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李綱祖籍
邵武,自祖父一輩起遷居無錫縣(今江蘇無錫),父親
李夔,通曉軍事,隨
呂惠卿抵禦西夏來犯有功,官至龍圖閣待制、京西南路安撫使。
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閏六月十日(7月27日),李綱生於秀州華亭(今上海松江)。
抵抗金兵
宣和七年(1125年)七月,李綱被召回朝,任
太常少卿。其年冬,金兵兩路攻宋,
完顏宗望所率東路軍直逼宋都開封。在宋廷一派慌亂情況下,李綱向
宋徽宗提出了傳位給太子
趙桓,以號召軍民抗金的建議。
趙桓(宋欽宗)即位後,升李綱為
尚書右丞,就任親征行營使,負責開封的防禦。李綱率領開封軍民及時完成防禦部署,親自登城督戰,擊退金兵。金帥
完顏宗望見開封難以強攻,轉而施行誘降之計,宋廷瀰漫了屈辱投降的氣氛。李綱因堅決反對向金割地求和,被宋欽宗罷官。由於開封軍民憤怒示威,迫使宋欽宗收回成命,李綱才又被起用。完顏宗望因無力攻破開封,在宋廷答應割讓
河北三鎮之後,遂於
靖康元年(1126年)二月撤兵。開封守衛戰在李綱組織下獲得勝利。
宦海沉浮
金兵撤離之後,李綱即遭到宋廷投降派的排斥和誣陷。靖康元年(1126年)五月,宋廷強令李綱出任河東、河北
宣撫使,驅趕他出朝。李綱就任後,宋廷又事事加以限制,使宣撫使徒具空名,無節制軍隊之權。李綱被迫於靖康元年(1126年)九月辭職,旋又被加上“專主戰議,喪師費財”的罪名,先責
建昌軍(今江西
南城)安置,再謫
夔州(今重慶奉節)。
李綱被貶不久,金兵再次兩路南下圍攻開封。宋欽宗在被俘前夕又想起用李綱,任命他為
資政殿大學士、領
開封府事,但已無濟於事。當李綱在長沙得知此命時,北宋已經滅亡。
宋朝皇室南渡以後,康王
趙構(宋高宗)在南京
應天府(今河南
商丘)建立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五月五日,宋高宗一度起用李綱為
尚書右僕射兼
中書侍郎(
右相)。御史中丞顏岐說:“李綱為金人所惡,不宜為相。”右諫議大夫
范宗尹說:“李綱名浮於實,有震主之威,不可以相。”
李綱正在赴開封途中,接到任命,便趕到南京,竭盡思慮,為
高宗籌劃重整朝綱,組織抗金,並同高宗周圍的
汪伯彥、
黃潛善等投降派展開尖銳鬥爭。他反對投降,主張“一切罷和議”,嚴懲
張邦昌及其他為金兵效勞的
宋朝官員,以勵上節。為加強抗金鬥爭的力量,他推薦堅決抗戰的老臣
宗澤出任東京留守,去開封整修防禦設施;又力主設定河北招撫司和河東經制司,支持兩河軍民的抗金鬥爭,並推薦
張所和
傅亮分別任河北
招撫使、河東經制副使。他還針對北宋以來軍政腐敗,賞罰不明等情況,頒布了新軍制二十一條,著手整頓軍政,並建議在沿江、沿淮、沿河建置帥府,實行
縱深防禦。
李綱整頓軍政的設施,有助於宋朝廷支撐局面,尚能為
宋高宗所接受。然而,他主張堅決抗金及反對投降活動,卻為宋高宗及
汪伯彥、
黃潛善所不容。因此,他們又設法驅逐李綱。首先,調李綱任
尚書左僕射兼
門下侍郎(
左相),另委黃潛善接任右僕射兼中書侍郎,以牽制李綱。接著,又罷免張所、
傅亮,撤銷河北招撫司及河東經制司,蓄意破壞李綱的抗金部署,迫使李綱辭職。李綱主政僅七十五天,建炎元年(1127年)八月十八日便遭罷相,為觀文殿大學士,提舉杭州洞霄宮。
退居福州
建炎元年(1127年)十月八日,受殿中侍御史
張浚彈劾,罷觀文殿大學士,仍留提舉洞霄宮之職,居住鄂州。
