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膺傳

李膺傳

李膺字元禮,潁川襄城人也。祖父脩,安帝時為太尉。父益,趙國相。膺性簡亢,無所交接,唯以同郡荀淑陳寔為師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膺 
  • :元禮
  • 籍貫:潁川襄城(今河南襄城)人
  • 朝代:東漢
  • 定義:著名學者,政治家
  • 重大事件黨錮之禍受害者
原文,參考譯文,人物簡介,

原文

舉孝廉,為司徒胡廣所辟,舉高第,再遷青州刺史。守令畏威明,多望風棄官。復征,再遷漁陽太守。尋轉蜀郡太守,以母老乞不之官。轉護烏桓校尉。鮮卑數犯塞,膺常蒙矢石,每破走之,虜甚憚懾。以公事免官,還居綸氏,教授常千人。南陽樊陵求為門徒,膺謝不受。陵後以阿附宦官,致位太尉,為節志者所羞。荀爽嘗就謁膺,因為其御,既還,喜曰:"今日乃得御李君矣。"其見慕如此。
永壽二年,鮮卑寇雲中,桓帝聞膺能,乃復征為度遼將軍。先是,羌虜及疏勒龜茲數出攻抄張掖酒泉、雲中諸郡,百姓屢被其害。自膺到邊,皆望風懼服,先所掠男女,悉送還塞下。自是之後,聲振遠域。
延熹二年征,再遷河南尹。時宛陵大姓羊元群罷北海郡,臧罪狼籍,郡舍溷軒有奇巧,乃載之以歸。膺表欲按其罪,元群行賂宦豎,膺反坐輸作左校。
初,膺與廷尉馮緄、大司農劉祐等共同心志,糾罰奸幸,緄、祐時亦得罪輸作。司隸校尉應奉上疏理膺等曰:
秦人觀寶於楚,昭奚恤蒞以群賢;梁惠王瑋其照乘之珠,齊威王答以四臣。夫忠賢武將,國之心膂。竊見左校弛刑徒前廷尉馮緄、大司農劉祐、河南尹李膺等,執法不撓,誅舉邪臣,肆之以法,眾庶稱宜。昔季孫行父親逆君命,逐出莒仆,於舜之功二十之一。今膺等投身強御,畢力致罪,陛下既不聽察,而猥受譖訴,遂令忠臣同愆元惡。自春迄冬,不蒙降恕,遐邇觀聽,為之嘆息。夫立政之要,記功忘失,是以武帝舍安國於徒中,宣帝征張敞於亡命。緄前討蠻荊,均吉甫之功。祐數臨督司,有不吐菇之節。膺著威幽、並,遺愛度遼。今三垂蠢動,王旅未振。《易》稱"雷雨作解,君子以赦過宥罪"。乞原膺等,以備不虞。
書奏,乃悉免其刑。
再遷,復拜司隸校尉。時,張讓弟朔為野王令,貧殘無道,至乃殺孕婦,聞膺厲威嚴,懼罪逃還京師,因匿兄讓弟舍,藏於合柱中。膺知其狀,率將吏卒破柱取朔,付洛陽獄。受辭畢,即殺之。讓訴冤於帝,詔膺八殿,御親臨軒,詰以不先請便加誅辟之意。膺對曰:"昔晉文公衛成公歸於京師,《春秋》是焉。《禮》雲公族有罪,雖曰宥之,有司執憲不從。昔仲尼為魯司寇,七日而誅少正卯。今臣到官已積一旬,私懼以稽留為愆,不意獲速疾之罪。誠自知釁責,死不旋踵,特乞留五日,克殄元惡,退就鼎鑊,始生之意也。"帝無復言,顧謂讓曰:"此汝弟之罪,司隸何愆?"乃遣出之。自此諸黃門常侍皆鞠躬屏氣,休沐不敢復出宮省。帝怪問其故,並叩頭泣曰:"畏李校尉。"
是時,朝廷日亂,綱紀穨阤,膺獨持風裁,以聲名自高。士有被其容接者,名為登龍門。及遭黨事,當考實膺等。案經三府,太尉陳蕃卻之。曰:"今所考案,皆海內人譽,憂國忠公之臣。此等猶將十世宥也,豈有罪名不章而致收掠者乎?"不肯平署。帝愈怒,遂下膺等於黃門北寺獄。膺等頗引宦官子弟,宦官多懼,請帝以天時宜赦,於是大赦天下。膺免歸鄉里,居陽城山中,天下士大夫皆高尚其道,而污穢朝廷。
及陳蕃免太尉,朝野屬意於膺,荀爽恐其名高致禍,欲令屈節以全亂世,為書貽曰:"久廢過庭,不聞善誘,陟岵瞻望,惟日為歲。知以直道不容於時,悅山樂水,家於陽城。道近路夷,當即聘問,天狀嬰疾,闕於所仰。頃聞上帝震怒,貶黜鼎臣,人鬼同謀,以為天子當貞觀二五,利見大人,不謂夷之初旦,明而未融,虹蜺揚輝,棄和取同。方今天地氣閉,大人休否,智者見險,投以遠害。雖匱人望,內合私願。想甚欣然,不為恨也。願怡神無事,偃息衡門,任其飛沈,與時抑揚。"頃之,帝崩。陳蕃太傅,與大將軍竇武共秉朝政,連謀誅諸宦官,故引用天下名士,乃以膺為長樂少府。及陳、竇之敗,膺等復廢。
張儉事起,收捕鉤黨,鄉人謂膺曰:"可去矣"。對曰:"事不辭難,罪不逃刑,臣之節也。吾年已六十,死生有命,去將安之?"乃詣詔獄。考死,妻子徙邊,門生、故吏及其父兄,並被禁錮。
時,侍御史蜀郡景毅子顧為膺門徒,而未有錄牒,故不及於譴。毅乃慨然曰:"本謂膺賢,遣子師之,豈可以漏奪名籍,苟安而已!"遂自表免歸,時人義之。
註: ①張讓東漢宦官,由小黃門中常侍,封列侯,是備受皇帝寵信的宦官。②張儉,東漢名士,因嚴劾宦官候覽,被誣以結黨誹謗罪,曾長期逃亡。

