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益(唐代官員、詩人)

李益(唐代官員、詩人)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17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李益(746年—829年),字君虞,隴西狄道(今甘肅臨洮)人,後遷河南洛陽,唐代詩人。

李益出身隴西李氏姑臧房。大曆四年(769年)進士,初任鄭縣尉,久不得升遷,建中四年(783年),登書判拔萃科。初因仕途失意,後棄官在燕趙一帶漫遊。後官至幽州營田副使、檢校吏部員外郎,遷官檢校考功郎中,加御史中丞,改右散騎常侍。太和初,以禮部尚書致仕。

李益以邊塞詩作出名,擅長絕句,尤其是七言絕句。其作品有《江南曲》、《從軍北征》等。

基本介紹

  • :君虞
  • 出生地:鄭州
  • 出生日期:746年 
  • 逝世日期:829年8月 
  • 主要作品:《塞下曲三首》《夜上受降城聞笛》
  • 本名:李益
  • 民族:漢族
  • 所屬時代唐代
  • 祖籍:隴西狄道(今甘肅臨洮)
  • 家世隴西李氏姑臧房
人物生平,個人作品,軼事典故,人物評價,文學形象,藝術風格,親屬成員,文學成就,

人物生平

李益,約生於天寶十年(約750年),約卒於文宗太和初年(約830年),享年80餘歲,是唐代最長壽的詩人之一。他出身隴西李氏姑臧房,大曆四年(769年)進士,初任鄭縣尉,久不得升遷,建中四年(783年)登書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後棄官在燕趙一帶漫遊。以邊塞詩作出名,擅長絕句,尤其是七言絕句。
唐才子傳》:大曆四年齊映榜進士。這一年(769年)科舉有長安和洛陽兩個考點,齊映為此年狀元。《登科記考》:大曆四年,進士二十六人。上都,禮部侍郎張渭;東都,留守張延賞。李益到底是在洛陽參加考試還是在長安參加考試,學術界尚有爭議。
李益進士及第之後,於大曆六年(771年)參加制科考試,授官鄭縣(今陝西華縣)主簿。有《華山南嶽》《入華山訪隱者經仙人石壇》等詩。三年滿秩後,從大曆九年(774年)至大曆十二年(777年),李益西遊鳳翔,到鳳翔節度使李抱玉幕府任職。參與了大曆九年郭子儀、李抱玉、馬璘朱泚分統諸道兵八萬的防秋軍事行動。寫下了《從軍有苦樂行》等詩。大曆十二年李抱玉去世後,李益赴渭北。期間可能到過靈武,後轉回內地。
建中元年(780年)深秋或初冬,李益再次到靈武,依附朔方節度使崔寧。期間寫下了《夜上受降城聞笛》《祝殤辭》《軍次陽城烽舍北流泉》《從軍北征》《鹽州過胡兒飲馬泉》《塞下曲三首》等著名詩歌。建中四年(782年)李益在長安,再次參加制科考試,登第。徐松登科記考》:“建中四年,李益、韋綬登拔萃科。”
貞元四年(788年),應邠寧節度使(治所在今陝西彬縣)張獻甫的聘邀,在他的幕府做掌書記。在邠寧期間,李益與著名詩人孟郊、李觀、柳宗元等人都有過交遊。在這一年,任職左補闕的盧景亮請李益輯錄他所作的從軍詩以求觀賞。於是李益從自己以前的詩作當中輯錄了五十首贈給了盧景亮,並寫了一篇序言一《從軍詩序》。李益離開邠寧,結束他的第五次從軍。貞元十一年(794年),李益和第一任盧氏夫人結婚。婚後不久,李益第二次南下,於貞元十二年(795年)春客居揚州。在這期間,結識了青年詩人劉禹錫,他們詩酒唱和,相交甚歡。兩次漫遊生活擴大了李益詩歌的題材內容,創作出大量詩歌,其中著名的如《揚州送客》《汴河曲》等。
貞元十二年(796年)到元和元年(806年),李益到幽州劉濟幕府。元和初,憲宗召李益回京,任都官郎中。後官中書舍人,後出為河南尹,後轉為秘書少監,元和八年後,轉太子右庶子,元和十五年後,為右散騎常侍。太和初,以禮部尚書致仕。
元和五年(810年),李益升任中書舍人,後出任河南府少尹。約於元和七年(812年),擔任秘書少監、集賢學士。不久李益即官復原職,歷任太子右庶子、秘書監、太子賓客、集賢學士、直至元和末年,不斷晉升。穆宗即位後,李益轉右散騎常侍。此時唐穆宗剛剛主政,卻想效仿唐玄宗前往華清宮度假,李益、李絳等人均極力勸諫,穆宗不聽,執意由復道前往華清宮。事後,考功員外郎李渤提出李益諫幸華清宮,應特予遷升(參見李渤《考校京官奏》),穆宗並未聽從。至長慶四年(824年),李益擔任左散騎常侍。唐文宗大和元年(827年),李益擔任禮部尚書,兩年後辭官。
大和三年(829年),李益在東都洛陽宜教里的私人宅第去世,享年八十四歲。