建炎二年(1128年)十月間朝廷命其移往澧州(今湖南澧縣)。御史中丞王綯彈劾李綱“經年不赴貶所”,同年十一月四日,又被貶謫萬安軍(今海南萬寧)。
建炎三年(1129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李綱與子李宗之南渡瓊州,二十九日被赦放還。次年,李綱隱居
泰寧丹霞岩。
紹興二年(1132年),李綱出任觀文殿學士、湖廣宣撫使兼知潭州。當時流民潰卒在荊湖江、湘之間為盜,數量不可勝計,其勢大者有數萬人。李綱到任後,盡力處置,將其盡皆蕩平。
紹興九年(1139年)正月,宋金議和,高宗欲再起李綱為知潭州、荊湖南路安撫大使,他力辭不受。僅帶觀文殿大學士、提舉臨安府洞霄宮之銜居於福州。
哀慟病逝
李綱之弟校書郎李經早逝,他為此深為哀悔。紹興十年(1140年)正月十五日(
上元節),李綱親自祭奠李經,慟哭不已,因而突然患病。同日(2月5日),李綱於倉前山欏嚴精舍的寓所逝世,享年五十八歲。高宗聞訊後,追贈
少師,命其弟李維負責
治喪。
淳熙十五年(1188年),李綱家人為他向朝廷請謚。經宰相
周必大提及,
宋孝宗遂於淳熙十六年(1189年)特贈李綱為隴西郡開國公,
諡號“忠定”。
主要成就
李綱為社稷生民安危,有效地組織了
東京保衛戰的城防,屢次擊退了金兵。雖然朝廷不用他的建議,或者用了他的建議不久又廢除,可是他的忠誠義氣在士民中贏得了很高的威望。
宋高宗即位初,李綱一度被起用為相,曾力圖革新內政,頗有成效。但僅七十七天即遭罷免。
個人作品
李綱一生著述甚多,其遺文由其諸子編成《
梁溪全集》一百八十卷,刊行於世。另著有《易傳》內篇十卷、外篇十二卷,《論語詳說》十卷,文章、歌詩、奏議百餘卷,又有《
靖康傳信錄》、《奉迎錄》、《
建炎時政記》、《建炎進退志》、《建炎制詔表札集》、《宣撫荊廣記》、《制置江右錄》。其中《靖康傳信錄》、《建炎進退志》、《建炎時政記》等,系李綱在北宋末、南宋初置身朝廷時的親身經歷和親見親聞的記錄,是研究此時期歷史的寶貴資料。
劉熙載在《
藝概》中評論道:“李忠定(李綱)奏疏論事,指畫明豁,其天資似更出於陸宣公上(
陸贄)”。
表格參考資料:
人物評價
陳東:在廷之臣,奮勇不顧、以身任天下之重者,李綱是也,所謂社稷之臣也。
朱熹:綱知有君父而不知有身,知天下之安危而不知身之有痼疾,雖以讒間竄斥瀕九死,而愛國憂君之志終不可奪者,可謂一世偉人矣!
葉適:公自起居郎極論都城水災,斥為監當,而抗直之聲震於天下矣。乃斡離不來寇,在廷茫然,將從乘輿以出,獨公請與執政辨詰,遂奪其議,力守京師,虜以退卻。……高宗中興,首命公自輔,於是張邦昌以僭逆誅矣。先是,河北、河東錄堅守者,建遣張所、傅亮往援接之,乞幸襄、鄧以系人心而無走東南,使周望、傅雱通問二聖而無踵和約。時中原尚未潰也,公方除京、黼亂政,漸復祖宗舊法,奏請施行數十事,多中機要。使稍得歲年之須,則兩河不遂陷,而虜不敢復鼓行入內地矣,而讎恥因可報也。不幸又七十五日而罷去,迄其後常外坎壈,僅免顛沛,而曾不少得其意焉。自是禍難百出,而南北竟以分裂,此為國家惜者所以哀公之志,而深悲其相之不終。士至有未嘗識公面,而坐論救公以死,彼豈有所顧望附托而然哉,蓋公之賢自當時市井負販,莫不喜為之道說。然而謗公者亦眾矣,其尤甚者,罪公特以計取顯位而已,京師之禍公實使之。……孔子曰:“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考公之行事而深察其志,使要其功烈之所成就,則豈有媿於孔子所稱者哉,悲夫!