參考譯文

李膺字元禮,是潁川襄城人。祖父名脩,安帝時任太尉。父親名益,任趙國相。李膺性情高傲,沒有什麼交際往來的人。只把同郡人荀淑陳寔當成師友。
(李膺)最初被舉薦為孝廉,後受司徒胡廣徵召,又升任青州刺史郡守縣令害怕他威嚴清明,聽說後大都棄官而去。後再次被徵召,調任漁陽太守。不久轉為蜀郡太守,因為母親年邁請求不赴任。轉為護烏桓校尉。鮮卑多次侵犯邊塞,李膺常常冒著飛箭流石,擊退了來敵,敵寇非常害怕他。後因公事被免去官職,回綸氏居住,教授的子弟常有上千人。南陽的樊陵請求做他的門徒,李膺辭謝了。樊陵後來憑巴結宦官,做到了太尉的職位,被有節操的人所鄙棄。荀爽曾去拜謁李膺,趁便替李膺駕車,回來後高興地說:“今天竟能夠給李君駕車。”李膺被人仰慕就像這樣。
永壽二年,鮮卑侵擾雲中,桓帝聽說李膺有本事,就再次徵召他擔任度遼將軍。在這之前,老百姓屢次遭受鮮卑禍害、自從李膺到了邊塞,鮮卑人遠遠望見他的氣勢就都畏懼順服,先前所擄掠的男女,全都送還到邊塞跟前。從此以後,李膺的聲威震懾邊遠地域。
延熹二年受征詔,又調任河南尹。當時宛陵的大族羊元群從北海郡罷官回家,貪污罪行亂七八糟,郡府廁所裹的奇巧物品,也用車裝載了帶回家。李膺上表想要治他的罪,羊元群賄賂了宦官,李膺被判誣告罪發配到左校服苦役。
當初,李膺跟廷尉馮緄大司農劉佑等同心同德,糾察懲罰奸邪得寵小人,馮緄、劉佑造時也獲罪被判服苦役。司隸校尉應奉上疏為李膺等人辯解說:
從前秦國人到楚國去觀看寶物,昭奚恤 把各位賢能大臣排列給他看;梁惠王誇耀他有能光照十二輛馬車的珍珠,齊威王舉出四位大臣跟他相比。那些忠臣武將,是國家的心臟脊樑。我私下看到左校中不戴鐐銬的囚犯前任廷尉馮緄、大司農劉佑、河南尹李膺等人,執行法令不屈不撓,誅殺檢舉奸邪惡 臣,依據法令陳說,大家全都認為適宜。從前季孫行父親身違抗國君命令,趕走莒仆,相當於虞舜功績的二十分之一。如今李膺等人獻身治理豪強,盡力使他們獲罪,陛下既不聽從明察,又錯信誣陷偽告,以致使忠臣等同於犯罪的首惡。從春到冬,沒有受到您的寬恕,遠近輿論,全都為此嘆息。執掌國政的關鍵,在於牢記臣子的功勞而不記他們 的過失。所以武帝韓安國從囚犯中赦免,宣帝從流亡中徵召張敞。馮緄先前討伐蠻荊,相當于吉甫的功演。劉佑幾次親自督促審案,有不欺軟怕硬的節操。李膺揚威幽州、并州,擔任度遼將軍留有英名。現在三面邊境敵人蠢動。朝廷軍隊還不強大。《易經》說“雷雨成‘解’,君子要赦免罪過原諒罪人”。請求赦免李膺等人,以防不測。
奏章上呈,才全部免除他們的刑罰。
