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崔邠登鸛雀樓

同崔邠登鸛雀樓

《同崔邠登鸛雀樓》是唐代詩人李益的作品。此詩前半部分描述了鸛雀樓的景色並抒發了對歷史與現實的感慨,後半部分詩人由山河壯麗的景觀聯想到了人生苦短的惆悵。全詩通過即景抒情,將歷史沉思、現實感慨、個人感傷融成一片,而併入歸思,意境十分渾成厚重,為歷代所傳誦。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同崔邠登鸛雀樓
  • 作品別名:登鸛雀樓
  • 創作年代中唐
  • 作品出處:《全唐詩
  • 文學體裁七言律詩
  • 作者:李益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同崔邠登鸛雀樓
鸛雀樓西百尺檣,汀洲雲樹共茫茫
漢家簫鼓空流水,魏國山河半夕陽
事去千年猶恨速,愁來一日即為長
風煙並起思歸望,遠目非春亦自傷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同:猶“和”,酬和。崔邠(bīn):唐代詩人。字處仁,清河武城人。鸛(guàn)雀樓:唐代河中府的名勝。北周宇文護所建,樓高三層,原在山西蒲州府西南(今永濟縣),前瞻中條山,下瞰大河。因鸛雀常棲息其上而得名。後為河水沖沒。
⑵西:一作“南”,一作“前”。
⑶汀洲:水中小洲。《楚辭·九歌·湘夫人》:“搴汀洲兮杜若,將以遺兮遠者。”
⑷簫鼓:簫與鼓。泛指樂奏。南朝梁江淹別賦》:“琴羽張兮簫鼓陳,燕趙歌兮傷美人。”
⑸千年:極言時間久遠。晉陶淵明輓歌詩》:“幽室一已閉,千年不復朝。”
⑹魏國山河:指大好河山。語本《史記·孫子吳起列傳》:“(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顧而謂吳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國之寶也!’”
⑺為:一作“知”。
⑻風煙:一作“風塵”。起:一作“是”。思歸:一作“思鄉”。
⑼遠目:遠望。唐羊士諤《書樓懷古》詩:“遠目窮巴漢,閒情閱古今。”

白話譯文

鸛雀樓西邊有百尺桅檣,汀洲上高聳入雲的樹木一片茫茫。
漢家樂奏猶如逝去的流水,魏國山河也已經半入夕陽。
往事過千年尚遺憾時間過得快,憂愁到來一天也覺得太長。
戰亂中更激起思念家鄉的情感,遠望樓前景色已非春天不免自我感傷。

創作背景

唐詩人登覽題詠鸛雀樓的傳世佳作不少。據《全唐文》卷四三李翰《河中府鸛雀樓集序》,崔邠《登鸛雀樓》詩作於唐憲宗元和九年(814年)七月。此次鸛雀樓集會李益並沒有參與,此詩應是李益讀崔詩後追和之作。李益舉家遷居洛陽後,輾轉入渭北、朔方、幽州節度使等幕府從戎,此詩當作於這一時期。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此詩開頭四句由傍晚登臨縱目所見,引起對歷史及現實的感慨。人們在登高臨遠的時候,面對寥廓江天,往往會勾起對時間長河的聯想,從而產生古今茫茫之感。這首詩寫登樓對景,開篇便寫河中百尺危檣,與“蜂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秋”(王昌齡)、“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柳宗元)等寫法異曲同工。以“高標出蒼穹”(杜甫)的景物,形成一種居高臨下、先聲奪人之感,起得氣勢不凡。此句寫站得高,下句則寫看得遠:“汀洲雲樹共茫茫。”蒼茫大地遂引起登覽者“誰主沉浮”之嘆。遙想漢武帝劉徹“行幸河東,祀后土”,曾作《秋風辭》,中有“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簫鼓鳴兮發棹歌”之句。(《漢武故事》)所祭后土祠在汾陰縣,唐代即屬河中府。上溯到更遠的戰國,河中府屬魏國地界,靠近魏都安邑。詩人面對汀洲雲樹,夕陽流水,懷古之幽情如洪波湧起。“漢家簫鼓空流水,魏國山河半夕陽”一聯,將黃昏落日景色和遐想沉思溶鑄一體,精警含蓄。李益生經戰亂,時逢藩鎮割據,唐王朝出現日薄西山的衰敗景象,“今日山川對垂淚”(李益《上汝州郡樓》),不單因懷古而興,其中亦應有幾分傷時之情。
後四句由撫今追昔,轉入歸思。其前後過渡脈絡,為金聖歎所拈出:“當時何等漢魏,已剩流水夕陽,人生世間,大抵如斯,遲遲不歸我為何事耶?”“事去千年猶恨速”一句挽結前兩句,一彈指間,已成古今,站在歷史高度看,千年也是短暫的,然而就個人而言,則又不然,應是“愁來一日即為長”。“千年猶速”、“一日為長”似乎矛盾,卻又統一於人的心理感覺,此聯因而成為精警名言。北宋詞人賀鑄名作《小梅花》末云:“遺音能記秋風曲,事去千年猶恨促。攬流光,系扶桑,爭奈愁來一日卻為長!”就將其隱括入詞。至此,倦遊思歸之意已水到渠成。“風煙並是思歸望,遠目非春亦自傷。”非春已可傷,何況春至。無怪乎滿目風煙,俱是歸思。蓋“人見是春色,我見是風煙,即俗言不知天好天暗也。唐人思歸詩甚多,乃更無急於此者”(金聖歎語)。

名家點評

宋代沈括夢溪筆談》:河中府鸛雀樓二層,前瞻中條,下瞰大河。唐人留詩者甚多。唯李益、王之渙,暢諸三篇能狀其景。
明代廖文炳《唐詩鼓吹註解》:此因登樓而有感也。……望風煙之色,感懷鄉之思,目窮千里,不因春色而亦自悲傷矣。
明代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敬曰:賦景新切,寓感宏深。陳繼儒曰:登眺情景,口邊眼邊。
清代胡以梅《唐詩貫珠箋釋》:通身線索相通。
清代屈復《唐詩成法》:聲調高亮,情致纏綿,十郎固是才子。
清代喬億《大曆詩略》:是詩頷聯用事真切有味也。讀書、遠遊,豈兩事哉!
清代趙臣瑗《山滿樓箋注唐詩七言律》:倏而魏,倏而漢,又倏而至於今,千年猶恨速,亦事之無可如何者也。欲住不可,欲歸不能,欲不住不歸又無所之,一日即為長,此真善於言愁者矣。
清代范大士《歷代詩發》:對此茫茫,百端交集。
清代潘德輿養一齋詩話》:較之吳融《鸛雀樓》詩“鳥在林梢腳底看,夕陽無際戍煙殘”諸句,稍有詩局。然前半平適落套,後半粗率任情,去王、暢二詩,終不可以道里計。

作者簡介

李益(748—829),唐代詩人。字君虞。隴西姑臧(今甘肅武威)人。大曆四年(769年)進士,建中四年(783年)登書判拔萃科。初因仕途失意,客游燕趙間。後官至禮部尚書。其詩音律和美,為當時樂工所傳唱。長於七絕,以寫邊塞詩知名。今存《李益集》二卷,《李君虞詩集》二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