陳公輔:材大古難用,功多忌更多;忠懷沖日月,讒口肆風波。
文天祥:其道則隆,其運則剝。噫,胡出處之不常,為蒼天頻卜。
脫脫:以李綱之賢,使得畢力殫慮于靖康、建炎間,莫或撓之,二帝何至於北行,而宋豈至為南渡之偏安哉?夫用君子則安,用小人則危,不易之理也。人情莫不喜安而惡危。然綱居相位僅七十日,其謀數不見用,獨於黃潛善、汪伯彥、秦檜之言,信而任之,恆若不及,何高宗之見,與人殊哉?綱雖屢斥,忠誠不少貶,不以用舍為語默,若赤子之慕其母,怒呵猶噭噭焉挽其裳裾而從之。嗚呼,中興功業之不振,君子固歸之天,若綱之心,其可謂非諸葛孔明之用心歟。
孫承恩:一用靖康,鎮遏披猖。再用紹興,方成朝廷。籌策未終,斥逐隨繼。疏草具在,讀之出涕。
謝肇淛:宋之人物,若王沂公、李文正、司馬溫公之相業,寇萊公、趙忠定之應變,韓魏公之德量,李綱、宗澤之撥亂,狄青、曹瑋、岳飛、韓世忠之將略,程明道、朱晦庵之真儒,歐陽永叔、蘇子瞻之文章,洪忠宣、文信國之忠義,皆灼無可議,而且有用於時者,其它瑕瑜不掩,蓋難言之矣。
歸有光:人主為之改容,奸萌為之弭息,四夷聞之而不敢窺伺,此正直之臣也。其在於古,若排闥、折檻、引裾、壞麻之類,皆可以言正直也。其大者,如汲黯、蕭望之、李固、宋璟、張九齡、陸贄、李沆、范仲淹、李綱之徒是也。
林時對:即東晉偏安用謝安石、桓玄叔(桓沖),遂延典午之祚。北宋南渡,用李伯紀、趙元鎮,再奠
藝祖之基。國以一人興,豈不誠然哉!
鄭大漠:吾愛李丞相,經術文章匠。時事不可忘,書生作良將。舊築讀書堂,雙江古剎上。
屈大均:漢唐以來善兵者率多書生,若張良、趙充國、鄧禹、馬援、諸葛孔明、周瑜、魯肅、杜預、李靖、虞允文之流,莫不沉酣六經,翩翩文雅,其出奇制勝如風雨之飄忽,如鬼神之變怪。
李光地:李忠定每用輒效,次第井然,只是略急些。竟是一粗武侯。
康熙帝:李綱之忠悃篤摯,誠有大過人者。苐靖康之時,國勢已不可為。即使盡行其言,久居其位,亦未必有濟也。
逸聞趣事
滯留雷州
建炎二年(1128年)十一月下旬,李綱被貶海南,因海南有黎族人做亂,就在
雷州停了下來。傳說李綱在雷州,寓居西關天寧寺一間一丈見方的禪房內。
在雷州滯留約一年的時間裡,李綱先後寫了《論語詳說》十卷、《易傳內篇》十卷、《外篇》十二卷。還寫了20多首詩歌。
李剛受既是福建同鄉、又是京師同窗的湖光岩
楞嚴寺長老釋琮之邀到雷州府
遂溪縣的
湖光岩一游。與僧月下對飲,互說世道世情,暢飲行吟。明代萬曆年間的
高州、雷州兩府的地方志,就收有李綱在居留期間寫的《天寧寺閣提花》與《贈琮師》。
貶瓊一月
建炎三年(1129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李綱和兒子渡海抵達
瓊州(今海南海口)。傳說李綱一上岸,馬上就入鄉隨俗,嚼起了
檳榔果。父子倆向人打聽去
萬安軍如何走,當地人告之:萬安離此地還有五百里,是罕有的敝陋之地,那裡根本找不到生活用品,走山路還會遭劫。於是李綱登上東山嶺,準備皈依佛門,就在剛要削髮之際,被方丈一眼看出其“塵緣未了”,不肯為之剃度。李綱無奈,只好在寺中帶髮修行。就在修行的第三天,朝廷發來公文:李綱被皇上赦免,準予放還,居住在何處自便。李綱父子倆聽到赦免訊息後,並沒有馬上返回,而是在海南逗留了一個多月。在李綱的詩歌總集《
梁溪先生文集》中,共收錄有建炎三年冬至之後,與渡海及海南有關的詩九首,可從中約略知道李綱在海南的行跡。
史料記載
《宋史·卷三百五十九·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後世紀念
李綱墓
李綱位於福建省
閩侯縣大嘉山南麓。李綱病逝於福州後,本欲送回故鄉,但是路途遙遠,坎坷難行,只得葬於福建。李綱墓於1961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前後花費十幾萬元整修墓園,今李綱墓已具規模,新立有諸多名人名家
題跋,如
王世襄、
史樹青、
楊仁愷、
鄭乃珖等等;另外還有
黃瑞霖親題的“抗侵功業垂青史,經邦清名留人間”碑刻。
忠定公祠
李忠定公祠座落於邵武市的李綱路。始建於宋
淳熙十三年(1186年),系
朱熹在
邵武講學倡修的,並為之撰書建祠碑記,後毀。宋景定間(1260年-1264年)遷建於城東行春門外。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又移建於樵溪書院。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書院為府學,祠遂廢。正統四年(1439年)復建於府學大成殿之東,成化六年(1470年)遷建樵溪四曲之濱。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建於現址。其後歷乾隆、道光至民國間都有多次修繕。1983年予重新整葺,闢為“李綱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