個人作品

主要作品
江南曲
夜上受降城聞笛
從軍有苦樂行
鹽州過胡兒飲馬泉
登長城(一題作塞下曲)
雜曲
雜曲
送遼陽使還軍
賦得早燕送別
秋晚溪中寄懷大理齊司直
溪中月下寄楊子尉封亮
春晚賦得餘花落
聞亡友王七嘉禾寺得素琴
校書郎楊凝往年以古鏡貺別今追贈以詩
置酒行
長社竇明府宅夜送王屋道士常究子
觀回軍三韻
華山南廟
喜邢校書遠至對雨同賦遠晚飯阮返五韻
城西竹園送裴佶王達
月下喜邢校書至自洛
北至太原
入華山訪隱者經仙人石壇
罷鏡
華陰東泉同張處士詣藏律師兼簡縣內同官因寄齊中書
答郭黃中孤雲首章見贈
合源溪期張計不至
竹溪
送諸暨王主簿之任
自朔方還與鄭式瞻崔稱鄭子周岑贊同會法雲寺三門避暑
來從竇車騎行
夜發軍中
將赴朔方早發漢武泉
城傍少年(一作漢宮少年行)
遊子吟
飲馬歌
蓮塘驛
五城道中
與王楚同登青龍寺上方
登夏州城觀送行人賦得六州胡兒歌
從軍夜次六胡北飲馬磨劍石為祝殤辭
登天壇夜見海
大禮畢皇帝御丹鳳門改元建中大赦
輕薄篇
野田行(一作於鵠詩)
古別離
效古促促曲為河上思婦作
漢宮少年行
竹窗聞風寄苗發司空曙
賦得垣衣
送人流貶
送人南歸
水亭夜坐賦得曉霧
入南山至全師蘭若
送韓將軍還邊
晚春臥病喜振上人見訪
春行
洛陽河亭奉酬留守群公追送(一作李逸詩)
尋紀道士偶會諸叟
同蕭鍊師宿太乙廟
送同落第者東歸
送柳判官赴振武
述懷寄衡州令狐相公
喜入蘭陵望紫閣峰呈宣上人
喜見外弟又言別
立春日寧州行營因賦朔風吹飛雪
獻劉濟
哭柏岩禪師
赴邠寧留別
紫騮馬
同崔邠登鸛雀樓
送賈校書東歸寄振上人(一作振上人院喜見賈弇兼酬別)
過馬嵬二首(第二首一作李遠詩)
宿馮翊夜雨贈主人
送襄陽李尚書
春日晉祠同聲會集得疏字韻
再赴渭北使府留別
送歸中丞使新羅冊立弔祭(一作李端詩)
賦得路傍一株柳送邢校書赴延州使府
重贈邢校書
照鏡
書院無曆日,以詩代書,問路侍御六月大小
聞雞贈主人
登白樓見白鳥席上命鷓鴣辭
石樓山見月(一作宿青山石樓)
惜春傷同幕故人孟郎中兼呈看花友
嘉禾寺見亡友王七題壁
聽唱赤白桃李花
贈內兄盧綸
答竇二曹長留酒還榼
答廣宣供奉問蘭陵居
乞寬禪師癭山罍呈宣供奉
觀騎射
幽州賦詩見意時佐劉幕(一作題太原落漠驛西堠)
軍次陽城烽舍北流泉
金吾子
山鷓鴣詞
立秋前一日覽鏡
代人乞花
上洛橋
揚州懷古
水宿聞雁
揚州早雁
下樓
度破訥沙二首(一作塞北行次度破訥沙)
拂雲堆
九月十日雨中過張伯佳期柳鎮未至以詩招之
汴河曲
塞下曲
夜上西城聽梁州曲二首
暖川
過馬嵬
答許五端公馬上口號
牡丹(一作詠牡丹贈從兄正封)
邊思
送客還幽州
柳楊送客(一作揚州萬里送客)
從軍北征
聽曉角
宮怨
暮過回樂烽
奉和武相公郊居寓目
詣紅樓院尋廣宣不遇留題
回軍行
邠寧春日
古瑟怨
夜宴觀石將軍舞
春夜聞笛
揚州送客
統漢峰下(一作過降戶至統漠烽)
避暑女冠
行舟
隋宮燕
送人歸岳陽
上汝州郡樓
上汝州郡樓
臨滹沱見蕃使列名
寫情
赴渭北宿石泉驛南望黃堆烽
逢歸信偶寄
贈毛仙翁
長干行
和丘員外題湛長史舊居
送客歸振武
府試古鏡
贈宣大師
漢宮詞(一作韓翃詩)
江南曲(一作韓翃詩)
宿石邑山中
寄贈衡州楊使君
途中寄李二(一作戎昱詩)
寄許鍊師(一作戎昱詩)
塞下曲
上黃堆烽
-
-