(李膺)被任命為司隸校尉。當時張讓的弟弟張朔擔任野王縣縣令,貪婪殘暴沒有仁道,以至於連孕婦都殺。聽說李膺特別威嚴,畏罪逃回京城後,就躲到哥哥張讓家中,藏在空心柱里。李膺知道了這一情況,率領官兵砸破柱子捉住張朔,交付洛陽監獄。記下口供之後,立即殺了。張讓向皇帝鳴冤,皇上下詔讓李膺進殿,御駕親臨,責問李膺為什麼不先請示便將張朔誅殺。李膺回答說:“當年孔子擔任魯國的司寇,七天之後就殺了奸臣少正卯。現在我擔任司隸校尉已經有十天了,私下擔心錯在遲疑拖延,卻不料落得個辦案太快的罪名。我自己知道有愧職守,只請求讓我再苟活五天,能夠消滅元兇,我再回來受死,心甘情願。”皇上無話可講,回過頭對張讓說:“這是你家弟弟的罪過,李司隸有什麼錯呢?”於是讓李膺出去了。從此,大小太監全都小心謹慎大氣不敢出,休假也不敢走出宮廷。皇帝奇怪,問他們原因,他們全都叩頭流淚說:“害怕李校尉。”
當時朝廷一天天混亂,綱紀頹廢,李膺獨自堅持自己的節操,保持自己的好名聲。士人有被他接納的,稱為“登龍門”。等到黨錮之禍發生,需查究李膺等人的情況。案卷經過三府時,太尉陳蕃拒絕了。皇帝更加憤怒,於是把李膺等人交付給黃門北寺獄。李膺等人多揭發宦官子弟,宦官害怕,乞請皇帝以天時不正為由赦免囚犯。於是大赦天下。李膺被赦免後回歸故里,住在陽城山中,天下的士大夫都認為他道德高尚,而認為朝廷十分污穢黑暗。
到了陳蕃被免去太尉職務,朝廷內外人心全都嚮往奎膺。荀爽擔心他名聲太高招來禍患,想讓他放棄節操在亂世中保全自身。寫信給他說:“長時間沒去看望您,聽不到您的諄諄教誨,登上高山遙望思念先生,真是度日如年。我知道先生因為正直仁義不能被當世社會容納,因而遊山玩水,在陽城閒住。道路相近路途平坦,本當立刻前來看望,無奈疾病纏身,不能探望敬仰的先生。最近聽說皇上震怒,撤換貶廢了國家大臣,人和鬼一同謀劃,認為天子正當貞觀二五,見大人有利。不料天剛要亮卻受了傷害,天要亮卻還沒亮,霓虹色彩紛亂,貶棄君子任用小人。現在正是天地氣數緊閉,大人被貶不用之時,明智的人看到了危險,就抽身出來遠遠躲避災害。雖然這樣有負眾望,暗中卻符合人們私下裹希望大人保重的心愿。想來人們會很欣慰,不感到遺憾。希望先生安心養神不多事,插上房門不聲張,聽憑社會自己變化,讓他隨著時代起伏發展。”不久,擔帝逝世。陳蕃擔任太傅,跟大將軍竇武一起執掌朝政,共同謀劃誅殺了那些宦官。因而提拔重用天下知名人士,就任命李膺擔任長樂少府。到陳蕃、寶武失敗時,李膺等人又被貶廢。
後來張儉事發,搜捕黨人,同鄉人對李膺說:“你快逃走吧。”李膺回答說:“遇災難不逃避,有罪過不推卸,這是做大臣的節操。”於是前往詔獄。李膺被拷打致死,妻子兒女流放邊疆,門生、故吏以及他們的父兄都被禁止做官。
當時侍御史蜀郡景毅的兒子景顧是李膺的學生,但是沒有登在名冊上,所以沒有遭到處分。景毅於是慨然而嘆:“我本來就是認為李膺賢能,才送兒子去拜他為師,怎么可以因為在名單上漏記了姓名,就苟且偷安了呢!”於是自己上表免官回鄉,當時人們都認為他有道義。

