺蹟和傳說。
東甌國

覆亡

“七國之亂”失敗後,吳太子劉子駒逃亡至閩越國,並得到保護。因劉子駒的挑撥,漢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閩越東甌發生內訌,閩越王郢出兵圍住了東甌城,年邁的東甌王歐貞鳴馬失前蹄,戰死在海塗中。漢武帝派中大夫嚴助從會稽發兵,從海路馳援“東甌國”,閩越軍聞訊撤退。東甌國新君歐望迫於閩越壓力,“請舉國徙中國(漢朝),乃悉舉眾來,處江淮之間”,率領其民部屬四萬多人北上,被安置在江淮流域廬江郡(今安徽西部的舒城地區),並被降封為“廣武侯”,東甌國從此在漢朝行政上取消了,但甌越人仍居住於王國故地,並多有人為避戰亂遷徙至周邊東海各島群。

古蹟

自歐搖復興東甌至望內遷江淮,傳數世,歷時55年。這是溫州城區第一次明確記載的行政建置,為此後2000多年溫州行政區域建置的基礎,並將溫台兩地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東甌列傳》也讓溫州的歷史首次被記入正史。據南宋《紹定舊編》記載,溫州市共有五世東甌王留下王陵,現僅存一處,在鹿城區黃龍街道甌浦垟。東甌國作為溫州文化和行政中心,東甌王每逢喜慶和重大的節日都會在其府邸“甌王府”用溫州特產犒勞屬地的文武百官和宴請各地的文人雅士,“甌王府”的具體遺址至今仍未被世人找到。溫州的歷史從此在兩千多年前首次被載入了史冊,為後來溫州行政區域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和深遠的影響。

歷史地位

東甌歷史始於商周。西漢時期,東甌受朝廷正式冊封,是台州行政區域確立之始。台州歷史有文字記載是《史記·東越列傳》,這篇1600多字的列傳,簡約記載西漢初期孝惠帝三年(前192),“立搖為東海王,都東甌,世俗號為東甌王。”直到建元三年(前138),漢武帝派遣中大夫嚴助,出動會稽水軍解救被閩越國圍困的東甌國。“東甌請舉國徙中國,乃悉舉眾來,處江淮間”。以及元鼎六年(前111年)漢武帝出動4路水陸大軍,討平東越國後,“詔軍吏皆將其民徙江淮間,東越地遂虛。”這段歷史事件,是台州最早的見於文字的行政區劃。
《前漢書·嚴助傳》記載更為詳細:“建元三年,閩越舉國圍東甌,東甌告急於漢。時武帝年未二十,以問太尉田蚡。”田蚡不同意出兵救東甌,漢武帝徵求中大夫嚴助意見,嚴助說:“今小國以窮困來告急,天子不振,尚安所樂,又何以子萬國乎?”這說明東甌國在西漢時期是中央政府承認的一個小國,有獨立的行政權。漢武帝把解救東甌的兵權交給嚴助。嚴助到會稽(今紹興)後,拿出漢武帝的信物“節”,要調動會稽郡兵力,會稽郡太守以沒有“虎符”拒絕發兵。嚴助大怒,斬殺會稽郡軍事長官司馬,向太守說明漢武帝救東甌的決心,強令調兵。嚴助掌握會稽兵權後,遂發兵浮海救東甌。
未至,閩越引兵罷。”這段文字,說明三個問題:第一、漢武帝對東甌小國的關心。嚴助為執行皇帝命令,殺掉漢朝郡一級司馬。當時的會稽郡區域,包括今日浙江北部、西部,江蘇南部和江西西部,地域之大遠遠超過僅有台州、溫州兩地的東甌國。從這裡可以看出,只有20歲的漢武帝治理國家雄才大略,各國之間均要和平相處,不允許閩越強國去併吞東甌弱國。第二、閩越國退兵後,漢武帝為了保持安定局勢,將會稽郡太守撤掉,任命嚴助為太守。嚴助原籍是會稽,熟悉民情風土和東甌、閩越情況,“於是拜為會稽太守。”嚴助坐鎮會稽,使閩越國不敢輕舉妄動,保持一段時間平安無事。第三、《史記·東越列傳》和《前漢書·嚴助傳》,多次記載漢武帝的水軍,如“發兵浮海求東甌”、“樓船將軍楊仆,戈船、下瀨將軍”等,這說明漢武帝有強大的水軍力量,包括指揮船和各輕便的戰船,威懾各地諸侯小國,對於研究西漢造船業和水上作戰是十分珍貴的史料。
《史記》、《前漢書》記載的漢武帝救東甌歷史,在漢代以後各種史書和台州地方志中都有記載,當作台州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出版的軍事類歷史書籍中也有記述,如1992年出版的《中外戰爭戰役大辭典》有《嚴助擊閩越之戰》:
“漢高帝時立無諸閩越王,都東冶;惠帝又立搖為東甌王,都東甌。七國之亂中,東甌王殺吳王于丹徒;吳王子子駒逃亡閩越,怨東甌,常勸閩越擊東甌。漢武帝建元三年(前138),閩越兵圍東甌,東甌糧盡且降,乃向武帝告急。八月,武帝遣嚴助發會稽兵由海路往救。漢兵未至,閩越罷兵。東甌舉國請求內徙,武帝遷其眾於江淮間。”
2000年出版的《浙江軍事志·大事記》:
景帝三年(前154)
二月,太尉周亞夫、大將軍竇嬰領兵討伐吳王劉濞叛亂。劉濞帶領數千人東逃,企圖立足東甌之地以求自保。朝廷派人利誘東甌國人斬殺劉濞於會稽丹徒,吳太子劉駒逃至閩越。
建元三年(前135)
秋,閩越人受吳王劉濞子劉駒的唆使,發兵圍東甌。武帝中大夫嚴助會稽兵,從海路救東甌。
元鼎六年(前111)
秋,東越王余善反漢,自稱“武帝”,殺漢校尉。漢武帝遣橫海將軍韓說出句章縣(今寧波境),從海路南下;樓船將軍楊仆出武林(今江西餘干北);中尉王溫舒出梅嶺(今江西廣昌西);戈船、下瀨兩將軍出若邪(今紹興東南)、白沙(今江西南昌東北),分道攻東越。至於1992年出版的《溫嶺縣誌》和2002年出版的《黃岩志》記載更為詳細,在這裡不再一一解說。