軼事典故

李益與霍小玉的故事
唐人蔣防的傳奇小說《霍小玉傳》記載了李益負心薄倖,辜負歌妓霍小玉的故事。是唐朝傳奇的名篇。蔣防是唐憲宗時期的人,當時李益還活在世上,造謠的可能性不大。霍小玉原是霍王府上的婢女的女兒,十五歲時,霍王死了,霍小玉和她母親都被趕出王府,霍小玉淪為歌妓。十六歲時遇到李益。當時李益二十歲出頭。應該是在大曆六年(771)參加制科考試之前。
霍小玉明白自己的地位無法和李益真正在一起,於是她和李益約定:“妾始年十八,君才二十二,迨君壯室之秋,猶有八歲,一生歡愛,願畢此期。”霍小玉希望和李益一起相愛八年,之後任由李益選取名門閨秀為妻,自己出家為尼。但是,李益自授官鄭縣(今陝西華縣)主簿之後,立即與高門盧氏女子成婚,並且躲避霍小玉不肯相見。霍小玉相思成疾而死。
李益因為這等負心行徑受到當時輿論的普遍譴責,自己的內心也留下了陰影。《霍小玉傳》《舊唐書》等書記載李益對自己的妻子非常不放心,出門要把妻子綁起來,甚至脫光了用浴盆蓋起來才放心。

人物評價

明代詩人、學者胡應麟:“七言絕,開元之下,便當以李益為第一。

文學形象

霍小玉傳》是唐代傳奇小說。作者蔣防。生卒年不詳。字子徵,一作子微。義興(今江蘇宜興)人。元和中,蔣防作《鞴上鷹》詩說:“幾欲高飛天上去,誰人為解綠絲絛。”意思是,我好像是被人拴住了腳的一隻老鷹,可是誰替我解開腳上的繩子呢。再次顯示了蔣防高飛遠舉的抱負。李紳識其意,與元稹共薦之(《舊唐書·龐嚴傳》)。長慶元年(821年),自右補闕翰林學士。二年,加司封員外郎。三年,加知制誥。四年,李紳被逐,蔣防亦貶為汀州刺史。不久改連州刺史。
本篇寫隴西李益與歌妓霍小玉的愛情悲劇。李益初與霍小玉相戀,同居多日。得官後,聘表妹盧氏,與小玉斷絕。小玉日夜思念成疾,後得知李益負約,憤恨欲絕。忽有“豪士”挾持李益至小玉家中,小玉誓言死後必為厲鬼報復。李益娶盧氏後,因猜忌休妻,“至於三娶,率皆如初焉”。作者同情霍小玉的悲慘命運,譴責李益的負心,愛憎分明。與元稹《鶯鶯傳》為張生拋棄崔鶯鶯辯護判然不同。
作品中寫李益少有才思,麗詞嘉句,時謂無雙;又寫韋夏卿為其“密友”。因此研究者認為蔣防所寫即是唐肅宗時宰相李揆族子、著名詩人李益。魯迅評《霍小玉傳》說:“李肇(《國史補》)中云:‘散騎常侍李益少有疑病’,而傳謂小玉死後,李益乃大猜忌,則或出於附會,以成異聞者也。”(《稗邊小綴》)汪辟疆也說:“(李益)夫婦之間無聊生者,或為當日流傳之事實。小說多喜附會,復舉薄□之事以實之。”(《唐人小說》)至於本篇的藝術價值,前人給予很高評價。明代胡應麟稱讚唐人小說紀閨閣事綽有情致,並認為“此篇尤為唐人最精彩動人之傳奇,故傳誦弗衰”(《少室山房筆叢》)。明代湯顯祖演作戲曲《紫釵記》。