人物簡介

李膺(公元110-169年),字元禮。潁川襄城(今河南襄城)人。東漢著名學者,政治家,黨錮之禍受害者。
出身衣冠望族,祖父李修,父親李益舉孝廉,歷任青州漁陽、蜀郡太守,任內申明法令,恩威並舉。後轉烏桓校尉,永壽二年(156年),鮮卑寇掠雲中,征度遼將軍延熹二年(159年),為河南尹,揭發宛陵大姓羊元群之罪,反坐罪,罰左校。司隸校尉應奉知情,上疏為李膺等說情,得以免刑。任為司隸校尉,與太學生郭泰等交遊,反對宦官專擅,致力於糾劾奸佞。是太學生心目中的“天下楷模”,有人以被李膺接待過為榮,視為“登龍門”。時宦官張讓弟張朔為野王縣令,貪殘無道,被李膺逮捕處決。張讓桓帝訴冤,桓帝詔李膺入殿,李膺據理對答,桓帝以無罪開釋。李膺的名氣既大,其好友陳蕃杜密王暢等人也備受知識分子崇拜。太學生視他們為正義和知識的化身,為其編了順口溜:“天下模楷李元禮(李膺),不畏強御陳仲舉(陳蕃),天下俊秀王叔茂(王暢)。”又稱李膺、杜密為“李、杜”。延熹九年(166年),張成的弟子牢修控告李膺等人結黨,“共為部黨”,“誹訕朝廷,疑亂風俗”,將李膺等人關入北寺獄,株連達二百多人。後外戚竇武等出面援救,桓帝才將李膺赦免,但不許為官,居於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史稱第一次黨錮之禍
建寧二年(169年)竇武與太傅陳蕃謀誅宦官,任李膺長樂少府,宦官事先迫使靈帝逮捕竇武。竇武與王甫軍激戰,兵敗自殺,宦官進一步逮捕“黨人”,李膺及杜密等百餘人被捕入獄處死,遷徙、禁錮者“六七百人”,史稱第二次黨錮之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