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奉

應奉

應奉,約公元一四四年前後在世,字世叔,汝南南頓人。生卒年均不詳,約漢順帝末年前後在世。少聰明,讀書五行俱下。記憶力特佳,自幼至長,凡所經歷,無有忘懷。年二十時,嘗詣袁賀,適賀將出行,閉門造車。匠於內開扇出半面視之。後數十年,路逢車匠,知而招呼。梁冀舉為茂才。永興元年(公元一五三年)拜武陵太守,有威恩,為蠻夷所服。延熹七年(公元一六四年)從軍騎將軍馮緄征武陵蠻,以功薦為司隸校尉。黨人事起,乃憤然以疾自退。後諸公多薦舉,會病卒。

基本介紹

  • 本名:應奉
  • 字號:字世叔
  • 所處時代:東漢中期
  • 民族族群:漢人
  • 出生地:汝南南頓
人物生平,過目不忘,武陵平亂,黨錮事件,家庭成員,軼事典故,個人著作,

人物生平

過目不忘

應奉,字世叔,應順的曾孫,約生活於東漢中期,今南頓上頭村人。其祖父應疊,父應郴(順帝時任武陵郡守)。他從小時候記憶力特強,讀書“五行並下”,記事處人,過目不忘。從小到大,凡他經歷過的事,都能記憶猶新。據說二十歲的時候,他為“決曹史”抄錄全郡四十二縣的罪犯名單報送刑部。回郡以後,太守詳細問他所送罪犯情況,總共數千幾百人,應奉竟然能將所錄罪犯的姓名、罪狀、罪行輕重等,一一準確背誦下來,毫無遺漏。

武陵平亂

順帝時,武陵(今湖南常德市武陵區)蠻詹山的少數民族四千餘人造反,地方縣令都被他們抓了起來。征伐不下,朝廷下詔求才。經公卿朝議,四府推薦,桓帝永興元年(153),應奉出任武陵郡守。他結合當地實際,採取的是安撫政策,結果鬧事的蠻詹人或降或散,戰亂很快平息。地方安靜以後,他又大興學校,全面清除陋政,後因公事被免職。桓帝延熹時(160年左右)武陵的蠻人再次作亂。荊州車騎將軍馮緄,認為應奉有威恩,蠻人只信服他,便上書請求讓應奉與自己一同出征。朝廷任命應奉為從事中郎,賜錢十萬。當時朝廷下給應奉的詔書說:“蠻夷叛逆作難,積惡放恣。鑊中之魚,火熾湯盡,當悉焦爛,以刷國恥。朝廷以奉昔守南土,威名播遠,故複式序重任。奉之廢興,期在於今。賜奉錢十萬。”應奉為馮緄設計了許多方略,軍隊大獲全勝。
戰亂平息後,馮緄推薦應奉擔任了司隸校尉,這是漢代的高級軍職,也是糾舉不法官吏的督察官,後來成為京畿地區的高級督察官。他在任中不避豪權,糾奸罰罪,以嚴厲執法著名。

黨錮事件

當時後宮朋、黨之爭很厲害。鄧皇后死,桓帝想立田貴人為皇后。應奉認為田貴人出身低微,不宜超登後位,上書諫阻說:“臣聞周納狄女,襄王出居於鄭;漢立飛燕,成帝胤嗣泯絕。母后之重,興廢所因,宜思關雎之所遠,五禁之所忌。”帝採納應奉的建議,立豪門竇氏為皇后,引發了後來的“黨錮事件”,應奉認為責在自己,就以有病為由,辭去一切職務,回故鄉項城隱居。隱居期間,他追愍屈原以自傷,著《感騷》30篇及《漢書後序》。後滿朝文武繼續舉薦應奉,朝廷有重新起用他的意思,可他剛好在家鄉因病去世,葬於 “百冢鋪” (今永豐鄉)。
《後漢書》、康熙二十九年《項城縣誌》有傳。

家庭成員

  • 兒子
應劭,字仲瑗,東漢學者
應珣,字季瑜,任司空
  • 孫子
應瑒(177—217),字德璉,應珣之子,東漢末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
應璩(190-252),字休璉,應珣之子,三國時曹魏文學家。
應琳,晉太康中期為博士

軼事典故

應奉去拜訪一個官員,可是那位官員不在家,當時車夫只把門打開了一條縫,應奉當時只看到了那位車夫的半邊臉。就是這樣,數十年後,再次相見的時候,應奉還是一眼就認出來這位曾經有半面之交的人。又作半面不忘
《後漢書·應奉傳》李賢注引謝承《後漢書》:“造車匠於內開扇出半面視奉,奉即委去。後數十年於路見車匠,識而呼之。”

個人著作

奉追愍屈原,因以自傷,著《感騷》三十篇,凡數萬言。又嘗刪《史記》、《漢書》及《漢記》三百六十餘年事,自漢興至其時,凡十七卷,名曰《漢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