藝術風格

李益詩風豪放明快,尤以邊塞詩為有名。他是中唐邊塞詩的代表詩人。《送遼陽使還軍》、《夜上受降城聞笛》2首,當時廣為傳唱。其邊塞詩雖不乏壯詞,但偏於感傷,主要抒寫邊地士卒久戍思歸的怨望心情,不復有盛唐邊塞詩的豪邁樂觀情調。他擅長絕句,尤工七絕,名篇如《寫情》、《夜上西城》、《從軍北征》、《受降》、《春夜聞笛》等。其律體亦不乏名篇,如五律《喜見外弟又言別》“問姓驚初見,稱名憶舊容”,是歷代傳誦的名句。七律《同崔邠登鸛雀樓》、《過五原胡兒飲馬泉》(又名《鹽州過胡兒飲馬泉》)等,均屬佳作。今存《李益集》2卷,《李君虞詩集》2卷,《二酉堂叢書》本《李尚書詩集》1卷。
益長於歌詩,貞元末,與宗人李賀齊名。每作一篇,教坊樂人以賂求取,唱為供奉歌辭。其《征人歌》、《早行篇》,好事者畫為屏障。其最著名的代表作為《江南曲》和《夜上受降城聞笛》,前者寫一思婦因丈夫是瞿塘商賈,“重利輕別離”,每天不得相聚,因此不由得暗中後悔:“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早知道還不如嫁給弄潮兒呢。畢竟潮水的漲落有確定的時刻,與弄潮兒總還能朝夕廝守,比作商賈之婦強多了),心理描寫可謂傳神入微矣;後者寫受降城上的戍邊將士的思鄉之情,“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蘆管悠揚激起鄉思悠長,讀來令人同情感傷。集一卷,今編詩二卷(全唐詩中卷第二百八十二和二百八十三) 。

親屬成員

李益出身隴西李氏姑臧房,是涼武昭王李暠後裔。李暠曾孫李承,仕北魏為滎陽太守,封姑臧侯,子孫號“姑臧房”,姑臧房為唐代隴西李氏定著四房之一。唐顯慶四年(659年),唐高宗李治下禁婚詔,禁止“七姓十家”互相通婚,隴西李氏作為中原五大郡姓五姓七族”之一,隴西李寶六子後裔(包含隴西李氏姑臧房)都被列入禁婚家“七姓十家”範疇,但禁婚詔不但沒有起到削弱他們影響力的作用,反而抬高了他們的身份,“往往反自稱‘禁婚家’,益增厚價。”實際上,禁婚詔的執行仍然是大打折扣,隴西李氏通婚圈子仍以崔、盧、鄭、王四姓高門為主,從而依舊在唐朝保持了興盛繁榮的局面。
曾祖:李亶,唐給事中,贈兵部尚書;
祖父:李成績,唐虞部郎中;
父親:李存,唐大理司直,贈太子少師;
母親:范陽盧氏,戶部員外郎盧諭之女。

文學成就

李益詩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而他涉筆最多、成就最高的還是邊塞詩。李益的邊塞詩以悲壯婉轉、凝練含蓄見長,尤其善於以含蘊深厚、情景交融的手法,表現戍邊將士複雜的心理活動,如名作《夜上受降城聞笛》。李益詩以邊塞之作最為人們所讚賞,這一類詩往往表現出氣勢雄健、境界開闊的藝術風格。在藝術形式上,尤以七絕見長,被後人評為“中唐第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