歷史價值

古老的東甌國在台州留下一座古王城遺址—徐偃王城,位於溫嶺大溪鎮。較早記載是宋代《輿地紀勝》卷十二:台州有“古城,在黃巖縣南三十里,外城周十里,高僅存2丈,厚四丈;內城周五里,城上有喬木可數十圍。故老雲,即徐偃王城。”我們台州自南宋嘉定《赤城志》開始,一直到2002年,凡是台州志、黃岩志、溫嶺志,800年之間每次修志,都要記載徐偃王城,這是一個慣例,絕對少不了,否則這本志書就是重大的遺漏。
徐偃王城與東甌國的沿革有沒有直接關係,在20多年前尚不能定論。20年間經過本省考古專家考古發掘,以及台州當地史志工作者和溫州學者的熱情參與,基本搞清東甌國的都城與徐偃王城是同一座古王城。
東甌國
溫州王克旺等3人的《關於東甌的建都與內遷》一文中援引許多史料,其定論是“東海王的都城應在台州境而不在溫州”,“東甌的活動中心在台州地區,都城在黃巖縣內”。他們引用其中一條史料是《浙江通志》卷四十六:“永寧縣則今之黃岩而改名,有漢東甌國遺址”,“東甌居海中,今臨海永寧縣也”。明成化五年(1469),黃岩析出南部置太平縣,這座古城就劃入今日的溫嶺市,不屬於黃岩。上世紀80年代,台州文管會金祖明先生幾次到古王城考察,並寫出論文;黃岩地方志辦公室組織人員也進行實地考察,認同王克旺等3人的學術結論,並補充內容,將徐偃王城與東甌王城寫入新編縣誌。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多次對古王城進行考察發掘,考察規模最全面是2002年9月6日至10月17日40餘日考古調查試掘,揭露面積200多平方米,目的一是遺址是否文獻記載的一座古城,二是遺址最早時代和延續時代。考察發掘最後結論“該遺址是一座古代城址”,“遺址上層的時代應為宋代,遺址下層堆積應為戰國時期遺物”,“古城遺址的始建年代只有戰國時期”。
著名學者蒙文通先生的《越史叢考》據《後漢書·東夷傳》記載,西周末的徐偃王地域,據有江、淮地帶,周方五百里,又有“陸地而朝者三十六國”,東越國應是其中之一。省社科院歷史所董楚平研究員著作《吳越文化新探》說:“今黃岩、溫嶺之間建立過甌余國。”黃岩嚴振非的《東甌國沿革》中闡述“甌余國”,其位置在浙東南的東越國境內,“余”為“徐”的本字,“甌余”即是徐國人在西周中後期所建立的小方國。這個都城即是大溪古王城,東甌國是繼甌余國之後,其都城也應該是這個古王城。
古城的價值,學者們有不同的定論。我們可以用省文物專家這次考察發掘結論中的一句話概括:“大溪古城遺址,是台州地區目前所知的時代最早的古代城址,也是我省經過考古調查和試掘的為數不多的戰國時期的城址之一。”

文化意義

東甌國歷史地位的確定,對於台州挖掘歷史文化,弘揚先進文化,提升台州知名度都是具有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從歷史角度看,台州歷史時間將推進100多年的歷史,其歷史價值無可估量。東甌故地經歷東越國、甌余國、東甌國、東海國、東越國5個歷史階段。從東甌國開始,按《越絕書》“東甌,越王所立也。”即由越王勾踐封眾諸侯推斷建立時間,為周元王四年(前473年)至西漢元封元年(前110)除國,有362年,期間秦代降為閩中郡。按漢朝中央政府冊封時間,為西漢孝惠三年(前92年,至元封元年除國,有82年。按史志記載,西漢始元二年(前85年)置回浦縣,是為台州建縣之始,台州歷史時間將推進107年。
從現實角度看,挖掘歷史文化,提升台州知名度,弘揚先進文化,這是建立和諧社會的應有之舉。大溪古城遺址,是台州市目前所知的時代最早的古代城址,也是浙江省經過考古調查和試掘的為數不多的戰國時期的城址之一。開發和利用古城遺址,將促進台州旅遊產業的發展,提升台州知名度,起到積極的作用。建議市政府儘快採取保護措施,開發和利用大溪古城遺址。
從歷史研究的角度看,加強台州歷史文化研究,特別對東甌國的歷史研究,是當前台州文化建設一件大事。建議建立專門的研究機構,落實研究經費,聘請國內專家、學者進行考古調查,進一步確立東甌國的歷史地位,研究其價值,使這一課題能夠深化。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